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作文高考

2024-04-17

起承转合作文高考(精选12篇)

篇1:起承转合作文高考

2018年高考时评作文“起承转合”式结构例谈 黄梅县第一中学

费高桥

我是贵刊的忠实粉丝,今日浏览《语文月刊》公众号,拜读了《2018年高考议论文“起承转合”式结构训练》一文,受益匪浅。突然想起平日关于时评“起承转合”式结构训练的一次作文讲评,我觉得有较强的实用性,特意梳理出来,与大家分享。近年来,教学之余阅读最多的微信公众号就是《语文月刊》,真的是语文教学的良师益友。今年还特意订阅了《语文月刊》杂志,希望有更多的收获,也期待贵刊越办越好。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费高桥 2018年1月21日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术语。“起”是开篇,统领全篇,奠定基调;“承”是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和深化;“转”是转折,转开生面。“合”是结尾,结构上呼应开篇,圆合首尾,内容上点明题旨,收束全文。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到时评写作中,亦能起到非凡的艺术效果。

下面笔者以“梁某抹黑英雄”作文题为例,谈谈时评怎样运用“起承转合”结构。【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新年伊始,电视评论人梁某在节目中抹黑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暗嘲人民公仆焦裕禄,质疑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英雄,并诋毁雷锋,说雷锋“爱显摆,好自我表现”“干好事,本身有他的动机”“写日记是想给大伙儿看”。这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愤慨,随即各电视台取消了与梁某有关的节目安排。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起――开篇

开篇可简要引述材料,迅速提出观点。

【例1】梁某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竟公然在节目中诋毁和质疑龙梅、玉荣、雷锋、焦裕禄、抗美援朝志愿军等英雄形象,挑战正义良知的底线,实在令人愤慨!英雄不仅意味着沧海横流时的挺身而出,其灵魂更在狼烟远去之后浇筑起民族精神的坐标。英雄不容抹黑,历史不容篡改,底线不容碰触。

点评:作文题提供的是一则反面材料,最佳立意当然是批判“梁某抹黑英雄”。简要引述材料后,三言两语,直奔主题,亮出观点。

二、承――承接

就事论事,紧扣梁某抹黑英雄这一核心事件,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因果分析,从而揭露梁某的丑恶嘴脸。【例2】也许会有人认为,历史的面孔总是模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任意地揉捏史实,恶意地消费英雄人物。且不说无端评判逝者的是非是种冒犯和不敬,即便是想更清晰地看见历史中的场景,也应该经过科学严谨的考据,岂能玩穿越、做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臆测,甚至胡编乱造、肆意杜撰、任性涂抹。梁某竟然为了博人眼球,追求收视率,捞取名利,拿英雄开涮,好像不如此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时尚和深沉。殊不知,这样不仅搅乱了大众的视听判断,也折损了自己的道德操守,在无形中已经起到助纣为虐的作用。点评: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驳斥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荒谬,进而揭露梁某的丑恶嘴脸。【例3】梁某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富有个性魅力,能在一些事件上去伪存真。在当前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我们欣赏那些以客观、真实、理性为前提的独立思想和独到见解。但是,打着“言论自由”“独立思想”“起底”“质疑”等旗号来抹黑英雄的所谓“独到见解”,其实是歪曲历史,扰乱视听,解构主流价值,消解民族精神。面对抹黑英雄的一切行径,必须用好道德和法治这两柄利剑,让那些不负责任、不顾立场的大嘴闭嘴,让那些别有用心、恶意诋毁的人受惩!

点评:先肯定梁某见解独到,再揭露梁某抹黑英雄的危害,以退为进,文明交流。

三、转――转折

就事论理,由梁某抹黑英雄个例上升到同类事件,由特殊到一般,从多个角度阐述捍卫英雄的意义和抹黑英雄的危害。(1)背景角度。

【例4】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历史表现出莫名的“热衷”,打着“学术”的幌子,考证细节“真实”,对英雄人物诋毁中伤,蓄意诋毁革命英雄,污蔑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断言黄继光堵枪眼不符合常识,讥讽邱少云是“单面烧烤”,胡说雷锋日记全是造假,企图“证伪”英雄事迹、败坏英雄形象、诋毁英雄人格、颠覆英雄意义。这些论调往往与为汉奸、叛徒翻案呼应,不仅扭曲了历史,而且造成价值观混乱,消解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抹黑英雄,坍塌的是社会的价值,蒙尘的是历史的良心。(2016年第3期《求是》 张明仓 洪超印《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价值观》)

点评:把梁某抹黑英雄这一事件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看待,就会发现其危害之大。

(2)正面角度。

【例5】英雄者,有凌云擎天之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度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英雄者,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英雄者能吃常人难熬之苦,受常人难忍之罪,做常人难及之业„„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英雄连、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等,就是这样的英雄。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这些英雄,就是我们民族的“脊”,就是我们国家的“梁”。这些英雄,不断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强化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不断筑造着社会道德和价值基底。(2015年05月09日宣讲家网 陈鲁民《英雄岂容亵渎》)

点评:正面论述英雄的价值,从而阐述捍卫英雄尊严的重要意义。(3)反面角度。

【例6】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一个社会不能只有醒目的红线、触目的底线,而没有仰望的“天线”。一个人也不能只关注一己悲欢、杯水**,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壮丽。如果我们不去“呼吸英雄们的气息”,而沦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或庸俗的消费主义者,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正能量的风向标。(2015年06月17日《人民日报》辛士红《忘记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点评:反面论述淡忘英雄的严重后果。(4)历史角度。【例7】否定英雄形象,毁坏一座座精神丰碑,则是在摧毁全体国人的信仰支柱。在这方面,前苏联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受“新思维”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蛊惑,苏联人的历史观发生了动摇,以卓娅、马特拉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被颠覆,继而党史国史被否定,国家也随之分崩离析。所谓“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殷鉴不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之风吹开,抹黑英雄人物之论泛起,国家和民族就会处在危险边缘。

(2016年07月01日 《北京日报》胡宇齐《为英雄正名就是捍卫民族的未来》)点评:从历史角度举例论证,反面案例,教训深刻,事实胜于雄辩。(5)国际角度。

【例8】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民族,对于亵渎和贬损英雄的行为都是不能允许的。众所周知,在法国,圣女贞德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对这位17岁带兵出征、19岁英勇牺牲、为挽救法兰西作出巨大贡献的女英雄,法国人历来认为是他们整个民族的骄傲,对她的任何调侃和不恭,都被看作是犯罪的极端行为;在印度,甘地被尊称为圣雄,如果有谁胆敢对甘地指手画脚,普通百姓都会把他看作是大逆不道的疯子和罪犯;在美国,马丁·路德·金是反抗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无畏战士和精神领袖,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场合,对马丁·路德·金的不敬都会遭到普通公民的唾骂,甚或能掀起轩然大波。(2015年05月22日

《解放军报》

陈先义《捍卫我们的英雄》)

点评:从国际角度举例论证,视野开阔,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抹黑英雄进行严惩的做法不是限制言论自由。(6)现实角度。【例9】英雄都是时代的产物,评价英雄人物应将其放到具体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审视。当前,一些人对英雄人物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找到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就大做文章,进而全盘否定英雄。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错误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2017年04月13《人民日报》 吴化清《绝不允许做亵渎英雄的事》)

点评:立足现实,分析一些人亵渎英雄的原因,予以有力驳斥。(7)辩证角度。

【例10】当然,崇尚英雄不是个人崇拜。崇尚英雄既不是要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是要把某个人推向神坛,成为群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崇尚英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树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学习、可以模仿的榜样,而一个被神化的人则是不可学习、不可模仿的。(2016年第3期《求是》 张明仓 洪超印《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价值观》)点评:崇尚英雄不是个人崇拜,观点不偏激,辩证思维彰显思想的深度。(8)类比角度。

【例11】在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德国神父马丁的墓碑上,有这样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铭文:“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出来为我说话了。”当没有人为我说话的时候,个人的悲剧,就可能会导致一场灾难深重的社会悲剧。我们可以想象:起初,他们抹黑刘胡兰的时候,我们无所谓;接着,他们抹黑黄继光的时候,我们不制止;后来,他们抹黑邱少云的时候,我们不干涉;此后,他们抹黑雷锋的时候,我们不抗争;最后,环顾历史,我们的英雄们哪个不是体无完肤了?在一部没有英雄的历史里,还有什么正义可言?还有什么信念可言?当我们对于领袖、英雄没有最起码的尊重,对历史缺乏必要认识的时候,我们还怎样拥有强大的“四个自信”呢?(2017年1月17日 察网

郭赞《**诋毁雷锋者意欲何为》)

点评:宕开一笔,类比思考,推理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四、合――结尾

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升华观点,首尾呼应。

【例12】英雄虽已逝去,但从未远离。他们的功勋与日月同辉,他们的业绩存万世长卷。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光辉壮丽的音画,他们指引着后人无惧艰险、砥砺前行。在当代中国,捍卫英雄就是捍卫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捍卫国家复兴的基业,就是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历史的尊严和英雄的声誉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点评:重申观点,号召人们维护历史的尊严和英雄的声誉。

【例13】庄重的历史,不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英雄的形象,也不该是被任意揉捏的泥塑。敬畏历史,敬畏英雄,荒芜的精神土壤才能够逐渐肥沃起来,空虚的灵魂才能够得到充实。因此,我们该从娱乐至死的网络环境中清醒过来,更不能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中堕落。历史厚重不容轻佻消费,英雄神圣不容恶意诋毁。只有记住那些不朽的名字,追求那些伟大的灵魂,历史的底蕴才会更加厚实,文明的根基才会更加坚固。(2015年06月22日央视网

马平川《消费英雄人物的本质是精神荒芜》)

点评:升华观点,呼吁人们从从娱乐至死的网络环境中清醒过来,敬畏历史,敬畏英雄。起承转合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若顺序稍加变换,亦可以演变出“起转承合”、“起一承二转合”、“起二承一转合”等多种形式。

篇2:起承转合作文高考

“起承转合”几个字受了“八股文”的牵累,名声不大好。但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且不说相当数量的绝句、律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是现在报章上的论说文,运用“起承转合”的都不少见。

比如韩愈的《师说》,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这就是“起”。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必从师”;而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从师”应是以“道”为转移的。这就是“承”,是从正面承接而下,论述自己的观点。接着一句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揭示种种耻于从师的行为和言论,以及由于耻于从师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所谓“君子”,其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就是“转”,由前边的正面论述“转”到对错误言行的批评,是从反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举孔子的言行为证,既扣住了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把正反两面的论述绾结起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合”,是总结,是综合,是论证的结束。

再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便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进一步加以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是“起”。接着就是“承”,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段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增强了说服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了伏笔。“悲夫”之后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

“起承转合”作为一种基本模式,又不是僵死的,而是可以灵活变通的。首先,“起”就有不同的起法。直申观点是“起”,提出问题也是“起”;像《师说》那样“一言以蔽之”是“起”,像《六国论》那样既有“总说”又有“分说”也是“起”。“承”也有不同的承法。从正面展开论述是“承”,从反面展开论述也是“承”;从几个方面、几个层次去说是“承”,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去展开也是“承”。“转”也有不同的转法。上面是“正承”就可以“反转”,上面是“反承”就可以“正转”;批评谬论是“转”,从反面设想也是“转”。“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可以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可以不同,可以止于认识,也可以落到实践,等等。如此变通起来,岂不是千变万化了吗?而且,“起承转合”四步,也不见得篇篇俱全,可以无“起”,也可以不“转”,有时又不必去“合”。这正如使用比喻,典型的比喻结构是“本体像喻体一样如何如何”,但在言语实践中,本体可以不出现,比喻词可以不出现,那表示相似点的“如何如何”也可以不出现。又好像使用三段论推理,完整的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可以省去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两部分。“模式”的使用,在于适应内容的需要,适应生活的需要。有了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意识,“模式”就可避免僵化。

模式三:六段定“乾坤”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起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在指导时,就让学生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篇3:起承转合,轻松搞定开放作文

方法概述

“起承转合”本是汉语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即起因,是开头;“承”即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即转折,从正、反面加以论述;“合”即结束,是结尾。这四者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具体到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作文,“起”就是通过大体描述图中人物/事物及其关系,开好头,为全文主题作好铺垫,埋下伏笔,一般称之为描图。“承”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图画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确立主题,也叫解图。“转”是转而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结合实际,深化主题,又称议图。“合”就是结合图画再次突出主题,给出最后结论,也可称为“圆”图。

实战演练

一起来看两道高考英语北京卷的真题。

真题1: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第二节 开放作文(15分)

请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In your spoken English class, your teacher shows you the following picture.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explain how you understand it.

【解题支招】

起:In the picture, a big tree grows between two closely-located buildings. (直接描述图中内容,为确定主题作铺垫。必须至少提到树和楼这两个要素)

承:Unlike most trees, this one bends in the middle, struggling all the way up to get more sunshine. (描述图中细节,挖掘图画内涵,讲清树和楼的关系,确立主题)

转: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those who succeed in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they never give up but try their best to find a way out. (联系实际,讲现实生活中类似图中树与楼关系的成长与困难环境,深化主题)

合:Life can be hard. But if we hav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we will finally get the "sunshine" we want as the tree in the picture does. (紧扣主题,得出结论,巧妙“圆”图)

真题2: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第二节 开放作文(15分)

请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解题支招】

起:In this picture, a mother bird sits on her nest in a big tree, watching her babies fly away. (描述图中的大鸟与小鸟。本部分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子开头:As can be seen in the picture, ...)

承:I think the mother bird must be very proud of her children, who are able to find their own food now. But she may also feel a sense of loss since they no longer need her day-to-day care as they used to. (解读大鸟与小鸟的关系。这里还可以用下面的句子引领:I think the picture is trying to convey a message that ...)

转:This picture shows very well the mixed feelings of parents when watching their children grow up. For my parents, things will be much easier. We will set up a family blog to post our photos, journals, and even audio. (联系实际的社会生活,引申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里可以用的句子还有:This picture leaves me in deep thought./This phenomena is not unusual in our daily life.)

合:Once I leave for college, we can conveniently share our experiences and support each other no matter wherever we are. My parents' "nest" will never be empty. (呼应图画,升华主题。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最后一句巧妙地在nest上用一个引号呼应所描图画,实在是点睛之笔,很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以上两篇例文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运用好“起承转合”,就不难摆脱对开放作文“无话可说”或“言之无序”的困境,圆满完成写作任务。这样一来,得个满意的分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为方便记忆和应用,同学们可参考如下口诀:

开放作文,其实好写;立意高远,起承转合。

首先描图,生动简洁;思考内涵,深入挖掘。

转入实际,联系生活;善用引号,自圆其说。

篇4:起承转合

(起)

一、观点:(约100字)开宗明义(观点用判断句表达:……是……。……应该……。)

(承)

二、论证:运用论据——用名言或事例分析说理(约100-200字)

1. 2. 3.

(转)

三、联系现实:(约200字)

1举现象 — 概述 2析原因 —分析 3说影响 —揭示 4谈办法 — 解决

(合)

四、结论:总结 愿望(约100字)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

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篇5:起承转合成语

【简拼】:qczh

【解释】: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出处】: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

【示例】:然而不得已,也只好~,上台去说几句。鲁迅《而已集·通信》

【近义词】:承上启下

【语法】: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顺接】:合不拢嘴 合两为一 合二为一 合从连横 合从连衡 合刃之急 合家欢乐 合异离坚

【顺接】:百年好合 悲欢离合 表里相合 不谋而合 承嬗离合 楚歌四合 大开大合 道同义合【逆接】:比肩并起 长眠不起 尘头大起 沉滓泛起 沉疴难起 楚歌四起 此伏彼起 从何说起

篇6:起承转合的意思

①起承转合虽属旧诗文的组成章法;但现在写议论文也要借鉴。

②一般写议论文;总是离不开起承转合。

篇7:起承转合作文高考

唱首歌,走下去

①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了那片刻的亲近;行云爱上流水不惜下落,只为了一解相思之情;飞蛾恋上火焰不惜毁灭,只为了那瞬间的偎依。

②别去问值得还是不值,生命从来没有绝对的否认和赞同。每个生命都可以如杂草般疯狂地生长,亦可如百合一般幽静地绽放。执著着自己的选择,本身就是一首歌。(起)

③唱首歌,沙漠也热情如火。……

④唱首歌,雪山也温暖如春。……

⑤唱首歌,泉水般清凉的歌。……(承)

⑥为自己的人生定个航行方向,一个选择了便会勇往直前的方向,一个可以值得为自己的执着清吟低唱的方向。这样的一个方向,不管有没有人关注,终如野百合一样绚丽开放;这样的一个方向,不管有没有支持的力量,终如薏苡一样努力地生长;这样的一个方向,不管日子的短长,终如黄昏蝶用刹那的美丽凝集永恒的回忆。(转)

⑦我选择了,我便浅吟低唱着,走下去……(合)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运用“起承转合”模式的考场作文。这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内容项为17分,表达项为18分,发展等级特征项为17分,总成绩为52分。正是因为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模式,梁培同学才在有限的时间,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为了更多的同学学会使用这种模式,我就这一模式做些必要的说明。

“起承转合”一词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考场作文的“起承转合”分为四个部分:引材开篇(引出观点或主旨,采用排比\设问\比喻)+析材明理(分析评议观点或主旨,使用引用\比喻)+联材写事(铺排三段式复杂并列结构)+概括深化+点材收篇(照应文题,画龙点睛)。

“起”部分又分为两个层次,即“引用材料开篇和剖析材料明理”。引材开篇是引出材料的观点和主旨,同时要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要有“爆竹效应”。这样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字数应控制在80个左右。

析材明理即阐明作者态度和亮点。所谓“亮点”,就是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地方,通俗地说,不是“狗咬人”,而是“人咬狗”。这一层次宜采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方式,增强力度和形象性。字数要求基本与上一层次相同。

“起”部分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其一是力求平直渐进,主题相关,也就是说要做到所表达的内容对整篇文章有一定的逻辑上的关联性,就好比建一栋房子,这“起”就相当于这房子的基石,如果基石下不好,即使建起来也不是好房子;其次就是悬而未决,留有余地,这一部分千万不能将所有的能量全部释放,问题全部诠释。而是根据题目要求及自己所写文章本身所要取材内容的多寡,进行合理安排,适可而止。

“承”部分即联材写事,这一部分当采用三段铺排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2014年高考总复习《核按钮》“构筑框架?摇打造‘板块”作了专题分析,课文《我若为王》中也学过。这一部分要求列举现象或事迹、揭示原因、阐释正确做法。这一部分鲜明的特征就是三小段的首句采用几乎一样的结构和句式,阐释分论点。每小段字数要基本一致、匀称,在120-150个左右。

作文中要联材写事,运用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要想得高分,不仅要事例要新鲜,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叙述事例要用概叙法,决不能用描述法,而且要对事例有所分析,能自然地点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对所举的每个事例,在叙述之前或之后,都必须有一二句简明的分析。这分析,可用名言警句,可用事例揭示的哲理,也可以是自己的直接剖析。目前,我们很多同学尚处于只会举事例,不会分析说理的水平,如果谁能对事物做出确切地分析,便比一般同学高出一筹了。

“承”要衔接有度,落地有声,但更重要的是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写得与“起”一点不沾边。如《邓稼先歌》:“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其中“炎黄子孙奔八亿”与“不蒸馒头争口气”就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两句之间根本没有承接关系。我们作文时就一定要避免此类问题,做到内容上“起”和“承”的自然衔接。

“转”是转变,及事件结果的转折。“转”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的乱“转”。打比方说从汽车转到飞机上去,虽然两者都是交通工具,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彼此互不相干。这一部分宜用辩证法,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深化。行文到此处,全文已进入高潮,最好用抒情的语言,对此部分进行精雕细琢。这一段写得好,发展等级特征项的得分就不会少。另外,这一段也是全文字数的调控段。当然这些都是根据在写作中的实际情况来定,凭自己对文章的驾驭能力自行安排即可。

“合”部分即点材收篇,就是照应文题,画龙点睛。当然在收尾时留有余音,是更加令人陶醉的,能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和思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要有能让阅卷者掩卷而思、遐想不已的“撞钟”效应。这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使人“驻足”,令人心动。行文到此,该表达的观点表达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抒发的感情抒发了,文章即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篇8:起承转合的意思是什么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④亦作“起承转结”、“起承围收”、“开承转合”。

英文解释

introduction, elucidation of the theme, transition to another viewpoint and summing up -- the four steps in the composition of an essay;opening, developing, changing and concluding -- the four steps of Chinese regulated classic writing;the introduction, the elucidation (of the theme), the changing to another viewpoint and the summing up -- the four steps of writing an essay ;

【出自】: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

【示例】:然而不得已,也只好~,上台去说几句。

◎鲁迅《而已集·通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 例

① 老舍《骆驼祥子》:“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

辨析

近义词 承上启下 起承回合

详细释义

●补充“起承转合”在音乐学科领域里的概念

【起承转合】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⑴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⑵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⑶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⑷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中英例句

他们才不去理会什么词形变化或起承转合。

篇9:写作技巧之30:小说的起承转合

古典的小说写作方式来说,包含了「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一、起:就是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二、承:就是顺着开头,接下来的发展。

三、转:就是发生突然的改变和转变。

四、合:就是综合前文,最后的结局。

有了这基本四段,文章的感觉就很完整了,例如:

「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一时好奇买了一张公益彩券,想不到竟然中了五百万的头奖。」(这是起。)

「于是,我拿了这意外的五百万,开了一家书局,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承)「没想到,真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月,不仅亏损连连,甚至还遭了几次抢劫,真是太不顺利了。」(这是转)

「最后,几经思考,我决定把店顶让,回到学校去多读一些书;这剩余的钱,就当作将来发展的基金吧!」(这是合)

这样是不是比较有头有尾的感觉,当然这是一篇示范,在每一段之中,你还可以加入: 「人物、口白、动作、音效、五官感受、成语、俗语、诗词、比喻、形容」来丰富你的文章。而一个故事中,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让人物鲜活有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人物的安排上,要注意:

一、不要加入太多不相关的人名、名词或地名。

二、人物引用要有一般性,不要只考虑地区性。

三、加入人物要有前因后果,不要加入一些只有看过某些文章的读者,才会看得懂的人物和名词。

四、人物的加入,要选定主角,选定之后,主角说话、动作的机会和场合要最多;其它的配角要少一些。

五、人物要藉由说话和动作,才会有生命,而说话和动作都要有个性。例如: 小明说:「我真高兴认识你!」然后就走了。不如改成:

篇10:起承转合作文高考

2、永葆“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状态,常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心态。

3、“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闯出一片天地”的胆量。

4、胸中装着“全景图”,脚步踩上“未来路”。

5、人才引聚主平台、高地建设大平台、交流合作新平台。

6、伸出一双援手,付出一片赤诚,奉献一片大爱。

7、历练见招拆招的本领、铸造遇水架桥的功夫。

8、回顾革命历史,感悟峥嵘岁月,磨砺党性修养。

9、“脱鞋下田”问良计,“上门问诊”接地气

10、把迅即战斗思想立起来、将战斗力标准落下去。

11、低质信息“放大器”、媚俗信息“过滤器”。

12、靠创新打破固有印象、靠勤学巩固领先地位。

13、学懂弄通明白干、上下同心一起干。

14、.赋予优秀者优先权、给予有为者好位置。

15、铲掉

思想“杂草”,扫除思想“灰尘

”。

16、难题在实践中破解,机遇在实干中创造。

17、精品意识是关键、“创新驱动”是保障。

18、薪火相传守初心

青春昂扬谋奋进。

19、在学上下功夫、在做上花力气

20、思想不统一难定调、行动不统一难成事。

21、担责尽责不懈怠、追责问责不手软。

22、首开先河、首创佳绩、首破旧局。

23、心有境界动力足,胸有格局照眼界开。

24、树立导向引领干、遵规守纪正确干

25、建强思想“堡垒”、扼守前沿“阵地”。

26、好钢用在刀刃上,实事落到心坎上。

27、领导在前带着干、冲到一线比着干。

28、高速通才有速度、思路通才有出路。

29、创新开拓攀高峰、众人拾柴开新局。

30、跑好“第一棒”,开好“第一局”。

31、结下深厚友谊、放飞远大梦想

32、担子上再加码,质量上再提档。

33、预见性在强化、前瞻性在提高。

34、决策多失误多、干事多出错多。

35、打造重要阵地、扮演重要角色。

36、用真相遏制谣言,用真情温暖人心。

37、自我加压不泄气,追求上进不止步。

38、注入了“强心针”、加入“动力液”。

39、关关难过关关过、天天难熬天天熬。

40、知初心的觉悟、守初心的韧劲。

41、争做“赶考先锋”、誓当致富状元。

42、“创”有空间、“干”有舞台。

43、思想上领先、行业中领跑。

44、不负赶路人、不负组织恩。

45、工作不断档、落实不缺位。

46、打好主动仗、出好“组合拳”

47、挣脱心灵的枷锁、实现梦想的起飞。

48、给基础差的补课、为有潜力者充电。

49、杂念带来杂乱、纯朴连着专注。

50、集结号响齐步走、动员令出奔前方。

51、常行惠民之举,常想利民之措。

52、跳出小圈看全局、胸怀大局看世界。

53、多条“腿”走路、多方向迈步。

54、抓好每件事、精算每一秒。

55、清单式落实、挂账式督办。

56、重点不突出、亮点不吸睛。

57、在悟中前进、在学中提升。

58、汗水浇灌梦想、拼搏成就未来。

59、全局之中找痛点,重点之中找难点。

60、停留于口头上、止步于落实上。

61、争当主力军、敢为天下先。

62、外行指导内行、生手领导老手。

63、汗水绘出美图,苦干赢得先机。

64、向惰性宣战、向惯性开火。

65、教学领路人、育才先行者。

66、青春心向党、担当肩上挑。

67、小地大风云、细节见忠诚。

68、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

69、筑防线、固堤坝、强根基。

70、内容低俗化、导向庸俗化。

71、下决心抓整顿,立标杆强信心。

72、拼搏带来希望,实干彰显忠诚。

73、去暮气、蓄朝气、养静气。

74、走正道、悟真理、行正事。

75、创业的先锋、创新的标杆。

76、创造的功臣、创新的能手。

77、锁定发展趋势、跟上时代列车。

78、得私利失人心、树公心赢未来。

79、关爱大于天、情满人世间。

80、思想不偷懒、手脚不束缚。

81、齐心克难奋进,聚力加快重振。

82、.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83、见事有方、行动有力,落地有声。

84、不唱独角戏、合唱一首歌。

85、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清

86、穿越重重迷雾、感触胜利曙光。

87、措施不细化、手段不硬化。

88、在沉淀中成长、在学习中收获。

89、在熬中练胆量、在做中学招法。

90、群众的期待、奋飞的方向。

91、光荣在于平淡、拼搏成就不凡。

92、厚实里子、扮靓面子。

93、横下一条心,扬起一片帆。

94、抹开情面罚、放开手脚干。

95、走稳上坡路,开好逆水船。

96、奋力开新局

发展路正宽。

97、再创新高、再攀新峰。

98、步步精心、事事用心

99、只讲利益、不讲公益。

篇11:“起承转合”巧结构

几次谈话,劝他不要介意,效果并不明显。遂在班上强调,于是好了一段时间,大家不当面说了,但依然有少数学生暗地里笑他。他为此苦恼不已。

有一天,我找到他。“我有一个大胆的计划,”我认真地看着他,接着说道,“你把你长得黑这个特点写写,也许别人就不会再笑你了。”他吃惊地望着我:“我自己写我长得黑,这可以吗?”“遮掩反而让人好奇,”我继续做工作,“主动出击,《孙子兵法》有云,‘以攻为守’。”他仍然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告诉他:凡事要勇于尝试,这叫反向思维,有出其不意之效。

一段时间后,他交了一篇文章给我,我发现意思在里面了,但思想太硬,语言太直。我在他的本上写下两句话: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你可以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下点功夫,让表达曲折一点,委婉一点。

第二天,他拿着作文本来找我,说不知道如何让表达曲折一点,委婉一点。“没关系,这是大家共同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起承转合’的方法来结构全篇。”放学后,在我的办公室,我们聊开了:“起承转合”是我国传统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古人最讲究章法结构,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结构应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起”是开端,文章起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或深入论述;“合”者,合也,是综合,是结尾。如《红豆》一诗,“红豆生南国”是“起”,“春来发几枝”是“承”,“愿君多采撷”是“转”,“此物最相思”是“合”。

第二次交给我的文章好多了。我接着与他分析《散步》一文,文章段落的推进就是运用“起承转合”进行写人叙事的范例:概说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细描一笔,转折一笔,深化一笔。我们还发现,很多优秀文章都有这样的结构。

后来经过几次修改,便形成了下文《最怕“黑”》。在班上宣读时,大家静静地听着,我让学生发言。学生或曰文章语言幽默,形象鲜明;或曰结构巧妙,悬念迭生。之后,果然没有人再嘲笑他了,这篇文章后来发表于报纸上,他更加喜欢上写作课了。

我怕“黑”,不是天黑的“黑”,也不是社会黑暗的“黑”,而是怕大家经常说我“黑”。

也许我真的和别人不一样,14年前,我托我妈的“鸿福”来到这个世界上。唉!我生下来全身都很黑,就像黑人美了一下容而已,半像黄人半像黑人。我上辈子也许欠了人情似的,咋长成这个样子呢!算了,不说了,还是快点告诉你们我为什么从小就怕别人说我长得黑了吧!

我住在一个人多嘴杂的院子里,这里什么样的人都有,特别是那些喜欢说别人这样那样的大婶,多得不可计数。自我记事以来,每次下楼玩,总有些大婶在背后议论我:“你看,XXX的孩子好黑哦,像非洲人。”后来,她们越来越放肆,居然给我取了一个绰号“小黑豆”,天啊!这不是狗的名字吗?算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我忍。

上了小学,就好那么一点了,也许是我成绩好,同学们就不介意我长得黑,还经常给我介绍用什么擦脸,可以变白,哪家美容院好,用什么药水洗澡,还有更离谱的,叫我用漂白粉洗澡,可我不生气,反而感到十分快乐,可是快乐也只过了六年。上了初中,大家又开始议论我了。我们班上有个长得胖的女生叫宋佳媛,说从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我黑:“胡岚心”就好比“湖南猩”——湖南动物园的黑猩猩。大猩猩不就很黑吗?我十分生气,天天对着镜子看,后来班上的同学还说我是非洲游泳过来的,怎么能这样呢?我没这么穷,再怎么说也是坐飞机过来的啊!

不过,嘿嘿!

黑是黑有性格,这句话我一定铭记在心。以后决不怕黑,我要成为像古天乐那样的“黑帅”,或者比他还要帅。

结构如同一篇文章的骨架,是文章思路的外现。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结构是骨骼,语言、材料是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能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就能使文章更“酷”。

“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起承转合”用之于写作,要思考如何起得醒目新巧,承得顺畅丰满,转得引人入胜,合得耐人寻味。文章千变万化,要因人、因文而异。写人叙事亦如是:讲究“起承转合”,呈现摇曳多姿。

篇12:起承转合作文高考

一、解说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论说类文章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由来已久。古代有相当多的作品如律诗、绝句、散文等常常采用这种结构,八股文也惯用这种结构。八股文被贬斥(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空虚、乏味),这种结构也受到牵连。但是,作为写作规律的一种客观反映,这种结构依然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今天依然在论说类文章中被大量地应用着,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2)起——正承——进转——合(3)起——反承——正转——合

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

二、例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篇“起承转合式”结构的例文,以便加深理解。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1、起——起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2、承——承题: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转——转题: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4、合——合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简析】这是一篇历代传诵的翻案名作。全文共九十多字,而无一句闲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起承转合,特别明显,是短篇文章中的典范。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反承——反转——合。

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养士,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能为他所用,发挥一技之长。对此,历史上从未有人发过异论。王安石指出孟尝君养士,只获得鸡鸣狗盗的帮助,实际并未算真正的士,这是读史的新见解。可谓翻历史定案,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又言之成理,使人耳目一新。而文章极为精悍,毫无枝叶,又可谓字字千钧。不愧为读书心得之名作。

读 书 与 成 才

缪群

走进北京西四新华书店门口,“祝你成才”四个大字列在橱窗里,引人注目,自然使我思考着读书与人才、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于是想说几句话。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阳光对人类那么重要。人类社会的前进与书籍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方志敏自幼喜爱读书,读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又想做岳武穆。后来,他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在革命实践中,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彭德怀年轻时读了《资治通鉴》,开始认真的考虑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的问题。“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

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彭总是这样和斯诺谈的。当他读了《新青年》杂志,才知道了社会主义;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再悲观,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彭总的革命实践,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彭德怀等同志的革命事迹表明,读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书,可以使人们走向革命道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受到启发、教育、鼓舞,长志气,得知识,增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以往这样的例证不少,今后也还会不断证实。歌德把读一本好书,比作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提倡读好书,对读书要有所选择。

有些书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鲁迅斥之为粪便和鼻涕。对于坏书,我们不能任其泛滥。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譬喻“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为了战胜敌对思想,某些专门单位和某些专门人员需要对某些坏书或反面教材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年纪轻,阅历浅,经历少,知识贫乏,辨别能力差,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应是有益的营养品,应该提倡他们读好书。可是,有的青年,见书就买,买了就读,读了就信,甚至不加分析地就模仿,分不出真、善、美与假、恶、丑。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变得更无知。”有些青年读者正是中了坏书的毒,由无知变得更无知,甚至走上邪路,其教训是颇为深刻的。

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神怪、侠义、公案旧小说和侦探推理、惊险小说畅销行时,对这类书出版发行太多,就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污染,甚至产生公害。现在,很多同志开始认识到重任在肩,应当为广大读者多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贡献力量;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志迁就甚至迎合某些读者精神空虚的庸俗趣味,把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变成赚钱的场所。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是做惟利是图的出版发行商,还是要做革命的出版发行家?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和选择的问题。

严 和 爱

张汉清

“严”和“爱”是辨证统一的。“严”体现了“爱”,“爱”表现在“严”,二者交融渗透,不可割裂。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和“高”因果相依,师傅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带出高明的徒弟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明此道,总是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的子孙后代。

董必武教育子女“要做有补丁精神的战士”,根据党的需要随时准备“补”上去;刘少奇要求孩子学好一门技术,为人民服务;朱德甚至让八九岁的孙子自己洗衣服,以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他们谁不爱孩子呢?正是因为爱,这才要求严。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不劳而获,或者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而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却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能叫做“爱”吗?这其实是“害”。孩子娇纵惯了,久而久之,有可能目空一切,胡作非为,甚至走上犯罪堕落的道路,又怎能成为有用之才?老一辈革命家所以寓“爱”于“严”,正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的。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我们不能使“爱”停留于低级的庸俗的狭窄圈子里,要把亲子之爱与国家大业紧密相联,以“严”见“爱”,“爱”中求“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否则,溺爱过分,纵容庇护,势必事与愿违,自食恶果。杭州“二熊”不就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反面典型吗?

无数事实证明,“严”是“爱”,“爱”须“严”,把“严”和“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领导、老师、家长对青年、学生、子女从严要求,无疑是真正的爱,爱之愈深,求之愈严嘛。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并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

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简析】本文暗合“起承转合”的写法。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

语言畅通,显示出有较强的功底。但也偶有语病。第3节开头“虽然”这个词错用,因为上下句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改“显然”或删去。

我 心 有 主

学生习作

曾在《元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主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曰:‘此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起题)

也许有人会笑许衡“迂腐”,但“我心有主”却正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承题)

遥看古今中外,能人贤士无一不“我心有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司马迁的勇于直谏最终使他遭受到人生最大的一次变故——受宫刑。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仅是其肉体上的极大摧残,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但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就因为他的心“有主”。你似乎可以看到北风呼啸的夜里,一位中年男子正托着他那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极度虚弱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作。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使《史记》流芳百世。(转题一,正转)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屈原处处受到排挤,屡次遭到陷害,心灰意冷的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含恨投汩罗江葬身鱼腹之中。“其心有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转题二,正转)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转题三,正转,略写)

明末抗清将领洪成畴,在兵败被俘之后,虽一度保持宁死不屈,不畏严刑的硬汉形象。但在孝庄的温情跟前,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终,他对清朝俯首称臣,成了“亡国贱俘”一般的叛徒,最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耻笑。这难道不是“其心无主”所致吗?(转题四,反转)

清朝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绅,从一介锦衣卫,到最后攀爬到朝中最重要的大臣,其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功夫堪称一绝,但他在担任如此要职,乾隆皇帝对其信任有加之时,所作所为,不是为造福百姓,而是尽其全力追名逐利,中饱私囊。据说其所有家产比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还多,不愧为古今公认的贪官之首。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登基之时,也成了和绅倒台之日。这不是他过分追名逐利而导致的吗?(转题五,反转)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我心有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品质。“心有主”则能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心无主”则禄禄无为,虚度一生。(合题)

【简析】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反转——合创 造 月 亮

张丽钧(作家)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起题)

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承题)

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阴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是那样的海阔天空„„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过去那个淋浴着月亮清辉的自己。行走在没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发现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烦恼。

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败之苦、误解之苦„„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尤其是夜晚来临,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诸多苦情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想没想过,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

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慨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被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首一首的歌,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转题)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扫除心中的阴霾。给月亮一个

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让我们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合题)

三、点拨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实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病文】

拒 绝 诱 惑

①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暖和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杂志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了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③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⑤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愉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丑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⑥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张子善、胡长清、陈希同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的追求,抛下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人类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号脉】

该文从三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出发,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拒绝诱惑。然后承接中心论点,以举例证实的方式加以分析论证。最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结束全文。文章中规中矩,语言有气势,但总给人一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文章缺了什么呢?在论证中,全部用的反面材料,这固然能突出要拒绝诱惑的原因,但也给人一种以偏概全之感。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除了反面的典型,还有正面的事例,所以,假如能在反面事例之后“换”一个角度,从正面说说,就可以使观点变得更加突出。现拟将⑥和⑦修改如下。【药方】

⑥然而,历史并非只有这些,生活也不是只有这些。面对这些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我们更应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欧根尼的“别挡住我的阳光”等抵制诱惑的心态;面对这些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焦裕禄、孔繁森等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包起帆、李素丽等选择了坚守和奉献,等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的高尚品德让诱惑无处容身。

⑦这些勇敢的人,敢于拒绝诱惑,做自己思想的主宰和行为的主人,让诱惑在如火似炬的思想和似钢若铁的意志面前无可奈何!

上一篇:招教考试总结下一篇:小学四年级饮食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