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影评

2024-04-09

夜袭影评(共13篇)

篇1:夜袭影评

——《夜袭》影评

公主岭八中

六年一班 李彦西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放假3天,这三天我不仅看了阅兵式,还看了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夜袭》,这部电影的题材十分不错,它特别具有爱国教育、历史教育意义。但表现手法欠佳。

电影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阳明堡战役为小背景,为体现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大无畏的气概而拍摄。其讲述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769团如何成功炸毁日24架飞机的故事。团长名字叫陈锡联,片中女记者也是唯一一个女角色叫郭晓娟,还有营长赵大力等。

影片以国共军队的冲突为开头,入戏十分快。而后日飞机的轰炸又使国共冲突军并肩作战,体现了影片所要表现的精神。同时又用一个女记者贯穿了全片,使残酷的抗战中多了一点柔情。影片深深的表现了陈锡联的汉子形象,但也无形的表露了他和女记者微微的花火,硬汉子也是人,人也有感情,多了一些感情,不光是誓死抗战的情感,这是和传统的抗战片的不同点。另外也从一个女子的角度亲身的了解了抗战,从她多次惊讶和惊慌的表情可以体现出战争是如此残忍,也给人以遐想。虽然女人加英雄的手法比较老套,但在这部电影中用的还是比较好。不足的是,那女记者在战地一直用的的照相机。在她被射死后就没有关于她的戏了,但是最后那个照相机呢?怎么没了呢?在结尾出现一下应该比较好吧。另外,在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中,也显露了智慧,比如在山谷走就能断定鬼子不袭击他们,声东击西连夜回撤,还有在飞机场激战时用油桶作掩护等等。不仅体现了抗战坚强的精神,也体现了抗战中的智慧。所以最后才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电影最大的看点应该还是战士们的精神,从练飞刀立志飚下鬼子的飞机,到小战士独闯飞机场结果被乱射而死,再到最后赵大力的“团长!三架了!”之后又英勇牺牲,无不感人肺腑。

影片拍摄效果确实不太好,很多电脑合成不太到位。不过看这种电影,看的主要应该是一种爱国精神,而不是战争的场面效果和真实程度。

篇2:夜袭影评

也就是因为他——他的聪明智慧,才使八路军从出重围,才使八路军逃出日军的火力区。我在网上查了查资料,这部电影虽投资600万元,但是他竟然达到了千万电影的水平,普通的人物、动人的场景,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们接到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釜底抽薪——把机场端了,在这里,没有一个人死在逃跑的路上而敌人,元气大伤。而那个站地的女记者,却待在了她永久的家。

每一名战士都拼命去与敌人拼搏,穿梭的子弹撂倒了一个又一个战士,铮然的利刀向敌人刺去,殷红的鲜血染上了大地,遍野的死尸或全,或残是一种命运的较量。无畏的八路军与敌人拼搏,驰骋沙场,有的还剩最后一口气还不忘奋力杀敌,有的还剩半条命还拿着炸弹去炸飞机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有让任何的飞机离开机场。

篇3: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比较研究

一、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界定

网络影评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 广义的网络影评指在网络上发表的所有影评作品, 既包括在网上原创的影评作品, 又包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转载到网上的影评作品。狭义的网络影评仅仅指在网络上原创的电影评论, 例如, 网络写手和菜头从1997年开始接触网络, 在几个网络论坛发表的大量评论。著名的批评家彭加瑾“把电影评论视为专业的学理批评, 网络、媒体的大众批评, 以及专业、准专业的面向大众的批评的三分天下”。[1]同时指出网络批评是网络社会, 文化批评的一种, 它以真实、坦率、锐利、迅速的优势,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网络媒体使网民观众有力畅所欲言的渠道。”[2]“网络给每一个人提供了自由说话的空间, 批评不再是批评家的专利。”[3]因此, 网络影评不是电影评论与互联网络简单相加, 而是两者主体特性融合之后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现象。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大众性、多元性、独立性的特征。本文所关注的是这种狭义的网络影评。

二、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差异

(一) 文本形态不同

传统的电影评论是以书本、报刊等物质载体的形式出现, 构成一种物质性的空间存在, 我们在物理世界里可以真实的感受。网络影评则以比特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中, 在互联网上以电子的方式传输。它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 才能感受到它的丰富多彩。由于文本形态的不同产生了如下几类新的影评形式。

第一类指网络上的所有文字影评。包括原创的网络影评和曾经以传统形式发表又经过电子化处理以后放入网络的影评作品。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广义层面的网络影评。它们与传统的电影评论的区别只在于载体不同, 其它并无多大差异。在网络影评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这类形式的影评存在。

第二类是网络超文本影评。“超文本 (Hypertext) 是用超链接的方法, 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 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 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 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4]它与传统文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上:传统文本是线性结构, 超文本是非线性的链接结构, 它采用超链接技术把一系列不同界面的文本链接在一起, 使有线的屏幕页面在空间上得到延展, 形成立体信息场;传统文本是固定结构, 一旦完成就不能改变, 而超文本是随机结构, 随着读者选择链接方式的不同而组成不同的文本;传统文本是封闭结构, 超文本是开放结构, 超文本没有终结, 为受众参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比如, 美国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 罗杰·伊伯特, 在2004年, 开设了影评网站, 其中收录了他本人撰写的5500多篇影评、700多篇文章和访谈、600多条电影名词以及2300多条互动问答, 这些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超文本, 成为电影爱好者的驻留地[5]。超文本影评只能存活于计算机网络上, 一旦下载出版, 就将失去它原有的风貌和韵味。超文本影评是最能体现网络影评特色的类型, 超链接设置成为考量网络影评人和网编的重要指标, 如何通过超链接的设置来展示网络影评的魅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第三类是多媒体影评, 即在超文本链接的基础上, 将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组合成一个多媒体文本。在互联网发展初期, 网络上的影评大多数是文字文本,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图片和视听等多媒体形式的网络影评。“互联网提供的工具的确有所不同———它可以容易地截图和贴图, 这很了不起。出于这个原因, 逐个镜头的分析在网站和博客上比在印刷媒体的影评中要多得多, 而且的确增加了新的维度。”[6]目前, 影评人独立创作的视听文本形态的网络影评还没有, 有一种是利用对电影的效仿致敬和滑稽模仿, 对评论的电影进行截取, 再编辑加工, 通过“电影演绎电影”,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所借鉴或戏仿的原影视作品的潜在评价方向, 例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表达作者对《无极》这类没有实际意义的魔幻影片的消极态度。这类影评与单纯的文字表达在创作技巧、构成方式和欣赏效果上都迥然不同。它是娱乐时代的产物, 其出现是受众追求娱乐化享受的必然结果。但是, 目前网络上真正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合, 创作的网络多媒体影评不多, 有的只是文字和电影剧照的简单组合, 还不能算作真正的、钢筋混泥土式的多媒体影评。这主要是因为进入影视创作领域既需要天赋和兴趣, 又需要资金的支持。但“随着影视的发展, 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沟壑也将要不断地被填满……由于影视制作技术正在不断地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 未来的影视创作, 将无可置疑地呈现出更加个体化、私人化的演进趋势……”[7]

总之, 网络影评的文本形态出现了多元性和复合性, 为影评人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批评空间, 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途径。但是, 网络影评的文本也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信息传播的熵值较高, 信息总量中的冗余也较多[8]。

(二) 评论主体不同

基于评论主体, 可以将电影评论划分为:领导部门评论、新闻媒体评论、批评家评论、普通观众评论四类。其中前三类在传统纸媒体时代往往掌握主要话语权。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影评需要经过编辑的严格筛选, 同时还要受到版面的限制, 普通大众是没有自由发表影评的权利。占领影评行业的是职业影评人。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 对影评的采纳几乎是零编辑, 零技术的。网络影评的发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影评的发布者是任何可以或可能利用网络的人。影评的发布既不需要经过编辑筛选, 也不受媒介容量的限制, 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为大众的表达实现技术支持。网民除了用网站和论坛发表影评外, 还利用博客写影评, 如徐静蕾、周黎明、顾小白等“电影博客明星”, 还有更多的博客影评人是无名的“网络草根”, 三五好友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以影评为关键字的博客圈子, 共同分享观影感受。博客作者没有职业责任, 也不必面对媒体政策的干预, 比传统媒体影评人更有言论自由, 可以自由决定写作的长度, 也可以轻松调用历史资料。因此, 网络使影评不再是少数“专家”和“学者”的专利, 它为广大受众参与影评提供了平台, 使网络影评迅速发展, 并蔚为壮观。同时, 传统影评人往往依附于媒体机构, 很难发出独立的声音。传统影评人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到发表阵地的限制, 他们撰写评论命题化、思想目的性强。而网络影评天然的独立性是传播平台本身信息对等性、参与随意性、发布匿名性等特征所决定的。网络世界里传统的“把关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等都仿佛不存在, 评论者摆脱了媒体、社会身份等诸多束缚, 秉着单纯表达情感、认知的主观意愿, 自主地、独立地发表评论。

豆瓣网网友这样区别网络影评人和传统影评人的差异:“影评人就是这么一种称职的观众, 不被左右于宣传的糖衣炮弹或欲盖弥彰的剧情硬伤, 不被和谐于庞大电影工业的潜规则或某报某网专栏的点击率, 但也别真把影评人当口诛笔伐的侠客, 往往心里十分愤慨, 口中七八分叫嚣, 笔下就只留两三分调侃。”由于评论主体不同, 使网络影评不同于官方批评、专业批评和媒体批评, 较少带有功利色彩。

(三) 创作模式不同

在叙述方式上, 传统的电影评论叙述是用文字来实现的。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 也有其先天的局限。例如:言不由衷, 词不达意。网络影评的创作则不同, 是一种超文本创作, 它不仅可以用文字表达, 还可以把文字叙述与声音表达、图片展示、视频画面融为一体, 在传统的线性叙述中搭建一个多媒体的立体信息空间, 让网络影评的作品成为一个差不多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组合排列和显示信息的超媒体系统。让网络影评的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选择。

在构思方式上, 传统媒体的影视评论的构思完全是以个人化的艺术思想实现个性化的艺术创作, 即使是多人构思、集体创作, 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十分有限。网络影评的创作则不然, 它可以由网站或首创者设定某一个题材的影片, 让网民就这一个影片发表意见, 进行群体性影评创作。例如电影门户网站之一的Mtime时光网“一句话影评”。“一句话影评”追求影评的短小精悍, 言之有物, 求质求精。关于电影《风声》的“一句话影评”, 截止2009年11月5日, 共有2313篇, 其中“一句话影评”达1727篇。[9]网络影评多元化的构思方式, 促进和保障网络影评形成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景象。

(四) 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的影评作品需要印刷、出版、发行, 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物化的硬媒体形式流通和传播的, 耗时, 耗材, 成本高。而网络影评的流通和传播是以比特的方式在网络上完成的。比特是电子符号, 它能以光速传播, 体积小, 容量大, 无弗远届, 准确性高, 易于复制, 便于检索, 既节省时间和空间, 又能有效的降低文化消费成本。

媒介环境学第三代代表学者苏菲娅·梅洛维茨 (Joshua Me yrow iz) 提出传播情境论, 指出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认为“决定人们互动性性质的, 并非自然环境 (场所) 本身, 而是信息流通的型式。”[10]网络媒体的出现会促成情境型式的变化:一方面, “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促成一系列旧有情境界限的打破, 致使一些旧有的不同情境合并, 进而形成新的传播情境”[11];另一方面, “电子传播媒介打破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社会场所之间的链接, 造成彼此分离, 这就是电子传播与口语传播和印刷传播的区别。”[12]具体区别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 由“推传播”向“拉传播”转换。“数字化改变了大众传播的本质, ‘推’ (pushing) 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变而为允许大家‘拉’ (pulling) 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13]传统影评传播与接收是“推信息”的过程, 读者阅读什么取决于传播者推出什么, 读者是被动接收信息。网络影评传播是主动的“拉信息”的过程, 网民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影评阅读,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

其次, 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交互式传播。在传统影评传播过程中, 影评人与读者是截然分开的两种角色, 这往往导致影评人观点和侧重面与大众的欣赏口味脱节。虽然也有少量的杂志提供专栏作为影评人和读者沟通的桥梁, 比如《看电影》每期占一页版面的“挺进报专栏”。但这不能改变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本质。而网络媒体通过开设公共论坛、个人博客、网络社区和在每篇影评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 给网民提供一个交流和评论的场所, 使其能够直接参与讨论。这不仅做到影评人与网民之间的沟通, 还实现了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交流。还有, 由原子的延时性传播转换为电子的即时性与敏锐性传播。“信息高速公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比特作为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 正成为‘信息的DNA’而取代原子, 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14]在网络上, 影评的发布和传递都是瞬时的, 网络媒体即时性使受众对影视信息和影视动态具有很强的敏锐性。

(五) 功能价值不同

网络与影评的结合, 不仅丰富了影评创作的手段和方法, 成倍地增加了影评的发表平台, 而且使得传统的电影评论价值理念发生或隐或显的变化和调整, 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

传统影评主要是精英评论, 普通大众无法参与。评论家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得失, 评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评判上, 忽略了观众的需求, 以及如何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写评论。因而, 传统影评与观众需求脱节严重。而网络影评使电影评论从精英批评走向大众批评。网络影评借助技术的进步, 网民不仅有了观赏的自主权, 同时还有批评的自由权, 通过电影网站, 电子论坛, 影评博客等在线舆论工具与平台, 网民可以自由的发表各自评论, 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民也不像某些电影从业者那样受到各自利益集团的牵制。“网络影评总体上不是为学术成果而评, 是为兴趣而评, 是为自己有所感触的电影作品及其他电影现象而评, 它没有任何物质性的报酬, 批评者只是想用批评来表现自我。”[15]因而, 这样的影评较为真实。

还有, 网络影评人的年轻化、知识化特征和实话实说的风格, 以及理性思考和严肃批评, 促进了影评形式和理论的创新。1998年12月19日成立的“后窗看电影”、2000年3月成立的“电影夜航船”、“新浪影行天下”等电影论坛;各种影评博客;以“豆瓣网”为代表的囊括大量影评的SNS网站等。它们培养出众多的影评ID:周黎明、卫西谛、顾晓白、妖灵妖、和菜头等。这些网络影评人的先锋不仅在网络上迅速成为“意见领袖”, 并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影响着传统影评的发展。比如卫西谛作为“后窗看电影”的创建者主持出版的《电影+》系列已经成为书店的畅销书;著名网络写手和菜头 (著名博客“槽边往事”) 成为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联盟影评》的电视媒体影评人;妖灵妖则成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团成员。周黎明由一个原来不懂电影、不懂电影术语、不懂影评界规则、没有上过一天电影学院的人成长为《看电影》杂志的专栏作家。网络影评创作者主要是普通的电影观众, 他们除了“自己写”之外, 更主要的是“写自己”, 网络影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成为大众批评, 又是面向大众的批评。

总之, 网络影评除了在文本形式、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方面与传统影评比较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外, 同时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之间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比如2006年8月, 国内第一档网络影评电视节目《爱说电影》开播, 标志着网络影评力量正式走向主力电视媒体。再有, 一批网络影评人集结出书, 卫西帝《后窗看电影》、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顾小白的《顾小白电影随笔———等待的是一生最初苍老》等成为书店的畅销书, 标志着网络影评与平面媒体的融合。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网络影评是电影批评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力量, 它与传统影评比较在媒介载体, 文本形态, 创作主体, 创作模式, 传播方式, 功能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 同时, 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双向的渗透与融合。

篇4:夜袭伊拉克

1991年1月16日,晚上7点。“我们出发!”随着雷达导航员蒙道格的一声令下:在夜幕的掩护下,我们开始了攻击伊拉克行动。

戴好头盔,背上救生包,我们跳上一辆运兵大巴,听从任务安排。作为B-52G飞行队的领头羊,早在1990年8月,我们20架轰炸机就已进驻在印度洋的一个岛上。大巴上出奇地安静,但气氛越来越紧张,在此之前,我们谁也没执行过战斗任务,一星期前,丘克·霍纳将军曾对我们讲,低水平的B-52攻击行动会导致损失率超过30%。我不断地看女儿的照片,她才6个星期大,真怕再也见不到她了。

机组齐聚飞行大楼,看刚刚取得的资料:有关情报和5个要轰炸的目标航拍图,这些目标我们已经连续研究了几个星期。我找到了伊拉克的第45机械师的所在地。计划是准备20架B-52轰炸机,其中出动19架,13架为先遣部队,后6架在头轮轰炸完后,进行补炸。在跑道上,机组快速完成了飞行准备工作,开始启动发动机。不久,19架B-52轰炸机,外加12架KC-135和7架KC-10加油机开始排队等待起飞。此行的代号叫“大象行动”。B-52最大起飞质量为219600千克,起飞时它简直就像一个疯子!我们机长迪恩克,副驾驶拉里竭尽全力把它驯服了,在公路的尽头终于让它飞起来了!还算顺利,38架飞机在40分钟内全部成功起飞。

我们与加油机的速度保持一致,今晚的飞行需要进行3次空中加油,其中,在飞向沙特的6个小时中,B-52需要进行2次空中加油。接近沙特首都利雅得时,为不被伊拉克的早期预警雷达发现,我们飞机开始下降,同时排成5个轰炸机单元组,其中,有3个组为3架,其余都是2架,我们组中的第3架飞机报告说他们干扰雷达出问题了,迪恩克命令他们在利雅得等着我们,回程时再把他们带上。

我们沿着一条公路飞行,距沙伊边境90千米。查派——我们的电子战军官,正在监听搜索雷达,尾舱的炮手鲍伯也在监听。为了让飞机的辐射频率保持最少,炮手的搜索雷达、飞机的地形匹配测绘仪和多普勒雷达都已关闭,2名驾驶戴上了装备远红外系统和雷达测高计的夜视镜,以确保黑夜中超低空飞行时的安全。

抵达预定地点,机群自动变成战斗队形,已形成多轴向攻击。现在才是真正开始工作,为实现成功攻击,我们必须作到滞空时间尽可能的长,因为机上载的炸弹是预先定时的,在飞越目标上空时需要20秒的滞空时间,这意味着,在经过6个小时,飞行4800千米后,我们必须保证在±5秒中飞过目标。扔完弹后,我们迅速撤离,以避免闯入别的轰炸机群。离目标5分钟,拉里说,从东北方向响起了猛烈的高射炮,我看到防空火力就像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我们知道这时候F-117在攻击巴格达。随着防空火力越来越近,拉里不断报告,迪恩克尽量把飞机降到了离地45米,当听到拉里的一声“闪开!”我知道,我们的飞机又一次躲过了防空火力。不断有防空弹和红外制导导弹紧紧跟着我们。

蒙道格开通了已4个小时没有起用的雷达,开始搜索目标,雷达和GPS都已锁定靶心!蒙道格喊着“瞄准”,“明白。”——查派和鲍伯的这声表示没有敌机跟踪。我喊:“跟踪”,迪恩克把飞机控制在投弹姿态,“锁定!”开始读秒,10、9、8、7……拉里喊:“防空弹越过了我的窗口”,机动已经来不及。2秒后,紧接着我说:“ 投弹!”拉里喊着:“打中了我们的尾翼”,同时,我们的540千克的炸弹一个接一个地倾泻而下。我们彻底摧毁了预定目标。

投弹的短短20秒钟,就像过了几个小时。伊方的防空火力也哑了,战场一片寂静,激战带给我们的刺激却久久不散。“我们又可以喝25美分一瓶的啤酒喽!”拉里的这话一下子打破了僵局。带着这种想法,我们开始往基地飞,是呀,还有6个小时我们就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啦!

篇5:《夜袭》观后感

历史课上,历史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这部影片教育我们,过去已经是历史,现在即将成为历史,将来也必将是历史,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轮回。历史,我们一定要铭记。

抛开历史不谈,我想先谈一谈单纯对影片的看法,有些东西如果刻意模仿就会失去原本的味道。如果刻意去追求一种效果而失去真实,那就是一种愚昧。国共两军站在火车站用轻武器对空射击,我们的战士挤成一堆堆的,那不成了活生生的靶子?大白天的为突出效果竟然可以用口径都不超过9毫米的轻武器打出大口径武器的曳光弹,令人费解。当鬼子的战机在向我们的战士俯冲射击时,我们的战士还排好队的向前跑,队伍一丁点都不凌乱,更没有人卧倒……我希望像这样的历史片还是要注意一下设置的剧情合理性,在我们感悟历史的同时突然出现这样一幕,是不是会有些尴尬呢?

这部电影一直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讲述这个经典战例。电影从写人入手,以人带事,事为人服务,在这个前提下,对史和事还做到了详略得当。深刻刻画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如三营长赵大力,勇敢憨厚;侦察排长狐仙,鬼灵精怪;陈团长,有勇有谋。从怯懦到疯狂的新兵“姑娘”,勇敢机智又重战友情的小飞刀,阳光美丽又痴情的国民党爱国女记者郭小娟,他们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通过一件件小事的铺垫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把战争和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描写人物反应战争,在战争中又突现了人物,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情的战争时代,热兵器比冷兵器更加地冷漠。这也许就是安澜导演刻意打造的场面。只有赤裸裸的搏杀才能突兀出先驱的英勇,侵略者的无耻。回家探亲的机灵的排长死了,不经世事的砍飞机“翅膀”的兵死了,憨厚可爱、嫉恶如仇的赵营长死了,还有那充满爱国热情的郭记者,也死了。鲁迅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的确这些人都是善良正义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好人,但也正因此,他们的死,才会引发观众的深思。

铭记历史,是为了防止麻木,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发愤图强,要把从抗日战争中提炼出的精神动力激发到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上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面镜子,有句话我觉得说的很经典,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加坚信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中不及时吸取教训,不知道怎样振奋精神,不懂得如何

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和平也是打出来的。应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从屈辱历史走向复兴之路的一道分水岭,靠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不仅成功地收复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而且有资格在联合国做为一个大国存在,帝国主义的豺狼野心才有所收敛,靠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接下来的援朝战争和反越战争,我们获取了五十多年的和平。和平好啊,但是和平的环境里往往容易涣散斗志,缺失精神。今天,我们十分痛心地看到“身披日本国旗”的类似事件一再发生;狼牙山五壮士唯一的幸存者葛振林去世时,我们的社会几乎听不到声音,而他的故事据说要从教材中删除;我们某个幼儿园里每天早上稀里糊涂地重播着日本海军军歌;我们的抗战遗址和一些印证侵华日军罪证的遗址因得不到保护而毁灭……

篇6:《夜袭》观后感

电影已经放完了,电影中的画面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陈锡联坚毅而又消瘦的面庞,赵大力刚强有力的声音,郭记者柔弱 美丽却倔犟勇敢的眼睛„„这些都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

《夜袭》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他率部夜 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而电影以刻画陈锡联这一英雄人物为主,向观众展现了这一抗战史上激情壮烈的一幕。

八路军原来计划是阻止日军增援雁门关,但他们在苏郎口村一带的天空中,不时可以看到日军的飞机尖叫着掠着树枝飞过,对我抗日军民进行攻击。

八路军没有防空武器,看着日军飞机从 头顶飞过,只能气得跺脚生气。陈锡联时常望着天空的飞机发呆,他从飞机飞行起落的规律看,确定附近有敌人的机场。

经过细密的侦察,证明 陈锡联的猜测是对的,隔河十多里外的阳明堡果然有个日军飞机场。

打掉日军机场!一个大胆的决定从陈锡联的嘴里冒了出来。

陈团长决定炸掉“机窝”并立刻作出了偷袭的具体部署。袭击机场的任务由3营来完成,其他两个营的任务是破坏崞县到阳明堡之间的公路和桥梁,阻击崞县和阳明堡方向的可能增援之敌。赵营长在整完队后走到陈锡联面前敬礼,到:”报告团长,赶死队集合完毕。”每个人都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3营战士们在营长赵大力的率领下,用铁剪剪开敌人的铁丝网,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了机场。赵大力带10连向机场西北角运动,准备袭击敌人守卫部队的指挥部,11连径直向中央的机群扑去。当10连的行动被鬼子发现时,双方同时开了火。顷刻间,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一片...每一名战士都拼命去与敌人拼搏。穿梭的子弹打倒了一个又一个战士,铮然的利刀向敌人刺去。大地被鲜血染得殷红。无畏的八路军与敌人拼搏,驰骋沙场,有的还剩最后一口气还不忘奋力去杀敌,有的还剩最后半条命也要顶着,没有任何人离开机场。

情豆未开,不知情信为何物的“姑娘”死了,不经世事的砍飞机“翅膀”的士兵死了,憨厚可爱、嫉恶如愁的赵营长死了,还有那英姿焕发充满爱国热情的郭记者也死了。

给了我极大震撼的是最后的赵大力,他在英勇杀敌的同时还不忘保护陈团长,在临死前,他硬是挺着站了起来,回过头,用嘶哑的嗓子对着团长说了最后五个字:”团长 三架了”然后微笑着走向了飞机...班级里一片呜咽声,我极力控制的泪水在这一刻夺框而出...但是我知道,这是用生命换回来的胜利,他的死是值得的!我们感受到了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这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悲壮的画面刺痛我的双眼,我终于知道热血真的是可以沸腾 的,那些坚强、勇敢的身影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深深的烙印。

他们不怕死,但他们珍惜生命。为了更多战友的生命不白白牺牲,为了同胞们不再受苦,他们在熊熊的火光中与碉堡同归于尽。

忘不了火光中每个战士的身影,忘不了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炸毁飞机的镜头,忘不了他们每个人最后的神情„..人,究竟什么时候会死?是被鬼子的刺刀刺中的时候?不是!是被鬼子的子弹穿透的时候?不是!是被鬼子的飞机轰炸的时候?不是!是被人遗忘的时候啊!

今天的我们,衣食无忧,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不管阳光多么的灿烂,总是有人唉叹,有人抱怨,甚至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们可曾想过,为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数不清的曾经和我们一样年轻的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篇7:观《夜袭》有感

初一

(四)班郭佳宁

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夜袭》。它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团长在战斗前挑选士兵的情节。他挑士兵不是挑最强壮的,而是家中还有兄弟姐妹的。他的用意很明显——如果士兵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了,可以保证延续家里的香火,可以保证家里的老人还有人来照顾。由此可以看出,陈团长虽然是一名军人,表面上看很严肃,但他的心其实很细腻,“人情味”很浓。因为他不仅要对他的士兵负责,还要对人民负责。

在众多士兵当中,有一位让我特别感动,陈团长知道他是家中的独生子,不让他参加战斗,可他却眼含热泪对陈团长说:“团长,我家里还有个弟弟,你让我参加战斗吧!”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弟弟”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名战士却为了参加战斗而编造出这个谎言。在国家和家庭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国家。

有句俗话说:“飞得最高的鹰靠的不是翅膀,而是毅力。”我们的八路军就是这样有毅力的鹰!在战场上,他们不怕痛,不怕牺牲,靠坚强的毅力拼到最后一秒,哪怕付出的是生命。《夜袭》中的士兵也是这样,面对敌人,他们绝不退缩,面对死亡,他们毫无畏惧。他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们是伟大的,崇高的。尽管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牺牲的时候,是带着笑的,是没有遗憾的,他们因为祖国做出了贡献而自豪!

篇8:大刀队夜袭日寇

1944年6月2日,左潭禾洞的自卫队100多人在队长廖香南带领下,午夜时分手持大刀偷袭日伪军联队宿营四围的其中一支分队。

1944年7月2日,江厦村村民自卫队60余人奋起抗击日伪军约1500人,此战保护了撤退至三洞村的一万多县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1944年7月6日,石墩村村民在开明绅士刘其敬率领下,主动打击一支1000余人的侵华日军。

“当时廖香南队长带着大刀队45人,半夜12时从高田村出发,尾随日军走了30多公里,到达龙华镇四围村,杀死了睡得和死猪似的30多个日军。”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委党史办的同志抚摸着四围村口那块纪念抗战的石碑,感慨地说道。

龙门县由于交通不便,民风彪悍,铁岗乡素来有“山中王国”之称。这里山林茂密,土匪在此地横行无忌,因此龙门县许多村都有尚武之风,村民自发组成民兵自卫队保护家园。据老村民讲述,1944年7月上旬的一天,一队日军约400余人,从从化县窜入龙门县,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村民们被迫四处躲藏。据地方志记载,这支日军部队从大迳进侵并驻扎在龙华四围村,先用大炮轰击村落,枪杀了5名群众,俘走2人带路,后此2人失踪。日军侵驻期间抢掠粮食8000斤,猪300头,牛50头,鸡600只,炸毁房屋25间。

四围村一位放养鸭子的村民,因逃避得迟了些,被日军追上并杀死,鸭子也被抢光。一些村民逃到了高田村,把日军的暴行告诉了当时的高田村武术教头廖香南。廖香南的武功很好,很多村民都喜欢跟他学习武功,他还是高田村大刀队的队长。四围村、高田村两村的村民关系很好,大家听到日军的暴行后,那些大胆的村民群情激奋,表示要和日军大干一场。

在获知日军当天晚上在四围村宿营的消息后,半夜12时,大刀队的队员集合起来,带着铁叉、单刀、双刀,尾随日军走了30多公里,天还没亮就赶到了四围村。高田村的村民只有200多人,参加这次行动的就有42人,邻村石坋村的茹容海、茹潮兴叔侄俩和另一位村民闻讯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到达四围村后,大刀队员躲过日军的哨兵,偷偷溜进了日军居住的房子。白天烧杀抢掠了一天的日军,非常自负地认为村民们都逃散了,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人来要他们的命,个个睡得像死猪一样。大刀队员一刀一个,砍死了10多个日本军人后才被日军发现,双方面对面地拼打起来。日军开枪了,但大刀队队员熟悉地形,利用地形边躲藏边砍日军,又砍死了20多个日军。眼看就要天亮了,大刀队队员赶紧撤回到高田村。随后,日军也开拔离开四围村。

这次行动中大刀队缴获了战利品一批,队员陈成焕还拿回了一支长枪,可惜队员茹潮兴中了日军3枪牺牲了。四围村的村民敲锣打鼓杀猪宰鸡来感谢高田村的大刀队,说如果不是大刀队去杀日军,四围村整个村子可能都被烧光了。

篇9:夜袭观后感

陈敏 成蹊50幢406***

《夜袭》——一部讲述攻打阳明堡机场之战的真实电影,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心中有无数的感动、佩服和震撼,电影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总是萦绕与心。尽管他们在敌众我寡,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不气不馁,勇于和敌人奋战到底,视死如归,精神可嘉。《夜袭》,让我看见了血与火的迸溅,枪与炮的考验,让我看见了兄弟之间铁一般的情谊,男女之间雪一般的感情。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他率部夜 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而电影以刻画陈锡联这一英雄人物为主,向观众展现了这一抗战史上激情壮烈的一幕。

这部电影中的一些人和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动。其中一个就是:在出发前往战场的前一天晚上,陈锡联团长把部下召集起来,赵营长在整完队后走到陈锡联面前敬礼,到:”报告团长,赶死队集合完毕。”每个人都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陈锡联一个个询问他们是否是独生子,如果是,就让他们出列不让他们上战场。很多士兵不解,而陈锡联的回答干脆而直接:“为了你娘。”短短的四个字,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刻地体现出陈锡联团长对八路军士兵的无私的关爱之情。而那个曾偷偷回家看娘的排长为了上战场而谎称自己还有弟弟,只是为了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样无畏的精神也让人深深地感动。

影片中那些单纯可爱的小士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懂什么是情书,也不知道飞机外面是不是用铁做的,他们那略带乡音而单纯的语句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却也让观众在最后看到他们的牺牲而感到无比地不舍。他们还只是刚刚长大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如果他们生在我们现在的年代,也会像我们一样享受着美好的再没有战乱的社会,享受着爸妈的宠爱,接受着学校的教育。他们还只是孩子,却已承受了那么多,小小的身躯背的不是书包而是钢枪和弹药,真的,我很为他们感动和骄傲。

另外,影片中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三营营长赵大力,这个胖乎乎的东北汉子,平时表情和动作特别可爱,而且勇敢憨厚。当陈锡联决定夜袭阳明堡机场时,他是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叫好的。他在英勇杀敌的同时还不忘保护陈团长,在临死前,他硬是挺着站了起来,回过头,用嘶哑的嗓子对着团长说了最后五个字:“团长,三架了”然后微笑着走向了飞机„„

终于到了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此起彼伏的喊杀声,硝烟弥漫的战火,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构建一幅血雨腥风的战争画面。在这个画面里,我看到了战士们无惧无畏、勇敢向前的精神,也看到了战士们誓死对抗敌人的决心。最后,回家探亲的机灵的排长死了,不经世事的砍飞机“翅膀”的士兵死了,情窦未开,不知情信为何物的“姑娘”死了,憨厚可爱、嫉恶如仇的赵营长死了,还有那充满爱国热情的郭记者,也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这如故的香,便是永远的情与义了。虽然为战士们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感到高兴,却也为他们的离去而感到不舍和遗憾。

这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悲壮的画面刺痛我的双眼,我终于知道热血真的是可以沸腾的,那些坚强、勇敢的身影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深深的烙印。他们不怕死,但他们珍惜生命。为了更多战友的生命不白白牺牲,为了同胞们不再受苦,他们在熊熊的火光中与碉堡同归于尽。忘不了火光中每个战士的身影,忘不了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炸毁飞机的镜头,忘不了他们每个人最后的神情„„

篇10:夜袭观后感

这是一部战争片,它真实地描绘了八路军129师769团偷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经过。

1937年10月,129师769团奉命前往雁门关打响战斗,就在他们准备上火车的时候,来了一支前往忻口的国民党军队,截下了这辆火车,他们目中无人,气焰嚣张,甚至与769团起了冲突,为了避免内战,团长陈锡联把这辆火车让给了国民党军队,准备步行前往雁门关,在途中遇到了郭记者,并发现敌人的阳明堡机场,在一个晚将其炸毁。

769团的团员是朴实的,他们经常操着浓厚的乡音,说一些不文明的话,却使他们团员之间的关系牢固而且更加贴近,769团的团员是英勇的,他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生命的紧要关头,并没有退缩,而是将战争延续到了自己结束的那一刻,769团的团员是热爱生命的,为了不牺牲更多的战友,为了不让同胞们再受苦,他们宁愿与敌人在熊熊大火的碉堡中同归于尽。

“铁蛋”、“扒窝”、“钢鸟”这一连串从这些八路军战士嘴中迸出来的词,反应了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一个复杂而又单纯的时代,一群无情而又有意的人,一个导演想呈现给我们的时代。

当一枚枚“铁蛋”从天而降,四散的散弹撕裂了血肉,掀起的气浪击垮了篱墙,杨空的烟尘掩埋了家园和山河。还有谁屹立不倒于这锦绣万里的河山之上?他们便是这样一群说着亦正亦谐的词儿的战士,携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灵魂,与敌人周旋在每一寸被沦陷的土地上。他们的信仰是整块华夏大地,即使它当时贫弱不堪,即使它当时无法庇护它的子民,他们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用鲜血洗净了日军在华夏大地遗留的肮脏。

这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悲壮的画面刺痛了我的双眼,我终于知道热血真的是可以沸腾的,那些坚强、勇敢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篇11:观夜袭有感

江山北望,晴空万里,及英雄所至,风起云涌。夜色重而探敌,月光清而夜袭。铁血丹心,血战百回保国土。岂不英雄哉!

忆往昔,英雄如云。

君不见,宋末之际,鲲鲸喷荡,山河飘零。江山如此,方来还有英杰。丹心起,力挽狂澜,追溯急流,文天祥是为首也。然节节败退,只有丹心难灭,仍不失其英雄本色。

国破之际,又有少年英雄夏完淳,执钢枪,挥斥方遒,往来扬尘。十七岁而成南冠客,泪别山河泣血盈杯,犹思毅魄再归来,当空看灵旗。英雄也!生于乱世,死国于乱世。英雄,,生而为国!

再观时局动荡之际,风云聚会,潜龙惊天,飞腾六合,换转乾坤。大败洋枪队于清浦,射杀其头目于慈溪,又再杀法国常捷军之首脑。斯何雄哉!一振国风!一醒苍生!一惊世人!一扫妖氛!龙腾之际,义正严词谢卖国,一书又醒国人!噫吁唏,生而为国,千秋英雄伟!

重溯秦末之际,民不聊生,寒灰葬于三泉,苍生嗥哭,野魂游于阖闾。此当际,陈胜登临而高呼,从者众如云,乃攻秦城,掠秦地,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势如破竹,席卷六合。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英雄也,生而为国!

男儿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此英雄也!精忠报国,或为国捐躯,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斯英雄也!以国家兴亡为丈夫之责,保家卫国,之英雄也!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或为国而起,或为国而死,亦英雄也!

爱国、效国、卫国、救国,真英雄本色也!故此民族精神得以世代相传而似活水生生不息,英雄所兴也!

篇12:夜袭作文

夜袭(转载)

仲夏,夜已深。

倾盆大雨之后,嘈杂过耳,周围顿时沉寂下来了。屋檐上渗着的水,滴落在窗沿,像人的脚步声一样,嗒,嗒,嗒。窗外,黑云遮天,阴沉,压抑着这城镇,眼看着似乎将被摧毁。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始终无法入眠。 忽然风开始低声吟唱,窗上的风铃不安分起来,耳旁传来些许动静,他知道,他们来了。

来夜袭了。

他们,轻功了得,纵使机关密布,亦如入无人之镜。像所有的刺客一样,他们喜欢在黑夜里行动,黑色的`衣服,隐匿在黑暗之中。

或许根本找不出刺杀的理由,但又不需要理由。他几乎没有仇敌,却还是得与这些喽罗周旋。他们又不同于刺客,他们根本不懈至人于死地,只求能尽情地吸嗜鲜血。对,嗜血成性,跟吸血鬼一样的嗜好。每一次的夜袭,必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

真是怪物。

他不害怕他们,只是很讨厌他们。其实消灭他们对于他来说,根本不用费吹灰之力,他对他的掌法一直很有自信。更何况,他的身旁藏着他们十分害怕的秘密武器。虽然他杀过他们无数同僚,但毕竟他也有好生之德,所以发誓如果他们不得罪他,他也不去伤害他们。

如今他们死不悔改。

他闭着眼睛,根据声音判断着他们的行动。他们隐藏得天衣无缝。或许是等不及了,他们中的一个忽然蹿出,直向他刺来。他一翻身,顺手推出一掌,只听见那刺客使出蜻蜓点水,灵敏地跃起,躲过那一掌,瞬间隐匿黑暗中。此时又一个接从另一侧俯冲而下,尖利的剑锋直指向他而来,他手一挥,用一道气逼回去,刺客的剑偏移了方向。岂料他太大意,用气过弱,刺客划伤他的手臂,手臂立马呈现出一道暗红。

刺中有毒。

他终于忍无可忍,纵身一跃――洞察黑暗,紧接着使出独门武术――三十六路八卦连环掌,掌掌正中刺激们的要害。他们的血染红了他的手掌,同时粉身碎骨。

“脏了我的手。”他不懈道,于是舀了些水洗把手,继而躺下继续休息。

挂在窗上的风铃仍然不肯安静,又响起清脆的声音,一声接一声,从清晰到漫漶,又从漫漶到清晰。

他原本以为夜袭也该结束了,却没想到居然又来一拨刺客。看来晚上他们倾巢而出。

不过游戏也真该到此结束了。

他从床下拔出武器,不待他们出手,便直逼黑暗的角落优秀作文 ,只见暗中闪过几点淡黄色的光,空气中便弥漫着烧焦了的恶味,在这黑夜里,一切很快又安静下来。看着他们一分钟前还在横梁上飞来飞去,而一分钟后洒落了一地的尸体,他心中不由地升起一种罪恶感。

“看来得买蚊帐了……”他叹了口气,放下电蚊拍,摇摇头继续睡觉去了。

篇13:夜袭观后感

1937年10月19日凌晨,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得到设计图后,和现机场比较,做出策略后,突袭了位于山西代县的日本侵华军队“阳明堡”机场。该团的六百多名勇士冲进机场,在机群中与日本士兵展开白刃刀。

双方激战约一小时,769团的勇士们炸毁了机场上的全部24架作战飞机,歼灭日军两百多人,769团三营营长赵大力以下一百余名勇士壮烈殉国。陈锡联带领着土八路,就凭着几杆破抢,几门小炮,居然摧毁了日军的飞机场,从10月中旬之后,一连十多天,忻口和太原的守军都没有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此后,夜袭阳明堡机场的胜利,像飓风一样吹遍了前线,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激情,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措施下一篇:黄荣主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