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版《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2024-04-26

加长版《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共8篇)

篇1:加长版《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所以关于观看《海上钢琴师》电影的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1】

《海上钢琴师》这部老电影想表达的很多,每次我都被打动,每次我也都被带入疑惑。

我跟着他一切躲在船里,惧怕这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我已经发觉,上帝没有像对该隐一样,把他放逐于陆地,而是不再给他轻易开一扇窗户一扇门,用最好的才华把他包装起来,放到了许愿瓶的大船上,飘在海洋,没有终结,但永远接近太阳。

上帝的智慧总是无声的演说,他把人类的所有恐惧,最纯真的意念,浓缩在了这个1900孤儿的身上。他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世间百态和最脆弱最天赋的给予。

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还有人要去外面闯一闯。

那么如果我选择原地待命,也请别说我懦弱或是一根筋。

弹奏生活的章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分。

所以不要任意的去评断这个电影中的1900,是懦弱还是一根筋,是太矫情的戏剧化还是欲望都市的意识反抗,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而已。

请你别责怪,默许这世界的迁就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2】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3】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4】

常常,你可以听到一个北京人说,“我们”的故宫、国贸、天安门怎样怎样,听到一个上海人说,“我们”的东方之珠、新天地、外滩怎样怎样,或者另一个城市的人自豪的讲起“我们”的那么广阔的空间,仿佛一个城市都是他的世界。而实际上,我们往往舍不得在国贸的商场买一件衣服,舍不得在新天地吃一顿有品味的饭,在故宫、外滩也只是照照相,向亲朋证明到过这些地方。而我们真实生活的空间还是那些正付着按揭的小屋、那快要被拆迁的胡同、弄堂。在这点上,我们或许没有《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看的更加清楚,他一生生活在邮轮上,他不愿离开一个让他感到安定自由、无忧无虑的空间,他永远没有踏上陆地,开启他的“远大前程”,在我们看来,他是自闭的,但是,他也是最清醒的,在最后无比绚烂的死亡中,他走的孤独而坦然。

1900来到这个世界就显得孤独,被轻生父母遗弃于邮轮,幸运的是被豪放而粗鲁的锅炉工丹尼收养,并给他起了个长而古怪的名字。于是,1900在这艘邮轮的传奇故事开始了,他渐渐开始长大,渐渐开始观察外面的世界,终于,一种叫音乐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心弦,一位叫钢琴的淑女成为他的恋人。关于他究竟从哪里学会了钢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年内两度成为孤儿的他终于获得了他一生不会抛弃,也不会抛弃于他的音乐。此后,他伴随着邮轮在世界游历,他在头等舱以调皮的表演施展着才华,在下等舱他以更天才的表演施放着能量,期间有外界的诱惑,有外界的挑衅,他都在一阵阵短暂的波澜后重新扎根于他生长的这艘邮轮,哪怕一段隐约萌发的爱情也只是让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挣扎更剧烈了些,他还是爱那船,还是爱那台钢琴,或者更准确的说他还是对上岸后的世界感到恐惧。

在我们看来,1900是孤僻的,是自闭的,是需要“治疗”的,就如他的好友迈克斯所做的一样,一再劝说他去广阔天地,或许在迈克斯眼中,在帮他灌制唱片的商人眼中,他们都是在帮助1900,都是在治疗一颗孤独的灵魂。1900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只是他的宅子显得更大些,但是大不过岸上的世界,或许其实他的宅子更小,只是钢琴上的88个琴键,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而满足。正如片子最后,他对迈克斯所说,“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这几句话充满了哲理,我认为原著作者巴里科和电影导演托纳多雷讲述这样一个梦幻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很“文艺”的调调,而是阐述某种人生哲理。实际上,和1900对无限的恐惧相反,现代人正是在追逐着无限,我们贪大,贪全,贪广,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每月的房贷压的生活质量下降;交际圈要交广些,哪怕每天疲于奔命于并不让自己愉快的应酬;旅游要走遍世界,哪怕其实只是疲惫的赶着在一个又一个景点的人群中拍照;炒股也有“不涨到翻倍不痛快”,哪怕每天被指数折磨的大喜大悲。还是看看这个“宅男”1900,反观自己,其实我们都是宅男,我们都是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生活,我们总有个无形或有形的圈子,但是似乎“开疆扩土”是人的本能,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大些,更广些。其实,并不是因为你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你的世界便扩展到了整个城市,哪怕真的这样,你也只是有了个城市这样一个更大的宅子。所以,1900不贪求太多,他一生都在一艘船上生活,这是有限的;但是他一生都有音乐相伴快乐的生活,这是无限的,快乐而自在的生活才是无限的。正如我们拼命拓展的交际网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和其中几个真正的知己在一起的快乐才是无限的。

1900在邮轮上有自己的快乐,也伴随着一些悲伤,但是,快乐从来不是仅仅以空间的广度来评判的,就如你有一笔钱,可以买大房子简装修,也可以买小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精装修(当然,精装修的意义不是买一堆豪华家俱的堆砌)。1900选择在一个相对狭小的世界里精心构筑他的世界,安逸而愉快。而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小小的快乐永远是“有病”的,就如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人沉溺于数学而废寝忘食,会认为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为他随时可能的英年早逝而悲哀;如果看到一个人长期执着的在农村搞什么社会试验而履受挫折,会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他干些“不实际”的事情而悲哀。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总是很自恋,常常看到他人沉浸于一些比较“独特”的事物而不问世事而感到“悲哀”,而对他们表示不解和“同情”,特别当这些人甚至为之折寿或是如1900那样“找死”后,更是如此。其实,生活方式本来没有定义,其实想想,1900在一艘船上就活的那么滋润,一些人一天到晚在屋子里闷头看武侠小说、漫画书就那么快活,我们这些号称精神健康,性格乐观的人却常常无名的不停唠叨“真郁闷”,这时的我们是不是会突然感到一丝沮丧,而对宅男们有些羡慕,同时意识到,其实我们都不过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喜有乐的宅男。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5】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还有一些细节化的东西。

影片的前半部流淌着明快和欢乐的音乐,而后半部则几乎都是以那段1900唯一留在人间的那段短曲及其变奏——空灵短巧,细微孱弱得如同1900具备自闭潜质的心灵。

而影片另一个不得不说到的细节,一般的回忆录式的影片在回忆部分总会制作成比较灰暗的色调,而在《海上钢琴师》里则完全颠覆了这个传统——我们所看到的Max的叙事时间里,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暗的效果,仿佛是Max所生活着的战时乱世所带给Max以及和Max生活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的那些芸芸众生的心理——阴冷、悲伤、困苦、颓废。而当Max开始回忆过去和1900在维吉尼亚号上的生活时,影片的色调转为鲜艳而明快的亮色。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从1900第一次也是此生可能仅有的一次邂逅爱情——无望无果的爱情起,原本海面的晴澈和湛蓝被一种潮湿且伤感的连绵不绝的阴雨所替代了。那个姑娘出现的时候,舷窗外是霍然腾起迷雾的大海。而后,在Virginian的甲板上,大雨滂沱中,1900讷讷的看着那个被一袭黑衣和一把黑伞笼罩着的姑娘,张开嘴,妄图说些什么,继而却有无奈的闭上了嘴巴——用言谈与人沟通,始终不如用音乐来得更流畅。即使雨停了,天气却依然继续阴森着,于是1900只得和那个不知名的姑娘在一偏阴霾和涌动的人流中道别。

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

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总之,很值得一看,很值得品味——音乐,其实就只是表达我们自己的另一个方式而已,只不过1900比我们任何人都表现得更为极端。

记得,仔细的聆听影片的配乐哦。

篇2:加长版《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我跟着他一切躲在船里,惧怕这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我已经发觉,上帝没有像对该隐一样,把他放逐于陆地,而是不再给他轻易开一扇窗户一扇门,用最好的才华把他包装起来,放到了许愿瓶的大船上,飘在海洋,没有终结,但永远接近太阳。

上帝的智慧总是无声的演说,他把人类的所有恐惧,最纯真的意念,浓缩在了这个1900孤儿的身上。他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世间百态和最脆弱最天赋的给予。

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还有人要去外面闯一闯。

那么如果我选择原地待命,也请别说我懦弱或是一根筋。

弹奏生活的章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分。

所以不要任意的去评断这个电影中的1900,是懦弱还是一根筋,是太矫情的戏剧化还是欲望都市的意识反抗,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而已。

篇3:加长版《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像许多译名为“钢琴师”的电影一样, 钢琴音乐是这部电影的主要音乐, 由于主人公“1900”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师, 因此电影中的音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表现主人公高超的钢琴技巧而由其演奏出来的钢琴曲, 一种是为了渲染气氛、揭示主题、表现人物情绪、推动故事发展而使用的配乐, 两种音乐互相补充, 与电影中的其他声音元素一起构成了这部作品丰富的声音世界。

一、音乐与人物情感的一致性

“优秀的电影音乐和影片画面往往结合得天衣无缝, 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和引人入胜, 观众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2]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 颜尼欧 ? 莫里克奈将钢琴音乐与“1900”传奇而精彩的一生巧妙的融为一体, 音乐与人物情感达到高度的共鸣。

“1900”的一生注定与钢琴结缘, 他被父母遗弃在钢琴上, 被继父收养, 8岁时疼爱他的继父不幸意外身亡, 几个星期后, 船长被他余音绕梁的钢琴声感动, 决定让他留在船上, 从此, 他在船上为乘客演奏、偶遇心动姑娘、邂逅好友马克斯……直至最后与客船一起沉没。

这部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 在影片的开始“1900”的好友小号手马克斯沉浸在自己吹奏的乐曲中时, 却传来这首曲子的钢琴演奏版, 触动了马克斯的情绪, 从而引出对“1900”的回忆。

“1900”随时演奏标题为“莫扎特再世” (A MozartReincarnated) 的钢琴小品, 是配乐大师有意将主人公与天才的莫扎特相提并论。

随后, 马克斯在颠簸不已的船上跌跌撞撞、呕吐不已, “1900”轻松悠闲的邀请他坐在琴凳上, 在流畅舒缓的音乐中自如的滑动, 这时沉稳轻柔的音乐与主人公“1900”轻松、愉悦的情绪高度契合。

接着“1900”在录音时偶然看见舷窗外一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姑娘, 即兴弹奏了一曲优美缠绵的乐曲, 这些深情感人、柔和宛转、如泣如诉的旋律表达了主人公“1900”对姑娘温柔依恋的眷眷情愫和缠绵悱恻的满腔深情, 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 “1900”拒绝了好友马克斯的劝说, 决定永远与客船、与大海在一起时 , 面临生离死别, 两个挚友用一个深情的拥抱表达他们痛彻心扉的悲恸哀伤, “这时候的弦乐低沉地铺在底下, 如泣如诉, 好像在为“1900”送行。当“1900”弹完他的最后一首曲子, 随着一声爆炸声, 一切都结束了。”[3]

二、音乐结构形态的断续性

音乐与雕塑、绘画等凝固在空间的艺术形式不同, 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呈现、展开、结束, 在时间里流动的一门时间艺术。时间上的连贯性是其主要特点, 一首乐曲少则几分钟, 多则几十分钟, 共同表现其“音乐意象”。而在电影音乐配乐中, 音乐只是电影这种综合艺术中的一种元素, 它必须融入整体, 服从整体的节奏、结构、长短等, 达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高度协调, 所以“一首乐曲在影片当中持续这么长的时间是不可想象的。一部影片中的音乐, 有相对完整的段落, 如片头音乐、片尾音乐, 或为特定场面写作的音乐。但大多情况下, 音乐只是一个不长的段落, 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短小的乐句。因此时间上的间断性就成了电影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4]

在《海上钢琴师》中, 配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根据不断发展的故事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内容和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要求, 深思熟虑、精心不同情绪情感、不同旋律节奏的音乐二十多首与之相配, 不但渲染了影片的背景气氛, 深化了电影主题, 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还与语言、动作、画面等有机结合、交替互补, 形成巨大的表现力, 给观众强烈的触动和震撼。如电影主题曲《Lost Boys Calling失去的呼唤》, 悠远飘渺, 增添几许传奇深度;影片开始的《The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以灿烂兴奋的神采揭开了一个传奇故事的序幕, 而结尾的《Ships And Snow》则以深邃收敛的情绪为传奇故事划下休止符, 形成首尾呼应之势;”1900”与马克斯第一次见面时的《Magic Waltz》这一段“海上华尔兹”既与他们在颠簸不已的客船上轻松自如的状态相匹配, 也与海浪的声音相吻合起来;“1900”偶遇一见钟情的姑娘时弹奏的“爱的旋律”《playing love》简单、温婉、缠绵、动人, 表达了“1900”纯美的爱情, 它与一尘不染的“1900”是相映衬的;与号称爵士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的比赛, “1900”使出了自己的绝活, 演奏了一支爵士钢琴曲《Enduring Movement》, 体现了“1900”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过人的音乐表现能力。总之, 尼欧 ?莫里克奈虽然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需要为《海上钢琴师》的配乐体现了电影音乐配乐的断续性, 但又衔接得天衣无缝, 绝无突兀和不自然之感。

三、音乐表现的即兴性

19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 代表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相结合的大众化娱乐音乐——爵士乐深受听众喜爱, 迅速在世界各地流行, 多变的即兴性是爵士乐的主要特点。拍摄于这一时期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在配乐中体现出了音乐表现的即兴性, 完美的再现了风靡世界的爵士文化及爵士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

主人公“1900”这位音乐奇才, 从小就在充满爵士音乐的娱乐场所成长, 寡言少语、耽于幻想, 不受限制和束缚。所以其钢琴演奏也充满浓郁的爵士风格:节奏复杂、即兴性强, 其深情隽永、华丽优美的动人旋律, 饱含激情、魅力四射的炫技表演, 既蕴含激情澎湃的冲动, 又充满柔美凄然的伤感, 都成为一场震人心扉的视听盛宴, 令人回味无穷。他与乐队合作时, 从不循规蹈矩的严格按照曲谱演奏, 常常兴之所至, 丢开谱子即兴演奏, 如脱缰的野马脱颖而出, 性手拈来、洋洋洒洒, 往往收到新奇的、让人惊喜的以外效果。在邂逅好朋友马克斯时, 马克斯被颠簸的客船折磨得呕吐不已、狼狈不堪, “1900”却从容优雅, 似闲庭散步般, 悠闲自在的为马克斯提供解药:将固定钢琴的制动栓打开, 即兴的弹奏一曲轻松自然、飘逸洒脱、极富动感的《MaglcWa1tz》, 钢琴在摇动的船舱中的滑动犹如跳着华尔兹的舞者在翩翩起舞、优雅回旋。在邮轮上灌制唱片时, “1900”偶遇弦窗外心动姑娘时, 心中油然萌生一种爱恋情结, 一改开始漫不经心、百无聊赖的弹奏, 即兴弹奏了一曲柔美抒情、舒缓缠绵的钢琴曲《PlayingLove》, 这首即兴曲既表达了眷眷真情、深深期待, 又体现了恋恋不舍、怅然若失, 与主人公丰富炙热的内心情感相互辉映, 极具感染力和张力, 正如“1900”自己所说:“我的音乐不能和我分裂”。在与号称爵士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斗琴时, “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的拍摄技巧和电影中道具的作用, 淋漓尽致地展示了“1900”惊人的爵士钢琴功底, 以及一位爵士音乐人在环境激发下, 进行即兴演奏的随意和洒脱, 加之它与电影人物的精彩表演相结合, 更达到了令人难忘的效果。”[5]

四、音乐对电影整体效果的服从性

虽然电影配乐在电影艺术中起着渲染情绪、烘托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连接影片画面等重要作用, 但这些为电影创作或编配的音乐, 只是电影视听系统中的构成部分之一, 其与电影中的人声、音响等共同构成电影声音的整体, 再在“视听合一”原则的指导下, 与图像、场景等视觉元素配合, 构成一个“声画合一”、有声有色的电影艺术整体。所以服从电影整体效果是电影配乐的重要特性之一。《海上钢琴师》中配乐大师颜尼欧 ? 莫里克奈巧妙的在各种场景、画面中配以不同节奏、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音乐, 使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极大地提高了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起到了锦上添花、点石成金的独特效果, 成为视听结合、音画合一的完美典范。

《海上钢琴师》的配乐服从电影整体效果, 为加所塑造人物的动作、思想、心理活动等的例子随处可见, 如影片中“1900”经过好友马克斯的反复劝说, 站在阶梯上犹豫着是否登上陆地时, 颜尼欧?莫里克奈为其选择的具有布鲁斯风格的配乐, 这段表现生死离别之情、抒发忧伤凄惨内容的音乐配合摄像机仰角拍摄的镜头, 凸显连接弗吉尼亚号与陆地的那条。随后镜头推移, “1900”站在阶梯上凝望矗立在眼前的巨大城市, 音乐中出现了表达怯生生情绪的小二度音, 表达了“1900”对陌生陆地的天然抗拒。随后, “1900”将帽子抛向空中, 迈着坚定的步伐返回甲板, 音乐变为肯定、大气的情绪, 表达了”1900”不再犹豫和怯懦。最后, “1900”决定与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 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自己坚持的世界, 此时的配乐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表达对“1900”的高度认同和崇高礼赞。

五、结语

总之, 虽然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各自独立的美学功能, 但通过巧妙地、恰当的配乐, 可以使二者在电影这门整体艺术中高度的融合, 使音乐的韵味与视觉表象有机结合。电影《海上钢琴师》在配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天才般的编配和创作中, 达到了视听艺术的完美统一, 其钢琴配乐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凌芷.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 2012 (16) ::143.

[2][4]孟凌.从古典音乐的运用看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J].美与时代, 2008 (11) :77

[3]钟源.《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J].电影文学, 2007 (24) :67.

篇4: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

一、自由与梦想

二十世纪初,工业文明以无可阻挡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数欧洲移民背井离乡,带着自由与梦想,奔向自由女神,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铭刻着这样的话:“把你们疲惫的人,你们贫穷的人,你们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都给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饱经风浪的人,都送来。在这金色的大门旁,我要为他们把灯举起。”她是这些移民们的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憧憬,右手高举的火炬是新移民的希望之火。当他们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往往会兴奋地欢呼“America!”,这是他们找到希望的庆幸和喜悦。可是,对于1900——这个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中的弃儿,她也能为他照亮前方的路吗?

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自由,但是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太重视现实的人。往往徘徊在岸上,到达不了海的深处。影片中,移民们的对自由女神的欢呼,对美国的向往,对财富追求,在1900看来却是那么的可怕。尽管1900从未下过船,但在这个有限的生活舞台上却早已看尽了陆地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溺于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红尘的妓女、偷穿礼服期待艳遇的三等舱乘客……在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个城市,他找不到尽头,不知道尽头在那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这片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热土。在他看来,登上了陆地,不过是登上另一艘船罢了。他能预测出那个最先喊出“America”的人,却没有也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归依另一片海洋。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真实的1900年。当无数美国人为自己的国家自豪时,马克·吐温却写了一篇怪味十足的新年贺词:“19世纪给20世纪的贺词:我给你带来这个名为基督教世界的高贵妇人,她邋遢、龌龊、无耻,刚从胶州、满洲里和菲律宾劫掠而归。她心怀卑鄙。身藏赃物,满嘴假仁假义。给她肥皂和毛巾吧,镜子可得收起来。”在影片中,托纳多雷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不会与马克吐温差到哪去,而这正是这部电影意欲展露却又隐藏至深的社会背景。

征服自然的力量并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前提。商业化与都市化的现代走向,使得现代的都市人都处于一种漂浮状态,精神和信仰的沦丧,找不到自己的“根”,而一种从中清醒过来的途径就是冒险退回到一个被遗忘了的时代,退回到更深的历史之梦中去,在社会想象、政治话语和文化生产中,让梦想化为乌托邦在头脑中重建。因此,《海上钢琴师》其实也是时代本身映射导演的一个玩笑。它向我们透露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向我们传达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我们自己能看得见的梦想,在有限的时空中让自我的梦想和心灵获取完全的自由。

二、音乐的入世与出世

音乐家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有洞察世事的沧桑就才会有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在给我们带来音乐享受的时候,也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音乐家的内心世界。而同时,只有超脱世俗,才能拥有一颗空灵的心,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创造独有的乐章。

弗吉尼亚号每年往返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既载豪客,也装移民。1900就生活在这样一艘船上,大海、游轮、钢琴构筑了他的一生。当1900循着舞会音乐声从底舱走上船面的时候,钢琴和音乐又构成了他生活的世界。他从来不需要乐谱,因为他有一颗自由纯粹的心。他创作的音乐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同时,也在表达着在邮轮上遇见的每一个特别的人的内心情感。1900靠本能的直觉生活,他的眼睛因与世俗保持着距离,所以有着洞悉一切的锐利。他从不下船却对世情百态了然于心。也许他们不尽完美。但绝不空洞无物。他可以弹出头等舱各色人等的内心,也可以弹出三等舱客人们那种乐观的狂欢情绪。他看、他想、他弹,他的音乐是为弹给别人听的,同时也是弹给自己的,他在音乐中施展他的才华,释放着自我的心灵。就连1900为心爱的女孩所弹奏的乐曲也正如他对爱情的憧憬,轻柔舒缓,如细语呢喃,无限惆怅又无限向往。

来自陆地的规则对于1900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当贴着“自由”标签的爵士乐发明者试图去击败封闭在轮船上的1900,他表现的像一个绅士,比赛时被对手的音乐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他对音乐的理解超出了他对人性的理解。最后,“从不吸烟的1900从马克斯要过一根烟。琴键在飞舞。他将未点燃的香烟放在琴沿上,香烟竟然被弹的灼热的琴弦点燃了。这时,如梦初醒的听众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这里,香烟的运用也有着它自身深刻的涵义。在陆地的爵士钢琴领域,杰利可以说是最棒的。但是,和所有大众文化一样,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并夹杂着欲望、功利、浮躁。杰利的音乐就像香烟一样,可以风靡全球,但正如人性中某些不能自持的阴暗角落,它放纵人类,燃尽了自己。1900把烟塞入杰利的口中,其实也正祭奠了现代工业社会孕育下的畸形音乐的二元文化——世俗与非世俗,商业与非商业的对立。而1900音乐源于生活,并融入了在自我世界中对人性的感悟。他的音乐蕴含着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是无法被复制的。当他从唱片机里听到自己的音乐时,他惶恐而愤怒的砸掉了那机器。那愤怒的瞬间更像是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也代表着人类最初面对工业社会浪潮的惶恐、不安和反抗。

三、在下不下船间徘徊

维吉尼亚号是《海上钢琴师》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空间存在。它是一个特有的空间的象征。并由这个空间来创造天才,培育并毁灭天才。在这个飘移的世界里,与所有的物质繁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船上没有政治、没有经济、没有浓烟、没有战争……只有美酒、佳人和悦耳的音乐,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似乎与世隔绝,忘却烦恼。船到岸便又投奔到厮杀战场当中。何等残酷与无奈。于是。弗吉尼亚号便代表了一种简朴、淡泊的人生观的肯定,以及对于以陆地为代表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批判。

作为一个出生在船上的孤儿,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存在意义,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家。

在钢琴和轮船上,1900可以神游大地。1900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钢琴天赋,但当他面对庸俗的人类社会,面对没有疆界的空间时,他成了彻底的无能者。他说,“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这句话,带出了人生多少的无助彷徨和对于命运的茫然,已对不可知命运的感慨。我们每个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1900从自己的眼中告诉了我们他所看到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群。影片中所说的“岸”是1900始终不肯踏上的地方,则代表了整个社会发达而复杂的文明。导演把船赋予孤岛的象征,在船上一直生活。就打上了一种船文化的印记。就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岛文化造就1900的孤独与纯洁。在陆地上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所以。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同样,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来自物质文明下层阶级的小号手MAX,代表的也是一种对物质的向往和急切试图摆脱现状的功利心。朱塞佩·托纳托雷之所以会将两人的命运安排在一起相遇,正是为了描述这种贯穿始终的矛盾。以及想在世俗和脱俗中的一种临界点的愿望。MAX为了生活来到维吉尼亚号。这暗示着,从本质上他就不能与这个空间所融合。最终,他还是摆脱不了陆地灯红酒绿的诱惑上了岸。可是,拥有一技之长的MAX却在工业文明里成为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弱者,正凸现出这个社会的荒唐,也验证了1900当初不选择下船的正确性:这个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四、结语

篇5:电影《海上钢琴师》加长版观后感

这样一个偌大的世界很多人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虚伪的表情下、可还是感到彷徨和不安;一个纯情的人什么能很好地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杨雨说;纳兰性德是一个纯情的人他根本就不应该生活在这样的人世间 多情的人纯情的人在这个世间的存在,往往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用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他们是没有好下场的, 纳兰性德是这样的 南唐后主是这样的 魏晋时期的嵇康是这样的,1900也是这样的。

他懂得如何用音乐去表达生活,见到过心动的女孩,他会用音乐抒发情感,他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爱意获得女孩的芳心,他的出身是孤单的,他终究还是孤单的。

篇6:《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假如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海上钢琴师》,以前本科的时候就看过,很喜欢,看过好几遍。在脑海里大致回忆了一下电影情节,感觉电影主题跟自己最近的想法相契合,正好可以说一说。 电影的具体情节就不复述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如果没看过,建议去找来看看,可能电影风格不一定是你喜欢的类型,但是只要沉下心来看完,心灵必然会受到触动;至少,电影中穿插的音乐,都很好听,也绝对不虚此行。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流行起来,经年不衰,时常能在各类文章、台词里看到,被众人奉为格言、座右铭,就连领导人讲话里也套用这句来彰显情怀。 但这句话美则美矣,做起来却很难。尘世喧嚣,我们需要跟各种事务、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桩人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走进的每一段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心境,牵引我们的关注,不知不觉、匆匆忙忙、兜兜转转,某个时刻你停下来,突然发现自己已严重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甚至变成了一个自己觉得陌生或者曾经讨厌的人,忘了初心。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忘初心、始终专注于初心的故事。 电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为维吉尼亚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遗弃在船上,自此他这一生即与这艘船紧密相连。他把心性之锚定在船上,船虽然四处航行,但在他心里的位置一直固定不变。始终变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风景、港口,以及每次抵达或驶离港口时上上下下的乘客,他们都是过客;船上的船员、乐队成员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而只有一九〇〇,生于斯,长于斯,最后死于斯,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船,把船当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因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执着于本心,他与船的联系异常稳固,而与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联系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欣赏沿途的风景,看着流动的乘客来来往往,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心魂安定,不被他们所牵引。这里有一个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变动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却异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稳固不动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们的心却是漂泊的。

一九〇〇的好友问他为什么不下船去岸上看看的时候,他回答道: 我想你们岸上的人把时间都浪费在问为什么上 冬天刚到就巴望着夏天赶紧到来,夏天来了又忧虑冬天还会再来 为此你们总是四处奔波,寻求一个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前几天把道友推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看完了。

老实说,我没有看懂,但神奇的是,没有看懂的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没有快进,没有中途暂停去忙别的事。更神奇的是,看完后我又情不自禁的按了重播,再看一次,当然,就算看了第二遍,我还是没有看懂!只是第二次看完之后,我坐在了椅子上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然后,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琴键。

《海上钢琴师》是由一部意大利片,拍摄于,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讲的是一个被抛弃在一艘名为“弗吉尼号”船上的婴儿,被一个黑人加煤工捡到,并起名丹尼,布德曼 T.D.莱蒙1900。

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最后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一眼望去,简单明了,唯一的精彩是他无师自通的钢琴技艺与自由恣意的音乐天赋。这并不算是个多精彩的故事,即使它深具传奇色彩,而且外国的,文艺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琴,这些元素都在拒绝着我去看这部电影。井底之蛙的我,对国外的文化呀,时代变迁呀是完全不懂的,我不懂国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更不懂电影里的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意识流态。

我总觉得,文艺片这种东西,它必是和它所属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是血脉相连的,我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如果不懂这些,就去看一部文艺片,那只是看一场热闹,而且是一场看不懂的热闹,而不是看一部电影。有那个看热闹的时间,我还不如看一部国产的喜剧片,简单,易懂,不费脑,我个人的笑点比较底,不用多精良的制作,不用多高明的演技,不用多美妙的故事就能逗我笑上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带给我一点因笑声引发的快乐。

但道友强烈推荐,说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非常值得一看,于是我最终决定就看一看吧,因为经验告诉我,有些在我看来只是一场热闹的经典电影,他们的制作往往都非常精良,场景,服装,以及配乐都非常棒,何况还有漂亮的美人以及美人们精彩的演技。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放弃看下去的念头了,因为这部外国的文艺片,它是用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手法来演绎,我的天呀,这是我最讨厌的表达手法,就连我最爱看的霹雳布袋戏里有用这种表达手法的线,我都看得特别不耐烦。但这放弃的念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几圈,然后就渐渐消失了,也许是那个高大的,吊儿朗当的黑人加煤工,随意又小心翼翼的把婴儿抱起来的时候太温暖了吧,当然,也可能是小小的,八岁的1900太可爱了。反正吸引我看下去的绝对不是电影的表达手法有多高明,也不是演员们的演技,更不是那精美的服装,纸醉金迷的场景,因为我看了两遍了,依然没把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给撸顺,也没有被哪位角色身上的服装惊艳到。

我不懂欣赏钢琴曲,所以那场被捧为经典的钢琴决斗,我没有看懂,我的反应就像那个印度阿三哥一样,每一次他们对决完我就想问:“他输了吗?他赢了吗?我听不懂他第一次看到女主角时弹的曲子有多优美浪漫,我甚至觉得1900和迈克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一场钢琴滑行的恣意有点任性。甚至有些台词我都听得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

但,我想,我懂得他为什么最后宁愿在船上被炸死,也不愿意离开,我想我懂得他在88个钢琴键和无数个钢琴键间做出选择时的清醒和悲怆。我想,吸引我一边不耐烦一边安安静静把这场电影看完,又情不自禁再看一遍的是主角1900那纯粹自我的灵魂,是他那看似天真懵懂实则深沉而清醒的人生态度。一千个人看《海上钢琴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千个模样的1900,,有人看到了孤单,有人看到了纯粹,有人看到了胆怯,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了惊才绝艳,有人看到了天真,也有人看到了绝望,千种百态,因人而异。

但,我想每个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都会有和迈克斯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亲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虑过吗?你可以随心所欲,你演奏得像神,人们会为您疯狂,你肯定能赠大钱的,伙计,买栋豪宅,成个家,想想吧?你不能一辈子在船上漂泊,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块跳扳,你只需要走上几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你呢,为什么不试一试?就一次,为什么不下船呢?因为,岸上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那不是他的琴。因为只愿意弹好自己可控制的88个琴键就好,在这88个可控制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乐章,这是他愿意做的。而在上帝无限的琴键上寻找自己,他不愿意,也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从来就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琴键在哪里。

当我们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下船而感到愤怒的时候,其实把角度换一下,用同样的眼光审视一下自己,你会发现,我们中大多数人也只是一个不愿意下船的胆小鬼而己。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下船并不是因为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内心正真想要的,只是大家都说船上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也应该在船上生活,并且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你看,大家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于是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跟着大家在船上,假装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唯有偶尔听到内心的呐喊和挣扎时,会有瞬间的动摇,会问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你坚定的回答,不是的。

但是你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依然将就着,每天重复着弹着那几个生活的音调,每天重复着在别人看来美满,但你自己却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你连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出无限的音乐你都做不到!你的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你热爱你此时的生活,而是你害怕去改变而己。

1900不下船并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害怕改变,也不是傲漫得不屑俗世红尘的卑劣混浊,他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做了自己的灵魂的主人而己,而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做自己。

但现实中我们更多的人不愿下船却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是从来不曾正视过自己的内心,更不曾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悲哀了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在我的人生观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写下浓重的一笔。

当然,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不寻常的极端人生模式,或者说向大家展示了一种观念、一个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并不一定要去效仿。对每个人来说,人生就这么一次,无法假设、不能重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人生的选择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也无须与其他人比较,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也在于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好的事物、好的观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们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样生活,最后的结局对于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但是这个结局过于决然,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免会觉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后的心性、观念与品质,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视界再放宽些,好的艺术、哲学,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价值观,都能滋润人心,引人潜思,把人导向一种更平和的生活态度;接触、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会在内心逐渐积淀下来,充盈内心,在心里打造一份稳如磐石的锚,能帮助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这滚滚红尘、滔滔浊世。

篇7: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对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影片在富人与贫民之间明显地更“偏爱”贫民:领养1900的是在船底烧煤的工人丹尼、1900更热衷于在三等舱给贫民演奏,这大概是因为当他在头等舱开始自己的即兴表演时,那些绅士与贵妇们所能做的只有惊叫着,迈着小碎步“群魔乱舞”,而相比之下,三等舱的人们却能随着他翻飞的手指跳出欢快整齐的舞步。

在几个乘客的特写后,有人指着不远处朦胧的自由女神像大喊:“美国!”镜头逐渐拉近,变成第一个喊出“美国”的人眼睛的特写,他的眼睛里投射出美国纽约林立的高楼大厦。在这之后,影片中曾多次出现主要人物眼睛的特写,而影片开头对这一小人物的特写,恰好反应了社会上人们一种普遍的,追名逐利的心态。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爵士乐的元素。迈克斯擅长吹奏爵士;1900还是婴儿时被名为丹尼的黑人领养(爵士乐最早被黑人创造出来,是“黑人的音乐”);1900的弹奏模式也与爵士乐很相似:1900总是即兴编曲,而最初的爵士乐也需要演奏与即兴创作同时进行;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爵士的鼻祖杰尼与1900用钢琴对决……

不仅如此,影片向观众透露着“喜爱爵士的人数正在减少”的信息:如乐器店老板对想要卖掉小号的迈克斯说:“战争结束了,人们想听点快乐活泼的音乐,不爱听爵士了。”如1900在船上演奏时总被指挥告诫:“按照正常的音调弹!”即按照写好的谱子演奏,而对于真正的爵士,即兴创作才是其精髓,因此这样的做法不免显得本末倒置。

线索

这部影片共有三条线索,分别是情节线:迈克斯的叙事过程以及寻找1900的过程;故事线:1900的人生经历;暗线:1900了解与接触陆地的过程。情节线与故事线以插叙的形式同时进行,合并成为主线,而暗线则埋藏在故事线中。

影片以情节线开始,迈克斯在大船上,自述人生中最大的目标便是吹小号,这一充满希望与理想的镜头结束后,下一个镜头便是夜幕中,落魄的迈克斯将小号卖给乐器店店主的场景,从充满希望的暖色镜头到凄冷而充满无奈的场景,反差与对比引起的矛盾引起了观看者的兴趣。接着经过迈克斯与店主的“讨价还价”、迈克斯口中无人相信的故事、店主的盘问,一个个矛盾进行叠加最终引出了影片的主体——故事线。

暗线是直接关系到电影主旨的线索。虽然1900一生从未踏上过陆地,但他的一生中,与陆地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1900还是一个婴儿时,Virginian号上的工人、厨师不知如何使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他藏在船底。幼年的1900,对于陆地的印象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幼年的1900独自穿过船舱上的走廊时乘客们对他抛来的目光是他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和“陆地上的人”,但这样的了解十分浅薄。

1900第一次真正被外面的世界发现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在深夜弹奏钢琴时被惊讶的乘客发现。纯粹的音乐与陆地带来的世俗,这两样截然相反的事物几乎在同时进入了他的生命。

1900遇到刚被选为船上乐队队员之一的迈克斯则是暗线的一转折点:原本来自陆地的人们只是聆听1900的琴声,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交流,仍然存在着鲜明的隔阂,就像舞厅的门将1900与跳舞的乘客相隔一样。而迈克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隔阂,1900第一次与来自陆地的人交流、成为朋友,第一次从船员们之外的人的口中听到对外面世界的描述。1900与陆地的联系因为迈克斯而出现了飞跃——他们坐在钢琴凳上随着船身的摇晃颠簸而在空旷的舞厅里肆意滑行,接着,他们冲破、撞碎了那扇曾将1900与陆地上的人们隔开的那扇舞厅大门,这正象征着1900在迈克斯的帮助下,冲破了与陆地间的隔阂,对陆地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陆地在他的脑海中从朦胧变得清晰。

从那以后,1900与陆地,与陆地上的人们的接触越发频繁:他在舞厅里为人们伴奏、在三等舱为人们带来音乐、与来自陆地的好友迈克斯交谈……接着,又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当1900在夜晚独奏时,一位意大利农民情不自禁地拉着手风琴与他进行了一小段二重奏。这位意大利农民因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而下决心放弃苦守自己的一小份田地,而到美国放手一搏。农民告诉1900生命是无限的,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原地,而应该放手去追求新事物。他的经历深深打动了1900,让1900也想听大海的声音,也想到陆地上开始一段新生活。随后,听众的夸赞和期许、迈克斯极力地劝说他踏上陆地,这些都一步步加深了1900对迈上陆地的渴望。

接着,由于1900的知名度,让爵士乐创始人杰尼开始关注他,杰尼相约与他用钢琴“决斗”,这是两条主线的高潮,却并不是暗线的高潮,而是为暗线的高潮做的一个响亮有力的铺垫。如果1900与陆地之间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数值计算,那么这场精彩的“斗琴”在大大提高了1900的知名度之外,也让他与陆地之间的联系值一路飙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峰。因此,专门有人前来为他刻下了他与陆地间紧密联系的最好证明——一张碟片。

在刻制碟片的过程中,1900从窗外看见了先前意大利农夫的小女儿,1900将他对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孩的爱慕之情化为了乐章被刻在了碟片中,希望将这张碟片赠给她。1900在她即将下船时叫住了她,他们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由于人群过于嘈杂,1900却未能将碟片送出去。女孩在与1900告别时,邀请他有空时来拜访,女孩的这一举动将1900对陆地的向往与好奇推上了最高峰。

最终,1900下定决心要到陆地上看看,随着他一步步走下舷梯,随着城市的面貌在他面前越来越清晰,他的神色渐渐从原本的坚定而神采奕奕变得迷茫怅惘,最后,他停了下来,望着从烟囱向上空升去的黑色浓烟和纵横交错的马路。这一刻正是暗线的悄无声息的高潮,此时1900与陆地联系的紧密值达到了最高峰——他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凝视城市。但这一刻只保持了几秒钟,他又大步返回了船舱。

接连几天他都闭门不出,将刻好的碟片扳成碎块扔掉——这样一来,他就亲自销毁了与陆地之间联系的证明。

篇8:加长版《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音乐,孤独,内涵

谈起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新锐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 这个发片不多却不乏经典之作的导演, 自然而然会回味他那经典的三部曲。就其中之一的《海上钢琴师》来说, 它虽不如《天堂电影院》获大奖无数, 不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愤世残酷, 但它却是最神秘最有艺术深度的一部曲。在分秒流转的故事里, 它如此细腻安静, 犹如沉寂又深邃的一面海。天才钢琴家1900的毕生孤独, 是其中尤为值得观影者深思的亮点之一。

一、情感的孤独:没有朋友亦舍弃爱情

“孤儿院是给没有孩子的大人们住的。”“‘妈妈’是一种奔驰在赛场的马。”当善良的黑人烧炉工丹尼在维吉尼亚号船杯盘狼藉的宴会厅里捡到被搁置在钢琴上的白人小婴儿后, 他给他取名为1900, 并这样告诉他。这两句话看起来荒唐可笑, 但确实寄托着丹尼的一种希望:1900的成长能远离背叛亲离, 远离孤独。然而当丹尼意外身亡后, 这一切都变得不可能, 或者可以那么认为, 1900的孤独, 是上天铸就, 与生俱来的。乐队的小号手麦克斯是1900唯一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 从见面的第一眼起就可以这样断定。影片中展现给我们的一个异常精彩绝伦的片段, 就出现在他们相遇的那个狂风骤雨的夜里。1900松开钢琴的固定架, 在滑行的钢琴上如痴如醉地弹奏。麦克斯从之前的惊恐害怕变为释然的享受, 他被1900的音乐天赋给给彻底震撼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心灵上的碰撞, 疯狂、浪漫、潇洒、优雅……他们在煤矿堆里谈起纽奥良, 在餐桌上调侃人生, 在舞台上亲密合作, 喜欢1900音乐的人很多, 但他们只不过是船舱里匆匆的过客, 欢聚过, 就散了, 真正在乎他的, 只有小号手一个人, 他是唯一一个在闹哄哄的人群散去后依然眼含深情与钦佩, 默默注视1900的朋友。

我们暂且撇开麦克斯的善良, 不妨直接逼近问题的源头, 即所有的孤单落寞其实都来自于1900的心里, 他排斥陆地上绵延无尽的街道, 房屋, 排斥城市里充满质疑的人群, 他像是个外星球来的旅人, 携带着自己的语言, 回避着入乡随俗。遇见麦克斯, 是他这一生值得庆幸与感激的回忆, 但这也是偶然, 这种偶然改变不了他的命运和埋藏于心底的撕心裂肺的孤独。托纳多雷将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塑造得清冷却不轻浮, 纵使1900再怎样远离着社会与人群, 他终究无法避免一种感情的归宿, 那就是爱情。甲板上美丽动人的少女, 是整部片子的重要一线, 甚至可称之为画龙点睛的一笔, 她占有的戏份不多, 却牵扯动了1900内心对情感的渴望, 甚至开始动摇对“陆地”, 这一隐喻着人生恐惧的名词的看法。他透过圆圆的船窗, 出神地望着甲板上淡泊宁静的少女, 灵感涌动, 在琴键上谱写出潺潺的思绪, 这一幕无法不令人心酸和动容。然而当他踏上着陆的台阶, 衣冠楚楚地准备去追求爱情的时候, 他又撩人心弦地动摇了。镜头由上而下, 爬过长长的阶梯, 停留在他那张迷茫而单纯的脸上, 抉择未定, 但内心已坚定无比。终于, 他旋转着将帽子飞出, 毅然转身, 拾级而上, 回到他从未离开, 并发誓一辈子也不会离开的甲板。故事进行到这里, 已经可以这样解释:他的孤独, 是一种无法亵渎的尊严。

二、生命的孤独:寂寞地降生, 孑然地离去

庞大的维吉尼亚号每一次出行都会载上各种各样的乘客, 他们有的穿着体面, 有的怀着不羁的梦想。当1900穿行在这些人群之中的时候, 他并不会感受到自己的不同, 他们同在一条船上, 共同承受着风浪。然而每当抵达美国, 或是望见大雾中气势恢宏的自由女神像, 有人大声呼喊着“啊, 美国!”人群一下子从他的身边散去时, 他才会深深地感到那种一辈子也无法摆脱掉的痛楚。他待在船舱里, 甲板上, 他远远地望着陆地却无法下去, 因为他没有国籍, 没有生日, 没有亲人, 大海就是他的家。片中有一处场景, 异常落寞和触人心弦:船停靠在夜里的纽约, 摩天大楼矗立, 灯红酒绿, 在如此华丽的背景下是1900倚着栏杆眺望的背影。

1900的生命并不长久, 他最后心甘情愿地与维吉尼亚号一同葬身大海, 有人说他太过于固执、刚愎自用。其实, 也只有那宽广无比的大海才能容下他蓝色的梦想与洁净的身躯。他一个人降生在此, 又一个人离开, 只不过在找寻他想要的归宿。麦克斯问1900每次演出时的灵感从哪里来, 他告诉他, 每一个人的生命就是音乐, 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旋律。他轻轻一抬手, 抚摸琴键, 谱写出别人的生命姿态, 如那矜持地戴满珠宝的老女人, 悲伤外露的男青年, 看破红尘的跳舞女郎……然而关于他自己, 却没有任何乐章可以演奏, 也就是说, 他以音乐的律动看透了世俗的种种面孔, 却无法真正地流露自己的内心, 甚至一点点的悲伤, 他总是看似自我快乐地在弹奏, 无忧无虑。这样子的生命是孤独的, 像一面水泥墙, 阻隔了想要进入的一切, 包括外面的世界。但不能否认的是, 它坚不可摧。影片最后麦克斯与1900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白, 1900向他唯一的朋友阐述了最终没有着陆的原因。他说, 当我望着这无穷尽的街道的时候, 我看不到它的尽头。这种看不见的尽头阻止了我走下去。你知道, 钢琴上一共有88个键, 它们是有限的, 而这种有限可以弹出无限的音乐。

三、音乐的孤独:钢琴与海是如影随形的伴侣

他是一个被放在钢琴上的男婴, 注定此生与琴相恋、相伴、相知。他的音乐感动过无数的乘客、旅人, 甚至是前来挑衅的爵士乐鼻祖, 但他的创作从未远离大海, 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大海, 而是因为一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在他身体里生根发芽, 他从不做违背信仰的事, 他的音乐如同大海里桀骜不驯的浪花, 随性而激烈, 无畏于碰撞礁石或消失于沙滩。1900的第一次演奏, 出现在影片的前面部分, 他还是个8、9岁的孩子, 却弹出了令人热泪盈眶的旋律。披着睡衣出来的乘客们被感动了, 但他始终是一脸纯净无邪的表情, 甚至带着天性傲慢的倔强。他明白真正的音乐在他的心里, 没有人会听到, 也没有人听得懂。他们只是无法自拔地爱上了音乐的样子而没有见过它的心。这一曲孤独, 萌生在他稚嫩的指尖, 也终结在他最后对天堂的想象里。

作为一个音乐家, 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心血为世人所知晓, 所吟唱, 所流传, 而1900的才华展示却仅仅局限在了颠簸的甲板上。他不是没有机会闻名于世, 他只是不屑, 不屑那些光鲜。当慕名前来的制作人与1900签完约, 录完唱片时, 他孩子气地夺下了自己的唱片, 什么都没有争执, 只是固执地告诉他们:我的音乐无法离开我。这一点“傻气”, 只有小号手麦克斯理解他并尊敬他, 以至于与1900分别很多年之后, 当他再次听到这一熟悉旋律时, 双眼涌满了泪水。这一张孤单的唱片, 浓缩着1900神圣而孤单的音乐, 当它缠绵着播放时, 依然是一身的孤独寂寥, 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没有人了解过这是一个怎样充满传奇经历的钢琴家所弹奏的曲子。麦克斯将其带上了将要被炸毁的维吉尼亚号, 寻找躲藏其中的1900。

这部影片最大的意境在于, 不管你生活在多么昏暗的社会一角, 不管你是否一生都拼了命追求名望, 不管你会不会欣赏那一曲孤独悲悯的生命之乐, 你都能感受到那潜藏于社会生活缝隙里的优雅、宁静、豪情。你细数1900的点滴成长, 发现或多或少都能与己共鸣, 无非是一架琴, 一张碟, 一个朋友, 一番颠簸, 一腔热血……

参考文献

[1]廖旺.但为自由故——评《海上钢琴师》[J].电影评介, 2012 (3) .

上一篇:德城区物流园发展规划调研报告下一篇:我的童年演讲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