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毕业论文

2024-04-22

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毕业论文(精选6篇)

篇1: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毕业论文

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 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通过阐述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只有正激励和负激励相辅相成,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才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

关键词 负激励 企业管理 正激励引言

众所周知,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管理中的精髓组成部分。激励一词,《辞海》解释为“激发使振作”,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顾名思义,所谓负激励就是对个体的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具体表现为纪律处分、经济处罚、降级、降薪、淘汰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家们非常重视正激励,而往往忽略了负激励的作用,因此,本文谈一谈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一条隐性“止步线”

就像道德与法律的界线一样,逾越了道德的界线必然受到法律的惩处,负激励也是如此,企业一般都设有日常的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超出了这个准则、制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裁。当然,负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大部分存在于企业的相应管理制度中。负激励作为一条“止步线”,也许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员工行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比如,在制度中规定“上班迟到一次扣薪100元”,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不能迟到,否则会被处罚,正常情况下,员工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按时上班的习惯,管理者其实只应用了一条负激励的约束机制,就管住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纪律,可见,这条隐性“止步线”多么重要。

2.2 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以上谈到负激励制度通常是约束员工行为的界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会遵守约定的法则,正如,并不是有了法律所有的公民都会守法一样,总有些员工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然,这些法律制度和企业负激励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意味着,当一些员工逾越这些约束时产生的后果将得到相应的处罚,而这种处罚的性质是强制性的、威胁性的、起震慑作用的,往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真正使员工在心理上接受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敬意,从而提高对自我行为的管理。例如,假设在一个企业中本月有3人次上班迟到,企业当月对此3人各扣薪100元,并予公告,就会使员工意识到,这种负激励的手段不是摆设,而是很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劳动纪律。

2.3 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但是,正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于高薪白

领阶层,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 000元的阶层,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他们无所谓,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会落入习以为常“惰性”的圈套。而负激励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双重性,从物质的角度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心理波动可想而知,企业正是通过负激励的方式从心理上的影响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如上例,一个白领迟到被扣薪100元并公告,此白领很担心员工对他的认识改变,对他的心理影响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2.4 负激励的正效应

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往往会想到负激励起到的是负效应,恰恰相反,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上述谈到的“止步线”也好、以儆效尤也好,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日前,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能减,考核只有优秀、称职,没有或极少数不称职”等诸多现象的产生,源于没有负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从上述案例分析,可能一次处罚对当事人来说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但是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负激励的措施,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可想而知一个企业的命运将会如何,其实这只是对少数人的处罚,效果是使大多数人遵守企业的“游戏规则”,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时的,只有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最终的结果才是正面的。

2.5 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

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也是如此,在企业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难度也较大。负激励在执行时往往不同于正激励,正激励通常偏向于“锦上添花”,多一点少一点,员工不太会计较;而负激励则不同,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斤斤计较,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例如,一个员工迟到,决不能因为员工说他在途中塞车,没有主观错误而放弃对其处罚,否则下次因“塞车”迟到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去落实是否真的塞车,管理者还可以这样理解:既然知道上班高峰期有可能塞车,那为什么不能提早一点出发呢?更不能因人而异,如某领导的太太或亲戚迟到而放弃对其处罚,那么,所有制度将会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的状态。

2.6 在负激励面前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要陪同员工接受应负担的责任,让员工心服口服。在电力行业中,日常管理中多年采用《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违章记分管理办法》是两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对员工的行为做了详细界定,绝大多数是负激励的措施,少数为正激励措施,其中很好的一部分是下一级员工受到处罚,上级管理者要受到一定比例的连带处罚,理论依据是既然下级员工犯错上一级至少要负管理责任,这种负激励的连带处罚措施执行时更具操作性,上级可以理直气壮。还有一个下属企业,建立“三德银行”管理办法,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管理的范畴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给每一位员算“三德”的本金,受到的处罚作为“三德”的贷款利息,奖励作为存款利息,而对领导层的连带责任更严厉,“三德”的积分是全公司员工的平均值,该制度受到员工的极大认同。

2.7 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员工激励中,负激励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还会造成员工与上司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有时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使员工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杀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负激励措施太轻了,员工不当回事,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作用,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于不同的员工群体,有时还要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待关羽、张飞可以说成功使用了正、负激励,他对关羽恩崇有加,时常赞许,而对张飞则恩威并重,时常加以贬惩,其结果使两位虎将都焕发出超常的能量。在柔性管理的企业中,负激励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例如,在一个

以商贸为主的公司,对于产品推销员的考核,业务量的设置要准确适当,在通常情况下,设置的量要使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的合理数量,如果要求过高、业务量过大,一旦未完成就严加处罚,那么推销员的积极性将大大受挫。

2.8 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相结合以上提到了很多负激励的措施,其中有物质的,如经济处罚、降级、降薪等,也有精神的,如批评、警告、降职等。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都是负激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结语

其实,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的激励,负激励是被动性的激励,它是通过对人的错误动机和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促使其幡然悔悟,改弦更张。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个体与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最终使企业管理尽善尽美。

篇2: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毕业论文

摘要: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通过阐述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只有正激励和负激励相辅相成,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才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

关键词:负激励;企业管理;正激励

篇3:浅谈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负激励,企业管理,正激励

一、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 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一条隐性“止步线”

就像道德与法律的界线一样, 逾越了道德的界线必然受到法律的惩处, 负激励也是如此, 企业一般都设有日常的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 超出了这个准则、制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裁。当然, 负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大部分存在于企业的相应管理制度中。负激励作为一条“止步线”, 也许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 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员工行为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 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 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

(二) 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以上谈到负激励制度通常是约束员工行为的界线,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会遵守约定的法则, 正如, 并不是有了法律所有的公民都会守法一样, 总有些员工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不然, 这些法律制度和企业负激励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也就意味着, 当一些员工逾越这些约束时产生的后果将得到相应的处罚, 而这种处罚的性质是强制性的、威胁性的、起震慑作用的, 往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真正使员工在心理上接受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敬意, 从而提高对自我行为的管理。

(三) 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 提高个体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但是, 正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在逐步淡化, 特别是对于高薪白领阶层, 有调查表明, 在中国月薪高于5 000元的阶层, 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 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 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 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 也难怪他们无所谓, 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会落入习以为常“惰性”的圈套。而负激励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 并且具有双重性, 从物质的角度看, 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 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 心理波动可想而知, 企业正是通过负激励的方式从心理上的影响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

(四) 负激励的正效应

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 人们往往会想到负激励起到的是负效应恰恰相反, 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上述谈到的“止步线”也好、以儆效尤也好, 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日前, 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能减, 年度考核只有优秀、称职, 没有或极少数不称职”等诸多现象的产生, 源于没有负激励制度, 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缺乏激情与活力, 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从上述案例分析, 可能一次处罚对当事人来说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 但是应该看到, 如果没有这些负激励的措施, 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 可想而知一个企业的命运将会如何, 其实这只是对少数人的处罚, 效果是使大多数人遵守企业的“游戏规则”, 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 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时的, 只有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最终的结果才是正面的。

(五) 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

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负激励也是如此, 在企业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 它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 难度也较大。, 因为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去落实是否真的塞车, 管理者还可以这样理解:既然知道上班高峰期有可能塞车, 那为什么不能提早一点出发呢?更不能因人而异, 如某领导的太太或亲戚迟到而放弃对其处罚, 那么, 所有制度将会流于形式, 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的状态。

(六) 在负激励面前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 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 要陪同员工接受应负担的责任, 让员工心服口服。还有一个下属企业, 建立“三德银行”管理办法, 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管理的范畴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 给每一位员算“三德”的本金, 受到的处罚作为“三德”的贷款利息, 奖励作为存款利息, 而对领导层的连带责任更严厉, “三德”的积分是全公司员工的平均值, 该制度受到员工的极大认同。

(七) 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 在员工激励中, 负激励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 同时还会造成员工与上司关系紧张, 同事间关系复杂, 有时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 使员工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 不敢越雷池一步, 很容易抹杀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负激励措施太轻了, 员工不当回事, 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 不痛不痒, 起不到震慑作用, 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 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对于不同的员工群体, 有时还要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待关羽、张飞可以说成功使用了正、负激励, 他对关羽恩崇有加, 时常赞许, 而对张飞则恩威并重, 时常加以贬惩, 其结果使两位虎将都焕发出超常的能量。在柔性管理的企业中, 负激励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八) 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相结合

以上提到了很多负激励的措施, 其中有物质的, 如经济处罚、降级、降薪等, 也有精神的, 如批评、警告、降职等。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都是负激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辅相成。

二、结语

其实, 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 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的激励, 负激励是被动性的激励, 它是通过对人的错误动机和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 促使其幡然悔悟, 改弦更张。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 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 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个体与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 扶正祛邪, 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 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 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 更富有生气, 最终使企业管理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篇4:浅谈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负激励 企业管理 正激励

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一条隐性“止步线”

就像道德与法律的界线一样,逾越了道德的界线必然受到法律的惩处,负激励也是如此,企业一般都设有日常的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超出了这个准则、制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裁。当然,负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大部分存在于企业的相应管理制度中。负激励作为一条“止步线”,也许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员工行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

2. 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以上谈到负激励制度通常是约束员工行为的界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会遵守约定的法则,正如,并不是有了法律所有的公民都会守法一样,总有些员工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然,这些法律制度和企业负激励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意味着,当一些员工逾越这些约束时产生的后果将得到相应的处罚,而这种处罚的性质是强制性的、威胁性的、起震慑作用的,往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真正使员工在心理上接受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敬意,从而提高对自我行为的管理。例如,假设在一个企业中本月有3人次上班迟到,企业当月对此3人各扣薪100元,并予公告,就会使员工意识到,这种负激励的手段不是摆设,而是很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劳动纪律。

3.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但是,正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于高薪白领阶层,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 000元的阶层,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他们无所谓,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会落入习以为常“惰性”的圈套。而负激励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双重性,从物质的角度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心理波动可想而知,企业正是通过负激励的方式从心理上的影响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如上例,一个白领迟到被扣薪100元并公告,此白领很担心员工对他的认识改变,对他的心理影响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4. 负激励的正效应

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往往会想到负激励起到的是负效应,恰恰相反,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上述谈到的“止步线”也好、以儆效尤也好,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日前,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能减,年度考核只有优秀、称职,没有或极少数不称职”等诸多现象的产生,源于没有负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从上述案例分析,可能一次处罚对当事人来说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但是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负激励的措施,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可想而知一个企业的命运将会如何,其实这只是对少数人的处罚,效果是使大多数人遵守企业的“游戏规则”,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时的,只有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最终的结果才是正面的。

5. 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

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也是如此,在企业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难度也较大。负激励在执行时往往不同于正激励,正激励通常偏向于“锦上添花”,多一点少一点,员工不太会计较;而负激励则不同,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斤斤计较,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例如,一个员工迟到,决不能因为员工说他在途中塞车,没有主观错误而放弃对其处罚,否则下次因“塞车”迟到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去落实是否真的塞车,管理者还可以这样理解:既然知道上班高峰期有可能塞车,那为什么不能提早一点出发呢?更不能因人而异,如某领导的太太或亲戚迟到而放弃对其处罚,那么,所有制度将会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的状态。

6. 在负激励面前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要陪同员工接受应负担的责任,让员工心服口服。还有一个下属企业,建立“三德银行”管理办法,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管理的范畴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给每一位员算“三德”的本金,受到的处罚作为“三德”的贷款利息,奖励作为存款利息,而对领导层的连带责任更严厉,“三德”的积分是全公司员工的平均值,该制度受到员工的极大认同。

7. 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员工激励中,负激励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还会造成员工与上司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有时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使员工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杀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负激励措施太轻了,员工不当回事,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作用,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于不同的员工群体,有时还要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待关羽、张飞可以说成功使用了正、负激励,他对关羽恩崇有加,时常赞许,而对张飞则恩威并重,时常加以贬惩,其结果使两位虎将都焕发出超常的能量。在柔性管理的企业中,负激励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例如,在一个以商贸为主的公司,对于产品推销员的考核,业务量的设置要准确适当,在通常情况下,设置的量要使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的合理数量,如果要求过高、业务量过大,一旦未完成就严加处罚,那么推销员的积极性将大大受挫。

8. 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相结合

以上提到了很多负激励的措施,其中有物质的,如经济处罚、降级、降薪等,也有精神的,如批评、警告、降职等。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都是负激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结语

其实,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的激励,负激励是被动性的激励,它是通过对人的错误动机和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促使其幡然悔悟,改弦更张。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个体与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最终使企业管理尽善尽美。

參考文献:

[1]雷群.浅析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正效应[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12-10.

篇5: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毕业论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管理

从管理学上来说,激励是指主体通过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让客体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变化,并通过心理变化影响客体行为,最终达到主体期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再一次强调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总体目标与教职工的个体目标有机融合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各项业绩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1]。文章试以M高校为例,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的原则及其应用。

1激励理论在高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学校激励措施缺乏时效性

部分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将对优秀教职工的表彰活动安排在学期末、教师节前后或下一学期开学初,激励时间相对滞后,通常无法对教职工优秀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有效的肯定及积极广泛的宣传,因此激励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也无法在特定时期起到榜样作用[2]。

1.2部分学校激励措施缺乏差异性

在制定奖惩措施时,部分高校有时不能统筹考虑教职工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岗位、工作量、职称等因素,难免偶尔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难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较难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特别是部分高校的激励措施较大程度上侧重于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而常常忽视对行政后勤人员的肯定,导致行政后勤人员心理存在一定的失落感,从而无法更好地支持教学工作。

1.3部分学校激励措施缺乏公平性

一般情况下,部分学校将教职工的科研工作考核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存在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缺乏多样性、全面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将精力倾斜到科研工作的教职工往往职称较高,而偏重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或者学校其他工作上的教职工在职称评审中会处于劣势,有时无法真正实现公平公正。与此同时,教职工的评优评先有时候会采取平均主义方式,没有适当调整比例,难以公平地做到奖优惩劣,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激励应有的作用[3]。

2激励理论应用的原则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从教职工出发,挖掘教职工的能动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如何有效地发挥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的运用,应遵循如下三大原则。

2.1及时有效性原则

激励能否最大程度的激发客体的能动性,及时有效的激励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教职工取得工作成果的时候,自我价值需要通过激励来实现,工作积极性需要通过激励来升华,榜样也同样需要通过激励来树立。及时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干劲,有利于推动后续工作的进展。

2.2科学多样性原则

结合学校发展现状,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切入点,以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为着力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激励政策。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教职工的工作特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诸如有效使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团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

2.3公平公正性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方式能有效减少教职工内部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创造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篇6: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毕业论文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变化的特殊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造成了在道德层面上的新旧观念碰撞斗争。在新的环境之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激励被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道德激励机制的运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道德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应当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激励机制应用存在的问题

道德激励的内涵是根据人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行为规律,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引导、激励行为个体增强道德意识,促使个人自身形成内驱力对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实现德育的目标。从效力上来说,具有普遍性,人文性的特点,但道德是通过意识层面进行引导,所以没有强制性,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而产生作用。高校教育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但在现今的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道德激励工作难度加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新形势下,各种新旧文化、观念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在道德层面的冲突更加明显。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但渴望独立、想要证明自己的意识已经形成,两者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另外大学生好奇心强,具有超前的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这些因素造成大学生群体在管理工作中道德激励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领域产生强烈冲击,在高校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对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在高校学生中沉迷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社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在穿着和生活用品上互相攀比等行为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仅使得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荒废学业,而且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激励工作的开展。其次是高校对道德激励工作的重视不够,效果较差。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多余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当下的高校学生道德激励工作中,高校对道德激励不够重视,成为制约高校学生道德激励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因素。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仍占据主流地位,文化课教育仍然占有重要比例,依然延续的是以成绩排位次的观念,对道德激励工作的投入较少。另外在组织管理机构上不完善,没有设立专门的道德激励工作管理机构,造成与其他教学工作在开展上存在差距。并且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来源较广,数量上增加了质量上却难以保证,学生的素质情况呈现下滑的趋势,这也成为制约高校学生道德激励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是高校的激励体制不健全,道德激励工作流于形式。在目前的高校道德激励工作中,教师进行道德教育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活动,死板的传授书本内容,通过考核,以成绩来判定学生的道德素质,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例如在高校中组织的学雷锋日、志愿者活动日等实践活动都只是进行口头宣传,流于形式,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使得道德激励工作难以产生效果。另一方面是在开展道德激励工作中,进行评选活动的标准太看重于成绩。目前高校道德教育评选活动大多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实行成绩优先,极少数是关注个人的道德素质。所以就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屡屡获奖,成绩较差的学生与奖项“绝缘”的情况,失去申请的资格。在高校进行道德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传播好的风气,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这些做法却与初衷背道而驰。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道德激励的重要性

首先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在飞速发展,尤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度重视文化课的教学,的确能够培养能力强的建设人才,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力发展的今天,能力强却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的潮流。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提出,就需要更多的有着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在高校道德激励工作的开展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核心,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其次是构建道德激励机制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道德激励机制,在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加强对自身的整体素质要求。另外充分的开展道德激励工作,树立典型榜样,有利于带动高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行为示范和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最后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教育管理体系。道德激励机制是高校管理机制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有序地调节和控制,但是缺少道德激励机制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整个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性。道德激励机制与法制约束、制度管理等部分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使整个学生管理体系得以科学、正常的运转。另外道德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人本化。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激励机制应用的方法

第一是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作用,所以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氛围就至关重要。一方面是高校管理层要加强对道德激励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变,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校园中营造好的德育氛围,加强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道德激励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在根本上为道德激励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学生沉迷网络,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等不良行为做及时干预和教育,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二是转变教学方式,健全激励机制。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都注重教师的教学活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课堂气氛沉闷;一味的灌输书本知识,教授道德的标准等等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比例较大,实践活动缺乏,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健全激励机制,将教学活动和实践相结合。例如组织义务支教活动、义务捡垃圾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第三是制定民主科学的道德典型评选标准。开展道德激励工作,评选典型,树立榜样是有效的措施,能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然而在目前高校的道德典型评选中,民主投票流于形式。在进行评选时,班级或者全体学生进行投票只是走一个过场,结果自评选之前已经内定,违背了民主的原则。另外在评选的过程中,成绩是注重的唯一标准。所以在目前的道德教育中。道德模范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申请的资格。这种违背了民主科学的评选标准,对于高校的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容易在校园内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违背了进行道德激励的初衷。因此在进行道德模范的评定时,不仅要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更要把思想素质摆在首要位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评价标准。第四是建立长效的道德激励体系,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著名的教育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心理需要是高层次的需求。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赞美,对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长效的、科学的道德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是以成绩评价为主,造成单一、狭隘的不良现象。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要以道德评价为主要工作,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才是社会需求的。长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规范的道德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结束语

上一篇:秋游植物园日记400字下一篇:贺新春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