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

2024-05-07

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评价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师课堂上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能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更加喜欢所教的学科,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题意,在公开课期间教师总是这样评价学生:好!非常好!太棒了!你很了不起!老师也没有想到!等此类话语。即使出现了差错,也是“错的有价值”,教师会将“错误”当成课堂生成进行处理,这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机智和灵活性。教师课堂上将批评视为“雷区”不敢触碰,生怕稍有不慎就会扼杀了“华罗庚”,夭折了“陈景润”。

对于上述做法,我不敢苟同。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什么对学生只能表扬而不能说“不”呢?这样的表扬赏识有价值吗?问题的答案没有了标准,教师的批判没有了原则,学生的眼里没有了渴望,课堂教学没有了效率,这是新课堂吗?说严重一点,这种“廉价”的表扬是对学生智慧的侮辱,是对学生承受能力的低估,是对新课程的误解,是对教师责任的缺失。

赏识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评价不等于表扬,赏识不等于批判。如果你诚恳、尊重、有爱心,如果你明白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即使是批评也会让学生感到友好与赏识,温暖与鼓励。

我校近一年来,搞得一项活动,我认为与学生架起了交流的平台,就是在作业本中写评价语,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让学生接受了批评。如:“孩子,今天的作业怎么写得这么潦草。这是你写的作业吗?我不相信。你重新做一遍好吗”?再如:“孩子,老师感到最近你的学习状态很不好,有些滑坡,调整一下,老师想看到从前的你,加油!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看好你哟!学生从老师的这些话语里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是批评,但更多的是赏识、信任、激励和期待。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热情洋溢的赞美,可以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可以是欣赏的颔首,还可以是微笑的摇头......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期望、真诚、平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味的“喊好者”,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诚恳地呼唤、鼓舞、鼓励学生,做一位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让我们做一个始终在乎学生,与学生心灵相通的老师。用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真心的话语去引导激励他们,让我们“吝啬”表扬,让表扬成为学生一心想获得的“神圣礼物”。廉价的表扬会失去赞赏应有的价值意义,超值的褒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为学生成长的老师才会认真的去对待表扬,表扬不要滥用,用多了就廉价了。

篇2: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

每次上课,总感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动作迟缓,效率低下,并不是以学习的诉求来上课。有时心思这是为什么,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得到了一点启示!

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不仅有智力因素,也还有非智力因素诸如:个人的理想目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生的意志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指数,个人在班级人气指数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影响可能超过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的生命线。请回忆一下我们时常找学生谈心,谈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这些内容吧?这条生命线的作用有发挥出来了吧?我们不仅要读懂这些因素还要利用好这些因素,否则岂不做了冤大头,白费了力气?

教学如带兵,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带,每个兵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诉求和思维习惯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锋芒所指无不披靡。我们这些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才能化腐为奇、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把无限美好的愿望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篇3: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

关键词: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有学者将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将“有效教学”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有效教学涵义、有效教学特征、有效教学策略以及有效教学标准四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作为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突显出其研究的应用价值。

1 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现状分析

1.1 学术论文

随着有效教学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文章屡见发表。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通过搜索“有效教学”且“评价”或“评估”或“标准”,以及“教学有效性”且“评价”或“评估”或“标准”等字样,共搜集到有关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文献22篇,其中大多属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方面的思考,极少数涉及具体的评价标准体系。

1.2 著作或著作中的章节

迄今为止,国内还未出现以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而以有效教学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数量也不多,主要有陈厚德编著的《有效教学》,林进材的《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吕渭源著的《有效教学草纲》,以及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等。但是在这些著作中都鲜有涉及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

1.3 学位论文

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到,以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仅有1篇。

2 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笔者对国内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从实证性研究和思辨性研究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发现实证性研究的文献有《大学有效教学评估研究》等3篇。思辨性研究有《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有效教学模糊评估方法探索》等20篇。

2.1 实证性研究方面

2.1.1 实证性研究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实证性研究文献中,数据的获取方面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课堂实况记录及观察法。在数据的处理方面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多因素分析法、SPSS/PC统计软件数据处理法和分析比较对比法。如吕渭源,叶显发等人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开展研究的。而张亚玲则是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课堂实况记录及观察法以及分析比较对比法等多种方法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章小辉、陈再萍等人则主要是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SPSS/PC统计软件数据处理法。

2.1.2 实证性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

笔者发现,实证性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通过上述研究方法,以此来构建或者提出一定的有效教学评价或者标准体系等。有研究者制定出大学教学有效知识量量表和大学有效教学评估指标量化体系,供大学试用。有研究者建立了高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张亚玲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框架,试图将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化。该作者认为这个框架无论是作为培训者,还是作为教师个体,或者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可以使用。可见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2 思辨性研究方面

2.2.1 关于有效教学评估指标的研究

关于有效教学的评估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两个方面。有研究者围绕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和教师的教育品质方面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指标;有研究者专门从学生发展的视角阐述有效教学的评估指标,如陈瑞生提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运用评价的手段,从学生发展的航标、学生成长的体验、学生进步的基石和学生价值的提升等四个视角对课堂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唐玉辉认为基于学生的有效教学评价,学生是这个评价体系的核心。也有研究者提出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应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切入点,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三个方面加以考察。另外有研究者尝试采用模糊评估方法来描述有效教学的评估指标,进而对有效教学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庞君提出基于五项标准的有效教学评估,介绍了有效教学的模糊评估方法,展示了有效教学模糊评估模型。

2.2.2 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

有研究者基于以往有效教学评价的价值错位及其对有效教学评价的价值定位,提出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评价的五条标准。有研究者认为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避免单纯技术化色彩和囿于课堂教学范畴,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愿景是在价值层面与工具层面尽可能统一,涵盖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郭清丽指出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要遵守专业性、导向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指导原则,提出了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步骤与方法。

2.2.3 借鉴或介绍国外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国内研究文献中借鉴或介绍的国外有关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框架有两种:一是由罗兰·萨伯(Thar P,R.)领导的芝加哥大学“教育多样化、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开发的五条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另一个是由夏洛特·丹尼尔森(Danielson,C)负责的于1996年研制的“专业实践构成框架”。周明、邵朝友等人从这两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入手,通过对标准框架的分析和比较,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主要特征,讨论了它对我国学校教学的启示。谌启标重点介绍了CREDE开发的五条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并对每一项标准做了相应的说明。从现有文献来看,绝大多都是借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这五项标准,可见其对我国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3 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研究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

比较有效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从文献数量上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在所有23篇文章中,研究内容涉及3个方面,重复现象较严重,研究角度很相似,研究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除了实证性研究方面有一篇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他都是比较宽泛的。对于有些文章构建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却往往没有后续的研究论证。

3.2 实证性研究匮乏

在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中,思辨性研究的文章占总数的87.0%,而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只占13.0%。众所周知,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研究缺乏说服力。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应该注重现实性,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研究的价值。建议今后关于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能多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或者思辨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3 研究方法单一,样本选择过于狭隘

在3篇实证性研究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使用的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大多数是运用传统的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在研究方法上缺少创新性,同时对于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是传统的SPSS/PC和比较分析法等。虽然有文献对有效教学模糊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究,但是并未见到运用该种方法对有效教学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的实证性研究。另外,在实证性研究中对样本的选择过于狭隘。

3.4 尚未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并被公认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体系

篇4:用好课堂评价语 增强教学有效性

第一种:廉价吹捧型。比如“你说的真好!”“真聪明!”“你真棒!”等等评语充斥课堂,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一概笼统地肯定,甚至对明显的知识错误或观点错误也大声叫好。这种评语看似积极的鼓励,实则是廉价的吹捧,其后果是混淆了是非,阻碍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对学生理解、认识问题和今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第二种:随意敷衍型。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不假思索,无所用心,无所评价,或以含糊不清的“哦”“嗯”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发言,或如点将一般,连续指定学生发言,“你说”“你说”、“还有吗”“还有吗”等等话语泛滥。这种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的态度做法,既无肯定,又无否定;既无启发诱导,也无分析探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疑虑,甚而无所适从。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第三种:简单判断型。即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起到引导与提升的作用。如果简单的否定过多,就会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此种评价实在是不可取的。

第四种:内容狭窄型。评价内容狭窄,教师评价的指标和内容过多地指向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甚至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错,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怎样的评价语才是积极的有效的呢?笔者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⑴准确简洁

课堂评价语应该做到准确、简洁,观点鲜明。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评价语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知识的落实。简洁就是言简意赅,不啰嗦。语言如果啰嗦,拖泥带水,犹如良莠并生,把该表达的思想感情淹没在莠草之中,就会大大降低表达的效果。新课程提倡尽可能多的把课堂留给学生,呈现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学习过程,因此要避免啰嗦,避免无意识的重复学生语言,以免冲淡学生的思维逻辑。对于要强调的知识点则要讲得明白,不模糊,让学生听得清楚。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也都以一语中的为好。

请看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一段教例: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生:苏轼是宋代词人。生:苏轼是八大家。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生:苏洵、苏辙……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生:文学。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师:回答不错。韩老师的评价语“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是对错误表述的纠正,是对含混知识的明确;“而回答不错”的评价是对正确回答的肯定。评价准确简洁,要言不烦。其实,只要我们每次都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稍加阐述、点拨,便不会有重复、累赘之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理想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干干净净的,评价语也不例外,三言两语,切中肯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⑵适度得体

所谓适度,指的是评价语使用要有限度。从一堂课的容量来看,评价语使用不宜过多;从长期效应来看,评价语使用不宜雷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关注,能及时准确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且评价语的使用要适度,在评价时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不简单地说声“好”就了事,也不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更不能无原则的吹捧或棒喝。而应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言不偏激。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所谓“得体”,指教师的评价要努力做到态度中肯,感情真诚,语言亲切,鼓励为主,宽容友善,像润物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有位老师教学《我与地坛》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为什么要设想母亲的心理?生:我有以下理解。第一,设想表明母亲的心理自己开始并不理解,因为在母亲生前,我拒绝和母亲进行内心的交流,这是作者深切的忏悔。第二,从反面来讲,母亲帮“我”上轮椅,目送“我”去地坛,有时到园中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明母亲的艰难和伟大。母亲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形象血肉丰满,才更能表现母亲伟大的爱心。最后,这个设想还能表明,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步求索,都有母亲的参与和支持。师:解得好!作者写小说想报答母亲,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但作者又说这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不是一个矛盾吗?还有,母亲希望我走的究竟是一条什么路?生: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因为母亲不在了,事实上也没有答案。但我觉得这个悬念很好。师:好在哪里?说来听听?生:对作者而言,他会永远带着对母亲深切的思念,背负着母亲深厚的期望,继续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路的不确定,探索也就会永无止境。对母亲而言,实际上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儿子具体走哪条路并不重要,但这条路一定能让儿子走向幸福,这才是最关键的。师:你能够分对象分析,很好。当然还可以从文章写法上,比如悬念设置的好处上来分析。

这个片段末尾处老师的评价语既肯定了学生,又说明了肯定的原因,同时也提示学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可谓态度中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肯定和鼓励,又不夸大其辞。

⑶机智幽默

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语,能创设教学的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更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公开教学中,一位教师执教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到“松下问童子”一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进行思考。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此时班内有一位调皮的孩子站起来就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一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你有与众不同的认识,说说你的观点,让大家明白你的想法。”孩子便振振有词地说:“童子帮助主人抄抄写写,负责照料主人的生活,接待一下来客,不是和今天的秘书一样吗?”此言一出又令在场的师生无不拍案叫绝。

⑷激励引导

众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饱含激励的课堂评价语,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老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时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评价语应具有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文中词语或句子的理解,有的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作解释,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时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首先要对学生给予肯定,然后再适当引导,教给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则是最好的引导,根据原文中的语句,自己再适当组织一下,这样的答案是最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用好评价语言,对学生可能有的解答思路有了详尽的预设,再结合课堂上学生思路的各种即时生成作出评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得到正确的指引,而且能有效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更显精彩!

课堂评价语是理念的化身,是智慧的结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重视和用好评价语,在评价中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和心灵的放飞。希望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能够激起更多思想的火花,希望生动有效的评价语把语文课堂妆扮得更加亮丽,更加精彩。

篇5: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新《课标》明确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如何通过评价来为学生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趋力呢?我们认为必须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自我评价和反思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自主学习是反思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看法之后,反思才能进行。而通过反思,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在不断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看法,或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受和新异的结论。

因此,我们五年级数学组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做法和一些想法。

一、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自我感觉良好,对己欣赏,对人挑剔。尤其是我们的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在评价别人时,又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年级越低,这种情况就越明显,自己有同样的不足还要告别人的状,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

二、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自我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因素,促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我们已经知道,仅仅依靠改变教师的做法是不够的,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主观影响因素。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创设操作平台去让学生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观影响效应,再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达到提高成绩提高能力的目的。自我评价应当是这样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兴趣的影响作用很大,但兴趣并非与生俱来。评价因素就是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之一。今天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谈数学学习,不只是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思维、心理思维的提高也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心理可能碰到障碍,要跳过去的人还是学生自己。通过自我评价,老师可了解到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碰到的心理障碍,把握各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沟通(口头的或书面的),可以令学生真实感受到他的努力的确在受到关注,不再轻易放弃,逐渐恢复或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让学生产生要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便会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全神贯注,比较迅速地掌握所学的一切。这里想再着重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时应多针对学习过程,学习习惯,思维乐趣,而不是以成绩或做题对错结果而言,否则又会与“以成绩论天下”无异了。

三、自我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良好的反思是自我评价的主要形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评价内容方面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反思的条件、机会,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帮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到其不足,通过评价树立其信心,通过评价改进其学习方法。这是自我评价的目的所在。可惜一贯以来,我们的评价中都不太重视形成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形式恰好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它相对地侧重个体自我发展过程评价,同时就像一个对话窗口,让老师尽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努力程度,再作出有针对的点评和引导。自我评价这种手段的特点是主观性较强,如果比作试题,那么它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型试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也不一致,所以创设条件只是一个有利的读写窗口,教师的适时点评与鼓励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它用以指引学生能向着正确的自我调节的方向,不让自评迷失方向或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只有完善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阶段性总结习惯的很好方式。

为了尽量避免自评有走过场现象,拟设计成周记形式反馈,文字不限制字数,能节省时间。设计成问题式模板,让学生写的时候有规则可循,同时格式基本统一,便于教师作出分析。问题尽量不与利害关系密切联系,易得到真实回答。

篇6:评价语有效性的研究教学反思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极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根据目标,测定效果,判断价值。所谓课堂及时评价,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作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课堂及时评价有效性,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及时评价是有效的?是指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所作出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和激励功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及时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2、课题所要解决问题的分析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作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新理念下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重视获取知识多少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把着眼点集中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效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评价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评价应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即时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份积累素材。它无疑是完居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对实质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信心,激发动力,提高潜能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教学评价方法。具体内容:

1、有效及时评价教学活动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以往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纸笔考试和过于注重量化,忽视了多元性;评价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更显得刻板、单一,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实效性,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发现和发展学生诸方面的潜能。

在研究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实施阶段,为了全面的搜集和科学处理研究对象信息,提高及时评价的质量,通过对评价对象观察、个案研究和对比,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做到:评价的对象全员化,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2、制定小学数学课堂及时评价研究目标。

3、建立小学数学课堂及时评价有效体系。突出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形成性评价

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对研究对象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原始资料。

2、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比较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运用谈话、问卷等手段搜集更多的资料。

3、对比法:在自然状态下,对班级实验组和普通组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受及时评价的情况,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活动中接受及时评价情况的对比,探讨产生问题行为的相对因素。

四、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起动阶段

2008.7-2008.10 学习理论,搜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在这一阶段,我完成了学习资料的前期搜集准备,进行了教师课堂及时评价方法的调查,为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完成了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2.实施研究阶段

2008.11-2009.9 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展开研究,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完成中期成果报告,积累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读书是一个老师成长进步的最好途径,这一阶段制定了个人读书计划,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改革评价》《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等专著,完成读书笔记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对课堂教学及时有效性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提高推广阶段

2009.10 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完成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本人努力下,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对课题的研究不敢谈取得怎样成绩,但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了很大改进,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这与我选择个人课题的宗旨和出发点是一样的。现将一年来的研究收获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开展及时评价,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方式。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教师评价“一言堂”、评价语言滞后的现状,提倡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中,努力营建一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理解,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学习讨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对知识的学习,对方法的掌握过程中,获取了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评、互评。让数学课堂进入一个充满愉悦、欣喜、快乐的人文境界。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把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为了体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教学中,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通过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悟,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评价,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分析处理信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自己的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通过他人评价和自己反思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修正自己的思维。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及时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兴奋状态,使得学生能自觉地参与知识背景的构建与生成,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的数学”,从而将原本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数学材料实践化,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成因,突现了思维的过程。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应该是终身受益的。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氛围需要教师努力营造。在以知识传承、技能训练为宗旨的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将学习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营造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效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一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在他人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才能积极有效的进行学习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课堂及时评价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课堂中教师及时有效的把握,做到课堂教学评价的常态化,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益。今后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不断建立完善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真正的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学习评价方法

一、激励评价法

《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尊、荣誉的心理需求,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受到激励和鼓舞,以达到强化动机,增强信心和主动发展的目的。例如教学“34-18”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汇报用竖式算的一般方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不是用竖式算,是这样想的,把18看成20,先算34-20=14,因为多减了2,要再算14+2=16。”我及时表扬他:“你真聪明,这样思考比用竖式算更简便。”同时鼓励全班学生要积极动脑筋,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应用。所以我在鼓励、激励学生的过程中不满足于对他们认知的评价,还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时候用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来表示对学生的赞赏,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比较科学,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效应,还能够产生人格效应,使学生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虽然,学习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不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

二、参与评价法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权利往往是操纵在教师手中。这种评价方法单调、呆板,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因此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上完课我总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的表现怎么样?再互相评一评:谁发言最积极?谁表现最好?谁最值得我们学习?表现好的学生就能得到我奖励的一颗星星。当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或回答有争议的时候,我不是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多问其他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们认为他的回答需要补充吗?”。通过学生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学会在自我评价中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如教学“位置”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说说自己在班里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上分别是哪个同学,由其他同学判断正误。学生很喜欢这种民主的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与竞争的意识,以及听取别人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伙伴的品质。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活动评价法

活动评价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能

力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设计了一个拼图的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一些有趣的图案。在活动中考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直观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并利用它们组合成相应的图形。孩子们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评价他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如是否喜欢身边的事物,是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是否会与人交往,是否做事持之以恒等等。

四、延迟评价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推迟作出评价的方法。如我所教的班里,有个学生有一次单元测试考得不好,失去了信心。我允许他重新解答,当他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我就他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延迟评价法”淡化了评价的筛选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延迟评价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更要提倡延迟评价。不能在提问学生时,马上就叫学生做出回答,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当学生回答不出,就忙着启发,暗示;不能在小组讨论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研究,有的学生还来不及深入思考,就马上要求汇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的学生在积极思考,有的学生不思考;有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只听不想,思维得不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我会耐心等待,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研究。特别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更要以期待目光等待他们,或做适当点拨,切莫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草草行事。

五、非言语评价法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言语评价法(口头和书面言语)。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如果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多采用非言语评价法(包括情感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等),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课堂上我通过表情、动作与学生直接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赞许地点点头;当学生因紧张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以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他;当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时,我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听讲要专心,以此来传达一种关爱,表达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大于随意的言语评价。

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评价时我注意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通过上述五种方法的教学尝试,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都得到激发与保护,他们积极活跃地投入学习中去,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这样,学生自主活跃在课堂中,懂得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探索之一:需要及时评价,更需要延迟评价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不少老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把学习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能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教师马上判错,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出“对”或“不对”的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案例一:《8加几的加法》教学片断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16。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17。(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说):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吗?(此时,生2又重新抬起自信的头,但眼睛里还是流露出些许疑惑的目光。)

生2: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过9哥哥得向8弟弟借1来凑成10吗?计算8+8=□时也一样,8向另一个8借1,另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找到了症结,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于黑板上,让大家了解生2出错的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回归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快多了。(生2语速之快,见解之新,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8+8=17的答案遭到众人一致反对时,教师选择的不是一票否决,而是宽容接纳、亲和引领。延迟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白、辩解的机会,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于是,这位遭遇挫折的学生重拾可贵的信心,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真正满足了学生把自己当作“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探索之二:需要认知评价,更需要情感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课堂学习中不管哪方面的提高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缺少“知识”这个载体,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课堂即时评价中,要做到“知识评价不放松”。但是,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新理念下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案例二:“找规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我们今天学习的“找规律”呢? 生1:☆☆○ ☆☆○ ☆☆○ ☆☆○

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能用图形来表示规律。生2:112 112 112 112 师:真不错!能用数字简洁地表示规律。生3:×× × ×× × ×× ×

师:很有节奏感,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评价应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即时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以上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给予了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老师对这三位同学的评价除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程序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那出自老师肺腑的鼓励的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学生把老师对他的鼓励化作行动,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以上的这一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下面是收集到的几则注重情感评价的课堂评价语,我想,老师经常能用这样的评价语言,学生怎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老师感到很高兴。

——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同学们都想了很多的办法来思考。

——没有做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做对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发明家爱迪生经常要经过上千次实验才能成功一项发明,失败了,下次再来。

——某某小组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虽然他们并不是全班最快的小组,但他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默契,相互协调,有了问题大家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他们这种团队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探索之三:需要教师单向评价,更需要生生互动评价 教师评价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在学生发表了见解之后,教师对观点给予直接评价,以促进他们进一步的思考。这种评价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很快领悟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肯定某一学生的观点,就树立起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赞赏某一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就点燃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炬。因而说,教师真诚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活力。但是,如果评价作为教师的“专利”,学生就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应十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评价中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可以变教师评价为师生、生生评价:还有想发表意见的吗?对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解法你有什么想法?对于××同学思路,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其他意见吗?谁对××的回答作补充?让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使评价成为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的过程。

案例三:“分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谁的方法简便,从组友的做题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要向谁发出友情提醒。(学生四人小组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师:请小组汇报你们讨论最热烈的一题。

第一小组代表:第四题我们讨论得最热烈,因为小组成员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教师请学生介绍三种解法)

第二小组代表:第三题,我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乘法分配律做,还有一种更简便,是把左右两边的算式直接减,因为减号两边算式的意义是一样的。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小组对第二题的意见有分歧,有人认为先算括号里的比较简便,有人认为在第二步时把连减变成加法做比较简便。

生:我要向第三组的同学发出友情提醒,因为在计算混合运算题时,有时可以直接简便,有时只能中途简便,但是只要能简便我们应该灵活采用,这样我们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会更高。(其他同学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

师:你很有见解。不过,我认为只要自己感觉简便就行,因为我们每人对数学的感受不同。

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我们讨论最热烈的是第四题,因为我们小组的成员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小组对第二题意见有分歧„„” “我要向第三组的同学发出友情提醒„„”这些评价,不再是教师的“独白”,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由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调”——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理解,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讨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学习知识,觉悟方法,修正思想,同时获取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评、互评。

探索之四:需要激励性评价,更需要反思性评价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老师们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滥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圈子表扬,甚至连学生的错误不但不敢明确指出,而且还要想方设法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为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激励、促进、反思、完善,光有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反思、帮助

学生完善。因此,课堂评价在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同时,更要将反思性评价贯穿其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

案例四:“数与式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写几个比较数与式子大小的题目,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们,在刚才的小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启发,有什么问题呢?现在又到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候。

生1: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有的都用“>”连接,有的都用“<”连接。

生2: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写的都是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和一个数比较的。我看到他们那组里有人用乘法、除法的。

师:你觉得用乘法、除法的式子行吗?生2:行的,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也会写。师:请你举个例子。生2:8>2×3,10÷2<6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生3:我们组的×××说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又犯了一个毛病„„ 生4:我们组认为,都是先把式子加起来或减起来,再比较大小。如:14+20>30,先算出14+20=34,再拿34与30比较。生5:(反驳)有的式子不要加就可以比。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5:如51○43+51,两边都有51,相互抵消,右边还有43,所以右边大。

在学习中,如果能把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则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智慧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前面教学片断中的教育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太懂得什么叫评价,但教师创设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这一环节,正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评价他人与对自己反思性评价的机会。从上面的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说的这些话,其实就是对他人、对自己、对小组的评价。在评价与交流中,学生知道了数与式比较中的式子可以含加法、减法(教材中只有加法、减法),也可以含乘除法运算;知道了可以把式子得数算出来比较,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较;知道了语言表达时该注意什么等。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新的评价观启迪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新的课堂给了我们更加广阔的评价空间。评价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新课堂需要这样的评价

延时评价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总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即“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往往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中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有的想法也难以更加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它们对问题的理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更加谈不上创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也逐渐渗透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延时评价的原理是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其根本内容也就是通过延时评价,让人们头脑中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新颖独特的见解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定势影响,而应该适时适度地灵活应用延时评价,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延时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内在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由此可见,延时评价对创造性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更是值得教育界同仁探讨与研究的问题。现笔者就几例课堂实录,谈几点在此问题上探索的心得体会。先来看二则实例:

实例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师问。

“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从座位上跳起来说。

“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

“„„”

发言的同学一致认为乌鸦会后悔、丧气。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问:“还有不同意见吗?

短时沉寂,不少同学摇头。突然,一个男同学猛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师先是一愣,随即笑着问该生。)“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走吗?“

“不一定,乌鸦喜欢听好话,又没有自知之明,很有可能还会被狐狸的花言巧语迷惑呢!”那个男生又站起来说。

这时,教师笑眯眯地说:“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请大家把自己的看法,以《乌鸦和狐狸续集》为题,编写一则有趣的故事,好吗?”

“好!”大家鼓掌赞成。

实例2:一教师在上三年级《纸的发明》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纸的用途。

一开始,学生争先恐后,迅速说出了“印书”、“写信”、“包东西”等普通用途,接着举手的人越来越少。

突然,一学生说:“我能用纸叠飞机。”全班又活跃起来,纷纷补充,可以叠灯笼,叠小船等,随后气氛又不热烈了。“再想想,还有吗?”教师继续问。

“我能用纸糊火柴盒”又一学生回答。于是,不少同不又补充说:“还可以糊纸箱、信封、香烟盒等”。这时,大家似乎又无话可说了。老师又说:“再想想,也许还有呢?”

忽然,又一位学生举手说:“纸还可以做茶杯、快餐盒、一次性鞋子、衣服。”

以上是二例延时评价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成功运用的典型例子。

下面是笔者从中得到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延时评价——让创新的火花熠熠生辉

1.诱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传统型课堂教学而言,只要学生答出乌鸦能吸取教训,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例1中老师的一句“有不同的意见吗?”则引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诱导学生产生了乌鸦沾沾自喜,下一回还有可能上当的独特想法。又如例2中如没有老师耐心等待的“再想想”,学生思维很难到达用纸做衣服的独创性高度。

2.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大量尚未加以利用的潜力。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且都有实现潜能的愿望,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现有能力,更重要的是那些处于胚胎或萌芽状态的潜力。这种学习潜力,在维罗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是指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而实例1中教师的延迟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潜能的条件,使发展学生学习潜力成为了可能。.创设了独立思维的空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已习惯于连珠大炮式的提问,喜欢热闹的气氛,对问题缺少静思熟想。而当教师延长了思考的时间时,使学生有了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的自由空间,有了思考的真正自由,长此以往,就训练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例2中,老师至少给予了学生3次训练的机会。

二、延时评价——在科学原则下卓见成效

1.目的性。提问必须为教学服务。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提问实质上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同样,教师的延时评价,也必须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服务。也就是说,所谓目的性,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描述提问的明确目标,确定运用延迟评价的最佳时机。例2中,若教师本来就无意引导学生思索纸张的新奇用途——

做衣服、做餐盒,则学生的思维很有可能就在教师的第一次再想想前定格,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发展创新思维的绝佳时机。

2.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延时评价,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可操之过急,妄想一步到位。在例2中,教师用两个“再想想”,使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从一般性思维升华到了独特性创新思维。其间出现了四次高潮。即最初的“印、写、包”,接着的“叠”,随后的“糊”,到最后的新奇用途——做衣服。

3.适度性。凡事应有度,教师的延时评价,也要把握好两个度。其一为量度,即教师在一堂课中运用延迟评价的次数。一般来说,一堂课中,只能选择1个或几个易于开发学生心智、发展创新思维的问题,使用延时评价,以帮助达到教学目标。切忌用“延迟评价”对所有问题都进行“狂轰滥炸”,否则课堂教学将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其二为时度,即教师在运用该评价方法时,还须控制好时间的长短,不能针对某一问题,无休止地延迟评价,这样,势必给提高课堂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4.灵活性。延迟评价运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尤其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意外,包括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异想,怪读妙论。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随机调整运用延时评价的量度和时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跳跃。

三、延时评价——在最佳时机中绽放异彩 1.学生有怪问时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里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当学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诞的问题时,如果教师委婉地告诉他,你想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妄下断言,而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与“挑剔”,然后及时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转换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教学实践看,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2.理解有异议时

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理解时总会带有主观色彩。如上《田忌赛马》一课时,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少数几个小朋友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 “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表明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这种审美的多元性,难免会超越对课文的单一评价尺度,教师不必及时评价学生,应让它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允许学生存异,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 的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3.问题有多解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说明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前几个学生的发言要采用延时评价,不能过早地给予及时的终结性的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小站》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从哪里看出小站确实很小?”一位学生说:“一是这个小站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和自己想的一样,不禁评价道:“你想得真全面,非常正确。”其他学生一听已有标准答案了,便放下了手。这样的评价便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可以运用延时评价,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那么应该会出现多种理解:“如果这里是一个比较大的车站,就不会只有两个工作人员„ „”“我从小小的喷水池知道是个小站。”“我从蜜蜂嗡嗡翁地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看出这是个小站。”“我从也没有电铃也可以知道„ „”成功地运用延时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上一篇:生产部经营目标责任书下一篇:淘宝好评回复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