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2024-05-04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精选8篇)

篇1: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小学低年级语文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读写结合,意即“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这种练笔属于专题式的单项训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又有文本阅读为依凭,因而学生容易上手,练习兴趣浓厚,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学语文,用语文”,学有用的语文。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识字,通过大量识字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为说话、为作文做好准备。因此低年级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又如学习了“三日晶,亮晶晶”后,学生对“亮晶晶”这个词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该词的特点,进而引出许多 abb 式的同类词语,如“红通通”、“绿油油”、“金灿灿”、“水汪汪”等。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非常”……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格外’的意思,还知道了与‘格外’意思相近的四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1.从造句入手。

低年级的读写结合,“写“在一定程度体现为“说”。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依托教材,寻找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中,还应重视说的方法的指导。鉴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说话水平,我们在引导学生说话时,要为学生提供说的“脚手架”,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让学生用句式或仿句式说话,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让学生连词说话等。学生有了说话的“脚手架”,他们懂得了怎样去说,也学会了怎样去说,这样也就可以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训练中得以提高,也就使学生的说与写有一定的质量。

一年级学生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如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我们应仔细分析、梳理每篇课文,从文本中找寻教材中的优秀例句,让学生进行造句训练。

写好一句话,首先要学习三种基本句式——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在学习这三种句式中,我们应以学习陈述句作为重点。这是因为,陈述句是常用的句式,也是学习、掌握“四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句”的基础。在学习基本句式时,我们应首先从 “两素句”(人物、事件)开始,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一年级着重练好了一句四素完整句,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写连贯的几句话,写好一段话。这样阅读、写作文就很容易上手了。2.模仿型练笔。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如在《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又如《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丝瓜也是绿色的”……

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3.想象型练笔。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会画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既补充了课文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这些话题都是从课文中生成的,既学习了课文,又可进行写话训练。

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多样性。教师既要总揽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读写结合训练才可能科学有效。

篇2: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2013年9月27日,在一小的阶梯教室里举行了读写结合的课程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聆听了教研员对如何将读与写结合的更好进行了分析,自己才对读与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次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在阅读中悟写

阅读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头绪”,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即“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第二、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个步骤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文章的中心、结构、写法,突破重、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就是在完成第一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过程。无论是篇还是段的训练,都不能只重形式,不重语言文字训练。因为语言文字才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借助于阅读的积累,平时的观察方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以备不时之需,逐渐发展成能力。

二、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外,结合作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收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止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一种能力。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这样能完成小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促进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篇3: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上学期期末就拿到了这本教材, 学校的意图是我们可以熟悉文本, 提早备课, 但我却一直到了开学, 迫不得已才打开它。这应该是一种文化“排外”心理吧。毕竟我们的审美是以中国的传统小说为基准的, 我们不习惯于阅读外国小说。教师如此, 学生也一样。文化的差异, 语言思维的障碍, 使得我们对复杂的心理活动、大段的环境描写望而生畏。更何况整册的外国小说欣赏, 那将是多么枯燥乏味的教学。

最初的设想是首先克服心理上的厌学情绪, 将文本与精彩的影视作品相结合, 以小说三要素为基本解读框架, 遵照教材的三部曲 (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 脚塌实地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转机出现在第一单元教学完成的时候。我有了两个发现, 这让我很惊喜。一是新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 包括《〈论语〉选读》都比较注重思想内涵的把握, 教学往往因为思想的负荷而略显沉重;而《外国小说欣赏》立足于欣赏, “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 这一层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体味文学创作, 更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另外, 几乎每一单元的“思考与实践”中, 都有一个写作题, 每单元因为主题的不同, 写作的角度也不同。稍作归纳, 大致上可以归为两类:一部分是基于文本的“想象补充”类, 如第一单元后关于《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内心世界的描写, 第三单元中“想象你就是跟随丹柯走出黑暗的人之一, 想象在林子里遇到了大雷雨时可能遇到的景象和困难”等;一部分是基于写作方法的学习的“拓展延伸”类, 如第二单元中雨后黄昏与雨后清晨景色的区别描写, 第五单元中紧张动人的“阿三打猎”情节故事等。是不是可以把读和写相结合呢?

【理论依据】

我国语文教学自古有读写并重的传统。早在宋末元初程端礼就提出“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强调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近现代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 “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 相辅相成”。不仅如此,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教学过程】

一、以读为本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来源。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指读是基础, 厚积才能薄发。所以要使读写紧密结合, 首先要做好的是阅读层面。虽说外国小说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我国传统小说, 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但若能引导得当, 反而可能激起学生对异域文化的浓厚兴趣。所以, 我尽量收集有关作家的资料, 尝试各种辅助方式, 慎重对待每篇课文的新课导入。比如上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由海明威的同名作改编的动画版《老人与海》, 让学生就影片中老人的形象进行讨论。然后以小结式的语言导入新课:海明威就是这样一位“硬汉”式的老人。他最爱打猎和捕鱼, 也多次经历过战争的腥风血雨。这些冒险精神, 刚强意志, 还有难以解脱的伤感、迷惘、悲观、消极, 都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短篇《桥边的老人》……

进入课堂之后, 我的原则是立足话题, 深入文本。在上新课之前, 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每单元的“话题”, 带着话题进入阅读。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有一个明确的阅读角度。如第二单元的两篇选文篇幅都较长, 学生全文阅读下来比较难把握。但结合了话题“场景”之后看课文, 就能有意识地把文章分成若干场景, 进行整体把握。

又如《丹柯》一文, 从故事情节看是非常简单的, 但它却有深厚的人文内蕴可以挖掘。在教学中我有意淡化故事情节, 在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我连续抛出了三个讨论题:对丹柯的行为你是怎样评价的?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你遇到了像丹柯一样的困境, 你会怎么做?如果你也是族人中的一员, 你将会怎样对待丹柯式的人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热烈的讨论, 大多数同学对丹柯的奉献精神表示了敬佩之情, 但有部分同学认为丹柯没有认清族人的本质, 不分对象的拯救行为, 是值得质疑的。有些学生甚至联想到了“彭宇事件”, 对现代人的道德观进行叩问。

二、以写续读

(一) 体味文本, 想象补空

《桥边的老人》教学完成后, 我布置了随堂作业——“思考与实践”第一题——用第三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字数在300以上。但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编排, 只是作为常规任务来布置。结果学生上交的作业反映出很多的问题。如叙述人称的模糊不清, 心理描写的混乱以及最严重的脱离文本, 另成一文现象等。即使是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也是如此。如俞瑜同学写了一篇《老人的内心》:

战争一触即发,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可是他依旧平静地坐在路边, 仿佛一切战争都与他无关。尘土飞扬中, 车和人都在疲于奔命, 若战争与他无关, 他又怎会离开故土, 离开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那几只小动物。

他所关注的, 永远都不是战争本身, 而是战争对战争以外的事物所造成的伤害。战火中, 他的动物们能否幸存下来, 这是他所牵挂的……

看了学生的作文, 我才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有提到“叙述”这个话题, 但并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于是我重新安排了半节课的时间, 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表达作用进行阐释, 尤其对文中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 但处处折射出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填补课文的心理空白。

有了这一经验,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我就特意留心在教学中贯穿单元话题, 有意地突出话题内容。在写作之前, 要求学生一定要基于文本, 以最有效地挖掘、利用课文。如第三单元“思考与实践”中要求:想象你是族人中的一员, 想象跟随丹柯走出密林时遇到暴风雨时的景象。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主题的把握、场景的描写上能较好地结合文本, 与第一次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二) 多层次仿写,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第二单元的话题是“场景”, 以雨果的《炮兽》为重点例文。教学时, 我抛开小说的一般解读套式, 直接以小说的三个场景为框架, 通过学生对三个场景的阅读体会, 来把握小说的成功之处。在学生对“场景”有了正确的认识后, 让他们完成课后的雨后黄昏与雨后清晨的不同的景色描写。要求学生大胆模仿雨果的场景描写技巧。在学生的作文中, 可以看到他们对场景描写抓住细节、营造氛围有了深刻的认识。如汪艳聪同学的例文:

雨后的黄昏

淅淅沥沥的雨落了一整天, 终于在傍晚停了。天色渐渐暗下来, 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腥草味道, 如浓墨般泼洒在夏日的繁盛里。花园里的花儿在淋了一整天雨后, 再也没有了早晨时的娇艳欲滴, 耷拉着瓣儿, 仿佛一位受了责骂的孩子在罚站。夕阳的余晖如蜜糖般给泛着水滴的叶子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橙色, 甜美可爱。晶莹的水滴折射出绚丽的光华, 在空气里划出了令人着迷的弧线。微风袭来, 水滴轻轻地滑落, 在积水里打出了一道一道的圆晕, 像是那无止境的思念, 被打碎在时光的罅隙里。

【教学反思】

在读与写的交替更迭中, 我完成了《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回首这半个学期的教学摸索, 有种“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欣慰, 也有一些惶惑不安;有一些心得, 也存在一些困惑, 就都拿出来共享吧。心得是: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以往不曾涉猎的区域,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 我们不能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 解读上的困难, 但教师如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正视作文教学, 有序开展作文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对阅读教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难教, 作文更难教。”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之下, 作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和困难了, 但教师要迎难而上, 努力寻找作文教学的契机。

三、学会放手给学生, 可能学生会给你“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语文课堂更能焕发出生机。

【不足与存疑】

一、在教学过程中, 读与写的衔接一直是困扰我的最大问题。如何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学习写作技巧, 在写作中怎样完成读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求和摸索的。

二、“读写结合”在《外国小说欣赏》中因为有了编者的巧妙编排得以开展, 那么在其他主题的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开展呢?如果要开展, 是不是有可因循的方法?

摘要: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的精华, 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苏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正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本文对《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做出一点思考。

篇4: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关键词]挖掘课文;知识储备;引导方法;培养习惯

一、挖掘课文“潜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李振村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课文与写作教学最成功的结合,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不但对课文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而且从写作上得到了有益的启迪,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并且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善于充分挖掘课文的“潜质”,使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思想深处的“闪烁火花”,及时地将想写、需写的东西写出来。“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只要是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来,从而自觉地把写作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写作就不再是件苦差事、累差事了。例如冯骥才老先生以其诙谐的风格,真挚的感情写成的《珍珠鸟》,就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珍珠鸟”古怪的性格以及冯骥才先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在这一周的周记中,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描摹了自家的各种小动物,其描写之细致、感情之真挚,令我为之动容。可见,课堂教学要是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作文也能变成“坦途”。

二、借助课文学习,扩充学生知识储备

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全区3000多名小学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杨巧云班的学生,她的经验只有两点:她只抓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写文章、坚持写。由此可见,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么重要。读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梦想,憧憬和向往。李振村说:“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多积累,打牢基础,这样我们的写作之泉才会源头不断,活水长流。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却是良莠不分,因此,我们应将课文看作是学生的“精读”书目,将其作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来源,将课外阅读看作是“泛读”,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使学生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朗读一些优秀书目,以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道理。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就可以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供同学们阅读。

三、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以写作实践为主,因此,我尽量避免生硬的写作理论的指导,改变“写一一评一一写”的模式,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少走些弯路,能将作文写得更好。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总喜欢进行景物描写,而且言辞绮丽,描写细致生动,但常常所写景物与作文主题无关,反而因为写景的文字太多太细,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明白在记叙文中写景是为烘托人物服务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读写例话”里,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借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就文章开头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文末写“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我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文时要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以表达主题。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课文紧密衔接,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发挥课文优势,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读写习惯

平时的作文训练固然要精心设计,然而要使学生“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光靠“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作文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写作的意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恰当地写作训练,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优势,设计出有创意地写作训练,形式还有很多种: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还要靠日积月累的语文素养。在平时除语文教学外,我还对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读写要求:1.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认真批改日记,有争对性地鼓励性的评价语言。3.每周进行一次美文欣赏,老师念或者学生上台念。4.精批略改多评讲。5.以小练笔为主,见闻、感受、天气变化等均可。6.每日一则名言背诵,坚持不懈。7.以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每篇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仿写课文中的某个片段。8.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2] 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1.

篇5: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柴艳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训练,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和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集中在“喜欢”和“能读”上。所以在学生阅读课内和课外书时,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学生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兴趣。因此,要好好地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读的快乐,老师就要以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和选择一些简单的读物。让他们读少,读精。再以摘抄或者开故事会的形式把课外阅读的东西展示出来。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知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它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先做到积累所学的好词好句,再练习用词简单说话,说完整的话。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到了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识得字比较多了,积累的词语也丰富了,就开始放手让他们写一些小见闻和小日记,只要求写通顺就行了。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很快就会写的很好。这时候,就鼓励孩子们开始阅读课本的同步教材,可以读一些童话,儿歌,小散文,在家长的配合

下,愈多的孩子都能认真读书,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现在好多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积累,开始试着写一些看到的景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时候还能在句子中理解词的意思。用词造句起来就不会出错了。

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也为练笔打下了基础。

二、阅读中要适实得选择读写结合的机会。

读与写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1、模仿型读写结合。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多给孩子练笔的时间和机会,例一: 《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土也地,口十叶。

禾火秋,口斤听。

西女要,木果棵。……

不论是组词,练习用词语说话,还是抄写好词好句都是给写作铺路的。时间长了,孩子们就非常喜欢把看到的和听到的还有想到的都愿意写出来尽管是一些流水账和前言不搭后语的一段话,但是学生们爱写了。

例二: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学生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写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

再如: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的牛欣宇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有的学生不会说,就用笔写下来,再读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写话本事。

案例三:《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 “丝瓜也是绿色的”......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

2、想象型读写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和童话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

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1)抓住词语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熊住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紧紧抓住“感谢”这个词语,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有哪些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它们会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围绕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进行写话,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2)抓住“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性的读写结合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文中最后写到“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这就为学生留下了一个疑问,也为学生留下了一个补白点。这时可以以《小松鼠找到了花生》为题,让学生去续写课文,想想“小松鼠怎么找到花生,找到花生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又如在教学《欢庆》时,诗歌的前四行学完后,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放开想象的翅膀,看到欢庆的场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把国庆节热闹的场景和学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课后,我又让孩子们动手写下来。这样训练,学生们的写话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都会给我们的读写结合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

篇6: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灰色风景”。对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灰色风景”荡然无存,同时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取得了成效,在语文教学的天空,读写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含量,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这样既有在课内指导下显性的,即时的读写结合,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长效的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稳步提升。要真正做到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目标定位,引凤筑巢,让读写结合植根课堂。

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有关注“知识与能力”。解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我们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学中应该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而,我们要求老师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把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借助文本的范文作用,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了,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占一席之地。

二是操作定规,有章可循,让读写结合柳暗花明。

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可是怎样练,怎样写,写什么,需要老师随文点拨,悉心指导。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七年级我们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如第一课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以散文诗般的语句谈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作品具有的魅力。我们则要求学生以“语文是什么”的句式模仿写一组排比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在八年级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在九年级我们抓住那些具有真善美的小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散文、文言文,让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文本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上面三个阶段,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随文练笔,真正让学生在每天都有练笔的收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习作习惯。

三是扩容定时,潜移默化,让读写结合春风夏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为,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十分广阔的,如果忽略了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忽略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势必视野狭窄,积累贫乏,思维僵化,语感迟钝,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熏染,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提升,其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学校每周可开设一堂美文欣赏课。欣赏文章应为文质兼美的报刊时文或经典美文,文章可以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诵读,然后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其实关键在于找准美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自悟自得。美文之美,或在语言、或在情感、或在意境、或在哲思、或在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后,组织学生就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归纳赏析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强化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课前事先选择好书籍在班级里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教师绝不可以喋喋不休,最好是什么也别说,自己也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样,没有聒噪,没有干扰,没有问题的牵绊,每一个人都独自深深沉浸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那份别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愉悦。有时我们播放柔和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情调,让每周的自由阅读课成为特别愉悦的、特别令人向往的时刻。我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时效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推荐定篇,雅俗共赏,让读写结合云蒸霞蔚。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多样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等,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句进行摘录,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经常翻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每学期读哪些书,我们给出了100篇篇目,有经典的、有时文的;有纪实的、有科幻的;有校园的、有体育的、有军事的等。要求七年级、八年级每星期读80篇,九年级面临中考,可安排读60篇。每个月,我们要求各班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出一期阅读手抄报,评选5名阅读之星,向他们每人赠送一本书作为奖励。

阅读,让学生徜徉于情感园地、行走在思想高坡,保证了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语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心中有情,文字才拥有生命。读写的经纬线有机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扮靓了语文教学的天空。今后如何让读写更好地契合、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话题。

篇7: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谢玉萍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学,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下面就从“以读促写,仿写结合”的角度,浅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些思路及做法:

(一)以读为主,反复熟读,品读精悟。

“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首先要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把这当作“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然后才是读出感情。这就要“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力求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

以重点词为突破口,在课文中提炼出的重点词,读透了,品出滋味了,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摘抄积累运用。

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借鉴。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

(二)诵读仿写内化。

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是我们提倡的仿写。仿写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内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依据课文材料,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打比方”这种手法之后,又让同学们用“打比方”的方法造句。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们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给家乡孩子的信》《鞋匠的儿子》等课文,都是写人的课文,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些课文上完后,我们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写写家乡的名人、身边的熟人。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断定了基础。

(三)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读写结合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篇8: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含量,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这样既有在课内指导下显性的,即时的读写结合,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长效的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稳步提升。要真正做到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目标定位,引凤筑巢,让读写结合植根课堂。

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有关注“知识与能力”。解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我们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学中应该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而,我们要求老师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把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借助文本的范文作用,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了,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占一席之地。

二是操作定规,有章可循,让读写结合柳暗花明。

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可是怎样练,怎样写,写什么,需要老师随文点拨,悉心指导。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七年级我们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如第一课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以散文诗般的语句谈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作品具有的魅力。我们则要求学生以“语文是什么”的句式模仿写一组排比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在八年级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在九年级我们抓住那些具有真善美的小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散文、文言文,让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文本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上面三个阶段,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随文练笔,真正让学生在每天都有练笔的收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习作习惯。

三是扩容定时,潜移默化,让读写结合春风夏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为,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十分广阔的,如果忽略了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忽略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势必视野狭窄,积累贫乏,思维僵化,语感迟钝,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熏染,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提升,其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学校每周可开设一堂美文欣赏课。欣赏文章应为文质兼美的报刊时文或经典美文,文章可以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诵读,然后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其实关键在于找准美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自悟自得。美文之美,或在语言、或在情感、或在意境、或在哲思、或在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后,组织学生就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归纳赏析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强化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课前事先选择好书籍在班级里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教师绝不可以喋喋不休,最好是什么也别说,自己也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样,没有聒噪,没有干扰,没有问题的牵绊,每一个人都独自深深沉浸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那份别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愉悦。有时我们播放柔和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情调,让每周的自由阅读课成为特别愉悦的、特别令人向往的时刻。我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时效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推荐定篇,雅俗共赏,让读写结合云蒸霞蔚。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多样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等,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句进行摘录,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经常翻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每学期读哪些书,我们给出了100篇篇目,有经典的、有时文的;有纪实的、有科幻的;有校园的、有体育的、有军事的等。要求七年级、八年级每星期读80篇,九年级面临中考,可安排读60篇。每个月,我们要求各班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出一期阅读手抄报,评选5名阅读之星,向他们每人赠送一本书作为奖励。

上一篇:西北大学硕士论文封面下一篇:初三学生作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