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产业的发展

2024-04-13

浅谈旅游产业的发展(精选6篇)

篇1:浅谈旅游产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作者:郑金玉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1期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增加值超过GDP的1/5。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产业所形成的“软实力”及发展全景越来越受到世界过各国重视,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使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不断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一些培训业等行业门类。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使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段基础是否先进,而是在于它的赖于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而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武装的政党也是没有前途的政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党的文化根基所在。

加强文化建设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时刻都不能动摇。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坚定广大群众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必须紧紧抓住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理顺疏导、化解矛盾的工作,努力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激昂向上的文化氛围。

加强文化建设就要高举旗帜,把握方向。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不能主导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那么,它最终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因此,我们党必须要重振中华灿烂文化,建设发展中华文化。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言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地提高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纳其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前进和发展。

篇2:浅谈旅游产业的发展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河南的独特优势。今年以来,河南省委遵循规律,审时度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高举文化旗,大打文化牌,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核心传承区”作为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定位,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彰显了河南省委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宽广气概和长远目光,体现了河南省委对文化建设的自觉认识、自信把握和自强努力。

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现状

1、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一系列建设性的成果,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中原文化新景观:一是结构不断调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建设呈现整体优化态势。单纯以垂直行政关系为纽带的事业型模式正悄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变;一批标志性建筑,如河南博物馆、河南艺术中心、报业大厦等的落成,展示着全新的“河南形象”。二是社会文化网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35个,藏书总量1 286万册(件);群众艺术馆24个,文化馆188个,文化站2 217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 423个。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势头强劲。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支柱。《河南日报》发行量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河报》进入“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成为中外知名文化品牌;《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河南报业集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不仅如此,演艺业、旅游和广告会展业提速快、发展势头好,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四是文艺事业蒸蒸日上,不同艺术门类异彩纷呈。文学豫军近年来在当代中国文坛异军突起,形成“中原突破”,使河南文学创作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得到扩大和提升。河南戏剧重振雄风,人才辈出,并且借助河南卫视名牌栏目“梨园春”,挖掘、整合和充分利用戏剧资源,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品牌和现代文化载体的良性互动和双赢。

2、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口多、底子薄的内陆农业大省,河南文化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因素客观存在,问题和不足也客观存在。用高标准衡量,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较,文化发展中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及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平衡,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二是文化管理体制活力不够。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既管文化又办文化,职责不够明晰,功能不尽合理;有的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习惯于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市场,缺乏足够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资源闲置乃至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滞后,总量规模较小,占GDP的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数。进入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偏少,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些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熟悉,艺术生产项目或缺乏充分论证,效益欠佳,或对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把握不够,出现了获奖不卖座、专家叫好经济效益不好的现象。

其次,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总体战略不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体制创新战略。这要求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龙头带动战略。这要求以郑州为中心,以炎黄文化带为主轴,以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三是名牌提升战略。这要求充分挖掘中原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策划开发重点文化项目,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力大、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河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科技推动战略。这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注重采用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五是人才兴文战略。这要求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聚集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最后,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缺乏。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分割快速进行的今天,没有响亮的文化品牌,就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在市场占有和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越是在发达国家,品牌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绝大部分是由“迪斯尼”“、时代华纳”等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司所创造的。国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省区经验也印证了品牌带动对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因此,应增加河南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以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参与国际文化的竞争和交流,积极占领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河南文化形象。

清醒地把握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辩证地看待劣势,劣势也是“资源”,并且是潜在优势的增长点。值得欣慰的是,对于我们,对于拥有一亿人口的河南来说,确立建设文化强省和中原崛起的目标,事实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这样的“清醒”和这样的“辩证”。

(二)优势

1、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建设深化和发展的强力支撑 “十五”以来的5年间,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高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8%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指标。其中, 200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7 025.93亿元,居全国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23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 926.12亿元;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 800多亿元,居全国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553.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704.9元。目前,河南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2004年8月,巴黎“河南文化周”成功举办。2005年,河南文化推介活动遍及福建、台湾、广东、北京、上海,辉煌的中原文化闪耀着动人的光辉,让无数人为之倾心。民族舞蹈《风中少林》、舞蹈诗《河洛风》、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一面世就轰动全国,使河南文化由“通俗”而“高雅”,让以戏曲“一枝独秀”的河南文化结构彻底改变。与此同时,河南文化消费也呈明显上升势头,以省会郑州为例, 2005年上半年演出活动高潮迭起,明星版《雷雨》选择在郑州演出终结版;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北京京剧院的代表剧目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国京剧院复排的《红灯记》、《杜鹃山》,都相继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上演;张学友领衔主演的音乐剧《雪狼湖》也在郑州终结巡演„„有关专家认为,演出市场红火的背后,透视出河南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强劲势头。

2、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客观可能性 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行政区位和交通地位来看,居中而处。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在历史上,被视为“九州”之中心的河南一向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现代的京广、京

九、焦枝、陇海、新菏、宁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都途经河南。在当前开发中西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作用较之其他省区,优势不言而喻。

3、“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呼唤中原文化进一步振兴2003年7月召开的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规划了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向全省人民发出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中原崛起口号的提出、目标的设定和基本思路的确立,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体现了河南人民的愿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也与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不谋而合、紧密呼应。中原崛起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原崛起,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无论其目标还是实现途径,都不能没有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不能没有文化河南对河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建设文化河南,是实现中原崛起重要的前提条件。传承中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河南,既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原崛起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和文化条件。如何盘活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存量,打好文化牌,做足文化文章,使之成为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的巨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时代课题。

4、提升河南形象期待文化先行

一个时期以来,河南形象被误读、误解甚至被妖魔化,对此,回应方式自然多种多样。我们认为,在塑造和优化河南形象方面,最积极和最富建设性的方式是让文化说话和从文化上实现突破。首先,要用好、保护好河南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这个品牌,激发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原地区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纪金代灭亡的近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有殷墟和甲骨文,有著名古都洛阳和开封。河南还是佛教在中国落脚生根之地,开中外文化交流之先河。轩辕黄帝的故里在河南,河洛文化的主脉在河南。这里还是周易文化的源头,也是道家文化的故乡。包括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文学家杜甫,哲学家程颢、程颐,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在内,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这些宝贵资源,不仅属于河南,更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不仅属于史书和专著,更应存活于包括一些可资利用的媒介和载体;不仅是知识分子、专门人才的学术话语,更应成为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民间话语。其次,要下决心从深层次的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充实内涵,提高素质。思想认识是总开关、总前提,只有头脑清醒,才能审时度势,按照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定位,走出有鲜明河南特色的强省之路。

二、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不仅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生活在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本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决定着本地域人们精神和生活的一切规范。作为地域文化重要分支的中原文化在当代所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已经成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也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重要帮助。自觉地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打造成一种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民族文化,提升中原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坚持中国文化的自觉、自强、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的思想意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系。诞生在中原大地上的少林文化与太极文化,就凝聚了中国禅宗文化、道家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与华夏艺术等文化的精髓,可谓是中原文化的两朵奇葩,经过当代艺术形式的包装与转化,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提高了中原文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要对中原文化的保存与保护加强重视程度,对于中原文化所包涵的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形式要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同时要为中原文化的精髓寻找合适的能体现当代价值的表现方式,使其能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二)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集体凝聚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加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原文化具有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撑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可以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促进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根源性”这一特点,让“根文化”成为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中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寻根虽然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比较普遍的活动,但是在华人中“寻根”意识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尤其以姓氏寻根活动最为明显。河南不仅是姓氏、炎黄、客家人发祥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绝大多数祖籍都在中原,中原的根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无疑是河南发展难得的宝贵机遇与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考验,需要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谋发展、齐心协力、共同开创未来。要积极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影响力,激发中原儿女的自豪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要依托“根亲文化”独特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来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河南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纽带,以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以及海外友人到河南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继而可以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原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让中原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拓宽合作交流与贸易的渠道,助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三)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树立中原经济区的地域文化形象 文化可以说是地域形象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形象与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可以成为地域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地域文化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地域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该地域的客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感受,地域文化形象的确立,有助于建立地域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为地域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树立良好的美誉度,因而,塑造良好的地域文化形象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形象,实质上应该是中原人民心灵的对应物,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在影像,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河南的真实形象是缺乏真实的洞察与了解,“中原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也只是停留在模糊、感性而宏观的印象层面上,再加上一些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对于河南形象的误解与歪曲,使得树立中原经济区良好的文化形象这一任务变的更加迫切。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的打造可以说是对中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中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加大对中原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多维立体地将中原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世人面前进行展示,扩大中原文化的话语权、影响力与吸引力,这就需要系统地塑造具有强烈魅力的美好形象,把中原的地域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做,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原地区展示给世人。

(四)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软实力

“软实力”可以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为“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在增进全社会凝聚力、变革思想观念、推动知识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文化优势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比较优势之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力量,而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原文化优势的优势是中原经济区在发展与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把握经济区的经济、文化各项事务一体化的趋势,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的通盘规划、统筹运作,在经济工作中更多地增加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然而,中原经济区的当代文化建设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之一就是河南的文化“软实力”与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不相匹配,与中原经济区的地位和河南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因此,要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原传统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不断增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也是让中原文化发扬光大,发挥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过程。

三、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的举措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是我们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如何重拾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国门,通过积极扩大国际文化贸易、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还不强,这与中原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与资源,以及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是不相称的,是与应该保持并加强文化多元、人类走向和谐的大势不相符合的。如何使中原文化能真正为国内和国际民众所接受和认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进一步做好总体规划与布局

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是一项政策性、现实性、应用性、前瞻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规划的总要求。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要在充分体现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分解和落实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统一;(2)要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步调一致;(3)要充分体现文化建设的特点,突出先进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4)要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把握好规划的涵盖范围。建设文化强省,涉及到文化

建设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落后,都可能影响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局。建设文化强省可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率先获得突破,但应在以下6个方面注重统筹兼顾:(1)既要重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又要重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2)既要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强力推进和壮大文化产业;(3)既要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一般性文化事业,又要兼顾优势文化产业与一般文化产业;(4)既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又要统筹不同地区的文化建设;(5)既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又要切实做到点与面的结合;(6)既要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3.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全省的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建设现状千差万别,各市的综合文化实力也有很大悬殊,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显然不能整齐划一,不能搞“一刀切”。要把建设文化强省与河南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1)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公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职责。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省,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文化事业的要求,按照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对全省的文化事业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明确目标,划职责,厘清界阈,加强管理,形成社科、新闻、出版、文艺、博、图书情报等同步推进、共同繁荣的局面。(2)文化产业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河南的文化产业布局。河南的文化产业目前已形成以郑州为主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一带”,以豫(以南阳为中心)、豫北(以安阳为中心)为“两翼”的区域化产业优势和发展格局。建议在已经形成的“一带两翼”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郑州商文化和三教文化、洛阳汉文化、开封宋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南阳汉文化和玉文化为托,发挥区位优势,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充分的整合,把郑建成河南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把阳、开封、安阳、南阳建成河南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发挥中和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文化产业,引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把握好发展的重点。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实力。通过实施体制创新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人才兴文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1)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事业,尤其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如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图书情报等,要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开展科学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在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上取得新进展;二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取得新进展;三是要加大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力度,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上取得新进展。(2)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形成中心、基地、园区三级开发模式;与此同时,要确定一批重点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有产业优势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借项目促产业,靠企业做项目,把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搭建开放平台

当前,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文化走出去面临着极好机遇:河南的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地位日益提升,“中原情结”借助一系列的文化发展举措正在持续升温,都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样式不断涌现,为中原文化发挥后发优势、在国际文化市场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新的条件。近几年来,河南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2001年开始推出了“中原文化行”大型系列活动,先后把中原文化推广到了台湾、港澳、澳洲、日本、韩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地。大型原创歌舞剧《风中少林》、电视节目《梨园春》、豫剧《程婴救孤》、歌剧《木兰诗篇》等先后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进行巡演,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再次引起国际友人的普遍关注,戏曲电影《程婴救孤》、少林功夫剧《空间》都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河南充分利用文物、武术、豫剧、民俗艺术等优势资源,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多角度宣传河南,推介河南,加深了解,寻求机遇,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的同时,还积极实施“请进来”计划。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南召开,确定由河南省担任首任协调员,还专门签署了《河南宣言》,这意味着河南省又增加了一个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登封举办了“驻华使节走进世界遗产”活动、国内知名媒体和台湾主流媒体还共同组织的《东西南北风——中华文化之旅》,通过寻访中原传统文化和文化现象。河南还先后以举办“豫港旅游合作论坛”、“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客家播迁路”等活动,提高宣传推介的品味和知名度;此外,还精心组织了“国际旅游小姐巡游”和总决赛活动、“国际媒体河南行”“外地人游河南”“河南人游河南”“网上看河南”等活动,主动把相关媒体人和游客“请进来”,了解河南、宣传河南。虽然河南在实施文化“走出去”与“请进来”方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工程刚刚起步,缺乏“走出去”应有的桥梁与渠道和专门的推广资金,河南的文化对外交流与推介仍然缺乏国际性的知名品牌,难以与世界知名文化企业同台竞技。事实上,中原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有些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要深入知晓中原,离不开滋养它的文化。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不断融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国内外需要全方位认识、了解、接纳河南,而深厚的中原文化自然而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中原文化的这种“走出去”与“请进来”必须作为一项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原文化。要围绕推介活动主题,以新的思路、新的国际视野、新的科技能力、新的文化传播载体,以开放的姿态与心胸,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和对外文化营销的渠道,使民众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髓内容。

(三)文化节会与经贸交流相结合拓宽资源渠道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成为了地域间文化吸引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原动力,而不同文化节会无疑可以成为传承与交流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文化节会更是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展示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河南的振兴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南各地的文化节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民间节会,主要以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新乡百泉庙会为代表。二是寻根节会,以中华姓氏文化节、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为代表。三是特色节会,主要的河南各地以本地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山水资源为依托举办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会。主要有:信阳茶文化节、安阳殷商文化节、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南阳玉雕节、商丘华商文化节、许昌三国文化节、开封国际清明文化节等。而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的菊花花会和洛阳的牡丹花会已经都已经成为了河南节会与旅游的重要品牌。四是文博会展,截至目前已经相继举办的中国旅游交易会、中国图书博览会、亚洲武术节、中国金融博览会、绿博会、农博会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节会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文化节会这一载体,加强经贸交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唱响文化节会品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各地踊跃发展文化节会的目的之一。近几年来,河南各地纷纷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利用文化节会这一载体进行了不少招商引资的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文贸衔接、政经协同,以文促经、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文化节会和经贸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节会很难持久下去,而文化节会又是很好的经济贸易交流的途径与载体。河南的文化节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文化节会目前还基本上是由政府在主导运作,缺乏市场的培育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缺乏充分依靠市场力量,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相关规划;河南本土的区域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仍然不够,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上下工夫,在文化节会中突出中原文化的区域特色。河南在举办文化节会的时候要选择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经济特点相吻合的项目,要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逐步实现“官办节会”向“民间节会”的转变。同时,还需要精心策划,积极开发一些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节会,并进一步提高节会的质量、档次、数量、服务水平、专业化程度,积极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参与,逐渐杜绝低水平节会和重复举办的现象。

(四)品牌建设与活动推广相结合探索传播途径

文化推广活动是遵从文化传播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文化品牌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播与推介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可以说一个文化活动推介的时代已经到来。河南省的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风中少林》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梨园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出版品牌,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洛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民权虎画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小樱桃”“雪孩子“小破孩”等为代表的动漫品牌,这些文化品牌特色鲜明,已经成为带动河南文化产品、技术和资本进行交易的重要平台。同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时代的形成,一批新的演艺品牌正在培育之中。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河南省还以知名文化品牌为基点,借助政府行为、传媒力量、代理商销售网络进行系统的整合宣传推介,已有文化品牌推介活动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财政拿出一亿多元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开封市、南阳市、焦作市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旅游宣传片,力争在区域竞争中更多地吸引客源、占据优势。此外,还积极整合平面媒体、电视、网络、动漫、影视剧、代言人等宣传资源,对于树立河南在海内外的文化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境内外文化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对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宣传推介活动,河南省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与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往往仅限于对重点市场做宣传推介,部分省内的文化资源没有专项推介经费预算;能够真实反映河南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化市场需求的独特而具有市场感召力的品牌形象,还尚未形成;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渠道建设还比较单一,宣传推介方式的个性化、差异化程度还亟待提高等等。因此,还需要广泛吸引外资、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投入河南省的文化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中,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除了继续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发布会、各项节庆纪念活动、展览会、广告、企业刊物等形式,高频率、高密度地进行宣传,还要整合全省媒体资源,构筑文化品牌宣传、推介与交流的平台,提升河南文化品牌的整体形象。

(五)建立文化产业决策研究平台

如何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传承下去,涉及文化参与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决策者、设计者,以及生产者中的精英文化缔造者团队如何组建和协调动作的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应在政府至始至终的科学规划引导下展开,政府负责在决策层面提出“要干什么”,接下来文化单位负责“怎么干”。一切工作的展开,应在政府的全盘规划与指导下,建立起文化产业决策研究知识平台及管理流程。

1、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

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传承的重要基础,应根据需求层面的不同以及价值深化的递进程度分为三个数据子库,以针对不同需求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其一,文化资源原始资料采集子库。该子库主要通过汇集和整合来自各个相关部门的与文化资源相关的原始数据,实现文化产业的资源采集和共享。为保证文化资源内容的全面准确,掌管全省文化资源的各个文化单位都要参与组建,由各单位选配人员组成资源整理小组,由政府文化决策中心统一安排部署,充分利用来自各部门、Web、专业机构的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资源,对全省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彻底摸清家底,描绘出全省文化资源分布地图,以便随用随调。资源整理小组可实行自由型管理、以责任目标达成为原则,可提供网络管理,交流社区,并提供一定的资源获取特权。

其二,文化资源信息整合数据子库。由于目前对文化资源的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把握,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科学筛选、论证与规划。该子库的建立,可为文化产业提供最好的精加工材料,并通过深人研究实现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换。资源精加工机制框架的建立,需要全省情报信息、科研、高校、智囊机构等精英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文化决策中心应做好整体部署,将收集的原始资料,与省内外及相关领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整理,并汇总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以保证文化产业创意所需材料的高品质。

其三,文化资源创新资源子库。该子库的建立,主要为文化产业提供实现创意方法与价值对接具体操作所需要的资源。其任务主要是收集省内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及创意成果推广经验;将文化资源按不同门类进行价值开发,对体现文化意义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根据不同资源的价值内涵作出基本的产业规划,以把握项目创意的正确文化方向;对不同资源进行资本化方式操作;研究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和传播方式的创意形式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接等。

2.培育创意、策划人才的智囊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只要提供适合的奖励机制及平台,人才自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设计这样一个平台及保证运行的市场化机制。创意、策划人才智囊库的建立与培育,就是为人才提供一个建立在新型人才合作理念下的可以发挥才能的平台。信息时代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可以在一个开发项目中将各自的优势组合在一起。每个人奉献价值的方式不同,根据不同需求给予合适的价值回报,就能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审定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才。比如,通过设计公益类文化宣传片遴选人才库成员,团队和个人均可。要为文化建设搜寻与文化产业有关的特色人才,为每个高校建立特色人才档案,建立创意人才集成库和权威专家智囊团,以及文化产业高级管理人才集成库等。这个人才使用的规划方案,需要政府着手来落实。3.建立项目评估合作中心。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置实现项目运作,需要一个项目中介服务平台,为投资方、企业和创意团队提供合作机会,以实现交流共享。要通过上述环节的层层考察,筛选出一系列的产业项目,并进行项目投资预算;制定各种资金筹集政策,建设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设定企业参与的指标要求;诸多实际工作可以在这里完成。但一切运作的前提,都要在政府文化方针指导下展开,这样文化资源的价值传递才不会失真。

(六)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新型格局

在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方面,地方政府无疑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然而,政府行为又会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对经济、文化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采用计划经济办法,因而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河南省一直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发展,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中原文化行”活动自2001年走进福建开始,就以其独有风格和深远魅力将中华文化之“河南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不少国家,成为河南省不断扩大影响、加快对外开放的知名品牌。2010年,河南省还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年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着力打造了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河南省政府还重拳出击,整合力量,全方位推介“文化河南?壮美中原”旅游形象品牌。与此同时,河南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了不断创新,为提升河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组建之后的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河南省财政每年注资打通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主渠道。同时,“大招商”活动成为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的重要渠道。

河南省虽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存在不少欠缺的地方,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互补的优势,缺乏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的力度,与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公司合资、合作能力亟待增强;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中原文化的传播力方面要加强重视。因此,要重点依靠市场力量采用招商、融资、外包、赞助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方面融入市场化产业元素,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与市场为主体的文化贸易之间,搭起一座蕴含巨大操作空间的桥梁。

四、建议与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凡如果没有强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其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很快便被兼容或者消融掉的,其中各个地域的特色文化是中华主流文化的分支与组成部分,中华主流文化对于地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的作用,促其融合扩展、认同主流和趋同一体,区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要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又要保持各自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达到双向互动与共处。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的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加强中原文化的国内、国际宣传,对于国内其他地域更好地认识河南,以及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营造外部环境,加强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是要构建中原城市群城市主题文化。中原城市群强大的经济、文化、科技实力,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引擎,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而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独特的魅力,以城市的文化力来提升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应重点围绕商城文化、殷商文化、龙文化、虢国文化、三国文化、玉文化、茶文化、鬼谷子兵家文化等,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科学的城市主题文化结构和框架。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融合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的基础上,打造自身城市主题文化的同时,其周边的卫星城镇的主题文化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包括郑州市在内的一些城市在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特别要注意城市主题文化的拓展与外延,从而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多的城市财富和文化形象,突破资源的瓶颈和增长极限,以增强中原城市群中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出城市资源的最大价值。

二是要全景化展现中原文化整体面貌。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文化偏见、误解的存在,加上现代传媒对赋予“河南”特征符号的文化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要全景化地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保障国内、国外友人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原文化内涵:中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创造力和文化的丰富性。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载体,保证对中原文化能够了解得比较准确、全面,要科学地呈现中原文化和河南当代社会发展的全景图。一方面,要对中原文化中所包涵的史前文化、神龙文化、诗文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反映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文化精髓,以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产业的形态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在展示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通过对中原地区“名人、名企、名品”的“三名”宣传战略,促进河南形象的树立和维护,更好地促进河南人才、企业、品牌的对外推广,将“勤劳朴实、诚信友善、正中通达、创新图强”的当代河南精神凝聚其中,展示中原儿女在不断与自然和历史的抗争与亲和中,形成独有的内在特质、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三是要有科学的宣传定位与文化表达。河南文化形象的对外宣传首先必须解决的是要宣传一个什么样的河南,如何宣传当前的河南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策划、塑造、传播当代河南新形象,以国内与国际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在宣传推广上要“刚柔并济”,以增强河南的软实力,促进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的对外文化宣传上,一方面要横向整合经贸、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旅游、体育、涉港澳台侨等政府部门的对外宣传资源,坚持新闻宣传、文化宣传、经济宣传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形成对宣传合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对领导人访问、境外教育、商业品牌、民俗活动、现代会展、论坛赛事等形式,宣传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关的“重点”问题;同时,要善于抓住海内外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贴近河南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河南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交叉点上寻找宣传河南发展的主题,设计重大宣传活动,从而形成宣传的“亮点”,产生良好的宣传、互动效果。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快网络建设,增强中原文化的交流质量

一是要构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网络。搭载“中原文化行”,一批展示中原文化的文艺节目,如《风中少林》《木兰诗篇》《河洛风》《清明上河图》以及《梨园春》等,一次次在全国乃至世界风生水起,掀起了一阵关注中原文化的热潮。但是,这些大部分是以文艺演出为主,以展示中原文化的影视剧、出版物以及其他形态的文艺样式的对外交流力度还非常不够。而且目前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般还是以公派出访任务占的比重较大,由于文化思维、运行机制的差异等因素,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首先,可以每年对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工作进行科学规划,量化分解,实施文化交流的“五个一”工程,即在国内、国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重点推出以展示中原文化为重点的“一场演出”“一部影视剧”“一个民俗节日”“一次大型会展”“一部出版物”,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有计划的实施策略,实现中原文化的全面覆盖和持续性交流。其次,可以尝试建立中原文化对外交流联盟,实现各文化企业间的协调合作、资源共享,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在省内筹建几个中原文化交流基地,该基地应当成为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内容、技术集成平台与产品物流集散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型的媒体实时对外传播平台。最后,河南驻外机构或者涉外机构要注重挖掘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资源,可以对河南对外派出机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文化素质和交流能力培训,挖掘合作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的广泛渠道,建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网络系统,帮助文化事业机构、个人和企业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介和产品营销。

二是要积极策划高品质的文化交流活动。要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策划、组织、举办一些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是进行文化领域高品质交流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善于借助国际上重要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文化节、博览会等平台,做国际化、专业化、有差异化特征的会展,推介中原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世界走向我们,我们走向世界。同时,要有意识在重要的交流对象国家与地区设立文化观察机构,调研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空间以及文化产品的国际化需求,关注和研究文化对外交流的相关动向,为有关行业提供信息。其次,策划和组织高品质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需要在继续大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着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交流品牌,加强对外交流渠道和国际文化交流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最后,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工作是一项对智力和经验要求都比较高的工作,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文化又懂得策划和运作的专业人才。建议邀请在对外文化交流策划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对国内外文化状况有深度研究、对文化交流运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各方面专家,组成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团队。

三是要拓展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要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首先,要以定期互办文化节和文化月、文化年为依托,打造中原文化民间团体对外交流长期合作的平台。可以以打造文化论坛为载体,以民间团体和文化企业为主体,使其成为一个长期化和机制化的沟通与对话平台。要采取那些能够走进广大民众生活的载体形式,如宗教、民俗、影视、旅游、新闻、出版等文化交流就能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其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以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合作为纽带,注重在他们中间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要积极在青少年艺术团体、艺术家、文化机构、文化企业间开展相关的文化合作与交流,要在对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方面加强力度,争取借助儿童教育、动漫作品、儿童出版等,扩大中原文化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力。最后,要充分利用当代文化推广的新载体,促进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正在成为新的文化推广工具,要重视这些文化新产品的产业规划、生产和出版,使其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新技术载体,以扩大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力度与幅度;要鼓励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交流项目的具体实施;要鼓励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交流项目的具体实施。

(三)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中原文化的贸易空间

一是要制定对外文化贸易的具体方案和相关政策。要建立起完善的河南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在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要通过文化贸易的形式,将河南一批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化品牌推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河南新形象。要制定出文化贸易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要明确河南省文化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导向,分配好的重点任务,列出文化贸易的线路图和时间表,制定保障措施,体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整合产业力量的原则,真正从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角度,精心策划、统一实施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的相关扶持鼓励措施。其次,要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区域合作,以“中原文化”为品牌,扩大与台港澳地区的文化产业交流,深化与中部省份的文化产业合作,强化与沿海发达省市的文化产业对接。最后,要制定专门的政府扶持奖惩措施。2011年是“河南品牌创意推介年”,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河南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品牌形象。

二是要组建专门的文化贸易指导部门和研究机构。由于长期政府部门以管理经济贸易为主,文化贸易与经济贸易相比,所占比重甚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各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逐步组建文化对外交流、贸易的专门机构,要把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当成文化产业中的一项大事来抓。要指导本地区的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工作,推出量身定做、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避免目前存在的文化输出闭门造车的现象。其次,要组建专门的中原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的研究机构,重点研究中原文化的特点,分析河南文化产品输出的可行性、出口结构搭配、出口渠道的有效性以及统计渠道等课题。最后,要坚持市场主导,打造多元平台,在抓好有形产品直接出口和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委托代理、发展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文化发展平台,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三是要培育实力强大的内容生产商与骨干文化企业。可以说河南目前的文化产业还没有进入国际主流销售渠道,还不能按照国际惯例在分销、储运、结算、信息沟通、促销等方面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海外市场营销系统。首先,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河南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要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继续扶持发展势头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文化企业上市的特殊政策,利用创业板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内、境外上市。其次,要创新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文化投资公司。要坚持市场主导,打造多元平台,在抓好有形产品直接出口和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委托代理、发展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文化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走出国门,分享产业链的高端价值。最后,要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文化发展平台,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要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特色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在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的同时,要重点扶持体现中原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并借鉴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不断扩大中原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空间。

(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中原文化的传播能力

一是要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能力。首先是要树立健康向上的河南文化形象。要及时制定出一整套与中原历史文化、河南发展现状及未来经济区建设相适应,且又符合国内外受众接受口味的文化传播战略。要从河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标识、品牌入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在对外文化展示中,要充分体现包容大度的中原气派,既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充分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其次是要整合媒体资源,增强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度。要整合优势资源,力争形成合力,创新模式,构建系列化、系统化、品牌化的现代传播格局。要善于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发布会、节庆纪念活动、展览会、广告等形式,高频度、高质量地对中原文化进行传播,要整合全省的传播媒介资源,构筑中原文化在国内、国际中的传播平台,提升河南的文化形象。最后,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中原文化的传播水平。要找准切入点,加大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原文化传播的硬件水平建设。

二是要积极培育文化传播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以起到政府部门起不到的作用,这个桥梁的作用很重要,特别是要跟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公司合资、合作。首先,河南省应尽快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队伍。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纪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要制定奖励办法,对信誉好的文化中介机构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分级别、分层次给予奖励;对在省内主流媒体所做的广告宣传,有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广告费用优惠,政府给予一定的广告费用补贴。其次,要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队伍,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或文化投资公司,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对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文化艺术活动,可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

篇3:浅谈安阳市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

一、安阳市旅游资源概况

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周易文化的发祥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概括为“三根”共存、“三源”并举,“三根”即:甲骨文是中华文字之根,《周易》是中国文化之根,颛顼、帝喾乃华夏人祖之根。“三源”是:以殷墟为主线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以太行大峡谷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旅游资源。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殷墟、岳飞庙、羑里城、红旗渠、天宁寺塔、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明福寺塔、三杨庄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处(殷墟、红旗渠),国家A级景区12处(4A级6家,殷墟、红旗渠、岳飞庙、羑里城、太行大峡谷、马氏庄园,3A级2家,黄华神苑、二帝陵,2A级4家,天宁寺、滑县民俗博物馆、瓦岗寨、珍珠泉),旅行社78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20余家,全市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达13000余人,星级饭店24家,床位数接近一万余张,逐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饭店,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同时,林州农家乐旅馆业发展迅速,成为林虑山旅游风景区接待服务的生力军。

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8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42.6亿元,约占全市GDP的4%, 占市三产的17%;入境人数3.5万人,外汇收入达550万美元。

二、安阳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 发展思路

“旅游立省”,是我省旅游业在较快发展并不断革故鼎新过程中所做出的英明决策。围绕这一决策,我市已向省委、省政府申请将安阳作为全省“旅游立省”的示范城市,同时,确立了“三阳开泰”的旅游发展战略,形成了发展旅游的“安阳思路”。其主推模式、主打品牌、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理念和构思,可以概况为“22348”工程。

“22348”工程的全部含义,即打造国际、国内两个旅游目的地:以殷墟、羑里城、岳飞庙、建安文化为依托,以殷商文化为主线,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林虑山、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山水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国内旅游目的地。开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殷墟、青铜器、甲骨文等为标志性文化品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以山水观光和红旗渠的人文精神为依托,开发国内旅游市场。发挥“红色、文化、山水”三源并举的资源优势,确立“山水安阳”、“文化安阳”和“历史安阳”的旅游发展新思路。以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哲学巨著、五经之首的周易文化,3000里“水长城”———红旗渠和太行八百里画廊的山水至圣———林虑山为基础,打造安阳旅游的四大名品、精品、极品和绝品。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加强八个方面的综合管理:即行业管理,科学规划,市场促销,导游培训,对外推介,信息咨询,职能建设和产品开发。

(一)发展措施

1、提升管理职能,创新工作方式

提升管理职能。成立了由全市40余个局委为成员单位的安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全市对旅游工作的统一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旅游运行机制,减少了了因部门利益相互扯皮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式。全面实施旅游“三大工程”(旅游符号工程、讲台工程和红色之旅工程)。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主题活动。相继开展了林虑山旅游推介会暨林虑山风光摄影展、“春节好去处,旅游欢乐行”、“安阳人游安阳”、红旗渠精神殷商文化(全国)校园行、中国时代精神杰出代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入境游市场。先后在美国、印尼、韩国设立了三个旅游联络处,并在主要客源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份的主要城市设立了6个联络处,打开了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有效地拉动了我市的旅游市场。

2、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使旅游资源由公共化转变为市场化

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化其实就是由传统的门票旅游经济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从六大资源整合入手,全方位推进旅游工作。同时,在旅游工作中积极推行“六新”工作法,即以创新工作为主线,实行创新新思路,创建新景区,打造新景点,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建立新机制的“六新”工作法,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安阳旅游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我市旅游产业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出发点,依托国家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朝阳产业的优势,率先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却仍然采用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体系和模式。我市通过认真执行各种制度和条例,在监督旅游企业市场行为,规范旅行社旅游饭店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强化了传统模式下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职能。但囿于我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缓慢,目前这种行业管理并不完善,尤其是旅游业政出多门,旅游企业政企不分,部门所有、地方所有的状况并未改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管理体制不顺

表现在旅游景区(点)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市区主要旅游景区分属于文化、文物和宗教等部门管理。县(市)旅游景区分属于水利、文化、城建、林业、文物、宗教等部门管理,景区(点)所在地的村镇也介入其中。由于体制不顺,景区管理不统一,规划不统一,促销不统一,资金使用不统一,给旅游管理工作造成重重困难,事倍功半,形不成有力势态。

2、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目前,我市旅游业比较薄弱的环节是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形成了游客到安阳白天游景点、晚上回宾馆、到时就吃饭、饭后没事干的单调情形。旅游收入主要依靠门票收入,“行、游、住、食”缺乏相应的规模,尤其是“娱”和“购”严重缺乏,在旅游总收入中比例小,旅游总收益上不去。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也不够,旅游商品的品种、数量、档次满足不了不同游客的需要,且缺乏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场所,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一直很低。

3、资源整合不力,出现“满缸米面做不好饭”的资源大于市场的被动局面

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靠的是品牌效应、龙头产品的拉动,由于我市的旅游景点客观上存在比较散、杂的现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不起来,丰富的资源难以整合利用,形不成强势产品,发挥不出集群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

4、缺乏完善的、特色鲜明的旅游拳头产品

尽管我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众多的旅游产品仍处于开发水平低、规模小的分散状态。即便是殷墟和红旗渠,其规模和辐射范围也比较有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此外,我市现有的旅游产品中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不多,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由于缺乏现代包装和更新换代,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优势。这一状况造成我市国内旅游规模小、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的不利局面。

5、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首先,旅游交通不畅。来往游客主要依靠公路交通,而由于直达景区的客运线路不完善,来安游客散不开,出不去;其次是个别景区内部配套设施不到位、外部环境脏乱差,规划、建设、发展速度慢,规模小,面貌旧,吸引力弱。

6、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低

安阳市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虽然在规模上偏小,但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未能成为与其地位相称的著名旅游城市。这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而且还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7、旅游部门职能弱,人员少,管理力度小

由于旅游部门的职能所限,人员编制少,重点旅游景区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够,措施单调,缺乏力度,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8、大旅游的格局未形成

目前我市旅游发展是两头热、中间冷,许多部门对发展大旅游认识模糊,认为旅游是主管领导的事,是旅游部门的工作,没有认识到旅游是富民工程,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助和配合,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大旅游的要求上来。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安阳市旅游产业

针对安阳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大胆改革,破除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又要协调发展,充分考虑整体、全面和可持续等因素,才能使安阳市的旅游产业突破瓶颈,开创新局面。具体来说,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高起点规划

安阳市曾经在2003年编制过《安阳市旅游发展规划》,为安阳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情、省情和市情的不断变化,这本规划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安阳市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需要,必须重新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的规划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富民工程、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等新的角度来编制。高起点规划就是安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的综合指南。

2、改革管理体制模式

对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模式进行调研,借鉴外地旅游发展经验,成立安阳市旅游综合管理部门,进一步调整管理职能,可以考虑组成新的管理机构,统筹全市旅游工作。比如可以考虑将“旅游局”改成“旅游发展管理局”,赋予其发展职能,成立安阳旅游集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景区的开发力度。并且可以考虑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由企业对景区进行承包、开发、建设、经营,所需宣传促销费用由各景区经营单位按照相关比例分摊,由市旅游主管部门统筹运作。新的机构可以融合文化、文物、交通、水利等部门的部分职能和景区(点)管理职能,解决当前发展旅游存在的职责不清、管理分散、开发与保护相矛盾等问题。从体制改革入手,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改革,如进行股份化改革、租赁承包经营、兼并改组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和WTO有关旅游的游戏规则开展经营活动。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与联合,尽快形成跨地区、跨省界乃至跨国界的旅游经营网络,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将特色文化内涵融入旅游要素之中

加强旅游购物和旅游文化娱乐建设。安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是缺乏一个固定的文化演出场所,缺乏一台能充分反映安阳文化的节目,是旅游要素中的缺项,旅游购物场所小、散、弱,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下一步需要加强旅游购物和旅游文化娱乐建设。

4、实施政策倾斜,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新的强劲增长点。但要将潜在的增长点变为现实,政府需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安阳市委、市政府曾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决定》,该文件对安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实行。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落实文件精神,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创造有利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旅游业迈向新的台阶。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大旅游业投入的意义,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扩大对旅游业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且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但政府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必须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如吸引相关行业资金、实行股份制以吸纳社会资金等,形成旅游投入多元化的格局。

5、强化旅游产品建设,促进旅游产品的规模化、精品化

(1) 大型旅游产品的完善与开发。旅游产品的建设,遵循着适度规模原则,就一定区域范围而言,景区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其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就我市现状来看,规模大、影响广、辐射力强的旅游产品还比较匮乏。殷墟、红旗渠作为大型旅游产品,还存在配套不够理想、系列化程度较低等有待完善的地方。有关地区和部门除了应在配套上下功夫外,还要特别注重开发其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从扩大辐射范围的角度,加强周边区域相关旅游系列产品的建设,使殷墟、红旗渠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综合性拳头旅游产品。

此外,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开发新的大型旅游产品,进一步树立安阳旅游的整体形象。特别要通过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新建人工景点等,优化我市旅游景区的整体布局。

(2) 加大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促进旅游产品的精品化,我市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一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本地区现有文化资源 (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 ,二要善于结合景区特点,适当融入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创新式的建设,增添景区的文化内涵:三要依据不同需要将现代人工文化景点和文化设施融入旅游产品的建设,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景区。

6、

加强对旅游场所、旅游企业机构特别是导游的监管扶持信誉好的、管理规范的旅行社, 逐步形成品牌。对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坚决打击, 直至清理出安阳的旅游市场。

7、适应信息时代和旅游业自身需要,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

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是无区域界限的客源流动,这正与信息网络的诸多功能相融通。旅游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快速、便捷、及时地传递供需双方的信息,以利于市场促销、开发。同时,旅游业自身的管理也需要借助互联网,一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实现管理手段和方式与国际接轨。

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定位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 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该文章从分析安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措施、存在问题入手, 并结合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 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安阳市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 提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转变观念, 找准发展中的症结, 全面促进安阳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安阳市,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魏冰.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9, 5.

[3]王兆峰.中外旅游业发展对策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2, (04) :34-37.

[4]管宁.福建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经济, 2002, (05) .

篇4:浅谈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影视 影视旅游影视产业 影视经济

近来,作为一种专项旅游的影视旅游,正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而国内关于影视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却只主要侧重于“影视如何促进旅游发展”这个主题,对“旅游如何影响影视”却鲜有论及。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谈谈“发展影视旅游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的问题,以期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进而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一、影视旅游的发展概况

(一)影视旅游的概念

广义的影视旅游(在西方被称为电影引致旅游,即movie induced tourism)是指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狭义的影视旅游则特指人们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而对影视拍摄地产生兴趣,进而到该地旅游的现象。

(二)影视旅游的特征

1、是以优秀影视作品为核心吸引物的专项旅游活动。即作为影视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宣传媒介,影视剧的质量以及国际影响力是影视旅游发展的基础。

2、是以印证、寻梦、逃避等为主要动机的主题旅游活动。即人们实施影视旅游的动机主要是寻找现实中的优美电影环境、印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逃避现实干扰与烦恼进而获取愉悦等。

3、是以休闲、求知等为主要内容,以参与、体验为活动特征的文化旅游活动。

4、是一种跨行业、复合型的新型旅游产业。我国影视旅游萌芽于1906年《定军山》的拍摄,正式兴起于1987年无锡太湖影视基地的建成。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发展,影視旅游走过了从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影片外景地或旅游景区、电影拍摄基地或影视成、电影节或主题公园,正在形成“以影视基地(影视城)为依托、以影视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业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具有独特运营模式、完整上下游产业链的跨行业、复合型的新型产业。

二、发展影视旅游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影视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与增强。

1、增加影视受众,扩大影视影响。没有观众,就没有影视;没有观众的实质增加,就不可能有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旅游的迅猛发展,必然激发游客对影视的更多关注、带来影视游客的大量增加,进而使得影视受众迅速壮大。

2、降低拍摄成本,增加影视数量。影视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开发商、旅游外景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其对影视在影视旅游产业中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为影视的拍摄提供了诸多的优惠:免除场地租金,提供高素质的群众演员,实施安全保障,联合开发后旅游产品等等。大大减少了影视拍摄的实际成本和风险。“发展的事业是影视城,利润却是来自旅游业”,这是横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文荣对影视旅游对影视产业作用的直接的概括。

3、丰富影视内容,提高影视质量。“面向市场就是面向人民群众,一切要以人民群众即消费者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始终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影视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视拍摄最初不一定是为了吸引游客到访拍摄地,但随着影视旅游的深入发展,使得影视拍摄开始自觉考虑到旅游需求,影视作品数量与质量高移:一方面,为迎合影视旅游的需要,影视拍摄的内容逐渐丰富,从早期的单一地拍摄影视以吸引游客逐渐转移到开播旅游影视专业化频道,全面报导影视旅游,在美国,更是出现了专门为具体景区量身制作的旅游影视作品,这也必将是我国未来影视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另一方面,为适应国际竞争加剧和游客需求高移的实际情况,影视拍摄自觉地向挖掘民族特色、提升文化品质、形成品牌影视上转变。

4、实施媒体监督,规范影视拍摄。影视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媒体监督使命。影视旅游的发展,使得这个监督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极大程度地规范了影视拍摄活动。如《无极》破坏景区环境被报道后,国家相关部门发表了“加强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活动环境监管”的意见,影视界纷纷加入到“还情山水、和谐发展”的“绿色影视”倡议中。

(二)有助于形成平衡、协调发展的影视产业布局。

1,利于影视产业强化优势、振兴弱势、联合发展。

一方面,有利于电视优势的强化。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即将在我国召开,尤其是影视旅游的发展,给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了人们对旅游发展的更多关注和对电视发展的更多思考的同时,催生了电视旅游频道。

一方面,有利于电影产业的振兴。

首先,由于我国电影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其它相关产业对电影业表现的兴趣以及参与程度很低,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电影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电影企业谋求产业扩张的机会。我国电影城的建设和电影节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有利于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开发电影产品。影视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消费模式,它的发展本身能够对电影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如推进电影博物馆的建设,实现电影资源的专业化呈现和永续化利用;拉动“后电影产品”开发,降低电影拍摄投资风险;利用旅游营销网络,促进电影营销等。

另一方面,有利于影视融合发展。影视旅游的发展,既需要短、平、快的旅游报导,又需要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产品,也需要增加观众、扩大影响,客观上使得电影作品电视化,弥补国产电影在定位和生产上越来越远离影院消费、中国影院的消费环境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不足,为影视产业内部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利于影视产业缩减地域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发展。从1996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在湖南张家界召开旅游扶贫会议、2000年8月,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一一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立到现在,旅游的整体带动功能和扶贫作用得到了公认,形成了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却有着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对影视旅游的开发有着良好的基础,也为西部地区影视产业落后状况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西部地区特有的地域风情具有影视拍摄的天然优势,是影视题材的宝库、是影视拍摄的好场景、也是影视创作的好地方,利于影视旅游优先开展。

其次,影视旅游的发展,能改善西部地

区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组合,为影视产业发展状况提供了机遇,为打破我国影视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格局提供了条件。

(三)有利于实施产业融合,丰富并深化影视产业链。

影视旅游是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优势互补、战略合作的结果,也是二者融合后合作性互补关系的具体体现。对于影视产业而言,影视旅游既是一次以实现产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具体实践,也是一场正在发生的、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新产业革命,具有拓展发展空间、深化产业链、壮大行业实力的重要意义。

1、借影视旅游拓展影视产业项目,进行“后影视产品”的开发。后影视产品,指的是以上映的影视作品为基础所衍生出来的与影视相关的附加产品,往往,这些附加产品才是影视的最主要的收入。如在好莱坞的进帐中,影院的票房收入只是其中20%,后影视产品则占到了80%。在我国,为适应影视旅游的发展和游客需求的高移,影视产业正在向宾馆、博物馆、玩具、游戏、网络、服饰、教育等领域延伸,逐步整和为跨行业、复合型的影视产业链。

2、借影视旅游开展影视营销,正在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影视营销模式。首先,营销观念与社会营销结合,突出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开始利用网络营销的形式,联系海内外平台,着力进行文化推介、开展旅游宣传,邀请海外旅行机构和旅游记者参加体验旅游活动,以高密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轰炸”来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

其次,产品营销与旅游需求相适应,突出体验功能和收藏价值。即在整体营销的同时,强调广告、道具、拍摄地、影视情节、游戏等后影视产品的营销,突出影视的旅游吸引力。

最后,营销模式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转变。影视旅游彰显了影视作品对拍摄地的实际带动功能,这使得政府部门开始积极投入到影视营销过程中,发挥着很好的组织功能和调控效果,这为影视拍摄与营销提供了极大便利和支持。

3、借影视旅游实施“走出去”工程,谋求国际化影响。影视旅游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人员的国际流动,这为我国宣传本国影视,谋求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方面,利于開展跨国影视营销。可以以国际化的影视旅游营销网络为基础,推进影视营销国际化。

一方面,利于国际影视机构在我国开展境内拍摄,借力实现“走出去”的目标。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这给国际资本投资我国拍摄影视降低风险的同时还提供了盈利商机。

另一方面,将带来影视产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为适应影视旅游国际化的需求,影视拍摄需要国际上各类优秀人士的参与,既是影视产品保持国际水准的保证,也是影视产业实施“走出去”工程的必经之路。

(四)有利于影视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1、产生了影视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问题,促进影视产业政策的完善。影视旅游业本身就是影视业实施产业融合的最早尝试,他的发展过程,对于完善影视产业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篇5: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前景

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作何调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篇6:浅谈旅游产业的发展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奖励旅游的 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专业: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关欣 指导教师:崔晶

2011.12 摘要

摘要:奖励旅游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奖励旅游与认识不足,是影响奖励旅游的主要因素,我国应培育奖励旅游市场,开拓国际外市场,开发奖励旅游产品,并积极培养奖励旅游人才。要看到奖励旅游的系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旅游管理工具奖励旅游 目录

第一章奖励旅游的概述 1 1.1奖励旅游的概念 1 1.2奖励旅游的特征 1 第二章国内外奖励旅游的发展状况 2 2.1国外奖励旅游的发展状况 2 2.2国内奖励旅游的发展状况 2 第三章我国发展奖励旅游的条件分析 2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 3.2 学术界重视不够 3 3.3奖励旅游业务界前途迷茫 3 3.4 奖励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3 3.5.国内企业对奖励旅游的认识不足 3 3.6奖励旅游人才缺乏 4 3.7奖励旅游产品单一 4 第四章我国发展奖励旅游的的对策及建议 4 4.1开拓国内市场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4 4.2政府大力支持优惠活动纳税政策 4 4.3精心打造奖励旅游的产品 5 4.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普及率 5 4.5培养奖励旅游人才 5 第五章奖励旅游最新发展趋势分析 5 5.1带家属参与的重要性 6 5.2奖励旅游的会议旅游倾向 6 5.3参与性奖励旅游的崛起 6 结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9

第一章奖励旅游的概述 1.1奖励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奖励旅游的概念内涵主要有以下4种提法。第一种观点:Incentive Tour(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为了对有优良工作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加强单位的团队建设,用公费组织员工进行的旅游;第二种观点:奖励旅游指公司在员工完成了公司有关销售指标和营业收入指标的基础上,公司以奖励旅游的方式进行奖励的活动;第三种观点;奖励旅游是企业及厂商为提高产品数量与质量,增加销售,振奋士气,鼓励从业人员、经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所举办的活动;第四种观点:沿用国际奖励旅游协会的定义: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法宝,目的在于协助企业达到特定的企业目标,并对于达到该目标的参与人员给予一个非比寻常的旅游假期以作为奖励。同时,它也是各大公司安排以旅游作为诱因,以开发市场作为最终目的的客户邀请团。对以上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奖励旅游概念的认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前两种观点明显存在对奖励旅游本质认识不清,包含范围过于狭窄;第三种观点包含范围较为全面,但仍存在对奖励旅游本质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国际奖励旅游协会的定义对奖励旅游本质认识虽有欠缺,但其包含范围全面,表达精炼到位,因此,建议国内今后以其为准。

1.2奖励旅游的特征 1.2.1功能的多样性

奖励旅游最大特征就是功能的多样性。对企业来说利于团队建设、塑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最终达到提高企业业绩;对员工来说可以提高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对社会来说,利于经济的发展,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于社会的发展。1.2.2客源的高端性

其一参与奖励旅游的企业整体素质较高。其二,奖励旅游的客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企业员工、企业产品营销商、企业产品消费者。前两类都属于高端客户。其三虽然奖励旅游也分层次和水平,但由于前两个高端性决定了整体消费水平是较高的。1.2.3.时间的广泛性

旅游业本身有淡旺季之分,奖励旅游一般不受季节的影响。旅行社在淡季接待奖励旅游的团队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节约大量费用和开支;同时也可调节旅游景点淡季客源少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1.2.4.活动项目的特殊性

奖励旅游团有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旅行团:一是服务对象特殊,参加奖励旅游的团员均是来自同一企业的顶尖好手及特殊人才;二是行程活动安排要求特殊,需根据企业意图量身订做。活动不仅仅是安排特殊旅游线路和旅游活动就能满足的,此外其一般还包含了企业会议、培训、颁奖典礼、主题晚会或晚宴、舞会及个性化奖品赠送等内容;三是旅行社旅游接待特殊,如特殊的时间安排、特殊的策划流程、特殊的预算要求、特殊的食宿交通、特殊的人员安排、特殊的售前售后服务等,客观上要求旅行社在从事奖励旅游时与传统旅游严格区别对待。

第二章国内外奖励旅游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奖励旅游的发展状况

奖励旅游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如今,美国约有50%的公司采用奖励旅游的办法来奖励员工;英国商业组织的奖励资金中,有2/5是以奖励旅游方式支付给员工的;在法国和德国,奖励资金中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奖励旅游支付给员工的。据统计目前奖励旅游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达到350万人的规模,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2.2国内奖励旅游的发展状况

奖励旅游在我国的市场发育时间尚短,还未出现专门从事本业务规划设计的顾问公司和旅行社,只是由一些实力较强的旅行社兼营,正处在认知与探索阶段。许多旅游专业人士对其也是一知半解,研究有待深入。大多数企业对其为有效的奖励和管理方式更是知之寥寥。近两年,随着外资企业的纷纷进驻,国内奖励旅游也随之兴起。据了解,以奖励旅游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嘉奖,以往多为外资企业所采用。现在,许多国企和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也对其有所青睐。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华南、北京、西安等地,奖励旅游逐渐为企业所接受,市场正逐步扩大。

第三章我国发展奖励旅游的条件分析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企业的预算和成本是影响选择奖励旅游的主要因素。相比而言本条件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制约较小,这也是为何本旅游项目在发达国家发育迅猛,我国也只是在发达地区开始发育的主要原因。我国首先开展奖励旅游的是一些外资企业,一方面因为其管理者对其了解,另一更重要方面是其雄厚的经济基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国内发达地区具备了发育奖励旅游的基础,并逐步由探索向繁荣迈进。3.2 学术界重视不够 国内奖励旅游发育较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而学术界未能理论先行也是一重要因素。传统上单位进行公费旅游的泛滥以及国内对其的大批判阻碍了旅游学者们对奖励旅游的注意;另一方面,对国外奖励旅游发展情况缺乏了解,对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认识不足,没有早对其进行研究。

当前国内奖励旅游理论知识出现了“虚化”现象。相关书籍缺乏,能在期刊上搜索到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报刊、网站上见到的多是一些新闻性的介绍。一方面,较有声望的旅游学术界专家更多的是探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等“大问题”。新生代们则促成了愈演愈烈的会展旅游探讨,忽视了对会展旅游可能包含几大部分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业务界本就不多的相关文章只是一些实务分析、简介,高度不够,尚不能构筑奖励旅游的理论体系。

3.3奖励旅游业务界前途迷茫

理论指导不力,无形中增加了业务界探索的难度及其不确定性。对于奖励旅游内涵、本质、特色、策划流程、协调机制等诸多问题认识不清,我国开展奖励旅游项目的旅行社都是在从事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进行的,其产品也是传统旅游线路与一些相关活动孕育的产物。在奖励旅游发育初期,对国内顾客尚能基本满足需求,但对于一些外资企业竞争乏力。目前国内旅行社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增长经验值,一是通过实际奖励旅游操作;另一是重金聘请国外的奖励旅游专家举办讲座。随着中国入世后外国旅游企业的进入,我国旅行社迫切需要理论界予以更多地支持,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消除前途的迷茫。

3.4 奖励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早些时候,国内企业基本不具备进行奖励旅游的条件,但并不是说我国完全不具备接待奖励旅游条件。奖励旅游的一个特点就是大企业往往采用国外游形式。国内接待奖励旅游的硬件在某些发达地区早已具备,缺乏的主要是软件的同步跟进。有了相应产品,促销没跟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奖励旅游发展。3.5.国内企业对奖励旅游的认识不足

中国虽然有许多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仍采用传统的事物或奖金的奖励方式,还没有意识到奖励旅游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手段所产生的潜在力量。一次提高国内企业对奖励的认识是当务之急。3.6奖励旅游人才缺乏

奖励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高于常规旅游从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企业的文化和特定的需求,量身定做;并具有较高的团队精神及策划、处理危机、灵活应变的能力,笑道宣传标语的悬挂,达到旅游绿线设计都需要非常讲究。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3.7奖励旅游产品单一

奖励旅游产品是及企业文化、旅游资源、娱乐设施、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体,它集中了购买者、消费者和策划者三个方面的个性和要求,因此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旅游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参与性活动以及安排适合企业文化的活动就显得很重要。我国目前还是以观光、购物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缺乏多样性;从空间分布看也以东、中部地区为主,处境则以东南亚为主。地域范围过于集中,不仅是唱竞争激烈,更降低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因此要改变这种单一的空间格局,增加多样性。

第四章我国发展奖励旅游的的对策及建议

4.1开拓国内市场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奖励旅游市场开发的目标很明确,锁定有奖励倾向的旅游公司。企业一旦采取旅游奖励这种奖励方式,每年都会有相应的需求。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还要开拓新客户,就目前情况来看保险、IT、医药、电子、直销公司、婴儿用品公司、房地产、汽车业更关注奖励旅游。只有将我国奖励旅游的发展纳入国际市场,才能使其经历风霜,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此,了解国际奖励旅游市场动态,将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民风民俗、壮丽的山水风光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奖励旅游者,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有利于国内奖励旅游发展。

4.2政府大力支持优惠活动纳税政策

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奖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奖励旅游蓄势待发的状况下,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建立何种的法律法规,相关的管理组织如何建立,都将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就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看,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尤其是近年来部分民营和私营企业已获得长足发展,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南、华东、北京等地区,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此条件,关键是制度创新问题。4.3精心打造奖励旅游的产品

旅行社从自身出发,提高竞争实力,提供好的奖励旅游产品。奖励旅游不同于一般传统式行程,其专业性很强,因此旅行社必须事先针对委托企业进行嘹望,明白企业举办奖励旅游的目的与期待达成之目标,在依经费预算、企业运营性质来配合企业完成本次完美旅程。奖励旅游的市场开发目标很明确,就是有奖励旅游倾向的公司、企业,一旦采用奖励旅游作为奖励方式,每年都会有相应的动作。当某旅行社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且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令企业满意,获得充分信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可能都会找其作为供应方。客源的特殊性要求旅行社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客户;在奖励旅游产品开发上,要依据各企业特性而个别设计最具特性的旅游行程,将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4.4加大宣传,提高普及率,让奖励旅游在更多的企业中得以采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士对奖励旅游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以前公费旅游基础之上,是制约国内奖励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旅行社对奖励旅游最为倾心,学术界、企业还没有对奖励旅游投入更多关注。尤其是作为奖励旅游买方的各企业,对奖励旅游缺乏了解,又何谈采用其作为奖励方式呢?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各种宣传手段,比如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士参加供需双方见面会,向其介绍奖励旅游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奖励旅游宣传;介绍国外采用奖励旅游的成功案例及流程;向企业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了解奖励旅游,提高奖励旅游在国内的普及率。

4.5培养奖励旅游人才

在我国,对奖励旅游出现了多种误解,经营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奖励旅游专业人才与专业机构的匮乏,所以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与成立专业的奖励旅游机构是促进我国奖励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是对国内的奖励旅游经办人员进行培养,提高其变革、创新、控制、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引进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奖励旅游专业人才,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依靠其关系拓展国际奖励旅游市场;三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成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奖励旅游,由专业的奖励旅游公司来经营。实际上,我国大型旅行社的奖励旅游部已初步具备了专业奖励旅游机构的功能。第五章奖励旅游最新发展趋势分析 5.1带家属参与的重要性 家属参与,意思是在公司企业进行奖励旅游时,可选择让受奖励员工带若干位家属同行的方式。带家属参与的奖励旅游要相应增加一些开销,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免费奖励旅游或是让员工付部分费用方式进行。之所以要考虑带家属出游,一方面由于受奖励员工取得成绩,与家庭的支持分不开,因此奖励时要对此予以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受奖励员工也愿意与家人一起被作为奖励对象。采用此种奖励旅游方式,可使受奖励员工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又可以使受奖励员工更加热爱自己的公司,对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也可以增加未受奖员工对其的渴望

5.2奖励旅游的会议旅游倾向

现在像过去一样的纯奖励旅游活动越来越少了,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与会议旅游合二为一的“奖励性会议旅游”成为全球的两大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公司的商务理念发生着新变化,公司需要利用雇员集聚的机会,不但要给予奖励,同时还要进行培训、会议,而不仅限于纯粹的奖励活动;二是旅游活动和旅游目的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人们参与和接近。人们并不否认奖励旅游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奖励机制,但随着世界的开放,这种魅力正在减弱。奖励旅游的会议旅游倾向,已成为是否将其划归会展旅游范围的关键所在,从而越发努力工作。

5.3参与性奖励旅游的崛起

随着涉险旅游刚刚闯进旅游业的大门,参与性奖励旅游已开始崛起。常规观光与购物旅游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他们要求在日程安排中加进更多的活动项目,使他们的奖励旅游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欧洲会议与奖励旅游博览会”上发出一则短消息,参与性奖励旅游在其“奖励旅游经理协会”会议上提出并被讨论。随着旅游者要求的增多,旅行社也在探索将奖励旅游搞得更加多姿多彩,且富有一定特色,而参与性奖励旅游的提出使之拓宽了一定的选择空间。目前,参与性奖励旅游已经在欧洲旅游市场上推行,并引起强烈反响;在亚洲,一些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在尝试之中。虽对其看法不尽相同,但参与性奖励旅游的发展是值得业界人士关注的一种新倾向。

结论

奖励旅游作为激励机制,其生命力在于“不易获得”、常变常新,只要打破目前内容相对僵化的模式,赋予奖励旅游新的内容、新的体验,深化内涵,使之有别于大众旅游项目,时刻保持着非比寻常性,看到奖励旅游的发展趋势,奖励旅游就会永葆生机与活力。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崔晶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没有崔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在这四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参考文献

[1] 梅远.中国旅游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 孙中伟.奖励旅游的特征、组织运作及发展环境培育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3)。

[3] 孙中伟.奖励旅游基本理论与国内市场发育现状分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3(6)。

上一篇:家委会校长的发言稿下一篇:闷闷不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