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影评

2024-04-17

八佰影评(精选6篇)

篇1:八佰影评

《八佰》这部电影从确定拍摄到释放预告海报,都备受影迷的关注。小编整理了《八佰》观后评价,2020《八佰》电影影评,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佰》观后评价一

为了还原1937年的时代质感,剧组不仅搭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更不惜人工开凿了一条仿真苏州河,负责场景搭建的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在还原历史质感方面也做足了功课。对此,管虎坦言“几乎没有哪个电影剧组会真砖实瓦地对建筑场景进行1:1复制,《八佰》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再现那个时代,就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王中磊则表示,剧组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实”字,“整个实景搭建花了一年的时间,真实的筹备花了两年,剧组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已经三个月了,似乎还有不少没完成的事情。”同时,王中磊还感叹,“希望可以有一部电影作品,除了本身的观赏感、娱乐性之外,更能让观众铭记这段历。”

除场景外,管虎对片中出现的每一位演员要求都非常高,影片拍摄所需的千名型态演员志愿者全国七城面试正在进行当中。同时,片方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特约演员,他们在严寒与酷暑的考验下已经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军训,艰辛的训练被管虎称为“炼狱式的折磨”,军事教官臧雷更将这批演员称为“八百壮士精神的传人”,“这些演员流过的汗可以以斤来论了,这是我所了解到的电影演员接受军事训练最刻苦、最自觉的一次”。66位特约演员代表也亮相发布会,冒雨向在场媒体展示了他们的训练成果。被问及电影主演的甄选标准时,管虎坦言这次对主演也会同样严格要求,秉承着合适的、真正的好演员两个标准来挑选,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之外,还会对演员进行日常训练,“包括口音和形体,最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坐在一起对剧本不停地围读和研讨。”

《八佰》观后评价二

一直很期待这部片,因为从知道要开拍此片开始,主创阵容就十分戳我制片人是曾与管虎合作过《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等一系列作品的朱文玖(这几部片子的质感都太棒);

担任摄影指导的是数次获得金马奖、金像奖等中国重要奖项以及国际众多最佳摄影奖项的曹郁;

美术指导林木的作品表也亮眼:《杀生》《北京爱情故事》《火锅英雄》;

包括录音指导富康,他的代表作是《可可西里》《推拿》《后会无期》;

然后是来自好莱坞的特效团队:

战争场面导演格伦·鲍斯威尔曾参与《细细的红线》《泰坦尼克号》的特效工作;

视效总监蒂姆·克劳斯曾负责《指环王》系列视觉特效。

看着这一排作品履历表闪闪发光的主创阵容,心生无限期待。

所以这部《八佰》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又有什么亮点?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在日军围困下坚守四行仓库阵地的血性英勇故事。9月7日,电影《八佰》特意选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办发布会,旨在向这些誓死抵抗侵略者的英雄们致敬。

发布会上,管虎表示,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别故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四行仓库和这场战斗,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大家了解历史,“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大,就不能忘记过去,忘却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展现战争场面的极强视觉冲击力,影片将全程采用行业内最顶尖的ALEXA IMAX 65毫米数字摄影机拍摄,曹郁介绍说比起胶片IMAX摄影机,数字IMAX摄影机能够更灵活地应用于室内、夜晚等多种场景,效果更为出色:

“IMAX公司一直想寻找一部电影来应用他们最新式的机器,最终他们选择和《八佰》合作。”

管虎介绍电影场景,同时他说“数字IMAX摄影机带来的群像感和社会生活感,不需要刻意去营造。”

同时影片在美术置景上也追求高度还原。

美术指导林木称,将从细节处着力还原四行仓库战争情景及上世纪30年代苏州河两岸的社会生活状态;录音指导富康也表示,将利用全景声的技术手段展示一个真实的战役和苏州河对岸的上海。

据悉为了还原1937年的时代质感,剧组不仅搭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更不惜人工开凿了一条仿真苏州河,负责场景搭建的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在还原历史质感方面也做足了功课。

对此,管虎坦言“几乎没有哪个电影剧组会真砖实瓦地对建筑场景进行1:1复制,《八佰》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再现那个时代,就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

王中磊则表示,剧组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实”字,“整个实景搭建花了一年的时间,真实的筹备花了两年,剧组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已经三个月了,似乎还有不少没完成的事情。”同时,王中磊还感叹,“希望可以有一部电影作品,除了本身的观赏感、娱乐性之外,更能让观众铭记这段历。”

《八佰》观后评价三

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淞沪会战尾声,奉命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第1营士兵在上海的四行仓库奋勇抗敌。

当时只有四百多名士兵在此誓死防守,但谢晋元为壮大声势,对外号称有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条苏州河,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浴血奋战,一边歌舞升平,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观。

影片采用的四个”第一次“。

第一次,剧组为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一砖一瓦搭建占地200亩的实景。不仅人工开凿出了一条“苏州河”,还对当时两岸建筑进行了1:1的实景搭建。为了苛求真实,导演和剧组成员甚至化身“监工”,在太阳下汗流浃背,只为原景再现。

第一次,每个演员,不分大小,在镜头前都要变成“兵”。无论是不是主角,所有在片中扮演士兵的出镜演员,在拍戏前都进行了全军事化训练。

第一次,导演在发布会上不是讲电影,而是讲历史,亲自分析四行仓库战局图。此外,导演还拿到了当年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一手的绝版影像资料。

第一次,在华语电影中使用全球顶级摄影器材:最顶尖的ALEXA IMAX 65毫米数字摄影机。这个顶级器材,全世界只有四台,只租不卖,对战争中烟雾的穿透能力极强。

管虎喜欢读鲁迅,他希望用这部电影唤起更多人对抗日英雄群体更深入的了解,更清晰地被国人铭记于心,以及,他想为更多的无名英雄“留名”。

《八佰》,是要为这些抗日战争中的无名英雄,树碑立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八佰》观后评价四

《八佰》这部电影从确定拍摄到释放预告海报,都备受影迷的关注。这部剧不但是题材真实而且演员阵容也是非常豪华,包括张译、姜武、陈勇等影帝影后就有不下10位,更是由百亿导演管虎担任导演,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是非常受观众喜爱的。

《八佰》聚焦抗日战争中日首次正面交锋,淞沪会战最后一役。讲述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昼夜的故事。这是一场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壮士们身前是修罗战场,身后是同胞家园。影片除了宏大的战争戏份,更有对于人性及战争心理的刻画。

据悉,该片耗时18个月设计搭建200亩实景重现1937年苏州河两岸原貌;300发照明弹、超过十部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爆炸点,1:1还原火爆战场;400多跟组演员统一进行7个月军事训练;是亚洲首部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摄营造出战场真实感…

说起管虎,在娱乐圈中绝对是实力派导演,娱乐圈中很多影帝影后都是管虎一手捧红的。而且管虎的作品可以说部部经典。从《头发乱了》开始到《老炮儿》,管虎多年来,拍摄的多部作品都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追捧,而且他的作品都是非常有代入感,很多观众看完之后都非常的喜爱,对于作品的质量把控非常严格,很多观众表示:管虎出品必是精品

篇2:八佰影评

昨天呢,是八佰官方的首映时间。其实这片听说早就开始卖票放映了。但我还是忙的等到了周五晚上才兴致勃勃的跑了过去。

这也是我今年看的第一场电影。

看完之后呢,晚上做梦竟然梦到了自己在战场上,然后血管断了,被一帮人抬着我去找队医给我接血管。

作为一个常年喜欢研究恐怖悬疑片的人,我已经好久没因为哪部电影而做这么血腥的梦了,可见《八佰》这个片子的威力有多猛。

主要是因为里面的战争场面很真实,也是难得的一个如此尺度的国产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八佰的评价。当然啊,我不给大家拆剧情那么详细的讲。毕竟是个刚上映的片子。讲太细了那就算剧透了。

先给两个字:不赖。

如果说要打分的话,我觉得可以给个7分吧。

首先呢,我觉得如果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这个片子应该是精彩的,但作为常年研究各种电影的我来说。这个片子里是有很多不足的。

当然今天咱们不是来诋毁人家电影的,咱就只是客观的简单评论一下。

首先说影片的节奏掌控的总体来说很好,不拖拉,符合商业大片的气质,在电影院里生存是没问题的。

电影的美术、视觉效果,应该是我给这部片子所有环节里面,分数最高的一环。

然后摄影方面,全篇几乎都是运动组合镜头。几乎没多少固定镜头。手法很炫。

演员方面,演技都在线。王千源、张译、姜武这三位的演技,我就不说了,一如既往的稳。

里面魏晨倒是给我来了个惊喜。我这个人呢,是不怎么爱看小鲜肉演戏的。之前也确实没怎么看过魏晨演的作品。在我印象里他还是那个唱歌很棒的歌手呢,但是魏晨演戏却是不错。

然后,重点啊。大家弹幕先稳一稳啊。回到家我才突然想起来,魏晨已经不算小鲜肉了。这是我们那个时代快乐男声的选手啊。

恍惚间,如同隔世。我又想起了年龄的代沟。。我又自闭了。。

话说回来,总之呢,这片子是好看的。值得大家买票的。

但为什么说打个7分呢?

主要还是剧情上。在文戏方面。

在去看这个片子之前那,很多人说这个片子是催泪弹。然而我觉得实际上,并没达到。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删减的问题奥,因为我也没看过未删减版的。

在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里。我认为在文戏方面还是有太多的欠妥的。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给我们奠定一个就是催泪弹的基调。

然而每次要到泪点的时候,他的剧情就戛然而止,给你收回去了。而且在各条感情线上,铺垫的都不到位。

里面 哥哥和弟弟,然后是 王千源、姜武、张译,三个熟悉的陌生人,在生死最后时刻的情谊。

在感情建立,和表达方面,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

我们可以看的出,影片要给我们传达他们这些情感。但是确实没传达到位。

这比当年那部《杀生》里面,黄渤带给我的催泪弹差太多了。

为什么要提一句 杀生呢?

我就是想提醒一下大家,管虎还是有能力让人哭的。

可是在八佰里,他没做到。至少我看的这场,所有观众都没有达到感动的掉泪这个程度。

也可能是因为,影片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他想要爆米花大片的节奏,又想要煽情,又想要情怀,所以这个,你就得做一些取舍。

显然,他舍掉了一些文戏的部分,更加注重了场面的节奏。

以上呢,是我对八佰的简单评价。

说来说去,这个片子还是值得大家买票去看一看的。作为一个不用考虑那么多的普通观众来讲,这个片子就是个好电影。没别的。

篇3:八佰影评

闻名于日本乃至世界的八佰伴集团是由夫妻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企业, 发展历史曲折艰辛, 充满传奇。八佰伴公司1930年创业于日本静冈县热海市, 经过60多年的苦心经营, 从一个家庭经营的卖水果蔬菜的小店, 终于成为大型超级市场连锁企业。

然而1997年, 日本八佰伴公司由于无力支付高达1613亿日元 (约合103亿人民币) 的巨额债务, 不得不申请破产。不仅如此, 在香港上市的“八佰伴国际控股”、“八佰伴香港”等几家公司也相继停牌, 真可谓雪上加霜。这家盛极一时的国际知名跨国企业, 却由鼎盛期的巅峰跌入衰败的低谷, 无疑令人震惊。

八佰伴破产, 正值亚洲国家地区受金融风暴冲击, 经济向下调整时期, 即便确有外部不利因素导致八佰伴的失败, 然而, 更主要的原因却是管理层脱离了市场规律, 将八佰伴推上了不归路。

八百伴集团的失败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如何追求企业经营之道, 使企业能够稳健发展?企业是“大而强”还是“小而强”?企业是否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大做强?八百伴究竟为何会从一个著名的企业最终沦落到破产, 企业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问题?

二、破产原因剖析

八百伴破产的原因, 归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 管理真空, 经营不善

八佰伴是和田家族创办的企业, 集团结构庞大, 然而却属于家族式经营, 经营决策上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这种陈旧而缺乏活力的经营管理方式, 与现代化、大规模的百货业发展背道而驰。

1、由于过于注重外部的扩张速度, 忽视了内部管理的跟进, 使得管理出现真空。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八佰伴总部在香港沙田租用的写字楼, 从租用到关门的五六年时间内, 有的地方一直空着而无人过问。在租金十分昂贵的香港, 对其他公司来说, 这是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的。

2、由于缺乏人才, 内部许多环节处理失调, 从而导致采购的商品价格过高。相比其他大型超市明显缺乏竞争力。

(2) 考虑欠缺, 扩张盲目

八佰伴没有考虑自身的实力, 盲目扩大经营规模, 使其甚至无暇顾及日本本土连锁店的经营管理。而海外扩张又缺乏明确的经营战略, 对消费者的文化, 思想, 习俗考虑不周。导致其在伦敦、泰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分店的业绩不甚理想。尤其严重的是, 八佰伴本来就没有从银行那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负责其国内帐目往来的银行又对其将国内店铺的盈利用于扩大海外业务表示不满, 指责其投资发展暗箱操作, 但和田一夫却以银行干涉公司内政为名反唇相讥, 仍然一意孤行, 坚持激进的投资策略。这使得八佰伴和银行的关系微妙化。

八佰伴不断将资金投入新店, 战线拉得过长, 令整体开支不断增加, 存货数量亦不断提高。在资金流入无法应付开支的情况下, 八佰伴惟有不断向银行借贷及延迟向供货商还款, 利息开支也因此日益加重。而这也为八佰伴的破产奠定了基调。

(3) 忽视市场, 机械发展

在投资策略上, 因为决策的个人主义, 八佰伴很多店铺选点缺乏科学性, 脱离当地环境, 盲目发展。以八佰伴在台湾地区办的百货业为例, 原本想用百货业带动郊区人气, 以促进廉价买入的房地产升值。因此台湾的八佰伴设在市郊, 结果是房地产没带上去, 还欠了许多债务, 两头都落空。经营策略的失误, 更加速了它的清盘。八佰伴经营者忽视市场规律, 机械地奉行初期的发展模式, 盲目地扩充店铺数量。八佰伴追求商场大型化, 在80年代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90年代地价突飞猛进。使得商场的租金开支越来越大, 既占用资金, 又缺乏效益, 结果不但没有盈利, 还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4) 基础薄弱, 一意孤行

在业务扩张过程中, 八佰伴缺乏同银行的紧密合作, 其资金调控和吸收主要是通过直接金融手段, 即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趁着日本泡沫经济的时机, 在债券市场上大量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泡沫经济破灭后, 八佰伴的国内以及投资国外的经营状况也开始走向低谷。

脱离银行的支持是和田家族的失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兴衰起落, 当日本某银行行长警告和田会长要注意过大依靠市场的危险性时, 没有得到接受。八佰伴仍然坚持独自的资金调控方式。因此, 当“八佰伴日本”资金流通不畅, 而发行的公司债券却到了必须偿还的时候, 银行方面无不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甚至落井下石, 拒绝收购其股票。和田一夫董事长曾说“公司是被银行挤垮的”, 其实这对吞下清盘苦果的八佰伴来说, 可谓是咎由自取。

三、启示

日本八佰伴带着1000余亿日元巨债的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它所揭示的残酷现实对正在学习市场经济、实践市场竞争的国内企业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警策。

1、企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采取稳扎稳打的稳健战略, 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在经营好原有业务、巩固好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再谋求下一步的新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因小失大。

2、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恰当处理内部和外部环节, 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3、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 也一定要对目标市场有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不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差异很大, 因此因地制宜,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战略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断然不可凭主观判断, 过分自信, 盲目扩张。

四、总结

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有边界的, 绝对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张,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管理成本都会随之增加。每个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企业扩张的决策时, 一定要对自身的实力、外部环境、管理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不可贸然行事。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缺乏经验。本文以著名的日本跨国企业八佰伴的破产为分析点, 试以诠释其失败的原因, 以期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八佰伴,跨国经营,管理,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曾朝晖. 八佰伴为何匆匆落幕[J].今日财富,  2007, (04)  .

[2]、杨年强. 日本八佰伴:无可奈何花落去[J]. 光彩,  1998, (04)  .

篇4:“冲奥”热片影评

《雨果》(Hugo)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

主演:本·金斯利(Ben Kingsley)

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

克洛伊·格瑞斯·莫瑞兹(Chloe Grace Moretz)

国别:美国

片长:130分钟

做钟表匠的父亲不幸在火灾中丧生,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成了孤儿,被迫寄住在负责维护巴黎火车站钟表的伯父家里。伯父失踪后,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承担起伯父的责任,在车站内过着秘密而孤独的生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惟一连接。而且他相信,会写字的机器人会带给他来自父亲的讯息。雨果不时从车站的玩具店偷些小零件来修理机器人,这过程中他结识了玩具店老板乔治的教女伊莎贝尔(克洛伊·格瑞斯·莫瑞兹饰),而伊莎贝尔佩戴的心形钥匙正是激活机器人的关键。于是,两个少年展开了一段神奇的冒险,探寻父亲留给他的机器人,以及玩具店主乔治的秘密⋯⋯

影片末尾谜底揭开,原来玩具店主就是早期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这位“电影魔术家第一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并创造了许多独创性的拍摄技术,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正是出自他的手笔。一战爆发后,人们对电影的关注一泻千里,落魄的梅里埃关闭了摄影棚,毁掉了所有电影胶片,到巴黎隐姓埋名。

耗资1.7亿美元的巨制《雨果》于感恩节期间在美国上映,反响强烈。斯科塞斯在《雨果》中重建了梅里埃的“造梦”玻璃屋摄影棚及他拍摄《月球旅行记》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3D电影中竟然有许多影史早期的珍贵镜头重现。如1896年《火车到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中观众惊呼的镜头以及《月球旅行记》等多部影片片段。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不仅彻底地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影迷和电影学者所拥有的纯真热情,更在由衷地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

另具一格的艺术感

《艺术家》(The Artist)

导演/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

贝热尼丝·贝乔(Berenice Bejo)

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

国别:法国

片长:100分钟

《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讲述了默片时期著名男演员乔治(让.杜雅尔丹饰)和当时还是群众演员的佩比(贝热尼丝.贝乔饰)一见钟情。在乔治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春风得意之时,乔治拒绝出演初登场的有声电影,遭到电影公司解雇。孤注一掷的乔治独自投资拍摄默片,试图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却不想适逢经济大萧条。影片最后是个大团圆结局,乔治走出了阴霾,与已经成为巨星的佩比团聚在一起。

不靠台词,不靠色彩,仅仅凭借音乐和精美的画面,本片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独放异彩,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更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不仅仅只是用默片的拍摄方法来讲述一个发生在默片时代的浪漫故事,而是结合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转化过程中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在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展过程中,部分默片明星难以接受无声到有声的转换,乔治则是当时的典型的代表。于是“沉默”和“有声”的尖锐对立矛盾成了导演在电影中最为成功的喜剧元素。哈扎纳维希乌斯巧妙地借用“说话”和“有声”一词的一语双关,体现了乔治内心的挣扎和时代变迁之下的残酷抉择。“开口”意味着进步和革新,“缄默”则代表了守旧;然而电影并没有对“缄默”强加谴责,而是用了委婉的方式“允许”老艺术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电影到最后,乔治也没有出演有声电影,但他因跳舞而重新找回了快乐。

这部《艺术家》是哈扎纳维希乌斯本人对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电影精华的提炼浓缩,综合了当时的各种电影类型(歌舞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再度将电影艺术创作和商业素材进行的一次完美结合。

让人默然思考的“正喜剧”

《后裔》(The Descendants)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

编剧:亚历山大·佩恩

奈特·法松(Nat Faxon)

吉姆·拉什(Jim Rush)

主演: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

谢琳·伍德蕾(Shailene Woodley)

博·布里吉斯(Beau Bridges)

国家:美国

片长:110分钟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马修.金是夏威夷一名功成名就的地产商,但他长期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与妻子长期冷战,对女儿无甚了解。一次游艇事故使妻子昏迷不醒,马修突然间意识到家庭的重要,被迫审视自己的过去。然而妻子病情垂危,面对火冒三丈的岳父和10岁大的小女儿,马修茫然无措,只得去寄宿学校寻找因与母亲交恶不肯回家的大女儿,却见到大女儿的种种叛逆行为。与此同时,马修从祖辈继承而来的土地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是否继续持有土地也成为让他持续纠结的难题。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这一次在夏威夷的碧海白沙之上,上演了一出爱与背叛、失去与坚持的故事。佩恩擅长于在有缺陷的普通人生活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温情和喜剧效果。在发现凯.哈特.赫明斯这部长篇小说之前,却并未过多着眼于人物的多种情感和情绪控制。乔治.克鲁尼在将近两小时的影片中洗尽铅华,出演一个永远穿着花衬衫和粗布裤子,疲倦软弱的中年男人。谢琳.伍德蕾是本片另一大重点,真实表现了一个事事不恭的失足少女是如何转变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女儿,愿意陪伴并维护自己心力交瘁的父亲。

对矛盾娴熟的应用是佩恩的强项。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为:淡淡地把故事说给你听,讲到痛处,不经意开个玩笑。如:发现妻子出轨后气急败坏的马修穿着拖鞋跌跌撞撞冲进邻居家;悲伤桥段时背景响起夏威夷当地音乐;故事结尾,马修和情敌并没有仇人相见,不似好斗的公鸡,却像两只泄了气的皮球……这种看似调侃甚至“挑逗”的矛盾,极其考验导演对于节奏的掌控和对于情节深浅的拿捏,也让这部“正喜剧”能让观众在影片结束之后默然思考。

一个美国式童年

一曲精彩的交响曲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

导演/编剧: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

主演: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西恩·潘(Sean Penn)

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片长:138分钟

《生命之树》是泰伦斯.马力克38年导演生涯中拍摄的第五部剧情长片。电影从中年建筑师杰克(西恩.潘饰)中年时期的工作场景,倒叙到上世纪50年代德州韦维科市他的童年场景。马利克让所有科学的奇思妙想以及男孩、父母及其兄弟的日常场景都带上了一种神奇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与杰克家庭的宗教背景紧密相连的。然而马利克所表现的天地演化与《圣经》无关。《生命之树》里没有上帝,但他所描绘的科学意义上宇宙的起源与进化依旧带有某种奇迹般的色彩。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上升到了抽象深奥的层次;仿佛一篇描写宇宙创世的史诗,但本质上它亦是对美国式童年的一次直观的回忆 。这些场景就如《生命之树》大部分时候一样,基本不靠对话展开,只有一些段落私语式的旁白以及大量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巴赫、勃拉姆斯、柏辽兹、霍尔斯特、格莱克、马勒、雷斯皮基等等——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的配乐方式搭配那些迷狂而抒情的画面,其表达力是言语无法企及的。

马利克在影片中不仅表现出回忆,更大胆尝试了表现出回忆引发的怀念之情。片中人与自然、物质与抽象之间的张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用电影的特性表现了主观意识,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组合成了电影主体。细致入微的手法表现出男主角回忆起来的日常琐事,让这些小事也有了超脱时空之感。 而且他手中的镜头似乎完全不受景框的约束。正如马利克大多数的影片那样,《生命之树》明确表达的东西寥寥无几(甚至角色姓名与故事的时间地点都没有确切交代)。相反,它以记忆片段的形式扑面而来——时而粗糙尖锐,时而平滑舒展——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被一一重新想起。

和《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异曲同工,《生命之树》仿佛一部交响乐,起伏连绵、汹涌澎湃,却始终呼应着作者钟爱的主题——两者均广泛涉猎了音乐、美术、诗歌,并比主流叙事电影更多地使用了前卫的手法。

温暖的“正剧”

《相助》(The Help)

导演/编剧:塔特·泰勒(Tate Taylor)

主演:艾玛·斯通(Emma Stone)

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Bryce Dallas Howard)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Octavia Spencer)

国别:美国

片长:146分钟

作为塔特·泰勒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根据凯瑟琳·斯多克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州种族主义盛行,黑人女佣屡屡遭受白人雇主不公平对待的社会现象。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白人女孩斯基特(艾玛·斯通饰),她从小由黑人女佣带大,而当她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被自己视为母亲的女佣被辞退。个性善良的史基特对黑人女佣群体充满同情,她看到家乡的黑人女佣每天忍受白人女主人的歧视和侮辱,决定通过写书来帮助这些女佣脱离困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采访工作。当这本名为《相助》的书出版并成为畅销书后,种族主义问题开始被人们严肃讨论,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上世纪60年代的古董车、发型、社交风情及无处不在的雪茄烟,处处洋溢着温暖明亮的气氛。塔特·泰勒选取了该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焦虑心理,故事的题材和时代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但影片选择了通过一种明朗温和的叙事角度和浪漫温馨的摄影色调,让一部严肃题材的正剧带上了轻喜剧色调。在这里找不到厚重的自我意识,本片的出发点也并不是要单纯地向读者及观众来阐述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及社会不公,主角不是政治斗争,而是这些可爱的南方女人们身上坚强、乐观的力量。

财经和娱乐的化合反应

《点球成金》(Moneyball)

导演:贝尼特·米勒(Bennett Miller)

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

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

主演: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乔纳·希尔(Jonah Hill)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国别:美国

片长:143分钟

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小说《点球成金——逆境中致胜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讲述曾是球场新星的比利.比恩(布拉德.皮特饰)带着强烈的好胜心转投到一家小市场球队的幕后管理,面对寡薄的薪金和财大气粗球队的挖角,比利决定颠覆球队经营准则,他雇佣了一个足智多谋、精打细算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生彼得.布兰德(乔纳.希尔饰),抛弃了联盟评价一位球员能力的标准思维,借助电脑程序,以统计学的方式分析数字,来评估对球员的投资。如此违背市场趋势的做法,一开始遭到了上至球队管理层,下至球迷的一致反对。然而事实证明,比利通过这样的资源重新分配,组合出了最能发挥战力的团队,出人意料地以小搏大,甚至改变了棒球赛场的原有标准。

正如比利在片中的台词,他的目标不是赢得比赛,而是要改变棒球运动的格局,改变游戏规则。《点球成金》也没有遵循传统运动励志类型影片的老路,影片切入点并非美国大众对于棒球运动的喜爱,而是俱乐部经理的戏剧性人生。

篇5:电影《八佰》影评观后感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军人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篇6: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

所以今天约了两个好友去电影院看了心向往已久的《八佰》。看完后对我的冲击非常之大,我一个大男人泪目久久不能停歇。

《八佰》由管虎导演的,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由近八佰名中国军人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

看完后我有几个感想:

1,因为刚开始的抗战,国军的不作为导致了我国军队溃败得一塌糊涂。

2,连续的战败把一些军人都打怕、打怂、打得没有血气了。

3,国民因为连续战败也对军人失去了信心,对国家被占领也麻木了。

4,在四行仓库中奋战的是一群保家卫国,心怀家国、心怀信仰的真正军人、英雄。而隔壁租界中的百姓过着自以为安逸的生活,“歌舞升平”活脱脱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国家强大的力量;剧中记者还有一些外国人因躲在英国国旗下而能安然渡桥,走过战区。反观《战狼》中吴京因手持中国五星红旗渡过外国战区。这时才更感国家强大带来的民族尊严与安全感。

6,每个人的奋战都有意义;虽然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军人并不多,但在他们不屈的浴血奋战后,终于激起了民众心中沉睡的雄狮。

7,战争就是政治的手段;至于为什么,你们看完便知。

8,我为生长于华夏而感到自豪,我为那些因抗战而失去生命的中国军人感恩。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2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3

这是一场大家都熟悉的战役。其实,它称不上是一场战役。

这只是一座孤城上最后的防守,最后的军人,他们如困兽一般的坚守,而已。

无法形容自己坐在电影院时的心情,对这部片子期待得太久了,久到有一些害怕,害怕看到的不是我想看到的,害怕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

无处不在的网民们剧透说,头盔用错了,坦克的型号不对,那两匹马也各种不对,而我,从第一分钟那个软糯的上海话声音出现的瞬间,就攥紧了手机,用尽力气地握住。似乎这样,才足以让我有力气抵挡住接下来的惨烈。

“点枝蜡烛,摆一碗酒酿圆子”这应该是上海人祭祀的习俗吧。

此刻,当我再次想起这话的时候,忍不住想起自己,每年祭祀时,可曾想过那些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们。

而我们,就是影片中提及的那四万万人啊。虽然时光流逝,四万万的基数越来越大,可按理说,应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吧。我们在高楼大厦,钢筋铁骨中穿梭时,可曾在心里竖一座碑,那上面,布满弹孔!

画面转向那匹漂亮的白马,它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它的身躯染上了血色,它的蹄声“蹬蹬”,一声声敲痛人心。对面租界,有女人在唱着歌剧,江的这边,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倒下了,就换你。”

我在回忆剧情的时候又一次热泪横流。

看着那些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

看着河那边的年轻人,为了将电话线带过河而被打成筛子;

看着那面倒下又站起来的旗帜;

看着小男孩搂着白马脖子的片刻宁静;

看着老光棍凝视着女孩脱下衣服的背影;

看着老艺人唱着《长坂坡》,要杀个七进七出……

鼓点声中,多少英雄止步桥上,鲜血将历史浸泡出了浓重的红与黑。我站在几十年以后的盛夏,看镜头下的雪,轻悄的,盖不住一张血污的脸。

电影很长,两个半小时,短暂的宁静都会被枪声打碎。我和朋友说,别带孩子去看。场面太过惨烈,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炮火击碎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居然生出了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错觉。

那个年代,那样的一批人,其实有很多人是怯懦的呀。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他们献出了所有,冰冷的历史却只留下几行字。

那个被打穿了脸颊的老兵油子,

那个没拿过枪的铁算盘,

那几个不敢杀人的新兵蛋子。

他们的家里有娇妻,他们去上海的时候还做着上游轮玩的美梦。如果他们活在现在,或许会成为白领,和我们一样一边抱怨一边行色匆匆;

或许会是一个农民,因为天气不好而骂几句老天;

或许会在工地打工,开着塔吊俯视着脚下变得渺小的人群。

如果他们活在现在,也许生活很艰难,但是,至少不用面对凛冽的炮火,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当电影镜头转向特派员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活下来的勇士们后来的遭遇。被软禁,被暗杀,过了悲惨而与世隔绝的四年孤军生涯。

后来,他们有些回了原籍,有些留在上海做苦力,终此一生,再不能重返战场,杀敌报国。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就这样被重力折断了。

电影停留在他们冲过垃圾桥的刹那。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抛开那些所谓的硬伤不说,有些史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杨惠敏泅渡送旗,比如四百多勇士最后浴血冲桥……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4

《八佰》是这几年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

作者谭飞

英雄豪杰都是凡人变的。这是我再看《八佰》的感觉,这是一场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大型真人秀。感谢管虎导演,让我见识到了这场真人秀展现出来的战争的残酷,还有人性的光辉。在这场谁也输不起也不能输的真人秀里,谢晋元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正规军、保安团的八百儿郎们,以把仓库当坟墓的决绝,完成了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在看《八佰》全过程中,从窒息、压抑到窃笑,最后热泪盈眶,恍惚间我也成了这场惨烈的真人秀之外的银幕外那群看得热血沸腾、欲罢不能但又帮不上忙的看客中的一员。

当别人问我《八佰》怎么样时,我还深吸了一口气,我说:我现在才知道,真的打起仗来,一个人是真的想不到自己的死活的,这人脑子里可能只会想到:得把这帮龟儿子打下去……

于是我看到了影片最震撼的镜头:一个个士兵排着队,身上系着成捆的手榴弹,从几层楼上跳下去的同时引爆,好让敌军的铜盾土崩瓦解。个别人还能跟别人说上一句:绑紧点。

我想不到什么人能在这时完全不考虑自己。英雄,只有英雄是这样的。

敌人夸口说三个小时能拿下四行仓库,说实话,我都差点信了。因为要知道七十多年前的国家和军队太弱了,那时的贫弱,就像那时的苦难一样刺眼。

成排往下跳的士兵,每个人跳下去之前都要喊一声自己的籍贯和姓名,大多数人连照片都没留下。我一扫而过,来不及记住银幕前每一个士兵的名字,但我记住了这些人:八佰。

不止我记住了,连河对岸原本歌舞升平的租界里的芸芸众生们也记住了,所以,白俄妓女能拿着卖身钱认捐;开赌场的拼死送电话线;黑帮老大招募帮手;戏子不再秀爱国;女童子军敢冒着危险游过河;没了工作生活窘迫的老师敢背着老婆把项链扔到捐款的旗面上,连一向唠叨的老婆也不再责备;原本有钱便是娘的记者也会为了一句承诺带走战士的信物……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到了一群特别带种的好汉。何况河对岸是一群值得拼上钱粮甚至性命的一群好汉。他们连照片和名字都没有,打起仗来,身边谁都顾不上谁。

后死的弟兄把先死的弟兄抬下去接着顶上。这是我听到最震撼的话了。这哪里是人命?在镜头外,我都能感受到这些士兵们的淡然,还有准备赴死前排队洗澡的平静。

没有战争、不当兵的话,他们就是一群农民、大老粗、街市无赖、老实伙夫,偏偏跌入了这个修罗场。什么叫国际社会同情和援助我想他们是不知道的,连他们在这个国家的哪个地方都要有人用地图指出来。就是这样一群放在现在来看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的人,成了一群可以让人在河对岸抱拳行礼的战士。大概率地,我是相信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国家和大义的,但他们肯定知道什么叫爷们。

这些普通人赶上了一场战争,骨子里带着点血气,想活命的心思动过,但时局不好,走了太丢人,干脆都死在这儿吧,能落个好名声,家里的牌位都立好了……我的心思随着影片的推进而推进,眼见着一个个到死衣服都破破烂烂、浑身脏兮兮的人倒下了,我已经忘记现实里他们是哪个明星,哪个演员了。在我眼前的,是几十年前那一场激战中死守不退的军人,虽然他们中有些人,曾经不过是懦夫和无赖,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后唱着秦腔京剧扛着旗,面对重炮和坦克,来演一场生命中最后的大戏。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再看八佰,何止“八佰”。感谢管虎,感谢《八佰》。祝福它,期待它,希望电影人和观众一起为它集气。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5

很多人可能不是很喜欢这类型的影片,作为历史老师,我一个人去看了这部以淞沪会战四行仓库守卫战为题材的影片《八佰》。

关于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我想但凡有些历史常识的国人都是有些印象的,在这场战争中,四万万同胞举全中国之力,历时之久,终于赢得了这样一场看似必败的战争。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我们牵制了二战中日本的绝大多数兵力,但是在这场浩劫中,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影片中,黄晓明所扮演的角色说了一句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不管输赢,我只想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让更多的国人不要再受到战争的磨难”,可是如果这场战争我们输了,哪里还有国人一说。先于上海沦陷的东北、华北地区的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无不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流离失所不在话下,甚至成为生化实验下的牺牲品,妇女沦为慰安,孩子从小接受奴化教育……试想推之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多么可怕是事情,哪里还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庆幸的是这场战争我们是胜利了,才有了现在的小康社会、才有了国人的平安喜乐……

回到影片本身,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点:一个是苏州河两岸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租界区的歌舞升平和四行仓库的枪林弹雨、血肉模糊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欧豪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从一开始企图从水路逃离到对岸、连扳机都扣不动的懦弱小伙,到后来为了守卫旗帜不倒而英雄献身。

还有一个就是贯穿于全剧始终的一匹白马:这匹马的出现是由一个小意外而引出,在如此混沌的环境中,通体雪白、长鬃飞扬,不得不说很惊艳。在战争过程中,由于受到惊吓,白马在苏州河畔一路狂奔,也曾受伤,但它始终是这部剧的颜值担当,在团座谢晋元与日军指挥官的会谈中它还充当了门面担当的角色。甚至在结尾处,在这场保卫战落下帷幕之后,它在一片废墟、满目荒凉中再次冲出……虽然我觉得它抢了“小湖北”的戏份,但是还是想给这一幕点赞。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场景令人泪目,比如那些绑着炸药的终身一跃,比如赌场刀子冲破枪林弹雨将电话线送到对岸;比如何香凝先生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比如大学教授在募捐之际将妻子的项链扔下楼去,在看到撤离中被射杀的士兵时拿出自己的枪进行反击;比如赌场老板蓉姐,用斧头砍下柜门,拿出吗啡给到伤员……

但是也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仅代表个人观点):

参与这场守卫战最小战士“小湖北”,我原本以为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缩影,尤其是在撤离前夕,团座谢晋元对他说:你一定要活下去,去看看好起来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影片最后用一个远景的形式展现了当下四行仓库遗址矗立于繁华大上海一隅的场景,一方面可借遗址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另一方面也以当今大上海的欣欣向荣的场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但总归觉得这个结局还是太突兀,没有个很好的前后衔接,如果用幸存下来的“小湖北”的视角来讲这里或许会更好些。

另外就是,大家观影应该都有前奏需要看一会儿才能进入剧情的感受,而影片开头节奏较快,很多场景让人没有来得及作出反映就一晃而过。而在撤离最后,当日本的机枪扫射在冲上桥面的士兵的时,对岸的民众冲破栅栏,在桥头设立的铁门处挥舞着手掌的场景却久久不息,我大概能理解这个场景的存在是为了反映出,八佰勇士所唤醒的国人的觉醒,但个人还是觉得过于矫情。

影片中很多场景之于太平盛世中成长的我们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影视作品反映出来的不过是当时的一些缩影,真实与否无需定论。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战争远比影片来的激烈且残忍,那些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与牺牲也是永远无法磨灭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唯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愿世界和平!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6

《八佰》这部电影是在前些日子上映的,我妈给我说这是一部抗战的片子,我本以为这是八百壮士抗争成功了呢?谁成想,最后的结果令人感到伤感!

《八佰》主要讲的是一九三九年,关于“淞沪会战”的故事,位于苏州河北岸的是战火硝烟不断的”四行仓库”的所在地,而河南岸的却是英国人租借处,人民安居乐业,一条河流,将两地分成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色!经过不断抗战,最后虽然失败,但依然有大多数战士存活了下来!

在《八佰》中,最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一个片段是在日军准备爆破大楼时,因为他们四面八方都有钢板防护,手榴弹一扔就弹开了。于是,一位士兵将炸弹绑到了他自己的身上,他不顾敌人重力的炮火攻击,纵身一跃,直接跳入了一群日军所围成的钢板阵,随着一声响动—“咚——”他与一些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了:之后,越来越多的战士也像先殉职的那一位战士一样;身绑炸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其中,我还特佩服一个人,他叫“刀子”,他本来在难民过桥时拦下了一个想“逃”的军人,但在德国人运电话线受阻时,他却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将电话线安全运到四行仓库!

从大体上看,他们的抗战已经输了,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所铭记,他们,才是真的中国人!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7

电影《八佰》“轰炸式”的宣传让我的心蠢蠢欲动,昨日,我和妈妈终于一起去看了这部最近很火的国产抗日片,看完后心里对那些抗日牺牲的英雄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敬佩。

这部影片是从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的尾声战役改编而成的,主要讲了“八佰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最后成功突围到租界的故事,场面非常的震撼。

当然影片中也有很多让人泪崩的地方,触动我的泪点是一位战士把炸弹绑在身上,然后拉开引线往楼下跳,因为当时日军要用炸弹炸楼,如果一旦成功爆炸,那么四行仓库就全没了,然而日军他们有盾牌举在上面,手榴弹根本扔不下去,所以战士们只能这样从高空跳下去,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战士牺牲,且在跳楼前还报了自己的名字,一句“娘,孩儿不孝了!”彻底让我忍不住了大哭了起来,他们也是有爸有妈的孩子啊!但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奋不顾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的精神,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感到自豪,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但我们那份爱国的精神和那颗爱国心是一成不变,是一直长存的。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现在繁荣昌盛的祖国!

看完这影片,我的眼睛哭肿了,迟迟都缓不过来,能让我哭得这么厉害的电影,这是第一部,等长大了我一定要去四行仓库看看,一定要记住这些先烈们,勿忘国耻!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8

整场电影看完,心情无比沉重,久久不能平复。

回想小时候,爷爷跟我讲述他们在战场上的悲烈,奶奶跟我说白洋淀百姓在日军侵略时对枪炮声的恐惧。至今还记得他们最喜欢看电视剧是《长征》。

电影《八佰》场景高度还原历史,代入感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置身苏州河对岸的真实感。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战役的最后一役,留下的是以谢晋元为首的第八十八师524团,坚守四行仓库,他们这四天的生生死死就是《八佰》。

四行仓库,一个特殊的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灯火辉煌的英美租界,光怪陆离,歌舞升平;一边是浴血奋战的四百战士,血肉横飞,硝烟弥漫。一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场历史直播战役,通过电影形象描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战士们保家卫国,壮怀激烈的决心,电影中微观战场的刻画,击爆无数人泪点,蝼蚁尚且贪生,影片中就连老鼠也要求生,有人却在赴死,为抵挡日军进攻,陈树生抱着两捆炸药包,纵身一跃,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在他之后,一个个战士拉响身上的炸药包,大喊着自己的姓名,跳下仓库。“护旗手”坚毅的守护旗帜,整个过程,就像是接力赛,那面飘扬的旗帜却更显悲壮。

电影的燃点与泪点太多,战士们保护的不是旗帜,而是民族尊严,战士们激发的是整个民族的血性!这场电影用历史警醒我辈,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9

在久违的电影院里,和家人们一起看了点映。一边是炮火纷飞、断壁残垣,一边是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河两岸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又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坚持战斗的一身肝胆;明知此去不归,依然身围炸弹纵身跳下同归于尽的不回头;明知此生再难见爹娘妻儿,仍然为国捐躯的一往无前……没有人愿意牺牲,却有人不得不牺牲。

纵使是市井混子,在国难当头时,也愿意舍得头颅去碰那子弹一颗。生如蝼蚁亦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却有不屈之心。民族血性一直如此。面对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拼了。

租界里的人看着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现在的我们在这大荧幕上看着那段黑暗无边,泣血挣扎的历史,不是全貌,却也掀开了一角,让我们窥见那无奈、无助、无望被裹挟着、推动着,那无畏、无惧和无穷的力量在守护着,奔涌着。

没有战争不惨烈,以前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如今的明抢暗箭,防不胜防。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新的战斗,如今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呢?

至少,我们可以再多一点努力,去多了解一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个数字,是来时的路,也是未来前行的灯塔。

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10

忆风雨,跌宕征程·兴;展江山,昂扬而起·鼎。——题记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

这就是我的家,以前的家,《八佰》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绝望和希望相缠绕所呈现的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里面的人物并不是非黑及白,还掺杂着灰色的形象,想要逃跑的士兵,租界民众等等,他们是一个个等待“唤醒”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他们的“白”在于为八佰壮士捐物资,企盼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出现。

每一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又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喊着自己的名字和遗言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句台词印在了每个人心里。

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从栏杆对面伸出双手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被真正唤醒了。

最后的那匹白驹,它就是希望,是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永不屈折的希望。

上一篇:项目考核封面设计下一篇:关于校园招聘会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