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24-04-24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调研报告

姓名:1、2、3、4、6、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年统对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不利境地。

二、调查的目的

1、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2、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调查的地点

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

四、调查的过程

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

五、调查后的思考

一,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自身的务农意识逐渐淡化,已经成为青年农民放弃农业生产,不再困守农村,转而向城市要饭碗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规律促使青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因素已经消失,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经济规律促使素质较高、拥有年龄优势的青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收入。

国家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促使青年劳动力走向城市。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农民作为社会的个体,有这种想法与做法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由此产生的结果却又是不容忽视的.青年劳动力倾向于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城市人。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或经商,逐渐由农民向产业工人或城市居民转化,常年生活在城市,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不愿意再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毫无疑问,这十年来涌动的农民工潮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小了城乡差别,起到了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倾巢出动的打工潮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二、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它给我们带来的严重问题是,照此下去,十数年之后,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如何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农业成为弱势产业,效益低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留守农民来源单一,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整体素质不断下滑,难以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支柱力量。

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农业效益低下,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获取相对较高的报酬,而失业的城市劳动力宁愿享受城市低保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农村优质的人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根据对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8年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占65.5%,30岁及以下的青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1.5%;新增青年劳动力几乎全部选择外出务工,新增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占66.4%,主要是外出务工就业困难不得不返回的中老年劳动力。而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这部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留守劳动力大多只具有小学以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者.这实际反映了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的严峻现实。

没有新生农村劳动力,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让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将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从现实出发,懂农业技术,特别是作业技术的人员大量流失会造成以后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即使科学家有很多好的创意,但由谁来操作?就象我们这个社会缺乏大量的技工一样。再则土地的长期荒芜将来恢复使用时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型农民,只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农村才能留住青年劳动力,留住人才。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吸引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方法.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增进青年劳动力农村创业的信心和技能,加强青年劳动力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辟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使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外出打工也是非常艰辛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也不是很高,努力创造条件就会吸引更多的打工者回家乡创业。

拓宽农村青年在本地的就业渠道。创造农村自主创业机会,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本地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本地,而不是象现在做的那样,致力与向外地输送人才,输送廉价的劳动力.因为这样做,只收到了眼前利益,但对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却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将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了本地,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兼顾农村面临的问题.须知,我国本是一个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只有切实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至于浪费,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也才能确保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篇2: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在很多人心里,提起农村,大家就会有一个很不好的印象。觉得农村的人粗鲁,农村落后。其实,现在农村的变化已经很大了。虽然还不如城市的发展,但是它的经济还算是比较发达的。下面的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不防看一下!

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本文以苏北地区农村为抽样个案, 通过对苏北18个县市农村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村现状,对于新农村的认知以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建议。

调查背景及目的.: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意义更深刻,任务更艰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不是一项短暂的阶段性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伟大创举,而没有固定的模式经验;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单兵作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等于“新村建设”或“村庄建设”, 不仅要关注农村,更要关注农民和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领域,是在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也只是应为如此, 深刻了解和把握农村中现存的状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地点:

江苏省泰兴市滨江村。

调查内容与方式:

通过调查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查阅、村里同学、父母、亲戚及亲身的经历。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环境有改变与新农村要求有差距?。两年前滨江村内和多数的苏中农村一样,污水横流,乱搭乱建,村内没有硬质道路。现在,在滨江镇领导和滨江村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滨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道路,改建池塘,规划房屋,农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要和我们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突出表现在农民家住环境方面。通过亲身感受及查阅资料,就发现在苏中地区有80%以上的住户,庭院乱堆乱放,房屋凌乱不堪。在滨江村仍有小部分农户没有洗衣机、电冰箱等一些标志生活水平提高的家用电器。

(2)农民收入有所增加,总体情况较之城镇居民而言仍显偏低。在滨江镇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滨江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均年收入达7500多元。大部分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前两年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农村同样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另外由于滨江村靠近市区这无形增加了村民的消费支出。村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来源单一。和大部分苏中农村一样农民农产品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占村民收入的比例就高达88.2%,这其中农产品收入又占到56.2%。众所周知,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竞争能力弱,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农民收入的极不稳定。

(3)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乡村企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4)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滨江村附近地区频繁引进化工厂,其中相当大部分都是被国外取缔的重污染企业,为了片面的追求GDP镇政府不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结果给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巨大的包袱,空气浑浊、河水污染。同时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也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乡村企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3)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篇3: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徐州历来以粮食种植为主, 是江苏的粮仓, 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然而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仅仅能维持温饱。从90年代后期至今, 徐州农村一直陷入这样一个窘况之中。在这期间当地政府和农民自身也想了各种办法力图改变这种状况, 如开办乡镇企业、推行经济作物, 然而也仅仅在个别地区、个别家庭取得了成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种种问题, 如技术问题、管理问题, 而最核心的问题是资金问题, 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没有资金支持, 无异于缘木求鱼, 因为在结构调整中, 资金需求出现了与粮食种植不同的新特点: (l) 资金需求量激增。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农民经营范围扩大, 由原先单纯的粮食种植向其他领域扩展, 开辟了大量新的经营领域与投资项目。而且, 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 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 其生产要素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由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和每个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也都大幅度提高, 由此就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在调整初期, 需要大笔启动资金, 少则几万元, 多则数十万元, 甚至上百万元。 (2) 资金需求结构复杂化, 收益率有很大差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扩大, 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许多不同的产业, 这些产业之间并不能够达到平均利润率, 其中有些产业收益率高, 另一些产业收益率低。从总体上看, 粮食作物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经济作物, 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低于非农产业。即使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内部, 由于其品种的不同, 收益率也有重大差别。同样, 在非农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 收益率也有重大差别。 (3) 投资风险增大。相对于原先单纯种植粮食而言, 那些新的经营领域与投资项目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主要因为:第一, 在经营初期, 由于农民初次涉足, 缺乏生产经验, 技术也可能不成熟, 因此包含着一定的失败风险。第二, 由于新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市场化程度更大, 农民缺乏进入市场的信息与其他条件。

二、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状况

目前合法的支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 而目前它们支农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 农业发展银行是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银行, 但其资金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

而近几年来其对粮棉油的收购支持力度也呈下降趋势。以粮棉生产大县徐州丰县为例, 农发行丰县支行粮棉贷款在经过连续三年的攀升后, 从2001年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农发行投放贷款的下降直接导致基层的收购企业库存降低。所以要想从农发行获取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农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发生结构性转移。

据对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贷款情况调查, 在1993年以前投向以农业为主, 在1994~2000年投向已从以农业为主转为农业与工商业并举, 而2000年之后竞争视角也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2006年的数据显示农行徐州分行对农村贷款仅仅占20%左右, 而城市占80%以上。因为农行目前的定位是商业银行, 而商业银行首先就得考虑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的逐利, 而贷款“三农”无疑风险增加而效益低下, 也就是说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

3. 农村信用社支农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

据对郑集、柳新、利国、炮车4家信用社调查, 1997~2000年, 各项贷款年平均分别递增39272万元、23404万元、18858万元、25384万元。总量上看, 增幅不小, 但平均到每个农民, 仅增加135元。而2001~2006年以来这四家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则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愈来愈大, 各项贷款年平均分别下降9372万元、13504万元、26858万元、37538万元、49637万元、66342万元。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相当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了城市。这就造成“三农”对资金的需求与信用社的资金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 使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支农金融机构的组织和制度缺陷

1.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作用有限。

农发行支持的重点是粮棉油收购, 支持的主要地区是农业区。这些地方的财力有限, 根本无力拨付对农发行财政贴息。财政无力拨付只能使农发行面向金融机构进行高成本的融资, 由于本身业务的政策性作用, 造成农发行放贷越多亏损越大, 经营艰难。

2. 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弱化。

农业是基础产业, 资金回收期较长, 收益低且风险高, 农业银行自然会回避弱势产业。从对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的调查看, 截至2003年9月, 农业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000多万元。在农行的基层营业所, 对农户的放款额和贷款户数已呈现迅速下降趋势, 业务的重心转入了城市, 而对农村主要放在了清收陈欠贷款上。

3. 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资本规模偏小, 筹资难度大, 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资金的要求;二是管理滞后, 不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信贷工作中制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激励机制不相适应, 束缚了部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三是传统的服务手段、功能、品种、设施不适应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要求。

4. 民间金融组织缺乏规范, 易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一是筹资和用资成本高, 加大了借款方的生产经营成本,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民间金融组织在地下或半公开状态活动, 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5. 邮政储蓄分流了农村金融资源, 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应有力度。

由于邮政储蓄转存利率长期过高、计息方式不合理, 邮政储蓄的资金价格与金融同业相比, 有较大的级差, 邮政储蓄竞争优势明显大于农村信用社。

四、对农村金融进行综合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 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进行引导, 尽快使其合法化。

据对徐州市民间信用发展状况调查, 由于官方金融组织融资量受限, 且主要服务于国有及集体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户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和融资活动应运而生, 资金融通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 方向也呈多样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在农村资金需求旺季, 农户筹集资金总量中的30%是以民间借贷形式取得的, 60%的农户或多或少依靠民间借贷。但目前资金供给者和中介工作人员都面临很多困惑, 而最大的困惑就是合法性问题, 如果合法性出了问题, 供给者的资金安全就会出问题, 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出问题。民间有资金, 农民有需求, 政府应该进行适时的引导, 而不是进行打击和取缔。因为民间金融组织的资金风险性较大, 因此其利率可以较高, 但应该给其一个限度, 避免向高利贷发展。

2. 尽快改革传统的邮政储蓄业务。

邮政储蓄网点在农村是只存不贷的。目前可把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分为农村资金和城市资金, 城市资金另当别论, 而农村资金必须流入农村。国家可以制定政策把农村资金转移给农发行, 农发行再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形式投入农村。而城市资金可以成立邮政储蓄商业银行, 进行商业化运作。

3. 必须进行财政支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突出其在支农中的主力军地位。

我国走市场化道路没有错, 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市场化。哪怕是发达国家其农业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政府还是保护的, 更不用说我们国家。所以政府必须有专项财政资金对信用社进行补贴。一方面要对信用社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另一方面对其责任制进行完善, 再次对其资金流向进行严格审查。信用社的资金必须用于农村和农民。在这个基础上, 政府可以按不同的项目确定一个浮动的贷款利率, 再按商业银行的利率与其实际项目的利率差给予其补贴。这样可以保证信用社的资金用于"三农", 同时可以保证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现在有很多人主张信用社商业化, 不是说信用社不可以商业化, 这在城市化、工业化好的地区可以实行, 但在绝大部分地区 (如徐州) 则万万不可。

4. 发展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解决担保难问题。

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体系这种金融杠杆工具, 转嫁、降低一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给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建立担保机构要量力而行, 定性准确, 规范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区, 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要以财政投入型的政府主导机构为主。

参考文献

[1]王维强等《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 《财经研究》, 2003年第4期, 38-39页.

[2]龚明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设计:一个分析框架》, 《金融研究》, 2003年第5期, 46-47页.

篇4: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从中部地区湖北省孝感市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路径看,其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基本同步。从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适配性考察,涉农金融信贷支持还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改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涉农信贷产品任务艰巨。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涉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涉农信贷管理制度间的关联变化,可列表如右表1。

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中部地区涉农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涉农信贷基本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但助推效应不够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孝感市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向农林牧渔业多行业发展转变,从农业的单一种养向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都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中进行不断调整。在县城内基本形成了以农发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十年来,孝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9.6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增加36.4亿元,年均增幅在4.8%。同期全市涉农金融信贷投入年均增幅4.9%,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看,孝感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占全部涉农信贷总额的52%~55%,商业性、合作性涉农信贷波伏较大,近年来且呈下降趋势,对孝感市农业经济发展助推作用减轻,农村民间金融作用仍在发挥。

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仍为主体,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调查表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并开始出现少数专业大户。孝感市94.5万农户中90%的是家庭经营模式。随着农户积累不断增加,以及自2003年以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良种、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绝大多数农户正常生产资金能通过自己解决,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2007年,孝感市各项涉农补贴达2.2亿元,2008年高达3.4亿元,自2006年开始小额信贷连续两年呈负增长,2008年末,孝感市农业贷款较年初下降2亿多元。

农业专业化发展加快,大额信贷配套缓慢。据调查,孝感市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665家,其中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2万个,种养大户7.6万户,运输户、经营户有3.2万户,这些经济体信贷需求达16.2亿元。2008年底,孝感市涉农金融投入2.2亿元,信贷满足率维持在13.5%左右,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放2230万元,信贷满足率只有10%;对种养、经营大户贷款5600万元,信贷满足率为21.5%。现阶段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需求,受借款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资产,缺少为农户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以及行社信贷管理权限诸多因素制约,大额农贷发放进展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急需的农产品种养加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因得不到大额贷款支持难以做大做强,专业村难成规模,农业产业链难以提升,缺少一批类似大悟花生协会、汉川城隍镇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贷支持比较成功的典型。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涉农企业信贷投入重点不够突出。当前,孝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也有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如湖北神丹食品有限公司,其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较高份额。但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龙头引领作用,制约了银行信贷的较快投入,而缺少银行信贷的强力推动,延缓了农村经济主体结构的优化进程。据调查,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2008年分别达到217.6万吨、2.86万吨和19.84万吨,同时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产品和禽畜生产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为龙头化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初级产品。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但每类产品缺少1~2户行业领军企业,每个行业都有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设备同型、技术同档、市场同向、价格同低,其结果是原材料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少,物流成本高,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直接制约了涉农信贷的重点倾斜。调查显示,全市有信贷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户数为72户,贷款余额8.8亿元,户均1200多万元。若剔除贷款大户孝棉集团3.7亿元,户均仅720万元银行贷款。同时,缺少了信贷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全市经济推动作用有限。

劳务贷款需求萎缩,创业信贷满足度低。到2008年底,孝感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达110.8万人,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的54.5%,因差旅费、子女外出上学、包工头工程启动费等而产生的信贷需求每年在10亿元以上,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自1998年陆续发放打工贷款,2005年仅农信社发放打工信贷达3.5亿元。因农民工外出务工地点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信用等级难评定,导致信贷部门跟踪管理难,劳务信贷违约率较高。如孝昌县小悟乡信用社打工信贷违约率保持在80%以上,这种信贷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目前,孝感市县各信用社打工贷款新放不到1亿元。

创业信贷需求快速上升,但满足度较低。经过近30年的历练,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发生新的变化,逐步实现由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回归、由资金回流型向资本回流型转变,回乡创业成为新的经济现象,创业信贷需求上升较快。2008年末,孝感市由返乡回归人士创办或投资过10万元的企业1900多家,总投资金额102亿元,其中有信贷需求的约占一半,需求额在35.2亿元以上。自2000年起,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对部分市场前景看好,信用记录良好的创业型200多户企业试办信贷业务,累计信贷达7.5亿元,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安陆市欣华禽业公司是一家典型创业公司,开办时人员不过7人,固定资产不过85万元。现在,该公司人员超过200人,固定资产4050万元,年创税收过百万元,安陆农村信用社2003年尝试贷款50万元,在信贷权限制约下,目前的贷款也仅为750万元。

农村体制改革进程提速,涉农金融创新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呈加快的趋势,伴随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催生新的信贷载体,问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的速率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林权制度改革来,孝感市县分别成立了林权评估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37家,为林农利用林权开展信贷融资开辟了绿色通道,催生信贷需求成几何级数递增,至2008年,林权信贷需求达到4.5亿元,是2007年的10.5倍。开办林权质押贷款业务较早的是孝昌、大悟信用社,分别发放林权质押贷款200万元,规模做的最大的是汉川农发行,对康欣木业发放林权质押贷款3000万元。统计显示,林权质押贷款不足需求额的十分之一。

篇5: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8月6日——8月15日

调查地点:西城办冉庄村

调查内容:现代农村发展道路

调查方式:询问,采访,亲身体验

利用这个暑假,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对西城办冉庄村50余户家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颇有收获和体会。品味到了纯情朴实的农村生活,也体验到了“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我们了解到了冉庄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使我能更好的完成这次的实践活动。

据介绍,冉庄村位于西城街道办事处南部,总面积1467亩,人口2173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农业、建筑机械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这里水洁、土净、空气清新,树木成林鸟语花香,古村踩水车、学推磨、坐花轿等游乐项目,另外,还有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还在建设之中。

旅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时尚选择。旅游业的开发,不仅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还能推进环境治理,营造文明向上氛围,挖掘能供游览的景观特色,不断塑造区域绚丽多姿的美感,吸引游客观光。前卫生态农业旅游区农家旅游项目,正是在社会化旅游大格局不断形成的背景下,抓住机遇脱颖而出的。本着政府搭台,农户唱戏,为民办事,大众参与,协调管理的原则,旨在绿化、净化、美化村庄,加大生态农业全球500佳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小区市级文明功能优势,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致富百姓,展示前卫精神文明建设风采的宗旨。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旅委、镇党委的直接关心支持下,金秋十月隆重推出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学农家活,享农家乐”活动一炮打响,赢得了声誉,取得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开发农家游旅游特色项目,深得都市游人的欢迎,其开发市场广阔,前景无限美好。据有关人员介绍,计划3年内通过不断建设和自我完善,使前卫生态村农家游成为上海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休闲新景点。

在采访了有关的领导之后得知,“农家游”在上海地区目前没有现成的模式,在考察总结四川成都“农家游”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前卫生态“农家游”经营机制。准备组建“农家游”旅游接待服务公司,其职责主要是与大西洋旅行社合作,对外宣传促销,组织团队,对内做好服务接待工作,并成立旅游接待处和综合服务队。其次是提高服务水准。“农家游”虽不象宾馆那样正规,但在服务接待上,严格按照宾馆的服务体系,贯穿于整个接待的始终。一是服务上体现优质化。加强对接待人员和农户的培训,提高其综合接待素质。在接待过程中既要体现农家的热情好客,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二是在操作上形成规范化。游客统一在旅游接待处登记,选择所食宿的农家。对团队游客,导游(讲解)员按照接待程序组织游览和各项参与性娱乐活动,对散客,由接待员负责做好旅游向导;三是在管理上形成制度化。成立“农家游”督查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负责接待的农户、警务室、“农家游”招待所等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确保整个接待过程安全、合理、卫生;四是在菜肴上形成特色化。推出酱瓜白扁豆、煮豆节等崇明农家特色时令菜肴。

通过这次的调查和实践使我对前卫村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锻炼了我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意义颇大。相信随着崇明的大开发、大开放,前卫村的前景也将更加灿烂,期待的同时我也祝愿这个美丽的地方。

蔡丽华

篇6: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关键词:苏北 新农村 机制 比较 对策

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本文以苏北地区农村为抽样个案, 通过对苏北18个县市农村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村现状,对于新农村的认知以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建议。

调查背景及目的: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意义更深刻,任务更艰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不是一项短暂的阶段性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伟大创举,而没有固定的模式经验;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单兵作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等于“新村建设”或“村庄建设”, 不仅要关注农村,更要关注农民和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领域,是在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也只是应为如此, 深刻了解和把握农村中现存的状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地点:江苏省泰兴市滨江村。

调查内容与方式:通过调查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查阅、村里同学、父母、亲戚及亲身的经历。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环境有改变与新农村要求有差距。两年前滨江村内和多数的苏中农村一样,污水横流,乱搭乱建,村内没有硬质道路。现在,在滨江镇领导和滨江村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滨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道路,改建池塘,规划房屋,农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要和我们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突出表现在农民家住环境方面。通过亲身感受及查阅资料,就发现在苏中地区有80%以上的住户,庭院乱堆乱放,房屋凌乱不堪。在滨江村仍有小部分农户没有洗衣机、电冰箱等一些标志生活水平提高的家用电器。

(2)农民收入有所增加,总体情况较之城镇居民而言仍显偏低。在滨江镇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滨江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均年收入达7500多元。大部分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前两年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农村同样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另外由于滨江村靠近市区这无形增加了村民的消费支出。村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来源单一。和大部分苏中农村一样农民农产品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占村民收入的比例就高达88.2%,这其中农产品收入又占到56.2%。众所周知,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竞争能

力弱,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农民收入的极不稳定。

(3)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乡村企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4)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滨江村附近地区频繁引进化工厂,其中相当大部分都是被国外取缔的重污染企业,为了片面的追求GDP镇政府不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结果给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巨大的包袱,空气浑浊、河水污染。同时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也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乡村企

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3)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娟 信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期刊论文]-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8)。

2、申端锋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006(2)。

篇7: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村现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农村的更加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该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不在担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问题,追求生活质量。家庭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在相对稳定的收入情况下能够安居乐业。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条件差。每年基本上有旱灾侵袭,有的年份极度缺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当遇到狂风骤雨时,农民只能看着庄稼被毁,束手无策。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实行机械化耕种,只能是肩挑背扛的传统模式,十分辛苦。农村基础设施极少,配套不完善。

(二)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不合理,土地纠纷不断,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有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土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土地资源。

(三)村民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由于地理条件,文化水平限制,人们安于现状,培养了人们的懒惰心理,一有空闲时间就沉迷打牌、麻将,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大多不愿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所以光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开销。每星期的上访人员极少,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群众民主法律意识淡薄

(四)社会事业发展极缓。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缺乏优秀教师,大多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数完成小学初中后选择了辍学,随大人在外务工,有的小小年纪就选择了婚姻,法制科学意识淡薄。

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小病进行医治,当有重病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人们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难、吃药贵”等难题。

三、解决办法

(一)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使产品走出去占据市场。

(二)对于土地问题,首先要确定农业从业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农村土地使用权,收回闲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实农村土地承包权,减少土地权界问题纠纷,为农村土地出租、转让、入股提供重要依据。

(三)对于村民素质不高问题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训,从而起到引导带头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村的干部不带头又怎会让农民去接受指导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讲演,确保美味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外务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要有权利义务意识,村干部定时进行村务公开,村民定时进行上访,提高村民维权意识,加强民主监督。

(四)以推进公共事业发展为重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在学校建设宿舍,让较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安心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二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加快村卫生室的条件改善,增加医疗设备,解决就医难问题。

四、促进农户增收建议

(一)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桥村主要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所以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要把粮食作为主导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加强农业指导;二要注重农产品加工,比如土豆、马铃薯等进

行深加工制成成品销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吸纳富余劳动力;三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现在高桥村养猪、牛、鸡、羊的农户逐渐增多呈现良好势头,有的还经营了养殖场,但是规模不大,资金紧缺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帮助在畜牧业上快速发展。

篇8: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喀什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些农村专业经济行业协会,如各地杏协会、伽师瓜产销协会、蔬菜协会、木纳格葡萄协会、林果业协会、红砖协会、家禽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有8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2个、农民用水协会48个),据不完全统计在民政部门未登记注册的有108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68个、农民用水协会40个),已登记注册的协会按从业行业分,有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农民用水、农机服务业;按层级分,其中村级56个,乡镇级9个,县级有15个。全区会员总人数为43800人,其中农民42780人,技术人员24人,国家干部60人。

综观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可分三类:一是政府涉农部门牵头型。即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创建的“部门+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主要由政府领导或部门领导兼任理事长、有关部门参加,以利用部门技术人才、场地、设备优势和管理经验,并充分利用专业大户的资金、销售网点等优势。这些协会多挂靠行政部门。如喀什地区伽师瓜产销协会、伽师县江巴孜乡杏协会、泽普县阿依库勒乡团结村蔬菜协会等等。二是能人大户带动型(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即以乡村能人为技术推广和传播为手段,组成经济联合体,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三是农民自发型。农民会员数量不等,但他们志趣相投、爱好一致,共同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自发创办“农户+协会+基地”模式的专业经济协会,做到资产联结、技术联手、生产联动,如岳普湖县的孜然协会。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本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农户入会自由、专业性较强、服务周到、互利互惠、干预较少的特点。对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程度、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弱;发展规模小,总量少,入会会员少,辐射带动面小;有一些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章程、制度、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利润返还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利益联合机制也不完善,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在外部环境上,认识程度还不高,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范和提高。

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专业协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基层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有益补充。加快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对组织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从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同时,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吸纳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鼓励其干好事业、干成事业;要注重培育农村经济人才,加大对农村经济人才的挖掘工作,做好相关培训、教育、辅导,切实把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好。

2. 优化部门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培育发展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涉及民政、农经、科技等诸多涉农部门,政府及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扶持协会健康发展。登记管理部门按照“边发展、边登记”的原则,放宽登记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对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暂时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实行“批准备案制”,先纳入培育范围,逐步培育规范;财政、农业、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在资金、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使协会的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鼓励协会主动与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制度,加强沟通,及时反映情况,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协会快速有序发展。

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

农村经纪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是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状大的可靠保证。农村经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减少和降低农产品在销路环节上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农村经济协会要发展,就要在提高经纪人的基本素质上下工夫,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首先是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加强农村经纪人基本建设工作纳入日程,积极推行对经纪人的统一实行考评和经常性的考核,确保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正规化。其次要加快对经纪人队伍的基本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经纪人公平、诚信的经营理念,努力充当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做到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不恶性压价,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当地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第三是要组织力量开展包括经纪业务、科技信息知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将其业务纳入正规的市场化轨道,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 健章立制,规范发展。

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从建章立制入手,对已创办的合作组织加强分类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制定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监督等制度和议事规则,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信用度。发挥同业协调、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维护会员利益等等的作用,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采取会议、广播、电视、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全区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乡镇广播要开设专栏,对一些运作规范、制度健全、作用明显、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协会,及时总结,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每年评出全区专业协会三强或五强,树立政策导向,形成鼓励引导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好氛围和气候,加快协会发展。

6.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单列发展专项经费。

各县(市)政府拟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列出专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作为行业协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行业协会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本行业的人才培训和合作交流等,以及政府委托行业协会的有偿服务,推动地区行业协会民间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凌宏.《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上一篇:县综合督导自评报告下一篇:情动新区、艺满校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