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4-04-27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1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

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

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

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

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篇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1302。1亩,山林21917。5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 1。5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涌现了以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态农林业示范典型。,与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签订租赁协议,盘活了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发挥生态林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创成省级生态村。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站采用为首页背景,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XX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体偏小;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林业生产中,毛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受人均山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由于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四、初步设想

立足清方的实际,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响一个口号,打造二个基地,实施三个工程。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个基地”即生态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将林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依托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通过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尝试和探索建立1—2个高效林业基地,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众生产基础条件。

五、基层的几点期望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强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篇3:于田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于田县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贫困县, 全县辖13个乡、2镇、3场、1个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 170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80252户, 总人口277406人, 其中维吾尔族272214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98%, 在人口构成中, 农业人口231547人, 占总人口83%。该县隶属于和田地区,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 属暖温带内陆干旱荒漠气候,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 降水稀少, 春夏多风沙和浮尘等灾害天气。主要产业是以养羊、养牛、养鸡为主的畜牧业, 以大枣、核桃、杏、葡萄、大芸、红花、雪莲为主的种植业。于田县被称为“中国探险旅游之乡”、“中国大芸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胡杨之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落后。

由于大量百姓长期生活在南疆农村, 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他们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于田县少数民族高度聚居, 信教人数众多, 宗教氛围浓厚, 是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最为严重的地区, 大部分农民不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而闭塞的环境也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披着宗教外衣的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保守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束缚加之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于田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条件差, 发展受制约。

于田县受风沙、盐碱、干旱、洪涝、疾病等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 致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相对恶劣。特别是高寒山区及沙漠腹地的气候条件恶劣,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差, 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匮乏, 部分乡镇至今还存在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 有的村由于未接入电信网络, 全村至今没有安装一部固定电话, 有的村有卫生医疗室, 但设备、人员未能配齐, 农民需要异地就医, 以上困难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该县的经济发展。

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收入增长受限制。

受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于田县农业生产方式仍很落后,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率不高,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普及程度较低, 大多数农民至仍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还有部分农民至今没有掌握已经推广多年的常规农业生产技术, 种植技术落后、效率低, 很多村子蔬菜大棚闲置无人使用, 冬季新鲜蔬菜批发供应需要前往和田市, 运输路途远, 成本高。

4、地少人多, 导致大批劳动力剩余。

于田县和新疆许多地区一样, 戈壁沙漠面积大, 可供居住生活的绿洲面积少, 人口密度比全国高20%, 人均耕地占有仅1.4亩, 受水土资源、土地承包政策、生存观念等因素影响, 大量初、高中毕业的80、90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苦于没有本领、没有平台, 在家无所事事, 不能自食其力, 反而容易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感染蛊惑。

5、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 扶贫工作难度较大。

该县地处沙漠边缘, 人均耕地占有仅1.4亩, 贫困群众致富渠道单一, 作为全疆最艰苦、最落后的地区,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滞后, 与全疆甚至南疆四地州其它县比较, 经济总量尤其是人均指标排名长期处于末位, 发展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落实好南疆十四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先搞好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教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种业务技能培训, 增加农民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三是通过组织宣讲、开展活动、组建文体队伍等方式, 弱化群众近年来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形成的错误理念和不合理的生活习惯, 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构建乡村公路网络, 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加强农村通讯建设, 保障农村信息畅通。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道, 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3、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提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 比如农作物栽培技术、家禽家畜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推广方法上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实施实验、示范, 培训农民, 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二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小型农用机械,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 完善农机服务机制, 组织好农机作业。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题。

于田县应从实际出发, 最大限度地促进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合理有序的外出务工。应组织引导当地劳动力参加农田水利、富民安居、乡村道路、生态环境、小城镇建设、摘棉花等短期季节性劳务创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 开展纺织、家政、缝纫、编制、刺绣等专项职业培训;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发展新疆特色劳务, 扩大转移就业规模;加强农村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5、抢抓机遇,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篇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对参保居民实行管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我省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确立了12个和14个新农保试点县。通过对安徽省六安金寨县等5个新农保试点县和6个县市基层小范围抽样调查,分析我省目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县反应良好,在农保各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定制约其全面开展的因素。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等措施将为我省更好地开展新农保工作提供一些帮助。现作报告如下。

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省试点县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我省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调研对象和方法

在安徽省内选定5个新农保试点县(霍山、金寨、当涂、铜陵、肥东)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活动小组随机走访了5个试点县的12个乡镇,并随机走访了1800多户农家,总计6600余人次,并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我省巢湖市庐江县、滁州市全椒县、蚌埠市怀远县、安庆市枞阳县、淮南市潘集镇、六安舒城县6个县市进行小范围的抽样调查。

调研结果及分析

2008年,还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其城镇化率仅40.5%,农村人口数达到了50%以上,且人均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处于全国的底层水平[2]。我省农村养老的许多问题也都源于此。

人口老年化程度严重:安徽省的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安徽省的人口老年化程度却不输于其他省。在被调研地区的≥60岁人口数已达13.95%。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0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83%,排名全国前茅[3]。在人口老年化的同时,老龄人口的数目也在迅速的递增。这种情况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老年农民的养老基础更加薄弱。

新农保基金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在部分政府的相关部门走访的情况得知:我省新农保基金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和基金统筹方面。一方面,我省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管理部门中的专业管理人员比例只有15.6%,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34.3%。没有专门性管理机构地区达12.5%。这说明,我省部分地区针对于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人才稀少、制度不健全甚至部分地区没有专门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另一方面,我省的基金统筹的层次较低。现在我省的基金统筹主要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被调研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的比例达100%。这种统筹层次低的状况,使得基金的增值缓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我国农村长久以来的养老都是以子女负担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的基础是道德约束力。可现今的社会自由主义、权钱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利己观念的增强使维持该种模式的道德力量日益削弱,现如今父母得不到子女赡养的情况逐渐增多。在被调研家庭中发现愿意赡养比例仅24.46%,不愿意的达7.87%,持“看是否必要”这种观望态度的竟有67.67%。而且愿意赡养老人的家庭比例也以每年1.8%比例下降。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使得农村家庭形成了“四二二”、“四二一”的压力结构。在2006年被调研地区中的独生子女家庭达25.6%。且在2006年到2011年之间,这个比例还有每年1.23%的增长。农村家庭的子女数大大降低,这便导致了家庭内部的互服和互保的能力的剧降,已进入晚年的计划生育一代养老困难。

新农保知识的普及度不高:许多农民不了解新农保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霍山县和金寨县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新农保及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的人数达到了83.7%和87.5%。其他地区的比例也很高。通过走访、数据整理等措施我们总结出:推广力度不够和农民意识不足是两个主要原因:①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由于我省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能保障社保水平,再加上宣传广度、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使新农保不能全面推广,导致农民们认识不足,参保率低。②农民的自保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根深蒂固,在被调研地区的老人选择子女养老的比例达85.6%之多。这种状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改变。而且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全面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存在一定困难。

农保铺开速度较慢,参保人数少于周边省份:在与周边的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省某些地区的参保人数的比较中,我省试点县农民参保率92.5%和新农保试点县构成比例37.3%都仅大于湖北省[4]。在新农保进行较好的当涂县、铜陵县、肥东县的被调研地区中其农民的参保率分别为86.7%、85.1%和93.6%。也都低于周边各省的试点县。我省在与周边省份新农保铺开的程度和速度的比较中也是较低的。

建议与对策探讨

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广大农民参保与观望与新农保的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有着很大关系,所以好的基金管理对新农保的推广作用很大。首先要制定农保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以尽量使资金增值应建立在农保基金保值的基础上。可以在确保无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空间。再者要增加运营效率,拔高基金统筹层次。还要扩大相关方面人才和干部的建设。一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二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中部的崛起、我省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的参保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这些年我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民不再需要担心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问题了,农民手头的钱多了便会考虑自身的养老问题。再通过一些措施和方式让农民了解到子女和土地已经不能保障他们的养老,使其了解到社会化养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只有农民传统观念得到改变,新农保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加强新农保的宣传:政策认识的不足是农民不了解新农保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农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且应加强领导和组织的力度。而且,应于多方面采用多手段多形式宣传,如:利用报纸、微博、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工具。也可采取“点面结合、多点开花”的宣传方式,做到有广度全面铺开和有精度的深入宣传。积极努力地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和自我保障意識,这便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便于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有助于新农保工作的全面开展。

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我省农保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学习周边较为成功省份的经验,向他们取经。比如江苏省用了4年全面建立了“新农保”制度。只要按规定累计缴满15年养老保险费的60周岁男性和55周岁女性,就可以领取养老金,3000万江苏农村居民将直接受益。其所有省辖市都进行了“新农保”试点,各级财政“新农保”补贴资金将达1.5亿元。也比如说湖南省的农保开展,他们开展较好的原因是进行了新农保工作的全面而快速的铺开,在“全、稳、快”的三字方针下全面开展新农保工作。这些都是我省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N].安徽日报,2009.

2 罗遐,陈培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思路-基于安徽省广德县的调研[R].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07.

3 张为民.中西部地区新农保推进战略研究-以安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5:23-26.

篇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有力推动南彰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南彰镇位于兰考县城东北43公里豫鲁交界处,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人口大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总人口6.5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党支部43个,党员1114人。2008年,该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26亿元、2.04亿元、1000万元、3392元,各项经济指标偏低。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南彰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较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村庄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 1

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南彰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工业强镇、开放兴镇、调优农业、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了“五个一”(强化一条主线、狠抓一个关键、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一个突破、打造一个保障)。一条主线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关键就是做大做强工业,一个重点就是培强调优农业,一个突破就是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一个保障就是以环境的优化促

进经济的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工业强镇”和“调优农业”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国家支持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才能带动农民致富。南彰镇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其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打破土地传统家庭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

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篇6:“地摊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地摊经济”是城市的“活化分子”,激发内生动力,释放无限价值。2020年将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为“地摊经济点赞”,在山东烟台考察期间,李克强总理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地处黔北门户,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决胜关键时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了解**城区“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调查队开展“地摊经济”快速调查,通过向流动商贩、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共发放问卷*份,走访居民、流动摊贩、临街商户*余家,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地摊经济现状

(一)地摊经营主以低收入、就业难群体为主。一是进城务工农民。随着市民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转移劳动力集聚城市,地摊无需较大投入,经营成本十分低廉,从而吸引农民工流动摆摊设点。二是城镇人口中的无固定职业人群和下岗工人。城镇人口中学历低、无技能而限制就业的人群,因资金短缺、时间限制需要灵活就业的人群,地摊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三是大学生和有创业打算的新型摊贩。为了积累创业第一桶金,增加市场实践,累计创业经验,降低创业风险,部分大学生和创业初始者选择“练摊”。

(二)地摊商品品种丰富,利润区间大,获小利易,获大利难。地摊经营种类主要有早晚餐、服装配饰、果蔬售卖、手机贴膜、烧烤小吃和儿童玩具、小商品等,其中烧烤小吃、果蔬售卖和服装配饰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据调查数据显示,地摊日营业额在 80—**元,利润在**%-**%。**一般普工工资 80—**元/天,技术工工资**元/天,流动摊贩日均收入 120 左右,属于中等水平,流动摊位收入基本能维持一家人在**生活。

(三)地摊经济就业门槛低,逐步发挥做大就业“蓄水池”作用。地摊就业无年龄、学历、时间限制,就业门槛低、成本低、形式灵活,有“小快灵”等特点,成为了灵活就业的首选,有效增加了就业岗位,扩大了就业范围。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简单的小摊位解决 1 人就业占**.*%;解决 2 人就业占**%;解决 3 人就业占**.*%。

(四)居民有地摊消费情怀,对地摊经济包容度提升。一是居民中大部分有地摊消费经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调查居民中**%表示有过地摊消费经历,对地摊消费有特殊情怀,能够接纳地摊经济。近期**%的居民经常在地摊消费;**%的居民偶尔会在地摊上消费;有**%的居民表示没有在地摊上消费过。二是绝大部分居民认可地摊经济,对地摊经济支持度大。虽然地摊经济看似不起眼,与工业经济相比,难以起到明显的经济拉动作用,但居民对地摊经济持高度认可态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发展地摊经济,**.*%的居民表示非常支持;**.*%的居民表示比较支持;**.*%的居民表示一般支持;仅**.*%的居民表示不支持。

二、地摊经济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地摊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形式。

1.增加就业岗位。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主动发力,更需要社会发力、市场发力。地摊经济由于具有“小快灵”等特点,成为了灵活就业的首选。特别是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特殊情况下,积压的就业弹性需要得到释放,发展“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就业渠道、满足了就业的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解决

了部分人口生计问题。

2.方便市民购物。地摊因其受空间影响小,不仅成为了大商场、大超市、大卖场的有益补充。流动的地摊也方便了居民的日常购物,在逛街或者下班的时候就可以购买各种日常生活的瓜果蔬菜或者小商品,方便快捷。同时,由于地摊经营成本低,大部分商品价格要低于商铺或超市,既节省了部分开支,又满足了居民低消费需求。

3.拉动经济发展。地摊是最活跃的交易方式之一,快速流通的商品一方面增加了个体经营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延长了生产企业销售链,加快了企业资金回收,激活了市场需求。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增添人文气息。城市化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光鲜亮丽、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客观存在,地摊的发展让一座城市有了活的灵魂,无论是路边小摊的“酒拳”、公园里众人对破解残棋人的“指点”、还是广场边上吉他“神曲”,都是本真的生活方式,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人文情怀。

(二)地摊经济发展迅速,面临五大问题不容小觑

1.污染环境卫生。流动地摊经常出现摊位零乱,噪音较大,油烟飞扬、污水处理不及时、果皮和垃圾乱扔等影响环境卫生情况,加上摊主和消费者都容易有各种不符合城市文明的举止,影响城市市容秩序。

2.影响交通秩序。流动摊贩多在热闹路段、学校门口、小区门口、景点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占道经营,且多为车流、人流高峰期,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

3.增加管理成本。流动商贩大都是小本经营,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管理部门很难掌控,在实际管理中无法实现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加之其流动性强,很多影响市容环境秩序、交通秩序等行为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了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反映的焦点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

4.权益保障困难。“地摊经济”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相对于正规店铺,有着价格低廉的优势,吸引不少顾客。但流动摊贩不少存在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不诚信行为,加上不缴税款,自由定价,侵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单位的利益,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5.国家税源流失。从国家总体层面来讲,“乘车缴费,经营纳税。”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税收收入的保障,对“地摊经济”的松绑,确实对民生经济的扶持,但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店铺无利可图,趋利而行,关门摆摊,那么会流失国家税源,损害国家利益。

三、解决地摊问题的建议

(一)建规立制,注重规划。“地摊经济”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众多底层人民的实际问题,如何抓住“地摊经济”的“牛鼻子”,既保障民生经济问题,又保障城市发展秩序,制度和规划是重要的两个抓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地摊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摊主信息登记制度、诚信经营考核管理制度等,“放”“管”结合,有序经营;二是规划区域经营。在城区重点规划部分区域设立流动摊位贩卖点,规定经营地点和时间,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不扰乱交通秩序。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一是积极引导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扶贫户、有创业意向的群体加入;二是做好政策支持,人社局、综合执法局、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可行政策,刺激行业发展;三是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引导开展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四是积极引导城市居民,解放思想,以包容、开放、接纳的态度看待“地摊经济”及经营群体,消除误会。(三)创新方法,加强监管。地摊经济考

篇7: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现在我国已步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道路上。国家虽然实施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可是还是有不少的学生辍学,或者不去上学,有些学生辍学是因为家长的反对,因为家庭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在家务农比在学校上学有用多了。还有一些家庭因为个人原因欠学校钱,于是不好意思让自己的子女再去学校上学。这些都是现在义务教育的弊端,并没有让所有的农村家庭都了解到义务教育的初衷和国家的用心良苦 寒假期间,为了进一步解农村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一支有商务专业一班和二班组成的调研小组,在张老师的指挥下,分别前往佳木斯,伊春,凯里,伙牌等各地的农村学校进行实践调查,本次调研的课题是“农村学生状况”,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填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农村,问卷调查小组经过研究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切入点并确定好问卷调查的内容,然后实践团队中的每一员通过参考网络、图书等途径各自设计一套问卷,最后由组织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后定的稿。

因此,走进农村,深入了解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农村的义务教育现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小组成员于年后先后进入农村,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和家庭状况,不尽可以为有关机关提一些建议,让他们更关注农村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为老师们出谋划策。我们进行的实践的方式很多,有和学生一起上英语课,从而了解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还有的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上体育课,还有的同学更是当了一次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起了学习英语的各种方法……最后给同学们发下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调查问卷,回收后通过部分问题的汇总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下结论。

(1)来自学校的原因——办学设施不足学生上学好难

成员的反馈信息里看,很多学校的办学设施不足,校舍过于简陋。根据资料显示仅四川省中小学还有68万多平方米的危房,校舍缺口90多万平方米。很多初中没有学生宿舍,即使有宿舍,住宿条件也很差,大多数初中和有学生寄宿的小学没有食堂,学生只能自己做饭吃,有的就在露天生火做饭。不少学校没有没有围墙。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一些农村学校已发生显著变化,但仍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困窘得令人吃惊。小组成员所在的湖北省,甘肃省,福建省,黑龙江省,四川省,贵州省都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可以说这并不是随便造的数据。我所

看到的湖北省伙牌镇中心学校,虽然是镇上最好的一所学校,可是听学生们说,他们的宿舍还是几十年前建的,现在已经破旧不堪;由于吃饭问题,政府拨款建了一座食堂,可是伙食很差,而且很贵。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将会无形中提升教学力量。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2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8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3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5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六年级学生还不如城市的三年级学生。

就成员的反馈信息来看,农村老师们见到我们大学生来社会调查都很热情,都想通过我们的调查,把一些信息反馈到上面,希望有人来帮他们解决。老师们的工资虽然都很低,但是每个老师都尽职尽则,没有一个老师想着要出去打工挣高工资,他们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和孩子们的成长,在学生遇到状况以后,也是非常热心的去帮忙解决。可以说,农村老师们的这点做的比城里的老师们好很多。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虽然增加了投资,可是还是有不少学生辍学打工,或者回家务农。在伙牌镇中心学校教务处的一块小黑板上,上面贴了很多名单,都是学生辍学的名单。

小组讨论后,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4.加大宣传力度,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局面将会变地更加乐观、更加美好,更多的农村孩子会回到学校,伴着朗朗地读书声茁壮成长。为新世纪祖国的腾飞、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也明白了农村家庭的困难,和我们城里学生享受的资源相比,这些对他们来讲都是奢侈品。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些资源的来之不易,虽然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充分里利用好这些资源,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父母。

篇8: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禄劝县基本情况

禄劝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远郊县, 北界金沙江, 与四川省会理、会东两县相望, 东北接东川区, 东邻寻甸县, 南连富民县, 西南与楚雄州的武定县毗邻, 县城海拔1679米, 年平均气温15℃, 距昆明市区72公里, 土地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 其中, 山区面积占98%, 全县3个镇、13个乡、194个村 (居) 民委员会, 总人口46.19万人, 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 共有彝、苗等24个少数民族, 农业人口占94%, 有耕地面积36万亩。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17, 115万元, 人均生产总值4, 93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1元, 财政收入20, 749万元, 同比增长23.6%。财政支出61, 634万元, 全部财政收入仅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缺口全靠上级拨入。

二、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一) 机构状况

除人民银行外, 我县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其中:农业银行有营业机构4个, 全部集中在县城, 农业发展银行1个 (代理富民县业务) , 邮政储蓄银行1个, 农村信用社24个 (县城8个机构, 乡镇16个机构) 。自2000年以后,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机构全部撤并, 业务划归农村信用社,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先后撤并一些营业网点, 金融机构营业机构由2000年的56个减至目前的31个。

(二) 业务情况

截至2008年10月末, 全辖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持续增长, 金融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5, 242万元, 比年初增加49, 091万元, 增长22.71个百分点, 同比多增24, 217万元。全辖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 345万元, 比年初增加60, 418万元, 增长55.47%。增加量和增长率创历史新高, 贷款增幅为历史最高。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农业银行70, 276万元, 比年初增加33, 103万元;农业发展银行12, 859万元, 比年初增加7, 551万元;农村信用社86, 210万元, 比年初增加19, 764万元。

三、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 农业银行向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投入信贷资金45, 700万元, 其中滇能集团发放水电站建设贷款30, 200万元, 昊龙电站6, 000万元, 丰安江边电站9, 500万元;向农资供应部门、供电公司、医院、学校等涉农贷款12, 000万元, 向自然人提供贷款6, 500万元, 累计发放贷款64, 200万元;农村信用社向土地储备中心发放贷款950万元, 向玉龙水电站发放贷款400万元, 向“三农”发放贷款49, 500万元, 向个体工商户、农业经济组织发放贷款21, 150万元, 累计发放贷款72, 000万元;农业发展银行向禄劝小蓬祖发电有限公司发放水电站建设贷款8, 000万元, 累计发放贷款8, 085万元1至10月金融机构累计向市场投放信贷资金144, 285万元, 全辖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60, 000万元, 同比增长55.%, 是多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有力地支持了禄劝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以看出, 全县金融机构为支持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银行为城镇基础设施、交通、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信贷支持, 目前正积极为农民办理惠农卡业务, 为支持“三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农村信用社网点延伸到乡镇, 贴近“三农”, 积极为农业、农户、个体工商户、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金融服务。

随着禄劝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营企业、个体商户的资金需求由提供经营垫本转向扩大经营规模转变, 农民信贷需求由单一、小额生产贷款逐步向复杂多元化资金需求转变, 农村信用社为积极适应这一需求, 将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式。同时积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 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 金融机构萎缩, 对“三农”金融服务面变窄

近十年来, 继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机构撤并后,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相继撤并营业机构, 机构数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一半多, 全县16个乡 (镇) 仅有农村信用社一个金融机构, 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独占农村市场, 没有竞争, 没有压力。占全县人口5%的县城有金融机构14个, 占全县人口95%的农村有金融机构17个, 而且, 乡村农户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农村对金融信贷资金支持、金融服务需求相当大。金融对农村的服务面大大减缩, 这与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相违背。2008年11月12日《昆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新闻, 标题为《禄劝3万乡民取款路难行》的文章, 主要内容是反应农村信用社撤并禄劝县九龙乡民权信用分社后, 农民存取款不方便, 要求恢复营业机构的报道, 值得深思。

(二) 金融从业人员老化、青黄不接

由于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和缩减, 为了维持经营, 各家银行纷纷减少人员, 年青或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相继调入昆明等条件好的金融机构, 使县级、乡镇金融机构人员不但减少, 而且老化。农业银行近十年没有新员工入行, 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得不到更新。金融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318人减少至2008年的246人, 平均年龄由38岁上升到42岁。长此下去, 对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

(三) 没有竞争的农村信用社能否为农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值得思考

目前的乡 (镇) 农村信用社均设在乡 (镇) 政府所在地, 每个机构从业人员5至8人, 金融服务无力顾及乡 (镇) 2至3万的“三农”全体, 农民办理存取款、贷款业务, 只能徒步十几公里, 甚至几十公里到信用社办理, 农民办理业务费时、费力、费财。加之, 乡镇仅有一家农村信用社机构, 没有竞争, 没有较大的压力, 坐等客户上门求贷、坐收贷款利息, 员工学习创新主动性不强, 不思进取思想大大存在, 部分机构成为独霸一方的“财神爷”, 甚至会出现“不拿好处不放贷, 拿了好处也不放贷或乱放贷”的情况, 容易滋生腐败和引发经济案件。

(四) 资金存量有限,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禄劝县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之一, 人口数量位居昆明县 (市) 区第二, 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居倒数第一,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倒数第二, 工业、商业等产业规模小, 农业基础薄弱, 招商引资难, 大量的资金需求, 要靠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而有限的信贷资金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五) 农业政策性银行没有发挥扶持农业的作用

目前的农业发展银行, 只有县支行一个网点, 仅办理粮食收储企业贷款项目, 服务范围没有辐射农村群众, 农民群众没有直接享受到政策性银行的服务, 农业政策性银行名不副实。

(六) 其他制约因素

一是贷款审批权的上收, 审批程序繁杂, 环节过多, 造成贷款难的现状。由于国有银行过度关注信贷风险, 禄劝唯一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 对法人客户的贷款审批权上收到二级分行, 一笔贷款从客户申请到获批准, 需要三个多月甚至半年, 有的项目发展情景很好, 等到贷款批准时已经用不上, 耗时、耗财。二是农业是弱质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有“靠天吃饭之”说, 其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 对农民、农户的贷款金额小, 管理难度大, 加大了贷款管理成本。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贷款营销主动性不强, 造成“贷款难、难贷款”。三是抵押担保条件较高, “三农”贷款条件受限, 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四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较大, 加重了农户的经济负担, 增加生产成本。

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 促使金融机构贷款难、农民难贷款, 形成恶性循环, 金融机构业务萎缩, 支持能力不足。贷款审批权限上收, 工作业绩上不去, 各项考核不达标, 最终形成业务萎缩与金融机构生存危机交织的恶性循环。

五、建议

(一) 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关注农村金

融机构服务网点逐步缩减、金融服务人员大量减少, 对“三农”金融服务弱化的现实情况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 应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 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把农村信用社真正改造成产权明晰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 发挥好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 县域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 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并同步安排配套激励政策, 切实增加对“三农”信贷供给。

(二) 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

和支农服务所得税,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 引导和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降低农村信用社支农风险

如: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相结合的支农长效机制, 使农村信用社在“三农”服务中得到回报。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对农业、农户贷款的利率浮动比例, 实行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节约贷款成本。

(三) 对农村土地及房屋的产权形式进行适当调整, 允许农民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上的定着物抵押贷款

完善土地金融制度, 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土地、荒山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获取贷款。建立地方性农业担保公司, 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 分散农户贷款风险。

(四) 激励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

结合地区实际, 在农村人口较密集的地区适当增设扶持性金融服务网点, 激励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 促使农村信用社增强竞争意识, 更好地服务“三农”, 同时缓解“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压力。

(五)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信用环境建设进程, 建立整治信用环境长效机制, 坚决制止和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加强诚信宣传, 规范信用秩序,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课题组成员:刘德伟程慧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下一篇:初一团结就是力量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