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2024-04-29

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精选12篇)

篇1: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1、银监会对票据业务管理的风险提示()(20 分)

A

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

B

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

C

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

D

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

正确答案:A B C D

2、以下属于票据业务内部风险的是()(20 分)

A

使用变造、伪造票据、“克隆票”、作废票据,骗取银行资金。B

内部人员直接参与作案。

C

业务人员经验不足,识假辨假能力不够。

D

内控制度不严。

正确答案:B C D

3、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体现在()(20 分)

A

票据专营不彻底,不同程度的存在未实行专营部门集中审批,分支机构办理同业票

据业务;

B

会计处理不集中;

C

未对同业票据交易对手实行名单制管理;

D

违规办理商业承兑汇票买入返售业务。

正确答案:A B C D

4、通过票据贴现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表现在()(20 分)A

利用卖断+买入返售+到期买断;假买断+假卖断

B

附加回购承诺等交易模式

C

假卖断真出票

D

帮助他行在月底代持,调节信贷规模;

正确答案:A B C D

5、利用票据贴现虚增信贷规模,主要体现在()(20分)

A

部分银行通过滚动签发承兑汇票,以票吸存,虚增资产负债规模;

B

以贷款、贴现资金做保证金,开票,虚增存款;

C

通过人为倒换业务类型,提增中间业务收入,虚增业绩。

D

担保评估、贷款审查和审批、放款

正确答案:A B C

篇2: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7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应在背书第一格盖章的是? √

A 出票人

B 收款人 C 承兑行 D 贴现行 正确答案: B

2.票据的哪个性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和促进其流通? × A 要式性 B 有价性 C 文义性

D 无因性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

3.票据基础关系具体是指票据的什么关系? √

A 原因关系

B 资金关系

C 预约关系 D 支付关系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4.基础关系优先于票据关系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5.丢失票据的持票人在办理完“挂失止付”后就已经使票据权力得到了消灭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6.《票据法》规定了票据具有优先受偿权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7.贴现凭证的样式是由各家银行自行设计的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8.支付结算功能是票据业务最基本的功能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票据的原因关系存在于接受票据的当事人之间,但票据如经转手,其原因关系必然断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0.出票包括“开出”和“交付”两个环节 ×

正确

篇3:我国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分析

关键词: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内部控制

票据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之间经济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目前, 我国使用的票据主要有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和银行本票等等。近年来,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以及各商业银行、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参与下, 我国的票据业务得到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银行业商业汇票贴现业务从1996年的1955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5000亿元, 年平均递增48%。票据业务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票据种类急剧增加带来了票据业务经营专业化、区域市场初步形成、票据创新蓬勃开展、业务品种配套发展等一系列良好局面。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 虽然我国的票据市场不断繁荣、进步, 但从总体看我国的票据市场还远未成熟, 我们有必要全面、客观、冷静地分析当前票据业务在发展过程中所潜在的风险问题。

一、我国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内部控制措施不完善

当前, 我国银行票据业务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不完善的, 大部分银行虽然对内部岗位职责进行了控制, 但并不全面, 而且有些内控措施虽然设立了但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如很多银行对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没有相关的规定来明确;对常规票据业务与特殊票据业务的范围也没有清楚的界定;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也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 从而不能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危机发生后的损失。

(二) 缺乏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系统

目前票据的签发、承兑、流通、转让和查询等都通过银行职员人工处理, 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 没有全国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 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票据真伪难辨, 假票、克隆票泛滥;票据查询效果不佳、效率低下;票据易丢失或损坏, 也容易被打劫, 票据流转和保管过程的风险很高;票据托收环节多、资金回收周期难以确定等。随着当前票据业务的快速增长, 缺乏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系统也带来了业务风险的难以避免, 现实中发生的多起金额巨大的票据欺诈案件给银行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同时也给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

(三) 交易方式相对落后

纸质、实物化是票据的主要特征, 这也决定了目前票据市场主要交易方式为实物交割柜台式交易, 与其他金融市场相比, 我国票据市场电子化交易程度很低。这样的市场机制使票据流通市场局限在系统、局部和区域之中, 限制了票据市场参与主体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长此以来, 对央行通过票据市场积极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作用造成障碍, 与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目标也相距较远。

(四) 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票据业务依据的基础就是社会信用, 而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部分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 违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 如部分企业和银行违规签发票据和无理拒付票款, 有的企业甚至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的漏洞骗取银行信用。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使得银行对票据承兑、贴现业务采取了比较保守的原则, 严重阻碍了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防范和控制我国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 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内部控制措施

票据业务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是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的核心和关键, 内控措施主要包括职务岗位控制、业务授权控制、业务执行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和监督检查控制五个方面。当前, 我国各银行要通过做好这五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 从而实现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并要培养重视会计监督的观念, 使每一个业务环节、每一个业务人员都在制度约束和控制之中。具体来说, 主要应做到:职务岗位控制应做到各职务应有严格、合理分工, 不相容岗位分离要以组织机构设置加以稳定和保障, 并要强制实行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业务授权控制应对常规业务与特殊业务进行严格区分, 区别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 授权要按程序进行, 各环节要承担相应责任, 防止授权审批流于形式;业务执行控制重点是做好运营分析控制、危机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的统一;文件记录控制主要是做好会计系统控制、文件管理控制和内部报告控制等;监督检查控制要做好票据业务内部稽核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此外, 还应进一步健全票据业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 通过整章建制规范银行票据业务, 引导我国票据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 积极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管理网络系统

良好的信息技术手段是防范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有力措施, 因此, 有必要创建全国统一、可以联网的计算机票据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为银行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票据信息查询等相关服务, 从而加强银行票据业务监督管理。全国票据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立后, 出票人签发票据时就可以票据管理网络系统输入票据信息;票据遗失后, 持票人在办理挂失止付或公示催告的同时, 还应将遗失票据信息在票据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中发布, 这样就可以防止诈骗分子利用假票据和己挂失止付的票据作案;在票据流转、解付时, 银行和票据受益人可以事先通过票据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对票据进行查询, 确保资金安全。

(三) 大力推行新型票据审核措施

目前, 我国银行对票据真伪的辨别仅凭银行柜面人员通过肉眼和自身经验对票面本身和印鉴的鉴别, 多有疏漏, 安全性不高。因此, 我国银行应大力推广支付密码制度, 支付密码具有科技含量高、安全性强、不易伪造的特点, 是抑制犯罪分子冒领票据款的重要措施, 应将其作为审核票据真伪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 我国部分银行对票据印鉴的审核还停留在人工验印上, 仅仅凭借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经验加以审核, 这样一方面加重了柜面人员的负担, 另一方面差错率也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 我国银行应积极推广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印章真伪进行电子审验, 从而不断提高预防诈骗的科技含量和防范能力。

(四) 加强对持票人身份信息鉴别

根据我国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身份证件而错误付款, 给持票人造成损失的, 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的颁布无疑加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辨认真伪的责任, 促使我国银行改进目前鉴别身份证的落后手段。人民银行和公安部已经联合建立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系统, 目前, 该系统已延伸至各银行机构网点, 各银行在票据业务办理过程中, 特别是解付票据时, 要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系统切实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避免由于冒领而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蒋建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Z].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第6号, 2006-12-8.

[3]、周晨松.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 2010 (04) .

篇4:做好四个鉴别防范票据业务风险

一、票据业务产生风险的现状及因素

(一)、对票据真伪的辨别缺少先进的防伪仪器,鉴别技术差,存在受理“克隆”票据的风险。随着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制假水平的提高,“克隆汇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在经办人员对票面真假鉴别能力不高,又缺少先进防伪仪器的情况下,对票据的真实性仅凭肉眼观察鉴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二)、经办人员工作失误,导致票据必要记载事项要素不完备或背书转让不规范,存在办理“无效”票据的风险。在办理贴现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因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造成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日期、到期日期、出票人名称及签章等记载要素不规范。同时企业因业务往来在背书转让的过程中,由于财务人员关于金融票据知识的欠缺,造成背书人签章不规范、重叠或模糊不清、被背书人全称填写与印章不符,以及背书转让与签章不连续现象,影响汇票到期承兑结算,造成风险。

(三)、对票据申请人所提供的基础资料、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真实性审查不严,存在办理“违法”票据的风险。面对众多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为占领票据市场,经营行对贴现企业提供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等资料的真伪不作调查,贸易的真实性审查流于形式,汇票取得的合法性难以保证,违规办理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一旦票据前手各背书转让人之间存在纠纷并付诸于法律解决问题时,存在票据被法院宣告转让无效的可能,就会给票据持票人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因办理贴现业务转嫁给银行,如果贴现申请人拒绝承担责任,就给银行追索资金增加难度。

二、防范票据风险的经验及做法

(一)、从承兑汇票外观进行鉴别。银行承兑汇票的印制有着严格规定,其色泽、尺寸、花纹图案都有不同于其它重要空白凭证的特点;各签发行都有各自银行特定的行徽和标志,紫光灯下,其水印图案、各色纤维清晰可见;冠字号码在汇票背面呈红色渗透效果等等,这些都是防伪的第一道屏障。

(二)、从票面记载事项进行鉴别。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集结算、融资功能为一体的结算工具,对其票面的记载事项填写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付款行全称填写的语序;汇票期限最长为6个月;大写日期中,月、日填写规定中应写“零”等,犯罪分子由于不可能完全了解银行内部规定,因此容易在票据记载事项的伪造这一环节上露出破绽,故审查汇票的记载事项成为识假防诈的重要环节。

(三)、从银行汇票专用章进行鉴别。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银行统一刻制的汇票专用章,都有确定的规格。假汇票上的印章与真正的汇票专用章一般都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受理汇票时,可到承兑汇票签发行对应的本地银行对汇票专用章折角核对,辨别真伪。

(四)、从日常受理环节进行鉴别。一是认真学习《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及相关票据业务知识,提高审票、验票、识假防诈技能和防范风险意识。二是坚持查询制度,真正做到“笔笔必查,查必彻底,有查有复”,并坚持双人实地调查的原则,以此把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对于到银行办理贴现的企业,银行必须要求其提供完整的相关资料,审查其资信状况,审查其与前手背书转让人是否存在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以及相对应的增值税发票,并登陆税务机关网站查询发票是否真实。杜绝没有真实贸易业务的贴现业务,以保证汇票取得的合法性。四是密切注意各经济、金融以及法制报刊杂志上披露出的票据信息以及有关报刊杂志上刊登的《遗失声明》和人民法院的《止付通告》或《及公示催告》,及时掌握本行票据是否存在风险以便采取救济措施。

三、制约县域票据业务发展因素及建议

(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大制约因素:一是当地多家金融机构同时收紧或暂停受理票据贴现业务,票据持有人将无法及时融资或背书转让,造成票据的货币流动功能下降;二是票据贴现利率突然大幅回升,压缩了持票人的利润空间,造成持票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三是金融机构存在“恐票”心理以及票据存在的现实或潜在风险,经办人在审查票据真伪、记载要素、背书转让的连续性和合法性、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等环节均进行了从严审查,即使存在小瑕疵的票据也会拒绝办理;四是企业申请签发票据意愿下降。现在市场在购销环节初步形成了持票购货价格略高于现金购货价格规律,甚至有的企业直接按同期市场贴现利率直接返现金给现金购货人。

篇5:票据业务重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票据业务重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风险点1:票据转贴现交易不背书

风险描述:出让方转让票据时,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受让方,受让方也未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名称。

风险表现:不法人员将未背书的票据进行恶意背书并私自转让,挪用票据款项,导致银行资金损失;票据未背书,导致在票据出现纠纷、或涉诉等非正常解付情况时,影响持票方正常主张票据权利。

业内良好做法:加强票据背书管理,对于贴现、转贴现的纸质票据,严格按照《票据法》关于‚票据转让应当背书并交付‛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32号)‚背书人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的名称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关规定进行背书。

最低防控要求:严格执行背书交付相关规定,防止银行合法权益悬空。

风险点2:票据质押未在票据上注明‚质押‛字样 风险描述:将票据以质押方式交予他人时,未在票据上注明‚质押‛字样。

风险表现:票据质押交付时,未在票据上明确质押这类‚部分票据权利‛转让行为即交付票据给质权方,此易给质权人在质押期间以自身名义与第三方交易带来便利,存在风险隐患。

业内良好做法:加强票据背书管理,按照《票据法》规定进行质押背书。最低防控要求:严格执行《票据法》‚票据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的‛相关规定。

风险点3:票据实物保管不善

风险描述:未妥善保管票据,票据遗失、灭失或被他人冒领,勾结外部人员私自出借票据,偷盗库存票据另行转让,假遗失真盗用,假票掉包真票。

风险表现:买入票据未及时入库保管,未设立出入库登记簿或出入库登记流于形式,未认真进行账实核对和实物盘点。

防范措施:票据的交接、拆包、验票和入库过程在电子监控下进行。

业内良好做法:票据买入存续期,实物票据必须入库保管。票据出入库需做好交接登记,办妥交接手续。对有价单证实行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建立有效的核对、监控制度,对各种账证、报表定期核对,及时进行盘点。

最低防控要求:银行业机构要完善银行承兑汇票的监测和查库制度,加强票据集中保管。对贴现、转贴现、质押票据应作为重要会计凭证入库,由总行或经授权的分行专门集中保管,支行或一线经营单位不得自行保管。

风险点4:资金收付不符合业务规范

风险描述:违反资金划付流程,资金划转账户不符合业务规范。

风险表现:违反资金划付流程,未见票、审票先垫付资金,资金划转账户不符合业务规范,资金划入交易对手同业户,外循环,不入银行大账,规避监管。

业内良好做法:禁止未收妥票据先垫付资金,或未收到票据款项先交出票据。资金应由票据转入行将资金划入票据转出行在本行开立的一般存款账户,不得转入票据转出行在他行开立的账 户。

最低防控要求:银行业机构要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交易资金账户统一管理。票据买断、卖断、买入返售、卖出回购资金应由票据转入行将资金划入票据转出行在本行开立的一般存款账户,不得转入票据转出行在他行开立的账户,防止随意开户和资金体外循环。应明确专门部门负责交易资金账户的监测和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规范账户特别是异地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管理,不得出租、出借账户,严禁‚倒打款‛行为。

风险点5:票据交易合同签署不规范

风险描述:票据交易合同是重要的法律文书,合同签署不规范易造成交易纠纷,产生风险隐患。私下签署违规条款更是存在极大的合规风险。

风险表现:票据交易未签订相关协议文本,协议签订不规范,如合同印章漏盖或不清晰,版本或业务品种、相关要素填写错误,合同填写的内容被修改,存在大量空白部分等,或私下签订不符合监管规定的协议文书和条款,如签订远期回购协议等。

业内良好做法:使用合同文本库内的标准化格式合同文本。涉及内容修改或使用其他特殊版本的,应报相关法律部门审批。加强合同、协议的合规性审核,要求合同版本使用正确,要素填写正确完整,签章合法有效。

最低防控要求:合同资料应该真实、完整。禁止资产的非真实转移,禁止票据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远期回购协议的方式规避监管。

风险点6:银行人员与票据中介勾结

风险描述:近年,票据中介活跃在票据市场,深度介入票据业务各个环节,有的联合银行以开立‚异地同业户‛形式违规票据交易,扰乱市场秩序。风险表现:银行人员与票据中介勾结,离行离柜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业务,并利用‚同业户‛违规开展票据转贴现。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中介办理票据业务,甚至出租、出借账户和印鉴。

防范措施: 票据的交接、拆包、验票和入库过程在电子监控下进行。

业内良好做法: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防范员工‚有章不循‛。加强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管理,关注‚八小时‛以外员工动向。职责分离,形成有效的岗位制约和监督管理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三道防线。设立违规行为举报制度,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从严问责。

最低防控要求:要强化内控建设,全面树立合规理念,加强员工行为管控。严禁机构和员工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要严格规范账户特别是异地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管理,不得出租、出借账户,严禁‚倒打款‛行为。严防银行票据资金被套取、挪用,违规参与民间借贷或非法集资。要合理确定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按照业务实质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信贷资金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防止将票据业务作为调节经营指标和业绩收入的工作,造成银行资金空转。

风险点7:与不符合准入资格的机构开展票据业务 风险描述:有的银行重业务营销,轻风险管控,与不符合准入资质的机构开展票据转贴现业务。

风险表现:与未经票据业务授权的分行或支行开展票据业务,与超授信甚至无授信资格的机构开展票据业务,与不符合转贴现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票据业务等。

业内良好做法:加强员工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票据业务能力和合规意识。加强票据业务客户准入管理,合理确定交易对手授信总额。将‚低风险‛业务全口径纳入统一授信范围,认真履行 尽职调查、审核、审批职责。

篇6: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银行违规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办理贴现危害很大,不仅会造成国家宏观调控的困难,还会给贴现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

伪造欺诈是外部因素。企业或已注销税务登记,或为小规模纳税人,不具备购领、开具增值税发票资格,提供的增值税发票系伪造,无真实的贸易背景。部分贴现资金转入投资公司或房地产公司,有的还流入股市,没有用于生产,甚至引发经济犯罪。

银行员工违规操作是主要因素。表现为贴现执行利率低于央行法定利率标准;只注重银行承兑汇票真伪的审核,未核对增值税发票、合同原件,忽略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忽略对票据贴现申请人和出票人财务状况的审查;基础资料不全,缺少贴现申请书、协议书、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贷款卡、公司章程等;一些员工素质不高,在存在大量疑点的情况下仍照常办理业务。法规制度、考核机制不完善是助推因素。一些银行未按照《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等要求将票据贴现业务纳入统一的授信制度中、对票据贴现的单一法人客户确定最高授信额度;《票据法》等现有的票据管理法规等已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检查的需要,部分文件已不能作为检查票据业务的依据,对票据行为的约束不强;银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利益驱动使少数员工为了一时的业绩和利益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产生问题的原因

从承兑银行角度看,一是银行承兑汇票表外核算,不占用贷款规模,各家银行在计划内可以大量出票;二是企业办理票据业务要交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会产生派生存款;三是签出承兑汇票银行收取手续费,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各行在完成存款任务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压力下,签票意愿强烈。从贴现银行角度看,一是调控信贷规模,银行的信贷规模超常增长时,票据业务的高流动性可起到一个蓄水池的功能,新增贷款不可能短时间放款时,用贴现调控规模,通过卖出手中票据达到平衡;二是优化信贷结构。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信誉做担保,各行将票据资产视为优质资产;三是增加效益。由于直贴与转贴存在利差,贴现行无论是持票还是转卖都盈利,由于票据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都很强,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

从企业的角度看,贴现率低于贷款利率,企业从财务成本角度出发,偏爱银行承兑汇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对金融产品的熟悉,尤其喜爱银行承兑汇票结算;一度较低的贴现率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套利提供了客观条件,除去贴息后,存入银行企业可以赚钱,企业开票有利可图。

防范操作风险是关键

一是要注重操作风险评估和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对规章制度、业务系统以及外部监管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对分支机构进行充分、及时的风险预警;查找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点或风险管理薄弱点,确定可能存在操作风险的环节。

二是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测。主要是选择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风险指标预测操作风险的变化趋势,实施动态管理。关键风险指标至少应包括关键岗位人员轮岗率、强制休假率、持证上岗率、流失率、企业对账单有效回收率、客户有效投诉率、内控问题整改率等。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某些关键风险指标波动的区间、中间值或门槛值,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对持续不满意的关键风险指标,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现场调查或对分支机构进行操作风险提示。

三是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量化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施基本指标法。将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3.45%]协议,以高级计量法测算操作风险资本金,银行至少要有3年至5年的历史基础数据。可逐步积累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历史数据,按照业务环节、岗位、金额、时间等不同维度搜集并记录本行及他行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形成操作风险数据库,为将来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四是对操作风险实施控制。加强人员管理,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进行严格的问责,对操作风险管理好的给予奖励和表扬。完善规章制度,定期评估现有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不适应的要及时修订;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应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征而进行适当的区别化、差异化管理;分支机构制定管理办法或操作规程,必须及时向总行专业管理部门备案,由总行评估其合规性与有效性;对分支行操作风险易发点进行持续风险评估和合规检查,建立案件防范长效机制。

五是对操作风险及时报告。在报告路线上,对分支行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应按照规定的报告时限同时报告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和本级机构负责人。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制度,风险管理部门每年向董事会或高管层报告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为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篇7: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一、围

绕三层面、做到三到位,明确“查什么”、“怎样查”

在廉政风险点排查上,我局主要围绕政策、操作和监管三个层面入手,努力做到三个到位,即确保制度依据准确、业务程序规范和个人廉洁自律。通过内部自查、民主评议及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形式进行查找,对查找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一梳理登记,看风险点查找是否准确无遗漏,是否真正做到了不漏岗、不缺项。

(一)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依据准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制度的缺失:一是由于制度本身存在漏洞或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三是制度过时未及时修订,四是制度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不能形成合力。因此,我局排查廉政风险首先从制度入手,对我局现行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全面系统梳理,对内部管理、业务流程、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认真审查,并逐步完善。通过完善制度机制,筑牢体制机制防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在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降低风险。通过制度“立、改、废”,加强对行政审批、资金管理、项目安排、干部任命等权力运行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真正做到从源头防腐、治腐。

(二)按流程排查风险点,确保程序规范

在专项行动中,我局将土地出让(土地市场交易)、土地储备开发项目资金使用、土地征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登记发证、土地规划调整、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采矿权出让(申请)初审、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大额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12项工作列为重点内容,绘制了流程图,依据流程图查找工作流程是否严密,各个环节是否得到有效监督制约,是否存在缺乏制约或制约不力的环节,通过流程梳理、逐个环节的排查,共排查出易出现风险环节36个。

(三)明晰岗位职责,确保廉洁自律

根据部门特点和人员安排,遵循“谁行使、谁梳理”的原则,认真对照廉政准则和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应先行停职或免职的五种不廉洁行为表现,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环节和部位入手,以岗位廉政风险点分析为出发点,从每个干部职工到每个科室,通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工作专题会、学习讨论会等形式,采取“自查、互查和集体排查”等方式,结合案例分析,自下而上,群策群力,进行岗位风险点分析和排查。

个人排查廉政风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查找对与履行职责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否做到经常性学习,是否存在疏于学习、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纪律要求等风险;二是查找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是否重视,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因失查、失管导致科室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等风险;三是查找是否经常受到管理对象人情关(关系、吃请、财物)的考验,容易诱发执法不严、管理缺位等风险;四是查找对个人履行职责的监督制约是否完善,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个人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容易诱发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风险。经过排查,查找出单位制度机制风险点3个,查找科室风险点61个,查找个人风险点359个。

二、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监督管理,明确“防什么”、“怎样防”

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是“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重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为使风险排查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排查出符合实际的风险点,我局采取多项措施,防止在排查环节出现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检查不到位、追究不到位的现象,防止出现查找不深、不全、不细的现象,防止概念化和形式主义。

(一)划分风险等级,明确分类管理

国土部门权力运行的环境复杂、诱惑多,各类风险点相对较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局对廉政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了三类风险,即一级廉政风险,主要是土地征收、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土地储备、政府采购、干部任用、大额资金使用等;二级廉政风险,主要是土地开发整理、登记发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三级廉政风险,主要是基本没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项目审批权,较少或基本不掌握人、财、物管理权力等。根据权利运行的风险内容和不同风险等级,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完善工作责任分工和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一级廉政风险由分局领导班子负责;二级廉政风险在科室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单位分管领导负责;三级廉政风险由科室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

(二)坚持责任追究,加强排查督导

在工作中,我局加强

对廉政风险排查的监督和指导,及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通过自己找、群众帮、组织审等环节,从细从严排查风险点,分局“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排查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审核认定。针对目前我们在履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隐性问题,查找根源,健全制度,实现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治理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同时加强责任追究,对收到群众投诉和

上级检查出的问题,一律追查到底;对查证属实违法违规的,一律追查到位;对自查自纠敷衍塞责的,一律追究领导责任。

(三)完善监督体系,确保监管有效

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建立考察和管理制度;二是重视外部监督,认真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司法机关和社会群众的监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处理和回复各种来函、来电和来访等。三是将党员干部查找廉政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填写风险防控表等情况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监督。

三、思想制度双保障,人防技控双结合,明确“改什么”、“怎么改”

在整改阶段,我局针对自查自纠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在整改内容和整改方式上积极探索,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强化科技防控手段,逐步、逐项整改。

(一)强化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坚持廉政教育严格化、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方法创新化,提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意识,在主观认识上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思想防线,排除思想上存在的廉政风险隐患问题。

(二)健全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结合重点业务工作的实际,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理清各项行政审批、审核工作和行政执法工作程序。例如在排查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执行行政处罚工作中,存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风险,存在着执法人员受到拉拢、收受贿赂的风险,针对这类风险,我局完善了《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政处罚标准》和《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工作程序》等,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标准及处罚程序对违法相对人进行处罚,削减了自由裁量权,以监督和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出现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现象发生。

(三)加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防控水平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明确了坚持市场取向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加快从重微观向重宏观、从重审批向重监管的工作思路转变,我局结合专项行动工作,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行为排查,将在2个环节上加快工作步伐,一是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网上交易和网上监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办公系统,强化“以图管地”理念,加强科技防控提供有力手段;二是尽快将土地出让纳入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严格土地出让后监管,加强跟踪管理。

篇8: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票据贴现中的贸易背景问题, 属于票据业务的合规性风险。近年来, 我国短期信贷资产票据化已经普遍存在, 票据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风险问题接踵而来, 信用膨胀和泡沫时有显现, 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 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从事票据诈骗活动, 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而其中的贸易背景问题更是非常突出。融资票据的存在虽然说明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问题在于, 将票据的融资性功能无限放大, 干扰了正常市场秩序, 造成各种风险。

我国的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 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不支持融资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企业在向银行申请办理贴现时, 贴现企业需要提供增值税发票及系列商贸单据, 以证明其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增值税专用发票是银行贴现的必经程序, 是避免银行风险的一种防范措施。贴现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时, 应依照《支付结算办法》严格审查应有凭据。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都没有明确商业银行审查增值税发票真伪的技术环节, 企业利用虚假贸易背景, 套取银行资金, 使银行损失经营资金, 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经营风险, 大量融资性票据经过技术操作披上真实贸易性背景的合法外衣进入市场。例如:企业采取先开票后作废, 挖补复印、扫面复印等各种手段制造虚假税票蒙混银行工作人员, 以达到票据贴现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蕴含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加大了系统风险。

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信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 票据的信用风险已成为票据市场风险的焦点。监管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经营机构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现场监管及非现场监管, 并下发文件检查票据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和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性。监管当局在对真实贸易背景控制上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 也客观上导致了融资性票据的增多。目前, 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 主动权在银行, 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 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 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 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业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而企业在向贴现银行提供真实的税票时, 需要花费财务人员大量精力, 对税票进行复印, 如果票据金额较大, 而税票金额较小, 更是让企业和银行工作人员耗费精力, 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造成手续繁琐。但事实上, 由于现实贸易结算方式的复杂性, 所有这些形式要件即便在真实的情况下, 也并不能完全证实一笔商业汇票背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样, 监管当局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

签发、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 银行不仅存在融资性风险, 同时还承担着潜在的法律风险。目前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 使得中小企业为获取资金, 不惜虚构交易违规开出汇票。这种纯粹的融资性票据的发行, 由于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 在缺乏有效信用监督的情况下, 必然加大银行的隐性风险。票据贸易背景的信息披露不健全, 甚至对非常严肃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辨明真伪。市场信息建设落后, 风险揭示不充分, 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机制。

二、M银行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的应用

针对以上情况, 为提高商业汇票贴现交易关系真实性, 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规避合规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根据《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制度规定, M行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利用企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定期向税务系统报送电子数据的情况, 在传统贴现业务的基础上, 开发新的贴现产品“X”业务, 即利用企业报税系统读取电子税票, 取代纸质税票的贴现业务。

商业汇票“X”业务是M银行得到了银监会相关文件的批复, 同意在M行全行范围内推广, 在国内首家银行推出的票据此类产品, 以防范票据贴现业务过程中出现的虚假增值税发票的风险。

(一) 业务相关定义解释

票据“X”业务是指企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持具有真实交易关系的商业汇票向M行申请办理贴现时, 提供交易合同和对应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 M行将企业提交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与该行审核确认的商业汇票贴现数据通过比对完成其相符性认定, 从而完成贸易真实性确认, 为企业办理贴现业务。

票据“X”业务下的商业汇票贴现, 除增值税发票由原纸质发票 (原件或复印件) 变为电子数据外, 相关贴现业务办理和传统贴现业务相关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相关手续是一样的。企业因此在办理业务过程只需读取自己报税系统的电子数据就可, 省去了复印纸质税票的烦恼。

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是M行在贴现申请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计算机端安装的“发票采集系统”, 由贴现申请人通过采集系统读取其金税卡中开立的增值税发票的电子信息, 并存入在M行提供的专用U盘中的数据。

M行利用在各贴现行经办部门使用的计算机端安装的“票据比对系统”, 将企业提供的专用U盘中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和商业汇票贴现数据导入后由计算机自动比对的操作行为。

“发票采集系统”和“票据比对系统”为两个数据端口。其中“发票采集系统”称为“企业端”, 用来输出数据“票据比对系统”称为“银行端”, 用来输入数据。

(二) “X”业务的管理要求及操作流程

“X”业务, 除增值税发票由原纸质发票变为电子数据外, 相关贴现业务办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业务相关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办理。具体的业务操作中, 类似于纸质发票企业采集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遵循的原则有:

1、增值税发票金额大于等于需贴现票据票面金额。

2、增值税发票购货方名称须与企业需贴现的商业汇票所记载的交易前手名称一致。

3、增值税发票开立日期须在贴现日前六个月内。

4、办理贴现过程中, 分行票据部门对票据“快易贴”客户办

理贴现的商业汇票必须在票据交易系统中录入与票面记载的交易前手名称完全相符的信息。

业务办理中, 在票据比对系统中进行数据比对时系统会提示下列三种情况:

1、数据完全相符, 系统提示:“比对成功”, 可以贴现。

2、企业采集的发票金额小于票据贴现金额或发票购货方名称与企业提交的票据交易前手名称不符, 系统提示:“比对未通过”, 并在“比对未通过”状态列示。

3、为防止企业对已参加比对的增值税发票实施作废处理, 在企业下次申请贴现时 (票据记载的交易前手名称与作废发票购货方名称一致) , 发票采集系统会自动将发票作废信息提取, 比对系统提示:“发现已参加比对的作废发票”, 并将原已比对完成的对应的商业汇票信息例示在“比对未通过”项当中。

通过“X”业务的开展, 符合《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及相关规定, 不仅提高的商业汇票贴现交易关系的真实性, 还满足了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更有效地防范了业务风险。

三、贴现过程中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利用贴现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能够提供真实的增值税信息和交易信息, 防范贴现资金风险, 但利用电子税票控制贴现风险只是一个手段, 另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 健全法律法规, 增强风险监管

尽快补充修订《票据法》等法律法规, 堵塞现行票据交易法规存在的诸多漏洞, 完善法律所应具备的约束和惩罚机制。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 明确商业银行审查增值税发票真伪的技术环节,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以引导和规范承兑和贴现业务活动, 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对票据违法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 最大限度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

(二)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一个成熟、发达的商业票据市场离不开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 因此要使我国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必须加快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加快企业信誉征信和公告系统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 对社会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 通过资信查询系统, 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 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黑名单内, 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三) 构建商业银行的票据信息平台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票据信息化建设, 将散落在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中的票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类、传递、分析和反馈, 使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和托收等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票据信息, 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各商业银行通过该信息平台公布各自在票据业务过程中出现的“应付不付”企业名单、票据托收安全银行、票据风险案例等信息, 并且协助查询票据的真实性, 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抵御票据风险的能力。

(四) 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使内控制度和流程覆盖业务风险环节, 适时检查梳理已施行的制度, 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 对可操作性不强不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规范新制度新流程的合法合规程序, 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化, 提高制度规范性和适当性。加强对票据业务流程中关键节点的管理和控制, 形成对票据业务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

(五) 完善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的执行体系建设

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必须落实到执行层面, 有职业化的执行主体, 依托严明的制度与流程控制要求, 对票据业务风险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 对商业汇票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各种行为都制定规范化的作业标准, 对不符合标准规范的业务行为通通摒弃在业务操作行为之外。当然作业标准需要不断修订以适应性的情况, 确保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1996.

[2]支付结算办法, 1997.

[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5.

[4]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应俊惠.商业银行票据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篇9:央行银监会发文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近日,央行和银监会就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规范业务开展等事项发布通知。通知要求,银行要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

通知称,近年来,基于商业汇票的各类票据市场业务快速增长,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票据业务发展不规范,部分银行有章不循、内控失效等问题,已引发系列票据案件,造成重大资金损失,业务风险不容忽视。为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防范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应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规范业务开展。

按照通知要求,银行应于6月30日前,在全系统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在7月15日前将风险自查情况报送有关监管部门。

通知称,银行应强化票据业务内控,具体而言,要按业务实质建立审慎性考核机制,并加强实物票据保管;要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严格规范异地同业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管理,严禁将本银行同业账户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通知要求,银行应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要求,加强客户授信调查和统一授信管理,严禁资金空转。银行不得利用贴现资金借新还旧,调节信贷质量指标;不得发放贷款偿还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掩盖不良资产。

在票据交易方面,通知表示,银行应严格执行同业业务的统一管理要求,加强交易对手资质管理,禁止离行、离柜办理纸质票据业务。通知还强调,严禁银行与非法“票据中介”、“资金掮客”开展业务合作,不得开展以“票据中介”、“资金掮客”为买方或卖方的票据交易。

篇10:票据业务风险评估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商业汇票贴现期限自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一般情况下最长期限不超过: √ A

3个月 B

5个月 C

6个月 D

一年 正确答案: C

2.形成企业存款,从而增加贴现企业的开户银行的存款、贷款和存款衍生功能的环节是:A

汇票首次办理贴现后,贴现银行向企业支付资金 B

汇票的开出时

C

汇票在企业间的背书转让期间 D

汇票到期时 正确答案: C

3.下列不属于承兑业务的主要风险的是: √ A

承兑申请人的经营状况 B

项目现金流的可预测性 C

可实施的担保利益 D

可靠参与方的资信增级

√ 正确答案: A

4.下列不属于贴现业务中操作风险防范措施的是: √ A

票面审查 B

票据查询

C

经办人员资格审查 D

授信审批 正确答案: D

5.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基本流程中,调查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 A

客户调查评价 B

业务调查评价 C

汇兑数额评价 D

担保评价 正确答案: C

6.客户除了需要提交一般信贷业务要求的客户、业务、担保有关材料外,还必须提交的其他重要资料中不包括: √

A

商业汇票承兑业务申请书 B

客户资信及财务证明

C

基础交易合同的原件及复印件

D

连续申请承兑的企业的上一次商品、劳务交易已履行的证明 正确答案: B

7.下列不属于负责商业汇票贴现业务审批部门重点审查的内容是: √ A

承兑人的资信是否发生变化或是否有无理拒付行为 B

信贷经营部门送交的材料是否正确、完整、合规 C

贴现申请人资格和条件是否具备

D

调查人对申请人的评价分析是否准确合理 正确答案: A

8.资信状况审查中,在以客户评价报告为中心进行审查时关注的方面不包括: √ A

组织机构 B

财务结构 C

资金核算方式 D

资信状况 正确答案: D

9.在对真实贸易背景进行审查时,下列不属于对连续申请承兑的批发企业特别审查的对象是: √ A

上一次商品交易的增值税发票 B

上一次商品交易的货运凭证 C

企业近三年的财物报表 D

上一次商品交易确已履行的证明 正确答案: C

除在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中的真实贸易背景审查风险外,其他方面中不包括的是:10.贴现票据审查风险,√ A

合法持票人审查风险 B

贴现票据真实性风险 C

贴现票据查询风险 D

贴现后承兑人兑付风险 正确答案: D 判断题

11.按照贴现利息支付人的不同,可将商业汇票贴现分为卖方付息贴现、买方付息贴现和协议付息贴现。此种说法: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2.银行间办理转帖现业务,转帖现在总体上会衍生出新的存款。此种说法: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3.票据业务的信用创造和存款衍生功能主要来源于汇票开立和贴现环节。此种说法: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汇票在企业之间的背书转让与银行的存款、贷款和存款衍生功能有直接影响。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防范保证金账户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对保证金分账管理。此种说法: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篇11:票据业务及其风险防控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票据权利因票据的()得以产生。√

A 出票

B 背书

C 保证

D 转让

正确答案: A 2.将商业汇票划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是根据()。A 承兑人的不同

B 付款人的不同

C 签发人的不同

D 收款人的不同

正确答案: A 3.办理同城票据查询时,应由()一同前往承兑行办理。√

A 票据查询人员客户经理和客户

B 两名客户经理

C 客户经理和客户

D 客户经理和票据查询人员

正确答案: C 4.持票人对票据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起两年。√

A 到期日

B 出票日

C D 承兑日

背书日

正确答案: A 5.票据上大、小写金额不一致时,票据()。√

A B C D 票据无效

行为无效

依数额较小者为准

以数额较大者为准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6.进行转贴现卖出时应该()。√

A B C D 双人前往

利率不能超授权

金额不能超授权

行踪要保密

正确答案: A D 7.票据融资按交易对手划分为()。√

A B C D 贴现

转贴现

回购

再贴现

正确答案: A B D 8.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汇票中的付款人承担必须付款的义务

汇票中的付款人是否承担付款义务,取决于是否做出承兑行为

付款人是否承兑,完全由自己决定 D 付款人与出票人之间没有资金关系,就不能进行承兑

正确答案: B C 9.票据的主要功能包括()。√

A B C D 支付功能

信用功能

结算功能

融资功能

正确答案: A B C D 10.票据关系的特点包括()。√

A B C D 是一种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基于票据行为而产生

是一种无因性法律关系

属于民法关系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1.商业银行的专家认为:票据业务能够产生比同期短期贷款更优的综合收益。√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2.目前国内票据市场上交易工具包括本票、汇票、支票。√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3.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4.转让票据上的权利需通知债务人,让与人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把票据按照合规的背书交给受让人,债权的转移遂告成立。√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由企业承兑的票据称作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的汇票称作银行承兑汇票。正确

错误

篇12: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一、假票诈骗的形式

(一)伪造票据。伪造票据是指无权限的人假冒他人或以虚构人名义所进行的票据行为,包托票据的伪造和票据上签章的伪造两种情况。伪造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是犯罪分子的一贯手法,发案较多,而且作案手法越来越高明,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1、根据真实的票据造假,然后以假行骗,我们俗称“克隆”票据,即诈骗分子以真实票据为蓝本,按照真票的规格、尺寸、防伪标识仿制假票据,然后再将真票上的各项票面内容丝豪不差地照搬到假票上,凭以向企业单位或银行行骗,真假并存,以假乱真,甚至一份真票,会出现几份“克隆”的假票。

2以合法手段骗取银行签发真实的票据,据真造假后,再退真用假,进行诈骗。这种造假方法,尤以银行汇票为多。先是填制合规的汇票委托书,骗取真实有效的银行汇票并据以仿制假票以后,将真票向银行办理“未用退回”手续,收回资金,然后再持假票去骗取他人财物。

3伪造预留银行印鉴。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印鉴,进行行骗。一般是犯罪分子伪造农村信用社在商业银行的预留银行印鉴后,假借农村信用社的名义委托商业银行签发真实、合法的银行汇票,然后持往异地支领现金,骗取钱财,给银行造成巨大资金损失。

(二)变造票据。变造票据是指无权更改票据内容的人,对票据上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加以变更的行为,是假票诈骗的又一手法。主要使用现代技术涂改票据上的金额或其他内容来作案行骗。某地曾发生过一件案例: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对客户所购支票在使用时不进行号码控制的漏洞,对手持的某行某营业机构的空白支票右上角的开户行名称和企业账号进行涂改,变造成该行另一营业机构的支票,并加盖事先伪造好的在本行开户单位的印鉴进行诈骗。还有一例是,收款人拿到支票以后,利用出票人在小写金额前未加人民币符号的漏洞,加大支票金额,通过变造支票金额来骗取资金。

(三)对根据正常商品交易签发出的合法有效票据,办理止付手续,骗取销货方货物或银行资金。某地一客户向银行申请签发一份银行汇票以后,随即以“该汇票丢失”为由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法院遂向出票行出具了止付通知。很显然,如果止付成功,则受损失的是销货方;如果止付不成功有极大可能是代理付款行收不到止付通知,则受损失的是银行。

(四)捡到票据的不法分子利用出票行和代理付款行的相互分离,骗取银行资金。某银行汇票的收款人将汇票丢失以后,向当地法院办理了相关止付手续。由于法院的止付通知未发到异地代理付款行,致使拾票者捡到汇票后作了假背书转让,使其成为形式上的合法持票人,使汇票得以顺利解付,成功地骗取了银行资金。

二、假票据诈骗的特点

一范围大。假票据诈骗不仅包括了远期的商业汇票和即期的支票、本票、银行汇票等所有票据,而且还覆盖了不同区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企业和单位。二金额大。假票据的金额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1999年,我们在辖内发现了27张假票据,总计金额5621万元。其中达500万元以上的4张,200万元以上的11张,面额在50万元以下的仅6张。

(三)隐蔽性大。因为各种票据从出票到持票人收款入账,都或长或短地要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商业汇票,从出票到收款最长可持续6个月之久,期间若发生假票诈骗行为,很难及时发现。四危害性大。作为企业单位,一旦收受了假票据,则意味着货款的损失;作为银行,一旦收受了假票据,则意味着直接的资金损失。同时,还会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和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破坏金融、经济秩序。

(五)内外勾结作案多。诈骗成功的案例多属此类。极少数银行工作人员与犯罪分子相互勾结,通过提供空白票据或印模,为其行骗创造条件,并因此加大了有关各方辨别真假的难度,使诈骗更容易得手。

(六)假票诈骗在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这是假票诈骗发展的一个新趋向。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小,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防诈骗能力较低,犯罪分子据此将矛头指向基层机构,致使原来很少发生假票案件的县及以下地区频繁发生假票诈骗案。

三、假票诈骗形成的原因

通过各种手段制假造假,进行票据诈骗活动,骗取银行或企业资金的直接原因当然是犯罪分子道德败坏、利欲熏心所至,但也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间接地为假票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对票据风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差。尽管各类假票案件不断发生,也尽管各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票据风险之大,危害之严重,以及防范之重要。但是,一些金融机构的业务员甚至领导总认为风险虽大,但距己尚远,怀着一种侥幸心理,对票据风险的现实性和重大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票据反假知识学习不够,对票据的防伪工艺掌握的不全面、不准确,识假辨假能力不强。二是内部管理不严密,缺乏严密的内部制约机制,致使在票据业务处理过程中达不到层层把关的要求,甚至发生内外勾结,银行业务人员为犯罪分子提供空白票据或有关印鉴的恶性事故。

(二)制度观念差,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自《票据法》实施以后,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并制定颁布了《支付结算办法》和《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使各项制度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票据业务的每一环节都有较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时常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有些假票诈骗成功的案件,犯罪分子作假手段高超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有章不循,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理业务,不按规定的要求审核票据。

(三)相关法规制度衔接不好,协调不够。主要体现在对遗失转账票据的处理上。转账票据丢失,按《票据法》规定,银行不予挂失,可法院对这类票据却给予办理公示催告。但由于票据可背书转让,具有流通性,票据最终落到何地,事先不能确定。而法院的止付通知一般只发送到出票行,代理解付行或贴现行收不到止付通知,一旦不法分子将非法取得的票据进行变造以后,即可办理票据的解付或贴现,从而骗取银行资金。

(四)票据印制不规范,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客观上方便了不法分子的造假活动。为防范票据制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了票据的规格、尺寸,并制定了严格的防伪标识。但在实际的票据印制中,却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是规格尺寸不符,最多相差2mm;二是防伪标识不清,甚至连作为票据重要防伪标识的大写金额栏的荧光反映都作不出来;三是票据上印有不应有的内容,一些银行汇票在荧光灯下有“作废”的字样。

(五)银行辨别假票的技术手段落后。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刻制假印章、制造假票据时在应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几至以假乱真的地步。可目前银行普遍采用的辨假手段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技术水平上:验印,仍然是原始的目测或折角核对的方法;验票,借助于只有紫外线或荧光灯的验钞机。《票据法》已实施近5年了,而且在票据诈骗日益猖獗的情况下,至今尚无专门用于辨别票据真伪的验票机。更为主要的是,对目前票据上科技含量最高、犯罪分子最不易伪造、变造的防伪标识之一的二维标识码,银行却普遍不能审验,使其形同虚设。

四、防范假票诈骗的措施

虽然假票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还要继续大力推广应用票据,推行银行结算票据化,这就需要我们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防范假票诈骗的重视程度。每一个银行业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对票据反假防假的认识,将之作为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以下得力措施:

(一)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内部管理,严守规章制度,加强人防。银行业务人员,特别是一线票据业务人员,要强化业务学习,不仅要学习票据业务处理手续,更要熟练掌握各种票据的票面特征,尤其是各项防伪标识,更要牢记在心,提高识假能力。同时,各营业机构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制约,防范内外勾结作假诈骗。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做到严格按规章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票据业务,彻底杜绝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

(二)改善银行审核票据的外部技术手段,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加强技防。一是由人总行指定专门的厂家生产专用验票机,通过对票据特征尤其是防伪标志的真假作出准确的检验,来辨别票据本身的真伪。二是对同城的支票业务,推广使用可信度高、不易被破译的支付密码作辅助,增加一道控制风险的防线。

(三)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使相关制度法规相互衔接。特别是法院部门应严格掌握公示催告的受理范围,并使其在操作上与银行的票据业务处理制度相一致。可考虑改变银行汇票的解付方式,改现行代理解付为通过委托收款的方式收取票款。还可建立银行和法院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使其受理的丢失汇票的情况信息快速传递到银行的各分支机构,避免因二者各行其事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现象的发生。

(四)规范票据印制,增强票据防伪功能。票据印制厂家必须严格按人总行的规定印制各种票据凭证,使其在纸质、规格尺寸、票面花纹、防伪标识等方面都与规定相符。同时人民银行作为票据业务的管理机关,还要对票据的设计定期进行调整,特别是各项防伪标志,不能一成不变,不仅应定期调整,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以切实增强票据本身的防伪功能。

(五)实施奖惩,建立激励机制。对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审核票据,成功堵截假票,避免资金损失的,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审查不严,或不按规定进行操作导致受理假票据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来有效地调动广大业务人员防范假票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下一篇:车间班长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