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2024-04-07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共8篇)

篇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科学技术与形而上学都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但长期以来,它们却以对立的形式存在着.转变形而上学的价值取向,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对立走向融合,既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形而上学继续存在的理由和使命.这种转变任重而道远,与高扬主体性的启蒙哲学相比,多了一层悲壮色彩,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

作 者:陈慧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2)分类号:B081.1关键词:哲学 科学技术 形而上学 生活世界

篇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作者: 熊婕 单位: 重庆新兴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新经济建设 人民群众 小康社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总体的战略性的发展观。

一、我国实现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取得了让世人,包括曾经反对我们的一些西方国家政要们的惊诧、瞩目和赞叹的伟大成就。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比较,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GDP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了58倍,从世界的第15位上升到第4位,前面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美国从1929年实现同样的增长倍数用了62年,日本从1955年开始用了43年。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形象和地位不断攀升,其基本经验如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设计方案,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注重切实效果,有重点、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20世纪80年代,我国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这一历史机遇,快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进入90年代,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把加快现代化建设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2、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市场经济的思想和办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设计推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以此推进市场化进程,改变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运行效益。

3、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方法,认真处理各种关系,提高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注重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环境等各种关系。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环境保护,尤其是近年来重视和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资源,针对我国实际,注重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4、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本观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社会形成改革进取的良好氛围。20年来,我国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好形式和好经验,全国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及时发现和总结群众实践中创造的典型经验,为群众办实事,妥善处理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努力使各项决策符合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即支持鼓励一些地区发展个体私营及混合所有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民营经济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竞争力也由此不断增强。

二、新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政府坚持邓小平同志改革发展理论,以解放思想为强大武器,从改革创新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1、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我国要确立竞争的比较优势,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我国把引进资本引进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加快重点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层次,三是按照沿江,沿路,沿湖的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和调整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2、国际化

在新一轮利用外资过程中,一是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为着眼点,以开发区建设为主要载体,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强攻知名跨国公司和龙头型企业,建设产业集聚地和科技“孵化器”,构筑产业链延伸的较高平台;二是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扩大对外贸易;三是引导实力较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建办境外非贸易企业,以此带动技术和产品贸易发展。3 市场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自主性骨干企业集团;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壮大民营经济,重点支持一批私营企业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改变以经济总量论英雄的政府考核体系,加强公共职能,推进全国整体全面协调发展。4 城市化

以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大我国”为目标。研究城市,发展城市,针对我国经济基础好,城乡差别不大的特点,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环境,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保障。一是以城市现代化为主导,切实加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推动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集聚力、辐射力的重点中心镇,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三是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构筑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家要强盛,必须坚定不移的抓发展。现在席卷全世界的金融海啸、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我们国家之所以可以从容应对,可以当“东道主”,就在于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盛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付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因此,结合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国经济,要特别注意重视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提出要在发展方式上实现重大转变。即把原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今年,胡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这也表明党中央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经济发展方式要比我们过去讲的经济增长方式包含的内容丰富、科学,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要涉及到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进步作为推进我国增长的主动力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这种资源环境特征决定了今后我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切实提高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同时要利用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这一特征,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集成技术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4、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社会结构的均衡发展

随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进一步多样化,以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社会结构均衡将是一个全新的突出的课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一方面要重视经济增长使全体人民收入同步增加,保护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社会结构均衡的问题,培育和发展中间收入阶层,积极探索和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缓冲压力,化解矛盾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多元的社会稳定均衡机制。

篇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一、会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会计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据史料记载,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会计的官职———司会, 并制定出了“月计岁会”的会计结算方法。会计制度与会计官职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明末清初, 手工业和商业日益繁荣, 会计活动也日益频繁, 并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等会计规则的出现, 显示了当时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但是,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 打败了东方的封建制度, 中国逐渐沦为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经济凋敝, 民不聊生,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更谈不上会计理论的发展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企业数量与规模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特别是加入WTO以来, 我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大趋势,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开拓两个市场, 企业面临的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这对会计职业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也大幅增加。特别是高级会计人员, 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 从微观角度来讲, 会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 对于国家来讲, 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总体, 也需要对其经济活动进行记录与分析, 会计也承担着对国民经济的统计与分析的重要作用, 会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与分析是否科学合理, 这些数字是否真实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 从宏观上看, 会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

从目前世界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全球市场的繁荣, 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张, 会计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十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成倍增加, 会计的信息统计与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与日常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 会计部门已经从早期单纯的财务管理, 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核心部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就是会计的发展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国民经济繁荣稳定, 会计的发展也会进步较快, 国民经济发展停滞倒退, 会计的发展也会进展缓慢甚至步不前。另一方面, 会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力。如果会计的职业水准和理论水平能够及时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就会促进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反, 如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就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 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 会计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增值。

企业是为追求利益而存在的。传统的会计岗位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客观记录, 会计的职能局限于给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在现代会计行业中, 会计的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大的跨国公司, 企业的会计师是企业决策层的重要成员, 会计师的意见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要大于一般的董事。这主要是因为会计能够在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增值, 高水平的会计师能够通过合法避税等方法, 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

2. 会计能够保证企业合理营运。

会计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还表现在会计与企业运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 企业经营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现在企业制度中, 会计对于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经营决策的制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企业的决策过程, 往往依靠企业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意念, 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 使企业承担着较高的决策风险。在现代企业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必须依靠会计师在其资产负债表之上提出的金融资产数据分析。从这个角度讲, 会计行业所提供的相关信息, 将会直接促成企业领导者的决策, 如果会计职业水平较高, 提供的信息科学准确及时, 就会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性保障, 相反,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 将影响到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可能造成经营风险。正因为此, 建立一整套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变化而能够随之适时改进和完善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对于单位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 会计对于企业的运营起到监督作用。

会计监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会计监督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了一个外在的推动力, 特别的审计监督, 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漏洞或者是违规违法的地方, 并给出改正的建议, 避免企业更大的失误。其次, 通过会计监督, 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 从而督促企业针对情况的变化去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于企业提高效益, 规避市场风险, 保持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会计重要性的论述, 本文认为今后应加快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 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动我国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

1. 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

要联合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力量, 对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相关制度进行细致研究, 剔除传统会计制度中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 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方向。

2. 重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会计方法结合。

现代社会,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 同时, 也给会计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当然, 机会也是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展现代科技与会计技能提高相结合方面的研究, 引进西方高水平的会计方法, 开发更加科学实用的会计工具, 使之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重视与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

会计学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因此, 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 只有基础打好了, 会计学才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因此, 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 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 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 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 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4. 重视学习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

要本着学习没有禁区的理念, 将其他国家好的会计方式和技术引进我国的会计制度中来, 我国的会计制度只有在自己发展的同时, 注意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成果, 才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综上所述, 会计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会计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 会计职业水平与理论水平的高低,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承担着对国民经济的统计与分析的重要作用, 会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与分析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真实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运营实践来看, 会计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任务,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 我们应加快会计的科学发展, 使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要:会计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连的, 经济不能离开会计, 会计也不能离开经济, 经济与会计之间是同步发展的。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会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会计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上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经济的发展与会计行业越来越密切。本文在分析我国会计行业理论现状的基础上, 对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并对新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会计研究,意义,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梅梅, 宏观环境会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2]兰小玲,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D].湘潭大学, 2009.

[3]宗承刚, 国有资本会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篇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建立了相对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六大方面的要求,运用得当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2.有利于促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经过多年实践,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正逐步得到深化,在检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同时,正逐步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相结合,并更加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内容。并努力朝着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的方向努力。

3.有利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高要求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之间的矛盾

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选对人、用对人有非常大的关系,用对一名德才兼备的领导就能造福一方,否则就会使事业停滞,甚至祸害一方。经济责任审计承担着对领导履职情况作出评价,作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重要依据的重任,但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审计机关虽然已经建立了六大方面的审计评价要求,但对于具体审什么、怎么审、如何评价,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事业发展的审计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审计事项与指标体系的规范,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强。审计结果难以全面作到对领导作出权威公正的审计评价,难以作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作到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但由于审计评价体系自身未建立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明细审计事项、指标、操作细则的规范,实际操作中无法作到全面、规范的对领导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在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方面还难以全面达到要求。

审计机关虽然建立了三级复核制度,但由于欠缺明细审计事项的操作细则、指标的规范,部分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中图省事仍停留在账本的基础上,审计机关也较难进行有效控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难以达到各级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

2.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复杂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够的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事业发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财务收支、内部管理等进行审计,任务繁杂而且需要较广的专业知识、政策理论水平、社会实践经验。时代在发展,审计内容也在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碰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涉及财政、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诸多专业,涉及到对某些环境影响的评估、项目可行性评估等事项。促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审计人员必须拥有专业能力,但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专业出身,虽然在审计工作中,对许多事项都有所涉及,仅依靠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无法作出定量或定性的专业判断和分析。所以目前审计机关提出对促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的数量不多,难以全面达到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要求。

3.经济责任审计在防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及任务的紧迫性与部分审计人员积极性不足的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六大审计评价内容中就包括对领导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但由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缺乏考核机制等原因,部分审计人员对查处违法违纪线索的积极性不足,未使经济责任审计全面起到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工作量大、时限紧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现阶段领导干部轮岗变动频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尤其繁重。基于体制因素,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一般以督促为主,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在于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及工作积极性。但由于对审计质量评定欠缺明确的标准,以及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缺乏考核机制,造成了部分审计人员积极性不足,而且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人员不足、时间紧等原因,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在“赶进度、保数量”情况下完成的,使一些重要的审计事项得不到充分的审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与力度。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作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在促进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审计机关应该在现有经济责任审计格式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并制定在促进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必审事项的操作细则及规范,使审计人员执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明确审什么、如何审;审计机关审核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时作到有章可循。其次,完善审计人员知识体系,并建立外聘专家人才库,使审计人员对一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的事项能作出定量以及定性的专业判断和分析。三是建立审计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并建立相应奖惩措施,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加紧研究制定促进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责任审计必审事项的操作细则及规范

作为一名长期在区县审计局工作的审计人员,笔者认为对于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制定较为明确,审计机关可通过严格按照部门领导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促进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当前应以十八大对国企改革、国企监管的要求,国资委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审计,并对国资委提出优化考核指标的建议。

各乡镇政府职责类似,经过多年实践,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建立必审事项的操作细则及规范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下面就以完善乡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以及对领导履职情况方面应重点关注的审计事项提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加紧研究制定以促进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对领导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考核指标

科学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将会最大程度的促进领导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由于欠缺科学的考核指标以及考核方法,提拔干部出现了买官卖官现象,注重民主推荐后又出现了拉票贿选现象,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把心思花在搞关系上。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考核指标以及考核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以GDP考核为例,制定考核方法时如避免GDP数据的机械对比,而是和取得单位GDP的代价如能耗、碳排放相结合;和GDP的来源有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无促进科技进步等相结合;和有无以牺牲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等内容相结合,就能最大程度地促使领导干部投入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去。

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及科学的考核方法,完善整个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对领导履职情况的审计评价有了明确的考核指标,明确应该审什么、怎么审,审计人员就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审计结果就会更权威。

(2)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提高债务风险意识

审计机关应研究制定科学判断地方性债务是否合理的指标以及审什么、怎么审的操作细则,帮助审计人员取得客观数据,作出地方性债务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否得当的正确评价。

首先乡镇政府性债务主要问题是欠缺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机制,一般仅以是否能还上利息作为标准,现阶段审计也仅停留在摘录数据上。对乡镇政府性债务的审计首先应摸清政府负债规模、结构,检查是否建立政府负债管理和控制机制及其有效执行情况。在真实掌握乡镇政府性债务数据的基础上,和乡镇财政收入的数据相比对,建立科学的可控认定标准;进行债务风险综合分析,审查政府债务偿还是否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建议乡镇对归还本金制定切实可行计划。

其次是对政府债务资金涉及的建设项目延伸审计,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益,以及是否存在脱离实际盲目上项目,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

(3)加强对土地出让和耕地保护情况的审计

审计机关应研究制定审查土地出让中执行招拍挂程序、土地开发成本的确认和控制、土地整理资金管理是否规范等情况的操作细则。

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遏制工业用地压价竞争、低成本过度扩张。对执行招拍挂程序是否规范的审计应关注土地出让中是否存在需要有项目建议书才能申请竞买人,造成竞买人只有一个,招拍挂程序走形式的情况、仍采用协议出让和划拨、土地出让价低于政府规定最低价等情况。

审计土地开发成本的确认和控制情况,应警惕土地出让中的各种腐败情况,重点对动拆迁补偿进行审计。动拆迁补偿的执行事关民生,应审计动拆迁过程中安置房的建造滞后,给稳定工作带来隐患、过渡费核算不清等情况;并重点审计对违法搭建的处理,如何既保障群众利益,又防止巨额财政资金的浪费,如何通过对现有违法搭建的处理,对农民作正确的引导,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对土地整理资金管理的审计应关注土地整理的亩数确认是否准确;有无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审价等。

(4)对招商引资情况的审计

审计机关应研究制定对注册型企业及实地型企业招商引资情况进行审计的操作细则。

对注册型企业招商引资的审计除关注经济小区是否存在超标准执行财政扶持优惠政策外另应关注三公经费支出金额,防止政府部门被严管之后,一些三公经费到经济小区列支的情况等情况发生。

对实地型企业招商引资的审计除了关注招商引资数据真实性之外还应与土地出让审计结合起来,另应注重其所引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引进项目不仅应检查其是否经过环评,还要实地检查其对环境污染情况,聆听当地群众的意见。

(5)建立审计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科学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

审计没有标准答案,审计项目执行的好坏以及审计质量的高低主要在于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及工作积极性。审计机关制定出经济责任审计操作细则及规范后,就有条件建立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建立审计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科学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业绩优劣与审计人员的提拔评优等相结合,自然激发起审计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业务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工作责任心,促使其按照审计机关制定的操作细则及规范审深审透,最终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好的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

(6)建立外部人才专家库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涉及的对某些环境影响的评估、项目可行性评估等事项,仅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已无法作出定量或定性的专业判断和分析,难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能使作出的审计结论隐藏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应通过建立外部人才专家库,聘请相应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提供服务,弥补目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篇5: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1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保障

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追求的是效率,只有不断提高效率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19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标准化方法制定了“标准时间”和“标准作业”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证明标准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都是靠着严格的管理标准体系来保障企业的良好运作。

2标准化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

篇6: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无尽恐慌,纷纷找寻解除危难的良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1的“新政”,作为一名优秀的改革家,他把危难中的美国带出了大危机的泥沼,同时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世界的和平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罗斯福新政”拉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序幕。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惊的成绩,有人说“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一百年完成任务”,创造出了“中国速度”。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多了起来,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工农业生产的不合理以及社会问题增多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福音——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一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崩溃,国内局势不稳的糟糕局面,政权岌岌可危。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他的上台给“病危”的美国打上了一只强心剂,挽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美国政治。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位果断而刚毅的政治家。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之后,在面对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情况下,以自己实干家的个人魅力以及过人的才华,给美国民众带去信心,成功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美国总统。

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

1929年10月,当美国民众还沉浸在繁荣的美丽景象中时,发生于股票市场的大崩溃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已经以迅雷之势席卷美国。10月24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它带来的恐慌令那一代美国人生不如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严重倒退。股票市场的大量抛售,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在大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农业出现巨大问题,农产品挤压过多,人们不得不烧毁大量农作物,将牛奶倒入河流,水果烂在树上。工业方面,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美国的街头处处都是一副萧条的场面。大危机造成的破坏还在随着时间的向前,在不断扩大。

由金融领域引起的经济危机,不仅使银行、股票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整个社会处于萧条状态,街道上满是找工作的人们,流浪汉满满皆是,到处充斥着饥饿、绝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美国至少由800万人以上死于饥饿。当时美国人丢掉了他们的尊严,忘记了他们的骄傲,如同乞丐一样去捡资本家扔掉的垃圾。当时美国的社会出现一种这样的状况,大量的生活用品,食物堆积如山,但是民众没有相应的购买力,致使当时商业活动个非常的低迷。为了削弱生产过剩的不良影响,资本家只能将牛奶倒入河流,将玉米烧在田地,这样的举动是社会一度陷入混乱,民众情绪及其不稳。

这一场危机不仅是对于美国的经济是一场灾难,对于美国的社会也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口锐减,道德沦丧,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治安混乱。这样的状况直到“新政”的到来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危机的解决

罗斯福在竞选演说中提出:“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发现或开采自然资源,或者更多的商品,而是„„按照消费调整生产,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和产品,使现存经济组织适应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开明政治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政”是是一个概括。它主要指的是美国政府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所实施的一系列紧急措施。按照施行目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复兴;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改革和救济。

对于美国当时糟糕的局面,罗斯福毅然放弃以前政府遵循的“自由主义”,他调动国家的力量实施紧急措施,及时颁布法律,让一切行动合法化,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

二、“新政”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国内经济形势与“新政”时期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如何能够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是我当前所面的首要问题。“新政”我们撇开其本质,“新政”的一些措施做法,对于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被世界震惊,创造了“中国速度”,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这样高速发展状况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贫富差距悬殊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加、官员腐败等。反观当时的美国所遇到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还有就是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就业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我们都需要政府的力量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国家的力量解决着问题。

1、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

1923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就是在金融领域爆发的,为克服金融危机,罗斯福上任之后,就开始了对银行业的整顿。《紧急银行法》,该法规定禁止黄金兑换和出口黄金,命令银行增大钞票发行量,缓解市场上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了对全国银行的进行管理和监督,国会宣布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对于银行方面增加了信心,银行的业务也是渐渐回暖。在“新政”中,为应对经济危机的蔓延,还有就是挽救金融业的崩溃局面,罗斯福还采取了财政赤字的方法稳住了岌岌可危的美国经济局势。

通过“新政”内容对于应对金融界得危机,我国应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预防金融界的风险。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的密切,是机遇,也是挑战。纵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爆发总是始于金融界的混乱。现代金融政策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所以对于金融界的监管不能掉以轻心。2012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股市出现泡沫甚至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危害。虽然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但是由于我国大环境的良好态势,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虽然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2012年的经济危机,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全力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及国内出现的问题。同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不法社会融资行为进行制止,防止其破坏国内的投资环境,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

“新政”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于金融秩序和体系的修复以及改革,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特别发达,一些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这样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近几年我国在银行业发生很多金融案件以及民间融资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所以对于金融秩序的建设刻不容缓,也有利于我国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

2、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发展工农业

“罗斯福新政”改革农业,调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使农业辅助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力与原材料。对于美国这一个现代化国家,农业也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农业可以说是成就美国工业发展。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于农民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农民补助,这样做同时控制住了农业生产的数量,减轻生产过剩带来的影响,也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政府通过成立农业调整署,对农业市场,农业生产进行了规范的调节,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对于农业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国后,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自古我们是以农业为主,造成了我们工业方面的薄弱,所以当时的发展战略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方面倾斜,致使我们的农业发展一度停滞,对当时国民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农业曾一度崛起,但是同时造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混乱,经济作物占很大比重。而且当时社会的天平倾向沿海与城市,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极度缓慢,造成城乡两极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近些年,我们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之前造成的严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地方政府过分干预地区农业结构造成农产品挤压不好销售,还有不合时宜的瞎指挥,不分章法的乱干预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耕地荒废,大量劳动力浪费流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农村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未来的发展。所以说无论出于哪个角度我们必须出台更为合理合情的政策对农业、农民、农村进行扶持、帮助,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这种局势下,2005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第二是加强农业方面的立法工作逐步加强,在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让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三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关注“三农”问题,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如今如火如荼的“家电下乡”、正在进行的“村村通”、“农村医疗保险”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解决了老百姓最为关心基本生活问题。还有就是最为重要的土地问题我们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农田的水利建设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一举两得。还有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妥善的解决,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罗斯福总统作为改革家是聪明的,他获得了民心,获得全美国民众的支持,所以他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可以顺利实行。在“新政”中,对于社会保障的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各州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吸收青壮年劳力,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对林地,耕地等进行改造,还有一些筑路工作,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方面最为著名的工程就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待业人员,很大的缓解了当时糟糕的局面。(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罗斯福在施行新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劳动人民的状况。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严格规定了保护劳工的法规,确定劳工的权益不受侵犯,详细的罗列了劳工的基本权益。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等。这一项措施,深得民心,同时缓和了当时美国紧张的社会矛盾。在“新政”内容中除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35年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规定实行养老金和社会保险制度。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大大加强民众对政府信任,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憧憬,对于社会安定团结,全国经济的复苏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不会回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带给我们的成果是客观的,但他所造成的问题是令所有人头疼的,“下岗”一词从此进入人们视野。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时工人就业模式、就业制度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还有就是国有企业固有的盲目、自大的性格,企业的管理不善,用人不当,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很大的危害,当时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助法》,对失业民众进行失业补贴,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安稳。

由于当时我国急于发展经济,导致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健全,造成当时下岗职工情况很糟糕。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党、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下岗职工的权益以及再就业的措施,1984年我国对退休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1998年我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等等诸多保险制度的建立体现我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在解决危机过程中,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解决受国际经济影响而产生的事业人员,我们同样也是采取“以工代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三峡大坝的修建以及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等,国家启动的这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市的水利、文化、交通等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稳固基石。

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力度,保持各地区协调发展。“新政”中最为著名的落后地区开发政策就是田纳西河的开发政策。该项措施的实施对该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为美国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对本地区的交通,供水,环境等也有很大的改善。我国前些年的开发西部、振兴中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对于地区经济的发挥发展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构架也起到了协调作用。西气东输战略拉动我国东西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资源的汇通,实现共赢。

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各项改革保驾护航

“新政”内容中颁布了诸多法律,如《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联邦紧急救助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保证了改革措施的合法化,对于措施实行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现象。随着改革深入,我们感觉到法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法律的健全我们才能维护我们自身合法的权益。对于失业的人们,有了健全社会保障就不会在迷茫,他们对未来还有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长远,只有用法律保护的社会才会有秩序,只有用法律保护的市场经济才有前进的动力。在执法过程我们执法人员必须做到严格,公正,这样才可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杜绝暴力执法,这样才能够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怎样能继续迅猛的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改革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有对未来的信心,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我们就更应该时刻警惕,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取得更大成功。

相对于胡佛政府的无作为,罗斯福通过路边谈话等一系列的亲民措施,与下层群众沟通交流,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增强了人民度过难关的信心。虽然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政策令人诟病,但是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以及美国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胡佛的放任自由,罗斯福的做法无疑使非常正确的。所以说改革者“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相对集中的权利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改革过程中罗斯福知道改革阻力会非常大,所以他通过对最高法院以及国会的调整,扩大了总统的权利,使他颁布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但是过度集中的权利容易造成专断,但是这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反观我国的改革,应该加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政府方面适当的加强自己的权利,防止地方出现“瞎指挥”的错误行为。

篇7: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低碳经济,不仅是狭义上的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能源经济,更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出三大特点:第一,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第二,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了大头,在产业结构当中仍然是主体,包括钢铁等高耗能工业。第三,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仍占主体地位.了解了什么是低碳经济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发展低碳经济,既顺乎世界潮流又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基于我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现实,是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国际合作的战略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年,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能源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中航油,深南电的被暗算,到油价波动导致的国航,东航等企业巨亏,还是从铁矿石谈判的处处被动,到海外资源收购的屡屡失手,都让我们清晰认识 到,中国,已经被所有人当成了大国,而且,我们处境更加尴尬。我们不但没有

美国全球夸张夺取能源的实力,也没有欧盟日本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力,而

且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大量消耗的阶段。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我们真要感谢金融危机,不但有危,我们更有机。

金融危机使得欧洲财政吃紧,也使得美国在能源问题上,不得不收紧海外扩张策

略,更注重在低碳经济的模式。

中国通过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率先走出了泥潭,虽然金融危机重创了出口,但给了中国进行转型的最佳良机。2010 年,中国经济的主题就是调结构,如果 能够顺利完成调结构,中国经济将在量的积累之后,产生质的飞跃,中国将不在

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引擎。

中国的调结构包含了两层涵义,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是区域结构调整。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将原有的低技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业转为高技 术,能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今年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

产业。我们不那看出,七大行业里,除了生物医药之外,其余均与低碳经济有直

接或间接关系。

低碳经济涵盖很广,从最上游的新能源,到中游的工业电力的节能减排,再 到最下游的低碳服务,碳金融等。中国拥有成熟的制造业,也拥有最大的潜力市

场,空间极其巨大。例如中国的太阳能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60%的产量,国内市

场却几乎等于0,如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潜力无限。其次是区域结构调整,是指协调发展不平衡,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的区域。对于这一点,低碳经济则是最好的载体。中西部地区,相对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之前我们一味开发煤炭,有色等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给西部

经济带来的收益却是远小于使用这些资源的东部地区。

低碳经济模式下,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将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是中西部的清 洁能源,包括丰富的风能水能,还可以利用广大的土地建立太阳能风能电厂,为

东部输送能源的同时,对自身的环境影响却微乎其微,双赢的选择。另外,碳金

融则可以为中西部输送大量的资金支持,例如在利用清洁能源盈利的同时,还可

以把节省下来的碳排放额,转售给东部的工业企业等。

综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低碳经济对中国有深远含义,它不仅是国家的能 源安全问题,也关乎到中国经济未来三十年如何从量到质的飞跃,更是中国人在

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落后的情况下,能否顺利超越,在低碳经济革命中脱颖而出 的关键。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既促进节能减排,又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一致,与国家宏观政策吻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主要是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中碰到了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用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来解决。国家“十二五”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涉及了绿色发展的内容,包括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议题,目的是追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或者说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低碳经济,是重中之重的国家战略。确保了能源安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根本途径,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节能减排,提升了传统产业。立足国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涵盖国民经

济的方方面面。尽管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能短期逾越,但可以通过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从结构上促进经济的低碳化。

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了国际合作,是新的发展契机,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首先强调的是节能减排,其次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可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办法,创造更多国际合作机会,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步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大国责任的举措,也是解决能源瓶颈,消除环境污染,提升产业结构的大契机。展望末来,低碳经济必将渗透到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齐个领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少上网,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乘坐公共交通„„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篇8: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重构形而上学的意义

口腔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和教师不厌其烦的灌输, 学生学习吃力, 教学活动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较差。尤其是中职口腔专业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时间, 面对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积极性、理解能力及基础知识都存在不足的状况, 就更迫切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教学手段与之适应。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它采用多媒体语音设备将录音、录像、投影、DVD、教学软件播放机甚至包括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集中于一体, 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要求, 灵活机动地运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多媒体技术对口腔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一、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教学效果

实验证明人类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 听到内容的20%, 看到内容的3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也就是说, 如果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 并且当堂课就能通过讨论、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那么, 教学的效果和内容记忆的保持将会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

首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减少学生被动等待的时间, 并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如口腔病理学理论课程, 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疾病, 仅有的课堂学生发言也只是少数同学的事, 多数同学上课都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 难以发挥主体作用。而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形成学习动机, 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使得课堂信息量加大, 学生易于接受, 在积极愉快的气氛里掌握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效果显著。

其次,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师的效率。例如实验操作技能课中, 我们可以使用录像、VCD等视听媒体, 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讲授, 同时将教师从重复讲授的环节中解脱出来, 这样教师就可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分配到解决问题和创新研究上来。

二、精炼理论课时, 加大实验力度

中职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技术人才, 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充分的实践环节, 还要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必需的理论知识。中职院校多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讲课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每节课传授的知识量十分有限, 理论课课时一般要占到总课时的60%左右, 实验课课时严重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这就使得理论课和实践课间的课时数的矛盾更为突出。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声音、动画、图像、文字、网络等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更为紧密, 可以讲解理论知识后, 立即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指导学生学习, 甚至当堂操作, 既能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 做到提高效率, 原有的课时矛盾也迎刃而解。如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需要在黑板上画大量的图来解释可摘局部义齿各个结构的功能,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省大量时间, 在实验课中让学生亲自操作, 印象更深刻, 记忆更扎实。

三、适当选择应用, 取得最佳效果

并非所有的口腔课程都能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同一门课程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应在适时、必要的情况下使用。

(一) 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在后面的听课情况和对知识的好奇程度, 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牙周基础治疗中, 由于治疗方法的内容都是一些操作问题, 而且各个操作问题之间都没有直接联系, 这样我们就无法用上一个问题来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牙周病的临床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治疗方法, 确定治疗方案, 从而导入新课, 形式新颖, 效果明显。

(二) 重点难点———使学生听懂学会, 体验成功感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 关键就是看是否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医学教学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例如在口腔病理教学中, 许多疾病的病理现象往往十分抽象,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因而觉得枯燥无味, 造成某些知识学习困难, 但疾病的病理现象又是所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使病理变化更形象, 更生动,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既降低难度, 又突破了重、难点。

(三) 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口腔临床学科中有大量的适应症和临床表现, 这些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很枯燥, 甚至会逐渐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口腔内科中有大量的适应症和临床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或动画模拟患者就医的过程, 动态地演示作为已成医生应该掌握的临床表现, 并利用课件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样即达到了授课的目的,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上一篇: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阅读笔记下一篇:电除尘器课程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