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结构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2024-05-16

浅谈产业结构审计的重点和内容(精选6篇)

篇1:浅谈产业结构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一直把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作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企业审计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审计思路,以企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为主线,重点审计以退出性、布局性、外向型及升级性的调整带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实现产业升级的情况。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

一、产业组织结构和核心企业的带动力。重复建设、过度竞争是导致我国目前众多产业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低的重要原因,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来重塑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构。目前,审计中发现不少行业都在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旨在以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因为核心企业对技术的垄断程度较高,掌握着行业中的技术标准,决定着产品更新的速度,担当着行业中技术创新领跑者的角色。因此,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在核心企业的培育过程中,核心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建立起核心企业指导配套企业进行加工和技术创新的机制,是否有为核心企业配套加工的企业群和行业技术中心,核心企业的带动力是否明显。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工业结构低度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是我国众多产业竞争力水平提高缓慢、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的主要原因。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产业结构的低加工、低技术特征是否突出;单位产出消耗过高、排放过高的现象是否存在;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领域,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如何?财政是否对行业共用技术开发平台有持续投入;是否有专门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否将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衔接,使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较好地结合。

三、行业管理模式与发展战略的匹配。在审计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来保持和增加规模,以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但由于没有建立多行业或者多市场组合,没有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去管理整个行业,因此,反而抑制了行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业务经营领域分布,多元化程度,不同行业发展规模、盈利能力、价值贡献、竞争能力和管理模式的匹配程度,以及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是否与市场和银行信贷体制的转变等动态地协调一致。

四、引进项目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合资企业已经在我国现有技术含量相对较多的行业如:医药、化纤、专用机械、通用机械、汽车等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外资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技术示范的作用,起不到技术扩散的作用,并且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加大了经济稳定发展的风险。审计时应重点关注:是否通过政策优惠、研发环境的改善,鼓励跨国公司不仅将其生产基地,而且将其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是否重视国外人力资本如技术专家等智力资源的引进,借助外脑提高国内劳动者的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是否通过政策导向来促进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使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本土内生的技术能力;是否利用国内的人员和市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为中方争取更大的利益;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是否不仅局限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等后向关联,而且更积极地向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的前向关联。

(作者简介:任慧莉,公共管理硕士,高级审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现任南京市审计局工业交通审计处副处长,从事企业审计和研究。邮编210008,电子邮箱:lili1224nj@yahoo.com.cn,)

篇2:浅谈产业结构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需要,也是建设法治、廉政和效能政府的重要内容,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起着基础性作用。如何开展好部门预算审计,更好的规范预算管理和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部门预算收支编制情况

1、关注部门预算收入编制完整性,一是审查收入种类和项目是否完整。部门收入是否全部编入部门预算,有无漏报、瞒报收入项目的问题。特别是对除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如政府性基金、其他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上年结转收入等;二是审查部门及所属二级单位是否都纳入编制范围。有无只将部门本级纳入,而所属二级单位的收入没有纳入编制范围的问题。

2、关注部门预算收入编制合理性,主要是审查收入编入预算的准确性,有无估列代编与实际收入出入较大的问题。审计时要注意收入预算编制的口径问题。部门单位应该根据近三年的收入执行和完成情况特别是当年上半年各项收入的实现情况,加上本单位的实际、有关影响收入增减的政策性变化因素综合考虑进行测算编制。

3、关注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情况,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在审计人员经费编制时,要注意是否按照定员定额和国家工资政策据实列支,有无虚报人数、重复编报套取财政补助的问题,有无超标准、超范围编报津补贴、奖金和福利问题,有无将超编人员和临时工工资用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问题;在审计公用经费的编制时,要注意其编制方法是否一致,是否统一采取单项定额核定的办法,即由财政按单项定额和单位行政编制数计算核定日常公用经费总额。

4、关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情况。

一是审查项目支出的立项依据是否坚持了五个原则:即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是否符合公共财政支持的方向和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是否符合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是否属于本部门行政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明确的项目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并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

二是审查项目支出预算是否细化,是否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执行单位和明细子项目;有无项目编制笼统、待分配项目过多的问题。

三是审查支出预算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明细数据和依据标准,有无估列代编、数额编制过大的问题。部门单位是否按照要求建立项目库,项目是否按政策和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所确定项目是否坚持量力而行原则,从项目库中选取。

四是审查项目支出的资金使用范围是否配比。资金使用范围,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划拨。内部支出是部门单位组织实施特定项目所发生的费用。主要看编制时,二者比例是否恰当,有无内部支出编制过大,将正常公用经费挤入项目编报的问题。

五是审查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是否严格。部门单位是否按照要求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将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商品、服务纳入采购预算,确定的采购方式是否合规,有无违规采购、将集中采购转为分散采购等问题。

二、部门预算的批复情况

主要关注预算批复的及时性。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财政在将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下达到部门之后,主管部门应该在15日内及时足额批复到所属的二、三级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足额的批复,有无自行调整预算收支项目和数额,截留下级单位预算指标的问题。

三、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一)关注部门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一是审查各项收入的征收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无违反规定,利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收费问题。

二是审查各项收入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全额缴入国库或专户管理,有无开设过渡户隐瞒拖欠、坐支收入的问题。

三是审查部门单位收入是否纳入机关统一核算管理,有无收入不入账,设置账外账私存私放,截留转移的问题。

四是通过收入实际执行数与收入预算数的对比分析,检查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分析超收或短收的原因。

(二)关注部门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一是审查支出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对人员支出要检查有无自行提高工资标准、滥发奖金补贴的行为;对公用支出要检查有无铺张浪费、滥支乱用等违纪违规行为 ;对项目支出要检查资金拨付是否及时,是否存在一般公用支出挤占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管理不善损失浪费,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有无规避政府采购行为。

二是审查支出预算的严肃性。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实际执行情况与支出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严格按照部门支出预算确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有无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的问题;是否存在项目设置过多、项目数额安排过大的问题,有无虚列项目,项目设立过时,依据不充分,沿袭惯例和超出本级财政事权范围的问题。

三是关注“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审查因公出国预算执行以及经费核销情况,严肃查处因公出国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以考察学习为名公款旅游;审查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肃查处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违规违纪问题;审查公车私用,严肃查处借办公事之名,私自使用公车现象;严格落实行问责制,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涉嫌犯罪线索依照程序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是审查国库集中收付及“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审查财政预算内外资金以及政府性基金是否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后,是否仍然保留“老账户”。审查“收支两条线”贯彻落实情况,有无执收执法单位未做到收(罚)缴分离、收支分离和收支脱勾等问题。

四、部门预算调整情况

主要是审查预算调整的有效性。部门预算调整主要包括追加追减预算指标、调整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外收支计划、增列上级补助收入等。审查部门办理预算调整的程序是否规范,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有无部门单位未经财政部门审批,自行调整项目和数额的问题。审查部门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是否存在“两张皮”,预算约束力不强,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相差过大的问题。

五、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编报情况

重点审查是否严格执行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规定。终了,部门单位是否全面完整及时汇总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各项收支的列报是否符合规定,是否真实反映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有无违规调整收支科目和数额,收入挂往来,虚列支出,支出挂账等影响财务决算真实性的问题。(崔军华 陈萍)

篇3:浅谈村财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确定审计组成员

(一) 审计安排。

审计组人员应3人以上组成。在年度村财审计或村干部换届离任审计时, 因面广量大, 乡镇可以对辖区村按时间段安排各审计组成员专人负责主审, 统分结合, 必要时进行集中审议、分析, 防止因为人员少难以对各村全面审计的问题。

(二) 专人负责。

每个审计小组可指定一位审计人员负责对所审村全程审计, 负责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意见书的撰写, 同时做好复审复议, 审计反馈等工作。

二、审计工作准备

(一) 审计工作要早计划早安排。

可以在本乡镇挑选熟悉会计业务知识的人员, 如果干部队伍中人员不足, 也可以挑选会计业务精熟的原村会计参加, 审前必须做好他们的培训领证工作, 做到持证上岗。

(二) 设置表格。

审计准备工作中, 应多设计一些村财收支重点项目统计表格, 在使用中按需要随机补充, 有利于有关问题的收集统计。

(三) 审计法律法规运用。

审计人员要学好用活有关村财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能参考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有《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会计法》《合同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两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意见》等以及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对违章违纪和违法的条例, 能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地灵活运用和引用, 正确提出审计建议, 做出审计结论和审计处理决定, 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收入项目审计

(一) 查合同。

可以通过查看村委会发包的经济合同, 逐笔登记发包及上交收入, 再逐笔核对账目和收据, 检查有无据实入账。

(二) 查账表。

从总账收入账户和资金收支科目余额表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收入情况, 掌握被审计村各年度收入的基本信息。

(三) 查收据。

以上两个环节了解后, 对出纳使用的收款收据存根进行逐笔核查, 特别对大额的收入应查看会计作账联, 核对账等。如果发现收款收据有断号, 不同版本, 涂改或整本存根丢失等现象, 则应重点集中精力审计。

四、支出方面的审计

(一) 审凭证。

支出方面的审计主要查看记账凭证中的原始凭证, 对各种账簿凭证要总体查看一遍, 认真分析、注意四查:一查票据是否真假;二查票据是否开支合情合理合法合财务制度;三查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是否齐全, 民主理财是否到位;四查大笔开支有无疑点。再认真细致地把有疑点和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开支票据。按记账凭证的年月、凭证号 (第几册) 票据开支的项目内容、金额、票据号码、出处等, 逐笔记录好审计底稿。

(二) 取证据。

对查出有疑点的票据, 经确认后, 复印件要盖被审单位公章, 主管签名, 再组织审计组成员合议并重点进行复查, 力求证据充分, 确凿。审计底稿和调查取证等文书必须由被审单位盖公章、负责人、当事人签名。审计人员应有两人以上当场签名。

五、选择专项审计

(一) 管理费用审计。

首先查看总账、明细账和记账凭证是否账据相符。查村干部的误工天数、月工资、补贴、奖金、福利、保险、差旅费、节假日费用等是否按规定和制度开支, 是否经过有关会议通过, 有无超计划, 超标准、超限额。可将这些内容按各项指标列表统计, 看各个不同职务的村主干和成员月报酬、年报酬多少, 从中寻找问题。

(二) 其他开支审计。

看有无利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开支, 特别对月月天天有吃请, 年开支数额大的要认真核查, 查虚假列支以少报多, 重复报销等问题。对有节假月份, 查是否存在送礼物的开支在伙食费票据上报销。

(三) 专项票据审计

1. 查村主干代理出纳业务的支出, 看是否存在村主干坐

收现金, 收入不及时报账, 开支自购自批, 经手人、证明人事后补签等违规票据。

2. 查缺经手人、证明人的开支, 这种问题, 大多是找不到

合适的人去签, 有的是违反制度的开支, 有的是不合情理不合法规的开支。

3. 查虚开发票冒领的开支, 有的村为了掩盖购买手机,

高档娱乐和大宗烟酒茶等礼品消费, 就偷梁换柱到饭店购买餐费发票或其他虚假发票开支, 有的甚至虚报工程款或修缮费等开支销账。

(四) 库存现金审计, 目的是审核村集体资金是否安全使用。

入村或调账审计时, 审计人员应首先突击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 做到安排稳妥行动快, 不出缺漏不走过场。

1. 审计的目标:

(1) 确定被审计村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是否真实存在。 (2) 在盘查时日是否将全部收支及时记账。 (3) 确定库存现金余额是否正确。

2. 盘点的方法:

(1) 核对库存现金日记账与总账的余额否相符; (2) 监盘库存现金时必须有出纳员、被审计单位会计、负责人参加, 审计人员要有两人以上监督。

3. 注意事项。

监盘库存现金重点是突击性检查, 防止出纳或村干部转移问题。盘点时, 将出纳现金进行清理, 由出纳确认没有私人的钱在内。对支出未做账的票据也同时盘点, 认真登记盘点的现金、有价证券、存折和票据等,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4. 查相关账据。审阅库存现金日记账并同时与现金收付凭证核对, 看收付金额的凭证日期与日记账日期是否相符。

5. 查账外款。

审核是否私设小金库, 有“小金库”的单位, 一般以现金或存折的形式将“小金库”存放于办公室保险柜或箱厨中。因此, 审计人员应实地盘点现金实存数, 同时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看是否账款相符, 如果出现数额较大的盘盈或盘亏, 则很可能存在私设“小金库”。同时, 对保险柜或箱厨中的各种存款、票据、未入账白条、借款等都要认真核查, 从中发现可疑线索。

六、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计

(一) 审查基建项目的确定是否经过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以会议纪录或决议为凭。

(二) 审查发包过程中, 是否实行工程预决算, 以书面预决算书为凭。

(三) 审查工程发包前, 是否在15天前在公开场合张贴

招投标公告, 公告内容是否公正、公平, 有无故意设置限制公平的条件。

(四) 审查招标过程是否透明, 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有无弄虚作假, 串标、悔标、压价承包等现象。

(五) 审查中标工程是否按期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

合同条款是否客观公正, 有无违反会议通过的内容, 认真审核工程的每个相关环节是否合理合乎逻辑。

(六) 审查工程资金和物资是否按工程进度支付, 有无违反合同条款多付, 超付款问题。

(七) 审查采购的工程物资有无专人验收, 入库或领用手续。

(八) 审查施工现场有无派人监督工程质量和工程物资的使用, 对工程资料有无以次充好, 偷梁换柱, 偷卖等现象。

(九) 审查工程完工有无派专业人员或组织村集体成员

进行验收检查, 有无请专业人员或质资部门单位进行工程决算, 对决算书有无实行业内人员专项审计。

七、审计村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是否正常

村集体资源资产, 有山场、果场、林木、厂房、场地、鱼塘、苗圃、养猪场、电站等。这些发包过程中, 要注重审计的有:

(一) 发包过程是否经过各种会议研究和通过。

(二) 有无按程序公开招投标, 中标价格是否有舞弊行为?多向村民了解招投标是否存在非议事项。

(三) 合同条款是否存在对村集体不利的问题。

(四) 承包方是否按期兑现承包款和履行规定的义务。

(五) 村干部是否对承包方过份关心, 有无未经村集体研

究随意帮承包方借款借物和提供贷款担保, 如果有, 则应进一步细查, 看是否存在村主干有入暗股或暗中从承包方中得利的行为。

八、严把审计质量关, 做好取证工作

(一) 取证要依法, 证据要确凿, 事实要清楚真实, 才具有法律效力, 不能疑似又不是, 是是非非, 真真假假不清楚。

(二) 审计工作底稿要真实记录, 认真编写不出差错, 审

计工作底稿是审计查证的事实依据, 也是依法依规处理意见的必要依据, 处理意见要做到一事一稿, 记录清楚程序合法。

(三) 审计组组长要严格认真审核审计工作实施程序的

合法性, 对取得的证据和编制的底稿全面认真地查缺纠错, 审核签名。

九、审计报告是全面反映审计结果的文书, 审计质量是否可靠, 要从审计报告中体现

审计报告要按规范要求, 达到事实清楚, 定性准确、内容完整, 语句流畅, 处理依据无懈可击, 所提建议恰当可行。切实把好四个关, 一是事实依据关, 二是制度法规关, 三是征求意见关, 四是依法定性关。

十、提高审计质量的必要措施

(一) 审计要以组长负责制, 审计成员对查出的问题要向

组长详细汇报, 审计组长对审计的内容、过程和质量负主要责任, 对草拟审计报告负责审核并上报。

(二) 审计组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 要严肃纪律, 遵纪

守法, 做到不贪不占不参加吃请, 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团结协作, 服从审计工作安排, 保证审计质量。

(三) 审计人员要对分工负责的审计质量负责, 做到分工到位、审计到位、复查到位、考核到位、严把审计质量关。

十一、做好审计回访工作

篇4:浅谈产业结构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预算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在预算编制环节,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合规性和细化性及预算下达的时效性,揭示预算编制留有缺口、刚性不强。在预算支出环节,应重点关注支出结构、支出规模安排的合理性和资金拨付使用的及时性,预算调整程序的合法性,揭示支出缓慢、随意调整预算。关注各项财政改革制度推行的效果性。在预算资金使用环节,重点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揭示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滞留闲置各类财政资金等问题,发现和揭示部门、单位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绩效缺陷,分析产生问题和缺陷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绩效。要将财政资金的使用与部门职能任务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相联系,结合分析财政支出,评价工作职能任务的履行情况。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各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发挥的作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热点领域,重点关注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揭示政策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关注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揭示多头申请立项、用已完工项目抵新项目套取资金。关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预算进度(或建设进度)拨付,揭示因拨款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项目进展缓慢,项目资金闲置,截留滞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揭示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效益不佳、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分析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金融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全面分析被审计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基础上,注重内部控制机制测评和评价,对金融机构贷款决策、重大采购、业务流程控制、职能设置、重要岗位制约、核心人员管理等方面控制制度测评,评价其有效性及存在影响金融企业效益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漏洞。揭示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从外部宏观角度揭示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系统风险;从具体金融机构微观角度,关注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要高度关注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发现其风险点和管理中的漏洞。探索开展大额信贷投入的企业和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审计评价,促进金融信贷资金科学合理投放,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防范金融风险。

(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资金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审查建设项目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和投资约束机制,揭露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检查经批准的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规模、标准及投资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漏洞。加强对工程承发包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查处工程承发包中规避招标或者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和肢解、转包、转让以及违法分包工程的行为,注重项目建设效果。关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通过工程管理审计查处重大损失浪费问题,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制止高估冒算,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工程质量审计检查工程建设项目是否达到设计标准、是否存在质量隐患。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探索实施建设项目后评价,对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经济技术指标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关注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促进提高建设项目运营效益。

(五)企业生产经营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首先,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情况,揭示内部管理制度缺陷,重大管理漏洞等问题,分析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其次,关注企业经营战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分析评价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企业调结构、保增长、增效益。第三,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和重大技术改造情况,揭示企业是否存在盲目决策、投资效益低下和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关注企业资产重组、对外联营、关联交易等情况,揭示企业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和国有企业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四,关注企业内部分配情况,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分析评价职工收入增长和分配差距对企业稳定、员工积极性的影响。第五,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评价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重大隐患,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目标、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在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地区、部门、单位、企业经济活动绩效性的审计和评价。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程序性和决策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关注国家环保政策的落实、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生态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情况。对资源环保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审计和绩效评价。关注涉农、惠民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情况,加强对相关项目的建设程序、工程管理、投资决算和工程投资绩效的审计和评价。

(七)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评价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法规体系的完善性,揭示政策贯彻执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政策目标实现。揭示政策缺陷,为完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揭示体制缺陷,为理顺机制体制提供参考意见。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方式

(一)结合方式开展绩效审计。将绩效审计的要求和内容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之中。结合型绩效审计项目在开展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时,应包含绩效审计的重点与内容,审计实施中应关注影响绩效的问题与因素,审计报告中应评价被审计单位绩效状况,揭示被审计单位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二)专项方式开展绩效审计。按照绩效审计的要求,以重点审计项目为对象,单独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绩效审计。在开展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应把绩效审计作为主要内容。

(三)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开展绩效审计。根据绩效审计的要求,制订专项审计调查方案、实施审计调查、报告审计调查结果。在揭示和纠正违法违规问题时,要注重对影响绩效的问题给予分析、评价,提出审计建议。

(四)全程跟踪方式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审计,评价分析绩效,及时反馈意见,及时纠正问题,促使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保障建设项目有序、健康高效运行,专项资金有效、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篇5:内部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指出;虽然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可以依据组织和审计类别而变化,但至少应该说明审计的目标、范围和结果,并可以包括适当的背景信息。下面,我们根据该“标准”的一般准则和细则的一般要求,来说明在大多数最终审计报告中都反映了的五个组成部分:背景介绍;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意见和结果;被审查者的评论;其他事项。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了现行最终审计报告的总体结构和内容要求。它们是综合性报告的提纲,可以有弹性。1.背景介绍

这一部分是报告的序言或前言,一般篇幅不应太长,其主要目的在于为读者了解审计主题提供必要的解释性资料。

背景介绍可以简明扼要地说明所审计的组织单位和活动,描述其主要特征;说明在报告之前对审计发现、意见(结论)和建议的有关情况,还可以说明报告是否包括了审计的日程和所要求的答复。如果是企业管理当局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所要求完成的特殊任务,应该首先指明这一点,并简明说明被审查者的目标、权力和责任范围。

2.目标(目的)和范围

目标的说明应该阐述审计的意图,必要时还可以申述审计的理由和预期的目标。准确地说明审计的目的并按照适当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达到目标的活动及其结果,能够给读者清晰地展示一条贯穿整个报告的中心主线,为读者了解报告其余部分的内容提供符合逻辑的思维。目的说明应该准确,并可适当具体一点。范围说明要明确指出所审计的活动和所包含的期间。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审计目的、目标和准备工作结果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可能与审计计划或最初拟定的范围不一致。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范围说明应该清楚地指明所审查的具体领域及其原因,还可以适当地指出每一个审计领域的工作深度。

报告中的范围和目的的说明往往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分,并力图使读者明确该项审计,审查了什么,为什么审查这些活动而没有审查另外一些活动。但是,这一部分应该避免将达到目标、目的的具体审计步骤和方法列示在内,因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想知道的往往是内部审计人员做了些什么及其原因和结果,而 不是怎么做。3.意见和结果

审计结果是审计检查和评价活动的最终成果,一般包括审计发现、结论(意见)和建议三部分。

审计意见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所作的职业判断和评价结果,它表明了审计人员对被审查活动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尽管不是所有的内部审计组织都要求对审计发现的事实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但是,阅读报告的高层管理人员却往往需要这种意见。因此,一些内部审计组织都要求在审计报告中表述审计意见。

通常,说明不良状况的审计发现(消极审计发现)应该成为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在审计报告中,客观准确地说明消极审计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应该准确地说明审计发现的特征及其前因后果,并能够反映“审计”的过程,使报告的阅读者认同所反映的事实和意见。审计发现的写作应该具有符合逻辑的思维。所有的审计发现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情况——目前的实际状况是什么,即“实际怎样”;

(2)审计标准——所审计活动适用的评判或审计标准,即“应该怎样”;

(3)影响或后果——目前状况有何不良影响,或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4)产生原因——导致目前状况的真实原因,即“为什么”。

建议是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发现和意见(结论)提出的改进不良状况的措施或纠正行动。审计报告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应该与审计发现存在必然的联系。确切地讲,建议必须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的原因提出,否则,就成了“无的放矢”。例如,如果报告的消极审计发现是废旧物资或设备的清理、报废、降价出售等缺乏必要的控制程序,那么,与之相联系的建议则应该包括建立一项控制制度,并贯彻落实。

报告中的建议可以是概括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但任何一条建议都应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有权对之采取行动的管理人员接受并将其付诸实施。4.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意见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被审计单位适当层次的管理人员或经理讨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被审计者的意见写入审计报告。这部分主要说明被审计者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所表述的与审计人员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如果双方对报告的所有方面都达到了共识,则不必将被审计者的每项具体观点都写入审计报告,如果对有关重要事项存在严重分歧且讨论没有达成一致性意见,则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审计报告中,供上级管理者评判。

应当强调,对审计发现所揭示的事实,双方不应该存在分歧。为避免不应有的争执,内部审计人员通常根据实际需要将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报告的书面答复作为报告的一部分。这既可以避免因争执带来的感情伤害,又迫使被审计对象认真考虑并证实审计人员所认定的问题和建议中所提出的改进措施。5.其他相关内容

其他相关事宜主要指与本次审计任务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重要的某些方面的情况。它可能是一些不重要但应该引起关注的不良倾向,也可能是被审计单位要求审计人员向企业管理当局反映的一些实际困难,等等。有时,高层管理人员临时要求关心的一些事项或后续审计结果的有关情况也包括在这一部分中。

最终审计报告的结构组成通常应该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非意味这些就是最完美的规范格式。在实际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可能不同的组织都有自己的适用格式。

审计报告是根据审计工作底稿和期中审计报告所包含的信息编写的。要达到报告的目的,良好的写作是关键的,是审计报告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

报告应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审计报告必须客观、清晰、简洁,而且应该及时。这是审计报告的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

另外,适当的语调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篇6:管理审计重点内容剖析

本文就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计划和企业内部控制等管理审计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探讨。

(一)对企业战略的审查

对企业战略的审查应成为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战略的审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审查企业有无战略。一般而言,业务单

一、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不存在明确的战略方案,业务多元化、规模较大的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战略方案。企业规模越大,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越重要,因此,战略审查的第一步就是审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是否制定出了明确的战略方案。

2、审查企业战略是否与行业性质相适应。在确定企业已制定出明确战略方案的基础上,审计人员需要审查企业战略是否与行业性质相适应。如处在分散行业中的企业常采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横向合并等战略来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又如,处于成熟行业中的企业常采用缩减产品系列、降低成本、提高现有顾客的购买量等战略来保持原有的竞争地位或采用创新、发展国际化经营等战略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3、审查企业战略是否与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相适应。在确定企业战略与行业性质相适应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要审查企业战略是否与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相适应。

4、审查企业战略方案能否有效贯彻执行。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审查,确定企业已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战略方案的基础上,审计人员需要审查企业战略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可重点审查以下几个方面:(1)审查各事业部或各职能部门是否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制定出各事业部或各职能部门的战略方案,审查各事业部的战略方案是否详细说明了本事业部所确定的经营活动范围和目标,审查各职能部门能否把事业部或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化成指挥与协调活动,以保证总体战略的具体实施;(2)审查是否存在资源分配与工作计划不衔接的风险;(3)审查企业管理人员实施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否适当;(4)审查企业为解决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确定的纠正措施和权变计划是否适当。

(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审查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审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对纵向分工结构的审查。对纵向分工结构的审查,重点在于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否过多,对此,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是否恰当;(2)中层管理人员人数是否过多;(3)信息能否在组织中及时有效传递;(4)管理人员的协调与激励行为是否受到过多地限制。

2、对横向分工结构的审查。常见的企业横向分工结构有:直线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事业部结构,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结构。对横向分工结构的审查,可结合每一种结构各自的适用范围进行。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需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技术特点和管理体制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企业的横向分工结构形式是否合理。

(三)对企业计划的审查

企业计划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对企业计划工作的审查应成为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计划的审查应重点关注(1)企业是否设计出了适合本企业的计划系统。这一审计内容包括:对各类计划是否确定了适当的计划制定者、计划范围和计划形式,计划是否与资源配置相协调,计划是否与业绩评价相协调等。(2)计划是否与企业目标相符合,是否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3)计划是否对影响计划完成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有所估计,并确定了相应的应变措施。(4)计划是否建立在对历史数据的正确分析和对未来合理预测的基础之上。(5)计划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完成计划所取得的收益是否大于执行计划所需要的成本。(6)各部门之间的计划是否协调,企业计划正式下达之前是否征求了计划执行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意见。(7)每一项具体计划是否有计量其业绩的标准和方法,能否为评价和考核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依据。(8)是否存在保证计划能够按预定方案执行的控制手段,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否及时传送给计划的控制者,计划控制者能否对计划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四)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应成为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这一审计内容包括:(1)审查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凡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律应予以废除;(2)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在已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业务特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经营环境等因素对其合理性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制度之间的综合平衡,切忌畸高畸低、畸松畸严、畸轻畸重;(3)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在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能否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4)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审查企业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事业部之间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不协调,甚至相互“打架”的现象。

上一篇:小学重阳节的礼物作文下一篇:创新驱动发展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