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4-04-08

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精选9篇)

篇1: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其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城市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确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关键,综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中间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当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经济进入为起飞或快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集中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中缺少基础设施的集中发展时期,这种结构的缺陷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一国经济可能出现起飞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严重依赖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纵观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基本状况:铁路建设落后,超负荷运转,铁路运载力不足而导致能源损失;公路规模尚小,高速公路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未形成具有大规模效益的高等级公路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不稳,多数年份电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抗灾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扩张的需要。城市供水的短缺、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不仅从宏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一家庭。从而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基础设施必须也能够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篇2: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议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与出租车管理政策的关系

一、出租汽车在城市交通的地位以及加强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市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市的道路发展已进入了快车道,且主要集中于联系市区各功能组团的等级路以及联系市区与周边城市和乡镇的等级路上。这种发展趋势是以下两种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我市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强度的压力;另一则是我市近几年来的综合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换、分

配等功能对交通效率的要求使得我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要求整体升级。

虽然我市的道路建设增长迅速,但仅仅依靠单纯的道路供给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交通需求,从我市近年来发展状况看,城市化与机动化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主旋律。小汽车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小汽车的增长,将给我市交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么一来道路交通的设施建设,又诱发了潜在的交通需求,而这部分潜在的交通需求又很快占在有新增的道路空间,因此,又抵消了供给增长的作用,交通拥挤越来越严重。

反之,笔者认为,交通拥挤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适度的交通拥挤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但是一旦交通拥挤超出了城市容忍的限度,就会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笔者以为我市未来交通的发展就是在继续加强道路设施建设的同时,从交通管理着手,加强交通系统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既要保证道路设施的有效利用,又要防止交通拥挤的加剧。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确定合理的交通方

式结构。

(二)我市交通模式的定位

交通模式是在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及社会环境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即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例分配。交通模式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交通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其他要素的总和。

笔者从多角度分析认为,我市的交通方式,可分为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两大类。前者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因为灵活自由等特点而具有明显的优势,后者从交通系统的角度来看,因为运输效率较高而成为大中城市倡导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则包括公交车,中巴车、出租车。其中出租车属于辅助公共客运系统。

交通方式结构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运行效率。如公共交通所占的比重较高,个体交通的交通量就会相对较小,从而保障道路系统的畅通运行。反之,个体交通所占比重较高,道路上的交通负荷就会增加。为此,笔者以为,在我市公共交通是满足出行需求最有效的方式,应予以优先发展;自行车、电瓶车和步行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交通方式,在短距离出行中应予以鼓励;出租车具有舒适、灵活和快速的优势,但应在宏观需求管理下实现有序发展。对此,我市的交通方式功能定位应以优先发展公交车、中巴车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出租车为辅助的交通发展战略。

(三)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与出租汽车发展

纵观各地的经验表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措施。反之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对出租车的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出租汽车作为公共交通辅助客运系统,在城市综合交

通系统中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行驶路线,而且仅为个体乘客提供服务。出租车具有个体交通的特征,但与个体交通相比又有差别。出租车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不是车辆所有者。出租车与常规公交相比具有自己的运营特点,这种特殊的公共交通其可达性最高,基本实现门到门运输,舒适性最好,仅为个体乘客服务,不会产生拥挤,在我市已成为普通人群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另外,出租车具备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被誉为城市的“窗口”,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出租车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主要发挥两大功能:一是作为小汽车交通的替代品,为无车族提供一种替代服务,另一种作为接驳工具,为那些长距离的乘客提供一种至长途客运站、火车站、机场、码头的短驳出行

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出租汽车在我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出租车是定线常规公交的补充,填补了公交覆盖的盲点。同时,出租车作为一种接驳工具,不仅可以实现公共交通内各种运输方式

之间的快速无缝衔接,而且可以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与对外交通的快速无缝衔接。

(四)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出租汽车流动运行的特性以及完成单位运量所占用的道路时空资源大,能耗高,废气污染严重等缺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租汽车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量的实际,有控制的发展。同时做好加强该行业的管理工作。

二、我市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出租车行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出租汽车561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在出租汽车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出台了很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行业形象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体现了窗口作用。但目前我市出租车行业还存在一系列

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在:

(1)运力调控缺乏科学依据,人为因素影响过多,缺乏对出租车市场的深入系统研究,运力调控政

府行为过多,市场调节过少。

(2)经营主体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现有的企业经济实力偏小,不利于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3)企业管理手段简单,以罚代管,以包代管问题突出,对驾驶员的服务意识差,企业与司机的劳

动关系不清淅,影响社会稳定。

(4)出租车司机整体素质差,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低下。

(5)驾驶人员不够稳定。出租车驾驶员拒载、斩客、不文明服务经常书诸报端,近年来更是成为投

诉的热点、管理的难点。

(6)出租车与城市公交,城乡公交缺乏有效衔接,政府服务设施不配套。加之出租车经营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沿街找活模式上,造成供需信息不畅。一方面市民打的难、出行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出

租车除高峰期外,其它时间空驶率高,增加了油耗支出,也影响交通畅通和安全。

(7)行业管理手段不力。缺乏法规、缺乏协调、缺乏威慑力和公信力。如对违规经营者、驾驶员缺乏必要的退出机制,管理上威慑力不强;又如出租车管理信息化程度低,GPS行车记录仪等应用有待进一

步推广。

三、关于出租汽车管理政策的建议

1、以管理水平为条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笔者认为,市场准入制度规定了出租车经营的许可条件,是决定出租车市场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城市窗口行业,出租车经营者的一举一动事关城市的形象,在现阶段市场准入应适当抬高门槛。

市场准入制度首先要确立市场的经营主体,其次是准入条件。

目前全省普遍以公司经营为主,我市也是如此。公司经营的主要好处是易于管理,而且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但目前公司在经营中普遍存在“以包代管”,使得出租车公司成了出租车行业的寄生虫,而且在承包合同中存在大量不平等的条款,使得司机承担了本该由公司承担的大量经营风险,司机就享受公司的任何福利待遇。北京市的出租车管理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经济时报》的调查报告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方

式的重新思考。

温州采用的是另一个极端模式,经营权的私有化使得个体成了经营主体,公司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公司,每月收取150元左右的管理费。实际上无论是公司经营还是个体经营,本身都是无可厚非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个体都是市场的主体,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笔者以为,行业管理部门似乎不应强制规定。至于准入条件,对于企业不应单纯以硬件设施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以管理水平作为主要标准,而对于个人准入条件可适当提高条件,并对经营权的出租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服务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

2、以市场需求决定经营权的投放。

由于出租车经营权属于特许经营范畴,而出租汽车占用了公共资源(如道路),并且出租车成本存在外部性(如环境影响),实行经营权的有偿使用是理所当然的。有资料表明,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有偿使用。经营权有偿使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有偿使用应以市场规律为重,不能人为提高使用费用,以免增加经营者的负担。同时,要避免炒作经营权带来隐患。对于长期的经营权可以考虑不予转让这种方式,而确定一定期限的,则可以自由转让。

经营权的数量控制是运力调控的主要手段,在现阶段我市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数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但从总体上看来,我市出租车的总量(561辆)相对于我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版图的扩展来说,还是偏少的,与外省市相比差距也较大。从出租车与城市公交比较,出租汽车还具备了点到点的巨大优势,发展潜力大。

3、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政府管理部门要从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逐步向符合市场需求的科学的、经济的、服务和引导式的管理方式转变,制订相应的管理政策。

(1)制订发展规划。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出租汽车的规模与经营方式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应遵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分析需求,制定规划,确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从明确发展定位、建立发展模型、建立行业评价指标、建立测评体系与规划建设出租汽

车静态服务网络等方面着重思考,寻求出租车行业科学发展的路子。

(2)强化总量调控。坚持出租汽车总量调控、适度从紧的政策,这是保持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每两年投放一批出租汽车,但要严格控制数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有三点优势:一是保证了驾驶员收益不受大的影响;二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运力相对紧缺,但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用车需要;三是为今后运力投放打下好的心理基础。今后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编制的规划,建立与市民出行、流动人口出行

需求相适应的出租汽车总量模型,适度适量发展出租汽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3)遵循市场规律。在车辆的更新、车型的选择上,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充分尊重经营

者、驾驶员的意见,政府不人为强制干预。

4、以分类管理推动营运服务管理。

目前,我市的出租车和全国各地的出租车一样,管理过于简单,仅对出租车的车型档次进行了分类,所有出租车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对出租车的经营范围作出规定,造成出租车分布不均衡。国外发达国家特别重视享受服务的公平性,为了让任何区域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到出租服务,各国对出租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例如便捷出租、多功能出租、高峰时段出租以及区域限制出租等四大类,不仅保证了出租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的相对均衡,而且对于残疾人员也重点关照,设立了专用出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我市也可考虑是否可行,如推出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2-3小时的便捷出租车,推出周一、周五学生放假、上学高峰时段区域限制出租,通过标志、标识,再通过GPS、计价器等系统的监管,保证其他时段不进行非法营运。对农村偏远地区,不具备班车开行效益差的,可考虑定线出租和区域出租。

5、运用法制、行政、自律手段,推进行业的规范经营。

(1)强化法制管理。制订《客运出租汽车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出租汽车驾驶员客运资

格证管理办法》以及《出租汽车驾驶员行为规范》等工作规范,强化行业管理。

(2)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坚持以服务质量为主要竞标条件的经营权招投标方式,在运力投放时实行企业发展与企业服务水平相挂钩,扶持文明服务、规范管理、遵纪守法、安全运营等综合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开展对出租汽车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对投诉率、违章率高的企业,予以处罚和考核不合格评定,暂停办理车辆过户、人员变更、营运权变更及抵押等手续,考核结果与运力投放、先进评比相挂钩。

(3)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作用。出租车协会既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更是协助行业管理的有益补充。一方面通过协会,加强了对车辆个体的管理。另一方面强化协会自律,对多次发生拒载、多收费等违规行为的出租车司机,建立“黑名单”,由协会清退出行业处理,所有企业不得录用,形成退出机制。

(4)遏制私下转让、炒卖行为。出租车营运权私下炒卖难以遏制,成为影响行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分析原因,主要是信息不透明,群众对有偿营运权到期后政府是否强制收回有盲目的乐观心理,加上中介炒作、市场投机因素,人为地哄抬价格。为此,一是逐步降低有偿使用金额,规范出让行为,今后要逐步改有偿为无偿,改私营为公营。二是严格转让,公司车辆只进不出,个体车辆严格受让方

条件,提高交易成本,逐步限制转让。

6、通过深化行业文明创建,提高驾驶员荣誉感、责任感。

出租汽车行业要稳定,要发展,要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在于广大的出租汽车驾驶员。而要出租汽车驾驶员提高服务意识,除了保证其有稳定的收入之外,关键还是要提高其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爱护、关心驾驶员的良好氛围。为此,客管部门要把强化行业文明创建、提

升行业社会地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形成较完整的创建体系。即优质文明服务车、文明使者、优秀驾驶员三个层次,先优质文明服务车是载体,优秀驾驶员是基础。为提高创建的积极性,加大对先进的奖励力度。

(2)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提升队伍素质。一是挖掘行业闪光点,树立先进典型。二是开展优秀驾驶员评比、评分管理,前者使好的驾驶员能够脱颖而出,逐步造就一批稳定的、素质较高的职业化

队伍。

(3)开展公益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

(4)加大对出租车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所有出租车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每年进行一

次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强化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出租车的发展管理应坚持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而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全局、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营造和谐的市场氛围,确保

篇3: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我国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再根据代表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独立性四个原则, 并结合重庆市基础设施的现状, 确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在确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分析法 (AHP) 对其进行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通过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 构建一个个因素之间相互独立的层次结构模型, 然后给因素确定一个权重, 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各方案得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各指标的权重, 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二) 评价得分

依据AHP的方法步骤, 选择重庆市2000年到2006年的统计指标值, 分别计算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评价

本文主要是从线性的角度, 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上述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来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 一元线性回归

一元线性回归主要通过对线性方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得出线性方程的回归系数, 进而得出线性方程。本文用x表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两者关系就可以表示为相关系数为为了使回归方程具有实际的意义, 在使用样本回归直线前需要对验证y与x之间的线性关系、样本回归直线拟合效果进行检验, 本文选用F检验法对回归直线进行检验。

(二) 评价过程

对表3中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方程y=a+bx, 并对方程进行F检验。经计算得:

由以上可得回归方程为y=0.5592x-0.2437。

取=5%的水平对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

F=11.877>F0.95 (1, 5) =6.61属于拒绝域, 所以x与y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9917, 经济发展每变化1, 基础设施相应变化0.6, 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

三、结论与建议

由上可知,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题的报告中指出基础设施是与经济产出同步增长的, 即基础设施存量增加1%, GDP就会增加1%, 由上述分析可知重庆市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了加快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首先,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基础。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可以直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 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该城市的基础建设也有反作用。重庆市直辖10年, 加上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试验区, 重庆市应该抓住机遇, 大胆改革, 优化重庆经济发展环境,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

其次, 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条件。对于重庆市当前大量亟待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而言, 如果把可以面向市场筹集资金的项目继续交给政府财政提供资金, 那么凭借现有的财政能力很难解决“欠账”, 也很难满足重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把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筹资, 不但可以减轻重庆市政府的负担, 而且还可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 有助于提高效率。因此作者认为, “政府支持+市场机制”应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例如可以采用BOT、BOOT、BOO、ABS等融资模式, 引入民间资本以及发行市场债券等渠道筹集资金, 以满足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第三, 研制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理及养护技术, 以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管理包括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两部分。民间投资产权关系相对明晰, 委托—代理链条较短, 并且自己承担全面风险责任, 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是自建自营, 其管理模式比较简单。而政府投资由于产权关系、委托—代理链条、承担风险等问题的存在, 项目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 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对于在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 应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或代建制, 以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 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在上述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评价了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提出加快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应为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基础;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研制新型技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管理。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层次分析法,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兵, 王忠伟.鞍山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评价[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 .

[2]楼裕胜.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统计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5) .

[3]董凤鸣, 周萍.EXCEL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应用[J].SCIENCE INFORMATION, 2007 (3) .

篇4: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相辅相成

一、前言

在城市化建设与管理中,明确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我国各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营造出较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充分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而言,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并综合利用,能够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展开对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进一步探讨在城市经济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能够为日后促进其他地区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展开围绕城市运行的相应规范协调、服务等经营行为。一般情况下,城市管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城市管理和广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各地区的建设以及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等,主要以城市的整体管理为主,由此称之为城市的市政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一座城市内部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全面性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范围相对广泛。无论是狭义的城市管理,还是广义的城市管理,均能够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性管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城市作为主要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通过社会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实现对各经济结构产业的优化,从而通过对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掌握,进一步突出城市发展的地区经济。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经济是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其各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以财政的形式展现出的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经济在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财富等活动,均以空间上集中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对内统一性和对外开放性。

三、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探讨二者关系时,本文指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城市管理的手段相对较多,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城市房价的调整管理,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此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架起那个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为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能够看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以相辅相成为主,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经济也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财政支持,只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才能够为城市提供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的相应物品,从而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能够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管理中,诸如加强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城市偏远地区的改造等,以此实现对城市的管理。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四、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

1.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充分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是尤为必要的。本文在分析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十分重要。在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利用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广告宣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广告的的方式,了解城市管理现状。诸如利用城市财政资金,打造城市管理的创新式广告,将城市管理广告的新颖性、独特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公众更加明确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如灌南县城管部门利用城区主要电子屏幕定时放映城管公益广告,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城管知识,争取群众支持城市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网络宣传,使城市管理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城市管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经济支持下,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手段,可以充分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2.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文在研究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不同程度上促进城市各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化发展。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将财政资金发放到各基层单位,充分明确各基层单位在其发展中的具体责任和权利,并使其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实现对权利的利用,以此进一步完善对城市的管理。第二,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适当下放城市管理权限,从根本上落实城市各部门的责任,实现城市各区域的条块结合,实现对城市管理的规划性体制建设,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下的执法力度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应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首先,城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在城市制度管理中适当投入财政资金,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管理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和支撑。此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数量、素质的保障,在城市经济政策支持下,坚持聘用专业知识强、具有相关经验的执法人员,并定期对相应的城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相关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灌南县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执法培训班,让每一名城管人员具备必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法管理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逐渐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并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为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文在研究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认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能够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此外,本文在研究的最后,从城市管理宣传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等方面,展开对城市经济发展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为日后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瑶亭.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我国26个旅游城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3,05(01):99-108.

[2]李向科.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01):114-119.

[3]刘广珠,王杲.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调查与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01):23-25.

[4]王江英.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以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2,01(05):32-37.

作者简介:

篇5:城市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研究

城市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研究

——以郑州为例

摘要: 在城市发展的研究中不能只论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位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树立区域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注重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行政区交接地带建设的综合协调,实现区域效益的最大化。以郑州的发展为例研究一下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区域基础郑州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各种活动的集聚场所,通过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与外围区域发生多种关系,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外围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城市与区域相互依存,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需要研究城市以外更大的区域问题。需要澄清模糊的认识,弄清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

城市有许多职能,可分为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也可以认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具体地说有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信息服务等职能。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还是区域的商贸流通中心和交通中心,还是各种政治和管理机构的集中地,是区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区域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上。如郑州市定位于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洛阳市定位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性物流枢纽;开封

市定位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基地。依托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产业和功能区块。四大产业带: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以现代制造、高技术、能源、石化等产业密集区为支撑;新乡一郑州一许昌一漯河轻纺、食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带;新乡一焦作一济源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产业带;洛阳一平顶山一漯河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产业带。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表现在城市辐射和吸引范围的大小决定城市的优势产业化部门和专业化市场。郑州地处中原,为河南省会所在地。北临黄河,南接许昌,东西与七朝古都开封市和九朝古都洛阳市相临,具有“中、通、丰、古、商”的区位优势。以郑东新区要发展为中央商务区和“新经济”聚集区,而外围卫星城如巩义、新密、新郑、中牟及桥北新区等要以发展产业为主,将郑州发展成为一座集行政、商贸、交通、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郑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村遗址、巩义市的宋朝陵墓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区域基础设施

区域性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交通、通讯是城市与外围区域相互联系的纽带, 其好坏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范围, 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体系的形成、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 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和区域差异的大小。例如郑州交通优势,郑州地处中原城市群中心,郑州区位优越,交通发达。郑州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被称为“火车拉出来的城市”。现代郑州郑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集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为一体的综 合性交通通讯枢纽。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受区域生态坏境容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发展要有区域整体性观念, 要重视城乡结合、大中小城镇结合的问题。

篇6: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历史学院刘恒200830095003

4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与日增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和发展,在享受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创造出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在渐渐失去我们曾经抬头技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低头即能亲吻的大地与河流。我们在发展的时候经常只会考虑到眼前的一时舒适,往往忽略掉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保护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的后果。人类需要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但是,发展史一个永远的话题,我们不能因为只考虑到眼前的发展的发展而忽略给后世可能会带来的利弊。所以,我们在发展城市的同时,需要指定一个长远的规划与目标,更需要吧城市发展与保护城市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

提出问题很容易,关键是如何真正落实,真正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一、城市发展不能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从分考虑到城市资源的承受能力。如果在发展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潜在性威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还有很多类似的只顾发展经济最后遭受自然惩罚的例子。人类在发展的时候,对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如果忽视自然规律,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所以一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土地、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人口、经济能力等社会条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建设。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不因城建而遭受破坏。

第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我国目前大中城市在逐步扩建的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大都缺乏超前的城建规划和环保意识 ,即使一些城市将矮小旧房改造成崭新楼宇 ,城市规模也年年向周边扩展 ,但时间一久 ,回过头来再看时 ,却遗憾地感到缺少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犯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大错误。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前车之鉴。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善的重要性显然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不文明的城市因它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不考虑长远的环境效益,所以说,这是野蛮愚昧的城市在呼唤生态文明的今天,人类再也不会忽略大自然的生命之色绿色当今世界,绿色城市已成为21世纪文明的高度象征,而城市环境的绿色,则有力地提供着这一城市未来昌盛的条件.。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改善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防止径流污染,减隔噪音,缓解灾害等。还能提供优美的户外游憩场所,营造清新宜人的休息,健身,社交环境,同时还可以发挥植物美的一面,展现园林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

篇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篇8: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关系

众所周知,机场净空管理是确保航空器在机场周边区域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机场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发展对机场净空环境的破坏事件屡屡发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何破解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寻求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共赢之路势在必行。

机场净空管理是对机场及其周边影响飞行安全的障碍物高度进行控制,从而为航空器运行创造一个安全、适航的环境。机场净空保护区是严格按照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十四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等有关净空管理要求,而划定的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该限制面内的障碍物高度。

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等法律规定,禁止在依法划定的民用机场范围内和按照国家规定划定的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从事破坏机场净空环境的行为,否则将直接给航空器运行带来隐患,影响飞行安全,甚至造成飞行事故。综上所述,机场净空是机场安全运行的底线,机场净空管理就是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留住生命线。

2 城市发展的迫切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地方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用地难、用地紧张的现象不断出现,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内陆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城市发展困难重重。

3 城市发展与净空保护矛盾突出

3.1 机场净空环境保护法未能有效落实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地方各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必须严格依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审批建设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批准修建破坏机场净空的建筑物。

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缺乏对机场净空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机场净空环境保护专业知识,没有把机场的净空保护要求和机场电磁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日常工作职责中,致使机场净空保护的有关规定迟迟未能得到落实,甚至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机场净空环境保护。或是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缺乏的迫切性而盲目地向机场净空区域扩张,致使机场净空环境保护形势变得异常严峻。由此进而引起航班延误、取消、备降以及危害飞行安全,这又进一步制约城市经济发展。

3.2 机场净空限高限制着城市发展

由于飞机在机场区域内的飞行高度比较低,为了保证飞机的起飞、着陆和复飞的安全,必须对机场上空及邻近地区的人工和自然物体的高度实行限制,对区域内影响飞行安全的行为进行限制,这个在机场划定的限制空间区域就被称为机场净空保护区。由于城市的飞速扩张,使得城市出现用地荒,而寸土寸金的土地使得城市用地不能随意地横向发展,同时净空限高的严格限制更使其无法纵向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可谓进退维谷。

3.3 机场净空与人居环境的矛盾

随着城市的盲目扩张,工业园区的过度建设,致使机场周边民众与机场与政府间矛盾凸显。城市不断扩建,使得群众生活居住地离机场越来越近,常年生活在飞机的噪音之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环境。同时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气球、风筝、烟花以及其他活动都对机场净空环境安全造成了影响。

4 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共赢之道

4.1 依法依规,深化合作

净空管理是机场安全管理的重点,机场周边的超高障碍物是机场的重大危险源。我国为了保障飞行安全和机场的正常使用,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净空管理法律法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第46条明确规定,民用机场所在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和有关地方政府应当按有关规定划定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并向社会公布。地方政府要承担起机场净空保护的责任,必须对机场净空保护立法,使净空管理措施更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更有利于机场净空环境控制。

机场和城市的发展历来是一个共融体,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机场既是民航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促进民用航空运输业务增长,实现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机场净空是机场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地方政府要将民航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依托民航业发展探寻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培育航空大都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生机,带来新活力,真正实现城市经济与机场净空保护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4.2 完善净空管理机制,全民参与

机场管理机构要与当地政府部门依法成立净空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净空会议,加强协调机制,配合地方政府制定机场净空保护管理规定,完善机场净空保护区内新建、改扩建建筑物的审批程序,健全净空管理档案资料、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和新增障碍物的处置程序。机场管理机构更应重视净空管理的专业人员培训学习,发现机场及周边地区修建高层建筑、放飞气球、排放大量烟雾、非法干扰等侵害机场净空和电磁环境的行为,应当立即制止,消除飞行安全隐患。

在完善净空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净空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时机,强化宣传,做到尽人皆知、家喻户晓。对于能及时制止、发现、汇报危害机场净空行为的市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增强市民净空保护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净空管理规定的习惯,共同维护航空安全。

4.3 优化飞行程序,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以优化飞行程序的途径来拓宽城市发展裕度,确保机场净空安全。通过优化飞行程序将飞行程序障碍物高度限制面提升至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即附件14面)以上或通过修改飞行航线,对障碍物集中区域进行绕飞,以缓解城市建设与净空限制的矛盾。

同时,地方政府要充分考虑机场近郊城市发展规划布局,统筹谋划机场周边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4面规定和飞行程序设计规定的高度,科学规划机场净空保护区、电磁环境保护区、噪声敏感控制区,合理布局支柱产业、相关产业、延伸产业和商业住宅区,避免飞机噪音影响居住环境,确保城市发展和机场净空环境保护的高度契合。

摘要:近年来,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飞行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场净空作为保障飞机安全运行,防止机场周围及其相邻地面上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变得无法使用的一块区域,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对机场净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民用机场净空的重要性、城市发展的迫切性、城市发展与净空管理矛盾所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赢的方法,以改善机场净空管理现状。

关键词:机场,净空管理,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4——机场(第7版)[S].2013.

[2]民航总局.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S].2013.

[3]张永亮.机场净空障碍物管理探讨[J].民航管理,2010(7):50-52.

[4]刘文勋.机场净空管理几点经验介绍[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6(9):55-56.

篇9: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京津冀;基础设施;交通;电信

京津冀经济区近年来一直被看作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甚至被认为是这三大经济圈中未来几十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但这一经济区这些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过大,即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京、津相差过大,因而不能形成高效的产业转移或协作梯度。所以,加快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可使河北省受益,而且可以推动京津冀经济区更快发展,甚至能加速我国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参与。

要更快地发展河北经济,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快河北省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年以来,学术界以国内外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为案例,对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结论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一些研究的结论显示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发展既有可能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又有可能超前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当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时,它的发展才会显著地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当然,作为一种先行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显著推动效应的出现一般会有一段时滞。那么,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是超前还是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呢?如果是滞后,那又将如何有效地加快河北省主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呢?本文将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做更系统的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的归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公共设施,主要包括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管道煤气以及排污和固体废物的收集与处理。二、公共工程,主要包括道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渠道工程。三、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城市与城市间铁路、城市公共交通、港口、航道和机场[1](P.2)。但上述几类基础设施一般被称为经济性基础设施,此外还有教育、科研和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

各类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一项研究表明,以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和人均国民收入为样本,分别计算出了交通运输等7 类基础设施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邮电通讯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交通运输,相关系数都在0.9 以上,证实了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2] (P.2)。

在我国,与电信设施相比较,交通设施的地域性更强一些,地区差异一般也更为明显。就河北省而言,与电信设施相比,目前交通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直接一些。所以本文重点讨论河北省交通设施(包括铁路、公路和港口等)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河北省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有资料显示,在京津冀经济区中,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而河北省却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具体排名和分值情况见表1[3] (P.13))。而很多资料都显示,河北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应居于中上游水平,这就说明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表1 京津冀和长三角六省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全国排名及分值表(2004 年)

其实,河北省的地理位置是比较优越的,是沟通华北与东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以及海外的交通要道。河北省的交通也比较发达,京广等十八条国家铁路干线从省内经过,公路的通车里程在全国名列前列,港口运输在全国港口运输中处于主力地位, 487 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和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曹妃甸港。

但目前河北境内的交通设施仍不足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特别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北省现今的交通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层次较低,整体协调性也明显欠佳。以港口设施为例,目前河北省沿海各港口的港口功能还比较单一,基本上仍局限于装卸、堆存等传统领域,仍以煤炭码头及杂货码头为主,临港工业和物流、金融等临港服务业的发育都很不成熟。同时,河北省港口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较低,港口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大。而且,河北各港口间以及与同属京津冀经济区的天津港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腹地交叉”现象,这必将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低效竞争。

就电信设施而言,有关研究也显示,就全国比较来看河北省的信息化设施水平还是比较低的[4] (P.116)。

而且,河北省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布也不够均衡。这也是河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理想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快河北省交通和电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经济更快增长

(一)通过交通和电信设施的发展进一步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

河北省具有“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经济地理特征,区位优势很突出。但这两大区位优势目前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内环京津”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的主要表现就是河北省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区位优势高效地参与到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去。

京津冀经济区不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增长极区,而且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协作中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域。

但目前河北省还没能很好地参与到与京、津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去。这也是京津冀经济区整体发展不够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河北省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中央政府和北京地方政府一直都希望把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大都市圈。根据国际经验,大都市圈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是发达、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而京津冀经济区目前尚不真正具备这一条件。

其实,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比较密集的区域,是中国航空、海运、铁路、公路和管道网络的枢纽地带。同时,京、津的信息化程度也比较高,电信业有较好的基础。但这一区域内河北省的交通和电信设施还不够完善。而且,这一区域内的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协调性较差。有些设施的利用率不足,而有些设施却超负荷使用。区域内各部分的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较差。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低效竞争现象。所以,京津冀经济区的交通、电信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些相关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有研究者就指出,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国内外大城市区发展的实践,加强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治理结构的协调将成为重要的选择[5] (P.33)。

河北省八市地域在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上作用明显,地域面积占都市圈面积的近85%,公路里程占70.5%,铁路里程占70.4% 、管道里程占40.2% 、港口泊位占

34.4%,万吨级泊位占44.3%[6] (P.28)。京津冀经济区需要兴建和完善的交通、电信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大部分都在河北省境内,所以河北省相关地区交通、电信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对京津冀经济区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京津冀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长远的有益影响。虽然很多资料都显示,目前京津冀经济区尚处于资源集聚(主要是向北京集聚)大于扩散的时期,但随着京津冀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从北京或天津向河北扩散的现象会越来越显著。

例如,近年来受市场力量的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京津冀都市圈跨行政区的产业转移比较频繁。一些不再符合北京的功能定位、资源察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因此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2002年以来,已有近500 家北京企业搬迁到了周边河北各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首钢的搬迁。另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产业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是将研发、营销等产业链上的高能级生产工序放在高梯度地区,而将产品加工等低能级生产工序放在低梯度地区。目前,京津冀都市圈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天津、河北的聚集趋势[7] (P.55)。

(二)加强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沿海地区

“内环京津”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主要体现为未能高效地参与到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去。“外环渤海”区位优势的未能充分发挥则主要表现在河北省沿海地区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上。

河北省的沿海地区之所以开发利用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外在原因看,多年来国家对河北主要港口比较单一的职能定位束缚了它们的充分、高效发展。在过去的数十年中, 珠三角、长三角、山东、辽宁的优良港口几乎全都建成了国家级的集装箱枢纽港和大型专业性深水码头, 依赖于这些码头, 南方各省发展了大规模的临港物流产业和重化工业, 沿海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河北几乎所有的优良港口都被国家赋予了煤炭转运枢纽港的单一职能。虽然河北多次申报, 但国家仍然不批准河北发展大型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和铁矿石、原油等专业性码头, 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河北沿海临港产业优势的发挥[8] (P.9)。从内在的原因看,多年来河北省似乎一直把发展的重心和整体经济的牵引点放在内陆,而对沿海地区的重视和开发则略显不足。

但是,近年来国家对于河北省沿海港口的职能定位政策已经发生变化,河北省本身也已经开始重视对沿海地区的开发。

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在现代开放型经济中,临港地区往往是率先繁荣起来并能有力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目前全球临港经济占世界GDP 总量的60%以上。据初步测算,中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 和2000 多人的就业机会。所以港口是沿海地区的主要交通基础设施,河北省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便是沿海几大港口的建设。

但河北省几大港口的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和协调。具体来说,就是按着省委、省政府的规划, 在秦皇岛临港工业区要加快造船业、动力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曹妃甸和王滩临港工业区, 要加快钢铁、石化、电力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黄骅临港工业区, 要加快化工等产业的发展[9] (P.5)。

当然,沿海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港口的建设,还包括整个沿海地区其它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同时,临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与河北省内的腹地统一协调发展,力求实现高效的互动式发展。

(三)通过加强交通和电信设施建设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河北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10] (P.112)。魏后凯利用1985~1999 年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就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 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11] (P.450)。而河北省虽具有沿海优势,但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投资环境较差,利用外资率偏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的有关研究就显示,在东部沿海地区,河北省对外开放相对落后,外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3] (P.18)。

但随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河北省将会面临更多引进外资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域GDP约占世界的1/5,占亚洲的70%以上。日本、韩国等国家与我国尤其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目前日本和韩国已经跃居对华贸易的第一和第五大国。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华投资倾向的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依托其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及涵盖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腹地,成为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投资的重点区域[12] (P.32)。

但河北省要大规模引进外资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分析指出,京津冀都市圈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捷、人力资本存量高、经济发展基础好、产业配套条件优的城区及近郊区[11] (P.450)。另有研究显示,除政治稳定、熟练劳动力之外,电信基础设施是决定跨国公司选址的第二个重要因素[13] (P.38)。所以,河北省要在未来几十年中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强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在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合作与协调。实际上,在这一方面,近年来京、津、冀三方都在不断地努力。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200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表示,2007 年北京市要加强与周边省( 区、市) 的联系与协调, 深化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2006年11 月,河北省与北京市签订了《关于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在交通、水利、环境、农产品、产业调整等9 个合作领域达成了协议。但这方面的合作还明显不足,河北省还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全面、深入地加强与京、津的合作,特别是把这种合作尽早地付诸于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或口头上。

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吸引私人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资本往往不足以满足其需要,而且单纯的政府投资往往会表现出较低的投资效率。虽然基础设施一般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但其生产也可由私人承担或部分承担。当然,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有研究者就指出,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有效地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既需要政府公共投资,也需要市场化的私人投资,而且公共投资

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比重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14] (P.40)。

第三,要协调好近期和长期基础设施需要的关系,为较长远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必要支持。例如,有研究显示,虽然目前在河北等省份,信息化对第二产业的弹性为负值,但这种现象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而得到改善,最终带来正的产出弹性,从而有力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4] (P.117)。所以在电信设施的建设方面要考虑到长期经济增长的需要。当然,在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应如此。

第四,要加快内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建设的区域均衡发展。在这方面,河北省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例如,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完善了道路、电力、水利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但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施(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2]李善同、冯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10).

[3]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提高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8).

[4]吴静等.信息化设施水平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7).

[5]踪家峰、刘姗姗.基于协整与Granger 因果分析的地区一体化进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

[6]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SWOT 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8).

[7]孙久文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2).

[8]陈璐.实现河北临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J].领导之友,2007,(2).

[9]于刃刚.河北建设沿海强省必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J].领导之友,2007,(2).

[10]赵奇伟、张诚.区域经济增长与FDI 技术溢出: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

[11]马国霞等.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及其动力机制量化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4).

[12]杜瑜.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研究[J].开发研究,2007,(2).

[13]李克. 电信业改革:新加坡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6).

[14]唐清泉等.我国投资基础设施的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效率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2).

上一篇:让坐位作文下一篇:立功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