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怎么写

2024-04-21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怎么写(精选6篇)

篇1: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怎么写

简历的内容怎么写

如果充分利用简历的话,它可以成为一种灵活的营销工具,简历的内容就是一切,所以一定要突出你的能力,成就以及过去经验,使你的简历更出众.大众化个人简历逃不出HR的“火眼金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消化其架构后,把自己的优势、特点融入其中,撰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简历.招聘经理希望能够轻易地追溯你的工作和教育经历,希望找到证据以证明你能够干好工作,不希望看到工作经历中有无法解释的间断或任何使他们警惕的问题.就这么回事.主动应聘:看到合适的职位信息,除了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外,还可以直接发送到求才企业HR的信箱,增加被企业HR关注到的几率.此外,如果简历投递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得到回复,求职者也可以尝试给HR打电话,做一个简单的询问和介绍,大多数简历的内容都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以证明自己所取得的业绩.声称自己在某某方面有良好的记录当然很好,但是任何其他人也可以这么说.招聘者又怎么能够凭借简历分得清谁是真的谁在吹牛呢?让HR切实感受到你的用心和积极主动.如别人都用文字作冗长描述时,你可以用PPT、网页等个性化手段来彰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等,但要注意表现形式应与自己的求职意向相契合,能为自己的简历加分,而不是落入为了形式而形式的窠臼.现在许多都用e-mail和可扫描的简历.所以你的简历应多含有关键字.关键字将会用在数据库里以便查找.你应该写清楚,如:C++,UNIX,网络,工程等.关键字一般有3种类型:几乎所有名词,部分形容词和一些工作专用词.在每句句子里都用一些.但是,不要用不切实际的词.当你构思一份简历的内容时,你不可能总是清楚什么起作用.圣吉先生认为飞行执照与该工作风马牛不相及,以至于根本没将其列入简历之中.后来在面试的时候真相才浮出水面.

篇2: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怎么写

1.请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

可能应聘者与面试考官打招唿时,已经将此告诉了对方,而且考官们完全可以从你的报名表、简历等材料中了解这些情况,但仍请你主动提及。这是礼貌的需要,还可以加深考官对你的印象。

2.你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学历、工作经历等基本个人情况。

请提供给考官关于你个人情况的基本的、完整的信息,如:学历、工作经历、家庭概况、兴趣爱好、理想与报负等。这部分的陈述务必简明扼要、抓住要点。例如介绍自己的学历,一般只需谈本专科以上的学历。工作单位如果多,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介绍,就可以了,但这些内容一定要和面试及应考职位有关系。请保证叙述的线索清晰,一个结构混乱、内容过长的开场自,会给考官们留下杂乱无章、个性不清晰的印象,并且让考官倦怠,削弱对继续进行的面试的兴趣和注意力。

3.应试者还要注意这部份内容应与个人简历、报名材料上的有关内容相一致,不要有出入。

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应避免书面语言的严整与拘束,而使用灵活的口头语进行组织。这些个人基本情况的介绍没有对或错的问题——都属于中性问题,但如果因此而大意就不妥了。接下来由这部份个人基本情况,自然地过渡到一两个自己本科或工作期间圆满完成的事件,以这一两个例子来形象地、明晰他说明自己的经验与能力,例如: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时成功组织的活动;或者如何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公众服务;或者自己在专业上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出色的学术成就。

4.接下来要着重结合你的职业理想说明你应考这个公务员职位的原因,这一点相当重要。

你可以谈你对应考单位或职务的认识了解,说明你选择这个单位或职务的.强烈愿望。原先有工作单位的应试者应解释清楚自己放弃原来的工作而做出新的职业选择的原因。你还可以谈如果你被录取,那么你将怎样尽职尽责地工作,并不断根据需要完善和发展自己。当然这些都应密切联系你的价值观与职业观。不过,如果你将自己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圣人”,那么考官们对你的求职动机的信任,就要大打折扣了。

篇3: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怎么写

一科学实在论

结构实在论是当代的一种比较有辩护力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在讨论结构实在论之前需要简略说明什么是科学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有哪些主要论据以及科学实在论有哪几种不同的种类或不同的形式。

在科学哲学中有关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地位、认识论的状态以及语义学的指称问题,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有过旷日持久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一种成功的或理想的科学理论意味着什么?它蕴涵了什么? (1) 它意味着与理论相对应, 有一些真实的 (虽然未观察到或不可直接观察到的) 实体客体存在着吗?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或本体论的承诺问题。 (2) 它意味着科学理论本身能正确地描述了这些真实的实体从而有真假之分吗?这是一个语义学的承诺和认识论的承诺问题。 (3) 科学理论有不断的进步吗?即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但会愈来愈获得成功, 愈来愈解决更多的问题, 而且会愈来愈接近客观的真理吗?这是一个对真理和科学进步的承诺问题。科学实在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即认为“成功的”、“成熟的”或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科学理论, 它的理论实体及其规律是真实的, 即有外部实在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与它相对应, 它愈来愈成功愈来愈准确地描述它所指称的对象, 从而逐渐获得真理, 逼近真理。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这个定义及其相关的语义论题、本体论论题和认识论与真理论论题早就有公认的观点, 最近又由哲学家史洛西 (S.Psillos) 比较完整地指出来。[3]不过我们也可以不必这样咬文嚼字来理解科学实在论, 它的大意不过是说在科学中的一些不可观察的实体或在现阶段还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 如基本粒子、电磁场、引力场和空间“弯曲”之类的东西,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 如同我们坐在它上面的那张椅子一样实在, 所以叫作“科学实在论”。这里所说的实在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脉相通。不过读者要注意一点, 科学实在论并不是说我们一切科学中或教科书中读到的科学理论都一定在独立于我们的外间世界中有所指, 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了真实的世界, 都一定是真理的东西。它只是说成熟的、成功的、理想的科学理论基本上有或它的中心概念有这些特征罢了。不过对于这样限定表述的科学实在论, 反科学实在论的理论家们并不同意。例如, 范·弗拉森 (Bas Van Fraassen) 就认为, 科学理论根本不具有这些特征, 科学实在论所开列的理想特征根本就达不到。科学理论不过是我们对经验的一种重新建构, 使其能“拯救现象”、“预言现象成功”能有效表达可观察到的东西, 那就是适当的了。所以, 对于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没有客观上的真不真之分, 只有经验上适当不适当 (empirically adequate) 之别[4]。有了像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主义那样的反实在论的批评, 科学实在论在争论中和反思中也就不断完善起来。

在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中有几个最为重要的论证, 又有几种最为重要的类型迄今成为科学哲学的经典论题之一在进行着激烈的论辩, 我现在将它简述如下:

(一) 最佳解释推理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简称为IBE) 和无奇迹论证 (the no-miracles argument, 简称为NMA) , 最佳解释推理是利普顿 (Peter Lipton, 1954-2007) 在1991年的一本的同名的著作提出来的。[5]所谓最佳解释推理, 就是对于比较充分的观察证据O, 有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解释H1, H2, ……其中最好的解释及其所包含的理论实体最有可能是真实的、反映了客观真理的。例如, 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 认为所有同体积气体, 在相同的条件 (如温度、压力等) 下分子数目是相同的, 即一摩尔单位体积的克分子数为6.02×1023。我们通过布朗运动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通过粒子衰变的氦核的计算, 通过X光的衍射图像, 它指明原子点阵晶格中原子的间距而进行的计算, 通过密立根的最小电荷对金属电解质所包含的分子数的计算, 还有通过黑体辐射中用普朗克常数来计算原子分子数等等。这些彼此独立的观察与测量都计算出一摩尔的克分子数是相同的。因此分子理论和它指明的理论的实体及其数量是对这些相当充分的观察现象给出了一个最好的解释。于是我们就能理性地推出分子这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获得了关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真理。如果原子——分子学说不是真理, 只是范·弗拉森所说的经验适当性, 这么诸多不同种类的实验与测量会如此巧合地收敛到阿佛加德罗的克分子说, 就简直是奇迹。不承认科学中的经验的、预言的和工具意义的结果到处都只是巧合的奇迹, 而认为它有接近真理、接近真实的东西的特征, 这种论证就叫作无奇迹的论证, 它是科学哲学家普特南首先提出来的。普特南说:“对于实在论的正面论证就是, 这是唯一的一种哲学, 它使科学的成功不变成奇迹。”[6]73科学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实例说明, 科学的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及其行为规律与结构, 是最佳解释的推理和无奇迹论证结果。这里最佳解释的推理是一阶命题, 而无奇迹论证是二阶命题, 即关于最佳解释推理何以能导出实在论。例如物种的进化用自然选择来进行解释, 这个解释是最佳的解释, 自然选择是真实的就是这个最佳解释的推理。又如恒星的红移, 最佳的解释是恒星离我们退行而去, 这个最佳解释推论出红移与恒星离我们退行是真实的;这个解释连同其他证据我们还可以最佳解释宇宙膨胀和宇宙大爆炸的真实性。

当然严格说来, 这个最佳解释的推理应该这样来表述: (1) 有足够充分的证据O; (2) 我们足够充分地考察了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假说H1, H2, ……Hn; (3) 我们选择了最有理解力、最有解释力、最能说明事情的机制、最受证据支持、最为符合观察现象的、最简单和最能与其他公认的原理相统一等的最佳的解释Hi。则我们得出结论Hi及其不可观察的实体是真实的, 具有真理性的。我们还必须注意:这个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不是演绎推理, 而是某种形式的归纳推理或皮尔士所提出的, 现在为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广泛研究的, 溯因推理 (abduction) 。这里所说的最佳解释的推理是指我们有足够的信念来说明它是真理的或接受它为真理, 不是说我们已经证明了最佳解释就是完全的真理。所以对于一个理论具有实在性这样的本体论承诺和认识论状况的最稳妥的表述应该是:凡是经受住最佳解释推理考验的理论, 依据无奇迹论证的原则具有逼近真理的性质。下面我们遇到的还是这个问题, 不过是将这个问题更加具体化了。

(二) 对科学实在论的第二个著名的辩护是卡特赖特的因果解释推理和哈金的实验实践论证。

南茜·卡特赖特 (Nancy Cartwright) 认为, 最佳解释推理使我们相信能最佳地解释了现象的理论, 它所谈到的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存在是真实的, 但并不表明这个理论有关这个实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真的, 就是这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因果作用是真实的。说在密封容器中的温度提高会使其中的气体对容壁的压力增大是没有意义的, 除非你承认这些不可观察的气体分子存在及其撞击容壁的因果行为是真实的。科学家们可以同时承认解释同样的经验规律的各种不相容的理论, 说它们可以用于不同的实验场合, 但科学家不会同时承认对同一现象的不相容的因果解释。所以对于同一现象只有一种因果解释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不接受最佳解释的推理, 但我们必须接受那最佳解释的理论中所说到的最有可能的原因。卡特赖特说:“我相信理论实体, 但不相信理论规律。通常当我试图去解释我有关理论规律的观点时, 我遇到标准的实在论者的回答:‘如果这规律不是真的, 它怎样能够解释 (问题) 呢?’范·弗拉森和迪昂教我们反驳道:‘如果它是真的, 它怎样被解释呢?’是什么保证了这个解释是真的呢?我认为, 当我们用一个规律来解释另一个规律的时候, 是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合理的回答的。这个理由是因果的, 接受一个解释就是承诺它的原因。……如果云雾室里没有电子, 我就不能知道为什么有轨迹线。”“我们对理论实体的信念一般地是从具体的结果到具体的原因的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就是对范·弗拉森和迪昂问题的一个回答。运用理论实体进行解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因果解释, 而存在就是因果链的一个内在性质。这与理论规律毫无类似之处”[7]93, 99。可见她对于最佳解释的推理作了一个分析, 认为在最佳解释推理中, 只有因果解释能保障那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具有, 而只是理论实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理论实体的因果实在论。

哈金提出一个相反的进路, 即我们不应集中注意科学理论所提出的理论实体及其因果作用, 我们必须集中注意科学实验中的实验活动。他说, 我们不能“被锁在一个表达世界中”, 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的世界中, “只有在实验实践 (experimental Practice) 的层次上, 科学实在论才是不可避免的。”[8]154所谓实验的实践就是创生新的现象, 创生那种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或转瞬即逝的现象, 使那些“效应”或“事件”得以发生。我们之所以相信宏观对象的实在性, 因为在实验实践中, 它以它的因果力作用于我们, 而我们用我们的仪器干预操控了它们。同样, 对于微观世界“我们使用不可观察实体的能力使我们相信它们在那里。”[8]160例如, 对于电子, 当密立根测量它的电荷时, 我们可以不相信它真实存在。当我们发现了电子, 我们也可以怀疑它的存在。但是, 当我们制造了自旋电子枪PEGGY II, 操控电子, 利用电子的因果力去干预自然现象, 我们就确信它的存在。“如果你能操控它们, 它们必须存在” (If you can manipulate them, they must be real) 。[9]这使我们想起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逻辑, 我拿起电子枪, 我可以怀疑一切, 怀疑我们关于电子的理论, 我们关于电子各种属性的理论论述, 但有一点我不怀疑, 就是我操控着电子, 我操控了电子的因果力, 使我熟悉了通过电子显微镜去观察微粒的技巧。所以我相信我看到的东西。我通过电子枪干预了世界创造了微观世界的新结构。所以我深信电子和它的明确的、稳定的因果力是存在的。这个思路可简化为:“我造物故物在”。他和卡特赖特一样讲的是通过实验操控来确信实体的存在。这是一种实验实体实在论而不是科学理论的实在论。哈金的优点和缺点都体现在这里。哈金对实体及其因果力的存在作了一个有力的论证。但对于整个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说它只是局部的实在论 (local realism) , 它未能说明科学理论及其规律何以是近似地正确的。他脱离了科学理论进行实体实在的论证。那他怎样知道他所操控着的实体就是与某个科学理论框架下的理论谓词或理论术语相对应的呢?是某个理论词所指称的而不是别的东西呢?他还是要依靠某个理论对实体行径的某种诠释, 而这个理论对于理论实体及其特征的种种描述是正确也反映了客体世界吗?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 归根到底还要依靠科学理论的实在性是它的最佳解释的推理和无奇迹论证。实体实在论可以看作是最佳解释推理或无奇迹论证的一个特例, 但它却是一个最为有力的特例。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是比较具体地回到起点。但是对于这个起点我们还得仔细地推敲, 这就有必要看看科学的反实在论是怎样回应科学实在论的。

概括本节所说的内容, 我们讨论了科学实在论的根据。在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划分出四种科学实在论: (1) 科学理论实在论。它得到了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的支持。 (2) 科学理论实体实在论。它得到最佳因果解释和因果链无奇迹论证的支持。 (3) 科学实验实体实在论。它得到改造世界的实践论的支持。不过这些讨论只注意实体的实在性, 对于科学理论所论及的结构、机制与规律的实在性则不甚了了, 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第 (4) 种科学实在论, 即结构实在论。

二结构实在论

(一) 反实在论对实在论的反驳

这种反驳有两个基本论证, 即证据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 (Underdetermination) 论证和悲观元归纳论证 (Pessimistic metainduction argument) 。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前面说到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从科学理论上说明科学实在论的合理性以及因果解释推理和实验实践论证从科学实验上说明科学实在论的合理性, 给最佳解释推理的实在性以有力的补充。这些科学实在论的论证说明成熟的科学和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各种现象的科学理论, 它的中心概念和理论规律是真实的, 至少是接近正确的, 但这些论点遭到反实在论的有力反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证是劳丹 (Larry Laudan) 提出来的。他在《科学哲学》杂志1981年第1期的一篇论文中写道:科学史本身曾经是获得经验上成功的种种科学理论的“墓碑”系列。像18世纪光学、电磁学的以太学说和医学上的“体液”学说在解释、预言和控制现象上都曾获得很大成功, 但后来都一个一个地走入坟墓。他指出如果过去取得了很大成功的科学理论在历史上都一个一个地被发现为错误的东西, 根据归纳原理, 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实在论所说的现在取得成功的理论是逼近真理的呢?我们有什么理由采取如此乐观的态度呢?这个论证被称为“悲观的元归纳。”[10]雷蒂曼 (James Ladyman) 将悲观的元归纳论证表达为下列三点:

“ (1)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经验上成功的科学理论随后被拒绝了。而按照现行的我们的最好理论来看, 它的理论词是没有指称的。

(2) 我们现时的最好的理论在种类上与被抛弃了的理论并没有区别,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不会最终也被替代。

(3) 从归纳的观点看, 我们有肯定的理由相信我们现时最好的理论将会被新的理论所代替, 对于这些新理论来说, 我们现时的最好理论的中心理论词是没有指称的, 因而我们不相信我们现时的最好理论的理论词逼近真理。”[1]6

劳丹在这篇论文中, 为过去获得辉煌成功而后来走向消亡的理论开列一张清单, 什么元素说、热质说、泛生论、地质灾变论、牛顿时空论、光以太、电磁以太等等仿佛是一个个逝去了的理论的坟墓。其中以太学说占着几十个墓碑中最大一个墓碑。所以我们用以太学说为例来说明劳丹的“坟墓论”。按菲涅尔光的波动理论, 光不是某种微粒, 而是某种周期性的振动, 通过某种渗透一切的媒质向周围传播。这种媒质叫作“宇宙以太”, 它弥漫宇宙, 密度极小而切变弹性系数极大。运用这种波动光学理论, 菲涅尔预言光的绕射:置一个不透明小圆屏阻挡平行单色光行进。如果光是粒子的直线飞行的, 则圆屏后面的观察屏幕上理应有一个圆形的影子。但按波动学说, 光行进在圆屏四周发生绕射, 在观察屏幕上, 将看到一个白色亮点, 并在四周有一圈一圈的明暗圆条纹。调整圆屏的大小和它与观察屏幕的距离, 这个白色亮点清晰可见。菲涅尔提出这个预言时在法国科学院引起同行的极大怀疑, 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乎常人意料, 奇迹地成功。难道这是一件偶然巧合事吗?根据无奇迹的论证, 应该不是的。它一定说明了某种正确或至少近似正确的东西。它至少说明某种科学实在论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后来证明菲涅尔的“光学以太” (Luminiferous ether) 说都是彻底错误的, 19世纪20年代它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代替。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 光不过是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周期交替变化的结果。这就是电磁场, 它是按空间中每一时点电磁场强来定义的, 是一个不可还原的事实, 所以正是它的后继理论电磁场理论证明它的先驱理论是“根本”错误的。但是麦克斯韦理论后来又被爱因斯坦无静止质量的“光子” (Photons) 学说所代替。后者证明麦克斯韦的波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它的“理论实体”和“理论规律”又是根本错误的。而这些新的“理论实体”即“光子”不服从经典物理学的规律而服从概率性的量子力学规律。劳丹认为科学史是由一连串的错误理论所组成的。尽管它们在解释现象和预言现象上是成功的, 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当前的或今后的科学理论就不是由一连串带根本错误的理论所组成的呢?劳丹最后得出一个总结论:“非常清楚, 实在论即使从自己的角度也不能解释许多理论的成功, 而这些理论的中心术语明显是没有指称的, 它的理论规律和机制都不是近似地真的。不可避免的结论是, 许多实在论者想要解释科学是怎样工作的, 并按这个标准来评估它们的认识论上的适当性。不过它远不能解释这件事, 他们的认识论超过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了。”[10]47-48应该说, 悲观的元归纳论证对传统的科学实在论的打击是沉重的。我们不能认为, 成熟的科学, 经验上和实践上成功的科学, 它所包含的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是一定有指称的, 是一个接一个地逼近真理的。但是也不能说它就一定错误的, 而且一定会被推翻的, 尽管劳丹开列的过去科学的十来个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 (热质、以太之类) 确实以后被推翻了。这个问题科学哲学界仍在激烈争论中, 我们暂且将它悬置起来。但是, 劳丹的悲观元归纳论证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科学史是由一个个错误理论更替组成, 那么在科学更替和革命的过程中难道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继承着、持续着和连贯着吗?这个问题促成了结构实在论的兴起。

(二) 结构实在论的兴起

当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相持不下的时候,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沃勒尔 (John Worrall) 于1989年以他的一篇论文“结构实在论:两个世界的最优选择?” (Structural realism:The best of both worlds?) 打破了僵局。[11]一方面他不承认标准的科学实在论这样的一个论点, 即认为成熟的科学或经验上实践上成功的理论都能正确地描述了不可观察的实体, 他根本就怀疑这一点。他径直地放弃了描述和理解不可观察的实体的企图。另一方面他极力反对反实在论关于理论变革时, 从一个旧理论转向一个新理论时没有任何持续性、没有任何东西继承下来的主张, 他认为从一个旧理论向一个新理论的转变不仅有成功的经验内容从旧理论转移到新理论, 而且有理论的形式从旧理论转移到新理论, 这就是物理世界的形式的和数学的结构。不同理论之间, 特别是它的不可观察的实体可以大不相同, 但却可以具有共同的结构, 因此科学实在论没有被推翻, 它只是改变了形式, 成为一种结构实在论。世界和事物的结构是实在的, 是我们可以认识的;我们的认识, 在认识结构上是可以有持续、积累和进步的。

在这个方面, 他继承和发展了彭加勒的结构实在论观点和对菲涅尔波动理论到麦克斯韦波动理论转变中结构知识如何保持下来的研究。

彭加勒说, 根据科学理论的繁荣与衰亡的周期报告, 科学展示出一个理论接着一个理论走向毁灭的图景, 在这方面, 他有点像后来劳丹提出的“坟墓论”。但是不是这些理论的建构是徒然无益的呢?没有那个理论像菲涅尔理论那样曾经建立于巩固的以太运动的基础上, 而现在却为麦克斯韦理论代替了, 是不是菲涅尔的工作是徒劳无益呢?“不是的, 菲涅尔的目标并不是想要知道, 以太是否真实存在着, 如果它存在, 是否由某种原子组成, 而这些原子又以什么方式运动的。他的目标是要预言光学的现象。菲涅尔理论即使在今天也能做到这一点, 而事实上它在麦克斯韦以前就已经能做到了, 但微分方程总是正确的, 它们总是能用同样的方法积分出来, 而积分的结果总是保持它们的数值……这并不是说将物理学还原为一种实用的处方。这些 (从菲涅尔转到麦克斯韦的) 方程表达了一种关系, 而如果方程是真的, 那是因为这些关系保持它的真实性 (reality) , 它告诉我们, 在这样那样的事物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真实的关系。只不过是这样那样的事物原来叫作 (以太的) 运动, 而现在叫作电流。它们是我们想出来替代真实客体的名词, 而这些真实客体永远隐蔽于我们视野之外, 我们唯一能达到的实在就只是这些真实客体之间的关系。”[12]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对客体的理论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深层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彭加勒已经表达了结构实在论的基本思想。沃勒尔在这个基础上重构了现代结构实在论新形式, 它的要点是:

(1) 引进本体论范畴, 将不可观察的本体 (noumena亦有时用ontic form) 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它的实体 (entities) 或对象客体 (objects) ;另一部分是这些实体的关系或结构、形式。前者是不可认识的, 后者是可以认识的即可知的, 特别是可以通过数学的结构来加以把握, 前者是在理论变更中不断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的, 而后者是在理论变更中能持续下来的, 表现出科学革命中的持续性和积累性。

(2) 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论证, 最佳解释的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仍然有效。因为科学理论的预言与成功主要是由理论所表达的结构做出来的, 而有关这些理论所表达的结构的本体是可以被认识的, 可以是近似地正确、近似地为真的。预言和经验与实验上的成功并非奇迹巧合, 是有实在性基础的。科学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决不只是“经验地恰当的”而是包括正确地或比较正确描述客观的结构。

(3) 由于存在着后继理论比先前理论的积累性的 (“cumulative”) 或半积累性 (quasi-cumulative) 的进步, “悲观的元归纳论证”不能成立。但这只是在结构方面不能成立, 在其他方面, 例如在实体的实在性方面, 结构实在论仍然持一种并不乐观的归纳态度, 就他认为人们对于实体的认识是不可知的这一点来说, 他对于人们的认识能力的确持一种悲观的态度。

沃勒尔进一步运用菲涅尔方程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在光学中, 偏振光可以分解为两个分振动进行研究, 一个是与入射平面平行方向的振动, 另一个是与该平面相垂直的振动。设入射线经过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产生反射线和折射线。设入射角为i, 折射角为r。又设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在平行于入射平面上的分量分别为I2, R2与X2, 而在垂直的平面上的分量分别为I′2, R′2与X′2。 (因光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故用平方来表示) 。菲涅尔方程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R/I=tan (i-r) /tan (i+r)

R′/I′=sin (i-r) /sin (i+r)

X/I=2sinrcosi/sin (i+r) cos (i-r)

X′/I′=2sinrcosi/sin (i+r)

这个方程组完整无缺地保留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中, 并且从麦克斯韦方程中可以将菲涅尔方程推出, 新的观点对于旧的论证来说只是重新诠释了它的变量。菲涅尔将振动强度说成是以太粒子之间的振动最大距离, 而麦克斯韦说这是电磁波的振幅的平方。从麦克斯韦观点看, 菲涅尔对实体解释完全错了, 根本没有什么以太粒子这东西, 至于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场, 后来又为量子力学的光子所代替。尽管科学对实体的认识像走马灯式的不停地转换, 但他们的方程式及其表现出来的结构则是正确的、真的。它在理论的转折中和革命中持续下来, 坚持下去, 表现出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和科学本体的某种实在性, 即结构实在性。至于不可观察的实体, 科学能否得到有关它的真理, 他确实持一种悲观的态度。所以沃勒尔认为, “结构实在论提供了一种‘综合’, 将主要的先前的实在论论证, 即无奇迹论证与反实在论的主要论证, 即‘消极悲观的归纳’论证综合起来”[13]。

沃勒尔的主要功绩就在于他提出或重提了结构实在论, 它在近20年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中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 使这个争论返回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 引发了一连串的有关科学本体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的问题。而沃勒尔的结构实在论的主要问题, 就是他在性质与关系, 实体与结构间引进了非比即彼的二分法, 又在二分法上引进了康德不可知论的精神。什么是实体及其性质?什么是实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组成的结构呢?是不是以及为什么我们只能认识实体 (或个体) 之间的关系结构, 特别是它们之间的数学结构, 而不能认识实体及其内在性质呢?用可知与不可知的康德论题来划分实体与结构、性质与关系, 尽管似乎有许多科学证据, 但毕竟是令人很难想得通并适当加以安置的问题。尽管沃勒尔的论文没有正面提到康德主义, 但结构主义学派中有一些直率的学者则明确谈到结构实在论是“康德物理主义” (Kantian Physicalism) , 法兰克·杰克逊 (Frank Jackson) 说:“我们对于世界的内部性质永不可知, 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它连带的因果关系”[14]。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节中进行讨论。

三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本体的结构实在论

认识的结构实在论 (epistemic structural realism) 主张人们不能认识客体、实体或个体及其内部性质, 而只能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结构。上节谈到的结构实在论的兴起所讨论的结构实在论主要就是认识的结构实在论这种形式。至于为什么人们只能认识客体之间的、特别是不可观察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与结构而不能认识客体本身及其内在的性质呢?结构实在论者们除了从康德那里找到某种普遍的根据外, 在20世纪的哲学中, 他们从罗素那里找到最早的根据, 这个根据如此深刻, 无论赞成也好, 反对也好, 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哲学难题。罗素在1927年发表了他的《物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Matter) 一书, 提出了三条认识论原理: (1) 自我困境原理:“我们只能进入我们的感知, 获得感觉、知觉的知识, 感知就是我们唯一的直接知识, 而感知不能给予我们有关外部对象的直接知识。”[15]19720世纪英国逻辑经验论者艾耶尔 (Ayer, A.J.) 后来称这原理为“自我中心的困境” (Egocentric Predicament) 。 (2) 黑尔姆霍兹-韦尔原理 (Helmholtz-Weyl Principle, 简称为H-W) :不同的结果 (即感觉) 由不同的原因 (外部刺激) 引起。这个原理又称为依随性原理 (Supervenient Principle) 即感觉依随于它的原因, 即外部刺激。 (3) 感觉与客观对象同构原理, 感觉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非感觉的原因 (对象) 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具有相同的逻辑——数学的结构。[15]252由这三条原理罗素得出结论:由感知的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物理世界的结构, 但不是物理世界的内部性质”[15]400。所以严格地说来, 我们的认识至多只能认识到我们的感知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同构对应关系, 这是一种外部世界的二阶结构 (一阶结构是外部世界实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构。而实体结构与感知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应属于二阶结构) 。我们主要是通过外部世界的二阶结构即实体的数学结构 (或称为抽象结构) 来认识实体之间的具体的物理结构的。这就是我们不能认识实体的内在性质而只能认识物理世界的结构的一个认识论根源, 所以叫作认识的结构主义。当然这个论证还有不少问题。他的刺激感应的认识观, 忽略了认识主体的建构作用, 不过这还没有完全影响到主客观之间某种同构或同态 (部分同构) 的关系, 只是附加了一些限制条件, 并且罗素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数学在认识物理结构中的作用, 倒还是耐人寻味的。它可以用下列图式来表示:

这个认识具体物理结构的过程是: (1) 研究感知或观察结构所具有一定的关系模式。 (2) 由此我们能够通过溯因推理, 包括最佳解释的推理, 从观察结构中抽象出了一个抽象结构或数学结构, 它就是观察结构与物理结构共有的同构关系类 (the same isomorphism class) 。 (3) 诉诸于H-W原理等认识论三原理, 从同构关系类中推出具体物理结构, 它是已具有某种物理意义的方程组等等。

对认识的结构实在论的另一个论证是兰姆西的论证。兰姆西 (Frank Plumpton Ramsey 1903-1930) 是20世纪初英国剑桥的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1930年逝世时只有26岁。但科学哲学家卡尔纳普重新发现他的一篇题为《理论》的论文的价值 (该论文作为他的《数学基础》遗著中的一篇论文出版) 。卡尔纳普在《科学哲学导论》 (1966) 一书第26章中, 用了整章的篇幅加以介绍。[16]所谓兰姆西语句的原意, 是要研究一个理论的理论词所指称的实在性问题。兰姆西使用了下列的方法:

第一步, 将任何一个理论写成逻辑表达式:

T=T (O1, ……, On, t1, tm)

其中Op为观察词, 如一个仪器记录仪表的读数或观测到云雾室的摄影胶片上的线条, 或盖格读数器 (Geiger counter) 所记录的“咔嚓”声响等等。ts为理论词, 如原子、分子、质量、温度、压力等等。

第二步, 以任意选择的类变量或关系变量x置换所有的理论词, 使它成为下列的形式:

T′=T (O1, ……On;x1, ……, xm)

第三步, 用存在量词约束变元xs。便得到该理论的兰姆西语句RT:

RT=∃x1, ∃x2, ……∃xnT (O1, ……On;x1, ……, xm)

兰姆西语句的特点是具有原来表述理论的语句的全部解释功能和预言功能, 但却不出现理论词, 因而不存在有关“原子”“质量”之类的理论词指称了什么这样的本体论状态问题, 即世界有那一些实体的性质与它相对应等问题。但是在兰姆西语句中理论实体本身没有被排除, 只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内部性质, 但它存在着, 即∃ (x1) , (读作存在着一个可代换理论词的谓词变量xi) 并处于一定的关系中, 但要说明它, 要借助于xi在理论T中的结构关系。因为兰姆西语句只留下了观察语言和结构描述。这样它就以量词、谓词变量、观察内容等复杂的被数学扩展了的观察语言来描述说明理论实体, 不是对理论实体的内在性质进行描述, 而是对它的关系结构进行描述。这就是卡尔纳普和沃勒尔等人运用兰姆西语句对认识的结构实在论的一种论证和支持。它的思路和要表达的东西与罗素论证如出一辙,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结构实在论的第二种形式是本体结构实在论 (Ontic Structural Realism, 简称OSR) 。有一些结构实在论者从更加激进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首创者为雷蒂蔓 (James Ladyman, 1988) 和法兰克 (Steven French, 1998) 。他们认为我们不仅要从认识论看待结构实在论, 而且要从本体论的立场看待结构实在论, 既然在科学的变迁和理论更替中, 只有结构持续下来, 并发生积累的进步。我们知道的只是结构, 而不是事物的自身。所以从本体论来看, 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对事物、实体及其内在性质的承诺, 而主张结构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世界上只有结构真实存在, 实体不过是结构关系的“纽结”和“交叉点”是可以还原为结构的东西。所以“客体就是结构”“客体必须概念化为结构”。[17]

法兰克和雷蒂蔓根据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的论证进一步指出, “电子是什么?它不是一个个体的对象客体。如果我们根据日常的语言 (因为目前还没有关系逻辑的资源) 来谈论电子客体, 则这个谈论只能是‘间接的’。不是将它看作被给予的个体或客体自身, 而是将它描写成一定关系的交叉点 (points of intersection)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仅仅是关系……其中有某些关系自我保存下来并具有持久性 (self-subsistent and permanent) , 因而我们称之为客体。”[18]39OSR的创始人明白要将实体 (或客体) 与关系的地位颠倒过来, 即将关系看作比实体 (关系者) 更根本的东西, 关系是第一位的并在某种意义上先于并决定实体的存在, 这个论题是OSR能否成立的关键论题。法兰克和雷蒂蔓等人为此运用了两个主要论证:逻辑论证和量子物理论证。首先我们来看他们的逻辑论证。法兰克和雷蒂蔓发现, 结构主义受到现代逻辑和集合论的伤害。因为这些理论用变量来保留了个体客体的经典框架。它们的变量是个体变元, 它是谓词的主语和谓词变量的值域的元素, 所以从现代逻辑和集合论的观点看, 个体客体或个体实体是占第一位的。函数必须有个值域, 实体就在值域中, 谓词必须有个主词, 它就是客体。连奎因这样的大逻辑学家也据此谈论“存在就是约束变量的值”。法兰克和雷蒂蔓想到的解决方案是, 在比较适当的结构主义形而上学的逻辑形式建立起来之前, 可以利用现代逻辑和集合论做这样的“插入进路 (spatchcock approach) ”:将表达实体的逻辑变元或逻辑常项当作“占空位” (Placeholder, 直译为位置标志或占位符, 相当于社会学中某种未定位的角色) 。“这个占位符允许我们定义和描述这样的相关关系, 它承担了全部本体论的份量”。[18]41我现在联系到系统科学对“插入进路”作如下的解释:如果一元谓词去掉变元就表现为P () , 多元谓词即关系去掉个体变元就成为R (, , ) 。这就是所谓占位符, 可以先有谓词与关系, 在它的约束下, 再来确定个体实体, 就像先有空着的总统职位, 然后按它的职责要求去选举总统一样。这样实体就被定义为关系的函数。

实体undefined。

这里关系是原始概念, 结构是关系的有序组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体或个体实体、个体变元, 不过是一组这样的有序关系, 它具有某种自我支持的稳定性和一组关系的持续性。因为这组关系是稳定的, 在变化着的关系中可识别的, 具有持久性或连续性的 (这些都是F函数的特征) , 我们便把它叫作实体, 怀特海将实体看作是“过程的持续性”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里说的是关系的持续性。

对于这个本体结构实在论的观点, 法兰克、雷蒂蔓等人从现代物理学中, 特别是量子物理学找到了支持。大家知道, 传统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主流的观点认为, 存在, 主要是个体事物的存在。逻辑经验论拒斥形而上学失败之后, 后逻辑经验论的第一本形而上学专著就是斯特朗逊的《个体——论描述形而上学》。[19]但是量子物理学说明, 在微观世界中“个体性”成了问题。当然在经典物理学中, 同类的基本粒子, 在个体性质 (静质量, 电荷, 自旋等) 上是不可区分的, 不过相对于时空坐标来说, 它是可以区分的。这就是说, 只有在这种时空点上的个体性才能存在。但是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 两个基本粒子能不能在两种状态上进行区分呢?请看它们的排列组合:

(1) 粒子a与粒子b处于状态A。

(2) 粒子a与b处于状态B。

(3) 粒子a处于状态A, 粒子b处于状态B。

(4) 粒子a处于状态B, 粒子b处于状态A。

经典物理学将1/4概率分配给每一个状态分布的可能性, 这就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统计分布。但是量子力学却认为 (3) 与 (4) 是不可分辨的。所以只有三种可能的分布 (a, b都处于A;a, b都处于B;a, b处于不同状态) 。这就是a, b在个体性上的著名的不可分辨假说, 即在基本粒子中不存在着明确的个体性。既然基本粒子没有明确的个体性, 因而就不可承诺谁是关系的承载者, 于是只有关系真正存在着。雷蒂蔓称自己的这种观点为排除主义即“世界上只存在结构, 不存在个体”。对于这种没有关系者的关系, 雷蒂蔓辩护说, 首先对于现象世界用内容的一部分来把握并不恰当, “形式的性质”独立于作为“例示的内容”, 关系重于实体属性, 因此在进一步对形式关系进行分析时必须丢弃关系者, 可以发展出一种无个体的对象的一阶非经典逻辑, 其中如下的同一律不成立, 即 (x) (x=x′) 或 (x) (x≠x′) 不成立。其次, 我们要注意量子世界的特点:存在着一种关系或关系的事实, 它们并不依随于 (supervene on) 它们的关系者的内在的关系和时空的性质, 而取决于量子的缠结。这就与传统形而上学有根本的区别, 传统形而上学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和休谟的物质论以及莱布尼兹的单子论都认为, 结构是由个体及其内部性质组成, 所有的关系结构都依随于它, 可是量子缠结和EPR的实验否定了这种依随观和还原论, 而认为“如果存在着内部性质这种第二性质, 则它应由关系的性质加以推出”[1]sec.4。

四结构实在论的贡献与问题

结构实在论, 它在历史上源远流长, 在现代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中根深蒂固。从近代科学的发展来看, 尽管伽利略说出了它的至理名言:要阅读自然界这本书, 自然界的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但是在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科学方面, 牛顿在力学上甚至后来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 都表现出诚惶诚恐, 生怕自己走上了数学神秘主义立场, 所以他们力图在数学方法与经验研究上保持一定的张力, 用范·弗拉森的话说, 他们力图在“具体化论证”和“结构主义”两极之间来回振动。但随着的科学概念的困难和科学中不断增长的数学特征和数学应用, 到了19世纪末“新的一代物理学家将以前貌似缺点的东西看作是一种光荣”[20]。从数学神秘主义走向数学万能论便成为结构主义在科学中涌现的又一个认识论根源。于是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将它建构成各种不同版本的结构实在论, 它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毕达哥拉斯, 特别是后来的康德以及现代的彭加勒、迪昂、罗素、卡尔纳普、怀特海。至于现代所有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几乎无一不谈结构主义或结构实在论。特别是现代结构实在论者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现代物理学、现代数学和现代系统科学时, 便在科学中特别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找到自己的巩固基础。

结构实在论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的近十多年的僵局中闯出了一条新道路:既保留了科学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的论题, 承认科学有逼近真理, 正确反映世界 (的结构) 因而科学变迁有连续性进步的本质特征, 又支持了反实在论关于世界在某些方面的不可知的论述, 承认科学在描述不可观察的实体及其机制方面是根本地非连续的, 从而支持了“悲观的元归纳”主张。这样在科学哲学的逻辑分析学派与文化历史学派之间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中, 他们断然走上了一条中间道路, 既承认逻辑分析学派的积累进步观和适当的还原主义又承认在理论实体层次上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应该说结构实在论立论是新颖的, 论证是严谨的并有长时间的哲学历史发展的渊源和最新自然科学的根据, 因此, 它就大大推动了数学哲学、物理科学哲学、系统科学哲学和一般科学哲学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结构实在论, 无论是那一个版本的结构实在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与困难我认为可以粗略地表述如下:

(1) 关于实体 (性质) 与结构 (关系) 的二分法问题。实体及其内在性质, 结构及形成结构的相互关系本来是一对范畴, 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结构实在论给它们以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对ESR来说, 关系结构是可知的, 而实体是不可知的。但如果结构是由实体组成的, 是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 如果实体不可知, 则对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也就不可知。这样不可知的实体便对结构的可知性和结构知识的可靠性形成极大的约束和限制。例如, 实体之间有许多关系, 不可能只有唯一一组关系组成结构, 不知实体, 只有抽象的可能性, 我们怎样决定那一组关系结构为真呢?反过来说, 知道实体之间的关系与结构虽然不能唯一地推出实体的“性质描述”, 但它却会为实体及其内在性质提供了许多信息。“ a是b的母亲”这种关系, 可以推出a是女性的, 并且是为人父母。电子与电子之间以及与其他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推出电子的许多内在性质, 如具有负电荷, 有质量等等。追查一个罪犯就是通过各种关系将他缉拿归案, 验明正身的, 怎样会是关系可知, 关系者不可知呢?对于OSR, 即本体结构实在论, 它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它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实体, 只有结构;没有关系者只有关系成立。但没有关系者的关系是什么?没有情人甚至没有个人存在的恋爱关系又是什么?这是很难想象的。如果关系与结构独立于实体、个体及其性质而存在, 我们甚至不能谈论关系与结构、同构或同态。所以如何解决实体 (它由实体的内在性质来定义) 与关系的截然二分是结构实在论尚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是以某种方式从本体论上召回实体, 并研究对实体的认知途径。不过这样的结构实在论就转变为实体的结构实在论了。波士顿大学的曹天予教授正在进行这个工作, 不过他的哲学论证工作还比较单薄, 而且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面的讨论。

(2) 理论范式转换中的持续性与非持续性问题。

首先, 在结构实在论的讨论中, 有人质疑理论范式转换中微分方程保持不变的菲涅尔-麦克斯韦案例的典型性。我个人认为, 理论转变中, 某种数学结构及其某种物理意义保持不变是相当普遍的。比如, 热力学中卡诺循环引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最初用热质说来解释, 后来又用分子运动论从有序到自发无序进行解释;甚至牛顿力学可以作为特例用相对论力学在v<

(3) 关于现象世界 (感知的世界) 与物理世界 (刺激的世界) 的同构关系问题。科学哲学家史洛西 (Stathis Psillos, 2001) 和丹诺普劳斯 (Demopoulos, William, 1985) 质疑罗素的同构实在论。[21,22]他认为, 第一, 罗素只是粗略地说了具体现象世界的结构与具体物理世界的结构 (引起人们感觉的外部刺激) 一一对应。即某种感觉有某种外部刺激与之相对应这是同构的。但是反向的H-W原理就很难成立。即同一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就不是同构的。第二, 即使反向的H-W原理成立, 感觉只能与感觉到的物理世界相对应, 必定有许多未曾感觉到的物理结构的元素与关系存在, 它们是“额外的结构”。因此严格来说具体的感知结构与相应的物理系统的结构、现象与不可观察的世界“并非同构关系而是嵌入的关系”[21]S15。即感知世界嵌入物理世界之中。而没有这种同构关系, 从本文图1中可以看出, 结构实在论者不能推出 (infer) 物质世界的结构。而若排除“额外结构”来建立同构关系并补充上主观建构出“额外结构”, 则向“唯心主义让步太多”。对罗素同构实在论的这个质疑虽然是罗素同构实在论面临困境, 但也不是不可以通过改进罗素的结构实在论来认识客观的物理结构。我个人认为现象世界的结构与物理世界的结构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同构的关系, 也可以是同态对应的关系。同态对应关系既容纳了非反向的H-W原理, 又容纳了“额外结构”, 并且容纳了某种程度的主观建构, 因为客观实在论并不是通过一一对应而给予人们的, 而是人们重构的。这正是打破罗素同构实在论的机械唯物论因素和刺激——反映的行为主义因素, 这就需要建构同态实在论来替代罗素同构实在论。我们的认识论不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论者, 也不是主观概念的完全建构论者, 我们是同态实在论和同态建构论者。

篇4:为什么写和怎么写“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怎么写?

写了那么多年的观察笔记,为什么又写“学习故事”?

知道“学习故事”有注意—识别—回应,但回应什么?

为什么写出的“学习故事”都看上去差不多?

……

这些问题看似纠结于怎么写“学习故事”,但背后的问题才是症结:为什么写“学习故事”?

让我们从“学习故事”里找答案吧。

一、看懂“学习故事”

(一)“学习故事”里的幼儿是什么样的?

用电锯做小椅子,给蜗牛找家,画连环画做成书,给妈妈做拖鞋……在新西兰教师撰写的“学习故事”里,一个个好奇、主动、专注、勇敢、坚持、自信、敢表达的充满力量的学习者形象跃然纸上……总之很投入!

(二)“学习故事”里的“学习”是什么样的?

做吸尘器,改造花园,爬树,运沙子,用缝纫机做衣服……这些学习过程完全由幼儿自己做决定,勇敢操作,验证想法,再反思调整,完成目标后快乐地分享……总之很自主!

(三)“学习故事”里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在新西兰幼儿的“学习故事”里几乎看不到教师,偶尔出现的教师大多说的是:“你要做什么?”“需要我帮忙吗?”但是,就是在这么简单的问话里,却让我们听出了理解、信任、等等、认可……总之很尊重!

(四)“学习故事”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投入、自主、尊重,这样由师生构成的精神环境是和谐的,物质环境是有趣好玩、不断变化拓展的,能够随着幼儿的需要调整、改变,也可以让幼儿去支配和创造,更不局限在室内,户外、池塘、公园、树林、社区、博物馆、停车场……所有幼儿接触到的事物都成为提供感知、操作、创造的学习场所。所以,投入自主的学习需要尊重、有趣的环境。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写出一篇“学习故事”不仅需要文笔和道理,更要有积极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课程观,还要有看懂幼儿、解读学习、促进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二、激发“学习”

论述至此,不难看出,我们已经把“学习故事”的重点从“故事”转移到“学习”了。为了看到有力量的“学习”,我们拓展空间、丰富环境、开放材料、打破规则、倾听记录、理解等待……所做种种都是为了把更多的权利归还给幼儿,这样才能看到投入、自主、有力量的“学习”!已经激发出“学习”的教师更要会激励“学习”向深度、广度拓展。每位教师从倾听者、记录者、观察者、陪伴者、游戏者,到支持者、激励者、计划者、斡旋者,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幼儿的学习逐渐以幼儿生成和发起为主,教师在判断其兴趣与发展点后给予支持,通过个体探究、小组学习、集体教学、家园共育、班级活动、园级课程等方式使幼儿的学习在交替式互动中不断螺旋上升,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我园在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教师和幼儿同样以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着,教师从辛勤的园丁转变成智慧大玩伴并继续探索努力成为教育营养师,我们的专业性也表现在“后退—反思—观察—调整—研究”的有力行动中。

三、记录“学习故事”

我们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理念,发现幼儿、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宝贵的学习品质,激发幼儿的学习力量,同时唤醒教师的力量,带着情感和爱,记录专属于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故事”。然而,当我看到很多教师写的“学习故事”时,虽然被他们认真、热情、有趣的描述所吸引,但是重心失衡的写法让我叹息。

仔细分析,我发现教师们写的“学习故事”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多,“识别”部分写得少了,“回应”部分写得更少,像倒三角形。

第二种:“注意”部分写得挺多,“识别”部分也写这么多,“回应”部分与之对应,像长方形。

第三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少,“识别”部分写得较多,“回应”部分写得很多,像正三角形。

第四种:“注意”部分写得多,“识别”更多,“回应”写得很全面,像梯形。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写法。

下面用一篇《初当研究者》来做分析:

注意:

小蜗牛成为中二班不可缺少的一员,有更多的小朋友关心它了。

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一手扶着青菜盆,一手轻轻拿起装着小蜗牛的澡盆,仔细地看着,

看看青菜,再看看蜗牛,就像是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着什么……

我上前询问:“你在看什么?”你小声地告诉我:“我在研究蜗牛是怎么把青菜咬了一个洞?”

第二天,你终于看到小蜗牛吃菜时的样子,你告诉我:“小蜗牛先把身体吸在菜叶上,然后它的嘴一张一张,把青菜吃掉。”

识别:

你是一个好奇宝宝,你是一个发现宝宝,你还是一个会找问题答案的“宝宝”。你能对小蜗牛的嘴产生好奇,说明你对它关注了。你发现了小蜗牛的嘴是怎样吃青菜的,你找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回应:

你对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做到研究研究,观察观察,试验试验,你会发现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这篇故事的“注意”部分记录得很有层次,每段都有一个中心,有对学习背景的说明,有对学习者言语和行动的描述,有学习的连续性,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理解的解读。但是“识别”部分就出现空洞下定义的情况。再到“回应”部分,就只剩下期待了。

这种“倒三角形”的写法在初学者身上表现得很普遍。他们在最缩水的“回应”部分都写了些什么?我收集了很多实例,发现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展望今后类:希望你继续研究、观察、实验,你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事……

2.精彩不断类:你今天的学习棒极了,期待你下次更精彩……

3.高大定义类:你是一个能坚持、有力量的学习者,我永远是你的粉丝……

4.复制粘贴类:希望你以后做事都像今天一样……

这些“回应”看起来离幼儿好远,跟当时当下的学习似乎没啥关系啊?

让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展望今后类”中的研究、观察、实验、发现,都指向能力。能否把这些能力说得更贴近幼儿呢?

“精彩不断类”里的“棒”能否再具体些吗?

“高大定义类”中的坚持、有力量可借助什么活动和互动延伸呢?

“复制粘贴类”里的“都像今天一样”是指什么?能具体说出像今天的哪一样吗?

教师带着美好祝愿,认真撰写的故事如果以这样大而空泛的“回应”结束,教师“智慧大玩伴”和计划者、斡旋者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幼儿和教师的发展在哪儿?

为什么“回应”与未来的“学习”脱钩?

2015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分享“故事”解读“学习”。

我们分析了一篇《我是魔尺大王》(见附后)。

在这篇故事里,我们试着用“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找到“注意”中每句每段的重点词,然后一一列出,在“识别”中与其一一对应,分析出幼儿行为背后的思维。继续对应在“回应”部分给予支持和拓展:一一解读并对应进行识别和回应后,我们看到,回应包括:发现并激励学习品质,给予时间、空间的足够保障,创建环境满足展示、交流的需要,提供辅助物和参考图等材料,拍照、记录使探究方法得以分享和传播,组织讨论让话题激发新的思想,布置在家长园地使一人兴趣影响多人和群体,激励先命名再塑型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之,可以从时间、空间、活动、主题、家园、记录、分享、讨论、环境、材料、群体等方面更广泛地回应。

这样与《我是魔尺大王》故事最后的“回应”对照,我们看到,这些回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确实可行、能查易检的。所以,把文字里的“回应”变成行动中的支持和拓展就是教师做计划、实现以“学”定“教”的过程。

四、让“故事”长出“学习”

“故事”里的“回应”可以生长更多有力量的学习。那一篇《我是魔尺大王》就像一颗学习的种子,在专属于它的时间、空间、活动里成长着。随着更多的魔尺大王升入大班,新的“故事”被记录出来又继续影响更多教师和幼儿。到这里,无论是“故事”还是“学习”都以“梯形”不断持续和无限扩展。

“学习”之所以这么有生命力,是教师使用不同的回应方式在呼应幼儿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在《我是魔尺大王》中,起先教师使用的是即时回应来满足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然后以记录、展示、讨论、活动等方式更深入解读学习品质、知识、技能,这是延时回应。发现幼儿思维发展和认知规律,继续把兴趣向比较、排序、测量、体积、面积、组合以及搭建、数学、语言、交往、健康、艺术拓展,这就是短期回应,使兴趣点生发多领域学习并促进思维发展。当幼儿由兴趣产生的注意、记忆、分析、判断、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日渐强大时,幼儿与教师、环境、时间、空间、家长、同伴、玩具、活动种种关系继续互动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这就是长期回应在起作用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帮助学习者确定“我是会学习的人”。“故事”文本里的“回应”与现场“学习”里的“回应”相生相长,需要教师具备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

向上追溯,让“回应”不缩水的关键在“识别”,在尊重、信任、倾听、理解前提下,学习品质成为教师普遍关注并能准确识别的焦点,但某种品质背后一定有知识、技能做支撑,这时就要借助《指南》《纲要》等帮助教师树立专业教育意识与能力,从而发现个体、群体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表现特征、方式方法。

继续追根溯源,在“注意”部分即体现教师看、看见、看懂、懂看的专业能力,逐渐从“看到幼儿在玩什么”到“看懂幼儿怎么玩,为什么这么玩”,然后继续注意“玩什么”背后的想法和意图是什么?“怎么玩”当中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玩的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关心的话题和表达的方式。所以,带着情感和爱写“注意”,聚焦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写“识别”,满足兴趣、需要促进长期发展写“回应”,这样写出“梯形”的“故事”便水到渠成。

“学习故事”不是一次学习的结束,而是一段“学习”一生“学习”的持续。在这条学习的路上,身心、情怀和能力一个都不能少。有情怀的教育是创造,没有情怀的教育是制造。让我们不断学习,共享学习之旅。

附:

我是魔尺大王

时间:2014年4月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对象:晴观察者:刘婷

老师的注意:

每天晚上的玩具时间里,屋里总能听见“咔咔”的声音,每当这时,我都喜欢对大家说:“努力啊!谁能给刘老师惊喜?”

你举着有变化的魔尺对我大声说:“老师,你看!这是个小椅子。”“啊?三角形的?这个能当椅子吗?”

你想了一下,“砰”地一声把它放在地上,盘起小腿挺直后背坐在上面!“哇!太可爱了!真是个小椅子啊!好神奇啊!晴啊,你看上去特别有功夫呢?”

从此,你好像进入了魔尺天地了,不断有新作品给我看!

接下来的几天里……

“老师,你看,本来我变一个大剪子……对着镜子!合成一个大正方形了!”

后来的每一天,早晨、晚上……只要你的手里拿着魔尺,就不停地给我看作品。每件作品都让我惊呼:“太神奇了!”“你都成魔尺大王了!”你看着我,很享受这个称号呢!

这些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刚开始的玩具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坐在小椅子上、低着头、专注地“咔咔”转魔尺。你第一个站起来走向我展示作品时,不仅把我吸引了,也有小朋友悄悄过来看,我们都是佩服的眼神!逐渐地,每次你来展示,都有小朋友悄悄围过来看,还会陪你回去蹲在你身边看你变魔尺呢!你的创造、自信、乐观给了全班一个启发。

陆续有其他小朋友也向我来展示了,也自豪地说出:“老师你看!”我知道,我们心里都感谢我们的“魔尺大王”,是你带给全班小朋友信心和有趣的学习。

一根魔尺被你变化无穷,创造力也有规律吗?这个我很好奇:是你先根据物体的印象来塑型?还是随意塑型然后命名?

当你一次次创造、新作品不断出现时,给老师提出了“要求”——展示的舞台!我们不能总是变一个看一个,然后还原,又再变再看吧?我们需要一个天地,来让你和更多小朋友展示大作。

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你为全班小朋友的动脑动手搞创造做出了贡献!老师会为你做一期专栏,让欣赏你、知道你创造的人更多些,向你学习的人也会更多吧!

我们需要有固定的魔尺时间,保证你们有专门的时间去为此动脑筋、多交流。

我想好了,既然是为你们创造天(时间)地(环境),干脆就建设一个“魔尺天地”吧!在墙上做个小展台,你们可以自豪地把作品展览在这里,同伴、老师、父母都可以欣赏。

出于好奇,我必须立刻采访你。(后来,我真的采访成功了!你告诉我,你是先变化出造型然后看它像什么就给它起名字的!)

如果我们的展台做好了,作品越来越多了,大家会有什么想法呢?会不会有先想好变什么再去动手玩魔尺的呢?哪一种是更有难度呢?我们还能用魔尺变出什么?做什么?老师想为你做的事情有好几件啊!

篇5:书信的内容格式怎么写

你们好!

我们同处在一个美丽的校园,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度过了许多开心的日子。可在玩耍的同时,可别忘了遵守走廊纪律啊。

最近我发现有许多不良的现象:有的同学时而在走廊里乱扔纸片,时而大声讲话,时而快速奔跑,时而嬉戏打闹。我不明白,那些的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吗?请这些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一下,你们是想生活在一个满地纸屑,吵闹无比的校园里呢,还是想生活在安静,有秩序的校园里呢?我想,大家一定会选择后者吧。既然是这样,大家为何要不遵守纪律呢?其实改正这些不良行为并不是难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共同创造一个干净、舒适、安静、健康、文明的校园!

希望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看到我的这封信后,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

篇6:各种颜色的英语怎么写内容

黑色 black

土黑 earth black

煤黑 coal black

碳黑 carbon black;charcoal black

古铜黑 bronze black

铁黑 iron oxide black;iron black

橄榄黑 olive black

棕黑 sepia;brown black

青黑 lividity

深黑、漆黑 pitch-black;pitch-dark

暗黑 dull black

二.白色类

白色 white

象牙白 ivory white;ivory

牡蛎白 oyster white

珍珠白 pear white;gray lily

玉石白 jade white

银白 silver white

铅白 flake white;lead white;ceruse white

锌白 zinc white

锌钡白 lithopone;pearl white

羊毛白 wool white

米白 off-white;shell

乳白 milky-white

雪白 snow-white;snowy white

灰白 greyish white;off-white

青白 bluish white

纯白 crisp-white;pure white

本白 raw white;off-white

粉红白 pinky white

淡紫白 lilac white

三.灰色类

灰色 grey;gray

银灰 silver grey;chinchilla;gray mom

铁灰 iron grey

铅灰 lividity;leaden grey

碳灰 charcoal grey

驼灰 doe

豆灰 rose dust

藕灰 zephyr

莲灰 elderberry

浅莲灰 pale lilac

鸽子灰 dove grey

鼠灰 stale grey;mouse

蟹灰 storm blue

天灰 sky grey

土灰 dust grey

水泥灰 concrete grey

烟灰 smoky grey;ash

雾灰 misty grey

黑灰 grey black;charcoal grey

紫灰 purple grey;cadet;dove grey

深紫灰 heron

淡紫灰 lilac grey

浅绿灰 eucalyptus

浅米灰 moon light

卡其灰 khaki light

蓝灰 blue grey;slate;steel grey;pike grey

青灰 lividity;steel grey;balsam green

白灰 pale grey

深灰 dark grey;dull grey;Oxford grey

暗灰 deep grey

中灰 medium grey

浅灰 light grey;ash grey

四.棕色类

棕色,褐色 brown

红棕 umber;chili

金棕 auburn

铁锈棕 rustic brown

桔棕 orange brown

橄榄棕 olive brown

五.褐色类

赤褐 sorrel;maroon;terra cotta

棕褐 summer tan

茶褐 auburn;umber

黑褐 black brown

紫褐 puce

黄褐 drab;fulvouos;cinnamon;ocher;tawny;russet brown

栗褐 chestnut brown

灰褐 taupe;mouse;greige beige;rose beige

浅灰褐 putty

橙褐 orange brown

土褐 clay

深褐 dark brown;bistre;burnt sienna

暗褐 deep brown;fuscous;dun

淡褐 light brown;caramel

六.其他类

咖啡色 coffee

酱色 caramel;reddish brown

紫酱色 marron

茶色 umber;dun;dark brown

赫色 ocher;auburn;chocolate;sienna;umber;rust

琥珀色 amber;succinite

栗色 chestnut;sorrel;marron

金色 gold

古金色 old gold

银色 silver;argent

铅色 lividity

锌色 zinc

铁锈色 rust

青古铜色 bronze;bronzy

黑古铜色 dark bronze

紫铜色 purple bronze

黄铜色 brassiness

木色 wood

土色 lividity;sallow

驼色 camel;light tan

米色 beige; buff;cream;gray sand

卡其色 khaki

奶油色 cream

豆沙色 cameo

浅豆沙色 pale mauve

藕荷色 bisque

肉桂色 cinnamon

水晶色 crystal

荧光色 iridescent

上一篇:阳明心学心得感悟下一篇:导师带徒季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