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2024-04-22

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通用11篇)

篇1: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向来被认为是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从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异化和归化常在“对立”的基础上被学者重视和研究.实际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翻译活动是一项主体介入的.活动,并且不同的翻译文本在题材和类型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的采用应根据具体情形具体对待.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特殊性决定翻译方法的特殊性.

作 者:高新 刚成  作者单位:高新(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4)

刚成(湖北省报业协会,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1) 分类号:H15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方法  

 

篇2: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从适度原则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从古至今争论已久.一方提倡异化,保留“洋气”,一方提倡归化“入乡随俗”.难道只能二选其一吗?两者各有其优缺点,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当把握适度原则,使之统一,方可化解矛盾.

作 者:卢子素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9)分类号:H0关键词:适度原则 归化 异化

篇3: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1 跨文化交际,归化与异化

1.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地说,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的过程。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文化交际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1.2 归化与异化

作为翻译术语的归化与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1995年提出来的。英国出版的《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直译有时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这时,就有必要借用译入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译入语文化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归化翻译法常用于处理某些英语成语、典故、形象词语等一类文化色彩较浓的表达方式中,恰到好处地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翻译学词典》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异化和归化具有相对性,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译入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2 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1 归化法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归化翻译往往更贴近译入语读者,通常用译入语读者所熟悉和所能接受的译文来达到翻译的目的,以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例如,as timid as a hare,我们将这句话翻译成“胆小如鼠”,而不是“胆小如兔”。在西方文化中,兔子被认为是胆小的,而在我国,对兔子的认识却完全不同,丝毫没有胆小的意思,而是象征着机警敏捷。人们常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鼠在我国才是胆小的象征,所以在翻译时针对译入语的文化对这习语进行了归化处理。“spend money like water”被地翻译成“挥金如土”这就是英汉语际“水”“土”的思维转换。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我国人们以生活在大陆为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曾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克斯充分考虑了英文读者的文化知识和宗教背景,他把这句话译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用“上帝”来代替“天”,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天”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万能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里,God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因此,霍克斯巧妙地运用了归化翻译的方法来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再例如一些含有“dog”的英语习语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对于这两句谚语,我们该如何去翻译呢?如果按照异化法来翻译,把dog翻译成“狗”,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就不太合适了。与西方文化不一样,在中国的文化里,狗是带有贬义的,会被理解成是骂人的脏话。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准确地传达谚语的意思,还会让人产生误会。

况且,有时候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中我们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表达,这时归化翻译就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来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尤其是一些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风俗习惯或宗教等的习语,如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入语读者来说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归化翻译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例如,“事后诸葛亮”,我们将其译为“be wise after the event”,如果坚持将“诸葛亮”进行异化翻译,可能需要大量篇幅进行解释,甚至这样可能还是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入语读者不知所云。

2.2 异化法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异化法翻译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反映了异域文化特性,符合各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交流的需要。例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arrow of Cupid(丘比特之箭)。这些英语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在以上的翻译中,译者使用了异化法翻译,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点和民族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翻译,其实也是对这种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再例如: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的胜出者);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惺惺的同情);an olive branch橄榄枝(和平的象征);sour grapes酸葡萄(觊觎却得不到的东西),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异化法翻译也被熟练人们所接受,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异化法翻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也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从而造成“文化失真”。例如,“狐假虎威”如果被翻译成“the fox is false,while the tiger is mighty”,英语文化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如果将其翻译成“an ass in a lion’s skin”,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就容易理解了。

3 小结

归化和异化,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要根据源语的语言特色,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交化交流的要求来选择翻译策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使用不是绝对的,而是两种翻译策略协调并存,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摘要: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2]孙致礼.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3]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外对翻译出版公司,2002.

篇4: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摘 要: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标题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新闻标题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整个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英语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恰当的提炼和概括。在将英语新闻转换成中文时,新闻标题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新闻标题有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这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其优势,译者应当根据选择顺应汉语的表达和审美习惯,即采用归化策略选择,或是尽可能保留或再现原文标题的特点,即采用异化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转换效果。

关键词: 新闻英语 标题 归化 异化 翻译

1.引言

看报先看题。标题犹如新闻的眼睛,用简练的文字浓缩新闻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具有达意醒目的功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标题成为新闻有用信息的关键部分,从而使得新闻逐步进入“读题时代”。以现如今很受欢迎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为例,它作为周刊,平均每期版面有90-100页。在如此大量的新闻内容下,标题的主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浓缩新闻的灵魂,抓住文章主旨,吸引读者的眼球(朱伊革,2008)。

英语新闻遵循“ABC”原则,即accuracy(准确),brevity(简明扼要)和clarity(清晰),作为一篇新闻稿的门面,新闻标题应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做到高度概括的同时,还要“借助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手段”(张健,2008:1)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要求同样很高。关于新闻标题的翻译,前人的论述多关注具体的翻译手段,而本文将从翻译策略入手,分析异化与归化这对常被用来处理带有明显文化特征信息的策略,因为两者在翻译或编译英美报刊的新闻时尤为适用。

翻译的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于《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2002)于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施莱尔马赫着重探讨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本文将以《经济学人》、《时代》等报刊(均为电子版或网页版)上的新闻标题为例,分析异化与归化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运用。

2.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现状

2.1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短小精炼的简短词因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常常被使用在新闻英语标题中。这类词语多为简短的名词和动词,用来避免陈词滥调达到节约版面的目的(朱伊革,2008:6)。比如用bug代替disease或者infection,用horror代替horrifying或者incident,用no代替refuse或者rejection等。简短词虽然使用的字母比较少,但却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英语新闻标题在简洁的原则下追求吸引力(朱伊革,2008;6),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抓住人们的眼球,就必须有简洁明了且带有冲击力的新闻标题,修辞方法恰好是达到此目的的最好办法。英语新闻标题中常常使用对比、头韵、讽刺、双关等修辞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修辞方法大概了解新闻报道所表明的态度,如能在翻译中体现原文标题的这些修辞用意,可说是皆大欢喜。例如:

(1)Giving and Taking(The Economist-28 November 2015)

给予和得到(对比)

(2)A BARBLE FOR EVERY BODY (TiME-8 February 2016)

译文:各种身材的芭比娃娃(谐音)

(3)CODE WAR (TiME-28 March 2016)

译文:数据之战(谐音)

(4)Two little,too late(The Economist-7 November 2015)

两孩政策,太迟推行(头韵,谐音)

2.2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现存的问题

张健曾说,新闻翻译也应当同时遵守新闻报道的几个原则,如诚实、准确、公正(honesty,accuracy and fairness)(2008;3)。

然而,新闻最主要的特性——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记者或者是新闻译稿人的创作水平。由于时间的限制,新闻媒体都要赶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稿件发出去,因此很多英语新闻稿件的翻译版本准确度降低,甚至出现曲解原意、忽略原文的问题。比如2013年4月份的《经济学人》,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银行业的监管问题,标题是Capital Punishment,其想表达的意思为资本主义的恶果,但在所有的字典里面,Capital punishment都是作为一个短语出现,意思为“极刑”或者“死刑”。由于时间的限制,部分媒体在翻译这篇新闻稿时采取直译方法,翻译为“死刑”,而忽略文章本来想表明的意思。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背景的不同,在翻译英语新闻稿件时,很容易造成避实就虚、令人误解的局面。尤其在英语新闻中起到简明扼要作用的标题,短短几个单词背后有时代表着许多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时,不仅与新闻原本的内容不搭,甚至会让读者产生疑惑。例如2014年5月的《经济学人》,其中一篇有关于iSiS劫持人质的报道,其标题为A war by any other name(意为战争无论怎样称呼都难免血腥),这个标题的典故源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但是在翻译这篇文章时,部分新闻译者会直接字面翻译为“战争的其他名字”。若这么翻,标题不但显得突兀,读者们也无法理解原文标题的内涵,以及标题与消息之间的联系。

3.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多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性,再现源语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强调真实反映新闻作者对于该新闻事件的观点及态度。由于各国文化都有共性,时常能碰到语言间的相似处,此时用异化的译法可以保留新闻标题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取得与归化异曲同工的效果,更贴近反映语言风格特色。归化策略则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导向,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表达进行翻译。

3.1异化策略

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中,异化策略大致采用对等翻译,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如“Betrayal by the Press”译作“报界的背叛”,“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Degenerates into a Vaudeville Show”译作“总统竞选沦落为杂耍表演”,两者皆采用对等翻译的方法,译文忠实通顺并简洁明了。

2015年11月14日,在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让全球震惊。恐怖袭击事件发生速度之突然和迅速,更强调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国内媒体多采用对等翻译外媒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

(5)Paris attacks kill at least 120 (BBC News)

译文:巴黎袭击事件至少造成120人死亡(网易新闻)

(6)Attacks carried out by 3 teams (The Washington Post)

译文:三组恐怖分子制造了巴黎袭击事件(新浪新闻)

(7)Survivor:‘it lasted 10 horrific minutes(CNN)

译文:据幸存者透露,恐怖袭击持续了十多分钟(网易新闻)

3.2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译文要尽可能地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比如 “Up,Up And Away”译作“天高任鸟飞”,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也符合汉语的表达风格,生动精简,符合新闻标题的特点。原文为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会在标题中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果在翻译时同样能够使用各类修辞,自然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在不能保持原修辞格的情况下,译者可大胆换用其他修辞格加以补充。如“Jazzy in Jeans,Sassy in Sweater”本身押头韵,这在汉语表达里几乎很难实现,但译者若换用修辞,译作“穿上牛仔裤,活泼利索;套上毛线衫,潇洒俊俏”,将头韵变为对仗,就能取得和原文类似的表达效果。

“No Bellas”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标题,原文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No Bellas与Nobel谐音,Bella又是女子名,谐音双关一般很难在汉语里对等再现;原标题指百年来鲜有女性获得诺贝尔奖,译文“寥寥粉黛诺贝尔”为意译,将隐含的双关意义显性化,同时采用朗朗上口的七字结构,再加上借代修辞的使用,对谐音效果的丢失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再如:

(8)Culture and psychology: You are what you eat (The Economist 2015)

译文:文化与心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译言网)

译者将“You are what you eat”翻译成中国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采用归化策略,通过运用中国俗语,不仅能够让读者对文章有大致的直观了解,还能在情感方面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9)Thinking outside the Bank (The Economist 2014)

译文:墨守行规?莫守陈规!(管鑫Sam微博)

管鑫认为,这篇经济学人的标题模仿习语Think outside the box,是指不要被限制固有思维之中。标题中的bank与习语中的box有相似之处,而文章是讲各个银行陈旧的思维方式,并且指出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架来建立新的制度。译者在翻译标题时同样也模仿了中国习语“墨守成规”,为了凸显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将“成”改为“行”,并且运用双关和对比的修辞手段反向表明文章观点,吸引眼球的同时将文章态度直接表明。

在使用归化策略时,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期待等接受心理。英语标题语言简单直接却有时忽略细节,所以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需要采用增译来补充说明一些小细节,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如“Astronaut Makes Voting History”译为“美国大选:华裔宇航员投出太空第一票”,增添了美国大选这一文化背景,赋予了读者熟悉的知识环境,使读者不会误以为该报道属于科学类新闻。

由于英文与中文的语法结构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译英文新闻标题时,会根据中文语法结构选择省译部分英语语法功能词语。比如英文中的虚词,它们在英文中起到语法功能作用,但本身不带有任何意思,所以很多新闻译者在翻译时选择省译。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标题的信息选择增译和省译策略,以达到让读者更加明确标题真实含义的目的。

(10)Bang bang,I hit the ground (The Economist 2016)

译文:重庆棒棒行业正在面临消失(译言网)

这篇《经济学人》的文章主要关注重庆棒棒行业的现状,如果读者不是重庆人或者没有去过那里,单单只是看标题到Bang bang,并不明白这篇新闻是关于什么内容,甚至连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也没有。但是译者通过增加“重庆”、“行业”等解释词语,将文章的主要方向呈现给读者,就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好奇心。

3.3归化与异化相融合

归化与异化说到底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过分强调归化或者异化,都会对译文造成曲解。如果过分追求归化,可能会导致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化特性等因素,使标题译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的译文虽可能迎合本国读者,但会产生“文化误导”等各种负面效果。同样如果过于追求异化,由于原文标题往往包含了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单从字面看与新闻内容完全不搭,这就会导致标题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新闻译者在具体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时,需要掌握二者之间的分寸。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将归化和异化进行融合,这样可以保证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不仅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民族特性,还能使新闻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通过适当进行解释说明以消除读者的误解。例如:

(11)The taxi-app market Uber-competitive (The Economist 2015)

译文:打车软件市场的“滴烈”竞争 (管鑫sam微博)

译者在翻译这篇新闻标题时采用归化与异化相融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对等翻译“打车软件市场”,对于之后的“Uber-competitive”采取归化法翻译,运用解释翻译策略和使用双关修辞的方法让人眼前一亮。Uber-是源于德语的一个前缀,相当于英语中的super,因此标题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非常激烈的竞争。这篇报道报道的是关于打车软件的竞争,正巧美国最有名的打车软件也叫Uber,所以译者联想到国内有名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别出心裁地将“激烈”变为“滴烈”。这样的翻译方法不仅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还能更深刻地了解背后的社会现象。

4.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的“文眼”,具有简洁明了、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整个新闻报道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个好的英语新闻标题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将新闻事件强有力地表述出来。在翻译这类标题中,不仅要求新闻译者能够准确把握新闻事件本身特点,还要考虑到标题背后的文化底蕴及中外文化差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如何翻译的准确又新颖,这是新闻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

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较适合用来翻译新闻标题,但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如果过分追求归化,虽迎合了目标语读者,但使他们失去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同样如果过分追求异化,就会导致标题译本晦涩难懂,甚至与新闻内容的译文完全不搭。所以新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度,为让读者感受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简单准确地把握新闻内容,可以将归化和异化相融合,尽可能实现两者兼顾。但无论采用哪种策略,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即标题译本能够最终达到最佳的英语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Attack carried out by 3 teams.(accessed 25/04/2016).

[2]Dockterman Ehana.A BARBLE FOR EVERY BODY[J].TiME.2016(8).

[3]Giving and Taking[J].The Economist.2015(47).

[4]Grossman Lev.CODE WAR[J].TiME.2016(11).

[5]Schleiermacher,D,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accessed 25/04/2016).

[6]Survivor: ‘it lasted 10 horrific minutes.< http://edition.cnn.com/search/?text=Paris+attack§ions=>(accessed 25/04/2016).

[7]Two little,too late[J].The Economist.2015(44).

[8]Paris attacks kill at least 120.(accessed 25/04/2016).

[9]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经济学人》的双关语解析(读取日期 25/04/2016).

[11]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张健.报刊语言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新闻英语标题翻译”(项目编号:201411460059X)。

篇5: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的语系中,而且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 者:徐福江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意象 差异 异化 归化

篇6:翻译中的博弈:归化和异化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同时翻译也是一种博弈.翻译策略中文化和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对归化和异化翻译手段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归化和异化这对矛盾统一体成为翻译博弈论中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也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关系.

作 者:樊军 郑志军 FAN Jun ZHENG Zhi-jun  作者单位:樊军,FAN Jun(宜宾学院,外语系,四川,宜宾,644000)

郑志军,ZHENG Zhi-jun(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7(10)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   博弈论   归化   异化   辨证统一  

篇7: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本文认为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译者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刘兮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9) 分类号:H0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  

篇8: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美剧能在整个中国风靡,同高质量的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翻译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入手,探讨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二、归化与异化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1990)提出翻译中的“文化转向”,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际。译者不免遇到文化差异问题,常要求助于归化和异化实现成功的翻译。归化的代表人物奈达(1964)提倡动态对等以产生良好的读者反映。异化的代表人物韦努蒂(1995)呼吁尽力再现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达到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美剧字幕翻译的要求和特点

字幕翻译具有整体性。人物之间的互动与图画声音一道构成剧中场景;其次具有即逝性。声音,画面,字幕都是动态的,观众无时间细细玩味;其次具有通俗性。字幕翻译应通俗易懂,否则势必成为观众欣赏作品的障碍;最后,近年来引入的美剧有着娱乐性和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字幕翻译无需艰深晦涩,而是追求年轻化,时尚化。

四、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四部美剧为研究对象,探讨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六人行》讲了六个好友间的友情、爱情和事业。《生活大爆炸》讲了四个物理学天才和女服务生间的爆笑故事。卡通片《加菲猫》中贪吃,慵懒又坚强有责任心的胖猫成了许多中国观众的最爱。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

4.1.归化

4.1.1本土语言的应用

(1)Phoebe:If you hadn&apos;t just had a baby with my best friend I swear to Lucifer a rabid dog would be feasting on you right now!(六人行)

译:如果你不是正巧和我的最好的朋友造了一个小孩,我对着阎王爷诅咒,现在就会有恶狗来咬你。

Ross对Phoebe的男友控诉她的缺点,怒火中烧的她说了如上一席话。在西方Lucifer是个具有宗教色彩的词。“swear to Lucifer”表示说话人坚决严肃的态度。翻译成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阎王爷”,其本土特色消除了宗教文化不同带来的理解上的隔阂。

(2)“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my 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the answer becomes clear”.(功夫熊猫)

译:“心如此水,乱则不明。若心如止水,答案便尽现眼前”。

《功夫熊猫》剧中充满了中国元素,有很多充满禅意的对白,此句是师傅对阿宝的教诲,字幕组采用了中国文言式的语风,将禅意的悠远传达得淋漓尽致。

4.1.2网络新词和流行语的应用

(1)You have made me so very,very cat-happy.(加菲猫)

译:你让猫哥非(灰)常非(灰)常地开心。

画面上慵懒嘴馋的加菲猫拉着一只香喷喷的火鸡翅膀跳起了交谊舞。“灰常”正确表达应该是“非常”,来自广东方言,不标准的普通话导致了有趣的发音,因其带来的幽默效果而在网络上流行。网络用语的出现符合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笑料倍增。

(2)I don’t want to come off like a lonely loser.(生活大爆炸)

译:我不想让自己看着像个失败的剩男。

剧中Rjesh向Lenard抱怨自己很久都没找到女友。国人将大龄未婚青年叫做“剩男”,“剩女”,简单明了。“loser”被译作了“剩男”,若译成“孤独的失利者”则文采尽失了。

4.2异化

对于源语言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中国观众没有与美国观众相同的预设,异化是不可避免的翻译策略。此时翻译有必要用注释使中国观众了解和接触到异国风情和文化。如:

(1)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生活大爆炸)

Lenard从旧货出售摊买回来一箱二手玩具。Sheldon发现了一枚戒指,酷爱科幻电影的他瞬间联想到了《魔戒》中的魔戒。例中的话便是《魔戒》中的台词。不了解它的中国观众可能会对此台词感到费解,字幕组于是在台词旁加了注释:《魔戒》中的台词。

(2)You want me to use my intelligence in a tawdry competition?Would you ask Picasso to play pictionary?Would you ask Noah Webster to play boggle?Would you ask Jacque Cousteau to play go fish?

译:你们想让我的聪明才智去参加这么庸俗的比赛?你会让毕加索去玩看图猜字吗?你会让韦伯斯特(著名词典编撰家)去玩猜字游戏吗?你会让雅克.库斯托(著名潜水家)去玩钓鱼?(Noah Webster美国词典编撰之父,Jacque Cousteau法国海军将领,海洋生物学教)

自负固执的Sheldon用这句话来表示对参加物理碗比赛的不屑。中国观众要理解他的话外音必然要知道这几个人物到底是谁。译者通过注释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文化障碍。

五、结语

美剧字幕翻译中既要要保留源语言的语言文化特色,又要使译文尽量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了几部热门美剧的字幕翻译,得出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文化层面问题解决策略的结论,为日后从事美剧字幕翻译的工作者提供了建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Press,2005

[2]Eugene A.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United Bible Societies,2010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5.

篇9: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关键词:NBA球队名称;归化;异化;韦努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3

1 . 语篇类型,功能与翻译目的

正如每个人的名字一般,每一支NBA球队都拥有自己的队名。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体现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育运动,其队名要能够体现这支队伍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鼓舞队员们的士气和精神以及争取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可见,队名不仅仅是信息类(informative)语篇,同时更是宣传鼓动(vocative)和施加影响类(operative)语篇,其主要功能是向人们展示球队精神,争取更多的支持者,推动球队的发展。队名的语篇类型特点为词语简洁,积极向上,个性感强,易为大众认可,便于记忆,富有内涵。因此,队名翻译的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球迷了解球队,喜爱球队,支持球队。

2 . 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以及韦努蒂关于归化/异化翻译观点的转变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活动中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取向。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语篇;异化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外来语篇的“洋味”。1813年,德国哲学家斯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两种取向:疏离和归化。疏离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首先提出了归化与异化。多年来,韦努蒂一直极力主张异化翻译,反对归化翻译,在其《反思翻译》一书中指出:“抵抗式翻译(即后来的异化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生成陌生化的译本,从而标示出目标语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边界,并阻止这些价值观对文化他者进行帝国主义的归化。然而他在《译者的隐身》第二版中,改变了观点,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二元共存,而不是二元对立了(袁晓宁,2010)。在与张景华的交流中,韦努蒂指出:其研究基础不仅包含后结构主义,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哲学流派的思想,其思想吸收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等等(张景华,2009)。因此,我们不能片面、极端地理解归化/异化理论,而应当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策略以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

3 . NBA球队名称的归化翻译取向

从NBA球队队名的语篇功能和翻译目的来看,大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主动向受众的文化背景靠拢,译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意象以争取中国球迷的支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TORONTO RAPTORS中,raptors本意为“凶猛的禽”,如鹰、鹫等,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好、观察力敏锐等特点。然而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常常是邪恶诡异的,在队名中以猛禽指龙的可能性不大。将其译为多伦多猛龙队,就是运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吉祥、勇敢、强大、霸气的特点来表现TORONTO RAPTORS的内涵,“猛”字恰好地体现了球队队员的强壮和势不可挡。而有些媒体译为暴龙队或恐龙队则令人联想到恶龙残暴、血腥的一面,不容易获得球迷好感。DALLAS MAVERICKS中mavericks意为“小牲口,不受驯服的动物”,引申意为“特立独行的人,反传统的人”。直译为“小牲口队”显然不妥,可是如果忽略mavericks的本意,译为“独特队”又显不够贴切。在中国,常见的牲口有牛、马、驴、骡等许多。但是考虑到其引申义,则不难想起mavericks与中国谚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相通之处。因此,选择小牛犊为mavericks所指,译为达拉斯小牛队最能体现球队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一些媒体将其译为达拉斯牛仔队则属于异化策略翻译,以美国西部牛仔充满活力、敢于闯荡的形象诠释球队的精神内涵。WASHINGTON WIZARDS中的wizards指“巫师”。巫师在西方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形象,使用咒语和魔药,负责传示神谕,能够预言,有正义与邪恶之分;然而在中国,人们提起巫师总是联想到装神弄鬼、助纣为虐的形象,特指掌握邪恶力量的坏人。因此,译为巫师队容易招致反感。相比之下奇才一词则好得多。在中国,人们把能力出众的人称为人才,历史上就有著名的“四大才子”。对于具有某一方面特殊才能的人则称为奇才以显示其优秀以及与众不同。可见,将WASHINGTON WIZARDS译为华盛顿奇才队很好地运用了归化的策略,把球队名称内涵巧妙地融于中国文化之中,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为受众所认可。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同一内涵有时需要不同的意象来诠释,若不灵活变通则可能造成笑话甚至是反效果。此时采用归化策略来进行翻译就能很好地化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反差,实现预期翻译效果,再现球队名称的精神内核,达到语篇的翻译目的。

4 . NBA球队名称的异化翻译考量

异化翻译策略是指在译文中尽量保存语篇的原汁原味,即异国风情,以期达到让受众了解源语篇所属语言的文化价值的目的。当某些NBA球队队名与球队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例如反映球队所在区域或纪念特殊历史事件时,若勉强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就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导致“四不像”的尴尬局面。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就更有助于中国球迷正确理解球队文化,领略异国风情。采用异化翻译时,要注意两点。首先,异化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翻译过程中文化诠释方法上的一种选择;其次,异化翻译常常需要加以注释,帮助受众了解源语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例如Boston Celtics,球队名称源于波士顿社会人口结构特点。波士顿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其中不少移民是凯尔特人。因此,译为波士顿凯尔特人能够准确地反映球队历史,这种以先祖命名的方式稍稍加以解释也能使中国球迷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在福建闽南地区,有整片的村落住宅依然题有“鲁国公堂”、“渤海流芳”等字样以示自己为山东渤海一带移民的后人。尽管他们移居至福建已历三代,却仍然以先祖的归属地标榜自己,中国人民的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与Boston Celtics这一队名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还有著名的L.A. Lakers译为洛杉矶湖人队。在中国是没有“湖人”这个概念的,之所以采用异化策略,坚持译为湖人队是因为1948年加盟NBA时,球队还在明尼阿波利斯,一座被称为万湖之地的城市,于是便有了Lakers,意为在湖边生活或工作的人。1960年,球队搬迁到了洛杉矶,冠以新的城市名却没有更改队名,即L.A. Lakers。在中国,人们熟知“山里人”和“渔民”这样的概念,因此,要受众理解“湖人”的意义并不困难。这样的异化翻译处理既成功地向中国球迷展示了球队独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归属,又能较容易地为中国球迷理解和接受,顺利实现了预期的语篇翻译目的。正符合了韦努蒂后期的观点:异化的翻译需要结合归化的语言才能完美地展示给受众,正确地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And this means that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foreign text can only be signaled indirectly by their displacement in the translation through a domestic difference introduced into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at home(Venuti, 2004). 将New Orleans Hornets译为新奥尔良黄蜂就稍显曲折。NBA球队有以动物名作为队名的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中黄蜂虽不如灰熊、公牛、雄鹿等动物那样能使中国受众立刻将动物特征与篮球运动特征联系起来,但在蜂类中黄蜂也称得上骁勇的大个子,且蜂类擅长的就是群体进攻,译为黄蜂队也算恰如其分。相传在南北战争期间,夏洛特附近的黄蜂群帮助驻扎在当地的南军打跑了北军。从那时开始,黄蜂就被视作夏洛特的庇护神。将Minnesota Timberwolves译为明尼苏达森林狼则是陌生化策略的运用。Timberwolves原意是灰狼,即我们所说的大灰狼。中国受众立刻联想到的恐怕是大灰狼与小红帽中的经典大灰狼形象,狡诈、阴险,被聪明的小红帽识破诡计后惨遭猎人猎杀。译者对直译的灰狼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译为森林狼或木狼,强化了源语篇文化中灰狼居住在森林里,健壮而善于奔跑的动物形象,更容易获得中国球迷的认可和好感。由此可见,异化翻译的过程中,说明性的注释和对译入语境传统文化的考虑都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对于归化/异化取向的选择要以具体的语篇类型为依据,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即便在同一类型的语篇翻译中,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策略。在翻译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将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不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从译文中认识理论的内涵的价值,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理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2000.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张景华.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文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简单回顾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简单回顾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百年归化为主调,20世纪最后对异化、归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 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并指出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创造高品质的译品。

1 归化和异化概述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解释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阐释直译:“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于18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 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 :192-193)在讨论异化翻译时,他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在各种不同场合,他重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这一观点,既“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和差异。王东风在《中国翻译》“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王东风,:24-25)

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头十年,第二次是“五四”后的十年,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真正繁荣的也就是50年代的十年),第四次是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孙致礼,2002)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18,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18,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翻译了180多种西方文学作品。,当时的翻译者考虑的并非是要忠于原作,而是如何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晚清时期,白话运动蓬勃开展,但当时的译者除个别以外,都不愿用白话文翻译,而坚持用文言译作。这样不但读者觉得晦涩难懂,译者自己也觉得颇受束缚,不得不对原文加以改动和删减。所以,为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译者大都采用叙述法,常常出现译文的夹议夹作、改写改译。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少数外来词的引用外,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当时的作家和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提出“易解”和“丰姿”是翻译的双标准,较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具有更大的涵盖力,使其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他主张译者只能“改换衣裳”即转换语言形式,而不能“削鼻剜眼”,即尽量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提出翻译“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宁信而不顺”可谓在文学史上高扬一帜。但同时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硬翻译。因此,从3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译界在翻译方法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张谷若从30年代开始翻译的时候,翻译并出版了哈代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遵循两条翻译原则:(1)不能逐字死译;(2)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朱生豪由30年代中期走上翻译道路,他在《莎上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的硬译,提倡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我国30、40十年代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文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顺流畅,而不怎么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随意“更易原文之结构“。他们走的是归化之路。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刘英凯在《现代外语》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归化-- 翻译的歧路》的论文,尖锐的批评了归化法,并大力提倡移植法,让其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文中力举的过分归化的表现和分析可以说促使我国翻译界对中国的文学翻译方法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反思。这种反思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在1995年,由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和南京大学西语系翻译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关于《红与黑》几个译本意见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全国范围的翻译大辩论。通过这场大辩论,中国翻译界对异化和归化这个问题,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此后几年中,刘重德、郭建中等学者,也曾先后对异化和归化发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认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异化和归化,从而发表异化译法,并将归化法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在改革开放期间,不仅翻译理论界对异化译法有了新的认识,文学翻译工作者中也目前翻译界在承认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哪一个是主流之争,这可参考孙致礼教授“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和蔡平的“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中国翻译》,2002)两文。甚至现在有学者还认为“译文中异化和归化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异化的表达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有可能成为译语的一部分,看不出异质的因素了。”(蔡平,2002:41)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民族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是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却又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语言、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会不断发展。

3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 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这样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是形似还是神似,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翻译界中存在着一些过度的归化现象,例如滥用四字格成语:四字格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正确使用使目的语更显优雅,可如果误用成语不仅会使译文晦涩,也会改变译文的深层含义。滥用典雅词汇,滥用抽象法,滥用带有文化色彩的替代。即是用汉语的文化渊源和相关的形象替代了西方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反而使译文有些别扭 。而异化过度会出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译文带有翻译腔,即对来源语保持绝对字面上的忠实,不考虑来源语结构、表达方式是否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争论不但困扰了过去的许多译者,还必将困扰现在和以后的译者。异化与归化将永远同时并存,成功的翻译既离不开异化,也离不开归化。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归化”和“异化”优劣高下之争,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确保译本的高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中国翻译,2OO2,(5).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OO2,(5).

[4]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J].现代外语,1987,(2).

[5]蔡平. 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OO2,(5).

[6]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

有不少人开始重视异化法,重视对国外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成分的传达,翻译中力求异化与归化的平衡。

篇11: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 要:本文阐述了蒙古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指出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文化负载词,在另一民族?Z言中没有可对应的现成词汇。翻译时,应在归化与异化共同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归化;异化;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

一、前言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那时它只作为部落名称出现。只有在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以后,“蒙古”才正式成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此后,蒙古族不断发展壮大,创立自己的语言文字、建立典章制度,为其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文化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蒙古族文化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各类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将探讨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英译的归化与异化,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宣传。

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如下三点: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崇尚自由,三是崇尚英雄。这三大特征是长期以来蒙古人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尽管现代生活对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蒙古族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崇拜英雄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一思想明显地体现在蒙古族传统节日上。如“敖包节”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成吉思汗纪念节”表达对英雄的敬仰;“那达慕”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期待等等,而这些节日又无一不是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展现。

三、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1983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在其《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韦努蒂在其翻译著作《译者的隐身》中将前者称为“异化”,将后者称为“归化”。“归化即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异化即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体现在翻译中,“归化”指译文应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即把译文本土化;“异化”指译文要保留原语的遣词用字习惯,以展现原语的语言文化特色。

四、蒙古族传统节日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于文化负载词,在另一民族语言中没有可对应的现成词汇。为了民族文化的有效宣传与交流,翻译蒙古族节日名称时,应在归化与异化共同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传递文化特色,又不能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1)异化翻译――直译。直译是较容易看出逐字逐句翻译的一种译法,也是能够保留原语语言规范的一种译法。例如:

马奶节: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后的某一日清晨,蒙古牧民将身着盛装,聚集于传统地点,互饮马奶酒、弹奏马头琴、表演歌舞进行娱乐庆祝。马奶节旨在庆祝洁白奶食品的丰收,以示牧民对牲畜及乳食的看重,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对这一节日的翻译可采用直译法,即译为“Mare’s Milk Festival”。“Mare”是“母马”的意思,“Mare’s Milk Festival”的含义便一目了然。

(2)异化翻译――音译加注。音译是用与原语发音相似的单词或字母进行翻译。音译而来的词语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异质性。加注是指在音译内容后附上简要解释,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译文含义。例如: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草原盛会,会上有各种蒙古特色的文体竞技节目,如鹿棋、赛马、摔跤等。“那达慕”这一名称由蒙古语音译而来,其英文表达“Nadam”也属音译,但若不对这一音译做出简要说明,其民族特色可能无法呈现读者。同样,蒙古族另一传统节日“敖包节”,即“Ovoo Sacrificing”中的“Ovoo”也是由蒙语音译而来,后加注解“Ovoo refers to the stones heaped up to replace the sky and earth to be worshiped by Mongolian people.”做出简要解释,会降低读者的陌生感。

(3)归化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促成交际活动,所以评价译文是否有效,重要是看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将译文置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范围之内,才会形成有效交流。

归化翻译――意译。与直译和音译不同,意译是依据原语大致意思做出的翻译。各语言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应表达,对另一语言民族来说是术语新词,若一味采用异化译法不但不能获得良好交际效果,反而会加重译文的陌生感,给读者造成理解重负。这时要适当采用归化译法来增强译文的透明度。例如:

“除夕”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同他们的春节一样隆重。但其节日内容与其他民族的“除夕”有很大差别。节日里,煮全羊、奶食品是必不可少的食物,祝酒、献哈达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一节日可翻译为“New Year’s Eve”或“Mongolian New Year’s Eve”,但后者采用了意译方法,较前者更能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异性。

五、结语

异化翻译有助于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差异,利于促进各语言民族的文化融合,而归化翻译则能够消除文化障碍,产生透明通顺的译文,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于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名称在另一语言中没有对等词汇。为了实现民族文化有效宣传与交流,在翻译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时,应在归化和异化共同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驻外招商工作计划下一篇:袁州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