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2024-04-09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精选11篇)

篇1: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教育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如何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再创造呢?

首先,教师角色、观念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其次,师生关系要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的和谐、高效教育。教师只要真心热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

第三,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最后,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课堂上想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要有感情投入、进入角色,眼睛要有神,动作要有力,让学生在张驰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会愿意学、喜欢学,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篇2: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篇3: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来说, 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并且, 也对培养学生英语的基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 普遍都以教师为主, 通常采取的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会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 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 逐渐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英语课程的学习。

一、初中英语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初中的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属于最基础的教育,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并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从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另外, 也能使学生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 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人本教育的原则基本一致, 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还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所有教学工作, 一定要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展开,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英语的学习, 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形式。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来说, 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速度, 这样, 会大大增加初中英语的教学效率。所谓的教师引导教学形式, 就是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 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要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指引者的角色,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教师决定。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初中英语的学习;而学生主导的意思就是,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 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使自身的英语能力增强。并且, 在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及时的和教师沟通,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 要主动请教教师或者是询问同学, 逐渐提高自身英语能力。通过调查, 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 并且也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2.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正处在心理和心智逐渐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所以, 在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且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另外, 教师要积极的发挥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者, 通过对他们个体差异的尊重, 能够给他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 这样, 不仅能够使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还能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3.建立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评价形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都是用学生考试的成绩以及升学比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一般都以通过考试和升学作为教学目的, 因此, 也就利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前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改变了原本的的教学目的以及评价学生的标准, 更多的重视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所以,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发掘新的评价形式, 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自评结合起来, 另外, 也可以将知识性测评与智能型测评、总结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形式, 总体来说, 可以分为两种评价形式, 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 从而给出正确的、带有鼓励性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是一项比较系统的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并且,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教师还要逐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 并且,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特殊问题要特殊解决, 另外, 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的学好初中英语, 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寒.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1:56-57.

[2]郭辉兵.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01:89-90.

篇4: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评价;终身学习

一、新课改对高中化学课的要求

教学课堂是课改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改革2011版对课堂的

师生关系作出了明确指示:“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和完成课堂中的所有活动。”在这样的课改大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必须摆脱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模式,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必须做到“还课堂给学生”。

二、新课改下化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由“你学我教”变为“你学我导”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本身就充满科学探究的魅力。然而,在长期陈旧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化学教师放心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算是一节简单的实验课,教师也总是要把实验的步骤一一给学生讲清楚才会放心让学生动手。有些化学老师甚至在实验前就把实验的结果提前告诉了学生。在应试教育高压的今天,这样的化学课堂很常见。这就是简单的“你学我教”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似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但是学生却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

在“你学我导”的课堂模式下,化学老师应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预习、自学的方式对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探究。但是在这样“你学我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在整个导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这样的学习小组是建立在学生进行预习或是自学前。一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课前预习或是课堂自学,就必须考虑到后进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建立学习小组,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都进入课堂导学的教学模式中。

此外,当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后,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如: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如果没有教师的从旁指导学生会很容易放弃学习。

因此,当学生在做课堂自学时教师一定要离开讲台到学生中,对

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防止学生在做课堂讨论时聊学习以外的话题。

(3)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当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后,教师的导学工作还没有结束。这时,教师应该就学生探究学习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在这个评价环节里教师对在探究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让这部分学生建立起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然后,帮助没有成功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找出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引导没有成功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由“教师权威”变为“师生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由过去的“教师权威”转变到“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如:在上高二化学中乙烯的制备实验时,实验结果应当是乙醇脱水生成无气味的乙烯。但是在教师的示范实验中,不少学生发现烧瓶内的液体逐渐变黑,同时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这时如果教师不对这个现象加以分析、探究,简单地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权威,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学习中不断地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机会。如果老师转变思想,由“教师权威”变为“师生合作”。当学生提出疑问时,首先给予学生肯定,这样的肯定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在“师生合作”

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分析会发现刺激性的气味是SO2:

C+H2SO4(浓)=2SO2+CO2+2H2O,黑色的物质是碳。然后,还是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反应生成的乙烯中会有CO2和SO2。总之,在这样的“师生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课

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课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化学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化学教师就要更加细致和充分地备课,克服课堂活动的随意性,让每一次课堂活动都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不仅能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保证学生真正能参与到课堂活动

中。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教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今天的教师不仅要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让学生成为学习中、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林燕燕.在化学课堂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0).

篇5: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是以学生的课程体验为视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为根本评价目的,同时在借鉴英国研究生课程体验调查(PTES)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质量评价的重点要逐渐从传统评价教师的“教”转变为评价学生的“学”,评价的内容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生 课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04-02

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从“课程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也从投入转换到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逐渐成为考察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新视角。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一直很重视学生在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中的中心作用,其中尤以英国为代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实现,在学习中提高,而学生提高的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教育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学生自己。那么,教育质量评价的焦点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体验。

一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对于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如何把评价的关注点从课程实施情况转变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运用到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上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质量评价实践的运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是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它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那怎样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呢?知识的获得,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也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内化。学生作为课程学习最直接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感受者,他们对课程有全面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本文试图从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视角来进一步地探寻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是基于学生自主构建,在主体参与评价的教育理念下,通过自身的课程学习体验来评价课程所达到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这一课程教学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活动。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评价是指倾听学生的声音,以“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程质量,以学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环境、学习经历、体验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利用评价的机会感受自己的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他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倾向和不足之处。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评价主体

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学习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且参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那么,学生对教学环境、效果的描述、对课程老师的反馈等比其他任何评价者都更有效果。因此,要想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必须是评价的主体之一。

另一方面,学生不是一个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可以积极地感知并根据个体的已知构建新知的主体,同时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不管在生理、心理都已经基本达到了成熟水平,具有面对事物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因此,应该把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从高校、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评价反思,检验自己学到了什么,希望老师如何更好地教等反馈信息,从而能使研究生自觉地将课程学习的过程转换成一个积极的反省和认知过程,这对于研究生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评价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自评。尽管学生评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现了学生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诉求,但学生评教的评价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外显的教学活动行为问题,而非学生学习行为,即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那也是间接的。学生习得的知识一部分是通过课堂学习、自学、学术交流等方式获得的显性知识,另一部分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获得的隐性知识。所以说,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方面,并没有真正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使是再优质的师资、再完善的课程设置,如果不能与学生内在感知产生交互作用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从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视角的课程质量评价更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以英国PTES为例

英国的研究生课程体验调查PTES(The Postgraduate Taught Experience Survey)是英国高等教育学会(HEA)主要针对授课型硕士研究生实施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式。通过一种系统且人性化的方式来收集当前研究生在授课方面的反馈信息,主要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自己的学习技能方面的体验,调查结果能够显示学校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2009年由HEA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此项调查,现已经成为衡量英国高校研究生质量的最重要举措之一。研究生课程体验调查是指学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时的过程性体验,是检验学生对其课程学习体验的主观认知情况的一项调查。

PTES课程体验调查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维度主要是根据以下4个维度来分析:教学体验、互动体验、评价和反馈体验、组织和管理体验维度。教学体验的评价指标包括:老师擅长的言语表达、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很高兴能够接受老师为其学习提供的支持等;互动体验的评价指标包括:在面对面或在线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被鼓励提问或是参与课堂提问、课程有足够的机会使同学相互讨论问题、课程使学生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等;评价和反馈体验的评价指标包括:所做评价是公平的、对学生取得进步的反馈、对学生的表现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的评价是有用的等;组织和管理体验评价指标包括:时间表符合学生的其他安排、对课程和教学的变化能够得到有效的适应、学生被鼓励参与课程设置等。学生的课堂体验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动机,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课堂体验越正面,学生越可能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培养质量。

对学生课程学习体验评价体现的是一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研究生课程体验调查将学生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体验、互动体验以及反馈体验等方面的体验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从措辞上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学习体验来评价,尽量用学生的语言来总结评价信息,例如学生的课程使其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学生可以适时地反馈课堂体验等。这种以学生课程体验、感受的表达直接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老师为了得高分而去迎合学生,也更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因此,就课程评价内容而言,我们不妨转换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评估的范式转换到学生课程体验的评价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并不是完全否定现行的评价体系,而是对现行评价的一种发展和补充。英国历次研究生课程学习体验调查中,无论是高等教育机构还是在读研究生均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并且得到了积极显著的反响。英国的经验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生课程体验评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同时还具有其他质量保障方式与途径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是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中政府、社会与高校三种力量的有益补充。目前,国内已有高校着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就学体验的调查并致力于推进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工作,如我国最早关注就读体验的周作宇教授引进美国的CSRQ,清华大学引进“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对中国大学生展开调查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围绕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参与展开的,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参与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应该尽快转变研究生课程评价的观念,不断推进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评价的新观念,从学生自身的课程学习体验出发,不断健全研究生参与课程质量评价制度,拓展研究生参与课程质量评价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教育发展研究,1998(12)

[2]周作宇、周廷勇.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

篇6: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Most of the Chinese classes are teacher-centered. Students are always busy listening to their teacher and taking notes, while the leacher speak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the class. But I don't think the teacher-centered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It will make students passive listeners. In my opinion, the class should be students-centered.

A students-centered class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a teacher-centered class. Firstly, th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If the teach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students and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whether their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what he says, it will be less easily for their students to daydream. Secondly, the students will cooperate better with their teacher, and the teacher can get the feedback through their students' questions and improve his teaching accordingly. Thirdly, the students will be more active and creative. They can discuss or debat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y may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r sometimes even present creative ideas which will arouse the inspiration of the teacher.

In a word, in the students-centered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feel that they want to study rather than teaches want them to. So I think students-centered class is better than teacher-centered class.

篇7: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参加这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我很荣幸,学习中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在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老师是学生的尊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虽然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教改中,也听到有“以学生为本”的呼声,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操作不明朗。这次,英国的专家大卫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很达的启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

一、尊重、建立信任很重要

“我知道我不能够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他们学习的环境。”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教学是否成功与我们如何看待学生相关,我们应该像 亲照顾孩子一样帮助他们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舒服、快乐。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好能尽快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并直呼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感到亲切,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学生有成功感、归属感。

二、遵循9大原则,激发无限活力

SCL的教学设计遵循9大原则,通过活动来促发学生的无限活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用形成性评价等对学习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建筑师、设计师,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多用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安全感、成功感!

三、学生学习的风格很重要,评价要多元化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四种风格,它们是视觉型、听觉型、读写型、和触觉运动型。而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包括这四种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不会睡觉或者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单

一、应该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

四、教学方法和重要

在这次学习中,我还学习了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例如、晾绳子展示法、模拟、游戏等等。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尝试用用合同的方法,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但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因为学生并不是像开关一样,一下子就能转换过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肯定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不断地灵活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学生就是一把密码锁

密码锁的理论让我很震惊,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去思考,寻找学生的密码锁,因为这密码一旦开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无穷尽的。我们还要运用三枚奖牌和一个任务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学习等等。

篇8: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一、课程范式及“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提出

将范式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始于托马斯·库恩。他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范式是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是指被学科共同体所认同的学科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构成的规范框架。米切尔引述墨顿的观点指出, “范式是用来指导一定范围内研究的一组经过明确阐述的概念和命题”[2]。可见, 范式可称为看待研究对象的视角和方法, 是某领域研究共同体所认同的理论、假设、价值伦理与方法的总和, 为学科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也可称为某一领域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和范本。因此, 在课程领域引用范式概念, 理解“课程范式”, 即指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 所构建出的课程领域的理论、模式、路径、方法等规范性框架。

1952年, 卡尔·罗杰斯在“课程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主题研讨会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为课程建设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以及不断整合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面向的课程范式,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前提、实务模型和操作方法。这种课程新范式的重构, 对于促进课程领域的成熟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新的视角, 并据此来寻求高职课程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 有利于促进课程领域的本土化研究, 有助于改善当前课程领域“技术理性”主导、职业迁移能力不强等问题。

1.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理论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 相较于19世纪末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 其更强调学生生活的完整性, 反对将知识人为割裂, 主张从社会生活出发, 让学生掌握社会文化和社会意义。后来, 杜威所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以“发展个体自身能力、满足学生自身需要”为目的, 通过生活课程的整合,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 美国有37个州发起了课程修订运动, 以强调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如辅导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谋生、如何健康地生活等, 大大降低了课程教育的学术性。

20世纪50年代, 英国的A·S·尼尔成为这一领域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 其著作《夏山学校》总结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也激发了美国第二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次改革通过“解放学生”, 对那种刚性、学院化和官僚化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善, 把经验学习放在与书本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时降低课程要求,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3]。虽然这次“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声势浩大, 但最终由于课程设置的不科学而宣告失败。

20世纪90年代, 虽然美国政府和学校在加强“新基础”, 但学生的学业成绩下滑态势不减, 于是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强调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这一次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识到,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 都应当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学会学习,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要素学校实验就是通过重新设计课程, 以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公民观念等有限的核心能力和知识为内容重构课程,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逐渐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推广。

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清晰并走向成熟的过程, 尤其是“罗杰斯挑战”对传统以教师和教材功用为中心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触动, 为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范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实践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围绕如何进行课程建设, 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的实践, 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程领域的不断发展、逐步成熟。

其一是俄罗斯制和MES课程实践。俄罗斯的技术分解、班级授课为大规模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了操作路径。随后针对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指出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提出了既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又能适应不同经济环境的MES课程 (就业能力模块组合) , 该课程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任务行为化实现课程模块化,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单元, 最终通过学习包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但是此课程将工作体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的模块为止,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论知识的教育, 同时由于过分关注细微环节, 也带来了学生忽视整体的危险。

其二是美国CBE课程实践。源于对当时师范教育知识本位的批判, 美国提出了能力本位课程 (CBE) ,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对以学科本位的三段式课程带来了重大挑战, 也打破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式课程的展开顺序。但这种课程过于强调技能, 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容易导致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技能和任务, 难以获得对工作情境的整体理解。

其三是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实践。20世纪90年代, 为了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 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德国政府颁布了新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 提出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其核心理念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 认为“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 而是个体自我建构的。在课程开发方法上, 此方案从相关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 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这种探索已触及了职业教育课程中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因而深得德国及我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同。但是, 批评者同样指出, 由于该课程自身理论存在的缺陷导致该方案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从俄罗斯制到“学习领域”课程的演变, 充分表明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探索从未停止, 而且各种类别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都在一定程度回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并为课程自身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基本框架

课程作为按照某种特定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后的“知识体”, 它是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载体, 同时也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核心纽带。因此, 课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而“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确立,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 都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

(一)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范式的基本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范式要求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 并使课程成为沟通学生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桥梁。其基本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高职教育应当致力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必备的能力, 通常称为从业能力, 一般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它是学生在以后的职业活动中, 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其本质都是指学生适应生活世界所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因此,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职业技能, 更包括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适用职业变迁的方法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应当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弗雷德·舒茨在其《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指出, 人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库存知识”来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4]。可以说,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确立的基本依据, 而对于学生来说, 生活世界包含着现实生活世界与可能生活世界, 因此,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 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和可能生活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就是要满足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通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 让学生既能适应当下的生活, 也能适应可能变迁的生活。

3.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传统课程观中, 课程实施与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这不仅导致课程过程与学习过程的长期分离, 使课程走向封闭和孤立, 还使学习变得死板和沉闷,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入, 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彰显, “作为教学事件的课程”与“作为课程过程的学习”日趋整合, 课程不再是静态的书面文本, 而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建构的动态画面。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的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的构建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范式”与“经验课程范式”基础上的发展, 它改变了传统高职教育课程“技术理性”的支配地位, 注重对学生这一社会人的完整培养, 具有鲜明的特点。

1.课程的开发源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开发是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开始的, 通过整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需求, 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目标, 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对学生在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回应, 使高职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2.课程的学习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 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建构;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探究知识、建构知识, 真正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建构的双向运动。

3.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师生的互动参与。“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强调, 无论在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阶段, 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 这种参与将极大地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更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 必将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达成。

(三) “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范式建构的目的在于回应课程和人的发展的需求, 解决课程开发与课程效果之间的问题, 恰如泰勒指出的:“课程编制是一种实践性的事业, 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 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体系, 主要不是解释一种现在的现象”[5]。“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为依据, 从其全部“生活世界”导出相关的能力需求, 然后将需求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内容, 再通过合适的“学习情境”使课程具体化。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5个基本步骤。

1.分析学生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建设要首先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结合与学生职业相关的生活世界的能力需求的分析, 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对需求的理解上, 要改变传统的需求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体现学生适应生活世界的普遍需求;在需求分析的方法上, 既要考虑学生在求学阶段的学业需求、生活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就业需求等现实生活的需求, 又要考虑学生走向社会后除了专业技能需求外的团队合作需求、职业流动需求、完成更高层级的职业变迁需求等未来生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确定学生适应生活世界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 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转化配置学习要素。通过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分析, 根据不同的能力类型配置学习要素。专业能力是指与职业相关的符合专业要求、按照一定的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应遵循的规范和能力, 如计算能力、编程能力、实际的技能和知识, 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 具有职业特殊性, 这种能力的学习要素就是专业学习, 可以通过行动领域划分和学习领域开发进行学习要素配置。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如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自学能力, 这种能力配置的学习要素包括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课程反思等。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组织能力、责任意识等, 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要素配置应当包括隐性课程设置、课程文化建设等。

3.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实际的生活世界与可能的生活世界中, 将学习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使其中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描述, 构成主题学习单元。这种课程方案的设计, 是课程体系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要注重如何选择学习情境的载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来具体分析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 需要明确不同学习情境载体之间的关系, 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载体、如何表述和排列学习情境等, 这些都关系到学习效果的达成。

4.优化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之一在于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实施上采取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的谈话教学法, 使教学信息实现双向传递, 达到知识的相互建构, 此外还可采取“六阶段”教学法, 即通过激励、困境遭遇、探究解决方法、试验、记忆与掌握运用等多程序的过程教学, 让学生体验实现教学目的。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项目情境中, 运用专业能力进行操作, 运用特定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5.强化课程过程评价。课程开发是一个包含课程评价在内的动态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评价应当坚持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标准,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评价依据, 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过程评价以及社会、企业的评价有机整合起来。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高职课程应当在课程开发的每一阶段进行评价, 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 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方法上, 既要有量的评价, 即学业评价, 更要有质的评价, 即效益评价。同时要及时反馈课程评价结果, 以促进课程要素的不断优化。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范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本土化实践, 它不仅丰富了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更使这一教育理念在微观的课程领域进行了实践探索。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使高职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职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高职课程领域中的具体实践, 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生活世界的适应。作为一种课程范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 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开发过程, 将会给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变化。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高职教育,课程,范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 2009 (06) .

[2][英]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察振扬,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57.

[3]Angus, David&Mirel, Jeffey.Rhetoric and reality: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In Learning From the Past:What History Teaches Us about School Reform[M].edited by Diane Ravitch&Maris A.Vinovskis,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295-328.

[4]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3.

篇9: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

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并且,也对培养学生英语的基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普遍都以教师为主,通常采取的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会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逐渐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英语课程的学习。

一、初中英语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初中的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属于最基础的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并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另外,也能使学生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人本教育的原则基本一致,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还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所有教学工作,一定要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展开,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英语的学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形式。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速度,这样,会大大增加初中英语的教学效率。所谓的教师引导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要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指引者的角色,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教师决定。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初中英语的学习;而学生主导的意思就是,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自身的英语能力增强。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和教师沟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要主动请教教师或者是询问同学,逐渐提高自身英语能力。通过调查,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并且也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2.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心理和心智逐渐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所以,在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另外,教师要积极的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者,通过对他们个体差异的尊重,能够给他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使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3.建立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评价形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用学生考试的成绩以及升学比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一般都以通过考试和升学作为教学目的,因此,也就利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前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改变了原本的的教学目的以及评价学生的标准,更多的重视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所以,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掘新的评价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自评结合起来,另外,也可以将知识性测评与智能型测评、总结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形式,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评价形式,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给出正确的、带有鼓励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是一项比较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还要逐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并且,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特殊问题要特殊解决,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初中英语,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寒.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56-57.

[2]郭辉兵.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1,01:89-90.

[3]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5-77.

篇10: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边云卓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传播的开放,学会学习将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他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校 接受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与方法,树立成才自信心。

眼镜光学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临床视光中用到的各类镜片的设计、制作、光学成像特性、矫正屈光不正原理、眼镜放大率与视场、度数的转换与书写等,教学内容偏向物理光学理论和数学计算,面对学生中一半以上都是文科生的现状,怎么教让学生不触头,怎么教让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临床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进行主动的学习,就成为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针对眼镜光学课程枯燥的光学知识,引入临床镜片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同探讨的意愿,再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镜片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如,在教授柱面透镜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柱面性质的理解存在困难,当带入哈哈镜的生活应用后,学生对柱面成像性质就容易理解多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哈哈镜,会使得人变胖变瘦、变高变矮,变形的原理就源于哈哈镜是柱面反射面,由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屈光力不同,引起的放大率也不同,所以人的成像就出现的不成比例的变化,接下来再举例柱面透镜(散光镜片)临床应用中会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时,学生就彻底懂了为什么了。淡化公式原理推到,重视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逻辑推理的东西很难接受,他们从心里抵触公式原理的推到与计算,我们高职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性人才,对于高深的数理知识需求不高,因而在教材内容处理上,淡化公式推导,实行“拿来主义”,要求学生能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不管公式是怎么来。如,讲授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度数的转换公式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理解在矫正眼睛屈光不正时,眼镜片放置位置不同所需度数也是不同的,能用它来解释临床上近视的人总是喜欢把眼镜推近眼睛看远处东西的现象。以练习册习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知道人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日积月累,单单仅靠课堂记忆是不行,还有赖于学生课下练习巩固。高职学生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惰性明显,自主学习性差,因而,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弹性考核方式,助推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考核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传统的刚性考核模式,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考完了就完了,不会的仍旧是不会,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假若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学习问题,实行弹性考核机制,给学生提供两次或多次考试机会,给学习差的学生降低考核难度,对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将会很有意义。以专业社团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以视博社为基点,组织爱眼护眼活动,搭建师生和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自由获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信心和自豪感。

篇11: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教育学院,马高超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局限于从课堂、书本掌握知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和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年龄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简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并着重在学生质疑能力、兴趣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用此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活跃,与质疑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教师着实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也只是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不懂得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想去汲取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便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而对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许他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当成应付教师或者家长的工具。试问一个不把自己的学习当回事儿,天天吊儿郎当的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有趣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踏实地学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造成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毫无效率的知识学习。

兴趣和效率挂钩,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知识中来,学生的职责应是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地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对学习和考核评价也负有责任。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材施教,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人适合钻研文学,有人喜欢物理知识。而教师该做的绝不是让学生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一律,唱起歌来都一个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作出合适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沉闷死板。根据学生个性把握教学方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上也会诚实地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同一间教室,发现坐在其中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和爱好,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并且在其迷茫时给予鼓励。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育人,是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积极地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上一篇:沿街商铺管理办法下一篇:初稿安全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