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2024-04-12

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精选6篇)

篇1: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推出电子票据业务,对降低票据业务风险和成本、促进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形成、丰富支付结算工具、便利中小企业融资、完善利率生成机制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系统(ECDS)上线至今,电子票据面临诸多瓶颈,发展速度较慢。

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

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自从ECDS上线以来,共处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总数为234209笔,金额 7689.9亿元。从笔数上看,纸票登记业务累计9867001笔,电子汇票占其比例仅2.4%。电子票据推出以来,出票66131笔,金额2014.71亿元;承兑69230笔、金额2115.44亿元;贴现23522笔,金额 945.29亿元;转贴现15453笔,金额998.91亿元;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发生票款对付业务共计10678笔,金额325.43亿元。系统共收到纸票登记业务9867001笔。截至2010年底,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机构共316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246家,财务公司70家。316家机构全部开通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业务,其中232家开通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占比为73%。

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居前。在23家机构排名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显著居于前列。中信、光大承兑累计笔数分别为14186 笔、10616笔,分居第1位、3位。承兑累计金额上,深发展(000001,股吧)、中信居第1位、4位,金额为 459.489亿元、260.464亿元。电子票据贴现方面,中信、招行贴现累计笔数是8632笔、3016笔,居第1位、3位。中信、招行贴现累计金额是139.142亿元、124.55亿元,列第2位、3位。

相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工行、建行承兑累计笔数6388笔、2123笔,金额335.069亿元、92.589亿元;贴现累计笔数3654笔、1907笔,金额283.780亿、68.284亿,各指标居同业前五。中行、农行承兑累计笔数和金额,贴现累计笔数和金额排名10位左右,这与其资产规模并不相称。

影响电子票据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价格优势。与纸票相比,目前电子票据在流程上并没有得到简化,各种程序依然一个都不能少。在企业支付的承兑费用上,电子票据与纸票一样都是0.05%,没有价格优势。企业没有动力做电子票据,没有承兑源头,电子票据就难以推进。

(二)电子票据参与范围不广。农信社、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并没有进入电子票据市场。纸质票据的主体是这些中小机构,没有他们参与,电子票据就少了依托。中小银行不积极主要缘于抵触票据透明化,其操作纸质票据业务基本都是“打包”性质的,没有单笔业务的贸易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央行的信贷规模调控。

(三)电子票据流动性不高。一是电子票据业务须依托各家机构自身开发的企业网上银行和内部电子票据系统,因而当一家机构在贴现所承兑的电子票据或将贴现后的电子票据转贴现给其他机构时,可能会因为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或内部电子票据系统开发设计模式以及操作使用流程方面的不一致,影响到电子票据同业流通的交易效率和意愿。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因自身科技实力等条件限制,在企业网上银行系统开发建设方面较为滞后,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四)对电子票据难以定价。首批上线机构数量较少,有效的转贴现市场和利率报价机制尚未形成,导致难以对其准确定价。电子商业汇票付款期限由纸质票据的最长6个月提高到1年,这将对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然而,银行开出的电子票据期限大多在6个月以内,与纸质票据无异。这是因为各行都不知6个月到一年期的票据如何定价,尝试的风险较大,不如退守。

(五)社会认知程度较低。调查发现,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高管人员、财务人员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认知程度不高,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积极意义、办理流程及风险控制等了解不够,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安全、快捷、便利的功能掌握不到位,导致有关人员对电子商业汇票不信任、不放心,仍偏重于纸质商业汇票,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宣传推广任务艰巨。

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分析

(一)调整资产结构,加快票据周转,提升中长期贷款比例,防止利润受到冲击。一是要在大力开展票据业务的基础上,做大直贴,实现以量补价,依靠同业渠道建设,提高贴现资产的周转率,减少资金占用,增加利差收入。特别是在电子票据系统上线之后,直贴与转贴的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业务效率大幅提高,要做大直贴,加速转贴,在占用同等资金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收益。二是要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例,防止一般贷款规模受到过大影响,将电子票据对短贷造成的冲击降至最低。

(二)加快流程改造,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一是电子票据系统上线之后,业务本身的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当前的业务流程成为限制效率提高的主要瓶颈。二是纸票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客户对银行贴现业务处理速度的要求持续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流程改造,尝试设立票据贴现专柜,实现专人录入资料、专人接单初审和专人放款审查,减少客户经理的等待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票据贴现业务的竞争力。

(三)密切关注市场,建立适合电子票据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电子票据中期限为6-12个月票据贴现为新的业务品种,且对短期贷款有较大的替代作用,因此,其贴现利率应该在短期贷款利率与票据贴现利率之间。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同业,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定价。在业务发展的初期,电子票据容量有限,未形成有效的转贴市场前,长期电子票据的报价可能更多地参考1年期贷款利率,以此作为突破基准利率下浮10%限制性条件的工具吸引客户。随着市场电子票据量逐渐增加,电子票据的转贴市场逐步形成,电子票据的定价基础应更多地参考同期货币市场利率,在此基础上加上信贷规模溢价。

加快推进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试点开展电子票据再贴现业务。票据资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高流动性资产之一,且电子票据相对纸质票据风险和操作成本均较低,是理想的再贴现业务操作载体。如人民银行试点开展电子票据再贴现业务,不仅可以丰富其货币政策操作手段,而且可以提高电子票据的流动性,引导各商业银行对不同期限电子票据转贴业务(尤其是6个月以上转贴业务)进行合理报价。

(二)建立电子票据转贴现报价体系,完善利率定价机制。转贴现市场的活跃对电子票据业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子票据的最长期限由6个月延长至1年,故纸质票据的转贴现价格很大程度上不适用于电子票据。建议人民银行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再贴现业务的基准价格,各家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调整,形成电子票据转贴现业务的报价体系,并在转贴现价格基础上形成直贴业务价格体系,完善利率报价机制。

(三)提高电子票据的社会认知度。切实发挥银行机构的个体优势,细分客户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已开通业务核心客户的示范效应,向其上下游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推介、市场营销,确立重点发展对象,有效解决企业加入电子票据系统的具体问题,提高电子票据签约客户量和使用率。通过培训班、研讨会、银企座谈、产品推介等形式,对电子票据业务处理流程、注意事项、电子票据的优点及条件等进行系统讲解,增强业务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完善电子票据安全运行体制,维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一是要成立权威认证机构,对银行网上业务的准入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安全鉴定和认证。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客户自身的信誉度进行评价,防止恶意侵占银行资金的行为,把好入市关。二是要建立健全网上银行安全防范体系,严厉打击利用电子票据进行金融犯罪的行为。三是要加强对网上银行日常业务的监督,督促网上银行切实遵守有关法律制度,确保网上银行业务安全运行。四是要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维护电子票据业务安全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在出现风险时银行与客户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篇2: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摘要:网络的快速普及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要进行大力的调整,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出现则让银行具备了转型的机会。在文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与特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 发展 商业银行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及特点

着眼于国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于11月11日发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做了如下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传统柜台业务的办理通常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非上班时间、距离太远、业务办理人数太多等都是传统银行面临的缺陷,相比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的限制。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同时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

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2)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

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篇3: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1 我国票据电子化的现状

1.1 票据的电子化及电子票据

根据的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结算方式, 其产品——电子票据并不是对现有的传统结算产品的简单优化和组合, 需要有不同于传统票据的运用环境, 是票据在产生、流通、结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以电子形式存在, 其间夹杂着电子数据信息与实物票据之间的相互转换, 实质是实物票据处理方式的电子化。而电子票据是不依附于实物票据, 从票据权利的产生到票据权利的消灭的全过程均以电子形式独立存在, 并以电子签章代替实体签章。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完整的电子票据体系尚未建立, 不依附于实物票据以电子形式独立存在的电子根据尚未真正出现。

1.2 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化革命时代的到来, 电子票据业务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6月30日, “中国票据网”正式启用, 为金融机构间票据转贴现、票据回购等业务提供报价、查询服务, 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电子化开始起步, 但该网目前不能提供票据交易的功能。

从2005年开始, 国内个别银行开始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票据业务, 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推出了基于行内系统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票据产品。比较典型的产品有:招商银行推出的“票据通”-网上票据业务。该项业务是我国金融机构在传统票据电子化方面的最早的尝试之一。付款人通过网上银行开出招商银行电子根据, 招商银行联网传递, 收款人实时查询到电子票据。持票人可通过电子背书向他方 (被背书人) 转让电子票据。持票人将实物商业票据或电子票据托管于招商银行, 并可在网上查询托管票据状态和信息。通过网上企业银行可办理实票或电子票据承兑申请, 托管实票或电子票据的贴现及赎回、托收、质押、实票撤消托管等各类票据业务。电子票据可在招商银行系统内全流通, 具备实物票据的全部功能。工商银行参照传统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流程, 利用电子化手段, 基于网上银行系统, 设计、开发了“易保付”电子化信用票据, 企业客户通过工行网上银行签发, 可实现票据的电子化签发、转让、贴现与转贴现、付款等功能。2006年底, 民生银行以网上银行为平台, 配以电子签章技术开办了电子汇票业务, 客户向民生银行申请取得电子汇票业务资格后, 通过网上银行实现商业汇票签发、承兑、交付、托管、背书转让、贴现、质押、委托收款等功能, 此业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票据电子化方案。

2 影响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

相对于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 相应的法律制度显得十分滞后, 目前我国实行的《票据法》在制定时所有的规定都是基于纸质票据的, 确认的是纸质票据及其签章的法律责任, 对电子票据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未做规定, 这就否认了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的法律效力, 说电子根据业务的发展实践与法律制度的制定处于失衡状态。

2.2 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票据系统相互独立, 难以实现跨行交易

要做到全流程电子化流转, 需要票据各方当事人都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开户并开通该行的网银服务, 这显然对电子票据的客户群体进行了限制, 不利于电子票据大面积推广。换句话说, 在票据背书转让的任何一个环节, 只要被背书人与背书人不在同一银行开户, 就面临电子票据落地处理的问题。虽然从理论讲, 该问题可以通过商业银行间的电子票据系统对接解决, 但由于成本过高和同业竞争存在, 依靠商业银行之间的彼此协作彻底解决该问题不现实。

2.3 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的转换

客观说, 虽然电子票据已经产生, 但要全部取代纸质票据还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两者共存时期, 需要寻找一个相互转换的合理解决方案。此外, 由于电子票据在跨行交易时要落地处理, 使得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的转换问题变得非常迫切。就目前的法律框架而言, 要满足《票据法》和人民银行相关制度的规定, 通过票据质押转开票据的方式是唯一选择。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将收到的纸质票据向银行质押, 申请开出电子票据;电子票据可以在同一商业银行系统内实现电子流转;当需要跨行交易时, 可以将电子票据质押转开成纸质票据。但是, 通过质押转开实现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转换, 又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银行办理质押转开业务通常会收取手续费, 增加了企业成本。其次, 即便银行免收手续费, 与票据的直接背书转让相比, 质押转开方式会同步增加企业应收和应付票据, 增加了企业的负债率, 不利于财务报表优化。

2.4 电子票据的安全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其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高防护的特点, 也使安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电子票据在网络上交易的公开化程度较高, 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 网络系统所面临的攻击和破坏的机会也较大, 所以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然增多, 人们对电子票据安全性的担忧阻碍了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

3 我国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策略

3.1 建立统一的电子票据服务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 票据市场已经成为了价格体系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十分活跃的市场。虽然普遍认为短期融资券的出现会使商业汇票的市场份额有所削减, 但作为一种在产业链上广泛使用的成熟和顺畅的支付和融资工具, 商业汇票的市场空间今后仍然是巨大的。票据电子化建设作为提高票据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的重要举措, 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以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 监管部门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发展电子票据的规划是1989年由台湾“央行”提出的, “央行”自始至终地参与了电子票据的发展过程, 推动了配套的规章制度的出台。这是台湾地区电子票据发展的一大特点, 也是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中国大陆, 虽然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行内的电子票据系统, 但如何实现电子票据跨行交易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严重制约了电子票据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票据如果不能跨行交易, 则不仅愿意接受电子票据服务的企业客户非常有限, 而且电子票据难以进入到广阔的银行间转贴现市场, 对改善票据市场基础建设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就中国国情来看, 依靠商业银行自身解决跨行交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必须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可行的方案是, 人民银行搭建统一的电子票据服务平台, 并通过与各商业银行内部电子票据系统直联的方式来实现电子票据的跨行交易。当然, 该方案要想成功, 人民银行应与各家商业银行 (尤其是已经开办电子票据业务的商业银行) 充分沟通和论证, 统一电子票据的业务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开出的电子票据能在人行电子票据服务平台顺利完成登记处理, 并使其他商业银行的系统可以调用。令人欣喜的是, 人民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统一的电子票据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已经开始启动该项目。

鉴于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共存的客观现实, 人民银行在搭建电子票据服务平台时, 应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方便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之间的转换。比如, 为了解决票据质押“虚增”负债率的问题, 可以考虑开办一种类似票据置换的业务:企业将收到的纸质票据转让给银行, 银行给企业开出对应的电子票据, 银行可单独办理纸质票据托收并将托收回款用于电子票据的到期付款。

3.2 提高电子票据的安全保障

安全性问题是制约电子票据发展的“瓶颈”, 因此, 要发展电子票据业务, 必须要确保电子信息、电子签名的安全性, 否则, 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将失去支撑点。

首先要有一个法律认可的权威的认证机构, 对电子票据业务的准入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安全鉴定和认证;其次, 要建立健全电子安全防范体系, 严厉打击利用电子票据进行的金融犯罪行为;第三, 要加强对电子票据业务日常的监督, 督促参与各方切实遵守有关法律制度, 确保电子票据业务安全运行;最后, 要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维护电子票据业务安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以及在发生风险时银行与客户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要重点提高电子签名的安全性。首先要明确有效的识别机制, 确立电子签名所采用的形式和技术标准;第二, 要确立权威的法定认证机构履行认证职责;第三, 在明确电子签名的构成要件, 使银行和客户使用最安全的签名方式, 确保当事人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唯一性;第四, 要明确当事人对电子签名的风险责任, 督促当事人谨慎地判断是否为安全的电子签名;最后要保护电子签名者的合法权益, 严厉打击盗用他人电子签名的犯罪行为。

3.3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3.3.1 制定核心法律

制定一部独立的电子票据法, 明确该法案的立法目的、电子票据的定义、基本原则及法律效力等;特别要以电子票据的支付或交易方式、手段、程序为主要规制重点, 对占有、转让、背书方面都应适应现今电子票据实际业务的需要, 制定出符合现实市场需求的法律。

3.3.2 修订其他现行法律

第一、票据法方面。《电子签名法》的出台虽然解决了书面形式、原件、签名等冲突, 但其与《票据法》之间仍然存在着交互承认的问题。因此, 对票据法的修订应特别涉及对电子票据的相关内容, 即承认《电子票据法》这一特殊法的地位。

第二、税法方面。我国应坚持在防止税收流失的同时不阻碍上网上贸易的发展。针对互联网的特性重新界定居民、常设机构、所得来源、商品、劳务、特许权转让等互联网税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改革、完善相关的增值税、所得税税收法律, 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律环境, 同时建立网上自动征税系统, 加快电子征税进程。

第三、刑法方面。虽然《电子签名法》增加了伪造他人电子签名罪等三项罪名, 但是作为新型犯罪, 电子票据犯罪构成特征不同于传统票据犯罪, 如“犯罪人可能直接通过盗用或破译他人电子票据密码, 伪造他人电子签名等行为实施非法出票行为”等。因此, 应扩大刑法上票据犯罪范畴, 增设电子票据犯罪的相关内容。

第四、程序法方面。应尽快修改《民事诉讼法》或扩大《合同法》的相关条文解释, 以匡正电子记录在形式上得到法律认可, 但确没有相应规则确定其做为有效证据的尴尬局面。这样可以保证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 为电子票据中诉讼中有关证据证明力的解决奠定法律基础。

(四)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电子票据业务发展

篇4: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电子票据 法律问题 建议

电子票据具有流转效率高、操作便捷、安全性好、交易方式灵活和存续期限长等多个优点,代表了未来票据业务的发展趋势。但与电子票据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电子票据的法律缺失,这既不利于电子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票据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甚至有可能会给整个金融秩序造成混乱。

一、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

电子票据在我国始于1996年,当时,从美国引进一台支票验印机,该机器的投入使用,使我国票据业务开始实现电子方式的自动储存和验印。2003年6月,我国开始运作统一的电子化票据市场服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电子票据的报价、查询等功能。2006年,某银行推出了“票据通”业务,实现了票据业务与银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2007年6月25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借助支票截留技术,有条件地实现了支票的全国通用。2009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正式启动电子票据系统作为票据业务的电子化交易平台,标志着电子票据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电子票据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电子票据涉及到的票据法问题

我国《票据法》规范了票据的流转、支付及签章等一系列问题,但其未对电子票据的有关问题及概念进行界定,尤其是对“签名”的概念,更是规定模糊,有关电子签章的效力问题在法律适用上也存在较大的冲突。《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后,虽然对“签名”的界定突破了《票据法》的限制,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问题,相关法律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电子票据交易与税法的冲突问题

电子票据的发展与现有的税收法制规定矛盾重重,最明显的表现是关于印花税的征收问题,印花税的特点是在纸质凭证上粘贴税票,但电子票据不可能有纸质凭证,更无法实现税票粘贴。因此对电子票据征税遇到的困境之一就是没有法律上的支持和依据。电子票据的纳税人可以通过法律上空白,轻易实现逃税和避税。同时,由于法律缺失,导致税收管理部门审计、稽核难度大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甚至给某些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电子票据违法行为与刑法的冲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金融网络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由于电子票据业务具有无形性和虚拟化的特质,很容易被用来作为洗钱或者诈骗的手段,增加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难度。虽然我国现行刑法针对票据犯罪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对利用电子票据进行犯罪的问题并无涉及。现行刑法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

三、关于电子票据业务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显然,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为促进电子票据业务的健康良性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规范。

(一)制定《电子支付法》

为了适应电子票据的电子化、网络化及无形化,需要对在票据交易实践中形成一些新概念进行规范和加以界定,比如电子签章、数据电文、网络发起者(接收者)等。这些概念在以前的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提及。现阶段,如果单纯对以前的部分法律(如票据法等)规定进行补充完善,恐难以适应当前电子票据发展所带来的所有问题。只有制定一部完整的《电子支付法》,才能使电子票据业务实现规范化发展和有序发展。

(二)修订《票据法》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面对电子票据这一新生事物時,《票据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虽然《电子签名法》重新界定了书面形式的概念,对电子化签章的规定也更加科学合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票据法》的相关规定仍有不少矛盾冲突。所以,现阶段亟须确立电子票据的合法地位,对《票据法》的修订不仅要体现在对票据流转形式的重新定义,更重要的是应对电子票据的相关概念作出细致而明确的界定,以适应当前网络金融发展的环境和趋势。

(三)完善税法

当前,全球范围内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同样对我国的税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中,必须要完善现行税务法规,确保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使电子票据的税收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修订税法,应坚持中性原则,本着既要促进网络交易的发展,同时又能增加税收,还能有效防止逃税避税行为的原则进行改革。

(四)修改刑法

尽管《电子签名法》对部分电子犯罪做出了规定,但其远未能涵盖所有电子票据犯罪罪名和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电子票据犯罪具有较大的隐藏性和迷惑性,不仅给日常侦破工作带来困难,更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现阶段,需要我们重新对电子票据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积极探讨业务创新和政策突破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且对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有助推作用的新刑法。

参考文献

[1]李爱君,弋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2]汤标.论票据法相关理论与电子票据业务的冲突及其修改[J].湖北社会科学,2004(2).

[3]赵懿.对我国票据法案修正的探讨[J].金融电子化,2010(4).

篇5:我国传统纸质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

在2009年11月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之前,我国传统的纸质票据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本文转载自 合时代

一是商业汇票的恢复办理和推广应用阶段(1979年-1994年)。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承兑票据。1981年2月和11月,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第一笔跨省市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成功办理。从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批准下,各家商业银行正式把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异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列入资产业务项目,票据业务步入恢复发展阶段。

二是票据业务制度建设阶段(1995-1999年)。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为标志,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有关票据业务的法规和制度。之后,人民银行又相继发布了《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加强了对商业汇票业务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1998 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三次下调贴现和再贴现利率,改进与完善了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1999 年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改革了再贴现率与贴现率的确定方式,扩大了贴现率的浮动幅度。至此,大陆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票据市场步入规范与稳步发展的轨道。

篇6: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2009-01-21 16:48:04)转载▼

标签:

财经

票据业务

票据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其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业务经营比较粗放,票据业务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风险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一些金融机构蒙受了经济损失,更使其经营信誉受到了极大损害。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正常经营秩序。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已经难以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票据业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中间业务,以它独特的优势占据了银行业务的一席之地,并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与传统的一般贷款相比较,票据业务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较低的风险性。票据贴现业务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贷款形式,一般贷款是到期后才收息,而票据贴现是先收息后放款,因此其安全性就大大增加;同时贴现是以票据作为抵押,到期后由承兑人承兑付款,从而降低了贴现银行的风险。其次是其较高的流动性。一般贷款的期限要半年以上,而且期限固定;而票据贴现的期限最长才6个月,大多数都在 1个月左右,甚至十几天,相对比较灵活。因此,票据贴现业务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的盈利性,逐渐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之一。

目前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违规问题,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违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原因分析

票据业务收费低、成本高,银行审查贸易背景没有积极性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只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

(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审批都集中在市分行,办理却在各支行,办一笔承兑汇票花费的各种人工费用、管理费用要高于承兑手续费。因此从实际操作和成本效益方面来讲,银行办理承兑汇票业务只能对贸易背景作形式上的审查,不会花大气力去调查企业是否有真实的交易,了解签发承兑汇票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但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商业银行对贸易背景往往会作形式上的要求,但不会作实质上的审查。而且,银行审查贸易背景还会妨碍银行自身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目前在商业银行办理全额质押或 100%保证金业务的基本上都是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还有的是不符合资格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经济组织之间经济往来没有正规的经济合同,经济往来往往是口头约定,或有一个简单的协议或合同,没有具体的金额、品种、质量、结算方式等内容,按规定这些不符合办理承兑汇票的 条件。如果商业银行把这些客户拒之门外,损害的则是自己的利益。

(二)银行承兑汇票对应的贸易背景非常复杂,银行在审查中不好操作。

1、经济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实际付款日期往往不一致,银行若依据交易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承兑汇票日期核对,交易真实性便不好判断,若不要求两者日期在约定的付款期内,承兑汇票开出日期则更不好确定,承兑汇票对应的合同也不好确定。

2、付款方式往往有多种形式,很多经济交易要求部分用承兑汇票,部分用现款,合同金额与承兑汇票金额不好对应,判断贸易背景也有困难。

3、合同规定金额与实际成交金额不一致,合同金额与承兑汇票金额不能对应,但又不能武断地认定该承兑汇票无贸易背景。

4、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签订合同的企业,签发下笔承兑汇票所需上笔交易增值税发票到底应是哪一份便不好确定,要求增值税发票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该时问段内,企业会有很多增值税发票,有的是原来用其他方式付款的,或者同一份增值税发票多次使用,或在不同的银行使用,签发承兑汇票的银行控制不了。如现在企业在异地办理承兑汇票或办理贴现,即使银行要求增值税发票原件,企业也会采取同一份发票多次使用的办法,但银行往往只是形式上要求有复印件,企业便可多次使用同一份增值税发票。

5、交易合同形式多样,银行审查合同有困难。按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又有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银行很难区分这些合同的真假。

(三)严厉的考核机制迫使商业银行违规操作目前商业银行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有的银行被迫采取曲折的形式来完成一些考核指标。

1、为完成中问业务考核指标违规办理汇票业务。时下各商业银行都规定有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但内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很低,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使用率低。完成中间业务指标的渠道很窄,发展票据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讲能时完成存款与中问业务两项考核指标,所以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否合规,银行则很少考虑。

2、为完成存款考核任务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实际操作中,银行为企业办理票据业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存款。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办理贴现吸收保证金存款和贴现资金存款。

(四)企业有利可图,愿意配合银行弄虚作假。办理票据业务对企业来讲有利可图,企业也愿意办理。

1、企业可以套取利差。现在各行执行的保证金存款利率为1.89%,而手续费为万分之五,利差为 1.85%。企业为了赚取差价,愿意到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结算。

2、便利企业低成本使用资金。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节约了财务费用,便利了商品交易。在票据管理宽松的条件下,企业把收到的汇票交给银行作质押,银行可以免收手续费,有的银行还对企业实行专人专车专班服务,直接在企业签发承兑汇票。有的企业根本不使用自己的资金,交易收进、付出的全是票据,因此好企业不使用银行贷款,主要靠签发汇票进行资金周转。

3、企业能得到额外收益。对大户企业,银行除在办理承兑和贴现时放松条件,往往还违反规定不收或少收手续费,降低利率贴现,并把承兑、贴现、存款、中间业务等综合算账,然后给企业一定的额外好处。

(五)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迫使银行违规操作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把票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品种进行发展,票据总量增加很快,本地票据市场被分割后,有的金融企业把目光转向外地市场。随着竞争加剧,银行在竞争手法上也花样翻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违规操作。二,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票据业务的 日益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 也逐渐增多。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

我国《票据法》明确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因此,目前票据市场只有交易性票据,而没有融资性票据。在允许的交易性票据中,也只是银行承兑汇票占据了绝大多数,商业承兑汇票由于风险较大而难被接受。从业务种类上来看,票据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

除此之外,我国各地区的票据市场发展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借助宏观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票据业务,进一步加深了票据市场的区域性特征。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短缺,票据业务发展缓慢、滞后,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票据业务管理缺乏严格规范。

目前,办理票据业务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现。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经办人员未严格审查产品购销合同及增值税发票,就为无效商品交易合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采用开新票还旧票的方式,对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出票人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超过商品交易金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为同一号码增值税发票办理多笔贴现等。(二)是在票据业务中还存在很多违规操作,如超授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贴现;为背书不连续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不按规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近几年,商业银行虽然普遍加强了信贷管理,完善了内控制度建设,但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内部往往忽视风险防范,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无形中也弱化了央行货币政策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利用票据犯罪现象频率升高。

近年来,随着国内银行票据业务的扩展,利用票据作案的频率也随之升高,作案手段相应升级,有些地区竟出现了多达百人的票据诈骗团伙,票据诈骗形式也多种多样。一般银行票据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风险,即不法分子直接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另一种风险来自内部,常常是银行内部人员和企业勾结,盗取信息,内外呼应作案。目前,内部风险已经逐渐成为银行防范的重点。

不法分子造假的环节层出不穷,主要有:私刻存款户预留银行印鉴、伪造保证合同、伪造核保手续文件、伪造对账单等。而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为了抢夺票据市场,片面地追求业务量,往往疏于风险防范,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四)商业银行鉴别票据真伪的手段落后、能力受限。

在实际工作中,客户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和大额交易合同,工作人员仅能够审查收付款双方是否是商品交易合同当事人,签发票据金额是否在商品交易合同约定金额内 对于印鉴,只能用肉眼去对比预留印鉴,没有专门的鉴别仪器,很难辨别真伪。

(五)市场过度竞争与投机弱化了票据业务收益,银行业整体利益受损。由于票据是一项集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于一体的业务,成为各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各金融机构除了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下功夫外,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低贴现利率,以较低的利率吸引客户。同时票据业务过快发展引发的贷款结构性变化。对传统贷款业务产生了经营替代。票据业务相对的低收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整体信贷资产收益水平。

三,促进票据市场良好发展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总结经验,积极防范风险,努力保持票据业务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拓展票据业务思路,丰富业务品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与转贴现为主,而对商业承兑汇票涉足较少。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承兑汇票作为一种便利 结算和融资工具,占据了票据市场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 当前的金融发展形势下,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很有必要。首先,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的成本较低,银行可从中盈利;其次,通过商业承兑汇票这一载体可以对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其三,通过授予企业签发资格,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除了交易性的商业汇票,商业银行应尝试发展融资性票据。融资性票据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是以融资为惟一目的的票据,它实质上就是一种信用贷款。发展融资性票据可以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当然,这要建立在优良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一定的市场规模前提下,同时防范风险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加强监管、完善内控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票据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票据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其熟练掌握票据的基本要素并学会鉴别假票,将假票拒之门外。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逐级负责,严格审查各个环节,杜绝经办过程中的不合规现象,确保票据业务工作正常开展。再次,要加强对业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以防止内外 勾结、弄虚作假、协同作案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票据犯罪的几率。

(三)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业务大多是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来经营。由于票据业务 自身具有专业性强、业务连续 性强等特点,风险又比较集中,非常适合专业化统一经 营。同时,由专业的票据中介机构代理,又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有效地降低票据风险,从而减少损失。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票据市场,应尝试组建统一的票据中介机构。

除此之外,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票据查询速度慢、环节多、被查询行不配合等问题,为此商业银行应尽快联手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业务信息登记、查询和监控系统,商业银行通过网络即可查询到票据的真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严格建立票据业务专业化队伍,努力减少操作风险。

加强对票据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不仅掌握了解我国宏观金融政策,具备营销观念和 责任感,而且熟悉票据信贷、结算、法律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同时,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防范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

(五)开发适应票据业务管理和发展的信息系统,应用高科技手段防范票据业务风险。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业务成本,防范和化解票据业务的风险。

转载]分享:银行为什么喜欢做承兑汇票业务Romney 字体: 大 小换肤: 收藏

原文地址:分享:银行为什么喜欢做承兑汇票业务Romney作者:济南实习

Romney:一直听说银行喜欢做承兑汇票业务,理由是可以派生存款。但是对这个派生存款的过程一直不甚了然。偶然查到这篇年代较为文章,觉得解释的比较清楚,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刚发布的中报也表明,银行承兑汇票一块,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从本质上说,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变相的贷款,而且会使得存款虚高。(http://finance.qq.com/a/20060710/000562.htm)

金融时报 :规范银行承兑汇票 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很快,对于帮助企业融通资金、提高银行效益和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失控、超常增长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并蕴涵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2.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银行签发了承兑汇票就意味着银行对购货企业承付货款提供了担保。一旦汇票到期购货方无力支付货款,银行必须无条件替企业垫付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承兑汇票也是一种对外担保业务。任何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必须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换言之,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加上其他担保性业务之和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根据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公布的数据,2005年末,这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净资产总额586亿元,而银行承兑汇票额余额4765亿元,减去2837亿元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1928亿元,超过净资产近1342亿元。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盲目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向企业收取高额企业保证金,从而达到增加存款业绩的目的。例如,假定某企业向银行申请1000万元贷款,银行完全可以对其直接发放1000万元贷款。但这种做法只能给银行带来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因此,有的银行为了增加存款业绩,不直接对企业发放贷款,而是采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先让企业交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同时给企业签发一张面额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然后银行再进行贴现。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是给企业融资1000万元(不考虑利息因素),但银行存款的增长却放大了一倍。银行除了增加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外,还可以再增加1000万元的半年期保证金存款。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急于扩张规模的中小银行最为严重,这就是目前为什么有不少银行热衷于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导致银行承兑汇票泛滥的原因。这也使得目前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首先,造成大量不良贷款。据调查,目前各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平均保证金比例为45%,据此推算,在目前的2.27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当中,银行承兑汇票净额约1万亿元。2005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8.61%。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目前1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净额中,至少会造成861亿元的不良贷款。由于有些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没有经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实际不良贷款率要高于报表数。

其次,造成银行存款的虚假增长。银行承兑汇票本来是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但现在已经变味,成为各银行增加存款的手段。2005年末,上述5家股份制银行全部存款增加3679亿元,其中,保证金存款增长占到33%,最高的一家银行达到64.8%。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普遍问题。

再次,造成票据市场虚假繁荣。目前票据市场空前火暴,根本原因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失控。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市场的源头,1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票据交易量。2005年,全国票据市场交易量约63000亿元。如果把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控制在银行净资产额以内,全国票据交易量预计将减少40%左右。规范的票据市场应当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并存,并且以商业承兑汇票为主。

此外,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会产生派生存款。上述5家银行超量签发的1000多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如果按照最高准备金比率8%和现金漏损率20%计算,最少可产生4600亿元的派生存款。可见,超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方面还会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假象。

更主要的是,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案件。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领域成为金融犯罪的高发区。2006年2月11日,中国银行双鸭山市四马路支行爆出涉案金额4.3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2006年6月,中国银行河南沈丘支行再次爆出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大案。犯罪分子以虚假承兑协议、提供虚假保证金,骗取银行承兑汇票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泛滥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得到应有的控制,银行承兑汇票的案件必然大幅度下降。

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做出相关规定,合理控制银行承兑汇票的总量,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另外一则刚发生的新闻在这里:(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9-05/112106851.html)银行表外业务增速15%超信贷 华夏民生增速超20%

财经网专稿】 记者 赵君在目前去杠杆进程中,银行表外业务并未降低。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表外加权风险资产为7.53万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3441亿元。其中,上市银行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在15%左右,超过了同期信贷增速。

表外业务虽一般暂为债权债务,但随时可能转变成为事实上的资产或负债。根据记者统计,民生银行(600016.SH/1988.HK)、华夏银行(600015.SH)表外项目“信用承诺”较去年末增幅最大,分别增长20.60%、20.61%。两家银行的仅承兑汇票就分别达5784亿、2864亿元。而平安银行(000001.SZ)、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兴业银行(601166.SH)、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等银行增速也都在15%左右。

这一增速也超过了上半年各银行6.5%-14.1%的信贷增速。相比之下,四大行表外业务增长较慢。

来自央行《2012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仍然多于上年同期。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5亿元。而这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08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8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32亿元。信贷缺口已经由表外填补。

某四大行信贷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承兑汇票派生存款早已是万金油。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承兑汇票比上年末增加1158亿,而开出信用证增长2.17亿元,开出保函增长2.15亿元。

而其他几家上市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长情况为:华夏银行增长687亿元;中信银行50.80亿元;平安银行655.33亿元;光大银行586.43亿元;浦发银行1228.75亿元;招商银行461.48亿元。数家银行的承兑汇票在表外项目中都增幅第一。

“银行对于存款业务的依赖也是承兑汇票持续增长的根源。”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依靠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将存款无限放大。

2012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由去年末的2.86万亿元上升至3.37万亿元;兴业银行表外风险敞口亦是由4582.41亿元上升至5347.51亿元。

银信合作业务气势不减。在兴业银行刚刚公布的2012年中报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信托计划为142.09亿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受益权类为2125.51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中资金信托计划为548.47亿元。

而对于城商行而言,贷款业务则严重集中在保证类贷款担保方式。而城商行的贷款又以小企业居多,在倒闭潮之下,担保方的保证质量亦存忧。

上一篇:酒店外迎送服务礼仪下一篇:样机展示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