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2022-07-10

第一篇: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农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现在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业、农村、农民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党的十六大提出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全党理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较差。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按照当时三步走的规划提前走完了前两步: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基本小康”,但同全国“总体实现小康”还有一定差距,农村牧区差距更大。国情、区情都说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所以,清醒地分析和认识农村牧区的地位、现状和比较优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区新巴尔虎左旗地区。这里的人民的生活是以牧业为主,但农业也不可或缺。这次我主要以我的家乡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访问。

我了解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显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内蒙古全区上下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发展机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良好开局。一是全区自然生态环境、公路交通、信息网络、能源电力等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二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农村牧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发展新形势;四是城乡人民生活和各项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

(一)GDP增速加快,人均GDP已跨上1000美元的重要台阶。

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01.01亿元,比1999年增长10.47%,人均GDP5872元,比上年增长

9.76%,约合709美元。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提升到2150.4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0%,创历史新高。

(二)农村牧区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和增长。

2000年,全区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543.16亿元,比1999年增长2.04%。其中,农业308.36亿元,比上年下降3.25%;牧业2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9.79%。2003年,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全区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由降转升,畜牧业继续保持增长。

(三)农牧民家庭收入与物质生活稳步增加和提高。

2000年,全区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38元,比上年增加35元,仅增长1.74%,约合246.43美元。其中,农民为1869元,比上年减少34元,降低1.79%,约合226美元;牧民为3354元,比上年增加656元,增长24.31%,相当于405.6美元。另外,农牧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分别比上年增长14.0%、11.1%、3.5%和15.2%。这反映出农牧民家庭物质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农村牧区社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得到改善和发展。

2000年,全区13648个行政村嘎查,通汽车率为81.2%,通电话率为58.79%,自来水受益村为27.76%。2003年,通汽车率达到88.0%,通电话率达到82.7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7.25%,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6.8

8、23.92和9.4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从2001年以来,全面实施“千村扶贫工程”,到目前已惠及2910个村嘎查,绝对贫困人口已减至128.4万人。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并取得新发展。 当然这些是从全区发展来看,我通过走访,也了解到,现在农民的生活基本稳定下来,每家收入比较固定。牧业发展呈良好势头,大家对生活的期望更高。许多老人都感叹现在生活越过越好。同时农业发展也从低缓变为上升,让许多只靠种地为生的人开心不已。从家庭设施来看,也和过去有许多改善,许多更为先进的家电出现在每家每户。而随着社区的增多,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得到解决。

虽然,许多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但也是大多数家庭,仍有少部分家庭的生活发展不是如意。在所谓的“平均”下,仍有些不“平均”。因此我向当地的政府部门了解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缺乏统筹城乡实力。这是农村牧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二,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着农村牧区的快速发展。三,农牧民缺乏平等的国民待遇,合理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四,农牧民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家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五,农村牧区发展建设投

资少又极不平衡。

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及时的做出调整,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方案。一,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二,加快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和特色加工业的发展。三,加快中心小城镇建设,进一步繁荣小城镇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化。四,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五,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总之,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牧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政府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本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牧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牧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第二篇: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

民营企业参与我省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一方面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策,需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时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开始表现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强烈愿望,具备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正是民营企业与农牧区经济发展有着的天然联系,使得民营企业成为参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2006年开始,省工商联积极动员和引导我省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了“民企帮村”活动。在去年底,省工商联就我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11月份,全省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民营企业有98家,其中47家企业与298个自然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有效地吸纳了农牧区劳动力,为农牧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带动了我省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六种模式”,民营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据省工商联副主席魏勤介绍,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通过六个渠道:结对帮扶、产业带动、联股联营、招工扶贫、创业共建、慈善捐助。

——结对帮扶。就是通过民营企业与行政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一个企业帮一个村或多个村,签订帮扶协议。青海物通集团采取一企帮多村的方式,目前已与巴沟乡曲乃亥村签订水渠维护协议,年增加村民收入6万元;与五峰乡石湾村签订硅石开采、运输协议,年增加农民纯收入40万元;与土门关乡年坝村签订用工协议100名,年增加农民收入100万元;与上新庄镇签订用工协议50名,年增加劳务收入50万元;与湟中县残联签订用工协议100名,年增加残疾人收入60万元;与湟中县李家山阴坡村签订40万吨硅石开采、运输协议,年增加农民收入600万元。青海清华博众公司成立后,与广大农牧民进行密切合作,从农牧民手中收购沙棘原料,两年内累计为农牧民支付原料款1800多万元,累计带动了4000余户农牧民增收,平均每户增收4000多元。天露乳业公司每年向农牧民发放工资和原料款1600万。青海应录铝业有限公司与其所在地——平安县新庄尔村结为对子,该村480户2000多人,其中200多人在该公司上班,平均月工资在8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达160万元,为带动当地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带动。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建设奶源基地,把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工厂化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收购牛奶,即保证了牛奶能销得出,又保证了乳产品原料的质量和供应,在促进乳产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省乳业产业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天露

1公司在西宁周边农村建成机械化挤奶站、收奶站38座,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位于循化的天香两椒有限公司和仙红辣椒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特有的优势资源,把循化辣椒和花椒推向了广阔的市场,解决了农产品存储、出售困难的问题,使线椒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10倍,花椒的产量增加了近2倍,有效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产生了“双赢”的结果。青海藏羊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先后共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3115万元,在省内六州一地三市的121个乡镇的农村牧区建设藏毯编织车间260个、手纺纱车间10个,投入织毯机梁2315付,手纺纱车517台,使300个贫困村的2.6万农牧民在自己家门口从事编织工作,使我省的藏毯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联股联营。就是通过民企牵头,农户以现金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是以种植的农作物入股等形式,结成“联股、连心、联利”的利益共同体。青海金泰商贸有限公司与乌兰县西庄村联合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注入资金10万元,土地700亩,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村企合作机制,为在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了有益的探索。有业内人士指出,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的模式中,农户和企业的连接机制是松散的,没有形成制度和法律约束的情况相比,这种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关系既能提升生产能力,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招工扶贫。自2006年以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98家企业共培训农民工13600人(次),安置农民工32630人;培训下岗职工8047人,安置下岗职工3005人;安置大学生671人,残疾人234人,复转军人166人;共投入培训经费690.69万元。青海物通集团2006年至2007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40人,残疾人140人,农村劳动力410余人;青海正平集团现有员工585名,其中300多人是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近200人是来自农村经过公司培训的技术工人,集团公司在施工中每年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3000人左右。青海伊佳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从业员工已达到3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农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农牧区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累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37225.94万元,涉及到1846个自然村,有120362人受惠。——创业共建。就是以乡情亲情为纽带,推进“回归工程”,引导、鼓励外出创业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回乡创业。在我省也出现民营企业家兼任村干部,直接为村里服务的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慈善捐助。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充分发扬光彩事业精神,积极投身农牧区公益事业,累计为农村牧区捐赠款物9552万元。青海物通集团公司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和教育事业,近年来该公司为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捐款捐物达250余万元。青海黄河建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村公益事业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青海正平集团筹集资金35万元,为湟中县大才乡中沟村小学建了一座610平方米的教学楼,另筹资金5万元配齐了桌凳,改善了教学条件,每年设置6000元的教学基金,解决了100多名农村小学生的上学难问题。青海力盟公司投资60万元,在湟中县上五庄乡捐建小学一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35名民营企业家捐资59万元,使全县10个乡镇93个村971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课堂。

魏勤告诉记者,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以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的效果是最好的。民营企业充分参与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成为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把农牧民分散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起来,解决了单个农牧户生产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四个结合”,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从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互利双赢是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

由此,我省要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投资置业和项目实施上,带动农村生产发展上。根据我省农牧区基础薄弱、农牧区建设滞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和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力量有限的现状,现阶段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少数有实力的可以搞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外,多数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开发区域特色资源,发展中、小规模生产上。而相关部门应引导民营企业紧紧依托我省农牧业资源优势,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项目,到农村牧区投资置业、建立基地、兴办工厂,积极参与到以县域为重点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发挥种植业比较优势,参与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及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依托畜牧业和养殖业资源,做好肉、奶、蛋、禽及家畜皮、毛精深加工;参与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建设,大力开发沙棘等林下产业。引导建筑领域的民营企业要多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把握四个结合,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发展农牧区社会各项事业结合起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参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与各类农牧业机构合作,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养殖技术。引导民办院校和民营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和推进农牧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与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牧民文化和技能,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多办实事。充分发挥民营旅游企业和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开展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和健身旅游、生态旅游等活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把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鼓励全民创业结合起来。把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和先进的理念与农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找准帮扶、合作的结合点,形成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创造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通过民营企业的带动,鼓励更多的农牧民自主创业,培育更多的农牧区能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全民齐创业、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针对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继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到贫困地区开展项目扶贫、物资扶贫、招工扶贫、培训扶贫等活动。采取村企合作、民企帮村等形式,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出一条“村企互动、以企带村”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广泛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农牧区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找准项目,积极参与扶贫整村推进工程,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光彩事业”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救困”、“慈善济民”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农牧区的公益事业、扶贫工程和慈善事业。通过“村企对接”、“人户对接”等形式,大力支持我省农牧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援助“残疾人”、资助“鳏寡孤独”和“五保供养”等慈善活动。

“义利兼顾”,民企帮村长久之源

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不断调整并向农村倾斜,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机遇和市场需求;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因此,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义利兼顾”,不仅要无偿捐助,也要参与开发性扶贫,更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农村的产业开发与建设。在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这样,才能形成民企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对此,省社科院詹红岩副研究员认为,实现民企和农民之间的双赢,主要是积极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政策的引导和驱动,建立刚性强、易操作的激励机制,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把这项有意义的举措引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

同时,他还认为,民营企业应对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这种理念有认同感和相应的实力,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搞摊派和下“指标”、下“任务”。对口帮村企业应发挥自身已具备的优势帮助指导村里理清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村办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省社科院窦国林副研究员则强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认为,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还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劲等等,因此,从政府层面,就是在目前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背景,转变思路,认真落实各地各部门制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从民营企业层面,要转变管理模式,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层次,要建立培养人、吸引人、用好人的用人机制,加强自身发展和提高。

省工商联副主席魏勤说,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花架子”。因此,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也要定好位,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能追求轰动效应。我省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环节,明确重点,发挥优势,注重成效,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互尊互谅,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扬光彩事业精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地开展“民企帮村”活动。 (作者:子宜)

第三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XXX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

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XXX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

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XXX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XXX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四篇:当前农村社会现状调研

一、调研时间:2012.7-8

二、调研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香山乡杨楼村

三、调研对象:杨楼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及该村村民

四、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农村在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杨楼村简介:杨楼村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南侧,乐山脚下,多为浅山丘陵地带,总面积6.8平方公里,驻香公路西段,刘朱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1076户,4103口人,耕地面积5969亩,荒山荒坡面积近万亩,林地面积1610亩,坝基两处,水面面积80亩,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80名党员,村干部7人,全村工业产值9206万,总收入6980万元,农业总收入6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817元,目前,杨楼村形成了以石料建材业为龙头,运输业、种植业为两翼,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等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一个开放、富裕、活力、和谐的杨楼正在振兴!!!

就中国国情而言村委会这个基层组织是和人名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它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它是党和政府为民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群众能不能从中受益,能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这与村委会的作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暑假一行人带着疑问和收集的资料来到了杨楼村村委会,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当家人,该村主任

首先介绍了杨楼村概况,该村书记接着说道:我们村现有党员80人,积极开展党员座谈活动,加强与周边村党支部的联系,不断提高党员们的战斗力、凝聚力,正是这些党员在杨楼村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硕果累累。有困难找党员,再朴实不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想着一些公务员在岗位上不作为,远离群众,疏远了干群关系,出现矛盾冲突,归根到底监督不到位,无所忌惮,为人民服务成为空谈,然而在基层它确得到很好的贯彻,紧接着村委会主任补充道:村委会所有干部全部实行包片制既实行责任划分,每名村干部负责几个村民组,紧密了干群关系,第一时间了解群众之所需所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该村还积极推行“4+2”工作法,在全乡率先推动政务公开,村委会支出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行差额、民主选举,使选出来的当家人顺应民意,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潮流,带领杨楼的父老乡亲致富。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杨楼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已经居全乡前列,乃至在全区都是数一数二的,该村主任说道。办公室里的一个个荣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深,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先是政府废除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原先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回乡创业,原先种地交钱,现在是种地国家补贴,政策好了,我准备承包搞种植业,一位正好在村委会办事的群众说道。该村主任说, 10年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又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该项费

用,引得广大群众啧啧称赞,在全乡作出了表率,11年广大干部深入自己的责任区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又积极参加了养老保险,这一惠民工程又很好的完成。要想富先修路,判断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怎么样,首先要看这个地方道路怎么样,该村这些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积极筹措各方力量实现村主干道全面水泥化,其他道路也得到硬化,村村通基本实现,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告别过去雨天出行难的尴尬时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生产力,要靠教育,该村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积极筹措资金20万元用于杨楼村小学新校舍的建设,一年时间一所现代化,实用,美观的两层教学楼投入使用,教育环境和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该村又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向现代化农民靠拢,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杨楼村的石料业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年来资源的枯竭,杨楼村村委领导班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寻求合作,引进项目,在该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一些矿产资源变废为宝,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垃圾场污染问题,村委班子经研究后一致同意关停,该村书记说道。虽然关停垃圾场意味着每年村里少了一部分收入,但为了群众的安全、幸福,为了子孙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义不容迟的责任。由于常年的生活垃圾的倾倒,有些村民组的地下水已经遭到污染,该村又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四处筹措,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使老百姓

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对该村两大班子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通过对村民的调查发现该村的幸福感指数较之前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现在家家都有钱了,不满足于物质享受了,为此村委会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等下乡,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或是组织外出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通过两个月的调研,让我们对杨楼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过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现在面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村产业链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直接导致抗旱抗涝能力脆弱,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联系,其次虽然现在的小学各个方面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区的教育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的政府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家里多是年迈的老人,留守儿童的看管和社会治安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期待我们的政府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还不是很高,农民大病还是要花很大一部分钱,有些群众甚至抱怨为啥城市的比例这么高,不公平,现在国家有钱了,百姓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实惠,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个虽然,但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政府在行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省派驻村工作组,大学生村官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设一个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代杨楼人正为此奋斗!!!

2012年8月

第五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谢先华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臵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了很多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通过对我乡相关地区考察,发现我乡农村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乡农村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甚至有的村干部利用村官职权收取贿赂,不为民做事。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乡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乡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4.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乡镇统筹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5.春耕备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

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6.工厂污染问题。

农村工厂一般都非正规化工厂,甚至有的都没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而这些工厂释放的物质和残留的东西都对人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比如重金属。农民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从而对身体造成威胁。

二、为了农村的更好更快发展,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典型,无一不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好。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解决农民问题、就业问题、脱贫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污染过于集中问题、国家财政来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及效应,已为国内外所瞩目。

发展乡镇企业要明确8个工作重点和主要方向,即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形成区域特色;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规模经营;以服务农业为立足点,推动产业化发展;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提升竞争能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科技含量;以多元投资为主体,创新运营机制;以利益联结为前提,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加强规范化建设。明确发展布局、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农村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目前形势下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大力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2)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3)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抓样板。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第二,抓发展。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第三,抓规范。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第

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

3.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

上一篇:年度教育教学反思下一篇:年度检查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