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范文

2024-05-22

文章写作范文(精选6篇)

篇1:文章写作范文

个人认为,对于大多数写sci的作者,包括小弟在内,poor english是最常被编辑们提出来的问题。找润色公司等等,也需要人民币。因此,小弟将一些经典的英语中的句子,包括描述趋势,描述大小等的句子,放入。。也希望其他高手们也一起来完善这项工作。这样,以后,我们也可以写出比较地道的句子,而不被别人诟病。以后,每天10句,日积月累下来,大家都可以用。

1、表示与某某研究不同:Our results are seemingly at variance with a previous study that。。(例如:evaluated FDG uptake in irradiated bone marrow and other tissues in rodents)

2、表示与某某研究相同:。。are(is)in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原句:The changes in the percentages of neutrophils in this study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3、表示某种变化可能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当某种机制占上风时,会导致。。变化,反之,当另一种机制占优势的时候,会。。。要描述这种东西很难。特别是在讨论的概括。因此,用这个句子: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trade-off between...and.....原句:The increased FDG uptake observed on day 1 in the irradiated marrow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the relatively decreased cellularity.4、称赞自己的结果如何如何牛,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用途:

Our results in...model suggest potential uses for...in the.......In a broader sense, they also make a case for using...to...other......原句:Our results in the EAE model suggest potential uses for [18F]FDG PET/CT in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other disorders characterized by hyperactive immunity.In a broader sense, they also make a case for using PET to measure other metabolic pathways as functional readouts of immune activation.5、表明可以用于预测。。(例如预后,治疗反应等)

Our results demonstrate(or reveal)that....can.....and possibly allow early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原句:Our clin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DG-PET imaging can advance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intestinal GVHD and possibly allow early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GVHD responsiveness to therapy.6、用于讨论开场白。

The initial question that motivated our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would prove useful in

原句:The initial question that motivated our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molecular imaging with [F]-FDG-PET/CT would prove useful in diagnosing radiation-induced haematopoietic injury.今天先更新到这里。。我个人认为这绝对不是抄袭,仅仅只是用一下人家的结构而已。也有人说这样会导致全文的行文等看起来很怪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苦哈哈战友,这种套写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毕竟很多低分SCI人家的要求仅仅只是能看懂。。。18

篇2:文章写作范文

申论文章写作是个大难题,如何提升分数成为很多考生的期待,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几点:

1、写好申论文章分为三步:①准确把握材料核心思想;②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③以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申论考试,必要性极强,当前基层千头万绪,要求考生能够有较强的接收、分析并反馈信息的能力;理解申论必要性,才能更好发挥。

2、申论训练不在于数量积累,在于质量积累,最怕低水平重复。考生务必把每篇文章的问题都明白,哪些语句不到位,一定要清楚为止;一定要有一篇属于自己的标杆文章。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文章,一定拿不了高分。

3、申论因批改特殊性。在以下部分,考生必须以最高要求进行训练【标题-开头-分论点段旨句-结尾】,这几个部分务必不能出现问题。、不要低估改卷者的能力。事实上1分钟内完全能判断一篇文章好坏。阅读能力中等偏上的人1分钟阅读550字左右;阅卷者差不多是650字。一般开头和结尾之和400字左右,加上分论点不到500字。所以目前的改卷速度非常科学。1分钟都打动不了阅卷者,自然无法得高分。

5、部分考生大段大段抄原文,开头就抄,这样会让分数直接下降;特别提醒开头首句,千万不要出现语句不通,常识错误,错别字甚至涂改等低级问题;标题不要过长且避免任何形式的涂改。

6、一些考生文章的写作层次不高,视野格局都有限;用词不够精准,例子不够生动,段落不够工整,为了写作而写作,自然得不到青睐。

7、一些考生因到后面时间仓促,尾段字迹潦草,或者不到70字结束,这样感觉肯定不好。好文章的结尾肯定是要给人回味悠长之感,能力许可还可以适当升华;

8、一些考生词穷。甚至还在背名言,这根本对提分没效果,除非两年前就已开始背诵。当前大家要做的是每天保持训练的节奏,让自己不断适应考场,一定要有计划的安排复习,这很有必要。

其实申论并不难,很多同学往往输在了基础上。相信大家注意好这几点后,一定能够取得如期的高分。

【热点背景】

申论热点:微文化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起源于微博客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整个网民比例的83.4%,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就超过200亿条,社交端口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微文化”凭借其即时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综合分析】

“微文化”的兴起是各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WiFi覆盖提升、移动3G技术的成熟和4G信号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同时,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价格持续走低,也促进了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的形成。这些都为“微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微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Line、Skype(MSN)、BBS等自媒体平台,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和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的交流和传递,具有“短、平、快”的显著特点。

其次,青少年是“微文化”传播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用户群。很多青年都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形式抒发情感、疏解压力,其中既有对生活趣事的调侃,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深思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等等。

第三,在“宅”现象日益流行的当下,“宅男宅女”们更喜欢把自己放逐到独立的空间中,独自享受着一个人的世界。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大多通过网络来实现,如网购、网聊、网恋、网络社交、网上写作和阅读、网上理财等,不少年轻人的日常活动几乎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第四,在“微文化”传播中,无论是发表生活随笔和个人感想,还是有见地的观点和评论,或者转发、分享有吸引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会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发帖、回复、转发、点赞”这几个动作虽然简单,却极大满足了青年网民的参与需求和表达欲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效互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内心的成就感。

微文化是一种改变的力量,让无“微”不至成为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微文化是一种传播的力量,让“微”言大义成为一种表达和传播方式;微文化是一种积聚的力量,让“微”

而深厚成为一种参与和监督方式。只有着眼微视角,留住微镜头,建立微组织,打造微平台,热心微公益,才能树立微形象。然而,“微”能树“威”,“微”亦可藏“危”,当有限自主变成无限自由,当快餐文化替代经典文化,当新生事物难掩暗藏杀机,“美好”与“不安”之间的距离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唯有理性看待“微文化”,才能让当下文化之名片与中华文明的身份相符。

让微文化成为正能量的孵化器才能积微成著。政府倡导微文化才能让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企业践行微文化才能让品牌发展战略具体化,个人关注微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传承常态化。微文化之所以会成为当下文化名片,源于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文化需求的创新式表达,社会交往的多元化追求,由此不难看出,摆脱物质性拖累的文化形态会以更自由的方式积蓄正能量,脱离崇高感束缚的文化方式会以更有力的方式表达正能量,离开面对面制约的文化创新会以更广泛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因此,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对社会规则的改变,是对文化传统的颠覆,是对生产方式的改造,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识微见远。

让微文化成为负效应的防腐剂才能防微杜渐。“徐玉玉事件”不能因为微关注而忽略了电信诈骗的根源探寻,“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不能因为微传播而掩盖了社会教育的本质探讨,“辱母杀人案”不能因为微效应而左右了司法审判的公正坚守。微文化因其主体的广泛,传播的快捷,监管的空白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由此,如若微文化成为了负效应的滋生地,那将威胁民众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收益,降低政府的社会效益,那将是微时代的危险、危机甚至危难。当《人民的名义》悄然成为微话题时,我们看到了微文化应有的方向指引,有“微言”而不失“威严”,因此,微文化应该对负效应坚持“零容忍”。

篇3:高考抒情类文章的写作

何谓抒情文?顾名思义, 是以情感的抒写作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文章, 是散文重要的形式之一。一种文体是否是抒情文以抒情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而定。一篇文章可以兼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 文章基本表达方式, 但如果抒情所占的比重最大, 所表达的感情充分、鲜明、强烈, 甚至通篇充满抒情即可视其为抒情文。需要注意的是, 抒情文与记叙和议论类的文章的分类是相对的。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要把它与具体的记叙、描写以及议论结合起来, 或者说抒情常常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为基础。否则“假话, 套话, 空话泛滥, 胡编乱造甚行。或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 或陈旧呆板, 或机械模仿, 情感失真, 或衰退颓废, 表露偏执……” (何永康语) 反而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 令人反感。

那么, 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文呢?

一.寻找动感源, 情真意切写情。“作诗不可以无我”是古人一贯的主张。抒情, 抒发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 是作者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独特的感情, 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感受, 因此, 最忌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例如, 面对同样的枫叶,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眼里, 是“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 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胸怀大志的毛泽东眼里, 是“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是革命的热情把枫叶都染红了。郁达夫说: “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 深入体验生活, 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 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如2006年湖北考生写的这篇满分的抒情文:

三生有幸遇上你

前生, 今生, 后世, 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

———题记

佛说, 因果有缘, 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 上辈子也就是前生, 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 亿万次的寻觅, 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 惟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 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 眨眼间消失了, 那种感觉, 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 我变得敏感多疑, 寡言少语, 心灵封闭, 没有安全感, 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与空虚相伴, 与孤独同眠。然而, 三生有幸, 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 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 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 短发, 一身黑色衣服, 笑时给人温暖, 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 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 不容外人涉足, 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 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 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 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 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 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 便表扬我, 一有时间, 便找我谈心, 鼓励我多与人交往, 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 我知道, 可是, 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 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 一晃三年过去了, 我离开了你, 升上了重点初中, 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 但是, 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 你对我关爱有加, 问寒问暖, 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 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 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 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 好好考, 我始终相信, 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 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 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 我不禁笑了, 这是妈妈“走”后, 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 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 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 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 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 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 在我渴望的时候, 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 你发短信来说: “孩子, 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 好好考试, 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 你不知道啊, 我又一次落泪了, 你老是惹我哭, 惹得我激动地哭, 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 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 我想, 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 因为你说过, 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 是拎的东西多了, 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 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 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 拥抱你, 亲吻你, 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 老师!”

妈, 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 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 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 妈, 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 懂得生活, 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 它带走了一个亲妈, 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 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 再下一个, 生生世世, 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 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 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 妈妈!

本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 写出了对一直关心“我”的老师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文中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对老师在场外送考的想象, 都写得真切动人。文章从“题记”入手, 扣上命题的要求, 结尾时, 又进一步照应“三生有幸”, 首尾圆合。特别是“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 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一句, 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 读来令人动容。

二.选好动情点, 于细微处见情。写作抒情文的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每一首诗, 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 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 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 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 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在生活中, 人们遇到了某种悲哀的事情, 往往会独自伤心饮泣或嚎啕大哭, 这是一种自我宣泄, 其目的是排解心中的痛苦, 其宣泄的对象往往是静默的遗像、无言的小河, 寂寥的夜空等。如果把这种痛苦写成文章, 其交流的对象就成了读者, 读者能受到感染,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达蓬勃的朝气、果敢的精神, 或相反地, 表达忧伤或平静的心境, ———这种心情就传达给别人, 一个人受苦, 用呻吟和痉挛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这种痛苦就传达给别人;一个人表达出自己对某些事物、某些人物或某些现象的喜爱、崇拜、恐怖或尊敬, ———其他人受了感染, 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物或同样的现象也会感到同样的喜爱、崇拜、恐怖或尊敬。”好的抒情文就应该有这样的 效果。

如2002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的结尾部分:

放飞心灵, 不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 不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也不需要冥思苦想, 你就可以独倚在窗边, 尽情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 品味人生无限的永恒, 在“月明星自稀, 日出月亦微”的境界中咀嚼“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这时的你没有俗事的纷扰, 不必为俗事所累, 这一刻相信你的心灵早已展翅飞翔在那梦的天空!

黄沙吹落了岁月的沧桑, 驼铃依旧响在游子的心头。但吹落的是泪的苦涩, 是心的犹豫, 而驼铃荡出的是涤净的心灵气息!

经典的画面与深沉的情感, 激起我们最大的共鸣。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也是艺术的生命。据说日本著名画家冈山应举画了一幅《马食草图》, 一位农夫见画后, 说:“你怎么画一匹瞎马。”画家辩解说: “你怎么知道是瞎马?它的眼睛不是睁着吗?”农夫说:“马在吃草时, 必须把眼睛闭上, 这是为了使眼睛不被草尖伤着。画中的马睁着眼睛头埋在草丛里吃草, 准是匹瞎马。”画家愕然……一个细节的失真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

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 强调真实, 一篇文章, 如果材料失真, 又谈何抒写真情, 使人感动呢?尤其是记叙类抒情文, 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 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 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 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 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 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 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 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 只要认真体会, 用心感悟, 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 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 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清代诗画家郑板桥诗“我生三岁我母无, 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 不知母殁还相呼”, 这是何等的撼人心魄!四句诗, 三句写了逼真的细节, 母亲临死前“叮咛难割襁中孤”;只有三岁的“我”由于饥饿, 拼命地抱母索乳;母亲逝去了, 不懂事的“我”还在为索乳呼叫。诗句感情强大的震撼力, 都从逼真细节中爆发出来。

三 . 运用动情 法 , 竭尽所能 煽情。江苏高考作文权威专家何永康先生曾多次对考生坦言, 要“善于‘煽’情”!何老师用一“煽”字, 表明他对“真情”的渴盼至切。

这“煽情”是有技巧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 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一般来说, 直接抒情多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结合使用, 在这些写作的基础上, 画龙点睛或是点明题意。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 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因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含蓄, 运用也比直接抒情要广泛。但在大多情况下, 两者是结合使用的, 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 以直接抒情点题或升华情感, 效果往往不错。这里特别强调以下几种方法

①“点染”突出法。“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 在叙述、抒情性问题中, 作者通过有意点明自己主旨的句子和语句抒发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情感是一种不可名状的、难以 言表的心理感受, 仅仅用“唉”“啊”等感叹词来抒发感情, 是不可能感染读者的。所以, 写作抒情文的时候, 往往要把情感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 化无形为有形, 使人们在“情化的自然”中去体味人物的情感。正如T·S·艾略特所说:“要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情感, 惟一的办法是设法寻找客观应和的事象, 换言之, 即是能够直接成为某种特别情感公式的一组事物, 一个情景, 或一连串事故。”

如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中间有一段:

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 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 白光柔和, 却又是那么的无力。

几句写景, 让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氛围和悲情色彩, 让我们产生这们的预感:一个感人的故事马上就会产生。

②“你”字倾诉法。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 用“你”作为倾诉的对象, 拉近作者与读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距离, 这个不同于“他”的“你”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作者所热爱、所怀念的人或物, 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 比较容易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难以抑制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在“你”的疏导下就显得格外蕴藉而富有魅力。如刘思齐 《泪中的怀念》:

夜深了, 你 (毛岸英, 编者注) 走了, 我穿上医院的长大衣送你到病房大楼的入口处。秋夜的风已经是冷飕飕的了。你劝我回病房, 我坚持要目送你走出医院的大门。你拗不过我, 无奈而留恋地向大门的方向走了几步后又突然转过身来, 向着我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当时我吃惊得呆住了。你慢慢地伸直腰, 倒退了几步, 几次欲言又止, 两眼痴痴地望了我一会儿, 然后急切地转过身走出了大门, 再也没有回头。

我呆呆地、呆呆地站在楼门口……

不经意的一次分手竟成了她与心上人的永诀, 也正是在这不经意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心上人今天有些“特别”令她吃惊: 你显得“无奈而留恋”, 你“向我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你“欲言又止”, 你“两眼痴痴地”……领袖之子毛岸英作为一个国际战士的伟大情怀,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行云流水般的倾诉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有利于使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的文字魅力。

③技巧强化法。由于作者常常要把情感蕴含在具体的形象中, 所以在写作抒情文的时候, 常常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 并以此来强化情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所以, 比起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来, 抒情文往往有更多的修饰, 看起来也显得“花哨”一些。如2013年湖南卷满分作文《叩问心灵》: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 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 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 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 他没有太多的钱财, 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 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 他做到了, 他是幸福的, 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 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 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 英雄长存海天间”!

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联想、引用等多种艺术手法, 让美丽与丑恶对现, 抒发了自己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者的浓情大爱。

篇4:文章富灵动写作有快感

语文教师首先要扣住可读性缺乏这一普遍现状,来分析研究写作教学中是哪一基本环节处理不好而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找到答案以后再设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多作努力: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重视掌握写作自身的内在规律。而在这三者中细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从何方面忖度细节与写作的关系,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到细节能使文章“灵动起来”的道理。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突出强调细节,以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对生活的不断观察和体验,将很多美妙的细节吸纳于胸,继而熔铸于笔端,这样就能创作出好文章,也就获得了表现主题和感情的支点。

作文教学中忽视细节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不善于细节的点拨,学生的学不懂得细节的搜寻,这就会使写作教学陷入惰怠性和随意性的泥淖之中。而强调细节,其实就要求学生树立这样的写作理念:既要着眼于小处的留意,又要注目于题材的挖掘,更要擅长于主题的提炼。“小处”即是指细节。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围绕细节实施一些针对性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一、从阅读中提炼细节,将读和写紧密结合,形成写作练习的体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习和探讨。学生需要探讨文中的一些精彩细节,这些细节表现力极为丰富,但它们往往又极容易被我们所忽视。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去推敲这些细节,进而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把握其深层含义。总之,阅读教学需重视细节,而这样的重视又不时地提醒着我们写作教学也应重视这一点。因为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把握了细节,也就把握住了阅读和写作的纽带。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把阅读的体系当做参照物,把阅读中积累的材料当做摹本,更要把提炼出来的一些精彩细节当做写作的基本素材。

例如,研习《我的母亲》(苏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时,笔者曾紧扣记叙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赏析了两个细节:一是母亲为妹仔讲故事,母女泪珠涌流的情形;二是见“我”因背不出书而被父亲打手掌时母亲唏嘘哭泣的情景。通过赏析这两个真实而传神的细节,学生很快把握住了作者邹韬奋母亲的一些形象特征: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参照这两个细节来书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通过叙写一两个传神的细节来塑造自己父亲或母亲的感人形象。《我的母亲》在细节叙述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真挚、细腻而传神。这个特点贯穿于全文有关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叙写中。记叙文写作中,叙述语言要力求真挚、细腻而传神,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打动人心。而学生赏析了阅读中的细节后能迅速地学习和模仿,再延伸至写作中。而且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又使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很好地巩固了阅读知识。

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倘若阅读鉴赏能与细节相结合并致力于写作方向的寻觅,那将是令人非常愉快的事。另外,作文评改时,教师也应事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评改指向,学生把握了评改的指向,也就明晰了评价的要求,如此学生就能相互评改彼此的作文,而这样的评改对学生的写作帮助很大。局部来说,写作目标要简单,但针对性要强,要强调写作的技法。这样的练习虽说小,但很精,能使学生的写作基本功逐步提高。

二、扣住细节,依靠口头训练和即兴表达,努力加强片断练习的训练

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只是依赖于“写”的技法的学习。先有说,而后有写,这是人类语言的表达规律。人们在生活中,“说”的概率远远超过了“写”。为此,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口头述说细节的训练。长期的口头训练过后,学生的写作兴趣定能被激发,作文教学的课堂定能瞧见师生互动的风采,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也一定能够提高。

口头训练要求教师在设置内容时要注意做到短小精悍。形式上加强对阅读的模仿与延伸,语文课堂上平时强调对名作名篇熟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阅读的范围并从中采撷精妙的细节,着力于模仿,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的口头和即兴表达训练。《范进中举》中有两处精彩的细节描写:一是胡屠户打了

是信息的输出,所以阅读的积累为灵感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我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状况,为学生制定了高中三年的阅读计划,分为:

1.文学名著类。主要是考纲要求的篇目。

2.文化类。如葛兆光的《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3.名人传记类。如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4.自然科学类。如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

5.社会科学类。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6.文艺欣赏类。如莫砺锋的《诗歌唐朝》。

同时还指导学生摘录精彩语句、编写故事、写阅读体会等,既为学生积累素材,又让学生练笔,长期积累,何愁灵感不出现?

高中三年的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丰富的金矿。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我们从自己熟悉的课本教材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二、 反向思索,意外获得

高考阅卷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这和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有关,学生灵感枯竭。如果从反向思维的角度训练学生,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古人说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

例如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媒体上报道有一个农民在某地卖高产新玉米种子,被邻居知道了。村民们纷纷来找他,问他种子出售地方,有的求他高价转让一些也行。面对此情此景,农民担心一旦别人有这高产种子,自己就会失去竞争优势……村民们无奈,只好愤愤地离去,继续种他们原来的玉米。秋收到了。玉米脱粒一入仓,他的这种玉米还皮子厚、脐子大,吃起来也没有一般的可口。后来农业专家分析仅他一家小面积播种,优种玉米不得不接受邻近地劣种玉米的花粉。

教师举了很多例子,引导学生反向思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思考,一下子思维活跃起来,灵感也随之出现了。有一个学生写道:“这故事远不如登山者救人那样生死攸关,但二者相辅相成,同样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给予总是相互的,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当利害攸关的时候,明智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吗?人类的生存虽不完全像干涸处的鱼类那样‘相濡以沫,靠同伴的津液来获取生命的延续,但也不是孤立毫无关联的,我们同样需要给予和接受。给予别人方便、关爱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对方所给予的关爱和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登山者毅然‘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选择了给予的时候,他自己的手脚乃至整个身心,也在不断接触、相互作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温暖,于是,才能‘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困境。”作者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新问题,发现了事物间的新矛盾,从反面说明选择给予,才能走向光明。

再如,《爱莲说》赞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赞美滋养它的污泥肥田;牵牛花,可以赞扬它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攀枝向上”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反向思索常常会诱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反向的结果往往会有意境的开拓。

三、 主动寻觅,感悟生活

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而要主动去寻找获取。在写作过程中,全神贯注,集中思考,才能获得产生灵感的信息。特别是在考场上,写作时间短,灵感的显现都是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位学者说:“灵感,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只有当自己完全被沉思占有时,才可能有灵感。”可是,平时的写作,有时煞费苦心,难觅灵感的踪迹,不妨放松一下,或干脆睡上一觉,也许灵感会突然闯入你的思潮。有时,当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不妨放轻一下与别人交流,往往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一些启发、启示,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有用的信息流,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我让学生写生活随笔,不规定写什么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闻、感想。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特意开设若干栏目,如“同窗有爱”“酸甜苦辣”“时事纵横”“艺林漫步”“穿越流行”等,这些设计贴近学生青春多彩的生活,练就学生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新的信息,引发学生心灵的回声。

我校特级教师虞晔如说作文的本质是“说话”和“行走”,“让作文展示学生生命的轨迹,作文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歌唱”。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利于诱发学生“说话”和“行走”的灵感氛围,要不断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有效地触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5:文章写作常见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 1.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是能画龙点睛,有点及面启发读者去体味生活的底蕴。

2.议论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4.说明

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说明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浅显易懂。能够使人或物更加的清晰准确。5.抒情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作用:反语具有冷嘲热讽的作用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使人或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描写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吧描写分成不同的类别。

从技术角度分为:白描和细描。白描是指不用修辞,着重用简朴的语

言描绘对象的方法。细描则是用细腻的色彩浓郁的笔法对对象进行描摹的方法,语言色彩艳丽,常用多种修辞手法。

从对象上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从方式上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静态

描写和动态描写。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4.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5.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写作手法: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论证手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对比法)引用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 立论:树立自己的观点 驳论:驳斥错误观点。

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说明的顺序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阅读文章或语段时要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a、前后左右b、上下高低c、东西南北d、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a因果关系、b层递关系、c主次关系、d总分关系、e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如何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呢?

一般地说,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都有表明顺序的语言标志,如方位词、时间词等。理清逻辑顺序,要先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理清说明顺序。有些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健康文档 放心下载 放心阅读

篇6:英语六级写作文章

The Road to Happiness

If you look around at the men and women whom you can call happy, you will see that they all have certain things in common.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things is an activity which at most gradually builds up something that you are glad to see coming into existence.Women who take an instinctive pleasure in their children can get this kind of satisfaction out of bringing up a family.Artists and authors and men of science get happiness in this way if their own work seems good to them.But there are many humbler forms of the same kind of pleasure.Many men who spend their working life in the city devote their weekends to voluntary and unremunerated toil in their gardens, and when the spring comes, they experience all the joys of having created beauty.The whole subject of happiness has, in my opinion,been treated too solemnly.It had been thought that man cannot be happy without a theory of life or a religion.Perhaps those who have been rendered unhappy by a bad theory may need a better theory to help them to recovery, just as you may need a tonic when you have been ill.But when things are normal a man should be healthy without a tonic and happy without a theory.It is the simpl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If a man delights in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s success in work, and finds pleasure in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spring and autumn, he will be happy whatever his philosophy may be.If, on the other hand, he finds his wife fateful, his children’s noise unendurable, and the office a nightmare;if in the daytime he longs for night, and at night sighs for the light of day, then what he needs is not a new philosophy but a new regimen —a different diet, or more exercise, or what not.Man is an animal, and his happiness depends on his physiology more than he likes to think.This is a humble conclusion, but I cannot make myself disbelieve it.Unhappy businessmen, I am convinced,would increase their happiness more by walking six miles every day than by any conceivable change of philosophy.英语六级写作练习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and Future Job工作和所学专业不相符现在很多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其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性并不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 我的看法

题目分析:

被迫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绝对是种痛苦,Chance对此略有体会。写作可先从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之间关系开始讨论,接着罗列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盲目报考热门专业,未真正找到自身兴趣所在等等。最后,给出自己观点,本文最好采用正面观点:尽管专业不对口,自己也要适应。

引用

参考例文: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and Future Job

It’s a striking fact that there isn’t neces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s major and specific job duties for majority of people.Many people condemn this on outdated education system an some even complain that textbooks are useless.This phenomenon exist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First of all , it’s a common sense that there alwasys exists a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gap needs to be bridged by continuous expor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and accordingly corresponding modification.Secondly,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knowledge from textbooks becomes behind the times soon.And it will lead to the disassociation between1

what one acquired in college education and what he does at work.From my point of view, when faced with the disassociation, one should adapt himself to working enviro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by adjusting his own information system.What’s more important, life-long learing is essential to one’s career success.Even after one reached the required levels from college education curriculum, pursuit of knowledge should never be ceased.Last but not the least, we should bear this firmly in mind that one’s ability is valued much more than one’s academic degree.不健康生活习惯

Direction: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on the topic Unhealthy Habits of College Students.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in Chinese:

1.部分大学生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晚睡、过度消费、沉溺游戏。。

2.这种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危害3.如何纠正

写作思路依然是反复强调的功能段落的写作思路:首段为负面现象描述(即提出问题),二段为问题分析(危害),尾段为建议措施。

It can be noticed that there are some unhealthy living habits among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college students.Typical examples include staying up late, being addicted to games, consuming in an inappropriate way.Thus, du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udents’ daily habits.Apparently, these bad habits may generate negative impacts.To begin with, they may impair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fitness.In addition, what worries many teachers is that they may also exer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To conclude, never can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ese phenomena.In view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issue, it is time that we took effective measure.Firstly, it is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healthy living.Secondly, students themselves are well-advised to learn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ir own life appropriately.Only by doing so, can we hope to see the ideal scenes in which students enjoy their colorful and healthy life in Ivory Tower.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不能太浪漫主义。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筵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参考翻译:

We should not be too romantic in the interperonal relations.People are interesting in this way.When they meet a person,what they are see at first is always the good points of his or hers,which is like dining in a restaurant.You will be not only favorably impressed with the first dish or cold dishes,but also profuse in praise of the first two main courses.However,the more you have,the more somber you become until the dinner ends up with all the flaws exposed.六级阅读

British universities, groaning under the burden of a huge increase in student numbers, are warning that the tradition of a free education is at risk.The universities have threatened to impose an admission fee on students to plug a gap in revenue if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act to improve their finances and scrap some public spending cutbacks.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to the universities’ threat by setting up the most fundamental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 generation, under a non-party troubleshooter(调停人),Sir Ron

Dearing.One in three school-leavers enters higher education, five times the number when the last review took place thirty years ago.Everyone agrees a system that is feeling the strain after rapid expansion needs a lot more money-but there is little hope of getting it from the taxpayer and not much scope for attracting more finance from business.Most colleges believe students should contribute to tuition costs, something that is common elsewhere in the world but would mark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Britain.Universities want the government to introduce a loan scheme for tuition fees and have suspended their own threatened action for now.They await Dearing’s advice, hoping it will not be too late-some are already reported to be in financial difficulty.As the century nears its end, the whole concept of what a university should be is under the microscope.Experts ponder how much they can use computers instead of classrooms, talk of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refer to students as “consumers.”

The Confederation(联盟)of British Industry, the key employers’ organization, wants even more expa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o help fight competition on world markets from booming Asian economies.But the government has doubts about more expansion.The Times newspaper egress, complaining that quality has suffered as student numbers soared, with close tutorial supervision giving way to “mass production methods more typical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21.The chief concern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is ________.A)how to tackle their present financial difficulty

B)how to expand the enroll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C)how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how to put an end to the current tendency of quality deterioration

22.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in Britain ________.A)the government pays dearly for its financial policy

B)universities are mainly funded by businesses

C)higher education is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D)students are ready to accept loan schemes for tuition

23.What was the percentage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dmitted to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thirty years ago?

A)20% or so.B)About 15%.C)Above 30%.D)Below 10%.24.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A)the British government will be forced to increase its spending on higher education

B)British employers demand an expansion in enrollment at the expense of quality

C)the best way out for British universities is to follow their European counterparts

D)British students will probably have to pay for thei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2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viewpoint of the Times newspaper?

上一篇:第一堂英语课的重要性下一篇:星际旅行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