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

2024-04-13

入殓师影评(精选8篇)

篇1:入殓师影评

让我们真正去爱,去活着

——《入殓师》

一看完这部影片,我只想说,太耐人寻味了,那大提琴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不能逝去,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导演用大悟演奏大提琴来表现他内心的活动,那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部影片是穿插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而这些矛盾冲突又在人们面对死亡时被爱化解,而贯穿影片的则是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大悟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失落、绝望”到“重新拾起希望”再到“抗拒,退缩,犹豫,挣扎”到最后的“释然”。现在我们从这几个不同的阶段来说明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一个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交响乐团解散了,大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难以承受,导演在这里应用镜头俯视的手法让大悟那惊愕的表情,孤独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和迅速离去的众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份工作对他和对其他人不一样,这是他的理想,他甚至还为此去银行贷款买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大提琴,现在理想远去了,成为了过去,大悟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所措。在这里,导演给了夕阳一个镜头,人生来了一个大转折,从影片开始到这里,各种场景还是暖色调,接下来就转入冷色调了。

被狠狠摔回现实的大悟也在那条章鱼的命运看清了现实,这把高贵的大提琴根本不属于他,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镜头中大悟那无奈的表情和眼神深深的流露出他内心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放弃吧,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卖琴之后,他却感受到了自己获得了解放,原来自己一直被这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束缚者。

昏暗的灯光,古朴的气息,大悟的山形老家是给人一种怀旧的味道,然而大悟却对这里却没有什么回忆,他对他爸有外遇,抛弃她们母子而跟别的女人走了却记忆犹新,这里就对大悟跟他父亲的矛盾定下了基调,虽然交响乐团解散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大悟在DK代理找到了工作,却误解了这份工作的内容,结果当他得知这份工作是跟死人打交道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从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沦落到做纳棺的工作,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现实。可是在心里,大悟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从回到山形老家开始,影片一直是冷色调,环境一直是阴郁的,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小林大悟现在的内心世界是阴郁的,死亡是阴郁的,家具等一切似乎都是阴郁的。

接着是小林大悟第一次去纳棺,零乱的房间,发臭腐烂的食物,腐烂的尸体让他难以接受,在回来的车上,他身上的臭味被几个女学生发现,他感到羞愧极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路过了小时候的澡堂,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澡堂还是没变,澡堂里小林大悟在澡堂疯狂地搓香皂洗澡,每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好几次香皂都滑出手,他只想尽快地摆脱那种死人的味道。

澡堂老板娘和他儿子山下的矛盾也在这里展开,澡堂老板娘坚持将澡堂一直经营下去,而山下则坚持要母亲把澡堂卖了,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当他们看到小林大悟时,澡堂老板娘觉得小林大悟出息了,小林大悟在这时也没有说出事实,他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想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现在从事纳棺的工作,更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知道,然而越是这样,他的内心就越来越矛盾。

然后导演又给了一个夕阳的镜头,相应的是小林大悟的内心也暗了下来,在这里导演设置了小林大悟在二楼楼梯口的场景,这狭小幽暗的空间很好的表现

了小林大悟封闭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映衬着他那阴郁的表情和深深的叹息就这样,内心不堪负担的大悟拿出了尘封已久的小时的大提琴,这时的大提琴成了他唯一能抒发情感的对象。

社长来找小林大悟,小林却像遇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他退缩了。然而

当他再次跟社长去纳棺,看到社长如何让死者再次鲜活地活在世上,如何让原本冷言冷语的主人在最后面对妻子时痛哭流涕,小林大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意义,人都会被表面的东西蒙骗,死去人在没有进行化妆之前,让人感觉是那样冷冰冰,然而纳棺却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爱,这深藏心底的爱我们平时或者根本没有发觉,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这次小林大悟真心笑了,他感到原来纳棺的工作可以这样,他的状态好了很多。

小林大悟喜欢了这份工作,接下来他跟公司里尚春小姐的那段谈话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真的,社会中整日忙于生活的我们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内心那些最真的情感。

好景不长,在遇到山下后,小林大悟又一次陷入矛盾,回到家,看到妻子美

香在看纳棺的DVD,小林大悟发现周围人都不理解他,都认为这份工作不正常,朋友的不解和妻子的离去再一次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在后一次的纳棺仪式中,他又受到了那家人家属的嘲讽,不被身边的人认可接受,这在小林大悟的心里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决定辞职,然而社长的话震动了他,人活于世总是要吃的,总是要工作的,做纳棺的工作没什么不同,为了生存而已。

大雾天气,看不清道路,小林开着车在大雾中摸索着缓缓前行,道路渐渐清

晰,这不就是大悟的心境吗,在做入殓师这条道路上,他就像行走在大雾中,看不清前方是什么,然而那浓重的雾正在散去。

圣诞节来临,社长,小林和尚春小姐三人一起大口地吃鸡腿,小林开始演奏

大提琴,在歌声中,三人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是对亲人深深的的思念和爱啊,接着是一个个家庭送走亲人的充满爱的场景,小林大悟完全爱上了这份工作,电影画面的色彩开始变得柔和。

美香也回来了,还怀着孩子,但他们之间的隔阂还是没有消除,新旧生命的交替是那样的自然,为什么人们不能正视纳棺的工作呢?

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了,这时山下还是没法消除对小林大悟的偏见,在完整地看了小林大悟给母亲纳棺的过程后,山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妻子美香的内心也有了动摇。

火化澡堂老奶奶,这时在大叔的诉说下,山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了

解自己的母亲,当大叔按下点火开关时他痛哭流涕,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美丽的樱花,画面变得阳光、灿烂,父亲的死讯也到来了。这使已经归于平

淡的大悟从心理上从事实上都无法承受的消息,甚至无法理智的思考。他以拒绝去探望拒绝着父亲的死讯,秘书小姐背后的故事也呼之欲出,大悟终于明白原来爱也可以成为负担,重到让父亲几十年来都不敢来看他。

最后当父亲手中滑落那颗圆滑的石子时,他才感受到父亲对他那深深的爱,矛盾在泪水中化去,留下的只有对父亲那无尽的爱,大悟转过头,跟美香四目相对,眼中都噙满泪水,那目光中是对妻子,对未出世的孩子的爱。

最后,我只想说,让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去真正地爱吧!

篇2:入殓师影评

潜艇羡慕鱼,没有机器的束缚,能够自在地游;风筝羡慕鹰,没有线的束缚,能够尽情地飞;行道树羡慕山顶松,没有园丁的束缚,能够随意地长。我们踌躇不前,并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挡,而是心灵的羁绊。趁活着,为心解锁——这是我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简单,觉得被一向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当小林大悟卖掉大提琴时,他发现自己的心也许被上了锁:现实的残酷束缚他的内心。而回到乡下,则是挣脱这一束缚重要的一步。在乡下,他遇到了那位帮他解锁的社长——一位入殓师。在社长身边他看过了无数的死者,而与众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说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将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没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缚,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将自己扮成了内心的样貌。是啊,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笑着闭上眼才幸福!小林还遇见了旧友山下的母亲,老人并不在乎儿子的看法,一心想着将澡堂经营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状态,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来。她真的这样做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忙着搬运柴火,这就是她所期望的结尾。

在河边,小林看见几只鱼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尸体却被湍流冲走。在小林看来,那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能够吧。他们并不是为了死而努力,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没了束缚,没了束缚就勇敢地回家!——这是鱼内心的呐喊。在火葬场,那位火葬师在说山下的母亲时,说出了自己认为的山下母亲期望自己经营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烧得很好”时表现出了一种简单,一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平凡烧火的简单,这份职业让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那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留意,总会再见的。”这该是怎样的洒脱!

看过了这一个个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开了心中的一把锁,选取了“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的入殓师作为自己不悔的职业。但当他得知当年抛弃他和母亲的父亲去世时,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见那个欺骗了他的人,最后是妻子和同事的劝说才让他见了父亲最后一眼。当他发现父亲手里紧攥着那个当年的“承诺”时,他心里最后一道心锁被打开了,心底那张父亲的面庞逐渐变得清晰了,最后,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殓师!”让我流下了眼泪,我在替小林高兴:那个不理解入殓师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后一道心锁解开了。

篇3:《入殓师》:温情驱走冰冷

——泷田洋二郎

死, 死亡, 提到它便会联想到黑色, 冰冷, 恐惧。而《入殓师》用一种静静地温情脉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何为“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 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 “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 骨肉之情、朋友之义、夫妻之爱以及对工作的自豪都包含其中。

在拍摄《入殓师》之前, 导演泷田洋二郎曾作为入殓师助理接触过入殓师这个社会地位很低、薪酬很少的职位。“我意识到入殓师照顾人们最后一程的过程优雅得惊人。周围一片寂静, 你只能听到、感受到入殓师的动作。我觉得照顾人们走好最后一程是一件看上去很神圣的事情。”也许正因为这样, 一部话题沉重却被拍得优雅温情。

《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 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 变得不再可怕, 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 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 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一、骨肉之情

人的一生, 由爱生, 由爱终。我们被最爱的人温暖的带入人间, 离开亦是希望温暖的离开。

当在澡堂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材里被推进黑暗的火化炉时, 儿子山下君割舍不下母亲, 冲到火化间的外面, 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山下君听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才知道, 母亲在圣诞节那天, 买了个小小的蛋糕为自己过节。而那时自己在做什么?没有陪在母亲身边, 没有给母亲打电话。山下君哭泣着, 不停地道, “妈妈, 对不起”。

人的一生中, 对至亲的人永远少一分爱, 再多也不会够、也不会满。

三十而立的小林君忘不掉儿时父亲狠心离去的伤痛记忆。在春暖大地落英缤纷之时, 小林君得到了三十年没有联系的父亲的消息, 然而却是死讯。挣扎了许久, 小林决定去送父亲的最后一程。一直以来, 父亲在小林的记忆中都是模糊的影子。直到扳开父亲那双僵硬的手, 一颗平滑的石头掉落, 父亲在记忆里开始清晰。三十年, 父亲爱着孩子, 三十年后, 孩子明白了父亲沉甸甸的爱。不说明不见面, 也抹不去的爱意。小林君转身把石头温柔的贴在妻子隆起的小腹上, 爱像阳光一样充满了整个房间, 整个世界。

二、夫妻之爱

在电影前半部分, 美香放弃城市的所有, 陪着丈夫回到乡下生活, 贤惠善良让所有人喜欢;在后来得知丈夫是入殓师后, 生气地让丈夫辞职未果后回娘家。这也是人之常情, 若是每夜睡在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 说不毛骨悚然, 简直是自欺欺人。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美香那么坚决。

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 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没有做好的饭, 没有收拾好屋子, 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 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他不是不在乎妻子, 而是在等待妻子理解他, 支持他。

美香对于小林君, 是很重要的存在。在小林君母亲离去、父亲消失的近三十年里, 美香是小林君唯一的亲人。当小林君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 恐惧占据他的心。在吃晚饭看到鸡头后呕吐不止, 他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体现了他对死亡带来的冰冷的恐惧, 而迫切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 帮他逃离恐惧。美加是他的心理依靠。两个人的感情, 经历了波折后开始走入稳定, 在这中间他们慢慢磨合, 懂得爱需要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信任才会长久。

三、工作之义

“帮助他人踏上安稳的旅程”, 因为这句误写的广告语, 小林大悟走进了佐佐木先生的NK代理公司, 走进了入殓师这个工作。而这句话也诠释了入殓师的工作。

小林君在作为入殓师之前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周围朋友、妻子、甚至自己内心的恐惧。但是佐佐木先生发现了小林君心底善良、温柔的一面, 极力地鼓励他不要放弃。有一次, 佐佐木先生和小林君迟到的那户人家, 小林君看到佐佐木先生投入地为尸体擦拭、化妆, 温柔地握着逝者的手, 最后, 佐佐木先生为逝者涂上了她生前用的口红。离开时, 逝者的丈夫追上他们, 向他们表达了感谢, “今天是她最美的一天”, 并为自己看不起他们道歉。从那时起, 小林君心里开始改变, 他在佐佐木先生身上领悟到入殓师工作的意义:“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 给她们永生的容貌, 这要有冷静、准确, 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在分别时送别故人。静谧, 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小林君不再畏惧世俗的眼光, 他的手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 抚摸过他们的脸颊, 为他们擦拭身体, 为孤寡老人整理, 为老奶奶穿上遗愿提到的长筒袜……让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入殓师的工作得到的是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工作没有尊贱之分, 每份工作都有其美好之处。小林君正是发现了入殓师的温情与美好, 才以入殓师自豪。

篇4:夫妻“入殓师”

在上海,一对同为殡仪师的80后夫妻,用他们对逝者的温情、对生命的尊重,演绎了一部真实版的《入殓师》。

有你的爱同行,我愿做殡葬业第一线女工

2001年,18岁的上海女孩金培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同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管理与服务系。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学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学这个专业,到时你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就知道这份工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但从小性格独立的金培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我觉得殡葬业就业相对稳定,毕业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父母“女儿怕是嫁不出去了”的担心中,金培吉来到了长沙求学。

在学校时,外系的男生一般是不敢追求殡仪系女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一群跟死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但在大二时,一个叫孟凡涛的同班同学走进了金培吉的心中。

孟凡涛是东北男孩,文文静静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出色,在班里格外惹人注目,是所有女生喜欢的对象。让金培吉没料到的是,孟凡涛竟会喜欢上她。孟凡涛非常执着,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定时出现在等她的路上。金培吉不想过早地谈恋爱,就想尽一切办法躲着他。但每次都躲不了。久而久之,她竟被孟凡涛的执着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孟凡涛终于走进了金培吉的生活。每天早晨,孟凡涛都要写一首诗封在信封里送到学校的传达室。金培吉就回他一篇学习心得,有时也写几句安慰的话。星期天,孟凡涛带金培吉坐公交车去湘江玩。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婚姻,谈生活。他们一同商定:这一辈子都做殡葬工。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很快出现在面前。2003年,金培吉回到上海,在义善殡仪馆进行了两周的实习,尸体、运尸袋、推尸车、冰库、火化炉……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氛让金培吉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从小就不敢走夜路的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每天晚上她都要开着电视睡觉,有时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着,空闲下来就要找人唱歌、聊天来发泄压力。当时她就想:这工作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

这时,在另一家殡仪馆实习的孟凡涛知道金培吉的想法后,就给她打电话:“如果这时候改行,大学不是白读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不来做,多少逝者将带着缺憾离开,他们的家属也会感到不安,我们所做的是最后一个‘临终关怀’。累点苦点怕什么,到时候就会习惯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放弃自己的理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在男友的鼓励和劝说下,金培吉打消了改行的念头,皎着牙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工作经验。

2004年,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许多同学转做了墓地销售。而金培吉和孟凡涛毅然谢绝了家人朋友介绍的“更加体面”的工作,奔走于各个殡仪馆找工作。他们当初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在用工单位面前根本不被承认。几次碰壁后,上海市阂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金培吉。她成为当年同班同学中惟一一个选择在殡葬业第一线工作的女生。孟凡涛也进了上海一家殡仪馆工作。

金培吉被分配到炉化组工作,冷藏、化妆、火化,都是直接和死人“零距离”的工作,而老天爷也似乎存心“考验”她。才进殡仪馆第3天,就来了一具因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的头颅完全被压扁了,五官严重错位。这具尸体要先进行特殊处理,然后再正常化妆。站在尸体面前,金培吉的手在发抖,眼睛不敢看尸体,过了许久,她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为死者清洗后,她微颤着双手用小麦穗针脚一针针细密地缝。缝完腿又缝头、脸……足足缝了数百针。七八个小时后,遗体总算恢复人模样了,而金培吉成了一个水人,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那天晚上,金培吉回到家里,吃了饭后,一想到死者的情形,她就全吐了出来。妈妈看到她这样,心疼地责怪道:“现在知道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了吗?”面对母亲的埋怨,金培吉也不好说什么,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对母亲诉苦呢?

回到房间,全身无力的金培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她只好下楼去买了两片安定。吃下后,到深夜12点还是没睡着,她只好爬起床给孟凡涛打电话。话还没说,她就哭了起来。得知原由后,孟凡涛安慰了她很久,她还是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她才迷迷糊糊睡去。但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她又得赶早去上班。

由于夜里没有睡好,一整天,金培吉都神情恍惚,没有一点精神。下班后,孟凡涛跑过来,见她满脸憔悴,心疼地把她抱在怀中。然后,他带她去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鬼屋”玩。亲历了“鬼屋”的恐怖经历后,她的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回到家里,她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就算有鬼,看我对他们这么好,也不会来害我的。这么一想自己也乐了,坦然进入梦乡。

从这以后,金培吉消除了对死者的恐惧。为死者服务时,她的手再也没有抖过,并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9个字。

2005年,金培吉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可爱的闵行人”。不久,金培吉当上了闵行区殡仪馆炉化组副组长。具体的工作虽然还是一样,但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祝贺你成为“上海版老公”,丈夫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包容

2006年2月,金培吉和孟凡涛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举行了婚礼。

两人结婚后住到了金培吉家里。对于孟凡涛这个外来女婿,岳父母从来不把他当作外人来看。而孟凡涛也特别孝敬岳父母。以前,都是岳父母做家务,他和金培吉结婚后,这个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东北男生努力向上海主“夫”转型,主动把家务承担下来,为了提高厨艺,竟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厨师学校学厨艺。

那些天,孟凡涛吃了晚饭就跑出去,为了赶时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厨校老师的指导下,孟凡涛从刀法、配方到制作,很快就能独自掌勺了。从此,他在家里炒菜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让金培吉大开胃口。每餐吃完后她总不忘表扬丈夫。男人是经不住表扬的,孟凡涛的斗志空前的高涨,精神状况也出奇地好。

从厨校结业那天,孟凡涛买了很多菜准备表演厨艺。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丰盛的菜摆在桌上。而且,他很细心,岳父母不吃芥末,需要芥末调味的菜他把它分开来。吃饭时,岳父母吃得眉开眼笑。

那天晚上,孟凡涛抱着金培吉,故意问:“老婆,我现在的厨艺怎么样了?”看到丈夫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认真,她赶紧说:“看到你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自强自立的‘主夫’,我真的很感动,祝贺你成为一个上海版好老公。老公万岁!”孟凡涛哈哈大笑:“还不是老婆调教得好。”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金培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金培吉除了掌握一套专业技术外,最与众不同的是她能从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死亡。她认识到,传统殡葬观只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尸体,而现代殡葬观则认为,殡葬过程是对一个人的终点服务,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金培吉更是以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对待这项特殊的事业。假如是为女尸换衣服,她一定会把灵床推到屏风后面,在隐秘的位置操作,维护女性的尊严。整容化妆时,她都要先仔细观察死者的肤色和脸形,然后铺底、描眉、勾唇线、抹口红,严格按规定完成每一道工序,直到家属满意为止。

金培吉用她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死者亲属的赞誉和感激。一位老太太过世,她的子女希望按照当地风俗给他们的母亲穿上“七领三腰”,本没有义务这么做的金培吉一丝不苟地照做。灵车推出,当死者家属发现母亲整整齐齐地穿上了“七领三腰”,感激地握住金培吉的双手连声道谢。

虽然金培吉总是尽力让每一具遗体以最美好的形象与亲友告别,但因痛失亲人而变得不太理智的家属有时会异常苛刻。因此化好的妆因为无法通过死者家属的验收,而从头再来是常有的事。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培吉为一位死者做了整容后,死者的家属却认为金培吉把死者的口红化得太浓了,并且死者生前特别讨厌口红,说金培吉污辱了死者,对她大骂起来。给死者涂上口红,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遗体化妆师都是这样做的,除非家属事先提出要求。面对家属的无理取闹,金培吉委屈得哭了起来。后来,她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为死者重新化了妆。

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的心情有时特别失落,脾气不好时,她回到家就把不快发泄到丈夫身上。孟凡涛知道妻子在工作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好言好语地安慰她,直到妻子安静下来。

以后,再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开始理解家属的心情,只要重做能够对痛失亲人者带来些许安慰,她认为值。让死者仪容好看一点,让亲人都觉得死者走得很安详,她就很满足了。

成为上海人大代表,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金培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人关”,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殡葬工没什么朋友,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几乎和社会脱节。金培吉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单位同事,基本不和人交往。外界的人不想和殡葬工接触是一方面,在这个环境时间一长,金培吉自己都不愿意和人家交往,怕看到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干吗不好,偏要做遗体化妆师,晦气一辈子!

一次,金培吉去一位亲戚家玩。一进门,亲戚就让她先到厨房洗掉“不干净的东西”,吃过饭后,亲戚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碗筷都扔了,怕她带去不吉利。这种“礼遇”让金培吉尴尬得赶紧从亲戚家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金培吉因为有急事打的士去单位,司机听说她是殡葬工后,掉头就走。

这样的事一多,金培吉干脆就哪里也不去,不交朋友,下班就回家!久而久之,金培吉很少与人打交道,有时到外面去买东西,一看到别人,她也显得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殡葬工。

而作为同是殡葬工的孟凡涛,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偏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得多。他主动与别人握手;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他也主动走亲访友。时间一长,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别人,不再嫌弃他是殡葬工,都愿意与他交往。

看到妻子封闭了自己,孟凡涛心里很焦急,怕这样下去,妻子会闹出什么心理病症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医生,认为她是由职业引起的“社交恐惧症”。针对金培吉在别人面前难以“舒展”的状况,孟凡涛“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举措:只要有空,就拉着金培吉到人多的地方去,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微笑;把金培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她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内,鼓励妻子多同他们交流。在丈夫的帮助下,金培吉终于从自己是殡葬工的“自卑心理”里走了出来。一有机会,她就参与社会活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2009年初,金培吉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感动了万千上海市民,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培吉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给予逝者更好的终极关怀”。“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要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他(她)生前的价值。”金培吉动情的述说,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工作五年,金培吉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遇到业务高峰期,忙时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八时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为一些人送行,听死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金培吉和丈夫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他们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人世时,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好好地珍惜现在,不要到将来后悔。”金培吉说。

“要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让彼此都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孟凡涛说。

因此,金培吉和孟凡涛夫妻俩每天下班后,都要陪父母聊天、散步。对于公公婆婆,金培吉每天也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她和丈夫计划,过两年换套稍大些的房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笔者采访时,金培吉说:“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生而有爱,离别必然也有哀伤,就让我们用爱为逝者送行,用爱提醒生者,人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篇5:入殓师影评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齐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主角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十分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之后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明白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应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理解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应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应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之后,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篇6:影评入殓师

我是在看了《入殓师》之后才上网搜了关于它的资料,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看似普通的电影,居然获过如此多的殊荣。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但却为这部片子留了三次泪。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人也是很普通的人,没有辞藻华丽的台词,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亦没有生离死别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个失败的大提琴手,和他周围同样普通的人。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落泪,是在听到男主人公经常去的那家澡堂那个婆婆说的那段话。我记得她说:“我儿子想把澡堂买了,但我不肯,我要是不经营这个澡堂,那那些经常来我这泡澡的人该怎么办。”老婆婆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很平淡,但平淡中,却更人动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本可享受儿子的颐养天年,却独自经营这一个小小的澡堂,很累。她不是为了赚那点小小的钱,也不是没事找事干,只是作为一个看开了生命的老人,想为了其他人的方便,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我不禁想起以前我家最街角落,那是小时候我们孩子们做喜欢去的一个地方。我记得那是一个买糖葫芦的老爷爷,他身上总是带满各种各样的小玩具,一整个早上,他就呆在那卖糖葫芦。他的糖葫芦又好吃又便宜,他也喜欢和我们这群孩子聊天玩游戏,那时的我又调皮又贪吃,有时没钱了没站在摊子前眼巴巴的看着,老爷爷便会笑咪咪的送一支糖葫芦给我。现在的糖葫芦做的更甜更好看了,但我却再也吃不到我想吃的那个味道了。我想,在我们周围,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很普通,做着很平凡的工作,她们默默无闻,真善美。

第二次落泪,是看到男主角为童年记忆中澡堂婆婆入殓时的那种庄重,以及认真传达出的那种温柔的爱。随着镜头慢慢的切入,入殓师的每个动作是如此清晰,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很冗长很罗嗦,反而随着他的一个个动作,带动起了观众的伤感。棺木被推进去火化的那一刻,澡堂婆婆的老朋友所说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扇门,推门进去,会进入另外的境地”触动到了我内心的那根弦。一直以来,我都很害怕提到死亡这个词,我爱我的家人,我不敢相信,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我是否还有勇气活在这个世界。但这个电影,却用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对死亡的理解。它不谈人死了之后会怎样,通过生死之交的终极关怀体现。在作为人在有生世界最后一程,入殓的过程中入殓师擦面、更衣、梳头、化妆每一步都做得尽善尽美,温柔。把死者最美好的容颜留在最后一刻,有尊严的离开。我想,即使有一天我的亲人不在了,她们也会笑着离开的吧。

第三次落泪,是在看到男主人公用手暖开死去的父亲紧握的双拳,看到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石头,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侯。整个过程中,男主人公并没有说多什么,但此刻却无声胜有声。在音乐背景下烘托出的淡淡而又忧郁的气氛,适时的唤起了男主人公的回忆以及内心深处的对父亲的那种爱。男主人公的父亲早年弃家出走,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尽管在拉起大提琴的时候常常怀念父亲,但也一直不愿意原谅他,父亲则因为愧对他们母子,孑然一身在外游荡,直到最后去世。影片中并没有多少男主人公和父亲以前生活的片段,但却可以从那把大提琴,那首熟悉的曲子,以及那块人被好好保存着的石头看出男主人公隐藏在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的爱。

人从生下来就是有偏见的,偏见会固定下来,便成了禁忌。死亡对于人来说,尽管是无法逃避的终点,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忌讳谈论它,更别说亲自担任这项工作了。从失败的大提琴手转行做入殓师的大悟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人们的歧视和不理解,昔日的好友、死者的亲属、甚至连相濡以沫的妻子都嫌他脏,觉得这是一件让人觉得羞耻的工作,他们毫无例外的选择了远离他。这正是人性的可悲之处,对不了解的事情就习惯性的选择顺从传统的看法,从来不愿意换个位置来感受别人,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然大悟。

篇7:影评-《入殓师》

对于我们来说,生与死是截然不同的。

新生,总是带着希望与喜悦,而死亡,则充满浓浓的恐惧与沉重。

有关于死的一切,都是忌讳的。所以,当我们触碰到死亡的阴影,一切,尊重,理解,爱,都会在瞬间崩塌。

小林大悟在一次误会中成为了一名入殓师。第一次接触到的尸体,是被遗忘并腐烂了的,他的生理和心理遭受了刺激以至于回家看到被宰杀了的、血淋淋的家禽而呕吐不止。

紧接着,画面掠过飞翔的鸟,父亲给的石头,母亲微笑着的脸,曾经一家三口的美好时光。忧伤的音乐缓缓的响起,大悟心中的难过与悲痛也随着音乐倾淌出来。他开始,思考死亡。

鲑鱼的命运让人悲伤,但,他们天生就是这样,为了生命的延续,新生的一代,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死的另一种诠释么?

大悟在一旁看着社长带着冷静,准确,并且怀着温柔的情感为死者在最后一刻绽放她的美丽时,他看到了尊重,对死者的尊重,对死者家属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死亡的尊重。而他们也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与尊重。

影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入殓的情景。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地庄重、静谧,饱含了对生命最后一刻的祝福与陪伴。

大悟始终把自己的痛楚藏在心底,他思索,他感受。每一次送走一个死者时,他看到不愿接受是双性人的孩子的父母,为温柔年轻的妻子和母亲死去而悲痛的丈夫和女儿,始终不愿接受叛逆的把自己头发染红的女儿而争吵懊悔的父母,亲人……

生命的真谛,并不是只有活着。有些人,活着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活着,对于他们是一种惩罚,对过往的错误的愧疚,懊悔。煎熬着他们余下的生命。而死亡,正是一种解脱,也许,死亡来的猝不及防,但,真正的躺在那个时刻,时间都似乎停滞了下来,人的愤怒,不解,随着冰冷的身躯而消逝。带到了另一个世界。生与死只是一道门,许多年前,我们欣喜的跨过这道门,迎接陌生而充满希望的新生命,许多年后,我们又带着一生的沧桑与情感走进另一扇门,走向未知的下一程。死亡,真的不是终结。是活着的另一种方式。

死亡,带去了一切阴霾,带来了生命的延续与爱。影片最后一段,大悟终于看清了父亲的脸,还有手中紧握的石头,然后,他把石头推向妻子的腹部,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延续到了另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篇8:入殓师影评

一、叙事结构: 严谨、流畅

结构形式和叙事技巧是制约观众的审美过程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表现内容使创作者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则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电影《入殓师》的片名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一部灰色色彩浓重的悲情电影。可是当观众观看完整部电影后会发觉,导演不仅将它拍得感情真挚、绵长、温馨而感人,而且又有点轻喜剧的效果元素,在轻快的氛围中将影片主题很好的展现出来。这部视角独特选自与日本丧礼仪式有关题材的电影, 在讲述一位新手丧仪助理成长过程中,又加入了父子情、夫妻情、生死观等一系列深刻隽永的主题。不仅将人文关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又不至于压抑人性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叙事,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心,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更赢得了奥斯卡的垂青,获得最佳外语片奖。

二、视听语言:东方传统艺术的画影

视听语言是电影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传媒的主要特质,如何巧妙的运用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对电影本身意义重大。

《入殓师》在色彩、剪辑、音乐等方面运用的惟妙惟肖, 干净的画面,流畅自然的镜头衔接剪辑,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虽说没有特别抢眼之处,但总体上符合电影的基调。在影片中一些细节上导演运用中近景或是特写,让观众更好注意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导演已经确立了一种含蓄、优美、洁净、生活化的整体风格。

影片的次高潮,在化解人们对主人公小林大悟职业偏见的那场戏( 给鹤乃汤老太太入殓的戏) 中,导演用了叠印的剪辑手法,将熔炉中的火苗和起飞的天鹅,这两个分属不同时空中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产生特殊寓意效果——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最终的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柔情的音乐的贯穿、镜头的叠化和隐现、非凡的“化进化出”与“交叉剪辑”,以及冷色为主的色调、精致丰富的画面,“零”废镜头的处理使影片《入殓师》成为了标准的东方传统艺术的画影。

三、文化内涵:呈现人性光辉、震撼人心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说过:“这个世界上应该存在令人尊重的极为痛快的秩序,从乍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风俗中抽取这一类秩序给观众看,使他们愉悦和信服”。影片《入殓师》就是从日本风俗中抽取了传统的入殓仪式这个元素, 加以展现,使观众惊叹于这种仪式,折服于日本的风俗文化。

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再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或许这些文化的形成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有关。因为受到地形的影响,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转而向深处发展。虽不能做到广而博,但要能做到精而深。影片 《入殓师》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的入殓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 有固定的步骤,就像做美食一样严格,只有步骤准确,味道才对。正确的入殓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告慰。

诉说感情、骨肉离别、夫妻的爱、家庭的情,逆境当中的人对工作的态度、生命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笑容、泪水、感动,这些人性中的光辉,通过《入殓师》这部影片呈现给世人,震撼人心。

四、艺术风格:“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入殓师》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导演运用生活流和意识流手法,以小林大悟成为一名真正入殓师为中心情节,将缓慢的节奏、细腻的表现、生活化的表演以及三条线索的穿插,共同交织出一幅独特的日本风情画卷。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 任其泛滥。孔子在儒家思想中倡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和谐。《入殓师》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做到了这一点,将东方的含蓄美淋漓尽致的运用影视技巧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泷田洋二郎导演对整部电影的艺术风格拿捏的非常准确,加之音乐大师久石让干净悠扬的音乐,演员们真挚感情的演绎,使得《入殓师》这部电影取得的所有奖项都实至名归。

上一篇:榆阳镇三岔湾小学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总结下一篇:大学秋季运动会的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