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2024-04-11

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精选6篇)

篇1: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多发,无论是依法治国的方略或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属性都对法治建设及法律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着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监督观念陈旧落后、监督方式途径简单机械片面、监督效果体现不明显、监督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法律监督工作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检察机关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工作的深刻指导意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中。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法律监督理念。检察机关的宗旨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这与科学发展观是内在契合的。要做好法律监督工作,首先要把法律监督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义,法律监督工作是为发展这个大局服务的,时时虑发展。其次要把法律监督工作体现在具体的执法行动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检察机关执法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不能搞官僚主义,不能有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而是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处为人民。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监督方式机制。过去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检察机关在监督方式途径上,存在重打击轻预防、重实体轻程序等一些不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注重统筹兼顾,建立协调全面的监督机制,要积极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积极探索刑事和解、检调对接等机制,重视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检查反思监督工作。应当把发展与和谐作为法律监督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效果,作为衡量法律监督工作的最高标准,借开展回头看、案件评查等活动之机反思、检查自身工作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将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从实践来看,现有检察队伍存在专业水平不高、监督能力不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等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应当积极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监督环境,并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检察干警的监督能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高素质监督队伍,为法律监督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驾护航。

篇2: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一、正确认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检察机关作为保障民生、促进和谐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保障力量和建设力量,在保障民生、促进和谐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检察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1、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孙中山语:“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何为民生?笔者认为:就是与民众生命、生存、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问题。当今,我国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的重要时期。民生问题正是这个时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它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因此说:和谐社会,民生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

2、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就是保障民生。检察工作之于民生,一方面是为百姓民生提供具体的司法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创造一种有利于民生发展的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保障,有赖于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法治保障。宪法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也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根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就是保障民生,二者是一致的。

3、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增强民生意识。坚持司法为民,关注民生是司法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根据这一要求,必须在检察工作中始终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和立脚点。笔者认为,曹建明检察长关于“更加自觉的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指示,既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要求,也是检察机关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是检察事业在新世纪全面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又一新的理论命题。增强民生意识,服务工作大局,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决定作用和根本力量,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整个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检察机关在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职责,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在执法办案中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真正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入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努力营造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要把增强检察干警的宗旨观念、强化民生意识作为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检察机关在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作为

1、认真履行打击、预防刑事犯罪职能,全力以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稳定是民生之盾”,“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保持社会稳定,是依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检察机关“严打”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根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具体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严惩危害农村稳定、侵犯农民利益的黑恶势力犯罪。加快完善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大力推进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理的适用、改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方式、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强不批捕、不起诉案件的答疑说理工作。积极商有关部门就宽严标准、加强配合等问题达成共识,联合制订相关规范性文件,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

2、认真履行惩治、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保护和谐社会关系。贪污腐败、渎职滥权一直是人民群众最痛恨、对国家和社会危害最严重的犯罪行为。贾春旺检察长有过这样精辟的分析,“一个社会要保持活力,必须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发展、竞争和创造的机会。但是少数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以及一些与此相关联的商业贿赂问题,造成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抑制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他进而指出:“反贪工作是顺民心、平民怨的重要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一项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依法严惩职务犯罪正是检察机关履行宪法职责、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检察机关的每一个干警一定要深刻认识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党和人民的利益负责、对国家法律负责的坚定立场,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查办大案和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着力查办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的职务犯罪。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修补遭受损伤的社会关系,保护和谐社会关系。

在工作中,还要认真落实“三个体现、四个严格、五个注重”。“三个体现”:一是正确运用刑事政策,体现打击与保护相结合,依法保护合法主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注重工作方法,体现执法水平;三是加强人权保护,体现人文关怀。严格执行权利、义务告知程序,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切实保护律师在侦查阶段依法执业的权利。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公民和单位举报,鼓励犯罪嫌疑人自首。“四个严格”:一是严格遵守诉讼程序,程序、手续合法、规范;二是对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严格依法进行;三是严格执行高检院关于扣押款物的规定,扣押、冻结合法,手续完备,处理及时;四是严格工作程序,加强请示汇报。“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协调配合,理顺内外工作关系,增强工作合力;二是注重打防并举,结合办案,做好预防和堵漏工作;三是注重建立科学考评制度,强化办案督察工作,完善队伍规范化管理;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和改善侦查技术装备并举,实现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注重学习,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综合素质。

3、要抓住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服务社会公平正义。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检察机关在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必须有更大作为。要更加着眼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不公问题,强化监督意识,完善监督机制,拓展监督领域,加强薄弱环节,全面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同时,还要把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与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坚决依法查办执法和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维护司法廉洁,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篇3: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是全民教育的基础, 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教学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 重视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 重视读写训练, 轻视听说实践;在教学方法上, 重视教师讲解, 轻视学生自学。

“三重三轻”看似新问题, 实际还是老问题, 有些是认识不全面引起的, 有些是思想不端正造成的, 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坚持“以人为本”, 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克服教学“疑症顽疾”,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应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文学水平, 提升文化内涵。实现这个目的, 必须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发音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 是我们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 缺乏语文知识的吸收积累, 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本之木。

能力的高低又决定了知识获取的程度。能力强, 获取知识则又快又广;能力弱, 获取知识就受限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 提倡以“行”为中心, “在行上学, 在行上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教自能写作”的效果。

因此, 在教学理念上,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倚。

二、读写训练与听说实践应相得益彰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们相互制约、促进、迁移, 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听说读写是承载信息双向流动的桥梁。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离不开听和读, 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则离不开说和写。听说读写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运用, 构成了语言双向交流的完整系统。

听说读写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机调控系统。叶圣陶指出:“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 表现在书面是和写同样重要。”“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 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听说读写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外在对聋哑人的思维能力研究中也发现,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明显低于健全人。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的读写之功, 又要培养“善于聆听、长于表达”的听说之能, 做到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相得益彰。

三、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应优势互补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讲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践活动。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以减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 实现叶圣陶先生“凡为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肯定。

武汉市育才二小进行了积极探索, 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倡因材施教, 反对学生“齐步走”, 推出的“差异课堂”得到全国教育专家的肯定。杜郎口中学也推出了“10+35” (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 学生自学大于35分钟) 模式, 这种模式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 在课堂展示中又贯穿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六个环节, 通过教师安排任务、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示提高等手段,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彻底改变了该校连续10年在县里考试倒数的局面, 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派人前去观摩学习。理论和实践证明, 提倡学生自学,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 语文教学既要发扬教师讲解“精练”的长处, 又要在学生自学“主动”上下工夫, 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理念上、内容上、方法上,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打牢基础, 使学生学有所得, 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彭志远.注重语文课的育人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6) .

[2][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篇4: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摘要:“一把手”在整个领导班子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在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把手”的监督工作,对于推进领导班子和整体功能的发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遏制权力腐败,推动科学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一把手;监督;对策

一、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把手”,指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俗称的“一把手”,指的是“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或“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正职”(通常也包含国有企事业的主要负责人)。“一把手”在整个领导班子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把手”的监督工作,对于推进领导班子和整体功能的发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遏制权力腐败,推动科学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关键所在。因为,“一把手”作为改革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权力缺乏监督就会滋生腐败。“一把手”腐败问题的屡屡出现,再次将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凸现了出来。如何切实解决“一把手”监督乏力的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历史性任务,能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检验我们党立党宗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问题。因此,提高“一把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把手”必须切实负起领导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2.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在当前,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对政治权力腐败是‘免疫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开始探索权力监督的民主新路,但1957年后,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探索陷入停顿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完全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手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体系和监督手段仍然存在着许多弱监、虚监、漏监等问题;仍滞后于社会政治发展的实践。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加强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3.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遏制权力腐败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就是要从严治干,从严治“一把手”,就是要求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永远保持无产阶级的本色,拒腐防变。然而,近些年来,少数担任“一把手”职务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现象日渐突出,特别是新闻媒体连续披露的一些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 使“一把手”腐败问题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只有重点监督“一把手”,从快、从严、从重查处他们中的腐败问题,才能对一般干部起教育、警示和威慑作用,才能对全党的民主监督工作起带动和表率作用。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尚未铲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禁止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期发展的行为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更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二、践行科学发展规,必须正视 “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一把手”思想僵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不够强;有的“一把手”不能坚持实事求是,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有的“一把手”总以为自己一贯正确,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将自己看作是组织的象征、党的化身,谁不同意或反对他的意见,就是不与组织、与党“保持一致”等等,这些状况如果不改变,科学发展观就难以真正贯彻落实。分析对“一把手”监督乏力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1.监督机制不健全,出现监督不力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对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督体系。这些监督规章和立法对于加强监督工作,规范“一把手”的行为,遏制领导干部腐败日趋严重的趋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现行有关“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法规制度比较零碎,且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不仅很多必要的监督法规尚未出台,即使已经出台的某些规范其针对性、配套性、操作性也不强,难以发挥作用,从而削弱了实际的监督力。

2.监督渠道不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某些权力的不断下放,一些部门和单位相应地扩大了自主权,使“一把手”的权力不断增大和集中,“某些‘一把手集党政大权于一身,权力严重异化,权力私有化,权力专制化,权力任意化,无人可对其制衡。”把权力的触角延伸到领导活动或私人领域的各个层面,致使某些“一把手”在实际生活中为所欲为,把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置于不屑一顾的地步。据统计, 2003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55%;2004年查处的16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在中纪委编辑出版的《反腐倡廉教育领导干部读本——大案要案剖析》一书中,一把手违法违纪案件占69%。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目前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仍然乏力,对一把手仍然难监督、监督难。笔者认为难监督、监督难,最大的难点在于监督渠道不畅:

(1)上级监督不到。应该说在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下,来自上级组织的监督对“一把手”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监督,但长期以来,在干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提拔,轻管理,弱监督现象,是管得着、看不见。由于上下级空间的距离和信息渠道的不畅,上级的层次越高,与下级的权力距离越远,监督越薄弱,致使这一重要的监督渠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同级班子监督不了。同级班子与“一把手”朝夕相处,并处在他的领导调控之下,出于不同的动机,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往往非常谨慎。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不愿监督;有的根本不敢行使这个权力,往往把对“一把手”的监督看着是跟“一把手”过不去,造成班子成员对“一把手”不敢监督的局面。

(3)人民群众不便监督。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享有依法对领导干部包括“一把手”进行监督的权力。但事实上,由于工作地位的悬殊,对“一把手”的知情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领导活动和政策规定缺乏了解,即使有所耳闻,因为担心受到打击报复,也不敢冒然举报。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使广大群众难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造成一种监督虚位的状况。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 “一把手”的监督

1.对“一把手”选拔任用和监督要以人才为根本、以发展为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所以,要规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干部,以群众公认选干部,凭正确政绩用干部,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观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拔任用和监督“一把手”时,一定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从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杜绝干部选任中“人情户”、“关系户”,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和考试考核,真正把那些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树立起凭实绩用人,凭才干用人的风气。总之,只有选准配好“一把手”,把好“一把手”的入口关,才能真正减少权力腐败的可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2.对“一把手”人财物权进行监督要做到统筹兼顾

在领导班子的具体分工中,“一把手”一般都掌握人财物权,从而潜伏着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危险性。因此我们必须监督制约“一把手”的人财物权,在监督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突出加强“分权”、“还权”、“裁权”制度的建设,把握权力运行规律,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具体讲:第一,要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对“一把手”的权务进行科学的细化和分解,实行“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即“不直接分管财务、不直接分管人事、不直接分管工程招投标、不直接分管物资采购”, 还权于市场,如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审批行为。第二,在设定监督形式和手段时,要健全民主集中制, 在人财物等重大问题拍板决策时, 做到集体决策、集体把关, 将一把手置于集体领导之中,用健全的制度防止一把手的专权、揽权。第三,是建立一把手的责令辞职、降职、免职的制度。对那些违反行为规范、违背党规、政治素质不高、思想道德不好、廉洁自律较差的“一把手”, 要进行降职、免职, 对那些在任职期间表现不佳、不适合担任一把手的, 要通过合法的程序责令其辞职, 拒不辞职的,免去现职。

3.完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网络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就要求我们做到坚持点面结合,采取多种监督手段,使监督工作覆盖“一把手”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深入到相关领域。既要强化自我监督,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又要充分发挥组织、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的作用,不仅要及时惩处违规违纪者,而且要把好防范的关口,切实发挥监督作用。还要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做好“一把手”的法律监督。各级政协要发挥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的优势,加强对各级“一把手”工作的民主监督。在充分发挥宪法监督、党纪监督、行政监督等作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发挥传媒监督、群众监督。协调,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而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就必须更加注意到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协调的工作:一是明确职责,构建责任体系。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目标体系和工作机制。用制度规范监督。二是多措并举,构建防范体系。上级党组织通过建立与下级一把手定期谈话、定期汇报和班子成员对一把手评议等制度。三是密切协作,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对一把手监督上,要把专门机构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网络。总之,只有做到了“一把手”监督工作的全面和协调,才能保证“一把手”监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围绕改革创新,探索监督的新方法

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问题,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敢于创新,寻求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一把手”监督工作创新的新方向。从而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

综上,加强对“一把手” 的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遏制权力腐败的必然要求。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把手”的监督工作,要认真地研究探讨和实践。作为“一把手”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理解监督的意义, 自觉地接受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启德 刘智安: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年. 第24卷第3期.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8月.

[3]王爱冬:政治权力论[M].武汉:湖北大学出版社,2003.

篇5: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萧县实验中学党支部 孟凡肃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确地回答了“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理应学习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且越来越需要教育为其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身为教育工作者,我等责任重大,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认为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谓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否定不科学的落后的发展观念。第一要义强调的是我们要发展,而且还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核心立场强调的是我们为什么发展,其实就是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从发展中真正获得利益;基本要求强调的是我们要什么样的发展,要全面不要单一,要协调不要混乱,要长远而不只是眼前;根本方法强调的是我们怎样发展,就是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明确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最关键的环节,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我们的责任,勇于担当。我们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责任就是我们将来取得的成就。

从事教育事业,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我们的目的,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会存在很多相关问题,如:竞争、待遇、工作环境等。但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也无论我们身处哪一所学校,只要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行业,就必然要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这就是我们当老师的第一要义,也是我们的成就感最为重要的来源。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他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或者说他不适合当教师。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知识无贵贱,能力无贵贱”,只要我们教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是有用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教师。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很多学校把考试占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学科重要性的标准,我觉得有些不妥,这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国家的有用之才。比如,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常识之外,政治老师要教给学生法制观念、爱国精神,历史老师要教给学生分析反思历史的能力,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精神,语文、英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字分析能力,体育老师要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

二、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1.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也各种不同。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这无疑会加重我们的教学负担,但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压力,适当为学生减负。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一生中较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也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承担起心理疏导的职责,努力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学生们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很多学生焦头烂额,不堪重负,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自暴自弃。“教师下题海,学生出题海”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但是现在,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座右铭。

3.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是每一个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目标和人生追求,只要他们想做的事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那就没有错。对此,我们应该鼓励、引导,而不是强制。

三、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工作协调发展

1.“不唯分数论英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劳动者全面提高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该以培养有文化的自己和学生为目标。这几句话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准,也应该成为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

2.合理安排时间,协调好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有很多复杂的工作,相互之间的冲突是有可能的。首先,我们应该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协调好自己的工作,避免各项工作的冲突;第二,各科老师之间的作业和辅导要协调好,以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局为重,避免因为作业等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第三,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3.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淀文化沃土。学校的成功和成名绝不会只因为一个学生或者一届学生,而是因为学校的文化环境和长期以来的丰硕成果。学校最重要的财富是校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篇6: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科学发展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又一重大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更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方式更加多样,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具有明显的长远性和多样性。总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促进我们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

面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深刻理解“第一要务是发展”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自觉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圆满地完成中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

第二,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就灵魂,决定人发展的大方向,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激发人们掌握科学技术、钻研业务、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性。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即使一个人掌握了高新技术,但如果他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也可能无益于社会。

第三,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集体、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的发展有赖于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有赖于集体、社会的发展。集体、社会的利益是人们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代表,包含着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同时,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个人,尊重、保持个人的正当利益,调动个人通过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又

是实现集体、社会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得到健康发展。既要发挥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积极性;也要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获取个人正当利益时,同时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第四,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发展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就为人由片面到全面、由欠缺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的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们大学生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刻苦学习,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去的精神,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创新意识,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务实求新、勇于创造、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型、素质型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利于人民、利于社会、利于时代发展的新业绩,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用英语1001池辉

上一篇:XXX先生九十祝寿策划书下一篇:妈妈的伟大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