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入殓师》

2024-04-22

观后感——《入殓师》(精选9篇)

篇1:观后感——《入殓师》

影片中那位入殓师,是因乐团解散生活无着的大提琴手,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回到乡下父母的故居.为了谋生,隐瞒妻子在NK代理社做入殓师这种人人嫌弃的工作,为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们化妆擦洗换衣纳棺.开始厌恶恶心,到赢得众人的尊重,男主人公走过了漫长的心理历程.其间妻子美香不理解跑回到娘家,从小长大的朋友不理解对他令眼相看劝他另谋职业.而招聘他进入这一行当的年迈的社长在每一次送行时都饱含爱意,举手抬足之间给予故去的人最大的尊重,使他们的最后一次化妆却成为一生最美的时刻.

言传不如身教,男主人小林大悟果然从中悟中人生的深意工作的意义.片尾,故事进入高潮.大悟的父亲六岁起离开大悟和母亲,三十年间从无联系.除了一块小小的石头,父亲留在大悟心里的只有怨恨和思念.当大悟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决定肯为父亲送行,分开死去父亲的右手,发现紧握其间的居然是三十年前他送给父亲的一粒圆圆的石子,恨,化开了,仅有父子之间的深情留存.

大悟在悠扬的大提琴伴奏声中轻轻地为父亲擦洗整形.观众也不禁感慨,父子二人三十年间,第一次亲密接触竟是阴阳两隔时.世间,爱的生命比恨更长久对予他人足够的爱,不管他是生者或者故人.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2:观后感——《入殓师》

《入殓师》的成功就在于描写了人性中最通常最普遍的感情。对于亲人离世时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如新发现的温泉,凸涌出来,充满人心。而这一切,又是通过镜头,对于主人的刻画,从先前的大提琴手,乐队无奈解散,到迫于生活压力,住回祖屋,从事入殓师这个职业。从开始对于尸体的不适应、抗拒,到亲自为尸体服务,熟练的手势,温柔的动作,以及那个回头照看死者生前的照片。中间无不充满着丰沛、细腻的情感。

“那是个温柔的孩子啊”澡堂大妈。

入殓师是个只有拥有温柔的内心的人才能干的工作。拉奏大提琴则表现出了细腻。既弹得来大提琴的,又当得了入殓师,因为只有心脏适应得了厚重声音共鸣的人,才能直面人类无法回避的超体验----死亡。

从风雪迷茫,到春天万物复苏,这是自然的轮回,也象征着死后又是另一番世界,灵魂如天鹅起飞般升入天堂。 影片结尾,当父亲的面容渐渐清晰,男主角回忆起儿时同父亲的约定时,情感便是爆发出来。

看到在女儿节安葬父亲,嬷嬷、妈妈、孩子用笑用吻送走亲爱的人,我流下了眼泪。。。

汤店老婆婆入殓的时候,我又流下了眼泪。。。

篇3:《入殓师》:温情驱走冰冷

——泷田洋二郎

死, 死亡, 提到它便会联想到黑色, 冰冷, 恐惧。而《入殓师》用一种静静地温情脉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何为“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 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 “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 骨肉之情、朋友之义、夫妻之爱以及对工作的自豪都包含其中。

在拍摄《入殓师》之前, 导演泷田洋二郎曾作为入殓师助理接触过入殓师这个社会地位很低、薪酬很少的职位。“我意识到入殓师照顾人们最后一程的过程优雅得惊人。周围一片寂静, 你只能听到、感受到入殓师的动作。我觉得照顾人们走好最后一程是一件看上去很神圣的事情。”也许正因为这样, 一部话题沉重却被拍得优雅温情。

《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 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 变得不再可怕, 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 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 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一、骨肉之情

人的一生, 由爱生, 由爱终。我们被最爱的人温暖的带入人间, 离开亦是希望温暖的离开。

当在澡堂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材里被推进黑暗的火化炉时, 儿子山下君割舍不下母亲, 冲到火化间的外面, 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山下君听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才知道, 母亲在圣诞节那天, 买了个小小的蛋糕为自己过节。而那时自己在做什么?没有陪在母亲身边, 没有给母亲打电话。山下君哭泣着, 不停地道, “妈妈, 对不起”。

人的一生中, 对至亲的人永远少一分爱, 再多也不会够、也不会满。

三十而立的小林君忘不掉儿时父亲狠心离去的伤痛记忆。在春暖大地落英缤纷之时, 小林君得到了三十年没有联系的父亲的消息, 然而却是死讯。挣扎了许久, 小林决定去送父亲的最后一程。一直以来, 父亲在小林的记忆中都是模糊的影子。直到扳开父亲那双僵硬的手, 一颗平滑的石头掉落, 父亲在记忆里开始清晰。三十年, 父亲爱着孩子, 三十年后, 孩子明白了父亲沉甸甸的爱。不说明不见面, 也抹不去的爱意。小林君转身把石头温柔的贴在妻子隆起的小腹上, 爱像阳光一样充满了整个房间, 整个世界。

二、夫妻之爱

在电影前半部分, 美香放弃城市的所有, 陪着丈夫回到乡下生活, 贤惠善良让所有人喜欢;在后来得知丈夫是入殓师后, 生气地让丈夫辞职未果后回娘家。这也是人之常情, 若是每夜睡在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 说不毛骨悚然, 简直是自欺欺人。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美香那么坚决。

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 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没有做好的饭, 没有收拾好屋子, 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 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他不是不在乎妻子, 而是在等待妻子理解他, 支持他。

美香对于小林君, 是很重要的存在。在小林君母亲离去、父亲消失的近三十年里, 美香是小林君唯一的亲人。当小林君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 恐惧占据他的心。在吃晚饭看到鸡头后呕吐不止, 他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体现了他对死亡带来的冰冷的恐惧, 而迫切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 帮他逃离恐惧。美加是他的心理依靠。两个人的感情, 经历了波折后开始走入稳定, 在这中间他们慢慢磨合, 懂得爱需要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信任才会长久。

三、工作之义

“帮助他人踏上安稳的旅程”, 因为这句误写的广告语, 小林大悟走进了佐佐木先生的NK代理公司, 走进了入殓师这个工作。而这句话也诠释了入殓师的工作。

小林君在作为入殓师之前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周围朋友、妻子、甚至自己内心的恐惧。但是佐佐木先生发现了小林君心底善良、温柔的一面, 极力地鼓励他不要放弃。有一次, 佐佐木先生和小林君迟到的那户人家, 小林君看到佐佐木先生投入地为尸体擦拭、化妆, 温柔地握着逝者的手, 最后, 佐佐木先生为逝者涂上了她生前用的口红。离开时, 逝者的丈夫追上他们, 向他们表达了感谢, “今天是她最美的一天”, 并为自己看不起他们道歉。从那时起, 小林君心里开始改变, 他在佐佐木先生身上领悟到入殓师工作的意义:“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 给她们永生的容貌, 这要有冷静、准确, 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在分别时送别故人。静谧, 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小林君不再畏惧世俗的眼光, 他的手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 抚摸过他们的脸颊, 为他们擦拭身体, 为孤寡老人整理, 为老奶奶穿上遗愿提到的长筒袜……让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入殓师的工作得到的是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工作没有尊贱之分, 每份工作都有其美好之处。小林君正是发现了入殓师的温情与美好, 才以入殓师自豪。

篇4:夫妻“入殓师”

在上海,一对同为殡仪师的80后夫妻,用他们对逝者的温情、对生命的尊重,演绎了一部真实版的《入殓师》。

有你的爱同行,我愿做殡葬业第一线女工

2001年,18岁的上海女孩金培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同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管理与服务系。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学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学这个专业,到时你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就知道这份工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但从小性格独立的金培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我觉得殡葬业就业相对稳定,毕业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父母“女儿怕是嫁不出去了”的担心中,金培吉来到了长沙求学。

在学校时,外系的男生一般是不敢追求殡仪系女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一群跟死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但在大二时,一个叫孟凡涛的同班同学走进了金培吉的心中。

孟凡涛是东北男孩,文文静静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出色,在班里格外惹人注目,是所有女生喜欢的对象。让金培吉没料到的是,孟凡涛竟会喜欢上她。孟凡涛非常执着,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定时出现在等她的路上。金培吉不想过早地谈恋爱,就想尽一切办法躲着他。但每次都躲不了。久而久之,她竟被孟凡涛的执着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孟凡涛终于走进了金培吉的生活。每天早晨,孟凡涛都要写一首诗封在信封里送到学校的传达室。金培吉就回他一篇学习心得,有时也写几句安慰的话。星期天,孟凡涛带金培吉坐公交车去湘江玩。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婚姻,谈生活。他们一同商定:这一辈子都做殡葬工。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很快出现在面前。2003年,金培吉回到上海,在义善殡仪馆进行了两周的实习,尸体、运尸袋、推尸车、冰库、火化炉……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氛让金培吉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从小就不敢走夜路的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每天晚上她都要开着电视睡觉,有时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着,空闲下来就要找人唱歌、聊天来发泄压力。当时她就想:这工作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

这时,在另一家殡仪馆实习的孟凡涛知道金培吉的想法后,就给她打电话:“如果这时候改行,大学不是白读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不来做,多少逝者将带着缺憾离开,他们的家属也会感到不安,我们所做的是最后一个‘临终关怀’。累点苦点怕什么,到时候就会习惯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放弃自己的理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在男友的鼓励和劝说下,金培吉打消了改行的念头,皎着牙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工作经验。

2004年,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许多同学转做了墓地销售。而金培吉和孟凡涛毅然谢绝了家人朋友介绍的“更加体面”的工作,奔走于各个殡仪馆找工作。他们当初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在用工单位面前根本不被承认。几次碰壁后,上海市阂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金培吉。她成为当年同班同学中惟一一个选择在殡葬业第一线工作的女生。孟凡涛也进了上海一家殡仪馆工作。

金培吉被分配到炉化组工作,冷藏、化妆、火化,都是直接和死人“零距离”的工作,而老天爷也似乎存心“考验”她。才进殡仪馆第3天,就来了一具因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的头颅完全被压扁了,五官严重错位。这具尸体要先进行特殊处理,然后再正常化妆。站在尸体面前,金培吉的手在发抖,眼睛不敢看尸体,过了许久,她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为死者清洗后,她微颤着双手用小麦穗针脚一针针细密地缝。缝完腿又缝头、脸……足足缝了数百针。七八个小时后,遗体总算恢复人模样了,而金培吉成了一个水人,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那天晚上,金培吉回到家里,吃了饭后,一想到死者的情形,她就全吐了出来。妈妈看到她这样,心疼地责怪道:“现在知道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了吗?”面对母亲的埋怨,金培吉也不好说什么,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对母亲诉苦呢?

回到房间,全身无力的金培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她只好下楼去买了两片安定。吃下后,到深夜12点还是没睡着,她只好爬起床给孟凡涛打电话。话还没说,她就哭了起来。得知原由后,孟凡涛安慰了她很久,她还是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她才迷迷糊糊睡去。但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她又得赶早去上班。

由于夜里没有睡好,一整天,金培吉都神情恍惚,没有一点精神。下班后,孟凡涛跑过来,见她满脸憔悴,心疼地把她抱在怀中。然后,他带她去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鬼屋”玩。亲历了“鬼屋”的恐怖经历后,她的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回到家里,她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就算有鬼,看我对他们这么好,也不会来害我的。这么一想自己也乐了,坦然进入梦乡。

从这以后,金培吉消除了对死者的恐惧。为死者服务时,她的手再也没有抖过,并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9个字。

2005年,金培吉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可爱的闵行人”。不久,金培吉当上了闵行区殡仪馆炉化组副组长。具体的工作虽然还是一样,但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祝贺你成为“上海版老公”,丈夫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包容

2006年2月,金培吉和孟凡涛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举行了婚礼。

两人结婚后住到了金培吉家里。对于孟凡涛这个外来女婿,岳父母从来不把他当作外人来看。而孟凡涛也特别孝敬岳父母。以前,都是岳父母做家务,他和金培吉结婚后,这个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东北男生努力向上海主“夫”转型,主动把家务承担下来,为了提高厨艺,竟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厨师学校学厨艺。

那些天,孟凡涛吃了晚饭就跑出去,为了赶时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厨校老师的指导下,孟凡涛从刀法、配方到制作,很快就能独自掌勺了。从此,他在家里炒菜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让金培吉大开胃口。每餐吃完后她总不忘表扬丈夫。男人是经不住表扬的,孟凡涛的斗志空前的高涨,精神状况也出奇地好。

从厨校结业那天,孟凡涛买了很多菜准备表演厨艺。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丰盛的菜摆在桌上。而且,他很细心,岳父母不吃芥末,需要芥末调味的菜他把它分开来。吃饭时,岳父母吃得眉开眼笑。

那天晚上,孟凡涛抱着金培吉,故意问:“老婆,我现在的厨艺怎么样了?”看到丈夫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认真,她赶紧说:“看到你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自强自立的‘主夫’,我真的很感动,祝贺你成为一个上海版好老公。老公万岁!”孟凡涛哈哈大笑:“还不是老婆调教得好。”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金培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金培吉除了掌握一套专业技术外,最与众不同的是她能从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死亡。她认识到,传统殡葬观只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尸体,而现代殡葬观则认为,殡葬过程是对一个人的终点服务,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金培吉更是以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对待这项特殊的事业。假如是为女尸换衣服,她一定会把灵床推到屏风后面,在隐秘的位置操作,维护女性的尊严。整容化妆时,她都要先仔细观察死者的肤色和脸形,然后铺底、描眉、勾唇线、抹口红,严格按规定完成每一道工序,直到家属满意为止。

金培吉用她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死者亲属的赞誉和感激。一位老太太过世,她的子女希望按照当地风俗给他们的母亲穿上“七领三腰”,本没有义务这么做的金培吉一丝不苟地照做。灵车推出,当死者家属发现母亲整整齐齐地穿上了“七领三腰”,感激地握住金培吉的双手连声道谢。

虽然金培吉总是尽力让每一具遗体以最美好的形象与亲友告别,但因痛失亲人而变得不太理智的家属有时会异常苛刻。因此化好的妆因为无法通过死者家属的验收,而从头再来是常有的事。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培吉为一位死者做了整容后,死者的家属却认为金培吉把死者的口红化得太浓了,并且死者生前特别讨厌口红,说金培吉污辱了死者,对她大骂起来。给死者涂上口红,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遗体化妆师都是这样做的,除非家属事先提出要求。面对家属的无理取闹,金培吉委屈得哭了起来。后来,她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为死者重新化了妆。

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的心情有时特别失落,脾气不好时,她回到家就把不快发泄到丈夫身上。孟凡涛知道妻子在工作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好言好语地安慰她,直到妻子安静下来。

以后,再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开始理解家属的心情,只要重做能够对痛失亲人者带来些许安慰,她认为值。让死者仪容好看一点,让亲人都觉得死者走得很安详,她就很满足了。

成为上海人大代表,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金培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人关”,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殡葬工没什么朋友,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几乎和社会脱节。金培吉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单位同事,基本不和人交往。外界的人不想和殡葬工接触是一方面,在这个环境时间一长,金培吉自己都不愿意和人家交往,怕看到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干吗不好,偏要做遗体化妆师,晦气一辈子!

一次,金培吉去一位亲戚家玩。一进门,亲戚就让她先到厨房洗掉“不干净的东西”,吃过饭后,亲戚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碗筷都扔了,怕她带去不吉利。这种“礼遇”让金培吉尴尬得赶紧从亲戚家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金培吉因为有急事打的士去单位,司机听说她是殡葬工后,掉头就走。

这样的事一多,金培吉干脆就哪里也不去,不交朋友,下班就回家!久而久之,金培吉很少与人打交道,有时到外面去买东西,一看到别人,她也显得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殡葬工。

而作为同是殡葬工的孟凡涛,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偏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得多。他主动与别人握手;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他也主动走亲访友。时间一长,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别人,不再嫌弃他是殡葬工,都愿意与他交往。

看到妻子封闭了自己,孟凡涛心里很焦急,怕这样下去,妻子会闹出什么心理病症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医生,认为她是由职业引起的“社交恐惧症”。针对金培吉在别人面前难以“舒展”的状况,孟凡涛“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举措:只要有空,就拉着金培吉到人多的地方去,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微笑;把金培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她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内,鼓励妻子多同他们交流。在丈夫的帮助下,金培吉终于从自己是殡葬工的“自卑心理”里走了出来。一有机会,她就参与社会活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2009年初,金培吉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感动了万千上海市民,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培吉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给予逝者更好的终极关怀”。“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要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他(她)生前的价值。”金培吉动情的述说,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工作五年,金培吉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遇到业务高峰期,忙时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八时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为一些人送行,听死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金培吉和丈夫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他们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人世时,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好好地珍惜现在,不要到将来后悔。”金培吉说。

“要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让彼此都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孟凡涛说。

因此,金培吉和孟凡涛夫妻俩每天下班后,都要陪父母聊天、散步。对于公公婆婆,金培吉每天也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她和丈夫计划,过两年换套稍大些的房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笔者采访时,金培吉说:“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生而有爱,离别必然也有哀伤,就让我们用爱为逝者送行,用爱提醒生者,人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篇5:《入殓师》观后感

在未看电影《入殓师》时,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像似一部乏味无趣的恐怖片,当我看罢整部电影过后,我不由得有这般的感叹:“不能以影名就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但我更亲睐于片头字幕中的那个中文译名《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入殓师》主人公名为大悟,本是东京一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家,由于乐队解散,他也随即失业,便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其实,在老家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大悟没有实用的一技之长,还是很难就业的。一天,在与妻子家中就餐的时候,无意中从报纸上获取了一条惹眼的招聘广告:“帮助旅行的工作,年龄不限,高薪保证……诚聘旅程助理”,顿时喜出望外。第二日便一个人前去应聘,待到大悟见到公司的社长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旅游助理实则是入殓师,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妆容的工作。

迫于生计,大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他工作期间,先后经历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身老太、长相甜美英年早逝的人妖青年、风韵尤存便离去的漂亮母亲……一桩桩各式的道别在他身边过后。从此他也习惯并且喜欢上了这份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逝者安息应有的最后礼遇。

是的,他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每一位人间离去的逝者,大悟都倍加温柔地为他们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妆容的润泽,他温柔细腻的手,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者一般的生机,给他们永恒的美丽,他照亮了生者的记忆,一种对逝者静谧着的温存,所有瞬间的举动竟然都如此美丽。进而反观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冷酷无情的人以宰割活人为乐趣?又有多少粗暴贪婪的人在活人的面前横征暴敛?其实,在当前这个社会,粗暴、冷酷已是我们普通人对待他人的一个惯性方式,我们早已麻木却浑然不觉。正因如此,我们便可以想象,一个人,若在世间活着的时候便得不到尊重,那么当他在人间离去的时候,又有何尊重可言?

影片中多段给人的感官体验极深,其中,遗体火化师在火化澡堂老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让我逐字逐句的敲击了出来:“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看,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其实,我们现今存活的每一个人,未尝不是一直努力着去死呢?影片正是给我这样了一个启示:死亡,其实是开启另一扇门的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着生存与死亡的考验。电影《入殓师》讲述着不同人不同原因的逝去,但整部影片让人泪中有笑,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味道。当然,这种人性的味道不是腐烂着的,是可以用心灵便轻而触摸到的,是人性的善意与关怀,亦是温柔着的,渗入骨髓着的温暖。

篇6:入殓师观后感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

他说的没错,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重的维度 - 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

我们的粪便就是我们自己部分的尸体,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面对粪便,中国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态度。你只要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厕所。当我刚知道潘石屹在甘肃天水的学校援建厕所的时候,我感叹道中国人终于关注人的尊严了。但后来看中央台的某个谈话节目,对那些厕所有个后续报道,说是几乎每个新厕所都因为缺水,缺电,缺纸而不能正常运转,我的心又凉了。在那期节目上,嘉宾们热衷于辩论,究竟在吃饭喝水都成问题的地方,使用干净整洁的厕所是不是浪费!

我想使用副词“竟然”,但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突兀 - 孔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吗?我们这些历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当然会这样想:吃饭喝水尚成问题,你丫有什么资格追求高级厕所?

我总是跟儒家对着干的,认为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动中,根本找不到尊严 - 尊严是通过面对死亡而领悟到的 - 尊严就是关注污秽的排除,就是发明更高效的抽水马桶,就是设计私密通风均良好的单间...

甚至说得极端一点,尊严就是绝不苟且偷生。《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

我一向认为,生命之所以充满意义,就是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个体生命都趋向无限,整个人类就是一群永恒荒谬的爬虫。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刺激着我们去热爱美好事物。小林在处理完那具高度腐烂的尸体之后难以遏止恶心,用力的搓澡,疯狂的亲吻抚摸妻子。而妻子也在这一刻感受到被爱的幸福。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篇7:入殓师观后感

-----观影片《入殓师》有感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又一次出发,你还会悲催吗?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走上来生的旅途。你会充满希望吗? 假如生命里的每一个当下都随时准备面对死亡,这样的生者将是怎样的觉悟和智慧?

《入殓师》,一部智者拍摄的智慧之作,一部观者静观的顿悟之作。静静的进入影片,进入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也经历着自己的心灵彻悟。

小林大悟曾是东京乐团中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生活无着,带着妻子返回故乡山形。破落的小屋,惆怅的生活,无法放下的“物欲声名”的执迷,就在这时,“NK”办事处的招聘启示吸引了小林大悟的目光,“旅途的协助工作”使大悟误以为是旅行社的工作,前去面试。

当社长将简历丢在一边,直接录用大悟的时候,大悟有些茫然。社长信手补上的几个字“走上来生旅途的协助工作”和当即支付的薪金让大悟在犹豫中开始了自己的入殓师工作。

随着面对死亡的次数增多,经历着一次次生命与死亡的告别,看到师傅对死者的尊重和体贴,大悟逐渐改变了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大悟的妻子在犹豫、彷徨、动摇后,一次偶然,亲临入殓现场,在庄严肃穆的礼仪中,在生者与逝者的相对和离别时,感受到生命的释然和悔恨,生命的不可复得和不可或缺,终于由不解走向理解。故事最

后定格在大悟给自己离家出走三十余年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大悟终

于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觉悟。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一、生命的栖身之所

人的生命有涯,终有生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人活着,不去面对死亡,不与死亡对比的时候,人往往不觉得活着的珍贵。活

着,不代表你的生命有栖身之所。寻找真正的生命价值,珍惜每一个

当下,生命才有自己的栖身之处。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心灵栖居之所的象征。第一个是小林大悟的母

亲留下的老房子,它代表回忆。老旧的家具,童年的故事,儿时的大

提琴,爸爸的老唱片,琴盒中那颗代表石文的石头。回忆里有温情,回忆里有温暖,回忆里有爱恋,回忆里有痛苦。过去在生命中表示什

么?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然而,过去一定影响着现在,影响着未来。

大悟在老屋中,就是过去在如今生活中的一种投射。

大悟的过往有太过的忘却,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不记得母亲是否

爱着父亲,没参加过母亲的葬礼,一定也没有关注过母亲活着时的生

活。于是生命安排大悟重新回到旧时的回忆里。也让我不断地回到自

己的回忆里,寻找,寻找。和大悟一起经历回忆的追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就是找到自己的过去。

第二个是澡堂,它代表安宁和慰藉。每次出现澡堂,一定是剧中的人物需要心灵慰藉之时。初次经历入殓过程,大悟到澡堂中洗去全

身的臭味,洗去心中的战栗;通过澡堂大婶的叙述,我们知道大悟从

小就把这里当做释放情感和心灵慰藉之所;大婶坚持开着澡堂,不同

意儿子将澡堂卖掉,为了这种坚守,大婶一直坚持将澡堂保留着,直

到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火葬场里工作的大叔也一直出现在澡堂中,就像他说的那样:“死亡像一道门,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这道门进

入下一个世界。我就像这个守门的人。”是的,守着自己心灵安宁之

所,无论哪个时刻,都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生的迷茫,死的别离。这

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人啊,要始终保留一个自己心灵的栖身之所,让自己觉得安全、自在的地方又在哪里,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安

全的寄托之所。

第三个,是石头,它代表自我的觉悟。关于石头的线索,影片开

始并未交代清楚,只是一块包裹在琴谱中藏在琴盒里的石头。随后,在大悟送个妻子的石头中,揭晓了石文代表心情的奥秘:送一颗怎样的石头,就代表有怎样的内心。最后,大悟父亲的手中那枚紧握的,小小的平和而圆滑的石头,完成了电影对石头这个象征的刻画。

不论生命的过程怎样,经历过什么,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觉悟,觉知到的是什么?外人不可理解,即便是亲人、爱人、朋友,也不一

定能真正地走到你的内心里去。石文没有具体的文字,而石头表达的一定比文字表达的要透彻的多,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这颗石头的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二、生命的唤醒之时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入殓师们对死者的擦拭、更衣、洁

面、化妆就是这样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死者,以庄严而体面的面目

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唤醒生者,不要感叹假如还有来世,我要怎样对

待。活着,在一起,就该珍惜,就该感谢。若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认识,生命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快和争吵,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和遗弃。每当

生者与死者告别,总是忏悔,总是哭泣,总是觉得生命还在时,为什

么不去抓紧,爱别离苦,生者与死者就这样阴阳两隔。不要等到最后

一刻才幡然醒悟。

唤醒生者的生命,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影片中大悟因为生计

所迫放弃大提琴,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又拉响了大提琴。在家里拉琴,是对往日的追思,是对生命的叩问;在原野上拉琴,是完成了对生命的认定和澄清。电影中有一段琴声作为主旋律反复出现,那琴声就是

唤醒的琴声,当电影画面从冬天转向青草依依,当画面从死亡转向白

鸟蹁跹,那琴声中包含的早已不仅是哀伤,还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电影中对不断的出现唤醒的画面和人物:社长夫人的去世是社

长走上入殓师道路的开始;酒吧小姐在入殓师的仪式上唤醒自己的内

心,开始从事入殓行业;社长在自己的小屋中与大悟吃饭,那满是绿

色植物的勃勃生机,那“好吃的伤脑筋”的美味,唤醒了大悟的心;

双性人的父亲哭着说不论怎样,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婶的儿子哭

着对母亲说对不起;鲑鱼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宁愿死也要死在故

乡;妻子在澡堂大婶的入殓仪式上读懂了丈夫的心……

一个个人生,一个个镜头,闪现在眼前和心头。唤醒的不是只

有影片中的人物啊,当泪水一次次滑落面颊,我的心也在一次次的被

唤醒着,生命中的每个时刻,每个人我都珍惜了吗?有太多的时候,我只看到了自己,自己的伤,自己的痛,自己的快乐和悲哀。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去珍惜过眼前,不是在回想过去,就是去想象未来,唯一不去真正面对的就是当下,就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麻木的生活,就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生活啊!

电影里的社长说“活着,就要吃美味。”这是对珍惜当下最好的解释。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

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不要等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那种悲凉的生命是何其可怖,面

对眼前的人,当下的事,认真起来,严肃起来,恭敬起来。生命将变

得不同。

三、生命的再出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恐惧死亡,不为死亡而哀伤,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再出发,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当火葬场的老人轻声告别的时候,我的泪

水也悄然滑落。

经历过几次生死的离别,我从未这样的豁然和通彻。总是在忧伤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痛苦中迷茫挣扎。逝者与生者都是这样的痛苦

和牵挂。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在沉重中得到释

放。是的,“一路走好”,逝者啊,请放心的走好,因为我会一样走好

剩下的道路,虽然,暂时不能相见,让我们把想念和牵挂记在心里;是的,“来生再见”,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未尽的缘分,我们一定会继续进行下去。这分别虽然痛苦,然而分别是为了再次相见。我知道,在另一扇门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我爱他们,他们也同样爱我,这种情意穿越生死,穿越阴阳,穿越时空。

篇8:观后感——《入殓师》

一、叙事结构: 严谨、流畅

结构形式和叙事技巧是制约观众的审美过程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表现内容使创作者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则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电影《入殓师》的片名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一部灰色色彩浓重的悲情电影。可是当观众观看完整部电影后会发觉,导演不仅将它拍得感情真挚、绵长、温馨而感人,而且又有点轻喜剧的效果元素,在轻快的氛围中将影片主题很好的展现出来。这部视角独特选自与日本丧礼仪式有关题材的电影, 在讲述一位新手丧仪助理成长过程中,又加入了父子情、夫妻情、生死观等一系列深刻隽永的主题。不仅将人文关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又不至于压抑人性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叙事,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心,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更赢得了奥斯卡的垂青,获得最佳外语片奖。

二、视听语言:东方传统艺术的画影

视听语言是电影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传媒的主要特质,如何巧妙的运用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对电影本身意义重大。

《入殓师》在色彩、剪辑、音乐等方面运用的惟妙惟肖, 干净的画面,流畅自然的镜头衔接剪辑,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虽说没有特别抢眼之处,但总体上符合电影的基调。在影片中一些细节上导演运用中近景或是特写,让观众更好注意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导演已经确立了一种含蓄、优美、洁净、生活化的整体风格。

影片的次高潮,在化解人们对主人公小林大悟职业偏见的那场戏( 给鹤乃汤老太太入殓的戏) 中,导演用了叠印的剪辑手法,将熔炉中的火苗和起飞的天鹅,这两个分属不同时空中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产生特殊寓意效果——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最终的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柔情的音乐的贯穿、镜头的叠化和隐现、非凡的“化进化出”与“交叉剪辑”,以及冷色为主的色调、精致丰富的画面,“零”废镜头的处理使影片《入殓师》成为了标准的东方传统艺术的画影。

三、文化内涵:呈现人性光辉、震撼人心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说过:“这个世界上应该存在令人尊重的极为痛快的秩序,从乍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风俗中抽取这一类秩序给观众看,使他们愉悦和信服”。影片《入殓师》就是从日本风俗中抽取了传统的入殓仪式这个元素, 加以展现,使观众惊叹于这种仪式,折服于日本的风俗文化。

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再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或许这些文化的形成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有关。因为受到地形的影响,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转而向深处发展。虽不能做到广而博,但要能做到精而深。影片 《入殓师》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的入殓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 有固定的步骤,就像做美食一样严格,只有步骤准确,味道才对。正确的入殓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告慰。

诉说感情、骨肉离别、夫妻的爱、家庭的情,逆境当中的人对工作的态度、生命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笑容、泪水、感动,这些人性中的光辉,通过《入殓师》这部影片呈现给世人,震撼人心。

四、艺术风格:“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入殓师》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导演运用生活流和意识流手法,以小林大悟成为一名真正入殓师为中心情节,将缓慢的节奏、细腻的表现、生活化的表演以及三条线索的穿插,共同交织出一幅独特的日本风情画卷。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 任其泛滥。孔子在儒家思想中倡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和谐。《入殓师》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做到了这一点,将东方的含蓄美淋漓尽致的运用影视技巧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泷田洋二郎导演对整部电影的艺术风格拿捏的非常准确,加之音乐大师久石让干净悠扬的音乐,演员们真挚感情的演绎,使得《入殓师》这部电影取得的所有奖项都实至名归。

篇9:美丽“入殓师”

尸体不过是工作对象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清早,成都北郊的磨盘山上,空气阴湿。

23岁的女孩张庆平醒了,她拿出手机看了下时间——6点半,距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钟头。她一骨碌爬起来,推开房门。正对着她宿舍的是一排贴着白色瓷砖的平房,这个时段,每个房间里都已摆放好了一具尸体;花匠们忙前忙后,将一盆盆菊花摆放在棺材周围,黄白相间,还搭配着绿色的芭蕉叶。张庆平早已习惯了这种场景,她走到水龙头边,用清水洗了把脸,然后用肥皂反复搓手,最后搽上护手霜。

按照成都人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要放上3天,然后入殓、火化;入殓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不要拖过下午。所以,3点过后,张庆平和她的同事们就可以下班。但殡仪馆毕竟是个顶特殊的地方,尽管民俗如此,还是有些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不分昼夜地到此办丧。馆里立下条规矩:上班的人要连上两天一夜,而这一夜就必须住在馆里,随时待命。

吹鼓手的声音远远传来,这是开始上班的信号。没过多久,刚才那个空旷、安静、冷清的殡仪馆就变得拥挤热闹起来。几声哨响后,礼炮开始轰鸣,哀乐轮流在各个告别厅奏响。张庆平穿起一件白大褂,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然后捂上口罩,戴上粗棉线手套,外面又套了一层塑料的一次性手套,拎起一只红色的软皮箱子,走进了一间阴森的屋子。屋外不起眼的牌子上写着“冷冻室”3个字。

冷冻室,是尸体到达之后第一个停放的地方。张庆平的工作,就是把尸体从冰柜的抽屉里抽出来,推到沐浴室帮他们洗澡、做防腐、整形,再穿好衣服,做修面、化妆,最后送到告别厅。在告别厅里放着的,是已经处理完毕的尸体。他们安然地躺在那里,面庞红润,没有死亡的暗影、离世的痛楚,有的只是如同睡去的恬淡;而他们刚被送来的时候,脸色苍白或者瘀黑,头发凌乱,衣冠不整,惨不忍睹。张庆平说,看到那些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子直挺挺地躺在面前,她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她们化得漂亮一点,心里才好受。

从早晨到下午,张庆平要处理将近30具尸体,冬季则远远不止。夏天的尸体数量要少一些,不过湿热的天气、频繁的雨水、活跃的蚊蝇,还是让她觉得“透不过气来”。

成都殡仪馆年代久远,条件不好,穿着不透风的工作服闷在屋子里,与具具尸体相伴,张庆平常会感到压抑、困顿。一开始接触尸体的时候,她一点也不恐惧——由于学医的原因,她感到人体很神圣;现在,到殡仪馆工作将近一年的她,“早就麻木了,没得啥子感觉”。她学的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五官专业,去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高分考进了殡仪馆。在她眼里,殡仪馆是国家事业单位,稳定、有保障,而且可以留在她热爱的成都。至于尸体,不过是个工作对象而已。

为殉情的女孩化一个新娘妆

张庆平要给死者化两种类型的妆:油彩妆和粉妆。老年人、中年男子,还有一些家属要求不高的死者,张庆平就给他们化油彩妆。一块有些旧的海绵,蘸上点特制的油彩颜料,在死者脸上来回均匀地擦上几下,再涂上少许的胭脂,人就会变得红润起来。如果是年轻人,特别是尚未结婚的少女,她就会格外用心地给她们化上粉妆;有的时候,她还用自己的化妆品,给死去的女孩化新娘妆。

那天,殡仪馆里送来一具女尸,看起来年轻而又时尚。张庆平上去一问,跳楼死的,为情自杀,年龄竟与自己相同。家里人给女孩披上了一袭素洁的婚纱,要把葬礼当作婚礼办。张庆平受不了,流下了眼泪。天天看尸体,她很少流泪,她坚信她所直面的死亡,都是与己无关的;她就是一个看客,把自己隔绝于死亡之外,看别人痛苦哀伤的一幕幕悲剧。

但这一次,张庆平被感动了。灯光下,她细细地为女孩打粉底,从发际、唇部、鼻翼、嘴角到脖子,将一些死后皮肤呈现出的暗斑遮蔽;再以粉饼轻薄地施一层透明蜜粉;用眉笔画出柔和自然的眉型,拿小刷子刷匀称……新娘妆常见的眼影、眼线、鼻影,一个步骤都没有省略,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小时。张庆平说,她从来没有如此上心地化过妆。告别仪式开始前,她又提着化妆箱去为女孩补妆,最后一笔口红描过的时候,哀乐响起。

经过了医学院5年的历练,张庆平并不惧怕尸体。在她眼里,正常死亡的人都很安详,有的还挺好看;但是,那些死于非命的(如车祸、凶杀、自然灾害等),往往血肉模糊,惨烈而又狰狞。令她困扰的是,现在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假想他闭上眼睛的模样;每次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听见协警吹哨子,她就赶紧捂上耳朵——殡仪馆每次为死者鸣放礼炮前,工作人员吹的也是这种哨子。

学医的人多少都有点洁癖,张庆平说自己是“超级洁癖”。每处理完一具尸体,她都要使劲地洗手,来回搓上不知多少遍,手一度被洗脱皮。现在,護手霜是她随身必备的东西,而且她会挑贵点的、牌子好的。她为自己办了一张美容院的年卡,下班了就去做皮肤护理和头部按摩,既是保护自己,又是一种放松。

外人以为,殡仪馆的薪水很高,高到神乎其神。张庆平笑道:我倒想像他们说的那样呢,可我一个月就2000多块钱。

一个爱笑的美丽女孩

悠扬的琴声响起,面庞俊雅的本木雅弘用一块小小的方巾替死者慢慢擦拭身体、穿好衣服,将那双略显僵硬的手紧紧相扣,再绕上一串剔透的佛珠。如同宗教仪式般幽玄空寂的场景,伴着久石让静若止水的配乐,无比庄严……“啪”地一声,张庆平关了影碟机——全长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刚放了十几分钟,她就看不下去了。

这部《入殓师》是朋友推荐给她的,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张庆平无法理解这部片子,作为一名中国的入殓师,每天要处理30多具尸体,“都像电影里那样唯美地操作,殡仪馆门口估计要堵车了”。

在单位里,同事们都称张庆平为“美女”。她长得确实标致:唇红齿白,皮肤也好,笑起来还有个酒窝。23岁的她,是个地道的川妹,性格外向、活泼,只要不是面对尸体,她就笑个不停。殡仪馆里的一切都那么肃穆、冰冷,终年只闻哭泣不见笑靥。张庆平说,自己需要笑,不然受不了。

在殡仪馆工作的年轻人,很多就在附近租房住,但张庆平决不。她宁愿住在距离遥远的市区,上班的早晨5点钟就起床,然后打的到单位的通勤车站点,再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去馆里;两天一夜的班上完后,她拎起包就走,从不在单位多停留片刻——她希望一结束工作就不要再和殡仪馆扯上任何关系。每当车子开进三环路,林立的高楼逐渐浮现、红油和辣子的味道满街飘香的时候,她总是长舒一口气。即便吸进鼻子的是汽车尾气,她也很满足,毕竟触摸到了城市的烟火,那么的生机勃勃。

有时候,张庆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干这一行,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够“庄重”。她始终对那些阳光的、快乐的、新鲜的事情充满兴趣:上网、逛街、泡吧、寻找美食……殡仪馆的老一辈员工,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不参加亲友的婚寿喜宴,不递名片、不主动介绍自己的职业,不对访客说“再见”、“一路走好”……张庆平听到这些以后,表现出了惊讶,更加害怕自己的处世方式与职业格格不入。因为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到“特殊人群”的范畴,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朋友都会交、什么场合都不避讳。她并不掩饰自己的生活态度:“女娃子嘛,就是上会儿小班、睡会儿小觉、吃点好东西、找个好男人,就可以了。”

上一篇:小种子,快长大诗歌下一篇:麻小2012年秋后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