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2024-05-09

读写结合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三家子中心小学 施清凌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距离县城较远,学校拥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但生源复杂,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虽然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学习好,但由于为生活整日奔波,再就是自己文化水平所限制,既没时间、精力,也没有能力教育、辅导子女。加上所处的区域限制,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大部分家庭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孩子们几乎是独生子女,整天过着家里到学校、学校到家里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生活空间极其有限,课余生活极其单调。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以往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如何开辟一条省时、易行、学生愿意学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能用我笔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课题的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个疑难问题。因此,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解读,在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情感得到熏陶的基础上,从“写”(说)的角度寻找拓展点,进行求新、求异的说话、写话训练。这样,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个好段、每个佳句、每个好词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习作训练的着力点和最佳范例,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成为有缘之水,有本之木。当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训练课,当作文教学无处不在时,学生就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和感受”了。同时,根据中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课堂上应尽力营造宽松和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习作的初始阶级应淡化形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想象与表达的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没有束缚,主体精神得以焕发,作文信心得以培养,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舒展。这样,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2、理论价值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福安市重点课题《读中悟写 读中导写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结合,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本课题省内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研究,全国各地已研究了多年,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福安市全国小语会立项课题组的“通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准重点,以读悟写→读写迁移,以写促读→课外拓展,形成能力”的教学模式,幽谷网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等,这些宝贵经验已被许多《“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语文教师所吸收,已被广大语文工作者所认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全国各地的语文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学习法(1)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怎样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文章重点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课文,作文结合练自改作文;(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但是,从当前语文课堂呈现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时候学生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甚至还有抄袭、照葫芦画瓢的现象,习作完全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从别的文章中生搬硬套一些所谓的“好词佳句”,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很多学生还在做“无米之炊”,“用我笔写我心”、愿意写作文,抒发真情实感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而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组所要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我们的研究将充分借鉴国内已有成功经验,并在以下方面力争取得创新性突破:从理论上讲,将运用“认知内驱力”学习心理理论,通过读写结合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读书、习作中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变被动读写为主动读写。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将力图使学生成为读书、习作的积极者,力图展示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方法、技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愉悦,学会观察、学会用心读书、体会作者情感、学会与作者对话、学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而更好地实现读写结合。

四、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然后课题组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责任,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四)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优秀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课堂实录。3.做好《小学中年级读写结合的策略与研究》课题研究的的校正工作,推广研究成果。《“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到底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中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通过认真地研读,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以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为例。第15课《给予的故事》课后第3题“假如这位旅行者把那壶水喝掉了,假如他没有在纸条上又加上几句话……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些“假如”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谈一谈你的看法,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人教版第六册,第3课《荷花》课后题“如果自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等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内容。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写作从兴趣、习惯、方法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读、阅读、写作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认读、品读、体验、感悟、探究中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3)优化科研管理。

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科研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读写结合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子课题组通过:①、举办读书活动,深化阅读:②、创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③、优化教学方法激化阅读兴趣(A、分角色朗读课文;B、表演课本剧;C导课时创造生动的导语。)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解决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利用漂亮的课文插图《“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利用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深入课堂实践,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①、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杨侠老师在教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高涨,读得入情入境。②、表演课本剧。加深内心体验激发阅读兴趣。陈文华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身体验表演课本剧。表演将学生引入到了美与悲剧融为一体的意境之中。③、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李国莲老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采取分段朗读的方式,学生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及各段的意思,这样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④、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在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⑤、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王宏伟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为了明理,抓住伽利略做实验时“反复” 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对“反复”“重复”进行对比品词品句,反复诵读。达到欣赏语言、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⑥、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如宋春红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三个问句,再让学生充分朗读这几个句子,体味其中修辞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三句话表达情感的。这样在模仿这样的写法想想当时送别的情景。⑦、启发学生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如田小琴老师在教学《五月的田野》一课时,她引导质疑“五月的田野在孩子们眼里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的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⑧、边读书边做旁注。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书边做旁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李华老师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自渎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分别做上标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目的性强、针对性强很容易就明白了文中讲述的道理。⑨、写好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课题组成员要求每班学生都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真正解决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子课题组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用智慧的心灵钓出创造的火花,探究出写作训练的新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主要方法是:A、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张晓慧老师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让学生观看刻舟求剑的视频,学生被楚人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教师借机询问你们为什么笑呀?楚人能否找到剑?你能说明原因吗?一边表演一边给大家解释一下吧!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B、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李晓静老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使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C、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如《给予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推理想象“当下一位旅人也来到这间小屋,看到这张纸条,他会怎样想,会怎样做?”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如:杨侠在执教《威尼斯小艇》一课,体会第三自然段人们的生活与威尼斯小艇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每一方面概括出来。然后再组织学生想象还有那些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具体。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A、注重平时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与积累。为此,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阅读与写读书笔记的具体目标。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B、注意仿写训练。a、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能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c、仿写课文。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在教学《翠鸟》后,让学生学会运用围绕某个特点将动物写具体的手法,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C、注重扩写训练。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识字5》的词串时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天气、水果、花卉、动物等景物,突出了夏天雨后凉爽的特点,朗朗上口。D、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中奖那天》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爸爸的梦想是什么?把车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走之后又发生了什么?……③、习作训练形式多样,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课题组成员根据形式年龄段的不同、兴趣的不同,设计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如: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④、注重“听”、“说”、“读”、“写”四步训练形式语言表达能力。⑤积极开展各种朗读和作文竞赛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和征文等活动中体验作文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使他们乐于写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一)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几年来,在课题的引领下,我组的作文教学成绩斐然,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校本教研的意识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中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篇2: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尤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读写教学实际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理解应用。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态度方法习惯。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农村中学学生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教师教学存在误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却无意于提升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很难转化为自身写作的技巧,不能学以致用。尤其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遴选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美文,教师只停留于阅读理解内涵,而对赏析艺术技巧则在课堂之上更是减而淡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无从学之,连最起码的模仿都实现不了,谈何创新?

4、应试教育的邪气依然存在。虽不及过去中考指挥棒的威力,但所谓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估,仍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一路货,教育评价仍是制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教师教学自然还得跟着评估跑,很难顾及到学生读和写的素养的和谐发展。

5、我校是一处农村中学,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生存条件也直接影响了读和写的教学的和谐发展。图书室图书陈旧过时,藏书量不够,开放时间限制,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购书读书条件有限,社区文化学习设施不完善等等原因,都直接制约了学生读的思维和行为,自然写作意识、习惯、能力相应的就受到了辖制。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农村学生有限的读与广博的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农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较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向青年期智力发展特征过渡。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

5、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举世公认的,他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必然决定了学生学校学习离不开它,终身学习离不开它,生活更离不开它,而读写是语文基本素养的中心,自然人的任何时期的生存发展也都离不开它。

6、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3、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的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读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读书兴趣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背诵积累优秀诗文、优美词句段,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仿句,并能够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一题再做等多形式练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通过研究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笔友会,读书笔记展示,创办文学社及其社刊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实效性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相关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读写状况的统计对比抽样,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理论研究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9月。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农村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0年10月——2011年5月。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4、总结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9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精细的分工。

自申报课题之日起,我们就通过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分工与职责,而且责任到人。尤其有教研员的参与,在课题的指导上有了保障,有校长的直接管理,课题的实施有了行政上的约束与推进。参与教师都是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所以在研究科学规范的实施上得到保障。

(二)建立健全了科学严格的研究与管理制度。

在研究启动之时,我们依据市教研室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订了我校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并且用文件的形式作为学校现在和今后课题研究的制度而颁布应用

(三)设计并逐步调整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课题研究初始,我们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修改完善了课题研究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中长期师生活动计划、课外美文阅读教学计划、课标规定的名著诗文阅读计划、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计划、课前三分钟读说训练计划。

(四)筛选并推荐使用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点的课外阅读教材四类(《阅读百分百》《阅读黑马》《金牌阅读》《培优阅读计划》),结合课题研究教材神笔阅读与作文和通用课程人教版教材,进行细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对四个班级[初一(1、2)班;初二(1、2)班],实验前后的读写水平纵向对比,以及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横向对比,说明“实效性读写结合研究”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不会读写的现状,培养了学生语文读写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语文读写教学效益。

2、通过逐步科学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原则,逐步形成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模式。

(1)、分解性原则。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策略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练习性原则。读写结合策略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如写开头、结尾、口头读写、写片断等,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3)、形式多样化原则。读写结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后,让学生仿例文写《我们的学校》,列出写作提纲;学《范进中举》后,让学生想象后来范进怎么样了?进行想象叙述;在单元写作指导中,重温同类课文的写法等。

(4)、迁移性原则。读写结合训练之后,如果不能在广泛的条件中运用,就可能产生惰性。因此,当我们找到读写联结点之后,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开扩视野,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基本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具体来说,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对事物获得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第二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第三步,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随笔的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技巧,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第四步,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述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这两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3、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

现有名师工程培养对象两名,市级教学能手2名,县级教学能手5名,教师共撰写124篇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其中多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符合学生读写结合的基本操作策略,摸索出一条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的模式。

4、学生的读写水平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学生独立阅读、写作的能力有所提高。有300多人次的作文被选登或在省、市作文大赛中被评为一二等奖。在全市美文诵读比赛中实验班学生组队获全市一等奖。在校级作文、演讲、朗诵、默写、阅读竞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搜集整理学生各类作品文集一本近20000多字。

5、教师教育观念得更新。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一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了观念,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6、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教师能树立运用“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九、实验结论与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实施读写结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本项实验研究活动的结束,该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读写结合策略”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程度差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长远课题。

(二)如何编制出各年级、各册教材读写结合的读写点,进行科学化、序列化的训练,以此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的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篇3: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1.家庭教育的缺失

湖南省衡东县城关一小 (以下简称“我校”) 地处城郊地区, 学生生源结构复杂, 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 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安全习惯都比较差。多数家长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 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 学生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 还有一些家长图省事, 花上一些钱把孩子全权交给托管中心。所以, 体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较多。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比较差, 经常不洗澡, 不勤换衣服, 不剪指甲, 不洗头。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卫生习惯较差, 乱丢纸屑, 不爱护环境卫生, 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学习也十分懒散, 部分学生喜欢结交社会上的游散青年, 打架斗殴, 沉迷网络, 价值观混乱。另外, 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 在蜜罐里泡大, 接受的完全是宠爱教育, 没有经过一点风浪, 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体现在这部分孩子身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行为霸道、自私任性、生活无规律、学习不自觉、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环境和各类媒体的宣传影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 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离。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

大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 常常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 导致许多学生在校在家两个样。

基于以上情况, 结合本校实际, 我校决定成立课题组, 确定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针对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入手, 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 把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探索研究相应的矫正策略, 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净化育人环境, 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二、理论依据

⑴古人认为, “始生之者天也, 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 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则是经过人努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⑵“人的终身社会化问题”的提出。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学校原有的概念被彻底的更新, 向所有的人敞开了大门, 教育内容也随之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养成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 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为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养成教育,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习惯, 日后很难矫正, 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

⑷俄罗斯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 这资本不断增值, 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⑸200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小学德育工作重点:小学德育工作重点主要是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

(一) 概念界定及内容

所谓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 又称城市边缘地区。

“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认为, 良好习惯是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 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 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个人行为方式。

根据我校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生现状, 本课题主要研究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学习、卫生、安全教育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为此类学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

(二) 研究目标

要体现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 通过研究和实验, 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模式, 以突出实效为主要目的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 以指导本校的工作, 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学习方面: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卫生方面:重点规范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校园环境卫生习惯。

安全方面:养成注意交通安全、活动安全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良好习惯。

(三) 研究原则和方法

1. 研究原则

⑴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要反映时代特点。

⑵知行相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⑶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影响, 学校管理, 学生自律与他律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⑷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达到完美结合。

⑸学校、家庭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积极因素的作用, 重视抑制和清除各种负面影响。

2. 研究方法

⑴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筛选出有效的经验和个案, 为本课题提供借鉴。

⑵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时检测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成效, 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动向, 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及时评价和完善。

⑶行为训练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行为, 使之形成符合教育目标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 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⑷活动教育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民主性教学活动方式。倡导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⑸榜样示范法。了解和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行和先进事迹, 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人物的事迹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 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 具体研究步骤、思路、做法如下:

1. 研究准备阶段及课题研究开题 (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选题、申报及收集材料

(2) 成立课题组, 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3)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理论, 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了解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讨论具体做法和措施, 各成员明确分工。

(4) 2008年12月24日, 湖南省教育学会专家及衡东教研室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前期准备充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研究目的明确, 研究计划和方案具体规范可行, 分工明确, 专家认为本课题研究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并将受益终身, 很有研究价值。

2. 主体研究阶段 (2009年2月~2011年6月)

(1) 研究第一期 (2009年2月~2009年7月)

修订完善课题方案。初步确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研究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

(2) 研究第二期 (2009年8月~009年12月)

完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目标。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研究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系统初步形成。

(3) 研究第三期 (2010年1月~2011年6月)

深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 使之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并达到预期目的。

3. 总结验收阶段 (2011年7月—2011年12月)

(1) 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研究收集好材料, 进行科学分析。

(2) 总结研究过程,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做好结题工作。

(3) 结集出版优秀研究论文集, 推广应用。

四、课题实施的策略

三年来, 我校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 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

⒈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实验团队

课题组主要成员分别有衡阳市优秀校长、省级骨干教师、市县优秀班主任等, 因此不但有充足的一线工作经验, 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⒉开展研讨活动

2009年2月, 以年级组为单位, 围绕“良好学习、卫生、安全习惯的养成”以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活动方式, 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摸清了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⒊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⒋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⑴建立课题初期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工作会议, 交流上阶段课题研究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工作安排。

⑵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

⑶建立课题组现场研讨交流制度, 及时交流各自的进展情况。

⑷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

⒌扎实开展工作

(1) 开发校本资源

上下一心, 师生全体动员, 围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关于学习、卫生、安全习惯的相关要求, 群策群力, 编儿歌, 创童谣。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篇目整理后, 谱好曲, 并编辑成册, 发放到各班, 供班级晨会课学习以及课间课后传唱, 寓教于乐, 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室里、走廊上、橱窗内、花圃里各类教育宣传画、名人名言、警示语、学生的原创标语等随处可见;由师生共同设计并定期更换的主题板报、手抄小报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大家从小处着手, 关注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每一株花草、每一颗树木、每一道墙壁、每个角落、每个橱窗的育人功能, 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让一草一木育人。

(3) 创建“书香校园”

学校成立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校长罗凯任组长, 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赵活平任副组长, 全体行政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创办了“诗意洣江”读书社, “七彩杨山”读书社和“阳光一小”读书社。课间课后, 甚至在节假日, 同学们三五成群聚精会神的读书身影汇聚成了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学校还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成长”、“与好书做伴, 与文明同行”“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伴我成长”等读书活动。每栋教学楼的每层走廊, 都新增了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读书读报橱窗安排专人负责, 定期更换;宣传窗、读书活动专栏上有每日诵读推荐和阅读之星事迹介绍;各班都设立了图书角, 同学们纷纷为班级捐书, 让自己心爱的图书成为班级共享资源, 图书管理员尽职尽责, 每天课余为方便本班同学阅读书籍而忙碌;校园网站开辟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专栏, 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报发生在各个班级的读书故事, 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领会读书的益处, 并能使自己的思想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 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 监督导行, 逐步训练

学校少先队加强监督专门成立了学校“红领巾监督岗”, 组织监督员每天值日, 以班为单位开展纪律、安全、卫生等项目内容评比, 每天中午利用读报时间, 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的《曝光角》进行奖惩通报, 并于每周五中午公布文明班积分情况, 月末按积分高低评选当月特类、一类、二类、三类班级, 学年末将该项目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 这就同时要求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监督。

(5) 活动促进

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 如“学国学精髓, 扬传统美德”的《弟子规》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开展了系列读书征文活动:十月国庆节,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庆国庆”手抄报比赛和“爱祖国、惜生活, 诵读红色经典”活动;感恩节时, 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卡”制作比赛, 开展“感恩行动, 点滴日记”日记评比和“感恩心得”征文比赛;结合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的行动, 举行“我眼中的母亲河”征文比赛;“六一”期间, 组织学生开展读红色经典, 唱红色歌曲大型活动, 举行“读红色经典”征文比赛和“红歌合唱比赛”;各中队每月举行一次主题中队会, 如“文明之花心中开”“争当四好少年”等。形式多样, 异彩纷呈。有诗歌朗诵、快板、歌谣联唱、佳作展示、课本剧、小品等等。开展了“讲卫生、爱校园———争当卫生小明星”“讲方法, 爱学习———争当学习小明星”“讲安全, 爱生命———争当安全小明星”等系列活动, 举行校园学生行为习惯童谣创编和传唱比赛, “讲卫生、讲安全”警示语设计比赛。还开展了“上岗执勤, 争当小交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中得以全面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促进了文明行为的养成。

(6) 榜样示范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 大队辅导员对上周各班在卫生、学习、安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 同时授予优秀班级“流动红旗”;校园德育阵地定期张贴“文明三星” (即“学习小明星”“卫生小明星”“安全小明星”) 的照片, 宣扬优秀事迹, 宣传文明行为。班级中经常举行“卫生标兵”“安全小卫士”“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 以先进促后进。

(7) 重视社会教育, 拓宽教育的途径

县交警大队在我校设立了“白手套护学岗”, 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与小交警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县消防大队、县人防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也经常与学校联合举办各种演习, 诸如火灾演习、地震演习等,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使学生掌握了不少求生应急本领。

(8) 成立“家长学校”, 实现家校共责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 通过家访、开座谈会等形式, 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 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 培养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养成等。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内表现联系卡》, 按时将学校某阶段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定期召开家长会, 完善教师家访制度, 让他们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并评选出部分优秀家长, 以点带面, 争取得到他们的全面支持与配合。

(9) 开展专题教育讲座

学校先后邀请了著名教授汪志广、班级管理专家高金英教授、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研究专家陈建飞、国际赏识教育推广讲师兼家庭教育高级研究员李建军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杨清泉博士、县教育局政工股肖秋芳股长等教育权威来我校作专题报告, 及时指点迷津, 排忧解难。

(10) 关注留守, 共同进步

学校于2010年6月成立“春蕾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组建了以校长为首的关怀管理机构和以各班班主任为中坚力量的心理咨询工作小组, 设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代理家长档案和首批志愿者档案。“春蕾留守儿童之家”主要由“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和“亲子沟通电脑室”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还邀请到了湖南省衡东县关工委校外辅导员向琼碧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电脑室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 可供孩子们跟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进行聊天、视频等。为了让留守儿童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集结了社会各界力量, 在首批代理家长中, 有县妇联主席、副主席, 还有各乡镇干部以及优秀企业家等, 他们如同孩子的亲生父母般, 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除此之外, 学校经常举行“亲子运动会”“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为贫困生募捐”“感恩社会”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于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 不再自卑孤僻, 学习进步了, 变得讲卫生了, 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转变。

以上活动模式的初步形成与实施, 使我校的规范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文明礼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形成, 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目前, 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实践, 以期在今后的规范教育中取得更大成绩。

五、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实验和研究, 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以下成绩:

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从课题研究开始, 不断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 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90%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只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 才会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所在班级才会评为“文明班集体”、“先进班集体”, 自己才会成为“班级之星”、“校园之星”。

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582人次获奖。其中, 单婵嫔、萧子衿、欧阳雨晴、陈谊涵四位同学合作的《校门口安全问题研究》课题, 在2010年度湖南省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活动中, 获学生成果一等奖, 还获前副省长郭开朗的亲笔题名奖;在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中, 有赵思雨等同学2人获市级奖, 5人次获县级奖;在2011年寒假读书征文和社会调查活动中, 有刘颖等3人获市级奖;在2010—2011学年度衡东县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光辉的旗帜》读书征文活动中, 有周娣等3人获县一、二等奖;在衡东县2011年中小学《呵护幸福》安全教育知识读书征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在衡东县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党史教育读书征文比赛中, 有肖雨婷、谷汤禹同学分别获县一、二等奖;在衡东县2011年“红色经典伴我成长”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中, 我校萧子衿等同学夺得了1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奖;在2011年三湘读书月—衡阳市少年儿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红色经典读书活动展演中, 我校的周思睿等6人获银奖, 肖雨婷同学还获得了“衡阳市阅读之星”的光荣称号。

我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受到广大家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被评为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文明示范校, 一大批学生被评为市、县“文明示范生”“交通安全小明星”、“安全小卫士”。

⒉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我校原167班学生曹某, 因父母在外地打工, 长期无人管教, 上课扰乱课堂纪律, 学习上不思进取, 平时爱和社会上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交往, 蓬头垢面, 天天背着书包进出电子游戏室, 逃学, 打群架, 破坏公物, 不尊敬老师, 欺负小同学, 通过学校课题工作小组多次采用谈心式教育, 并配合班主任、家长进行教育, 该生在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学习认真, 遵守纪律, 并积极承担班级工作, 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179班学生罗某, 邋里邋遢, 鼻子上经常挂着两条“青龙”, 衣服上油光可鉴。上课蔫头耷脑, 呼呼大睡, 下课生龙活虎, 追逐打闹。垃圾随手就丢, 作业可与甲骨文相媲美……学校课题小组深入该生家中进行情况了解获知, 罗某自幼丧母, 父亲好赌, 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 课题小组通过讨论, 就此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 通过一个学期的激励与榜样示范的持续教育, 该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举止文明了, 穿着也整洁多了, 在校园里还会经常看见他弯腰捡垃圾的身影, 期末考试破天荒地进入班级前15名。

⒊转变了教育观念,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通过本课题研究, 所有老师都认识到: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 学生才会成人, 才会成才。现在我校各位任课教师既注重教书, 又重视育人, 并且在各学科中渗透养成教育, 形成了一种人人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收集有关材料, 外出考察交流后受益匪浅, 认真撰写论文, 教学心得。更新了观念, 改善了教育行为和实践。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成效。肖永红老师的《班博, 网络作文的一种尝试》发表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刘理荣老师的论文《博客, 推开作文评价的另一扇窗》发表在《教师》杂志总第72期上;谭文清老师的论文《小学教学自制教具一般标准之浅见》发表《教师》杂志总第74期上;王芳老师的小故事《“派克”的来历》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2011学年度第14期上, 他的课堂教学精彩片断回眸《抓动人之处, 悟高尚情操》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2011学年度第42期上, 等等。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三年中, 我校老师在各级各类赛课和论文评比中, 获国级奖4人次, 省级奖28人次, 市级奖44人次, 县级奖46人次, 镇级奖2人次, 获县级以上指导奖63人次。刘理荣等近10名教师在各级上公开示范课, 均受到区、片领导和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并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全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 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全校教师人人有课题:马会清老师主持的学生课题《学校门口交通安全问题研究》荣获市一等奖, 省一等奖;在2010年基础教育优秀教研成果评奖活动中, 罗凯校长亲自主持的《利用网络促进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荣获市一等奖;谭文清老师报送的《小学数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得县一等奖, 市二等奖;副校长赵活平主持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荣获县三等奖;肖永红老师申报的《从班博看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荣获县二等奖。由于工作相当突出, 赵活平校长被评为衡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尹春花老师被评为衡阳市普通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扩大了社会影响

通过研究, 我们把文明行为细化为三个具体的内容, 即讲卫生、重安全、爱学习, 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家长示范学校”“湖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校验教改示范学校”“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红旗大队”“衡阳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衡阳市教研教改示范学校”等。我们学校在创“湖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中, 以“创学习型家庭”为特色, 顺利通过验收挂牌;六年级166班被授予“衡阳市2010年度普通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先进集体”;166班学生萧子衿所在的家庭, 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全省百户优秀学习型家庭”的荣誉称号, 在2011年11月1日“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复查活动中, “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也作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学校第二轮检查评估”中, 省、市领导和专家对我校创建“书香校园”工作大加赞赏。2010年, 学校被评为衡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11月我校被推荐评为“衡阳市第二届书香校园”。

此外, 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绝大多数被多家网络、媒体刊载、报道。如:《衡东县城关一小举行“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庆六一活动》以《唱响红歌、欢庆六一》为题在“湖南教育在线、湖南教育新闻网”和“衡东教育新闻网”上刊载, 在“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全国少工委网”上, 作为重点活动进行展示;《衡东县城关一小举行“好习惯伴我行”演讲比赛》的新闻, 在“湖南教育在线·湖南教育新闻网”“你好衡阳网”“衡东教育闻闻网”上发表;《衡东县城关一小<弟子规>》学习实践活动在“湖南教育新闻网”“衡阳教育新闻网”“衡阳妇联网”“你好衡阳网”“教育精英网”“衡东教育新闻网”等多家网站进行了连续系列的报道。

上述这些成果, 是学校坚持以“科研兴校特色立校”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 狠抓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的结晶。

六、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留守专题》

3.《各项活动剪影》

4.《校园歌曲、童谣集锦》

5.《各班班规》

6.《优秀活动教案汇编》

7.《教师论文选集》

8.《家长论文选集》

9.《各项荣誉展览》

七、需探讨的问题

⑴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认识误区依然存在, 认为“学而优则仕”, 学习好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凡是父母能做的, 他们都愿意越俎代庖。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反教育观, 认为这年头, 只要脑瓜子灵活, 总能混碗饭吃, 反而嫌学校的各项常规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因此, 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 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⑵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需要净化。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都需要净化。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社会应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所有的媒体都应重视正面宣传, 减少负面影响。宣扬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⑶学生班额太大,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 因材施教、个案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这种现状无形之中也增大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距离, 也就很难形成教育合力了。

总之,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 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 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 齐心协力,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不足

⑴从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关系看, 存在形式主义的隐患。由于种种原因, 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容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割裂了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⑵从德育的过程来看, 德育过程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仍注重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 轻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倾向。

⑶从德育的延续性看, 在习惯培养研究中,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片断性教育, 轻习惯培养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

⑷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 不够深入, 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 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篇4:读写结合,创新读写

一、如何培植学生读写的基点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但这一切又都由“兴趣”主使,其实孩子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们观察世界有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奇异的想象也常使大人自叹弗如。其中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就能激发孩子潜在的写作能力。

1.设立“每周话题”让学生上台练说

为了扫除孩子从“说”到“写”的障碍,我在班级里设立了“每周话题”,并提前将话题告诉学生,诸如“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我的生日”“我家的喜事”等。这样让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目的,可利用晨会课的时间,挨着学号上台练说。讲得不好的同学我可以提醒他,对说得好的同学我大加表扬。学生积极性高了,话题准备更充分了,话题内容更丰富。在练说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教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孩子们感到说一段话并不难。渐渐地,他们胆子大了,也越来越爱说了。

2.开设“每天一读”让学生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且还指导学生课外看到的优美句子及时摘录在自己的记录本子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好段好篇欣赏会,并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集体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扩大了视野,还吸取了广博的知识。

二、如何搭设读写的支点

1.语言形式的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

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落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句式仿写主要适用在低年级进行)。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段式仿写适合在中高年级进行)。

2.语言材料的仿用

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就是一种“移植”,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其中课文第16节排举了大量事物细致描写了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第16节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三、如何寻求读写的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作思维,教师应有创造性的教学技巧。

1.边做边写

在练习写作时,注意动手动脑,加深情感体验,展开自由想象,边做边写。有一次我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地球知识的读物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地球用泡沫塑料、牙签、颜料、胶水等做个模型。有个小组选了“热带雨林”他们用一块放行的塑料做好了树干、树枝、树叶等,这样粘来粘去,一座“热带雨林”的模型做好了,还有一组是“沙漠”。看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模型,听着他们奇特的想象,我首先表扬了他们,而后激励他们“这么出色的模型,如果能配上文字说明该有多好啊!”孩子听了奋笔疾书,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习作诞生了。我请学生当堂读一读,不仅送与了夸奖和微笑,同时趣味也更浓了,也更乐于动手、动口、动笔了。

2.写“不经意作文”

所谓“不经意作文”,就是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等到他们知道是写作文时,作文练习已经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亦已达到。

我们可以经常捕捉他们生活的浪花,即时指导学生练习。一天,一个小朋友十分漂亮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她今天过生日。正好本学期也有一篇习作“介绍一位熟悉的人”我便把这名学生带到讲台前说:“同学们,她今天漂亮吗?谁能说说她怎么漂亮?”学生纷纷举手,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说的顺序,重点介绍同学的身材、长相、神情及衣着。”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漂亮的——》为题,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种又生活的浪花引发出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训练的要求,整个过程自然而富有情趣。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读写结合更多训练类型的创生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篇5: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用”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读写结合”便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虽然课标及教材都努力体现读写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忽视方法。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更为严重的是读写脱节,只为读而读,或只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小学语文融写于读,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3、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研究内容。

1、五六年级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2、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设计。

3、五六年级学生随堂练写应达到的水平的研究。即:不能停留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读写水平,要有所提升,有一定的难度。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阅读关于“读写”的研究性文献,了解“读写结合”的历史和现在的教学现状,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不竭的源泉。

2、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科学地分析,进而不断总结、改进、提升。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能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对学生的读写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发生的变化进行跟踪的研究,进而总结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设计方案。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发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2月)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阅读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成果。

1、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表演课本剧,加深内心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3、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

4、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在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5、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反复诵,达到欣赏语言、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6、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7、启发学生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8、边读书边做旁注。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书边做旁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9、写好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

(二)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究成果。

1、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

①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②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

③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①注重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的积累。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②注意仿写训练。A、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造句能力。

B、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写课文。

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

③注重扩写训练。

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进行续写练习。

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三)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几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也只有这些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依托,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四)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等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反思。

1、教师研究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缺乏专业引领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方法提炼还不够好。

2、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读写结合”研究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如何拟出各年级、各册教材读写结合的细目表,进行科学化、序列化的训练,以此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急待解决的问题。

篇6: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英额布镇中学 苏小翠 孙守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初中化学教材在课后增设了不少有趣味性的家庭小实验,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家庭小实验并没有引起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许多家庭小实验形同虚设,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条件比较艰苦,许多课本上安排的重要实验有可能都没有正常开设,对于这些安排在课后的家庭小实验,有时候我们老师都是一提而过,有时候是提也不提。其实这些家庭小实验,是最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学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使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倍增,以此为切入点,来促进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1、通过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家庭小实验的延伸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

1.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初中化学教材中设有的家庭小实验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家庭小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找到教材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点、结合点,通过活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动机与意识,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班以化学科代表为核心,按照自愿的原则,选出部分同学组成兴趣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确保这些家庭小实验能得到落实。

2、个案研究法:

兴趣小组活动时,教师观察他们有序的进行实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人的特长。做好观察记录。

3、文献研究法

阅读、搜集、学习、分析以及占有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解其中规律性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时间:2012.4---2012.5

1、学习《化学新课程标准》

2、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时间:2012.6---2012.7 1.选定实验小组,制定小组实验实施计划 2.研究制定以下几个主要实验的实施方案

⑴《自制家庭净水器》⑵《测定鸡蛋壳的成分》⑶《自制汽水》⑷《粗盐的提纯》⑸《自制泡沫灭火器》

第三阶段: 时间:2012.8—2013.7 1.指导学生落实制定的实验方案 2.阶段性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时间:2013.8—2014.7 1.收集、归纳、整理好资料与实验数据 2.依据材料,得出结论,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必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验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教材往往枯燥无味,而家庭小实验恰恰能弥补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

1.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把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把乏味的家庭作业变为学生感兴趣的事,把被动式的学习转为主动式的学习呢?家庭小实验正好成了父母、老师的好帮手,因为化学实验本身就以绚丽多彩的颜色变化和现象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实验五彩缤纷的实验结果会让学生乐此不疲, 而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深受学生的欢迎,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这样,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做家庭小实验能够让学生回忆课本知识,利用并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掌握课本知识,也达到了家庭作业的效果

2.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动手机会较少。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的消除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探究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从而使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家庭实验的过程中,在实验题目的选定、药品和仪器的代用以及实验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上的探究过程。家庭实验的开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很好的方式。

4.家庭小实验可以激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开展“家庭小实验”激趣,如明矾净水、雨水pH的测定、证明汽水中含二氧化碳、探究鸡蛋壳的组成、自制汽水、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蜡烛燃烧产物的测定、水壶的水垢处理、粉尘爆炸、用家庭装置提纯粗盐、铁生锈条件的探究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家庭小实验的研究案例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小实验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1.学习了水的净化知识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用的,激发了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木炭的吸附能力和性质,制作简单的家庭净水器”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木炭的吸附性是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但制作净水器时还需考虑器材的选择、药品的用量以及净水的效果等。根据农村家庭往往不具备单孔橡胶塞和活性炭,可以建议学生根据现有条件对装置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1)不再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取一个带盖的的膨松棉后,直接让水从孔口流出。(2)用完全燃烧后的蜂窝煤灰渣来代替活性炭。蜂窝煤灰渣疏松多孔,对一些可溶性杂质和异味气体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处理方法是:将蜂窝煤灰渣砸碎,用清水浸泡,清洗数次,暴晒至干。(3)用普通河沙代替石英沙,将河沙用水清洗干净,晒干。可得到一个新的简易净

水器装置净水效果也明显。这样学生就不会因找材料困难,而放弃做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1+1是否一定等于2 在学完分子这一节新课后,通过开展家庭小实验(1)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2)将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 mL?(3)糖溶于水后,水的体积变化等,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巩固并充分理解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有关分子的重要知识点。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4.自制汽水

在约500 mL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 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 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5.粗盐提纯

实验用品:矿泉水瓶(或其他塑料饮料瓶)、锅、灶具、筷子、碗(或杯子)、棉花、纱布、食盐、泥土、水

实验步骤:用剪掉底部的饮料瓶做漏斗、棉花和纱布做过滤层,制成过滤器。将混有泥土的食盐在杯子中用水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待滤液澄清后放入锅中蒸发,蒸发过程中用筷子不断搅拌。6.自制泡沫灭火器

实验用品:纯碱、白醋、矿泉水瓶、吸管、小玻璃瓶、蜡烛、火柴、细线

实验步骤: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白醋,小玻璃瓶中装入适量纯碱粉末,用细线套住

玻璃瓶,然后将玻璃瓶慢慢放入矿泉水瓶中,用细线吊在矿泉水瓶上部。在矿泉水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将吸管剪短插在瓶盖上,盖紧瓶盖。使用时,将瓶子倒过来,使两种药品混合,将吸管对准点燃的蜡烛。

七、研究成果

(一)研究的收获:

三年来,在各方支持和全体课题参与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

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和开发,促进了教材的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起到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作为学生探索未知、验证知识、认识新知识的重要途迳,恰当的家庭小实验的开发和开展,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家庭,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家庭有限的器材、药物改进教材的实验,既使学生开动了脑筋,又丰富了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创新,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绝不要放弃了化学的学科特点: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化学实验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因此结合教材有机地开展家庭小家验,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学习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研究的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1.学校教师对家庭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诸多因素影响,几乎没有教师对学生开展家庭实验进行指导。一方面是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忌其他工作。二是基于安全上的考虑,因为多数家长对学生开展家庭实验不能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几乎不鼓励学生做家庭实验。这些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学生想做家庭实验而苦于无人指导,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最终达不到家庭实验的目的。

2.学生对家庭实验的理解存在歧义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将“家庭实验”错误的理解为“在家做化学实验”,实验目的性不明确,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甚至部分学生只是看着化学实验“好玩”。3.学生在家庭实验创新方面不够

有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开展家庭实验,但是在实验创新方面存在欠缺。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按照课本或者课外读物、网络上获得的家庭实验题目或方法,按照已经提供的材料和药品来完成实验,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想象或者探究,通过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药品来设计新的实验,出现缺乏实验材料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选择去购买实验材料,而不是采取试图用已有的实验材料代替的方法,这也违背了家庭实验的初衷。4.家庭实验无人指导和陪同,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在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化学实验本身就存在危险性。而多数学生的实验又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给家庭实验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隐患。5.家庭实验的反馈不够

学生的家庭实验做得如何?有没有困难?现象是否明显?是否存在新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及时关注的。

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再有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参与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

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该课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员工十大军规下一篇:政教副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