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2024-05-01

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共6篇)

篇1: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喻 林

〔内容摘要〕 六枝煤层地质条件复杂,赋存不稳定,开采难度大,煤质差,产业集中度低,产量低,增值幅度小。发展六枝煤炭产业,要狠抓安全生产、矿井建设;加强就地加工,延长产业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人才培养。

〔关 键 词〕 煤炭特点发展建议措施

〔作者介绍〕 六枝特区煤炭管理局局长

六枝特区煤炭资源丰富,共有8个含煤构造单元,地质储量约为25亿吨。煤炭是六枝的支柱产业,煤焦税费占财政税收的1/3以上,并且还将不断加大,六枝经济对煤炭的依赖性也将越来越强。如何做大做强六枝煤炭产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笔者就此谈点个人想法。

一、六枝煤炭资源的特点

1、六枝特区煤层地质条件复杂,赋存不稳定,开采难度大。一是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灾害”齐全,限制了开采能力,增加了管理难度,增大了安全投入。特别是所有煤层都为高瓦斯煤层,瓦斯含量高,有相当一部分煤层有突出危险性,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瓦斯事故,为此六枝的瓦斯灾害在全国都有名。二是煤层变化大,在同一个井田、同一层煤里,煤层厚度可以从厚煤层(厚度在3.5M以上)变化到薄煤层(厚度在1.3M以下),煤层倾角可以从近水平(8度以下)变到急倾斜(45度以上),煤层走向可以出现90度左右的偏转, 厚度、倾角、走向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开采难度,限制了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推广,制约了煤矿产量。三是煤层倾角大,增加开采难度。在7个含煤构造单元23个井田中,只有新华井田、木岗井田为缓倾斜煤层,其余井田内的煤层都为倾斜以上的煤层(倾角在25度以上)。在现有的50对矿井中,有43对煤矿的煤层倾角在25度以上,其中有25对煤矿的煤层倾角在45度以上,倾角越大,开采难度就越大,急倾斜煤层的开采一直是采煤改革的难题。

2、煤质差,市场制约因素大。六枝煤种齐全,贫煤、瘦煤、焦煤、气煤、肥煤、无烟煤等各种煤都有,但煤质不好,硫高、灰高,增加了治污费用,导致煤炭产品价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产业集中度低,煤矿产量低。纵向比,六枝煤矿从2000年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横向比,产业集中度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从2000年以来,没有一对矿井的调运量达到9万吨,去年调运量最高的矿井仅达到7.8万吨,占总调运量113万吨的6.9%;调运量在5万吨的矿井4对,共调运原煤24.6286万吨,占总调运量113万吨的21.8%。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说明煤矿总体能力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产量的提高取决于煤矿数量的增加,加剧了行业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难度和行政成本,也不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另外,产量越低,效益就越差,安全投入就越少,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抵御风险能力就不会得到根本性提高,安全欠账就会不断增多,煤矿缺乏发展后劲,发展速度无法加快。

4、煤炭就地加工利用率低,增值幅度小。全区现有焦化厂28座,洗煤厂5座,2006年调运焦炭15.4852万吨,平均每座焦化厂每年仅调运5530吨;调运洗精煤3.6353万吨,平均每座洗煤厂每年仅调运洗精煤7271吨。焦化厂、洗煤厂工艺简单、落后,28座焦化厂都是小机焦炉型;洗煤厂采用的是简单的小洗选,规模小,产量低,效益差,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面临淘汰。煤炭就地加工利用率低,增值幅度小,产业链短,既限制了市场,又降低了利润,减少了税收。按六枝当前的计税率,一吨原煤国地税共计46.95元,一吨焦炭国地税共计87.44元(征收所行税),若1.4吨原煤炼1吨焦,则1吨焦国地税增值21.71元;一吨洗精煤国地税共计63元,若1.25吨原煤能洗1吨精煤,则一吨精煤国地税增值4.3125元。由于洗煤厂、焦化厂规模小,导致大量原煤流向外地进行精加工,六枝成了能源供给基地,牺牲了环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只得到微弱的回报。

二、六枝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狠抓煤矿安全生产,促进煤矿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六枝煤矿基础差、底子簿,灾害严重,安全欠账多,安全管理难度大,要发展煤炭产业,必须狠抓安全生产。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标准。首先要明确办矿理念,必须真正做到明白人办矿,明白人管矿。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历史原因,对办矿人只有资金要求,没有资格要求,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有钱,都可以进行煤矿开采。不懂煤矿的人办矿,对煤炭开采的危险性、特殊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煤炭开采回报率高,不严格也不能自觉地执行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凭经验、凭运气办矿,管理落后、混乱、无序,造成安全事故多发。其次,要严格准入标准,将煤矿开采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具体化、目标化,达到才能准其开采。我国从1994年就实行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在2000年又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更进一步严格准入标准。再次,要保证办矿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投入,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关闭整合期间,煤矿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继续走低水平重复建设之路,即使通过了验收,取得了新的证照,也会为今后煤矿的发展留下更大的隐患。

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抓好安全生产。当前地方事故多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抓安全的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不强,过多地依赖各级各部门的外部监督检查。必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管理规范,科学办矿、依法办矿;必须督促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必须督促企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章立制,严格管理,靠制度管人,靠纪律约束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是要强化外部监督。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监督,搞好安全生产还不现实,必须充分依靠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才能实现安全生产。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实现组织资源的合理规模配置,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提高行政效率。

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煤炭从业人员、各级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事故发生的三要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煤矿生产中,人是关键因素,大大小小的事故基本上是人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所造成,特别是地方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年龄结构不合理,各类技术人才欠缺,增加了安全生产的严峻性,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培训模式,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自觉遵章守纪,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

(二)抓好矿井建设,做大做强六枝煤炭产业。首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安全的需要。规模小,导致效益低、安全投入不足、煤矿抵御风险的能力低。比如,建一个瓦斯抽放系统,最简单也要80万元的投入,若3万吨/年的产量,吨煤投入要近30元,若6万吨/年的矿井,只要15元/吨,若9万吨/年的矿井,则不到10元/吨的投入,规模越大,吨煤安全投入就越小,也可以说,在同样吨煤投入的情况下,规模越大,所达到的安全效果就越好。其次,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是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规模小,虽然一次资金投入小,但因产量低,增加了辅助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在同一环境下,生产成本、劳动成本是相同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成本、劳动成本成反比,生产规模越小,吨煤成本就越高,煤矿的利润就低,就没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会进入低产出、低投入、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再次,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是增效的需要。

根据六枝煤层赋存特点,多大规模最适合?矿井规模主要取决于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特别是采煤工作面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就越大,机械化程度越低,生产规模就越小。六枝大部分煤层因倾角大,煤层角度、厚度、走向变化大等原因,采煤工作面不可能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规模只能在90万吨/年以下,特别是地方煤矿,由于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采煤工作面只能运用炮采。运用炮采,一个采煤工作面月产量也就在1万吨左右,年产量就在10万吨左右。一个炮采工作面每班至少20人,要实现稳产,采掘不失调,每班要有两个煤巷掘进面、一个岩巷掘进面(开拓巷道),每个掘进面至少要保证8人,煤巷掘进面每月进尺100米,掘进煤量1000吨,2个煤巷掘进面掘进煤量2000吨,每年3万吨,也就是说,在稳定合理的布置下,六枝地方煤矿规模在15万吨/年左右,并且在此规模下,每班入井人数至少在60人以上,每矿从业人员在200人左右。如果规模增加,采掘工作面数量必然增加,入井人数要在100人以上,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井下作业地点越多,从业人数就越多,安全管理难度就越大,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对地方煤矿来说,虽然实施整合,煤矿的发展速度会加快,综合质量会提高,但15万吨/年的规模是最合适的。达到15万吨/年规模的投入就按4000万元计,吨煤按220元/吨,完全成本130元/吨,安全投入30元/吨,则每年安全投入近450万元,每年利润900万元,五年收回投资。因此,要做大做强六枝煤炭产业,既要客观地分析六枝煤矿的态势,合理规划,认真部署,又要加强引导,狠抓落实。既不能让煤矿走低水平、低投入之路,又不能好高骛远,不求实际。

(三)加强就地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

六枝煤质不好,缺乏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加工利用的力度。一是加大洗选力度,减少二次污染,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六枝煤炭硫高、灰高,受市场和环保的制约大,必须进行洗选,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焦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六枝焦煤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焦化产业。三是加大煤化工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六枝煤种齐全的优势,积极引进和推广煤层气化、煤层液化、煤炼油技术,促进煤炭加工利用。四是充分应用六枝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煤电转换,变输煤为输电,实现就地增值。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煤矿健康、有序发展。

进入2000年以来,煤矿从以前的低谷进入发展的峰谷期,大家从原来的不管、怕管到现在的齐抓共管,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能管煤矿的部门有30家以上,大家都管,煤矿难以应付,增加了负担,在这次煤矿关闭整合工作中,一个设计能力为15万吨的煤矿,仅各种设计费就达50万元左右,还不含评审费及不可预知的费用。要吸引煤炭产业投资,必须建立“引得进来、留得住、能发展”的投资软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煤炭产业发展。

煤炭产业高危高风险,在2000年前煤炭行业不景气,没有人愿意从事煤炭行业,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大学取消了煤炭专业,煤炭中级学校也停办,导致煤炭产业的人才断层,技术人才欠缺,管理落后,满足不了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六枝煤炭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改变用人机制,充分体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竞其功”。2000年以来,水城县、毕节地区、普定县等地区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创新,吸引各类技术人才,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毕节地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仅六枝就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到毕节地区服务。因此,一要大力培养适合六枝地方煤矿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二要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推行能力开发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大力创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

篇2: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陈 石

〔内容摘要〕 煤炭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六枝特区的主要支柱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促进六枝特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六枝特区基础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 键 词〕 科学构建煤炭产业体系思考

〔作者介绍〕 六枝特区党委常委、政府副区长

六枝特区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发展成为六枝特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为促进特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煤电油供应全面趋紧。中央和省、市及时做出了一系列宏观决策,全区煤炭行业识大体,顾大局,积极贯彻和落实调控措施,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深化改革,深化整治,努力增产促销,做好产、运、需衔接,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煤矿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重点用煤得到保障,促进了六枝经济平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发展观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我区煤炭产业走的基本上是一条低层次的发展道路,基础还十分脆弱,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煤炭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制约了我区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六枝煤炭产业的发展思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调研,结合六枝实际,就六枝煤炭工业的发展思路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六枝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六枝特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境内共有8个含煤构造单元,25个井田,勘探程度高,有23个井田达到精查、普查程度,其余块段达到普查或找煤程度。截止2006年底,累计探明储量33亿吨。煤种齐全,有焦、肥、瘦、贫和无烟煤,以焦煤为主,所占比例为51.6%。开采技术条件:一方面煤层埋藏较浅,大多出露地表,开采条件简单,投入少,为平硐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变化大,倾角大,灾害严重,特别是煤层瓦斯含量较高,部分煤层尚有突出危险,导致开采条件相对困难。境内共有各类煤矿60对(能力456万吨/年),其中,省属国有煤矿4对,地方乡镇煤矿56对。地方煤矿经整合后变为36对,能力从244万吨/年增至389万吨/年,到2015年拟规划新建矿井14对,新增能力540万吨/年,加上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的黑塘矿区总体规划,全区总设计能力可稳定在1100万吨/年。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实施,为六枝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要认识现状,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促进煤炭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一、解决能源瓶颈制约,结构不合理问题,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煤炭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我区基础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全区工业和经济发展对本区煤炭的依存度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六枝电厂及煤化工等项目的建设,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由于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规范,煤炭开发因为历史原因,开采秩序混乱依然存在;煤矿交易频繁,管理落后,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监管力量薄弱;煤矿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和方式落后等,特别是最近几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煤矿企业竞争激烈,部分煤矿企业急功近利,追求高额利润回报,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造成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加上长期以来,煤炭行业重开采轻加工、重生产轻利用,致使煤矿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等这些,成了制约煤矿发展的瓶颈,必须加以解决,我们应该看到,资源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面对煤炭资源,我们必须调整不合理的煤炭产业结构,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保障六枝经济发展用煤需求。要强化管

理,科学规划,高度重视煤炭的勘探、生产、建设和有效利用,促进煤炭产业的科学、稳定发展。

第二、解决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我区煤矿结构、布局极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稳定性差。突出表现在:矿井数量多,单井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职工队伍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全区共有有证煤矿56对,单井生产能力都比较低,只有3对年产9万吨的矿井,平均生产能力约4.2万吨,有12对年产6万吨的矿井,缺乏一批对全区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并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如果生产相同产品的前四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中度)的总和低于40%,则该行业内极可能会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2005年,这15家煤炭企业总产量仅占全区产量的45%,远远达不到煤炭产业良性发展要求。全区煤矿约有一半靠原始生产方式开采,有3000多名矿工还在从事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上存在的差距,我区煤矿市场稳定性差,煤多时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煤炭紧张、煤价上涨快时,不顾一切违章违法生产,从不考虑市场承受能力,造成市场波动极大,既不利于用户的经营,也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回顾我区煤炭产业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成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有效供应、促进煤矿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三、解决煤矿安全基础薄弱、安全形势严峻,切实维护矿工生命和财产安全,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和煤矿企业,狠抓安全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煤矿事故仍不断发生,百万吨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煤矿安全形势严峻,既有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等因素,又有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差。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教育等事业发展不配套;二是我区煤炭产品在产业链中基本上属于上游产品,大多数煤炭企业水平还比较低,处于后原始积累阶段,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新材料新工艺与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配套,现有的从业人员无法完全掌握和使用。因此,必须通过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煤矿安全,有效遏制煤矿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

第四、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我区煤炭的开发、生产和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地质灾害,由此而引发的工农纠纷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秩序和安全,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的矛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晰六枝煤炭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

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要站在六枝特区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高度,从发展大局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整合、科技兴煤、提质增效、安全生产、协调发展。以煤炭可持续发展,支持六枝特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立新型煤炭产业体系,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是煤炭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资源勘探、开发和节约并重原则,改进管理模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一要强化资源的规划管理。理顺矿业权管理与煤炭发展规划的关系,矿业权设置要和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相衔接。二要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执行煤矿设计规范,加强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超层越界和乱采滥挖。三要严格开办煤矿审批手续。由于煤炭生产受水、火、瓦斯和顶板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必须严格准入条件,对申请开办煤矿的业主要严格实行资格审查。四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的监督检查。凡达不到回采率的生产矿井,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要强制淘汰落后的开采方法、生产技术和回采工艺,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回采率。要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有效利用资源,杜绝资源浪费。

(二)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力度,促使煤

矿生产上规模、安全上台阶、管理上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关闭淘汰、联合兼并、改造提高等手段,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经营。二是要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小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三是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深化整治成果,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小煤矿。凡证照不全的煤矿不得进行煤炭生产,对违法生产的,坚决予以查处。四是要继续推进采煤工艺和支护材料改革,狠抓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大采煤方法和支护材料改革的力度,实现正规开采,正规支护,消灭木支护。

(三)按照“三个一批”的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稳产、高效的煤矿结构。一是新建一批,根据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发布局,加快新建矿井的建设步伐,改变煤矿结构,提高总体生产能力。对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的井田,积极建设大型矿井,对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一般的井田,建设中小型矿井。“十一·五”期间,我区拟新建2对大型矿井(新华煤矿、黑拉嘎煤矿),5对中型矿井和7对小型矿井,总新增设计能力540万吨/年,加上原有整合技改煤矿能力,力争2010年全区煤矿总设计规模达到1100万吨/年。二是整合一批,通过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年产15至30万吨以上的矿井;三是技改一批,对具备技改条件的煤矿,积极鼓励、帮助技改扩能,改造升级,产生规模效益。

(四)按照洁净、高效的原则,努力做好煤炭深加工利用工作,延长煤炭产业链,实现就地转化,就地增值。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建设煤电转化和煤化工转化项目。争取六枝电厂(4×1000MW)建成投产及加快六枝煤化工(液化)等洁净能源项目的进程。同时,根据现有焦化工业发展的要求,除对现有的部分焦化企业进行改造外,还拟建一座年产量为60万吨的焦化厂,两座入洗能力分别为60万吨/年的洗选厂。

(五)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当前,我区煤炭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干扰煤矿的正常生产销售秩序,非法倒买倒卖煤炭产品,牟取不正当利益,造成国家税费严重流失,同时还影响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和调运秩序。要进一步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逐步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大提升、整合和改造现有煤矿,增强煤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打破行业界限,实行煤电联营、煤运联营,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以现有煤矿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平衡区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要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要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和监管,整顿煤炭流通秩序,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要加快引导、扶持建立煤炭产品交易批发市场。

(六)坚持综合治理,促进煤矿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进一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一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执行煤矿矿级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地方领导联系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二要加大安全投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煤炭部门要按规定督促煤矿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费用,用于隐患治理、事故防范等方面,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为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可采用统一采购机电产品方式,切实解决煤矿图便宜使用假冒伪劣电器设备问题,奠定煤矿安全的物质基础。三要切实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区、乡(镇)政府是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对所辖煤矿安全工作负监管责任。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搞好煤矿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督促煤矿企业及时治理重大安全隐患,严格查处各类违法生产行为。四要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培育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努力提升全行业整体水平。首先要强制全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所有下井人员必须先培训,具备井下作业基本技能,再入井作业,使其行为不危及自身安全或他人安全和设备安全。特殊工种岗位,必须做到持证上岗。特别是对瓦斯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综合防突、防水等方面,要强化培训力度,真正做到能防、能治、能救。其次要采用特招、送培、委培等多种方式,尽快解决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煤矿企业要尽快按规定配齐采煤地质技术人员,大力引进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力量。煤炭部门要将企业培训工作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有计

划有步骤的做好培训的组织、指导和实施工作,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

(七)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树立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水排放以及与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要明确煤矿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八)制定对策措施,提高煤炭产业宏观调控水平。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煤炭产业发展政策,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整顿市场秩序,促进煤炭企业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井下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矿工收入水平,从而促使煤矿生产队伍的相对稳定。

(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煤炭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水、电、路的滞后已适应不了煤矿建设发展的速度。煤矿要做大、做强,基础设施必须跟上。现在运煤公路的路况非常不好,煤炭运输成本高,严重影响煤炭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煤矿运煤公路的维修和改造。同时,要加快煤矿双回路电源的规划和建设,满足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的需要。

篇3: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对煤炭行业来说, 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环境看, 煤炭采掘所产生的水资源破坏、地表探险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二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山西煤炭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逐步加大煤转化力度, 但受制度和体制落后、粗放型生产经营惯性、技术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等因素制约, 煤炭产业大多停留在初级开发、粗放经营阶段, 多年来不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反而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以山西为例, 能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勘探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目前, 全省煤炭地下采空区面积已达20000平方千米, 塌陷土地7万多公顷, 采煤漏水总量达30多亿立方米。地面塌陷和地下水漏失, 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而且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二是全省煤矸石和粉煤灰堆存总量已分别达9亿多吨和1亿吨, 占地20余万亩, 并分别以每年3000多万吨和450万吨的速度在增长。全省已有106座煤矸石山, 自燃40多座,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三是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目前, 全省每年因燃煤排放的烟尘169万吨, 二氧化硫151万吨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7倍和6.5倍。全省每平方千米大气污染负荷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 污染严重地区则高达6-10倍。其中, 太原市空气中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和3倍, 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四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全省每年采煤排出矿井废水约4亿多吨, 平均吨煤排水量高达1.62立方米, 每年洗煤水的排放量约500万立方米, 煤泥年流失量约为5万吨。大量未处理废水排入河道, 使全省24条主要河流有83%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五是有害气体排放严重。长期以来山西煤层气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据估计, 山西煤矿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约为30亿-90亿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 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大量排空煤层气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山西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 是产业结构层次不断递进的过程。期间, 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源结构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即经济结构、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低收入国家一般以第一产业为主,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进而对环境施加影响加大;高收入国家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为主,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 进而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也趋于下降。

1955年,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提出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著名的倒U字形假定:在经济为充分发展时期, 收入分配将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平等。其后, 收入分配经历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的, 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这一假定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定已被一些经验统计数据所证实。目前, 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趋于下降, 环境质量已好于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污染仍在上升, 与20世纪七十年代相比, 环境质量趋于恶化;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状况处于转折阶段。这些现象支持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的假定。

从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大致概况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替代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即要取得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为代价, 或者要是环境得到较高程度的保护, 则必须以经济发展的减缓作牺牲。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外部不经济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利润, 从而促进经济扩张;后者则会提高生产成本, 降低利润率而抑制经济增长。虽然这种反比关系不能无限维持下去, 但在一定范围内, 这种反比关系是存在并且起作用的, 所以在这个限度内, 若要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就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做牺牲才有可能。

(2) 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促进的关系

虽然社会可以在一定阶段用牺牲部分环境的方式去换取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无限的, 到一定阶段, 这种关系会发生逆转。那时, 经济的发展不仅必须以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前提, 而且必须以牺牲部分自身发展为代价。

三、加快治理方法环境

综上所述, 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 环境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可持续性发展成为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时刻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 作为经济发展基础。为了保护环境建议采用如下措施:

(1)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国外经验表明, 法律法规对煤层气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相关煤层气法律法规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涉及煤层气的现行有效法规不仅较少, 而且不健全。

二是涉及煤层气开发的规定不仅没原则, 而且有“空白点”。如:矿法及配套法规只纳入了矿业权审批制度和矿业权具有排他性、严禁侵权的内容。但没有从法律制度方面明确避免矿业权重叠和一旦重叠如何实施管理的内容, 因此不能满足执法需要。为了解决问题, 先后又出台规范性文件, 随之也出现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悖, 执行中“各取所需”, 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问题, 对煤层气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三是煤层气只在矿法配套法规附则目录中被列为独立矿种, 矿法未能名正言顺地将其与石油天然气并列。

四是现有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缺陷, 致使在利益驱动下, 违法行为乘虚而入, 破坏了矿业秩序, 浪费了资源。如:煤炭开发两级发证, 煤层气开发一级发证的矿业权许可制度, 导致出现只要取得煤炭矿业权, 便可强占煤层气矿业权现象。

五是先采气、后采煤的相关标准及法规未出台, 难以操作和落实。

只重眼前利益, 只见“成果”、不择手段, 违法不究, 不仅伤害守法企业, 也不利于煤层气产业长远发展。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煤层气产业保驾护航, 在能源生产、加工、转化、消费等领域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健全的环保法规和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山西煤层气能源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建立资源开发的环境损耗补偿制度

根据庇古补贴, 考虑开征环境损耗补偿费, 实行污染物油厂排放, 对土地塌陷、地下水系破环也都建立起规范化的补偿管理制度, 使企业环境成本价值化和内部化, 使环境损失在企业财务中有所体现, 减少环境代价;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 制订生态恢复计划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复垦保障金制度;探索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收费种类和范围, 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 实施多因收费和加倍收费;根据山西本省实际情况, 适时开征有关地方环境税种, 如征收煤炭环境税等。取消不利于煤炭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各种价格补贴政策;建立环境保护基金, 并制定出征收与管理适用的原则和办法, 以统一环境保护的步伐,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3) 依靠科技进步, 搞好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

应尽快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技术、工艺、建立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的示范工程;应逐步建立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 获得资源开采权的企业, 应承担起开采区内的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一系列责任。特别要强化对煤炭资源开发的管理, 实行限制开发和保护性开采的政策;对煤炭资源 (包括共生和伴生资源) 的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为使我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发展条件, 以及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研究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介绍库兹涅茨曲线方便我们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阶段, 十二五规划的调研阶段。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一直是我国当期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的同时, 老百姓环境意识提高, 更加关注到环境问题以及资源未来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充分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人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的时候, 也用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沙化、物种消失都是人类为追求经济发展而透支消耗环境资源带来的恶果, 幸好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提高, 低碳生活, 绿化造林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希望我们从自身做起,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何强, 等.2004.环境学导论[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吴彩斌, 等2005.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林培英, 等.2002环境问题案例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奚旦立.19999.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玉霞.2002.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张帆.1998.环境与自然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4: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摘要:新兴技术的商业化难题已然成为了当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一是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和市场发展不成熟,二是产业配套程度不佳,三是新兴技术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因此,湖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以第一产业为主,着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领域,通过第一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生产力 生态农业

一、引言

自2009年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和政治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不少地方政府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范围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为了在短期内快速地求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国家更多优惠政策,往往将其大体等同于一个较为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夸大了当前高新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陷入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期就曾出现过的投资驱动、盲目重复建设等误区[1]。这种做法和误区,不仅违背了国家在新时期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及其发展规律,而且严重误导了国家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政策设计,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二、湖南省发展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个产业之所以被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然后再是具备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其产品科技含量要高、附加值要大、市场需求量要大,同时,它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2]。良好的国内市场前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各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在此大发展条件下,湖南省针对其产业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使得湖南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电子信息、新兴材料等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二)核心技术的支撑欠缺

目前,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几乎都有“软肋”,核心技术的支撑都有所欠缺。尽管企业对于新兴产业在市场上的敏感性和响应速度都是值得称道的,产业投资的热情也很高涨,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普遍存在着“中国制造”路径依赖,企业对“中国制造”的强烈依赖性和对战略性技术探索和研发所持有的不积极态度,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極为不利的。

(三)新兴技术难于商业化

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瓶颈。基于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新兴技术的商业化难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因素。一是大规模产业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二是产业支撑程度不佳;三是新兴技术关键原材料对国内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

(四)产业政策有待优化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湖南省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创新的供给侧,对需求侧的激励政策非常缺少。更为严重的是,湖南省企业也因而丧失了其创新能力,反过来当开始使用时又再次形成了对外来系统的技术依赖,因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一)有基础但产业层次偏低

湖南省委政府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积极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2008—2013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与新材料为重点发展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载体,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其总投资额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与其他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和问题。由于湖南省人口基数较大且分布不均,县、乡以下地区人口较为分散,要将此战略彻底实施还有一定难度。

(二)有优势但产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有效地推动了湖南省经济持续快速有力增长:区域布局日趋完善,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增强;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加速了骨干企业的涌现;重点领域集群发展,利用其竞争心理增强了优势企业之间的强势较量;随着科技财力投入的增长,创新能力也逐步增强。然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贡献却进入了“滞留期”,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拉动也感到较为乏力,其次由于湖南省高新产业发展战略贯彻较不彻底,致使融资渠道不畅,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仍有待加强。

(三)有技术但产业转化率不够

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生产、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尤为薄弱,重大科技成果外流。其次,面对国内外竞争,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科技在湖南省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但近年来,湖南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人才浪费严重,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匮乏。

四、发展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升建议

发展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与本省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一个方面要结合湖南省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个方面也需考虑高新产业占湖南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相关地区的总量比较[3]。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湖南省以生态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促进领导高层化,为实现科技管理专业化,湖南省需制订一个统一、有效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克服科研机构分散、低水平重复、缺乏相互合作的现象以及改善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向。

(二)增加投入,拓展投资渠道

为推动湖南省高新产业发展,政府应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对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尽快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收国内和社会闲散资金来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农业也能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此解决由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创造条件,培育、吸引人才

发展高新产业,必须实施湖南省企业创新杰出人才计划,引导企业以高薪或股份等多种形式吸引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彻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流动。

(四)创造条件,培育、吸引人才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次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农田被强制作为一个收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使得农业资源能够合理开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促进生态农业现代化也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农业,也是湖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抉择。

五、结语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能源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湖南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进入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科技技术产业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127—131

[2]谭中明.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02):172—175

[3]汪云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亲市场”编制[J].开放导报,2015(03):89—9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项目编号:13C216)阶段性成果〕

篇5: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一、煤炭产业关联度分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 其实质就是产业之间相互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是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工具。

(一) 后向关联分析——投入结构

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后向关联的相互影响可用投入结构来衡量, 用煤炭产业对其他各产业的消耗系数来表示, 系数越大则联系越紧密。本文从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中间投入率这三个系数的角度, 对煤炭产业的投入结构进行分析。

1. 煤炭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 (如j部门, 这里即煤炭产业部门)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 (如i部门) 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2]。计算方法为aij=xij/Xj (式中:xij—j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i行业产品的价值量;Xj—j行业的总产出) 。

aij可用来考察产业间的联系广度:当aij=0时, 表示i、j两个产业部门没有直接联系;当aij>0时, 涉及j (j=1, 2, 3, …, n) 产业部门越多, 表明第i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就越广, 依赖性越强, 反之亦然。通过计算, 煤炭产业与除金属采矿业以外的所有国民经济部门都有或大或小的依赖关系, 但与自身的依赖是最大的, 这一点也毋庸置疑。煤炭的开采与洗选是煤炭产业得到发展的前提。此外, 与煤炭产业关联比较紧密的产业部门还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与这些部门之间的aij均超过了0.05。以上的数据表明不仅有第二产业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技术支持, 还有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支持。

完全消耗系数是全部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矩阵的公式为:B= (I-A) -1-I (式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I-A) -1为里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 。

B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不仅是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系数较大的几个产业部门有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表明煤炭产业对这些产业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化学工业的aij仅为0.017766, 但是间接消耗系数达到了0.118070, 说明化学工业在煤炭产业的生产中有较强的间接作用。完全消耗系数还可表述为对其后向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 煤炭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和拉动能力较强, 其次是第三产业。

2. 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各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 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 那么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其他产品数量越大, 该产业的带动能力就越强。煤炭产业中间投入率计算公式为:Fi=∑xij/ (∑xij+Di+Ni) (式中:Fi—煤炭产业的中间投入率;Di—煤炭产业部门的全部折旧费;Ni—煤炭产业所创造的价值;xij—煤炭产业部门购入第j部门 (这里指其他部门) 的产品量, 即分母 (∑xij+Di+Ni) 分母表示总投入) 。

计算得到Fi在2002年是0.5616, 2007年为0.6847, 表明随年份的增加Fi有上升的趋势, 而且有较高水平, 属于附加值率较低的产业部门。

(二) 前向关联分析——产出结构

产出结构是指某产业产品的分配 (销售) 方向, 它通过各产业部门的分配系数来度量。产出结构主要是研究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的相互影响。下面从直接分配系数和中间需求率两个系数来研究。

1. 煤炭产业的分配系数

煤炭产业对某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rij=xij/Xi (式中:rij为煤炭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xij为煤炭产业部门 (i部门) 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给j产业部门的数量;Xi为煤炭产业产品总产出) 。

rij较高的产业部门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 均超过0.1。也就是说, 煤炭产业的产品主要投向这些部门。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rij达到0.3以上, 所以煤炭产业产品的主要去向为次产业部门也不足为奇。其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第二产业部门, rij均在0.1以上, 表明第二产业很多部门的发展依赖煤炭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是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保证, 从煤炭产业支持的部门看出, 煤炭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 中间需求率

煤炭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反映各产业部门对煤炭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煤炭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中间需求率越高, 其他产业部门对该产业部门的依赖性就越强。其计算公式为:Gi=∑xij/ (∑xij+Yi) (式中:Gi—各产业部门对煤炭产业部门产品的中间需求率;∑xij—各产业部门对煤炭产业部门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Yi—煤炭产业部门中的最终种需求部分;∑xij+Yi—煤炭产业部门的产品总产出) 。

计算得知Gi2002年是0.8057, 2007年为0.9586, 和Fi一样, 有逐年上涨的趋势。2007年, 接近96%煤炭产业的产品被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生产中被消费, 只有4%作为最终产品投入到居民消费中, 这表明其他产业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很强且逐年上升。不仅如此, 煤炭产业部门的Gi较高Fi较低, 该产业部门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 即其他产业部门对该产业部门的依赖性较强。这个产业部门在自己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需其他产业部门的投入较少, 不太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煤炭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煤炭产业的正常运行需要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当然, 煤炭产业提供的产品也是其他产业部门正常运行的能源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 当某部门发生变化, 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的方式引起与其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部门的变动并依次传递, 影响力逐渐减弱, 这一过程就是产业波及。

(一) 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反映某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 表现为该产业部门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 用感应度系数来表示, 是衡量某产业后向联系广度和深度的指标, 也称前向关联系数。感应度系数大于1或小于1, 表明该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全部产业部门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且数值越大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能力越强。基于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 2002年煤炭产业感应度系数为0.3794, 2007年为0.8573, 均小于1, 表明对经济制约作用较小。2002年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水平以下, 是需求拉动力非常小的部门,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非常小。2007年上升为0.8573, 仍居平均水平以下, 但较2002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经济贡献力要大了很多, 对其上游产业的推动有明显增加。

(二) 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反映某产业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它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 用影响力系数来表示。基于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 2002年煤炭产业影响力系数为0.7087,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水平以下, 是需求推动力较小的部门,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较小。2007年为1.0081, 在全部产业中居水平以上, 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推动力较大, 且较2002年有很大的增长;结合产业关联分类标准, 属于需求拉动力小供给推动力大的产业部门。同时对上游产业的推动也有明显增加, 表明煤炭产业的地位在上升。

三、结论

(一) 煤炭产业中间需求大中间投入率小, 前向关联度强后向关联度弱

煤炭产业2002年的Fi为0.5616, 2007年为0.6847, Gi在2002年是0.8057, 2007年为0.9586。从时间上分析,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结合行业特点, 在2002年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2007年由于中间需求率上升到0.6847转变为中间产品型企业, 仍然属于中间产品, 因此该行业的产品主要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部门消费掉。也可以说, 煤炭产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依赖程度较小, 但是其他部门对煤炭产业的依赖比较大。从空间上分析, 煤炭产业Fi低Gi高, 表明它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强于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且推动和拉动作用都在增强。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促进作用, 推动作用在逐步提高, 而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发展促进作用较小但是均呈上升趋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产业的产业地位有所提高, 且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较重要的部门。从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来看, 煤炭产业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部门存在直接的依存关系, 它直接依赖于能源、金属等产业的发展, 自身作为中间产品也流向某些部门。除了第二产业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技术支持, 同时也应该看到第三产业在服务方面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 政策建议

第一, 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来讲, 提高煤炭开采的效率。煤炭产业主要靠自身的产业投入, 还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间接作用较强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所以可以首先提高这些对煤炭产业有投入贡献的产业的效率。国家可以通过增强技术投入力度提高直接煤炭的开采效率, 或从技术创新和政府规制等间接方面刺激这些产业的效率从而提高煤炭产业的发展。

第二, 煤炭产业为很多产业, 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应当获得优先发展, 否则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 (主要为GDP) 的增长, 还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要素效率提高, 表现为各产业在直接和间接关联性中向合理化、高效化演进。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 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对煤炭产业的重视程度, 对于煤炭产业的走向合理化和高效化至关重要。

第三,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 煤炭产业的波及效应十分广泛。在煤炭产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从其他可替代煤炭能源的开发、煤炭价格、国家政策等多个方面看到它们对煤炭行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其他可替代煤炭能源的开发主要是间接地从原材料的提供方面影响煤炭产业的发展, 煤炭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起直接作用, 如果这些因素积极变动, 会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反之, 则会制约煤炭产业的发展。因此, 在制定产业政策时, 不仅要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还应适当地倾斜于煤炭产业的发展, 以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盈之, 吴海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水平、产业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动态研究.经济问题, 2010.5

[2]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统计研究, 2002.2

[3]汪云林, 付允, 李丁.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研究.工业技术经济, 2008.5

篇6:对六枝煤炭产业特点的分析和发展的建议

2005年,我国就已经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在各种污染物的指标中,由煤炭燃烧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占据着重要的比例,煤炭在燃烧时,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标准水平,据调查,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浓度也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走势,这一现象表明煤炭燃烧对大气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的煤炭产业,并发现其对环境的具体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方法,以期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现如今,煤炭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已经引起了有关人们的重视,由于煤炭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与大气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那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治已经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减少煤炭产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已经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政策,更是关系到每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煤炭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科学治理煤炭产业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煤炭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煤炭产业一直是我国能源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煤炭的消耗问题也就成了我国能源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煤炭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无疑给大气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它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降低了空气的能见度和质量,不利于城市的绿化,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煤炭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值得每位领导者和决策者的重视。

(一)煤炭产业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煤炭在燃烧时,不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被人们吸收后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很大的危害,长时间吸收这些大量的有害气体,会引起很多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严重者会导致阻塞性肺炎,由于这些有害气体对人类身体系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不一,方法不同,往往会诱发很多其它的病症,这些病症都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对人类、建筑物和农作物等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人们的死亡,因此,煤炭产业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二)煤炭燃烧引发酸雨的危害

煤炭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不仅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二氧化硫进入空气中,形成酸性降雨,这些雨水中的硝酸根和硫酸根都会对农业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生产活动中,这些酸性雨水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更降低了农作物的质量,大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另外,酸雨最直接地影响着的就是建筑物,它对建筑的腐蚀情况严重威胁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给居民楼带来损害,同时也使一些名胜古迹,历史景观变形、损坏,给建筑业和旅游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煤炭燃烧导致的酸雨无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值得建筑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三)煤炭燃烧引发温室效应的危害

现如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对我国来说,它是值得人们思考和关注的焦点,對于全球来说,它也逐渐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地表温度上升等问题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成份二氧化碳就成了人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燃烧煤炭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已经超过三十亿吨,如此巨大的数额,无疑给温室效应的处理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由此可见,燃煤时产生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的步伐,有关部门要给予重视,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整治。

二、清洁煤炭产业的方式和途径

(一)开发新能源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本身就很稀有和珍贵,如果不适当地开采,会导致煤炭资源锐减甚至最终枯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更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开发新能源,不仅可以节约有限的煤炭资源,更可以改善自然环境,使能源向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涌现,培养新能源的市场,无疑会给能源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例如加大力度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并逐渐使这些新能源代替煤炭资源,减少煤炭资源的开采,增加这些新能源的供应渠道,改进能源市场整体布局,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我国能源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促进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煤炭产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对于煤炭产业的管理一定要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不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加强对煤炭燃烧后排污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的工作,加大惩治力度,使煤炭产业在实际运行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行之必严,因此,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了,例如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这项法律中,就明确规定了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一旦超出了相应的规定范围,就要给予惩治,另外,在煤炭产业进生产和排污的过程中,也要时时监测,并适当给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煤炭产业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自律、守法,最终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安全生产。

三、结束语

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丰富,是当今各国中生产煤炭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和环境的治理工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要在经济建设中一度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导致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引发气候的变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倡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我国的煤炭产业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对煤炭产业进行规划和改革,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程度,鼓励洁净煤炭业的发展,加强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成为如今煤炭产业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辉县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 苗占兰. 浅谈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河北企业,2010(2)

[2] 时华. 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J].科技风,2011(2)

[3] 周桂铨. 煤炭清洁开采的技术途径[J].龙岩师专学报,2004,22(6)

[4] 王韵. 以废治废在烟气脱硫项目上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0(4)

上一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下一篇:整治庸懒散贪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