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写作范文

2024-04-30

起承转合写作范文(精选7篇)

篇1:起承转合写作范文

三、起承转合式结构(总分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只分析原因或措施的文章)

起:概述材料,引出论点

承:正面,展开,拓宽

转:反面,换角度

合:总述观点,结尾,扣题,收束全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催人奋进的人生标杆

“八荣八耻”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为社会成员树立了人生标杆。每个人都应当将“八荣八耻”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标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梦想,它存在于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滴海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芒,公车上给老人孩子让让座,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擤鼻涕,不乱扔垃圾……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就是对“荣”与“耻”最好的注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身边事做起,多一些理解关怀,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落井下石;多一些诚信,少一些私利;多服务人民,少考虑私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逐步实践,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进而使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耻、扬荣弃耻的良好氛围。(正承)

但是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把无知当可爱,把背叛当个性,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气极不协调。他们小则随意破坏公物,损坏公共设施;排队加塞、挤车抢座;乱扔垃圾,乱倒污水;大则见利忘义,骄奢淫逸,违法乱纪,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的引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反转)

“八荣八耻”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八荣八耻”是催人奋进的人生标杆,我们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以个体推动整体,从小处引入大处,真正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合)

这几个结构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内在联系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尤其适合于建议和报告的文体,总分式是具体的论证结构,起承转合式是总分式的特殊形式。

篇2:起承转合写作范文

古典的小说写作方式来说,包含了「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一、起:就是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二、承:就是顺着开头,接下来的发展。

三、转:就是发生突然的改变和转变。

四、合:就是综合前文,最后的结局。

有了这基本四段,文章的感觉就很完整了,例如:

「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一时好奇买了一张公益彩券,想不到竟然中了五百万的头奖。」(这是起。)

「于是,我拿了这意外的五百万,开了一家书局,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承)「没想到,真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月,不仅亏损连连,甚至还遭了几次抢劫,真是太不顺利了。」(这是转)

「最后,几经思考,我决定把店顶让,回到学校去多读一些书;这剩余的钱,就当作将来发展的基金吧!」(这是合)

这样是不是比较有头有尾的感觉,当然这是一篇示范,在每一段之中,你还可以加入: 「人物、口白、动作、音效、五官感受、成语、俗语、诗词、比喻、形容」来丰富你的文章。而一个故事中,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让人物鲜活有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人物的安排上,要注意:

一、不要加入太多不相关的人名、名词或地名。

二、人物引用要有一般性,不要只考虑地区性。

三、加入人物要有前因后果,不要加入一些只有看过某些文章的读者,才会看得懂的人物和名词。

四、人物的加入,要选定主角,选定之后,主角说话、动作的机会和场合要最多;其它的配角要少一些。

五、人物要藉由说话和动作,才会有生命,而说话和动作都要有个性。例如: 小明说:「我真高兴认识你!」然后就走了。不如改成:

篇3: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一.起

起, 即提出论点, 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问题。起力求“平直”, 就是要开篇破题, 从文题生发开来, 为后文进一步展开做好导引、整理和铺垫。起笔宜开不宜合, 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 变化多端, 以自然为佳。如: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一起笔就开门见山, 语言凝练, 入题快捷, 给人鲜明的印象。当然, 提出观点并不全是一开头就把观点说出来, 还有一些议论文“起”首先写出现状, 发人深思, 从而逐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

2.士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士以故归之,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还有一些文章使用排比句式来层层深入, 逐步揭示出自己的观点:

3.春蚕死去了, 但留下了华贵的丝绸;蝴蝶死去了, 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 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儿凋谢了, 但留下来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 但留下了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 但留下了七彩霓虹;革命战士牺牲了, 但留下了和平的世界;老师的青春逝去了, 但留下了满天下的桃李;还有清洁、农民、工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 每时每刻都在诠释着奉献的内涵:无偿、无私、无畏——— (《奉献者赞歌》) 。

首段就以排比句诠释论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 “起”因文而异, 灵活多变, 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都要注意简洁, 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非议论语言更要控制, 叙述或描写的功能定位要准确, 即必须定向———为提出论点服务。

二.承

所谓承, 就是分析论点, 指出如此会怎样, 不如此又会怎样。承讲求“春容”, “春容”者, 春之容颜也。春开万象, 大地滋荣, 呈现出来的是万紫千红, 百花竞放, 气象万千的景象。春的元素是丰富, 是多姿, 是变化, 是鲜活。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上, 就是紧承中心论点, 展开论述, 论据的选择要丰富多彩, 变化多姿, 五彩缤纷, 要将事实摆明, 要将道理说清。具体写作时, 或正起反接, 或反起正接, 以顺畅为妙。

有正起正接:

1.由物及人, 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也是有巨大影响的。 (郭庭平、张兆浩主编《二十年高考作文精讲》“近墨者黑系列”)

开篇先亮明观点:《晏子春秋》中有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由此可见, 环境对于植物的影响是很大的, 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接着继续阐述这个观点。

也有正起反接:

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岂足以言得士?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曾为齐相, 《史记》有《孟尝君列传》, 千百年来, 世人皆称颂孟尝君能知人善任, 连鸡鸣狗盗之辈都能最大程度的让他们发挥作用, 但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新见解, 属正起反接。

“承”在有些文章中还表现为设分论点, 而分论点不仅要扣得住中心论点, 而且不能存在交叉和包含的关系。如:

3.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苏洵的《六国论》开头就以“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开门见山, 总起全文, 接下来承“起”设立分论点来分析论点, 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紧扣“起”中总论点, 说明总论点, 使总论点更为全面, 更加完整。而且“承”中分论点旗帜鲜明, 观点准确, 不能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承”部分设立分论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分论点不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 一般是并列和递进的关系。分论点的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因题而异, 通常情况下从“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方面入手, 适合从哪些方面设置分论点, 唯一的标准是根据中心论点进行。如:

4.战国时代的孟子, 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吴晗《谈骨气》)

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 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巧妙的运用孟子的名言, 切割成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来有力支撑文章的总“起”, 也即中心论点, 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支撑着文章的中心论点, 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分析中心论点, 毫无交叉, 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条理清晰, 论述充分。

“承”是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 既由上文引出, 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承”得好, 才能文脉顺畅, 流转自如。“承”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要注意四点:一是由“起”到“承”须有自然的过渡语句;二是要有明确的分论点;三是注意安排好由“承”到“转”的伏笔或铺垫;四是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 一般来说, 文章到“承”结束, 文字不要超过全文的二分之一。

三.转

所谓转, 就是转而说开。如果说“承”要求紧承中心论点, 顺势而下, 借助大量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那么“转”, 则是在此基础上, 从材料的选择上, 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文也是如此, 要克服平淡无奇, 就要在行文上寻求变化。转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承后之转折, 或一转, 或多转、迂回曲折。如:

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中在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正面论述之后, 就此“打住”未尝不可, 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一个假设复句, 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 增强了说服力, 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了伏笔。

“转”是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有“承”而缺少必要的“转”, 文章势必显得单薄, 缺乏深度。“转”必须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转”有不同的方式, 可以转换角度, 充实例证;可以正反论证, 巧用对比;还可以借古鉴今;但总的来说, “转”是在“承”的基础上, 从材料的选择上, 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 克服议论文的平淡。

四.合

所谓合, 就是全文结尾。合要求“渊水”, 何谓“渊水”?渊者, 深潭也, 《说文》有言:“渊, 回水也。”“合要渊水”即是说文章的结尾要画龙点睛, 有深度;要回扣前文, 有照应。具体写作时, 可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 再次肯定论点;可明揭题旨, 又可启人遐想, 耐人寻味, 以有力取胜。

1.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此句在归纳时进一步论述, 并补充说明了相关内容, 使得全文的论述更全面。

2.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此段为“合”, 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 结束论说的过程。

以上两例都以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方式来结束全文, 跟全文联系紧密, 说理透彻。

还有以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来结尾的, 如:

3.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 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 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个结尾既是作者的希望, 也是作者的号召, 表达了老一代革命家对青年学生殷切的期待, 使人读后备受鼓舞, 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事业之中去。

还有引用诗句、名言、谚语、俗语结尾, 以求达到劝诫效果的, 总而言之“合”是补充、归纳、总结、回应、深化,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合”都要简要、醒目, 宜运用修辞手法显出亮色, 在照应点化中给人“豹尾”之美感。

篇4:抓好起承转合 提升散文写作能力

先看古代散文名作《石钟山记》的结构。开头引《水经注》中的一句“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领起全文,接着写“人常疑之”的郦元之说及“余尤疑之”的李渤之说,并进一步写自己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而得出的命名原因——这是“承”。然后由对苏迈所说的“古之人不余欺也”一“转”,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著名论断。最后在分析开头两种说法的基础上,总结全篇:“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此为“合”。

再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的结构。开头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迷人的“荷塘”“月色”美景——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一、二两节。尽管篇幅很长,但课文同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第一节开头提到地坛,是“起”。接下来写自己瘫痪之后逃避到地坛,以及因此获得的对生命的感悟,这是“承”。第二节开头用一句“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自然引出母亲当年对自己的关心与担心,从节选部分看,这是“转”,由写“我与地坛”转而写“我与母亲”。最后写“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将“我”“地坛”“母亲”三者绾合,这是“合”。

通过上文的简要分析,我们发现,优秀的散文大都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散文写作如果能注意到起承转合,就会浮想联翩,神游八荒,思接千载,充分体现“形散神凝”的特点。散文写作如果能注意到起承转合,就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审美要求。散文写作如果能注意到起承转合,就会开阖有度,流转自然,富有韵味,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总之,如果能做到起承转合,必会逐渐摆脱“学生腔”,大大提升散文的品位。

做到起承转合,关键是抓好“转”字。

从内容上说,不能是前文内容也就是“承”的部分的直线延续,而应有所“转移”或“转变”。可以宕开一笔,由此及彼,如朱自清由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转到写惦念江南,如史铁生由写“我与地坛”转到写“我与母亲”。也可以向纵深挖掘,揭示道理,如苏轼由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究,上升到“事非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高度;再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由自己的游历经过,转而写“志”“力”与“物”三者的关系。这两大散文名家的散文名作,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分析蕴涵的本质,自然非一般的游记散文可比。还可以正面相承,反面立意,如聂绀弩的《我若为王》,先极言“我若为王”之后的种种荣光,后由对带来这种种荣光的原因探究而“恍然大悟”:“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从反面揭示出种种荣光的实质。

从思维上说,“转”的部分必须是前文内容的自然流转。正如佘树森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所言,写作者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并从仪态错综中发现事物间复杂、隐曲而又独特的联系点”。只有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才会“转”得自然妥帖,给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愉悦,从而打通“由‘平凡处所’通向那‘极乐世界’的幽邃的大门”,把读者“带入其中,出其不意地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从篇幅上说,“转”的部分不宜太长。短小,才更显得突出,才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与“鹤立鸡群”具有同样的效果;短小,才更集中,才更能在“承”的基础上有力地表情达意。所以,“转”的部分,或寥寥数笔,发散开去,让人回味,如《荷塘月色》;或三言两语,揭示主旨,引人思考,如《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我若为王》等。

当然,“起承转合”仍属于写作技法的层面,写好散文的根本还在于写作者有生活、会思考,但如果已具有写散文的基础,抓好“起承转合”无疑是会大大提升散文的品位的。

趣味小故事集锦参考答案

一、 1. 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注意点:“见爱于卫君”含有被动与倒装) 2. 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注意点:“游于果园”含倒装) 3. 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二、 1.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甚么奇特的地方。(注意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 2. 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注意点:本句是判断句)

三、 1.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 2. 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3. 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 1.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注意点:“是”为重点,属指示代词“这”) 2. 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注意点:“病”字要联系上下文,有比较的意思) 3.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注意点:“若之何”是固定结构,表疑问)

五、 1. 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 2. 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注意点:“特与……耳”属固定句式) 3.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孩子)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注意点:“非以成教也”是判断句)

六、 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注意点:有判断句,“去大梁”的“去”、“议臣者”的“议”是关键实词)

七、 1. 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 2. 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

篇5:起承转合写作范文

概述所读的材料,要精炼,如果以700字的文章为例,那概述部分最好控制在100—150字。这个概述很见叙述的功底,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很难把握好。其次,概述要突出与共鸣点有关的内容。比如我们昨天说到“玄武门之变”,这个历史事件可以写一本书,那概述突出什么呢?要看观点是什么。观点可以说明李世民的果断,也可以说明“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观点。我们以这两个观点为例来示范概述。

第一,说李世民果断。示例:当太子集团的齐王李元吉打算以出征的名义,征用秦王府旧将并借机剪除秦王羽翼时,李世民当机立断伏兵玄武门,发动政变。当太子与齐王上朝经过西内苑,发觉情况有异打算拨马回宫时。李世民又果断跨马奔出伏击圈,叫住太子与齐王,并亲手张弓搭箭射杀太子,随即,尉迟敬德射杀齐王(129字)。

第二,说“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示例:武德九年,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的斗争已经白刃化,李世民在参加太子宴会,喝下毒酒大难不死之后,于当年六月四日凌晨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哥哥李建成,其爱将尉迟敬德射杀秦王弟弟李元吉。之后,高祖李渊禅位。这样,秦王终于踩着哥哥弟弟的鲜血登上了皇位(128字)。

这两个概述都说玄武门之变,但前者突出秦王果断,后者突出兄弟相争的残酷,尽管表述同一历史事件,还是稍有差异。这个差异是由文章的观点决定的。

其次是“承”,就是要从材料中得出观点并分析论证。我们以第二个观点为例来说。一句“秦王终于踩着哥哥弟弟的鲜血登上了皇位”其实已经引出观点了,马上可以接:这就是我们读历史常说的“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观点出来后可以简要分析过渡。例如:太子李建成觉得秦王军功卓著,对自己继位有威胁,以宴饮为名想毒杀秦王,固然不念手足之情。然后李世民张弓搭箭之际,心中也没有建成这个大哥。这样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然后可以举例,比如赵武灵王的沙丘之变,胡亥矫诏杀扶苏,烛影斧声中的赵匡胤之死,明代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等等。

第三,铺陈事实摆明道理后,需要深化主题,需要联系现实,这就是“转”。为何诸侯之门就没有仁义呢?可以说利大于义,可以说权胜于亲。如果说利大于义,就可以联系到今天的国际时事,讲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比如朝鲜与中国今日的交恶。读后感的 “转”是否有神来之笔的精彩,也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如果这个“转”能让人耳目一新,那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篇6:起承转合写作范文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

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2)起——正承——进转——合(3)起——反承——正转——合

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例文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起——起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2、承——承题: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转——转题: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4、合——合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简析] 这是一篇历代传诵的翻案名作。全文共九十多字,而无一句闲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起承转合,特别明显,是短篇文章中的典范。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反承——反转——合。

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养士,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能为他所用,发挥一技之长。对此,历史上从未有人发过异论。王安石指出孟尝君养士,只获得鸡鸣狗盗的帮助,实际并未算真正的士,这是读史的新见解。可谓翻历史定案,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又言之成理,使人耳目一新。而文章极为精悍,毫无枝叶,又可谓字字千钧。不愧为读书心得之名作。

读书与成才

缪群

走进北京西四新华书店门口,“祝你成才”四个大字列在橱窗里,引人注目,自然使我思考着读书与人才、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于是想说几句话。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阳光对人类那么重要。人类社会的前进与书籍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方志敏自幼喜爱读书,读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又想做岳武穆。后来,他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在革命实践中,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彭德怀年轻时读了《资治通鉴》,开始认真的考虑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的问题。“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彭总是这样和斯诺谈的。当他读了《新青年》杂志,才知道了社会主义;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再悲观,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彭总的革命实践,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彭德怀等同志的革命事迹表明,读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书,可以使人们走向革命道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受到启发、教育、鼓舞,长志气,得知识,增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以往这样的例证不少,今后也还会不断证实。歌德把读一本好书,比作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提倡读好书,对读书要有所选择。

有些书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鲁迅斥之为粪便和鼻涕。对于坏书,我们不能任其泛滥。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譬喻“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为了战胜敌对思想,某些专门单位和某些专门人员需要对某些坏书或反面教材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年纪轻,阅历浅,经历少,知识贫乏,辨别能力差,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应是有益的营养品,应该提倡他们读好书。可是,有的青年,见书就买,买了就读,读了就信,甚至不加分析地就模仿,分不出真、善、美与假、恶、丑。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变得更无知。”有些青年读者正是中了坏书的毒,由无知变得更无知,甚至走上邪路,其教训是颇为深刻的。

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神怪、侠义、公案旧小说和侦探推理、惊险小说畅销行时,对这类书出版发行太多,就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污染,甚至产生公害。现在,很多同志开始认识到重任在肩,应当为广大读者多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贡献力量;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志迁就甚至迎合某些读者精神空虚的庸俗趣味,把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变成赚钱的场所。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是做惟利是图的出版发行商,还是要做革命的出版发行家?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和选择的问题。

严和爱

张汉清

“严”和“爱”是辨证统一的。“严”体现了“爱”,“爱”表现在“严”,二者交融渗透,不可割裂。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和“高”因果相依,师傅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带出高明的徒弟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明此道,总是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的子孙后代。

董必武教育子女“要做有补丁精神的战士”,根据党的需要随时准备“补”上去;刘少奇要求孩子学好一门技术,为人民服务;朱德甚至让八九岁的孙子自己洗衣服,以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他们谁不爱孩子呢?正是因为爱,这才要求严。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不劳而获,或者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而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却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能叫做“爱”吗?这其实是“害”。孩子娇纵惯了,久而久之,有可能目空一切,胡作非为,甚至走上犯罪堕落的道路,又怎能成为有用之才?老一辈革命家所以寓“爱”于“严”,正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的。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我们不能使“爱”停留于低级的庸俗的狭窄圈子里,要把亲子之爱与国家大业紧密相联,以“严”见“爱”,“爱”中求“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否则,溺爱过分,纵容庇护,势必事与愿违,自食恶果。杭州“二熊”不就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反面典型吗?

无数事实证明,“严”是“爱”,“爱”须“严”,把“严”和“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领导、老师、家长对青年、学生、子女从严要求,无疑是真正的爱,爱之愈深,求之愈严嘛。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并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

[简析]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合本文暗合“起承转合”的写法。

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

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

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

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

语言畅通,显示出有较强的功底。但也偶有语病。第3节开头“虽然”这个词错用,因为上下句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改“显然”或删去。

曾在《元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主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曰:‘此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起题)也许有人会笑许衡“迂腐”,但“我心有主”却正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承题)

遥看古今中外,能人贤士无一不“我心有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司马迁的勇于直谏最终使他遭受到人生最大的一次变故——受宫刑。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仅是其肉体上的极大摧残,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但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就因为他的心“有主”。你似乎可以看到北风呼啸的夜里,一位中年男子正托着他那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极度虚弱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作。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使《史记》流芳百世。(转题一,正转)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屈原处处受到排挤,屡次遭到陷害,心灰意冷的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含恨投汩罗江葬身鱼腹之中。“其心有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转题二,正转)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转题三,正转,略写)

明末抗清将领洪成畴,在兵败被俘之后,虽一度保持宁死不屈,不畏严刑的硬汉形象。但在孝庄的温情跟前,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终,他对清朝俯首称臣,成了“亡国贱俘”一般的叛徒,最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耻笑。这难道不是“其心无主”所致吗?(转题四,反转)

清朝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绅,从一介锦衣卫,到最后攀爬到朝中最重要的大臣,其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功夫堪称一绝,但他在担任如此要职,乾隆皇帝对其信任有加之时,所作所为,不是为造福百姓,而是尽其全力追名逐利,中饱私囊。据说其所有家产比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还多,不愧为古今公认的贪官之首。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登基之时,也成了和绅倒台之日。这不是他过分追名逐利而导致的吗?(转题五,反转)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我心有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品质。“心有主”则能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心无主”则禄禄无为,虚度一生。(合题)

[简析]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反转——合

创造月亮 作家 张丽钧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起题)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承题)

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阴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是那样的海阔天空„„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过去那个淋浴着月亮清辉的自己。行走在没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发现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烦恼。

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败之苦、误解之苦„„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尤其是夜晚来临,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诸多苦情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想没想过,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 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慨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被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首一首的歌,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转题)

篇7:从起承转合谈深度报道写作结构

不同内容的新闻事件,在报纸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件事件,不同报社的记者有时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报道,由此产生的报道效果常常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主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灵魂”,具体的材料是新闻报道的“血肉”,那么,新闻结构就是报道的“骨骼”。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肉与灵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方能生龙活虎,运动自如。同样道理,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各种零散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串联交织起来,组成一篇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

那么这种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在笔者认为就是创新地把握好起承转合式结构。起承转合,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 ,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灵,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在新闻报道中的起承转合正是新闻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尤其写深度报道,起承转合显得尤为重要。

写深度报道如何通过结构的巧妙地运用体现其深度性和思想性,笔者觉得应在以下方面着力下功夫。

一是主题确定是关键。一篇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报道其立意必定是高远的。所以,确立主题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必须认真谋划。首先,深度报道的主题应是对所使用的新闻素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抓住新闻事件中影响全局的因素,力求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记者常常从调查得来的大量事实入手,逐渐思索、比较、筛选,逐步确立主题,然后再拿到实践中去求索、印证。随着事实线索的进一步展开,记者还会发现更新颖、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主题思想,从而不断开掘和深化原有主题,摆脱就事论事。其次,深度报道的主题追求新鲜,讲求特色。在主题的确立上,要时刻注意与当前社会及所处领域、行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挖掘新闻素材的新鲜性和特色性。

二是选用材料须讲究。选择素材,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结果,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写作深度报道,作者必须通过对素材、信息的选择,才能更容易使读者形成与自己相同的认识和观点。为此,就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具有典型性。素材典型不典型,直接影响报道的传播效果。2.要突出细节,越具体越好。深度报道写作中需要用各种细节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这些细节包括场景细节、行为细节、语言细节等。写作中,一方面要突出使用细节,同时要设法营造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造就一些能够让读者可感可触的有镜头感的画面。通过细节塑造的画面、声音、对话和情节等,将读者带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引导读者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越是具体的细节越是富有感染力、越是容易吸引读者。

三是行文结构要跌宕。深度报道的行文结构要讲究完整、严谨、均衡。完整即文章的结构应线索连贯、环环相扣、首尾衬托,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所谓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编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人们之所以喜欢看波浪起伏、峰回路转的报道,是因为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吊起受众的胃口。

从外部形式来看,跌宕起伏原则要求深度报道的结构疏密得当,穿插灵活。疏密得当,就是略写和详写合理搭配。略写与详写是叙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没有略写,对过去发生的事实进行详细叙述是不可能的。而详写常常指细节描写,人物直接引语等。这种写法往往事、景、情同现,易使人“如临其境”,容易感染人,但比较占用篇幅。

另外,文章还应虚实结合,即概括性的介绍和具体事实相结合;张弛有道,即节奏的快速与舒缓相结合。这样的行文无疑让文章结构显得婀娜多姿,跌宕起伏,颇为引人阅读,加强记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起承转合写作范文】相关文章:

起承转合作文高考04-17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承与转合12-24

范文写作05-13

文章写作范文05-22

新闻写作 范文05-24

写作启事范文05-27

提纲写作范文05-17

校歌写作范文05-17

写作提纲范文05-17

写作方法范文05-17

上一篇:审计报告带英文版下一篇:船用轴流风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