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2024-04-10

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精选8篇)

篇1: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罗村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建材产业是罗村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推动罗村经济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建材企业普遍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空间趋紧、市场竞争白热化等现实处境,谋求转型成为摆在党委政府和建材企业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罗村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把加快建材产业转型发展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1、破难题,政府引导支持。罗村镇主动应对形势变化,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摆上重要位置,成立领导班子,出台了《关于加快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鼓励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激励转型的配套办法,强化产业转型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在融资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按照项目投资额度、企业对财政贡献额度和增幅在年终进行核算,对企业负责人、村书记主任进行财政奖励,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资本进入产业转型领域。市场准入方面,在具备资质条件和达到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罗村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帮扶举措,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主动转型发展的信心。

2、腾空间,盘活闲置土地。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盘活闲置资产的实施意见》,对存量闲置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分类盘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国有闲置建设用地,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进行再利用。对集体闲置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村集体盘活闲置土地积极性,采取以地入股、合作开发、租赁等方式灵活进行 1

盘活。

3、造舆论,营造良好环境。为切实增强全镇干部和企业人员的信心,通过组织开展“罗村镇招商项目推介洽谈会”、“罗村镇经济工作会议”、“驻地客商推介”、“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论坛”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全镇上下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了全镇上下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为推动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方式

1、搭平台,拓转型升级之路。按照淄川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罗村镇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抓好占地6000余亩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该聚集区主要包括两大工业集中区:一个是以原大成农药地块为主的中材集团工业陶瓷产业基地。该基地是淄川区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建材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品,基地规划面积1000亩,控制性详规已完成,部分土地已具备进地条件。该基地的建设为罗村建材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上下游产品配套项目。另一个是南韩村的重山集团产业基地。按照上级产业政策导向和镇域发展规划,下一步重点发展生态环保型、自主创新型的新材料类项目,坚决控制新上“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促进传统建材企业实现优胜劣汰。建设中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有效支撑,为罗村建材企业向高端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2、抓科技,提转型升级之速。一是自主创新。在建材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没有自主产品的企业往往缺乏发展后劲,因此,自主创新显得格外重要。目前罗村镇已有3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6家建材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鲁中耐火以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为依托,共同组建了“山

东省耐火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成功研发了高活性相结合复合砖、纳米强化增韧型浇注料、预热器用陶瓷内筒、镁铁铝尖晶砖等高档耐火产品,特别是镁铁铝尖晶砖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属于独一无二的新产品,目前企业正与中材集团合作,计划投资5个亿实施规模化生产。企业还致力于高档耐火砖产品的研发生产,逐步把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在持续扩充新型耐火材料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延伸耐火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现已发展成为集耐火材料科研、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销售到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其中,投资5000万元在山西阳泉建成年产6万吨高铝熟料基地两处,投资3000万元在淄川建成年产8万吨焦宝石基地一处,达到了年产各种耐火材料及原料30余万吨的能力。二是环保改造。节能和环保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两个问题。随着清洁能源的普遍使用,全镇建材企业未雨绸缪,在自觉做到节能环保的同时,更加重视超前谋划转型升级。淄博罗亿建陶现在使用的煤气发生炉采取了富氧气化、加氧燃烧办法,提高了燃烧效率,实现节能30%,其中,投资110万元接入了天然气,投资50万元把窑炉废气接入干燥塔进行余热利用,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盘龙建材厂使用了双层窑炉,节能达20%,日均节煤15吨,在此基础上,投资60万元实施天然气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清洁生产水平。山东重山集团和思沃瑞(中国)集团合资组建淄博重山思沃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新技术,充分利用现有重山集团旋窑设备,年处理污泥和固体废弃物10万吨,新增产值1亿元,进一步促进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是提升工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形势,部分建材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提升,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淄博轩鹏建陶前身是一家低档地板砖生产企业,因为工艺落后,一片砖只能卖6元钱,现在企业引进了广州的先进工艺,使用南方的优质釉料,采用国内先进的极限淋釉器进行施釉,生产的双层釉地板砖花色多、仿大理石、色泽度好,产品成功打入了欧盟、迪拜、韩国等市场,售价也提高到每平米60元。

3、创名牌,夯转型升级之基。近年来,罗村镇大量建陶企业为佛山瓷砖做贴牌,占用了大量的能耗资源,却因贴牌生产受制于人,利润空间一再压缩。痛定思痛,广大企业深刻认识到自有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对品牌建设日益重视和关注。淄博圣莱奥建陶生产的内墙砖工艺和质量大有提升,其中“世界印象”、“法拉米”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平米卖到28元,大大高于每平米17元的同类产品,近期已申报山东省著名商标。淄博唯能陶瓷以产品质量、产品研发为基础,长期致力于品牌创建,目前“艾丽嘉”、“华昶”两个品牌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另外还拥有“唯能”、“月亮石”等多个知名品牌,已成为罗村建陶类企业的龙头。

4、转产业,寻转型升级之机。一是转产。罗村镇建材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在应对挑战的同时,较好地抢抓了发展机遇。淄博鼎美耐磨材料有限公司3年前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建陶企业,企业负责人及时客观分析行情,积极寻求转产,新上了中铝球项目,企业又重新焕发了发展活力,目前在江西已成立分厂。淄博发刚建陶、淄博垚鑫建陶、淄博强壮建陶都是生产内墙砖的企业,在2010年煤气发生炉改造过程中,几家企业客观分析了建陶企业的发展前景,根据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产业定位,充分考察了多个项目,最终果断进行了转产。目前,淄博强壮建陶新上的中铝球项目、淄博垚鑫建陶新上的高铝球项目、淄博发刚建陶转产后新上PPR管材项目均已投产。二是转行。罗村镇区位优势明显,商贸物流等三产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近期102省道即将打通,良乡物流将搬迁至田家,为建材企业另辟新路、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龙口恒通物流有限公司考察并看中淄博宏峰建陶、淄博宏建建陶两家企业地理位置优势,主动与之合作新上过亿元物流项目。淄博利强建陶目前也暂时放下了计划转产的高档镁砖项目,正积极考察和运作建设

物流园项目。

三、几点启示

近年来,罗村镇以敢闯敢试的精神,全面推进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和做法也为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1、推进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受大环境影响,今年企业招工难现象较为明显,工人工资平均涨幅超过30%;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挤占了利润空间,企业保本增利的压力加大;低层次、同质化产品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产品滞销严重;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上调,企业资金成本持续上升……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认清形势,自觉、主动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利润,一方面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就建材企业而言,积极谋求转型升级,转产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更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近年来,罗村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大环境容量调节力度,科学引导、合理谋划建材企业发展,倒逼建材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从而达到了污染减排、效益提高的目标。

2、推进转型升级要以信心为要。在转型发展方面,罗村镇积极研究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引导力度,积极为企业转型发展出谋划策、撑腰壮胆,让企业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重视加强激励和引导,从思想认识上扭转镇村干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罗村镇借助金融危机和环保降耗给镇村干部带来的思想冲击,采取深入解放思想和调整固有利益格局“双管齐下”的措施,凝聚转型发展共识,使全镇上下认识到要走出困境迈向更高水平,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罗村镇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

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顺应形势不彷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场战役的胜利。

3、推进转型升级要以政策为先。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罗村镇完善的配套扶持政策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从制度层面为企业制定实实在在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政策规定(暂行)》及财政、金融、科技、环保等一些具体政策,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奠定了基础。但作为老工矿区,我区仍受一些“老大难”问题的困扰,如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企业融资难等。目前由于建陶行业发展政策不明朗,致使企业发展方向不清,不敢有大的投入,这都亟需市里尽快出台明确的建陶产业发展规划,配套“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的具体政策,促进建陶行业转型发展。同时,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对成长性好、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优质企业,在用地、融资、引进人才等方面给予更灵活、更实惠的政策支持,鼓励其做大、做强、做优。

4、推进转型升级要只争朝夕。罗村镇在金融危机和环保降耗的双重压力下,积极主动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今年1—4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160%以上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变压力为动力,把握机遇,积极作为,成功统筹盘活了一批土地资源,并通过行之有效地“淘汰一批、技改一批、新上一批”转型发展策略,实现了建材产业的迅速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机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各地激烈竞争的态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科学组织,扎实推进,从而赢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宝贵先机。

篇2: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张掖坐落在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色十字上,市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把旅游业放在优先位置重点培育,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分别比2006年的86.4万人次、3.2亿元增长了305%和432.5%。五年来,A级景区由7家增加到18家,其中4A级景区5家;星级宾馆由9家增加到25家,其中四星级饭店4家;旅行社由10家增加到28家,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5000人增加到1.63万人。主要做法成效是:

一是统筹谋划布局,旅游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市委、市政府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先后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和旅游产业现场观摩会,并把2011、2012年确定为“旅游发展年”,举全市之力加快发展旅游业。认真贯彻省委书记王三运来张掖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提出彰显 “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多姿多彩多优势”,加快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着力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2010年以来,市、县区财政共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市政府与六县区及市直部门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1— 进行专项考核,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形成了群策群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采取领导挂项、干部蹲点、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实施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大佛寺、祁连玉文化产业园、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张掖宾馆五星级酒店和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南县四星级宾馆。五年来,全市新开工建设和续建旅游项目40项,完成投资15.6亿元。新建旅游厕所86座、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咨询服务站点30家。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和续建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项目31项,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已论证储备了总投资70亿元的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祁连山环线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黑河湿地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五大类42个后续旅游项目,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三是全力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把开展旅游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中之重,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和重点项目,采取赴外驻点定向招商、责任到人跟踪招商、组织团队专业招商、配送资源让利招商等多种形式,将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马蹄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等12个重点景区景点经营权、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通过合资、独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出让经营权,吸引战略投资者开发经营精品景区,目前已初步完

—2— 成招商文本策划制作、宣传推介片制作、景区景点规划编制和优惠政策制定等工作,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招商景区景点和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并与首都旅游集团公司、江西宜春青山能源公司、甘肃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就重点景区开发、自驾游汽车基地(营地)建设、旅游航空包机业务、开发高附加值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等事项进行了协商,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今年在第十八届兰洽会上,我市举行宜居宜游项目推介暨重点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成功签约 88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五年来,共签订旅游招商项目15项,协议引进资金12.56亿元,其中,2011年签订旅游招商项目11项,协议引进资金10.25亿元,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培育特色品牌,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认真实施“精品景区创建工程”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集中力量培育精品景区,焉支山森林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文殊寺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等4家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国家级地质公园专家组评审,张掖电力大厦等3家饭店被评定为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今年,又启动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山丹大佛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大湖湾风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张掖大佛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精品景区创建扎实推进。深入

—3—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魅力张掖》、《天籁〃裕固》和东纳藏族大型歌舞剧等剧目对外演出,《张国臂掖》等大型演艺剧目正在紧张排练。同时,坚持用全新的理念研发旅游产品,开发培育祁连玉、裕固族民族服饰等44个种类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集中打造以“一片牧场、一个木屋、一匹骏马、一个菜园、一个酒窖、一副雪橇、一根渔竿、一幢别墅”为单元的100个休闲俱乐部,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在此投资创业、休闲度假,以此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是强化宣传推介,旅游客源市场有效拓展。精心制作金张掖旅游风光片和推介片、张掖旅游指南、自驾游地图等旅游宣传品,组织大蓬车赴重点客源地宣传推介,与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栏目、甘肃电视台和《读者》杂志等媒体投放了张掖旅游宣传广告,建设完成了张掖旅游资讯网和县区、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游宣传网站(网页),策划举办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绿洲论坛、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祁连玉文化博览会等节会和赛事,进一步提升张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中国暑天度假城”的靓丽名片,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

篇3: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一、美国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

美国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这从新任总统奥巴马的重大科技举措中可一窥风向标。2009年2月17日, 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 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 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 (含基建) 计划中, 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2010年财政预算, 使2009年和2010年联邦科技投入比2008年财政实际增长了8.91%, 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今年7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将斥资将近20亿美元用于新太阳能工厂的建设。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必将在国内掀起新一轮的科技浪潮, 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在所有新兴产业中, 奥巴马情有独钟的是可再生能源。他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 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 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 在未来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 建设低排放煤电厂, 建设新数字化电网等;发展下一代生物能源和能源基础设施, 采取税收激励、现金奖励和政府采购等措施, 加快发展纤维质乙醇, 在2013年前向市场投放第一批20亿加仑纤维质乙醇燃料, 2022年达到供应360亿加仑生物燃料的能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到2010年实现1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到2025年提高到35%;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未来5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应用;通过对本土汽车厂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 鼓励生产节能汽车, 使汽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指标每年提高4%;推行“碳限排—交易”体系, 对限排额度实行100%拍卖, 并从每年的拍卖收益中拿出150亿美元开发替代能源;建立国家建筑节能目标, 使新建建筑物能效提高50%, 旧建筑物能效提高2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以1990年为基数, 到2020年使碳排放减少10%, 到2050年减少80%[1]。

2、信息和互联网产业

奥巴马认为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下滑, 需要尽快发展一个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基建投资中的72亿美元将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具体措施包括:发展下一代宽带网络, 以适应21世纪商业与通信的需要;通过鼓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 普及宽带网络使用, 优先使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家庭广泛接入宽带网络, 确保所有的美国公民能够有效利用这个现代化信息的基础设施;开放互联网并鼓励媒体业主多元化, 削弱网络提供商的垄断以鼓励创新;促使互联网和媒体向孩子们提供更多免费、健康的信息, 同时也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工具, 防止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1]。

3、生物和医疗产业

奥巴马也非常重视对于生物产业与干细胞技术研究的投入, 视其为美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所在。2001年8月, 时任总统布什曾宣布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设限, 规定联邦政府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助仅限于研究当时已有的胚胎干细胞, 不得资助从新胚胎中提取干细胞进而开展研究。奥巴马就任后, 签署命令解除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联邦政府资金支持限制, 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督局也放行干细胞临床实验和干细胞产品, 拨给国家卫生研究所的100亿美元中“相当大一部分”将会投入干细胞研究领域。这将有助于干细胞研究以及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 随着相关技术突破, 有望为医疗带来新的理念和途径, 也带来一片新的生物产业发展领域。

4、空间产业

奥巴马强调美国必须保持航天领域的领先优势。具体措施包括:要实施新的太空探索计划, 重点支持新一代航天器的研制, 摆脱对外国运载工具输送航天员和航天物资的依赖;鼓励和吸引商业企业参与, 广泛开展与其他国家在探索月球、火星和其他星球方面的合作;继续增加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投入, 确定研发经费不少于太空经费的10%;尽快完成国际空间站建设, 并使其使用年限扩展到2016年;切实推动远近地轨道的太空探索, 力争在2020年实现重返月球的目标[1]。

5、海洋产业

2009年6月12日, 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室发布奥巴马总统关于制定美国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战略的备忘录, 决定由海洋政策特别工作组提出一套有效的海洋空间规划框架。该框架将采用全面、综合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 既考虑到海洋、海岸与大湖区资源的保护问题, 又考虑到经济活动、海洋资源利用者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各种问题, 同时还应符合国际法规, 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反映的习惯国际法[2]。美国政府还提出大力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的国际地位。美国从2009年到2013年, 海洋能产业将呈大幅增长,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已成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其核心目标即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保证在21世纪能够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作为世界上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 美国的这些做法必将带动世界各国在新兴产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二、美国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对于我国而言, 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它们不仅是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同时也是提高社会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我国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指出, 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虽然目前我国与美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从美国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中, 我们仍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要准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奥巴马把发展清洁能源列为首位, 认为“领导世界创造新的清洁能源的国家, 将是在21世纪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计划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来恢复美国的工业, 以培育一个超过20~30万亿美元价值的新能源大产业, 大量增加国内就业需求, 作为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这与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克林顿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如出一辙, 都是依靠选准一个新的基点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境。

2、要大胆启用专业人才担任领导者

美国政府启用了许多专业人才出任重要部门领导。例如, 2008年12月15日, 奥巴马提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 负责制定与减少全球变暖有关的政策, 朱棣文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攻克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难关, 大力发展碳中和能源;12月17日, 奥巴马又提名世界级的科学家卢布琴科教授担任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局长, 得到学界内外的一致赞叹。卢布琴科引进了最好的科学和有效的发展战略, 以复兴美国和全球的渔业、应对全球变暖和保护濒临灭绝的海洋物种。这些学者型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无疑将更为准确地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动向。

3、要发挥信息技术对其他新兴产业的渗透作用

奥巴马借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 以建造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 这类似于克林顿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据估算, 在奥巴马的科技新政中, 新能源、医疗领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投资达到987亿美元 (其中新能源776亿美元、医疗211亿美元) , 如智能电网、能源效率、医疗电子、比较效用研究等[3]。这些投资将为美国在新能源产业、医疗产业构建全球竞争优势奠定重要科技基础, 比如光伏发电、光热等可再生能源, 都需要美国在光电子技术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4、要突破旧的战略思维的束缚

美国政府并不一味拘泥于以往的政策, 而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 对于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负面效应问题, 美国决定依靠科学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而不将其搁置;对于胚胎干细胞研究遭遇的伦理困境, 奥巴马认为这是极有前景的领域, 在适当的指导方针和严密监管下, 胚胎干细胞研究可能带来的相关危险可以避免, 决定改变政治干预科学的政策, 取消了研究禁令。美国政府基于全球竞争的观点, 破除历史的束缚, 对这些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其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将远远超出预期。

5、要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

美国国内认为, 近些年美国对物质科学和工程学的资金投入占GDP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 使得美国在众多核心科学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奥巴马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要把科学恢复到它应当的位置。”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 将把美国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 成倍地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美国政府的科研投资将恢复到20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 其间出台了与苏联在向宇宙空间发射卫星和登月方面开展竞争的“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计划”, 2009年将超过美国在1964年所创造的科研投资最高值。

6、要扩大税收优惠

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巨资, 并非打算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扭转大局, 而是希望借助于税收补贴等手段, 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以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为例, 在199亿美元的投资中, 131亿元用于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减, 其杠杆效应有望最终带动660亿美元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技术, 从而促进风能、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3]。

7、要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科技计划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美国用于科学研发的投资资金的来源已经迅速转移到私营企业。据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称, 各种民间团体在科学研究上的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3。奥巴马上任之后,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 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 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 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 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9.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11, 113.

[2].海洋财富网.美国总统奥巴马部署编制海洋空间规划, 载自http://www.hycfw.com/Dynamic/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287.

[3].邝宁华.IT技术成为奥巴马科技新政重中之重, 载自http://www.ccidconsult-ing.com/insights/content.asp?Content_id=21268.

篇4: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一、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核心与举措

2008年,日本民主党提出《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在政策大纲中提及“第六产业”。2010年,对农业产供销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日本农林水产省制订《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标志着“六次产业化”战略正式实施。“六次产业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强调在深入挖掘地域资源、发现农村核心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代替”和“引出代替”,将农业相关的工商活动内化于乡村地域系统,从而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崔振东,2010)。

梳理近年来日本政府推进以“地产地消”为核心的“六次产业化”战略,其重大举措主要包括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推进农工商协同合作、推行直销所流通模式等。

(一)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第一,日本政府出台《农工商合作促进法》(2008),并将“六次产业化”纳入《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2010)、《日本振兴战略》(2013)等。《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2010)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的‘第六产业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维持村落功能和保护生态系统及包括景观在内的农村环境”。日本农林水产省相继出台《农业六次产业化》(2009)、《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2010)、《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实施纲要》(2010)、《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工作相关补助金交付纲要》(2010)等,全面规划“六次产业化”相关事项。第二,日本政府自上而下成立“六次产业化”战略推进组织机构,如2011年水产厅成立“水产业六次产业化推进团队”,都道府县相继组建“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推进委员会”。第三,农民或企业围绕“六次产业化”制定经营改善计划,经农林水产和经济产业大臣认定,可提高无息农业改良贷款年限和额度,获得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支出补助、相关加工和销售所需设施购置支出补助等。农林水产省制定“农林水产技术基本研究计划”,加大对革新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日本内阁会议同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基金,通过政策补助金、“劣后”贷款(即没有优先还债义务的贷款方式)、股权投资等形式支持农民投资“六次产业化”,最高可将经营资本分别扩大到自有资本的2倍、5倍和20倍。

(二)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為有效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日本“六次产业化”注重因地制宜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一是农业生产者主导型,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户为经营主体。二是社区主导型,以难以从事农业生产维持生计、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龄者为经营主体。三是企业主导型,以涉农企业为经营主体,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农产品加工、直销、宅配以及农村饮食和住宿业等。由于日本政府严格限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直接从事农业相关产业经营的工商企业数量较少。四是自治体主导型,以农协为主导建立农产品加工设施、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拓展农产品市场网络等。农协在“六次产业化”中发挥着联结农户、整合资源、区域协作等作用。例如,农协联合农业生产者基于自律合作设立直销所,作为面向“地产地消”的农产品共同销售市场,实行会员准入制度并不以盈利为目的,盈余通过农协转发分红。农协还通过开展饮食文化教育、农业体验活动等,提高消费者对地域农产品、农产加工品和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感。五是农工商连带型,由农业生产者联合食品加工及流通企业共同成为经营主体,这被认为是推进“六次产业化”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形式,但“六次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农户、农协、工商资本等经营主体利益再分配的矛盾。由于本土化农业生产者自主推进“六次产业化”存在诸多困难,需要外部植入的工商资本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农工商合作的目标是提升农业生产者参与“六次产业化”的能力并自我成长为农工商经营主体,强调农业生产者与工商企业在业务支持、知识共享和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平台和经济网络,而不是让现有工商资本前向整合兼并农业。

(三)推进农工商协同合作

一是培养“协调者”。“协调者”是指既具有农业技术、又具有商品开发和销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日本政府注重对“协调者”的培养及其活动的支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者”组织,以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召开交流会。在中央层面开展全国产业集群协议会、先进事例研讨会、品牌培育研修会等,在地方层面开展农林水产商品展示会等,促进经验交流和销路对接。三是提供信息支持。在中央层面推广农工商协作的典型事例、支援措施、研修会和产地信息等,在地方层面提供以食品产业为核心的产地信息。四是提供技术指导。包括制定全国食品产业开发战略,开展区域性农业技术开发合作,召开农工商协作技术交流会,对实施地域食品品牌化战略提供技术指导等。

(四)实行直销所流通模式

为有效推进“地产地消”,日本实行以直销所为核心的流通模式(李凤荣,2014)。直销所最初主要设在城市近郊区,重点面向城市消费者,后来逐步拓展到农村和山区。如2009年日本共有近17000所直销所,其销售额占全国农产品流通总额的10.9%,成为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销所经营主体主要包括生产者及生产者联盟、农协、地方公共团体、第三方部门、民间企业等,运营主体多元化但都实行会员制并采取委托销售方式,经营事务由直销所负责,农户负责生产包装及农产品搬入取回,同时参加直销所举办的各种促销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流活动。农户只需交纳少量会费就可以加入直销所,但直销所将按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通常手续费的比例为15%。直销所坚持经营产品地产化,即在直销所销售的产品主要是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如2009年日本直销所全年销售额中本地化农产品销售额占73.2%,65.8%的直销所只销售当地农产品。直销所还与地域内的学校、幼儿园、保育园、医院、福利院等集中消费机构开展地域连携合作,供应当地农产品。

二、对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第一,由于我国涉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清等问题突出,借鉴日本自上而下成立“六次产业化”推进委员会的经验做法,建议在中央层面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或实施纲要,统筹协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项工作。第二,由于我国现有惠农资金“撒胡椒面”现象严重,支农政策重农业生产、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突出,借鉴日本成立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基金的经验做法,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新增补贴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在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的推广应用,全面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产业延伸与功能拓展相结合,培育农村内生发展新动力

第一,顺应个性化、体验化、绿色化、品牌化的农产品消费趋势,围绕“舌尖上的安全”和“舌尖上的美味”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等适销对路农业生产(李克强,2015)。第二,针对重农业生产、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普遍问题,引入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链增值更好留在农村。优先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电商平台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农产品产销对接等。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为农村青年创业新平台和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第三,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示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三)农民自主与多元主体相结合,保障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

第一,农民在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完善多元融合主体的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机制,有效保障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借鉴日本推进农工商合作但限制工商资本股权比重的经验做法,建立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诚信公示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推进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联合营销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借鉴日本通过培养“协调者”推进农工商合作的经验做法,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第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突出,需要将其培养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支持大中专毕业生、新型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创建活动。借鉴日本农协推进“六次产业化”的经验做法,开展综合农协创新试点(张义博,2015)。发挥供销合作社根植农村、贴近农民、组织体系完整、流通网络发达的综合优势,拓展农业产业链全程服务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商。第三,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给农业农村带来现代生产要素和新兴商业模式,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与本土化农业生产者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统筹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推进分类指导和试点示范

第一,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村镇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借鉴日本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战略的经验做法,鼓励和支持各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第二,重点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培育、业态拓展、品牌创建、政策创新等,选择不同区域分类开展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和模式。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为重点,着力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

篇5: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桥头堡”战略的提出, 赋予广东清远新的发展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 无论是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还是发展的内外环境、制度背景等,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在过去的数年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尤其是“清远速度”引人注目, 但是清远发展的弊端也日渐凸显。工业园区分散, 产业集约度不高;大部分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 科技人才匮乏;城市化进程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清远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改变自身劣势, 实现科学发展是当前清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具体产业的发展来看, 有色金属加工、建材、轻纺等优势传统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力, 但仍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 存在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大、技术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 产业集聚度低, 自主创新能力弱。未来必须以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提升和新兴高端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篇6:平衡车产业的发展和转型

根据相关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接近90%的平衡车产业集中在中国,2015年中国平衡车出货量达1 200万台,其中接近70%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国内的需求量在300万辆以上。海外市场相比国内,消费者对平衡车的认可度更高,相关的标准规范更加完善。其中美国是最大的平衡车市场,中国出货量中的42%是面向美国市场的。

2016年平衡车市场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2010年随着Solowheel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批平衡车厂商出现,大多由原来做大型两轮平衡车或电动车的厂商转型而来,生产大众消费级别的独轮车和扭扭车等产品,2012年第二批有着独立专利和生产技术的平衡车厂商出现,市场加速发展。

到了2015年年底,平衡车的发展进入转折点,前期粗放式的发展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行业标准缺乏,导致产品的定位始终模糊,市场上的产品参差不齐,安全事故频发,另一方面海外专利纠纷屡屡发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从2015年开始,连续发起3起针对中国品牌的“337”调查,亚马逊也在多国将中国缺少专利和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扭扭车产品直接下架处理。在最重要的美国市场,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宣布,所有平衡车的制造商、进口商、经销商,其在美国本土生产、进口、销售的平衡车必须符合最新的安全标准,包括UL2272平衡车电路系统认证标准。而目前全球范围内拿到UL2272认证的中国平衡车厂商公开的也就Ninebot一家。

大部分缺少专利保护、无力支付认证费以及受到国内其他价格和品牌实力较强厂商的竞争的厂商纷纷倒闭,相关厂家从2015年顶峰时的超过1 000家锐减至400多家,部分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平衡车厂商的订单锐减70%。

市场机会转向国内、转型势在必行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平衡车产业正在经历大洗牌,虽然平衡车市场有所收窄,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危机同时也意味着机会。

中国平衡车厂商的未来市场机会体现在3个方面:

一、出口方面。目前除了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已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外,还存在许多“专利洼地”,很多厂商正在把出口方向对准东南亚等地区。但是,厂商必须吸取在美国等市场的教训,在开拓市场的初期,积极做好与当地相关部门的专利标准工作,确定合作方和销售渠道的稳定。

另外,坚持美国市场的厂商应主动配合当地的审查工作,积极处理专利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拿到相关技术和市场认证。

二、国内市场方面。从2015年开始,行业内部纷纷设立厂商联盟和行业协会,机电商会联合国内主要厂商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海外专利维权的执行。预计最快会在2017年出台国家标准。

篇7: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广东省专业镇是广东省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率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建制镇 [1]。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大发展后,专业镇已经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由于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短且不完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足够的核心企业和大企业的支撑、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当前我省专业镇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专业镇转型升级取决于企业通过创新增加产业和工艺附加值的能力[2],重点是提高产业集群整体附加值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3]。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以企业技术升级作为突破口,并融入全球价值链,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值。我国台湾地区中卫体系旨在促进产业合作,培育完善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在促进台湾产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的供应链重镇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广东省专业镇在转型升级中也面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研究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对推动我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台湾中卫制度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

我国台湾地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中小企业是其创汇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地区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表现出规模小、弹性大、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和经营效率高的明显优势,起着生力军的作用。但在七八十年代后,台湾地区的土地价格与工资急剧开始上涨,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全球电子、信息等高科技快速发展及新台币大幅升值,以外销为导向的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由于加工出口生产方式基本上依赖技术引进,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因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转型。

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当局开始大力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发挥联营协作的聚合优势。这种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不足及外销困境等难题。1984年,台湾当局有关工业主管部门成立了“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推动小组”,推广并辅导台湾地区产业建立中卫体系制度,还制订“策略性工业辅导准则”、“中心卫星工厂体系制度”等文件,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专业分工联系,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到1990年,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的“中卫发展中心”推动“中心卫星工厂制度”的实施,范围由原来的单纯制造业扩大为整个中小企业,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并拨出专项资金交由“中卫发展中心”进行推广。至此,中心卫星工厂体系(简称中卫体系)这一构想的推动由一个专职机构来长期负责。

台湾地区的中卫体系在早期推动时,只有汽车、机车、自行车、机械、电机、家电等几类产业的龙头企业登录了14个体系,近年来,中卫体系已成功登录25个以上的产业,影响层面已普及到汽车、计算机信息、电子、航天、民生用品等产业。中卫体系经历了20多年的推广与建立,证实产业或企业建立这种协同合作制度将更具效益与弹性、更能抵抗金融危机等风险。台湾地区通过推行中卫体系,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联合为大企业进行生产和服务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小企业出走或破产倒闭的情况发生,促进了企业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2 台湾中卫体系及发展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在短时间内能快速跃升为全球产业的供应链重镇,由“中卫发展中心”所建构的中卫体系功不可没,其在产业垂直与水平合作的发展、强化体系间的关系上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2.1 台湾中卫体系

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中卫体系)的概念来源于日本的经联会(Keiretsu)厂商体系[4]。日本的Keiretsu厂商体系是由中小型的厂商与大规模的中心厂商之间构成一个以中心厂为主、卫星厂为辅的产业生产与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中心厂以优越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指导其所属的卫星工厂,而使其卫星工厂在供应零件与半成品给中心厂前就能达到中心厂所要求的品质水平;另外,中心厂还对卫星厂提供的半成品及零件的交货时间及成本作严格规定,以此降低整个生产成本。美国中小企业也主要采用中卫体系这种关联模式促进其发展,如美国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的外部协作零部件在20世纪60年代中只有30%是由中小企业供给的,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大约有7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5]。

台湾地区成立的中卫体系分成向前垂直整合型、向后垂直整合型和水平协作型三类。第一类是由卫星厂专业生产各种零件供应给中心厂,而中心厂再将这些零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这种形态以汽车工业、家电制品工业为代表(如图1)。第二类是由上游的原料供应厂为中心,由其生产和供应原料给中下游的加工厂制成各种成品,这种类型以钢铁业为代表(如图2)。第三类是由专业贸易商或整厂输出公司扮演中心厂商的角色,长期委托各卫星供应厂生产制造外销产品(如图3)。这三种类型都是纵向层次较深,处于纵向制造顶端的企业数量较少,而处于零部件生产底端的企业数量很多,形成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形式[6]。中卫体系的优势是中心厂可以协助卫星厂改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使卫星厂致力于专业性的加工制造、稳定产品品质、健全产销结构、促进产学研上中下游合作、稳定卫星厂的订单和解决产品行销等问题。

注:来源于苏锦夥著《台湾建立中卫制度的面面观》

注:来源于苏锦夥著《台湾建立中卫制度的面面观》

台湾地区的“中卫发展中心”在推动中卫体系运行方面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广中卫体系理念。通过发行刊物在产业界推广中卫体系观念并培育中卫体系辅导人才。二是健全产销结构。通过加强厂商之间的信息联系,使体系内的生产能够同步化。三是改善体系品质。推行厂商的品质保证制度,全面改善成本。四是强化中卫体系关系。具体的做法是举办体系间及体系内的厂商联谊活动、举办体系观摩会,交换经验与信息。此外,台湾地区“中卫发展中心”还定期做体系洽访,提供巡回服务,增加各体系与“中卫发展中心”之间的联系[4]。 台湾地区中卫体系的推广使中小企业作为卫星工厂进入了由大企业主导的相依相助、共存共荣的协作体系,竞争力得以不断提高;此外,中小企业之间横向联合的协作关系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以中小企业技术联盟为例,这种由中小企业组成的R&D共同组织,既整合了中小企业的力量,使其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又分散、降低了开发成本,对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效果[7]。

2.2 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

中卫体系在台湾地区已经发展出兼具国际化、本土化的独特运作模式,“中卫发展中心”推行中卫体系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卫发展中心”推行中卫体系,主要通过辅导产业建立上中下游,成立中心厂与卫星厂,帮助产业区分产业层次,提高产业关联程度与资源加工的深度。此外,中卫体系还在整个台湾地区成立了400多个跨行业交流小组,推动企业间形成互补优势的战略同盟,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卫发展中心”注重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使所有参加合作的企业结合成上中下游的大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加以整合形成经营资源互补,由此创造出强大的竞争力。

(2)中心厂与卫星厂分工专业化。中心厂集中力量从事研发、装配、市场开拓与检验等工作,卫星厂主要为中心厂提供零部件,在中心厂的协助与契约的要求下逐渐提高生产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建立起长期合作的网络关系和类似金字塔型的中卫组织结构,并以经营同步、管理同步、生产同步的合作力量来健全产销体系,增强体系整体对外的竞争力量。众多的卫星厂相互之间以及与中心厂之间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网络关系,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中心厂不必担心生产所需的零配件,卫星厂也不必紧张订单、融资、销路问题,从而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中卫体系采用产业合作的方式进行,促使企业抱团发展。随着中卫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卫星厂集中在中心厂周围,最终形成具有功能性和耦合性的产业集群,并发挥全球运筹协同管理的竞争优势。这种中小企业横向联营,建立共同的生产经营网络,改变了过去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的竞争方式,既可避免同行业间的相互竞争,又可降低经营成本,聚合企业竞争力。

3 启示与建议

广东省专业镇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价值链链条过短,在发展中也面临台湾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对外部依赖性高、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土地不足。台湾地区的“中卫制度”在促进台湾中小型企业转型中充分展示了其协同合作的优势,值得我省专业镇借鉴。结合台湾地区“中卫制度”的发展经验以及我省专业镇的发展现状,建议在我省选择部分专业镇进行试点,开展中卫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培育中心企业。通过大力培育和支持中卫体系辅导服务机构,辅导专业镇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标准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企业评价指标,按照产业发展布局需要积极培育专业镇产业链条中的中心企业。目前,专业镇的企业间存在无序化同质竞争,大企业未能通过技术与品牌确立自己的优势,难以发挥其龙头作用。选择一定数量内符合条件的核心大企业作为中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产业组织理论明确提出,一个行业内,形成数量较少的寡头企业,行业内的无序化竞争才会消减。有实证分析认为应在6个以下),形成技术优势与营销网络优势,稳固其行业龙头地位,引领专业镇产业升级发展。

(2)梳理产业链,布局卫星企业。目前,我省很多专业镇仍成片不成链,需通过重新梳理产业链,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各类企业在产业链上形成纵向分布。根据专业镇中心企业的产业配套需求,合理布局卫星企业,紧密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的关系,让卫星企业最大可能、最快速度地得到中心企业的辐射,取得较稳定的市场环境,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经营同步、管理同步、生产同步,健全研产销体系,建立共同的生产经营网络,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提升整个专业镇的综合竞争力。

(3)配置产学研资源,促进双链融合。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制定技术路线图,明确中心企业和卫星企业各种层次的技术需求,围绕技术链并充分发挥省部产学研的资源优势,如:通过技术对接解决中小型卫星企业的技术难题;通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原材料与零配件采购联盟、市场营销策略同盟促进中心企业的强强联合;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引入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团队,进行行业基础性或共性技术研发,打造行业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多层次平台,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水平和品牌形象等;推动由“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转化为“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双链融合。

摘要:简要介绍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过程、概念与分类等,并在总结台湾中卫体系推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广东省专业镇推行中卫体系的一系列对策建议,为增加广东省专业镇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卫体系,专业镇,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石忆邵.专业镇: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J].城市规划,2003,27(7):27-31

[2]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2,2(8):81-88

[3]KAPLINSKY R J.Integrating SMEs in global value chains[R].Re-port Prepared for the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Branch of UNIDO,Geneva:United Nations,2001

[4]单骥.台湾“国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成长之关联[M]//冯泸生.两岸工业经济技术发展之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43-162

[5]林汉川.WTO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50-51

[6]缪波.中心卫星式集群的技术升级分析[J/OL].(2005-12-07)[2012-03-15]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0512-136

篇8:镇建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关键词】公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精细化管理

芙蓉区是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中心城区,也是彰显中部经济发展成就的标志性城区,历来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湖南省有“芙蓉国”的雅称而得名。芙蓉区区域面积4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万。芙蓉区经济实力雄厚,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和百亿大关,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位列全省各城区之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率先、中部领先地位。

芙蓉区是长沙市面积最小的区,仅占长沙市总面积的1.96%,占城区面积的3.5%,但经济总量却占城区经济总量的21.2%,区域范围内集中了6000余企业和5万多户个体户,数量多、产业结构复杂、经济体量大,且集中分布中心区的商务楼宇之中,这一特点给区域经济的精细化管理带来挑战,为全面掌握区域经济的“家底”,以准确的视角、理念、方法来谋划区域经济发展,使城区经济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开创新局面,芙蓉区政府对全区范围内所有的企业单位、规模个体户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清查摸底。清查摸底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工作中探索了一条整合基层经济职能部门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共同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子。

一、具体做法

1.强化领导,建立高规格的工作机制。芙蓉区成立了工商企业、规模个体户清查摸底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统计、工商、税务等所有的经济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5个工作组,将全区14个街道、园区分为5个片区,区级领导带队联点进行督促指导,形成了“分组落实、分街组织、分片摸底”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区统计局,负责日常工作。高规格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工作迅速高效开展。

2.整合资源,实行“大协作”的部门联动。此项工作涉及到各经济职能部门、税务部门、街道办事处,必须依靠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征询各部门意见和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区统计局科学合理设计了调查表格,确保调查结果能准确对接到区委、区政府和各个经济职能部门的现实需求。工商、国地税、统计、质监、金融办、楼宇办等部门按照“一盘棋”的思路,互相配合、协作,实行业务系统资源信息共享,以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国地税纳税单位名册为基础,将清查摸底的调查结果与部门信息相互印证、完善和比对,提升工作质量。

3.系统重建,推行“精细化”管理。本次清查摸底工作是区政府一次创新性工作,也是一次建立标准的过程。芙蓉区尊重经济工作的专业性,通盘考虑工作方案,结合清查摸底工作目的,对方案设计、流程掌控、业务资料准备和培训、宣传方案、质量审核和验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谋定而后动。方案确定后,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动态跟踪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工作方法,下發补充工作要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追踪,破解工作瓶颈,进行业务工作上的纠偏,确保工作进度。狠抓质量控制管理,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抽查、集中会审和工作验收方法,建立调查数据验证和追溯机制,确保工作质量。为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性,清查工作借助了质监和工商的业务网站,制定了许多比对的流程和程序。从技术手段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绩效考核,实行量化的考核办法。芙蓉区将清查摸底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制定考核方法,将各项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由于业务工作要求的细化和验证追溯机制的建立,各项工作有据可循,绩效考核可以量化且可确保公平公正,也反过来提高工作要求和工作质量。

二、主要成果

从清查摸底情况看,通过这项工作,全方位提高了芙蓉区经济工作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1.全面摸清了经济家底,为推进芙蓉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地毯式的清查摸底,建立和完善了街道的税源、招商、楼宇、项目、产业资源的台账,较为系统、全面地摸清了全区各类经济单位情况,搞清了全区的家底。同时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全区分街道经济系统数据库,从目前情况来看,数据库内容详细全面,各类汇总结果均能追溯验证,可对接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能准确对接区委区政府和部门需求,为经济工作安排和政策制订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清查摸底结果,区政府召开了一系列经济工作会议铺排了相关工作:制定了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目标、修订了《芙蓉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召开了各街道和经济职能部门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经济工作发展思路、具体目标和任务。

2.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当前芙蓉区经济正站在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新起点。通过清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发现了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芙蓉区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这次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楼宇经济及其产生的税收、中央商务区发展情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更进一步明确了芙蓉区发展思路:作为中心城区,必须紧贴时代脉搏,把握发展大势,致力于集约发展、率先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创新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都市工业,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开创新局面。创新推动中心城区的挖潜提质,发展优质产业,引进优质企业、整合优质资源、优先产业引导,从而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做到优质产业充分发展,产出高效,把芙蓉区建设为金融中心洼地、商务中心高地、消费中心福地。只有这样才能在转型提质中把握先机,在区域竞争中争取主动,在配套改革中找准位置。

3.创新工作机制,为破解经济信息难以共享利用找到一个突破口。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各个部门更多地是站在部门利益的基础上来谋划工作,各个街道也经常是站在街道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很少能真正从全局的角度来谋划工作;从业务来看,统计、工商、税务、质监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独立的系统致使一些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战,而这些信息又没有实行共享,形成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如某些经济单位搬迁很久,工商办理了注销,税务却浑然不觉。清查工作强化了街道、区级经济职能部门、税务部门的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的街道一级为实施主体,把税务信息、楼宇、招商、项目信息对接融入经济工作中,建立了多方的联动机制,整合了信息资源和业务资源,业务进行了对接,打破了部门分散管理的隔阂,有效破解經济工作信息不对称难题。

4.在清查中强化服务,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了一个载体。芙蓉区将清查摸底工作结合到全区特色工作——企业服务“直通车”工程中,在清查摸底的走访过程中,收集整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接企业的服务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并将根据搜集整理的问题和掌握的情况,对驻区单位、楼宇、市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解决部分楼宇停车难、电梯慢的问题,商务楼宇的白领午餐问题,企业扩大经营的办公场地协调问题,部分闲置楼宇的对接问题,部分市场的提质改造升级问题等,做到“一事一策”,对症下药,为企业排忧解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5.充分挖掘经济增量,为芙蓉经济增强了发展后劲。清查出国、地税务登记均无的企业600余家,反馈税务部门新增了税源,新增接近或达到统计“三上”企业标准单位300余家,另外对接近“三上”标准的单位建立了纳入储备数据库,密切联系跟踪。全面了解了楼宇闲置、租赁情况,对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引导和扶植低端楼宇提质改造,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三、基本经验和启示

通过清查摸底工作,芙蓉区对区情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又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契合各方面的需求,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是推进工作的基本前提。经济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区委区政府和经济职能部门、街道均需要完整的经济信息来实现对制订决策、业务运作、流程管理以及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掌控。从区委区政府层面来看,对掌握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单位整体发展情况、税收情况、行政管理情况、企业经营情况、经济工作思路、引导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制订上有信息需求。从区直经济职能部门来看,对职能范围内的管辖单位有行政管理需求,同时对承担对应职能区域经济发展信息有搜集需求(如楼宇办、金融证券办对相应产业发展情况有信息需求)。从税务管理部门来看,对纳税单位的税收征管有现实需求,共享其他部门数据、结合街道协税护税工作,对加强税收征管、扩大税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街道办事处来看,作为直接面对经济体的驻地机构,对辖区内经济单位情况、发展情况、部门备案管理情况有直接需求。而此次工作正好契合了各部门和街道的需求和利益,实现了各方工作要求的统一性,所以就能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

启示之二: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以区县级政府实施主体,实现“大经济”工作格局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已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高效管理。然而,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致使一些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战,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形成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有工商、税务、质监彼此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业务运作和流程管理的全面掌控。迫切需要抓住已成熟的信息需求契机,推动跨部门基础信息共享,实现大经济工作格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既要基于现有管理体制,又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随着信息交换特别是应用性数据交换工作的深入展开,要逐渐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垄断思维,变管理为服务,提高对基础信息共享的认识,并由此带动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信息资源在加强监管和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一方面区县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基层经济单位。街道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可真正意义上实现条块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区级政府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强,工作要求也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能够整合标准和资源,确保工作执行到位。要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开展工作,下好经济工作部门街道联动这盘棋,运行机制保障是基础。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工作,各个工作组进行指导和督查,部门人员进行业务指导。通过运行机制,部门和街道得到了有机配合,保证力量配备到位,耐心细致配合,形成合力,才能高标准完成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启示之三: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是搞好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必然要求政府对经济发展微观层面中所有经济体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准确详实的数据和情况是实施经济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就必须对接企业需求,进行产业引导,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经济发展是动态的,企业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打破工作瓶颈,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一个基础经济单位实时动态数据库,是实现跨部门街道数据信息共享和实时更新的基础,政府部门也可以基于该数据库再进行开发和拓展各项应用,从而对接到具体业务工作,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目前的清查摸底结果具有时点性,要实时掌握区域内经济单位的情况,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实现。建立经济信息平台,并同时设置对应的行政长效机制和机构,保持常态化的运转,是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

启示之四: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再造经济工作流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实施大经济工作格局,把条线工作有机结合既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有效手段,也是经济发展对政府经济工作提出现实要求。随着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的经济职能管理功能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如同淘宝网等网络购物改变消费购物方式一样,信息技术也将促进政府经济工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通过对微观信息的详实掌握,政府将更多的做好监管者、服务者的角色。一是政府监管职能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可实现全面掌握信息,实现动态监管,随着发展可以建立信用系统来建立档案,实现精细化奖惩,如食品安全、违约成本、责任追溯,通过这些手段优化经济微观生态环境。税收征管效率得到最大化,可用财力提升,为领导决策提供即时有效准确的信息。二是服务职能将大大提升。可实现即时对接,实现网上办事,同时建立互动机制,企业提供服务需求和困难反馈,经济职能服务对接企业排忧解难,实现良性互动。三是服务功能将大大拓展。随着网络化时代全面到来,移动终端以及4G网络广泛运用,云存储、照相、GPS地理信息均为系统拓展提供无限可能性,如经济微观主体和电子地图结合形成的数字化经济地图,甚至可实现GPS定位,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分析及企业信息对接;智能移动终端的及时性可解决信息采集成本降低、时效性提高、信息准确核对核实功能;3G网络和云端存储功能可实现信息及时交换。

作者简介:

上一篇:课件制作活动培训方案下一篇:关于人力资源主管、经理的面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