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2022-09-12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这一过程及其复杂, 也极富挑战性。译者随时都会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 经常处于顾此失彼, 左右为难的境地。在翻译的诸多矛盾中, 核心的一条就是异化与归化。

异化与归化就是指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 文化转化。前者以源文化为归宿, 后者一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即异化要求“接近作者”, 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 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而归化恰恰相反, 要求“接近读者”, 主张译文应当尽量适应, 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为读者着想, 提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

异化与归化之争, 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可谓由来已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当初的不自觉的翻译发展到自觉的规模性翻译之后, 就产生了异化和归化的交锋。在当代国际翻译论坛, 引起异化和归化之争的应该是Nida,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描述这对翻译策略的是以色列学者E v e n—Z o h a r, 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场的则是V e n u t i。在他之前, 有关异化和归化的讨论虽也时有所见, 但如此集中而深刻地讨论这两个概念, 并指出二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国际译坛Venuti可算是开风气之先。

Nida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式翻译理论体系。他的归化翻译理想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然而, 当学术界进入后结构主义时期之后, 他建立在宗教传教历年上的归化式翻译理论遭到了以Ventui为代表的一批深受后结构主义思潮和方法影响的学者的批判。

针对英美归化翻译的传统, 高举解构主义大旗的Venuti在1995年出版的 (译者的隐形) 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学, 文化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 e n t u i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使其应和本土的典律, 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同时他认为异化就是偏离本土主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Ventui看来, 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既掩盖了译者的工作努力, 使读者遭受了“隐形”的不公平待遇, 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 将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加给原作。由于归化式翻译追求的文体效果是译文读起来不象译文, 因此容易让读者误认为已受目标语言主流文化和语言价值观污染的译作就是原作的原貌, 从而“让读者在文化他者中获得认同本土文化的自恋体验”。 (Venuti, 1995:15) 针对英美归化问题翻译的传统, V e n u t i指出, 归化翻译是“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的分解, 把原作者带回家”, (o.c.2 0) 实际上这是一种帝国主义式的文化掠夺行为。他还认为, 译文越归化, 译者越隐形;译者越隐形, 原著被恶意归化的事实就越隐蔽。也就是说, 译文读者越容易受蒙蔽。因此, Venuti建议在那些“咄咄逼人的”, 归化翻译盛行的单语文化 (如英美文化) 中采用异化式翻译, 可以对“当今国际事务进行策略性的文化干预, 挑战霸权主义的英语国家和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用英语进行异化翻译还可以成为抵制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 文化自恋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 (Venuti, 1995:20) 他认为异化翻译可以对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施加反我族主义的压力, 具有把读者送到异域的作用。具体说来, 采用异化翻译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 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 采用不流畅, 不透明的语言风格, 刻意保留出源语言的文化色彩, 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异化和归化, 是否一定水火不相容?要回答这个问题, 还要从翻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说起。

关于翻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外的译论家作过不少论述。我认为最全面, 最精到的还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相一致;译文应和原著一样通顺。如果我们大家都能接受泰特勒的这三项原则的话, 那么, 我们就会认识到:翻译要想实现这三个目标, 译者必须兼而采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 而不是则一而从。道理说来很简单:第一, 这三条原则的前两条, 前者要求完全地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后者要求忠实地展现出原作的“风格和笔调”, 无论是原作的思想还是原作的风格和笔调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翻译中不采用异化的方法, 是很难完成这项使命的;第二, 第三条要求译文象原作一样“通顺”, 要做到这一点, 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归化。翻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决定:译文要充分传达原作的“原貌”, 就不能不走异化的途径;而要像原作一样的通顺, 也不能完全舍弃归化的译法。

由此可见, 异化与归化, 说到底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还要讲辩证法。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的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因此, 异化此时是第一位的;而归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中”手段, 是第二位的。二者虽有主次之分, 却不存在高低之别, 顾此失彼是无法圆满完成翻译的任务的。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可能时尽量异化, 必要时要归化。因为异化不是万能的。由于保留原文的异域性不得不以来于本土的文化材料, 译者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 甚至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在此种情况下, 译者只能退而使用归化译法, 将自己的译文纳入目标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轨道。

异化和归化既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在运用时就必须讲究分寸, 避免走极端。过分的异化或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过分的异化就是不顾读者的需求, 不顾目标语的语言习惯, 一味追求跟原文的形式对应, 结果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严格说来折中译法只能称做流于表象的“伪异化翻译”。过分的归化就是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 不顾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味追求译文的通顺与优美, 甚至在译文中使用一些具有独特的目标语文体色彩的表达手段, 读起来颇象原作者在目标语写作一样。这样是不可取的。

实践证明, 要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译者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采取异化译法, 不仅可以充分地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 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而且可以引进一些源语的表达方法, 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词汇。我们知道译文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语言接受者, 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 理所当然要尽量替他们考虑, 为不同的读者群架起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

摘要:异化与归化在翻译中并非总是单一运行的, 这是翻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决定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语作者和译者的交际意图, 是归化还是异化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 以期达到沟通交流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

参考文献

[1] Nida, E.A.Taber, C.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E.J.Leiden:Brill, 1969.

[2] Venuti, L, 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 Subjectivety, Ideology[C].Londonandnew york:Routledge.1992

[3]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andnew York:Routledge, 1995

上一篇:网络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措施分析下一篇:校园市场经营的盈利模式和市场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