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入殓师有感

2024-04-12

观入殓师有感(精选8篇)

篇1:观入殓师有感

在冲霄兄所推荐的影片中我首选了这个片名新奇的,没想到刚一开始便被沉重、宁静的思索气氛所吸引。果真是入殓师,他有什么故事要讲述呢?序幕由此拉开……

几次眼眶不禁湿润了。好久了,好久不再为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而落泪,也好久不曾为生活中的人与事而哭泣,尽管有过悲伤,有过叹息,有过心痛。这部日本影片的细腻之处便是感人之处,便是饱含人生真情之处!

影片引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得话题,比如,正常职业、死亡、亲情与爱情。

作为入殓师,小林大悟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旁观,看着各种各样的死者,也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而后是自己试着主动参与,获得死者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最后是亲自送别朋友亲人,对死者的尊重,对情感的领悟。由最初送别他人的一种遗憾之情到最终送别自己父亲的痛失之情,他获得的其实是一种幸福,明白了珍贵的亲情一直都在那里等着他。想想我的爷爷与奶奶、外公,想想我的好朋友常林,多么渴望时光可以倒流,多么渴望再回到他们身边!生活中没有什么人不可以宽恕,只是我们不理解他们的内心。倔强的人们,不善言表的人们,一时冲动的人们,他们承受着我们所不知的隐痛,而我们往往在失去时才突然明白,此刻似乎一切都又显得迟矣!

他们称死者为往生者,死与生一直都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哲学上讲,生死都是一种物质状态,只不过是在宇宙中转变形式而已,宇宙中的元素毫无变化。死也许是现实世界的生者的解脱,是对另一世界的生的追求。面对死者,我们是悲伤与恐惧,还是平静与欢送?乡村有这样的店,名为“红白喜事”,而其中的“白喜事”就是指丧事,世人早有睿智者看透生死才有此名吧?尊重死者,好好送他们离去;珍惜生者,好好相亲相爱!庄子为妻鼓盆而歌,陶渊明书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才算真正的“达人”!

《入殓师》自然离不开入殓师这个职业,世人不理解死,故而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业行为。类似的“行”与“业”有多少被认为“非正常”呢?有多少算是不体面呢?或许也只能像死者家属有过丧事才能理解,又或许像小林大悟自己从事过才能体会并渴求受到尊重呢?

爱情如花,看起来美,却又是那般的脆弱,从小林大悟不得不为了钱而做入殓师就可以看出,没有钱如何生活?不能维持生活还谈什么爱情?如果不是美香因怀孕而主动返回,如果不是恰巧经历老奶奶离世的事情,恐怕她也不能理解(或者及时理解)自己丈夫的固执与伟大,最终彼此都将是痛苦,爱情就成了痛苦的根源。

谁又能理解谁呢?谁又能真正坦荡无怨无悔地爱着谁呢?

哈,说不清呀!鲑鱼的逆流而上,总有一死,何必那么执着的往上游呢?新生代的鲑鱼总能逆流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大自然就是一个迷!

哦,道不明!在大家享受的时候,不如就用老入殓师的那就话来说吧——“啊,罪过”。某些生就是建立在某些死的基础之上,生生死死就是“道”之所在!

篇2:观入殓师有感

全剧以大提琴师小林生活工作贯穿,先是所在的大提琴团队解散,他迫于生计和妻子回到老家,误打误撞误入了一家“旅行的家务助理”,一个大提琴师一个入殓师,一个是高尚,一个是低贱的生活,但是薪水不错,就勉为其难的工作了。当他面对第一具尸体时,那是个腐蚀,他恶心的差点把肠子吐出来,他恐惧,在澡堂一遍遍搓洗着身体,似乎要和刚才面对死亡诀别似地,当他回家后看到妻子炒鸡块,还是忍不住吐了出来。而这一切他只能独自默默忍受,他甚至认为现在入殓师的职业就是对自己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惩罚。

小林每天所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用酒精擦洗死者的身体,给死者化妆,甚者抹上口红,让死者恢复到生前的美丽,就像睡着了一样,每一位死者都给人一种平静的美和不平静的余味。同时,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入殓师细腻的情怀和真实的感情,而对于逝者的亲人来说留下的也是永远定格的美丽,所有的恩恩怨怨,点点滴滴随着生命的消失落入尘埃,重要的是那份思念,重要的是那曾经永恒的爱,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一刻。

而故事的转折就是小林在帮澡堂老板娘入殓时,那时他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他的妻子、朋友看着它虔诚的擦洗澡堂老板娘的身体,为她化妆,让他美丽的离开,那一刻小林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澡堂老板的儿子对他的拥抱和感谢,当老板娘火化时,同来的还有在澡堂洗了50多年澡的顾客,小林得知了他是火葬场的员工,他亲自将老板娘的尸体推入火炉说:死可能是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带给人无尽的思索,这也许就是生与死的简单意义。

篇3:《入殓师》:温情驱走冰冷

——泷田洋二郎

死, 死亡, 提到它便会联想到黑色, 冰冷, 恐惧。而《入殓师》用一种静静地温情脉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何为“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 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 “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 骨肉之情、朋友之义、夫妻之爱以及对工作的自豪都包含其中。

在拍摄《入殓师》之前, 导演泷田洋二郎曾作为入殓师助理接触过入殓师这个社会地位很低、薪酬很少的职位。“我意识到入殓师照顾人们最后一程的过程优雅得惊人。周围一片寂静, 你只能听到、感受到入殓师的动作。我觉得照顾人们走好最后一程是一件看上去很神圣的事情。”也许正因为这样, 一部话题沉重却被拍得优雅温情。

《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 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 变得不再可怕, 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 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 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一、骨肉之情

人的一生, 由爱生, 由爱终。我们被最爱的人温暖的带入人间, 离开亦是希望温暖的离开。

当在澡堂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材里被推进黑暗的火化炉时, 儿子山下君割舍不下母亲, 冲到火化间的外面, 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山下君听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才知道, 母亲在圣诞节那天, 买了个小小的蛋糕为自己过节。而那时自己在做什么?没有陪在母亲身边, 没有给母亲打电话。山下君哭泣着, 不停地道, “妈妈, 对不起”。

人的一生中, 对至亲的人永远少一分爱, 再多也不会够、也不会满。

三十而立的小林君忘不掉儿时父亲狠心离去的伤痛记忆。在春暖大地落英缤纷之时, 小林君得到了三十年没有联系的父亲的消息, 然而却是死讯。挣扎了许久, 小林决定去送父亲的最后一程。一直以来, 父亲在小林的记忆中都是模糊的影子。直到扳开父亲那双僵硬的手, 一颗平滑的石头掉落, 父亲在记忆里开始清晰。三十年, 父亲爱着孩子, 三十年后, 孩子明白了父亲沉甸甸的爱。不说明不见面, 也抹不去的爱意。小林君转身把石头温柔的贴在妻子隆起的小腹上, 爱像阳光一样充满了整个房间, 整个世界。

二、夫妻之爱

在电影前半部分, 美香放弃城市的所有, 陪着丈夫回到乡下生活, 贤惠善良让所有人喜欢;在后来得知丈夫是入殓师后, 生气地让丈夫辞职未果后回娘家。这也是人之常情, 若是每夜睡在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 说不毛骨悚然, 简直是自欺欺人。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美香那么坚决。

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 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没有做好的饭, 没有收拾好屋子, 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 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他不是不在乎妻子, 而是在等待妻子理解他, 支持他。

美香对于小林君, 是很重要的存在。在小林君母亲离去、父亲消失的近三十年里, 美香是小林君唯一的亲人。当小林君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 恐惧占据他的心。在吃晚饭看到鸡头后呕吐不止, 他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体现了他对死亡带来的冰冷的恐惧, 而迫切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 帮他逃离恐惧。美加是他的心理依靠。两个人的感情, 经历了波折后开始走入稳定, 在这中间他们慢慢磨合, 懂得爱需要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信任才会长久。

三、工作之义

“帮助他人踏上安稳的旅程”, 因为这句误写的广告语, 小林大悟走进了佐佐木先生的NK代理公司, 走进了入殓师这个工作。而这句话也诠释了入殓师的工作。

小林君在作为入殓师之前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周围朋友、妻子、甚至自己内心的恐惧。但是佐佐木先生发现了小林君心底善良、温柔的一面, 极力地鼓励他不要放弃。有一次, 佐佐木先生和小林君迟到的那户人家, 小林君看到佐佐木先生投入地为尸体擦拭、化妆, 温柔地握着逝者的手, 最后, 佐佐木先生为逝者涂上了她生前用的口红。离开时, 逝者的丈夫追上他们, 向他们表达了感谢, “今天是她最美的一天”, 并为自己看不起他们道歉。从那时起, 小林君心里开始改变, 他在佐佐木先生身上领悟到入殓师工作的意义:“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 给她们永生的容貌, 这要有冷静、准确, 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在分别时送别故人。静谧, 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小林君不再畏惧世俗的眼光, 他的手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 抚摸过他们的脸颊, 为他们擦拭身体, 为孤寡老人整理, 为老奶奶穿上遗愿提到的长筒袜……让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入殓师的工作得到的是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工作没有尊贱之分, 每份工作都有其美好之处。小林君正是发现了入殓师的温情与美好, 才以入殓师自豪。

篇4:观入殓师有感

日本电影《入殓师))从2008年9月上映开始,就接连获得国内外一系列的奖项,并最终在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这部影片算得上一部大片。这种大片带给观众的,并非好菜坞式的视听感官盛宴,而是饱含人文关怀的现代精神佳酿。

影片中,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是东京乐团的大提琴手,买下昂贵的大提琴,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无奈之下,他带妻子回到了山形的老家,无意中看到报纸上一则招聘广告:“年龄不限,高薪保证!旅行的助手,NK代理商!”面试的地点是一家十分奇怪的事务所。一个被称作社长的佐佐木老先生,连大悟的简历都没看一眼,就立即决定录用他。大悟随后才知道,NK是入殓(NOUKAN)的缩写,他的工作是为刚去世的人净身、擦拭、换衣、化妆、入棺。从一开对死亡的恐惧、厌恶到后来的敬畏、淡定,大悟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尽管了遭遇很多的误会,他还是坚持做了下去,并渐渐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妻子的理解。最终,他自己也从这份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与我原来印象中关于日本人的诸如死亡崇拜、嗜血、恋尸癖大相径庭的是,这部日本电影虽然表现的是与死亡相关的场景和主题。却从头到尾没有一丝阴森恐怖的气息。该片的创作源于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小说中,纳棺师以敬意和温情送死者最后一程。仿佛跨越生死的界线,愈接近死亡,愈能重新体认生命的尊严。影片’《入殓师》基本上淡去了小说的宗教色彩,其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因袭,而指向具有人类普适性、亲和力的生命观、价值观。这恐怕是该片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它摘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重要原因。

一、生命拥有尊严:对死亡的敬畏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整部影片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精彩片段,要数一次次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纳棺之仪”。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一丝不苟、井井有条、专业而优雅。他的眼神也是专注、冷静、平和、温柔的。家人们则静静地守在逝者的身边,深情地凝视着这一切。整个过程是那么圣洁、静穆和美丽,宛如一场对生命终点的无声礼赞。

我们知道,仪式向来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必须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但影片《入殓师》中的这些表达,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千篇一律的程式重现,而是通过入殓师进行的非常艺术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入殓师的一举一动,守护的是人的生命的尊严,不仅仅体现出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达了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因为,无关宗教,不管有无“天国”,人可以体体面面、庄严郑重地离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尊重。

每一个历经红尘的逝者,不管他的人生是辉煌还是黯淡,是美丽还是丑陋,是罪恶还是伟大,合格的入殓师都怀着一颗平和、悲悯、温柔的心,在最后一刻为他精心打造最后留给世人的体面的容颜,尽职尽力地将美丽珍藏在阖棺的那一瞬。

日本是一个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民族。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年留学日本的戴季陶曾在《日本论》(1927)》中谈及武士道时,将其总括为两件事情:“仇讨”和“切腹”,“仇讨”就是杀人,“切腹”就是自杀。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武士习惯把自己生命的消逝想象为樱花烂漫后凄美的凋落。武士对死的感悟,诸如“无常”、“生死一如”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对生命价值的轻蔑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而电影《入殓师》通过特殊视角——入殓师的工作——重新进行探索:尊崇死,是为了生:祭奠死,是为了激励生,从而抛弃了日本传统的武士道“重死轻生”的生死观,成功地向观众传播了现代人类文明维护生命尊严的基本准则——对死亡的敬畏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二、生命在于超越:对死亡的超越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影片中一位老火化工的这句话让我们感动不已。他说:“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我们常常避讳谈及死亡,但每个人其实都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无法拒绝,无从逃避。然而,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切归于幻灭和空寂,永堕可怕的虚空的深渊。死不过是漫漫长路的一站,经过那道门,通往下一段旅程。能够这样看待死亡,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的力量。

电影《入殓师》的片名还有一个译法,叫“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师帮助生者与死者完成一场难舍的告别后,二者都将带着彼此的记忆,开启各自新的旅程。入殓师不仅仅送死者去远方旅行,也为生者带来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

影片中还有一个片段,特别令人回味。小林大悟在桥上看到那些逆流而上的小鱼,它们明知自己往上游可能会失去生命,依然要迎着漂下的死鱼,前赴后继地奋力向前冲。小林为之惊叹和不解,求教于路过的老者。得到的回答是,这大概就是天性使然。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死亡呢?对于这些小鱼的整体而言,死亡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最后总会有鱼活着回到温暖的故乡产下卵,让生命延续。死亡不是终结,它蕴含着新生。人也一样,尽管死亡是一种宿命,尽管人类每时每刻都有成员死亡,但活下去的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努力创造新的生命和生活。这不正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天性么?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光辉、生命的美丽、生命的力量不正体现在这里么?

影片就这样从浓墨重彩地描绘庄严静穆的纳棺仪式入手,最终升华为对人类生命的整体观照。入殓师的职业并非仅仅是为了让逝者安静地上路,更是在为他们创造一次新的生命气息,以便在踏上下一段旅程时展示出生命的绚烂和荣光。由此我们可以反观生者的存在本质,捍卫我们屹立于世、人所应当具有的尊严和高贵,进一步增强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三、生命属于爱:倡导宽容关爱,走向和解新生

篇5:观《绝命后卫师》有感

第五次反围剿伊始,蒋介石调遣百万重兵,全面围剿中央苏区,意图将红军主力部队一举歼灭。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临危受命,作为后卫掩护红军主力突围。他们一路喋血鏖战,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中央红星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与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湘江的惨烈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6000余人全军覆没,他们为主力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胜利完成断后任务,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绝命后卫师》将焦点放在普通的红军指战员身上,除了着力刻画了以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林以及团长苏达清、韩伟、蔡中、政治委员俞选文等34师核心指挥员的同时,还挑选了赖老石头、赖娇娇父子;林金成三兄弟;张桂雄、李满玉夫妇;木子李与猎人师徒等一系列人物……正是这些人物在后卫阻击中的坚守,在明知道是一路赴死的战斗中用生命保全了红军主力、保全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

篇6:《入殓师》的影评

——《入殓师》

一看完这部影片,我只想说,太耐人寻味了,那大提琴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不能逝去,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导演用大悟演奏大提琴来表现他内心的活动,那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部影片是穿插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而这些矛盾冲突又在人们面对死亡时被爱化解,而贯穿影片的则是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大悟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失落、绝望”到“重新拾起希望”再到“抗拒,退缩,犹豫,挣扎”到最后的“释然”。现在我们从这几个不同的阶段来说明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一个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交响乐团解散了,大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难以承受,导演在这里应用镜头俯视的手法让大悟那惊愕的表情,孤独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和迅速离去的众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份工作对他和对其他人不一样,这是他的理想,他甚至还为此去银行贷款买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大提琴,现在理想远去了,成为了过去,大悟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所措。在这里,导演给了夕阳一个镜头,人生来了一个大转折,从影片开始到这里,各种场景还是暖色调,接下来就转入冷色调了。

被狠狠摔回现实的大悟也在那条章鱼的命运看清了现实,这把高贵的大提琴根本不属于他,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镜头中大悟那无奈的表情和眼神深深的流露出他内心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放弃吧,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卖琴之后,他却感受到了自己获得了解放,原来自己一直被这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束缚者。

昏暗的灯光,古朴的气息,大悟的山形老家是给人一种怀旧的味道,然而大悟却对这里却没有什么回忆,他对他爸有外遇,抛弃她们母子而跟别的女人走了却记忆犹新,这里就对大悟跟他父亲的矛盾定下了基调,虽然交响乐团解散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大悟在DK代理找到了工作,却误解了这份工作的内容,结果当他得知这份工作是跟死人打交道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从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沦落到做纳棺的工作,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现实。可是在心里,大悟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从回到山形老家开始,影片一直是冷色调,环境一直是阴郁的,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小林大悟现在的内心世界是阴郁的,死亡是阴郁的,家具等一切似乎都是阴郁的。

接着是小林大悟第一次去纳棺,零乱的房间,发臭腐烂的食物,腐烂的尸体让他难以接受,在回来的车上,他身上的臭味被几个女学生发现,他感到羞愧极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路过了小时候的澡堂,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澡堂还是没变,澡堂里小林大悟在澡堂疯狂地搓香皂洗澡,每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好几次香皂都滑出手,他只想尽快地摆脱那种死人的味道。

澡堂老板娘和他儿子山下的矛盾也在这里展开,澡堂老板娘坚持将澡堂一直经营下去,而山下则坚持要母亲把澡堂卖了,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当他们看到小林大悟时,澡堂老板娘觉得小林大悟出息了,小林大悟在这时也没有说出事实,他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想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现在从事纳棺的工作,更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知道,然而越是这样,他的内心就越来越矛盾。

然后导演又给了一个夕阳的镜头,相应的是小林大悟的内心也暗了下来,在这里导演设置了小林大悟在二楼楼梯口的场景,这狭小幽暗的空间很好的表现

了小林大悟封闭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映衬着他那阴郁的表情和深深的叹息就这样,内心不堪负担的大悟拿出了尘封已久的小时的大提琴,这时的大提琴成了他唯一能抒发情感的对象。

社长来找小林大悟,小林却像遇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他退缩了。然而

当他再次跟社长去纳棺,看到社长如何让死者再次鲜活地活在世上,如何让原本冷言冷语的主人在最后面对妻子时痛哭流涕,小林大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意义,人都会被表面的东西蒙骗,死去人在没有进行化妆之前,让人感觉是那样冷冰冰,然而纳棺却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爱,这深藏心底的爱我们平时或者根本没有发觉,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这次小林大悟真心笑了,他感到原来纳棺的工作可以这样,他的状态好了很多。

小林大悟喜欢了这份工作,接下来他跟公司里尚春小姐的那段谈话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真的,社会中整日忙于生活的我们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内心那些最真的情感。

好景不长,在遇到山下后,小林大悟又一次陷入矛盾,回到家,看到妻子美

香在看纳棺的DVD,小林大悟发现周围人都不理解他,都认为这份工作不正常,朋友的不解和妻子的离去再一次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在后一次的纳棺仪式中,他又受到了那家人家属的嘲讽,不被身边的人认可接受,这在小林大悟的心里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决定辞职,然而社长的话震动了他,人活于世总是要吃的,总是要工作的,做纳棺的工作没什么不同,为了生存而已。

大雾天气,看不清道路,小林开着车在大雾中摸索着缓缓前行,道路渐渐清

晰,这不就是大悟的心境吗,在做入殓师这条道路上,他就像行走在大雾中,看不清前方是什么,然而那浓重的雾正在散去。

圣诞节来临,社长,小林和尚春小姐三人一起大口地吃鸡腿,小林开始演奏

大提琴,在歌声中,三人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是对亲人深深的的思念和爱啊,接着是一个个家庭送走亲人的充满爱的场景,小林大悟完全爱上了这份工作,电影画面的色彩开始变得柔和。

美香也回来了,还怀着孩子,但他们之间的隔阂还是没有消除,新旧生命的交替是那样的自然,为什么人们不能正视纳棺的工作呢?

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了,这时山下还是没法消除对小林大悟的偏见,在完整地看了小林大悟给母亲纳棺的过程后,山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妻子美香的内心也有了动摇。

火化澡堂老奶奶,这时在大叔的诉说下,山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了

解自己的母亲,当大叔按下点火开关时他痛哭流涕,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美丽的樱花,画面变得阳光、灿烂,父亲的死讯也到来了。这使已经归于平

淡的大悟从心理上从事实上都无法承受的消息,甚至无法理智的思考。他以拒绝去探望拒绝着父亲的死讯,秘书小姐背后的故事也呼之欲出,大悟终于明白原来爱也可以成为负担,重到让父亲几十年来都不敢来看他。

最后当父亲手中滑落那颗圆滑的石子时,他才感受到父亲对他那深深的爱,矛盾在泪水中化去,留下的只有对父亲那无尽的爱,大悟转过头,跟美香四目相对,眼中都噙满泪水,那目光中是对妻子,对未出世的孩子的爱。

篇7:入殓师影评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好处。由排斥到理解,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取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应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能够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下。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悲哀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这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篇8:观入殓师有感

一、叙事结构: 严谨、流畅

结构形式和叙事技巧是制约观众的审美过程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表现内容使创作者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则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电影《入殓师》的片名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一部灰色色彩浓重的悲情电影。可是当观众观看完整部电影后会发觉,导演不仅将它拍得感情真挚、绵长、温馨而感人,而且又有点轻喜剧的效果元素,在轻快的氛围中将影片主题很好的展现出来。这部视角独特选自与日本丧礼仪式有关题材的电影, 在讲述一位新手丧仪助理成长过程中,又加入了父子情、夫妻情、生死观等一系列深刻隽永的主题。不仅将人文关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又不至于压抑人性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叙事,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心,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更赢得了奥斯卡的垂青,获得最佳外语片奖。

二、视听语言:东方传统艺术的画影

视听语言是电影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传媒的主要特质,如何巧妙的运用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对电影本身意义重大。

《入殓师》在色彩、剪辑、音乐等方面运用的惟妙惟肖, 干净的画面,流畅自然的镜头衔接剪辑,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虽说没有特别抢眼之处,但总体上符合电影的基调。在影片中一些细节上导演运用中近景或是特写,让观众更好注意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导演已经确立了一种含蓄、优美、洁净、生活化的整体风格。

影片的次高潮,在化解人们对主人公小林大悟职业偏见的那场戏( 给鹤乃汤老太太入殓的戏) 中,导演用了叠印的剪辑手法,将熔炉中的火苗和起飞的天鹅,这两个分属不同时空中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产生特殊寓意效果——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最终的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柔情的音乐的贯穿、镜头的叠化和隐现、非凡的“化进化出”与“交叉剪辑”,以及冷色为主的色调、精致丰富的画面,“零”废镜头的处理使影片《入殓师》成为了标准的东方传统艺术的画影。

三、文化内涵:呈现人性光辉、震撼人心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说过:“这个世界上应该存在令人尊重的极为痛快的秩序,从乍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风俗中抽取这一类秩序给观众看,使他们愉悦和信服”。影片《入殓师》就是从日本风俗中抽取了传统的入殓仪式这个元素, 加以展现,使观众惊叹于这种仪式,折服于日本的风俗文化。

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再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或许这些文化的形成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有关。因为受到地形的影响,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转而向深处发展。虽不能做到广而博,但要能做到精而深。影片 《入殓师》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的入殓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 有固定的步骤,就像做美食一样严格,只有步骤准确,味道才对。正确的入殓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告慰。

诉说感情、骨肉离别、夫妻的爱、家庭的情,逆境当中的人对工作的态度、生命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笑容、泪水、感动,这些人性中的光辉,通过《入殓师》这部影片呈现给世人,震撼人心。

四、艺术风格:“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入殓师》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导演运用生活流和意识流手法,以小林大悟成为一名真正入殓师为中心情节,将缓慢的节奏、细腻的表现、生活化的表演以及三条线索的穿插,共同交织出一幅独特的日本风情画卷。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 任其泛滥。孔子在儒家思想中倡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和谐。《入殓师》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做到了这一点,将东方的含蓄美淋漓尽致的运用影视技巧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泷田洋二郎导演对整部电影的艺术风格拿捏的非常准确,加之音乐大师久石让干净悠扬的音乐,演员们真挚感情的演绎,使得《入殓师》这部电影取得的所有奖项都实至名归。

上一篇:1秋天下一篇:生命感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