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

2022-07-14

第一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鲁教基字[2003]12号

各市教育局、各大企业教育处:

现将《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厅基础教育处。

二〇〇三年七月四日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 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试行)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规定,指导学校认真设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现就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总数。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范围。我省的地方课程设置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个领域,每个领域下分设若干个课程科目,每个课程科目一般为18或36课时。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科目,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单独安排,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安排。

三、关于地方课程的开发。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地方课程科目方案,组织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指导书的审定,下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负责编制《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地方课程时参考。

四、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学校也可以把省定的地方课程科目作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学校课程。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予以指导,但不要规定学校必须选择的课程。

五、关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

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方案应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或委托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要将本校开发的学校课程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并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

七、关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撤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地方课程进行评价,淘汰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地方课程。学校也要对学校课程定期进行评价,取消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课程。

八、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把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方案》规定的课时。学校要统筹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在新学期开学以前,提出本校新学期可供学生选择的地方课程方案,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并报学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要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根据课时确定合理的学分。要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察或研究报告、撰写小论文、作品展示、探索过程的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学生认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学校要把教师组织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设置和实施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情况。列入评估督导的范围

第二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

办理工作的通知

鲁教学函(2012)4号

各市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精神,确保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就进一步规范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毕业生报到

毕业生报到是指毕业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到签约单位或指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等手续,毕业生按规定要求报到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一)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到接收单位的省内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和省外院校山东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和单位要求的有关材料直接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手续。

(二)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到省内接收单位的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按照《关于做好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高校毕业生来鲁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办发〔2007〕163号)要求,须持来鲁就业申请表(一式两份)、单位接收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名册(加盖学校档案部门公章)、毕业证、就业报到证和身份证,经省教育厅审核同意后,再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手续。

(三)就业报到证签发到各市、县(市、区)教育局的省内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含灵活就业和劳动合同),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等材料按各地教育局相关规定办理报到手续。

(四)就业报到证签发到山东省教育厅或各市、县(市、区)教育局的省外院校山东生源师范类毕业生,须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等材料,在规定期限内到省教育厅办理报到手续。

二、二次派遣

二次派遣是指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毕业生,在规定期限内(自派遣之日起两年)落实就业单位后,由就业单位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的派遣手续。

(一)省内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在省内落实就业单位的,须在“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以下简称“就业网”)上签订就业协议书。网上签约后,根据接收单位的性质不同,分别按以下方式办理二次派遣手续。

1.接收单位为省直、省属、中央驻鲁单位的毕业生须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和原报到地市教育局出具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到省教育厅办理二次派遣手续。

2.就业报到证签发到生源地市教育局的毕业生,若接收单位为生源地市内、县(市、区)直(属)单位,须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生源地市教育局办理二次派遣手续;若接收单位为非生源地市内、县(市、区)直(属)单位,须持原报到地市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新接收单位所属市教育局办理二次派遣手续。

3.就业报到证签发到县(市、区)教育局的毕业生,若接收单位为原报到县(市、区)内的县(市、区)直(属)单位,须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原报到县(市、区)教育局办理二次派遣手续;若接收单位为生源地市内但不同于原报到县(市、区)的县(市、区)直(属)单位,须持原报到县(市、区)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市教育局办理二次派遣手续;若接收单位为生源地市内的市直、属单位的,须持原报到地县(市、区)教育局出具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生源地市教育局办理二次派遣手续;若接收单位为非生源地市内的市、县(市、区)直(属)单位的,须持原报到地市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新接收单位所属市教育局办理派遣手续。

(二)省外院校山东生源师范类毕业生在省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持原学校发的就业协议书与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由单位负责在“就业网”上录入就业协议。

1.就业报到证签发到山东省教育厅且还未改派至市、县(市、区)教育局的毕业生,须持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等材料到省教育厅办理二次派遣手续。 2.就业报到证签发到山东省教育厅且已经派遣至市、县(市、区)教育局的毕业生,根据接收单位的不同采取与省内毕业生同等的二次派遣办法(办理时还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省内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出省就业的,须由本人在“就业网”上提出“省外就业申请”,经毕业院校审核通过后,向学校申请领取省外就业协议书(由教育部监制的三方协议),与接收单位签约,并在“就业网”上录入省外签约信息后,持就业报到证、就业协议书(原件、复印件各一份)、毕业证、原报到地市教育局出具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和身份证等材料,到省教育厅办理二次派遣手续。

三、调整改派

毕业生的调整改派是指就业报到证已签发到接收单位,在改派期限内,因特殊原因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协议,申请回生源地就业或与新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的就业手续。

(一)毕业生与原单位解约是指毕业生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就业协议书,须持原接收单位出具的纸质解约函、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原接收单位的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解除网上签约信息并恢复网上签约功能。毕业生有新接收单位的,须同时持就业报到证和新接收单位的接收函由原接收单位的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发同意改派意见。

(二)毕业生与原单位解约后,与新单位进行网上签约,然后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改派手续。

1.原接收单位为省直、省属、省外、中央驻鲁单位的毕业生解约回生源地的,毕业生须持解约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到省教育厅办理改派手续;其他毕业生解约回生源地须持解约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到单位所属市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

2.毕业生改派前后单位均属于同一县(市、区)直(属)单位的,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到单位所属县(市、区)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毕业生原接收单位为县(市、区)直(属)单位,新接收单位为同一市内但不同于原单位所属县(市、区)的县(市、区)直(属)单位的,毕业生须持原接收单位所属县(市、区)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市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毕业生原接收单位为县(市、区)直(属)单位,新接收单位为同一市内市直、属单位的,毕业生须持原接收单位所属县(市、区)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等材料到市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

3.毕业生改派前后单位不属于同一个市的市、县(市、区)直(属)单位的,毕业生须持原接收单位所属市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等材料到新接收单位所属市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

4.毕业生改派前后单位均属于省直、省属、中央驻鲁或省外单位的,毕业生须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到省教育厅办理改派手续。

5.毕业生原接收单位为省直、省属、中央驻鲁或省外单位的,新接收单位为市、县(市、区)直(属)单位的,毕业生须持由省教育厅签发的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等材料到新接收单位所属市教育局办理改派手续。

6.毕业生原接收单位为市、县(市、区)直(属)单位,新接收单位为省直、省属、中央驻鲁或省外单位的,毕业生须持原接收单位所属市教育局签发的同意改派意见函、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身份证等材料到省教育厅办理改派手续。

四、就业报到证遗失补办

省教育厅规定,就业报到证的遗失补办期限为两年(以每年6月30日为临界时间点)。到省教育厅补办时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在市级以上报纸刊登的遗失证明。

(二)档案保管单位开具的就业报到证丢失证明。

(三)毕业生档案中的报到证副联。若档案中无报到证副联,须提供原毕业学校出具的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名册和就业工作调配表。

(四)毕业证原件。

(五)身份证原件。

五、就业方案调整

(一)放弃升学转就业

毕业时就业方案列为升学的毕业生,因特殊情况放弃升学重新就业的,需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经原毕业学校同意后形成正式文件,连同升学录取通知书原件、录取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取消该生学籍或录取资格的证明(9月1日前办理的,不出具此证明),于毕业当年12月1日前由原毕业学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到省教育厅补办就业手续,逾期不再办理。当年12月1日以后放弃升学的,由录取学校按退学学生处理,不再发放报到证。

(二)放弃就业转升学

离校前因未确定升学录取结果而将就业方案列为就业、且已经发放就业报到证的毕业生,在确定已经录取后选择放弃就业,必须在入学后1个月内由原毕业学校收回就业报到证,报省教育厅注销。没有注销的,毕业时将不再予以派遣。

(三)缓派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

毕业时就业方案列为缓派的毕业生,在缓派期限内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原毕业学校到省教育厅办理就业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缓派毕业生,由原毕业学校在缓派期内(以每年6月30日为临界时间点)全部将其派回生源所在地市、县(市、区)教育局,逾期不再办理就业报到证。

六、毕业生档案转递

(一)省内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档案,要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通知》[鲁教学处函(2011)5号]要求,在毕业时,由学校根据就业报到证签发单位统一转递。

(二)省外院校山东生源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签发到省教育厅的,由原毕业学校统一转递至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将收到的档案按照生源地进行归类整理后,集中转递至各市教育局。毕业生档案查询请登录“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在“省外到档查询”栏目中输入相应信息查询个人档案去向。

七、毕业生生源信息调整

毕业生生源信息上报完成后,原则上一律不再进行更改,也不再追加新的生源信息,如若有特殊原因确需更改或补报信息的,由高校出具正式请示文件和相关证明材料到省教育厅办理。

八、就业手续办理平台

目前, “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各项功能已逐步完善,系统趋于稳定,为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今后,我省师范类毕业生各项就业手续必须在“就业网”上办理,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和高校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以上各项手续在办理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省教育厅学生处联系。

联系电话:0531-81916511,联系人:刘涛。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关于印发《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2011-2015年)》的

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物价局

关于印发《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鲁教基字〔2011〕6号

各市教育局、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物价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省教育厅等8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

(2011-2015年)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为宗旨,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发展目标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公办及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总数的70%;7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三、政策措施

(一)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1.建立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两级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布局,负责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教师配备与工资保障、公用经费筹措等,负责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责任,负责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建设并办好区域内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扶持村集体办园。

2.实行政府领导下,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并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住房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市居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代理、劳动关系、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3.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通过新建幼儿园、利用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幼儿园、接收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资助利用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举办的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等措施,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出租、出售、转让、抵押和改变幼儿园用途。对已经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收回。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和园长、优先土地出让、按规定减免建设规费等方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4.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与表彰奖励机制。将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和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筹措、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与社会保障、幼儿园保教质量与管理水平等进行专项督导,督导评估结果纳入对各地政府考核内容,并向社会公示。建立表彰机制,定期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学前教育。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各级政府要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及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城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予以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从2011年起,省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农村及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各级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培训园长和教师等。

2.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学前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园和出资办园。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与捐赠,按规定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

3.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省物价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政策。各市物价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当地财政经费情况、生均成本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核定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审核的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部门备案。幼儿园一律不得在核定的收费标准外收取建园费等任何费用。

(三)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高度重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每个乡镇至少要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设分园,实行人员、经费、教学等统一管理,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到2013年,全部乡镇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 2.按照“一村(社区)一园”的原则办好农村幼儿园。县、乡(镇)政府要将幼儿园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社区)一园”或者“5000人口、1.5公里服务半径”的原则建设农村幼儿园。每个行政村都要落实相应的办园义务。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乡村闲置公共资源应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有条件的学校可按照“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教学独立”的原则附设幼儿园。

3.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投入、教师配备、表彰奖励等方面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大力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解决农村幼儿园合格师资短缺问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施工资倾斜政策。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倡导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

(四)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

1.加强城市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规定建设城市幼儿园。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区规划不予审批,确保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与居住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幼儿园建成后,无偿交给当地教育部门作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管理使用。现有居民区尚未有配套幼儿园的,要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协调,通过新建、扩建和对现有民办性质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改建等措施,满足居住区居民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2.多种形式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支持城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举办幼儿园;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公民个人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城市居民子女和流动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以创办分园、联合办园等形式,输出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财政投资及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举办的幼儿园,要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园”的原则接收适龄儿童入园。

(五)加快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1.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要按照城乡幼儿园布局原则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要求,将本地区今后5至10年幼儿园布局纳入本地区的教育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2.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幼儿园。要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对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进行改造,特别是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幼儿园,要限期进行改造,使其尽快达到标准。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要尽快落实规划和建设方案,按照标准进行建设。要按照“安全、节约、实用”的原则建设幼儿园,不得利用公共资金建设超标准豪华幼儿园。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育教育工作要求,配足配齐幼儿园保教设施,逐步使全省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要按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要求,确保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质量。建立园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保教设备使用培训、检测维修制度,严禁使用危房和不安全设施设备,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六)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1.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各级各类幼儿园要按照省定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人员均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公办幼儿园新增教师根据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可转岗到幼儿园任职。对已经在岗尚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要限期取得任职资格。

2.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加强幼儿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办好一批本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开展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试点工作,吸引优秀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完善园长、教师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名园长、名教师、特级教师的培养,发挥其骨干、引领作用,带动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落实培训基地和经费,每五年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3.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体系。公办幼儿教师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可参照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保障教师工资按标准及时发放,逐步实现与公办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切实解决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幼儿园教师职务岗位设置和聘用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岗位管理制度。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培训进修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七)强化学前教育规范管理

1.建立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及年检制度。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审核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对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定期组织年检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以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综治、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公安、物价、民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对未经审批和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予以取缔。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核界定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的经营范围,防止无资质机构变相举办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县为主加强动态监管。实行信息年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招生情况、收费标准、人员资质及工资待遇等情况。

2.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按照《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综治、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质检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协调配合,依托乡镇(街道)、社区组织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工作首位,按照有关安全管理规定,配足配齐安全保卫人员及设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严防儿童伤害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3.强化幼儿园质量监管。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加强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和保教质量自评机制。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加强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的沟通与交流。

关于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鲁教基函(2011)3号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全国、全省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各地要对每个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生活小区进行全面、准确、详实地调研,摸清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查找出学前教育的空白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龄人口分布和变化趋势,科学预测入园需求及供需缺口。

二、科学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编制以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为基础,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任务目标要求,研究提出2011-2013年学前教育三年发展目标,并将总目标逐年分解为目标,明确2011年、2012年、2013年具体目标任务。规划建设要落实到点,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单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要具体到幼儿园的位置、名称、责任人、经费、进度安排等。

为便于统计与审核,我厅设计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分工作计划表》(附件1)和《公办幼儿园分建设计划表》(附件2),请以县为单位逐项认真填写,并以县为单位绘制出本地区幼儿园规划布局示意图,现有、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要按、分类别用不同颜色标注。

三、请各市将县(市、区)行动计划及有关表格审核汇总,形成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经本级政府审核盖章后,于2011年2月底前报送至我厅基础教育处。

四、我厅将组织人员对各市、县(市、区)申报的行动计划进行审核,并将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和落实情况作为评选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的重要依据和学前教育专项督导评估的重点。

附件:1.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分计划表

2.公办幼儿园分建设计划表

十八日

二○一一年一月

第四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幼儿园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幼儿园 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000年8月10日)

粤教督〔2000〕6号

各市、县(区)教委、教育局:

现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中有何新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厅督导室。

广东省教育厅 二○○○年八月十日

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面向21世纪,适应广东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加强幼儿教育督导评估,规范和完善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工作,推动全省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幼儿园等级评估的目的

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广东省省一级幼儿园等级标准》等有关办园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科学的等级评估方案,由教育、物价、卫生等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评估组,对幼儿园一定期限内的办园水平和办园效益进行检查、评估、定级。其目的在于调动主办单位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同时督促、指导幼儿园按照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进行依法治园、依法办学,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水平和效益。

二、幼儿园等级的划分

分三级,即:省一级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县(市、区)一级幼儿园。

三、评定标准和要求

省一级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统一执行省制定的幼儿园等级评估方案。同时,省一级幼儿园评估结果必须满足下面3个条件:1.评估方案中的必达指标必须达到规定要求;2.办园条件和管理得分必须分别达到所占分值的85%以上;3.办园条件得分、幼儿园管理得分和效益得分三者之和,达350分(总分400分)以上。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1 — 市、县一级幼儿园的评估方案和管理办法由市、县教育督导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四、组织评定和命名

省、市、县一级幼儿园的评定分别由省、市、县教育督导室负责牵头组织评估,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命名和授牌。

五、申报等级的程序和材料

先由主办单位和幼儿园按等级评估方案进行自查,达到标准要求的,经所在地教育督导部门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向上级教育督导室逐级申报等级,同时提交自评材料、办园自查报告和申报书各一份。

六、申报等级的对象及条件

(一)对象

政府、企事业组织、机构、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幼儿园。 (二)条件

1.所在地教育督导室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2.申报省、市一级的必须分别评上市一级和县一级两周年以上,申报县一级的必须有3周年以上的办园年限。

3.每学年根据等级评估方案进行自评。 4.幼儿园不得附设学前班。

七、申报时间

每年9月下旬。

八、待遇

上等级的幼儿园在有效期限内,按教育部门和物价部门的有关收费规定、实行优质优价,主办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可免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单项评估。

九、期限

上等级的幼儿园从评定之日起,期满3年,需按程序向教育督导室重新申报,并按以上评估程序进行复评,复评合格的,保留其等级称号,并继续享受等级幼儿园的待遇;复评不合格的,撤销其等级称号及等级待遇。

被撤销等级称号的幼儿园,从被撤销之日起,期满1年后,可按以上申报程序,向作出取销决定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恢复等级称号。

十、处罚

上等级的幼儿园有如下情形之一的,评定单位有权撤销其等级称号及其享受的等级幼儿园的待遇:

(一)接受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查有实据的;

(二)保教质量严重下降,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的;

(三)教职工有因工作失误而被判刑的,或有超计划生育的; (四)发生恶性安全事故,责任主要在幼儿园和主办单位的; (五)利用等级幼儿园名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 (六)严重违反省市有关收费管理规定的。

一、加强领导,建立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幼儿园督导评— 2 — 估制度和学年自评自查制度,认真抓好自评整改这个关键环节,运用督导评估激励机制,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同时,各幼儿园在每学年结束时,要对照等级评估方案进行自查整改,并将自查结果报当地教育督导部门。

十二、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督导室负责解释。

附件:广东省县(市、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方案(试行)(略)

— 3 —

第五篇:广东省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教育对口扶贫和学校对口支援工作意见的通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1〕121号 【发布日期】2001-12-26 【生效日期】2001-1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教育对口扶贫和学校对口支援工作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1〕121号)

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省教育厅《关于教育对口扶贫和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教育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关于教育对口扶贫和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为贯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和《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粤府〔2001〕76号)精神,加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扶持我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就我省教育对口扶贫和学校对口支援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口扶贫的方式

(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中山市、东莞市、江门市、佛山市、顺德市等9个市,对口扶持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具体对口扶持名单见附件)。

(二)地级以上市在其辖区内经济条件较好的县级市(县、区)、镇或学校扶持本市贫困地区或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中小学。

(三)省教育厅对口扶持清新县,并加强对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对口扶贫的项目和内容

(一)对口扶贫单位3年内必须为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6所普通高中、16所初中和32所小学(每个县1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和2所小学)配备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设备。

地级以上市市内安排的有关对口扶贫单位4年内必须为辖区内贫困地区的1所普通高中、3所初中和6所小学配备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设备。

(二)对口扶贫单位连续3年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和校长到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每个县1名校长,5名教师,共向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派出16名校长,80名教师。

各地级以上市安排有关单位连续4年每年派出10名中小学校长、20名中小学教师到受扶持的学校工作。

(三)加强贫困地区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省连续3年每年为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培训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400名。其中,培训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分别为32名(每个县 2名)、64名(每个县4名)、96名(每个县6名);培训高中、初中和小学骨干教师分别为32名 (每个县2名)、64名(每个县4名)、112名(每个县7名)。3年总计培训校长576名,教师624名。每期培训2个月。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或广东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承担。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辖区内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每年不少于50人。

(四)建立中小学“一对一”帮扶关系。对口扶贫单位选择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16所普通高中、16所初中和32所小学作为帮扶单位,相应与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64所中小学建立“一帮一”的学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创办1所以上等级学校。每个地级以上市也安排办学水平较高的1所普通高中、3所初中和6所小学与受扶持地区的中小学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帮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并在常规教学设施设备上予以适当支持。

三、对口扶贫的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加强对省内教育对口扶贫和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要从学习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对口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教育厅对口扶持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口情况由省统一安排(详见附件),各市辖区内县区具体对口分工由各地自行安排。各地级以上市内部的对口扶持活动由各市自行安排,方案报省教育厅和省扶贫办备案。

对口扶贫工作从2002年起实施。各地级以上市内受扶持的中小学不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扶持的学校重复。对口扶贫工作一定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更不能迎来送往而加重各受援地区和学校的负担。各市每年的第一季度要对上一的对口扶贫工作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材料,分别报省教育厅和省扶贫办。省有关部门将不定期派出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和通报。

(二)确保支援设备设施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扶持贫困地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设备的方式可以划拨资金,可以直接购置设备赠送,也可以将当地中小学更新换代的计算机及英语教学设备进行维修,在达到符合教学条件以后运往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负责安装、调试和维护。

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配置标准为:配置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要求,并帮助受援学校接入互联网,或配备卫星地面接收站等设备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英语教学设备的配备标准为:高中、初中、小学分别配备广播系统、跟读型语言教学设备、简易型语言教学设备各1套,并根据班级数配备数量足够的语言复读机和DVD机。

(三)支教人员的管理和待遇。支教人员经费由支持地区负担,教师(校长)支教期间只转临时行政、组织关系,原隶属关系不变。参加支教的校长及教师在支教期间,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双重管理,以受援学校为主。参加支教的校长及教师的待遇等问题参照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粤人发〔2001〕10号)执行。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

附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教育厅对口扶持的地区和援助项目一览表

广东省教育厅

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附件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教育厅对口扶持的地区及援助项目一览表

援助地区(单位) 受援地区 配备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设备的学校数 援教校长、教师数 培训校长、教师数 广州市 新丰县 连平县 和平县 高中3所、初中3所、小学6所 校长3人、教师15人 深圳市 紫金县 五华县 东源县 高中3所、初中3所、小学6所 校长3人、教师15人 珠海市 龙川县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校长1人、教师5人 汕头市 揭西县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校长1人、教师5人 东莞市 丰顺县 大埔县 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学4所 校长2人、教师10人 中山市 陆河县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校长1人、教师5人 江门市 乳源县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校长1人、教师5人 佛山市 阳山县 连山县 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学4所 校长2人、教师10人 顺德市 连南县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校长1人、教师5人 省教育厅 清新县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校长1人、教师5人 全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校长576人、教师624人 合 计 高中16所、初中16所、小学32所 校长16人教师80人 校长576人、教师624人

注:1.配备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设备的学校数: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

点县1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和2所小学。?

2.援教校长、教师数: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名校长、5名教师。? 3.培训校长、教师数: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名高中校长、4名

初中校长、6名小学校长、2名高中教师、4名初中教师、7名小

学教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司法警察整改措施下一篇:书法教学策略评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