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许振杰)

2024-04-28

《捅马蜂窝》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许振杰)(共9篇)

篇1:《捅马蜂窝》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许振杰)

《捅马蜂窝》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盘州市双凤镇文笔小学 许振杰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迁移新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畅谈感受。

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分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

通过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涌出”“强烈渴望”等词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悄悄溜到”“脱下褂子”“遮住脸”“接绑”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形象地感受作者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动作的细致刻画反映了作者的内心,学生能从这里体会到作者对捅马蜂窝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学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板书:好奇渴望

2、(8--9自然段)

抓住“径直”“凶猛”“扑”“拼死”“不顾一切”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捅马蜂窝的过程中“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设计意图:捅马蜂窝过程中把这只不顾一切拼死的马蜂比作战斗机,用“战斗机”来比喻“马蜂”,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那种高速度,那种追击人时的凶猛再加上“燃料耗尽、决心相撞”就突出了马蜂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正是这种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指导学生朗读,重点体会马蜂不顾一切拼死的气势)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惊呆害怕

3、(10--16自然段)

爷爷与“我”的对话: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使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小小的马蜂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从而使“我”的内心产生了罪孽感,心情沉重。并对勇于拼死、守护自己家园的马蜂产生敬佩!

教师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爷爷的语重心长,和“我”的疑惑不解。

板书:赞叹、心情沉重

4、(17--21自然段)

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这些语句,体会作者三年的等待才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舒心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升华情感

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再到看到新马蜂窝筑成之后的开颜而笑中感悟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1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和他们友好相处。2并能看出这是一个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孩子。学生回答其中一点即可,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与动物和谐相处)

2、最后老师想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为本节课的结尾。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3、推荐阅读篇目:苇岸的《我的邻居胡蜂》

五、作业。

小练笔: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起那些往事,回想起童年,心中却充溢着美好和甜蜜。你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记录在你的“小本本”上吧!

板书设计:

心情:好奇渴望—惊呆害怕—赞叹、心情沉重—舒心

捅马蜂窝

人与动物友好相处

篇2:谈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一、从阅读课整体设计上体现读写结合

从“读写结合”读促写的辩证关系着眼, 阅读教学的任务, 不仅要解决“写什么”, 还要解决“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并把读写知识传授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统一于阅读教学之中。“读写型”教学, 就是要重视读写两方面知识的获取, 不是把教学目的局限在读的一个方面, 而是扩展到读写两个方面, 重视在理解的前提下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 这显然弥补了“阅读型”教学的不足。

如在教学《修鞋姑娘》一课时, 我在整体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紧紧围绕“修鞋姑娘”进行分析, 而是抓住“修鞋姑娘”和“我”两个人作为主次两个讲读点。讲“修鞋姑娘”侧重解决写什么、表达什么, 目的在于完成读的任务;议“我”是让学生了解“我”是怎样观察事物、搜集材料, 怎样写, 目的在于完成任务。教学中, 通过读、思、议、导、练等一系列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学到读的知识的基础上, 深入了解“我”是怎样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写成文章的, 进而获取了写的知识。

通过教学, 学生既了解文章写什么, 又弄清了是怎样写及为什么这样写, 得其道、晓其理, 较好地起到了由读知写、读中学写的整体结合作用。

二、挖掘知识点, 体现读写结合

学生的作文是一项综合训练, 是整体工程, 那么组成这个“工程”的各个知识点就分散在教材之中, 如字、词、句、段、篇;完成“整体工程”的技能点也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逐步形成, 如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选材立意等。在突出“重点项目”的同时, 要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点并兼顾辅助项目, 使学生这课学一“点”, 那课得一“点”, 日积月累地吸收, 写时就能倾吐自如。

例如《锡林郭勒草原》这课总起分述的布局谋篇有其明显的特点, 篇、段、句都有明显的体现。全文以“广阔、美丽、欢腾”为总起, 分别围绕其特点分述。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点”作为本组教材中规定的重点项目的辅助项目给学生, 边分析边写总分式板书, 并指出我就是这样拟写写作提纲的, 进而引导学生以板书为例仿写出本课下一段的总分式提纲。

教学过程中有读有写, 结合紧密, 学生从这个“点”中获取了总起分述这样规律性知识, 就不愁写时吐不出来。

三、词语教学抓理解和运用, 体现读写结合

以往的词语教学总是重理解、轻运用, 所提的问题也不外乎“这个词怎样解释?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纵观读写的全局, 词语教学应抓理解和运用两个方面, 尤其是运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抽出”这个词,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分析词语所在环境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后联系, 弄清为什么这么用, 进而发问:“换一个词行吗?”“抽出和长出哪一个效果好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就会悟出作者用词颇具匠心。这样, 学生自然明确了遣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 应动一番头脑, 有所考究。

四、抓住拓展延伸点, 体现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 改变教法, 因势利导, 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本无痕,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 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 因势利导, 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 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 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 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篇3: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美国韦斯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会写作,其效果与通过写作练习大体相同。”叶圣陶说过,学习的“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是行”,“多读作品,多训练语言,必将能驾御文字”。以阅读来促进写作,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提高是有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的。

我们不妨开拓思路,换个角度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语文教材有意识地选取了大量经典文章。这里面有很多可供学习写作的材料与技法。

一、阅读带动写作

“模仿是创作起步的必经之路”,“如果初学者把模仿当作严肃的写作技巧来探索,肯定能缩短到达写作彼岸的路程”。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准“模仿点”,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小说单元时,就可以以“人物刻画”为重点,把读写结合起来。像《祝福》的肖像描写就极富表现力:通过描写她总是“顺着”的眼睛,体现她的温顺与本分老实;又通过几次脸色、头发等处的细节变化,表现了生活经历给予她的巨大的身心打击,从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塑造康大叔、闰土、“圆规”等人物形象的手法,总结出写作时善于运用肖像描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以同学或老师为原型,即兴创作人物肖像描写片段,学生写完后可,一起品评写作的技巧与表达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既领悟了课本,又学会了相关的写作技巧,同时,亦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教学目标“理解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也得以顺利完成。

二、由写作入手,带动并加深阅读理解

把课文看作是写作范文并加以利用。例如,可先分析所学课文的文章题目,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果是你来写,你会写什么内容,表达何种思想主题?在此基础上再阅读课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其次,进行思考,如果表达与作者相同的主题,你又会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谋篇,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此后再研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在广泛的比较中促使学生产生顿悟,从而学会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上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只要把正确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就会成为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沃土”!

篇4:小语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运用

一、以读促写, 多做笔记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习。其次, 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因为课外阅读不是多数学生的自觉行为, 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 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在广泛阅读的同时, 还应注意克服“偏食”, 即只读某一类作品的现象, 克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啃”大本书的现象。以读促写还需要指导学生多做笔记, 灵活运用。要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的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 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 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归类整理、经常翻阅, 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二、读写结合, 模仿练笔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 教师可以采用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等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为学生构建读写结合的平台,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 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

1. 模仿练笔, 也称仿写, 是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

所谓仿写, 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仿写又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全仿是指从整体上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比如文章的表达顺序, 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如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 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 在教学本文后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 写写《我的校园》, 也可在同学们进行秋游活动之后, 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点仿是指局部模仿范文的写法, 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如《詹天佑》一课, 作者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这是写人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学完本课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来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2. 拓展练笔是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 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 所以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拓展练笔的形式有很多, 有补白类的, 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 还有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等。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阿曼达在废墟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他对他的同学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的拓展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篇5:《将进酒》的读写结合教学

再读要读出把酒寻欢气势磅礴的情感。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要借助写作时代背景,读懂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然后揣摩情感,也可以组为单位自行讨论,定出基调后,选出一人范读,边读边校正边点评,总之要情感充沛,读出李白借酒寻欢忘乎所以的张扬个性,读出“醉”态来,读出借酒藐视一切的气概来。

三读要读出不同个性来。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诵读亦是如此,在保持主格调不变的前提之下可允许有不同的声调。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同的节奏,呈现不同的韵味,表现不同的情感。鼓励不同的断句,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为完成教学的第二个任务——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将进酒》的教学资源来写作是本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但写作绝不是孤立独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写离不开读,读是写的基础,是写的情感储蓄,通过诵读兴奋人的神经中枢,在人的大脑里呈现许多画面,再借助人的联想、想象和思维,利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升华成文。写作不仅是阅读文本后的感悟流露,更是通过思维酝酿产生思想的过程,是阅读文本的另一种高层次的理解。

以某句为单位扩写。像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名句的扩写,在忠实原句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完全可以写出同样语言清丽意境悠远的句子来。

以名句为主写点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互动的同时,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有选择性地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名句进行简明扼要点评。

以内容为中心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挥群体智慧,利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见缝插针地寻找写作的切入点,或写作背景或诗人遭遇,或手法,或情感,将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聚拢整合,再根据课堂情况和学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地鉴赏诗歌,酝酿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次深层次感悟的过程。

以作者为中心抒情。以某一人物为话题来作文,这种新颖的作文比较好写,只要以人物为中心轴向四周辐射到其生平、经历、性情、作品,且同时将其经历、性情、作品相对应分类,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这些丰富的信息,然后就其某个专题作文。这类成功的作文往往文采飞扬、结构清晰、内容深刻,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

篇6:基于教材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读写结合:看起来很美

1. 肤浅地读——语言形式的机械模仿

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 领会要义, 不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不能深入品读作品的精美的语言, 甚至于有的课堂根本抛弃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 只是带领学生了解一点写的技法, 就开始学习写作。这样的阅读自然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学生仅凭借概念化知识, 然后仿写排比句式、场面描写、神态描写等, 这样的读写效果自然不佳。

2.指导缺位——成为拓展环节的附属品

目前相当一部分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拓展环节都要安排片段写作练习。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 让学生仿写的仅仅是表面的技法, 并且仅仅是仿写而已, 至于为什么写, 怎样写, 指导并不到位, 学生大多很难用到写作的实际当中。缺少系统地指导, 写的内容零乱, 缺少系统性, 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3.琐碎随意——作文能力训练缺少合力

在包括上述语文知识内容在内的所有训练活动中, 学生的一些能力是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但出于这些训练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 其训练过程往往与文章理解缺少有机结合, 因而, 这样的能力训练只能是零散的训练, 其能力当然缺少指向渗透文章的合力, 更缺乏走向读写结合的合力。

二.读写结合:一条饱满的生命写作的河流

1. 读写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性。注重将从个例中提取的概括化的关于写作的知识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及时运用, 注重将课文中习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所用的个性化语言, 在具体化的运用中进一步品悟、理解, 最终达到巩固“言语形式”, 习得写作素养, 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阅读能力的同步发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是写作和阅读双向提升行之有效的途径, 是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读写结合继承了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读学写, 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近代姚恩铭认为:“读法和作法有密切之关系。形式上有吸收文字、文章之力, 内容上有启迪思想感情之能。”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思想在现当代语文教育家那里得到充分的继承, 我们应继承这一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3. 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写的分离。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写什么”的层面, 而较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较少探究文章形式上的独特魅力, 使学生的阅读缺乏“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不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文本;在写作能力培养上, 学生缺乏把阅读素材和习得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的能力, 文体意识淡薄, 缺乏活生生的写作的“形式”依托和个性化的言语表述能力。长期实践证明,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读写分离, 两败俱伤。

4. 基于教材的读写结合教学训练具有易操作性、系统性

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 无论在时代性和人文性方面更加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更加有利于学生读写的有机结合。这些课文是学生读写的范例, 是读写结合的载体, 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 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教材为读写结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 , 同时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互配合, 这就为我们进行言语形式训练的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 便于建构起语文教学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

三.基于教材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 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 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如韩军老师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教学片断:

生:我有个问题, 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学生展开讨论, 明确了“紫色”的含义。)

师:……在学术界, 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 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 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

师:艾青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 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 一一找出来。 (陆续全部找出)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生阐述色彩意义)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 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 我的保姆〉中颜色词语的运用》。

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 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 同时也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 “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 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 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 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 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 以及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 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 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 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 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等方法, 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重点。

2.有机渗透——实施读写结合训练的关键点

教师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阅读课和习作讲评课中, 适时巧妙地渗透作文知识教学, 能够使学生的习作少走弯路。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特征, 应该注重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步领悟掌握。如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件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顺叙、倒叙、插斜等常用的叙事顺序;记事要把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交待清楚;表现人物品质要通过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景、状物应该抓住特点, 按一定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等。同时还应结合阅读和习作实践, 使学生感悟、掌握作文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如习作前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确定要表达的意思;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拟定习作提纲;如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等等。

3.创新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升华点

(1) 变换文体多样写。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 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 特别是一些具有情趣的诗歌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游山西村》等) 。另外可进行文言文与记叙文, 记叙文与说明文等文体的互换。比如:将《刻舟求剑》《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蓝蓝的威尼斯》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 结合《石榴》这篇课文的内容, 试写一篇说明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素材, 又有方法。

(2) 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 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 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 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 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比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的结尾戛然而止, 因此, 教师可利用结尾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 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 描写这位病人的状况, 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篇7: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提升初中生的读写能力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读写结合就是充分探讨读写之间的关系及两者的互相促进作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学习,是对中华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语文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写作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阶段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阶段,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校和教师正积极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逐步从传授技巧、倡导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1.强化阅读对写作素材选择的影响

由于很多初中生在小学时候缺乏一定的写作经验,往往会对作文的选题一头雾水,写出的作文与实际经验没有根本联系,文章中没有感情的注入,显得内容空洞、刻意和死板。优秀的作品应该富有生活内涵,内容饱满、感情充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收集课文中的写作素材,运用抽象思维,将收集到的写作素材运用到文章中,做到活学活用。例如,《背影》这篇文章,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来源于作者朱自清的真实生活,而鲁迅的《社戏》描写的则是孩子偷吃东西的童年时光,也反映了作者对儿时的美好回忆;还有杨振宁的《邓稼先》里面既有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又有作者的人生经历,是作者内心的反映;还有《孔乙己》也都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刻画,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创作。

2.重视阅读对促进写作结构的创建

真正的好作文不仅要有生活中的素材,还要有缜密的逻辑,它是整个文章的构架,是骨干。但是很多初中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大多数都是来了灵感立即创作,并没有从整体上布局一下,这樣很容易出现偏题、跑题、语句松散、结构混乱等现象,字数不够时往往硬凑字数,导致很多故事重复叙述,最终影响语文的考试成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获得写作的启发,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思维逻辑顺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一气呵成。其次,文章的内容要有详有略。最后,突出主题思想,然后展开论述,将平时阅读得到的精髓部分加工成自己的内容进行填充,使文章更加饱满。

3.阅读对写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作文的细节描写是整个文章中最具亮点的部分,是作者灵魂的体现。初中语文作文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描写上,例如对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比如《骆驼祥子》中的某个节选侧重描写了祥子生存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了祥子生存的艰辛;还有鲁迅的《故乡》抓住了对闰土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闰土的愚昧麻木,揭示了闰土的内心世界,也表现了作者鲁迅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强烈不满和讽刺。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作品中的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性格色彩浓厚,也可以使文章主题意蕴深刻。

三、读写结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材料的积累

无论是平时课文的内容还是课外的阅读材料,写作素材是随处可见的,教师应该不断挖掘新颖的模板给学生当例文。

2.读写要领的补充

一般情况下,读写要领是不变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在平日读写结合的练习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抛砖引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质疑,而不是将要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用于交流的学科。所以初中教师要对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加以重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下培养写作能力。只有两者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篇8: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分析

(1) 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教学。现在的学生迫于考试压力, 并不会主动地去阅读, 或者说没有课余时间去阅读, 一些相对极端的教师和家长也阻止他们这样去做。教师由于要赶进度, 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教师越俎代庖, 帮着学生读完了教材上的相关篇目, 学生的阅读就变得很被动, 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去自主阅读, 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 写作教学中注重技巧, 与阅读教学完全脱节。在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心中, 作文是最难教的, 所以也最怕教。由于作文相对于其他考试题目提升难度大, 因此很多教师很少将教学重心放在作文上, 考试写作文全靠学生自主发挥。即使教也只是教一些作文相关知识的套路和方法, 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骨架是有了, 但却无血无肉, 难得高分。平时的习作也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完成不重讲评。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也往往在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性、没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度过。正是上述这样的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只强调了技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 与阅读教学完全脱节, 这对阅读教学是有害无益的。

2.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措施

(1) 培养师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观, 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要改变语文教学中读写不能结合的现状, 首先要从思想上去改变。师生都要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理解, 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的读就能把写带起来, 做到以读带写。而在写的过程中, 遇到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从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真正做到以写促读。

(2) 充分利用教材及所读书籍, 进行读写结合训练。1摘抄背诵, 积累写作素材。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正因如此, 每篇文章肯定有其可取之处。而经典名著称之经典, 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如若遇见其中精彩的词句或段落, 必定要将之摘抄积累下来, 甚至要背诵。这时候, 准备一个摘抄本是很有必要的。古语说,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点滴的积累, 不仅可为学生的作文增色, 而且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为了做好这一步, 可增设一些阅读课, 要求学生做好摘抄积累工作。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读写训练形式。教师可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甚至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写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第一, 细读欣赏, 学会仿写。正确的模仿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创造的起点。精彩的句子要学写。这其实就相当于考试时语言运用题型里的仿写句子这一题型, 既训练了这一题型, 又提升了语言仿写能力, 一举两得。经典的段落要仿写, 巧妙的构思要练写。每一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着在自己的习作里有所体现。文章里优秀的写作技巧也要善于模仿, 如课文 《祝福》,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在教学这一课时, 可以通过阅读课文, 训练学生阅读时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归纳出几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然后迁移到写作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用学会的方法当堂写篇人物描写的短文, 并特别注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从阅读训练迁移到写作训练, 两种能力同时得到了培养。

第二, 发挥想象, 扩写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或有关书籍里的要素, 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比如利用教材里的插图、标点、开放性的故事结尾、主人公形象、故事的某个情节等, 要求学生凭借想象进行拓展写作训练。或者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 字数不求多, 但求写得精巧。

篇9: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读写分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存在阅读和写作并无联系的教学误区,这导致其阅读教学中没有将写作课程融入其中,造成读写分离。此外,受传统阅读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认识的偏差,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依然会有教师将课文朗读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与学生之间仅仅存在口头交流,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动手写作的机会。

2.重读轻写。“重读轻写”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另一误区。由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布置的写作任务以及习作内容较少,并且阅读与写作训练常常是分开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中缺乏具体且有效的指导。另外,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学生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丰富的阅读积累上就能得到提升,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习作训练也未投入较多的关注和精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1.加强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的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是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最直接方法。在加强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中,要选取合适的训练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并在结合读写教学计划规律性的基础上及时的对读写训练内容作相应的调整。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空白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就能达到明显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课文中有“失声痛哭”这样一个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们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同学们描绘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运用这个词”。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失声痛哭”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成语写作的练习。

2.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其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例如在教学《顶碗少年》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在写作中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克服困难、面对挫折时的体会,这样学生对顶碗少年面对挫折与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将会有更深的感触,也增加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此外,教师在采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完成阅读积累。

3.把握文本写作训练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掌握其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所在,结合教材特点,把握文本的写作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写作训练点,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例如,在教学《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一课时,教师可作以下教学安排:

①组织学生讨论库伯在整件事情中犯了什么错?

②在这个过程中,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机会的?说说从这件事情中,你看出丹尼斯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警察和家长。

安排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写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明白丹尼斯的爸爸的做法巧妙,既给了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又不会伤害一个孩子的童心。这样既抓住了小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关注点,又在充分结合文本写作训练点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目标。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把握文本写作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

上一篇:设备管理工作思路计划下一篇:当下二胡移植作品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