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2024-05-06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通用8篇)

篇1: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一、活动前期准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响应全国号召的“讲文明,迎奥运,树新风”口号,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营造全民快乐生活的氛围,以实际行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喜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此次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奉献社会,提高素质。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完善自我,为以后社会工作经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建设一个**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努力。

希望通过此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能够增进对农村居民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化的了解,了解自己身边的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从精神、心理角度分析如皋长寿之乡的闪光点,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书面材料,为深入研究长寿文化添砖加瓦,可以向全社会推介我们如皋的人文优势;当然,金无足赤,也想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如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作出纵(历史现象)横(别处建设)比较与分析,吸引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注意,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向相关单位及身边人提出有建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如皋特色的长寿文化。从而不仅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增进我们农家孩子作为如皋人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在我们迈向成人的道路添上美丽的一道景观。-

a、时间:从XX年7月13日至XX年7月22日

b、地点: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

c、实践内容:

具体如下

【活动准备】

1、相关资料准备:方式-上网搜集前人关于现代如皋的长寿现象的相关调研、如皋地方政府几十年来的文化建设的文件、如皋现代史上引起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如皋长寿集中地的突出文化现象。

2、调研对象联系:查清证实实践的范围,对各地的镇文化中心或是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几个具有代表性或是就近的村委会,镇上的中小学办公室或是教育局,以及周边居民家庭进行联系。

3、调查资料准备:从理论、现实两方面考虑针对调研对象所要设计的问题和内容(暂定)-

a、镇文化中心:当地近些年的文化建设突出方面,具体活动

b、村委会:如何贯彻上级的政策,如何将文化建设的活动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居民,有何特色的精神文化生活

c、中小学办公室:学校等教育机构组织怎样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如何教育学生回家宣传文明精神生活

d、居民:分各年龄层次的对象-----爷爷辈的、父辈的、兄长辈、同龄人、小孩子各自精神生活中的具体活动以及受哪些方面的影响较大些,了解活动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

【活动概要】

1.资料准备上网搜集请教老师团队讨论咨询专家和长

2.联系人员调动一切人脉先搞到联系方式再分配个人去联系

4.实地调查各队员最好就近调查,熟悉环境

5.研究分析做好理论准备与实际相结合

6.书面材料学习先进报告模式,结合调查与分析,认真撰写实际情况,并发挥创造力,提出建议

7.意见建议向相关部门提交最后成果,争取认可

8.身体力行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意见,在自己所在村委或亲朋好友间实践

9.活动感言最后每位队员写一份实践感言附于书面报告之后

【日程安排】

1.7--16小组讨论安排具体任务准备资料

2.7—17联系人联系调研对象

3.7—18~7--21队员分组各自依次进行调研书记员记录每次调研经过与收获

4.7—22开会分析调研结果,队员各抒己见,有报告人执笔书面材料

5.7—23向相关部门提交材料并与之交流尽量完善,提出实践要求

6.7月下旬实践建议并完成个人感言

二、实践过程

可以参见【实践日志】

7月13日寻找资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皋长寿文化”、前人总结的经验、问卷调查

注意事项

7月14日设计问卷:乡民、村委的调查访问问题设计

7月15日本组的成员讨论,基本精神得到统一;打印资料;询问具体村委的调查时间

7月16日问卷在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到一些工厂去和车间里的大婶她们聊一聊

7月17日在村委前的超市和他们聊起天来,有意识无意识的`多多少少讲关于文化生活的事

7月18日下载的一份同样是在如皋某个村做调查的总结,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

7月19日下午准时开进村委会去,于是几番寒暄之后,便开始我们的访问。

7月20日我问问几位铲除水泥路两边的杂草的长辈

7月21日对几日以来的调查访问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意见建议,待第二日讨论

三、实践结果

形成实践论文,记录实践日志,提交意见建议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一: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从农村中来,不知将来是否到农村中去,至少现在我们依然是农村孩子,我们通过此次活动更加了解熟悉我们身边人的精神生活,看到乡民们的艰辛与淳朴,以及安然心态,同时也看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掌握到最近的农村新服务中心的建设的成绩,同时也获知其中的不足与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发挥当代年轻人的优势,对家乡农村,对乡亲农民提出宝贵的建议,将“讲文明,迎奥运,树新风”的口号宣传下去,让大家享受到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无限的发展。

二: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锻炼。这次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针对农村基层调查,是我们在校期间未接触过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实际操作,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临时发挥,现场解决。其次,针对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调查身份,文明在接触和语言交流上需要特别注意,既要与农户建立友好合作的交流关系,又要确保调查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在调查中体会到了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艰辛,敬佩他们在艰苦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三:人生观的指导意义:调查结束后我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我们大学生在当代,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抓住每一个能够锻炼自己的舞台,迎接现实工作的考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行业。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我们吃苦耐劳,还学会了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而且也是我们认识、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奉献,在实践中成长,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篇2: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响应全国号召的“讲文明,迎奥运,树新风”口号,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营造全民快乐生活的氛围,以实际行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喜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此次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奉献社会,提高素质。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完善自我,为以后社会工作经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建设一个**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努力。

希望通过此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能够增进对农村居民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化的了解,了解自己身边的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从精神、心理角度分析如皋长寿之乡的闪光点,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书面材料,为深入研究长寿文化添砖加瓦,可以向全社会推介我们如皋的人文优势;当然,金无足赤,也想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如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作出纵(历史现象)横(别处建设)比较与分析,吸引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注意,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向相关单位及身边人提出有建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如皋特色的长寿文化。从而不仅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增进我们农家孩子作为如皋人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在我们迈向成人的道路添上美丽的一道景观。-

a、时间:从XX年7月13日至XX年7月22日

b、地点: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

c、实践内容:

具体如下

【活动准备】

1、相关资料准备:方式-上网搜集前人关于现代如皋的长寿现象的相关调研、如皋地方政府几十年来的文化建设的文件、如皋现代史上引起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如皋长寿集中地的突出文化现象。

2、调研对象联系:查清证实实践的范围,对各地的镇文化中心或是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几个具有代表性或是就近的村委会,镇上的中小学办公室或是教育局,以及周边居民家庭进行联系。

3、调查资料准备:从理论、现实两方面考虑针对调研对象所要设计的问题和内容(暂定)-

a、镇文化中心:当地近些年的文化建设突出方面,具体活动

b、村委会:如何贯彻上级的政策,如何将文化建设的活动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居民,有何特色的精神文化生活

c、中小学办公室:学校等教育机构组织怎样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如何教育学生回家宣传文明精神生活

d、居民:分各年龄层次的对象-----爷爷辈的、父辈的、兄长辈、同龄人、小孩子各自精神生活中的具体活动以及受哪些方面的影响较大些,了解活动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

【活动概要】

1.资料准备上网搜集请教老师团队讨论咨询专家和长

2.联系人员调动一切人脉先搞到联系方式再分配个人去联系

3.新闻宣传通讯员尽量宣传多出新闻稿以各种形式投稿向相关单位和居民书面和当面口头宣传

4.实地调查各队员最好就近调查,熟悉环境

5.研究分析做好理论准备与实际相结合6.书面材料学习先进报告模式,结合调查与分析,认真撰写实际情况,并发挥创造力,提出建议

7.意见建议向相关部门提交最后成果,争取认可

8.身体力行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意见,在自己所在村委或亲朋好友间实践

9.活动感言最后每位队员写一份实践感言附于书面报告之后

【日程安排】

1.7--16小组讨论安排具体任务准备资料

2.7—17联系人联系调研对象

3.7—18~7--21队员分组各自依次进行调研书记员记录每次调研经过与收获

4.7—22开会分析调研结果,队员各抒己见,有报告人执笔书面材料

5.7—23向相关部门提交材料并与之交流尽量完善,提出实践要求

6.7月下旬实践建议并完成个人感言

二.实践过程

可以参见【实践日志】

7月13日寻找资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皋长寿文化”、前人总结的经验、问卷调查

注意事项

7月14日设计问卷:乡民、村委的调查访问问题设计

7月15日本组的成员讨论,基本精神得到统一;打印资料;询问具体村委的调查时间

7月16日问卷在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到一些工厂去和车间里的大婶她们聊一聊

7月17日在村委前的超市和他们聊起天来,有意识无意识的多多少少讲关于文化生活的事

7月18日下载的一份同样是在如皋某个村做调查的总结,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

7月19日下午准时开进村委会去,于是几番寒暄之后,便开始我们的访问。

7月20日我问问几位铲除水泥路两边的杂草的长辈

7月21日对几日以来的调查访问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意见建议,待第二日讨论

三、实践结果

形成实践论文,记录实践日志,提交意见建议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一: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从农村中来,不知将来是否到农村中去,至少现在我们依然是农村孩子,我们通过此次活动更加了解熟悉我们身边人的精神生活,看到乡民们的艰辛与淳朴,以及安然心态,同时也看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掌握到最近的农村新服务中心的建设的成绩,同时也获知其中的不足与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发挥当代年轻人的优势,对家乡农村,对乡亲农民提出宝贵的建议,将“讲文明,迎奥运,树新风”的口号宣传下去,让大家享受到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无限的发展。

二: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锻炼。这次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针对农村基层调查,是我们在校期间未接触过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实际操作,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临时发挥,现场解决。其次,针对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调查身份,文明在接触和语言交流上需要特别注意,既要与农户建立友好合作的交流关系,又要确保调查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在调查中体会到了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艰辛,敬佩他们在艰苦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三:人生观的指导意义:调查结束后我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我们大学生在当代,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抓住每一个能够锻炼自己的舞台,迎接现实工作的考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行业。

篇3: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一、个案一:“养老”愁——农村老人养老现状

1. 案例实录

2014年1月29日, 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村民杨岐荣家。一幢100多平米双层小楼里, 住着杨岐荣和老伴及儿子杨锦标和儿媳丁雨群。

互相介绍中了解到:杨岐荣和老伴都已75岁高龄, 大儿子和大儿媳常年在外地, 小儿子和儿媳与自己同住, 还有一个小孙子20刚出头, 在日本打工。儿子是村里的泥水匠, 每年半年外出做工, 约有六万收入, 儿媳在家务农和照顾两位老人, 偶尔织布补贴家用。

环顾他们家, 砖瓦房装修简陋, 设施多半老旧, 年代久远。谈到生活条件, 儿子杨锦标坦言, 现在老人养老确实是个问题。他的父母不是企事业单位退休员工, 没有退休工资, 仅靠政府所给的每人80元补贴完全无法满足日常开销。杨锦标夫妇到了上有老下有小年纪, 父母需要赡养, 儿子出国需要用钱, 挣的不多却负担不少, 近几年都愁白了头。

2. 情况分析

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中国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凸显。如何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日益引起全社会关注。

(1) 在物质需求方面。农村老年人的补贴保障少,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老年人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老人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 侵权事件发生之后很少能得到有效处理和赔偿;老年人很少有医疗保障, 就近没有值得信赖的医院诊所, 大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又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农村老人最怕的是生病。

(2) 在精神需求方面。农村老年人很少得到生活上的关心, “儿女住楼房, 老人守茅房”现象并不少见。这既是老年人节俭的生活习惯使然, 也是老年人社会地位偏低所致。他们也很少得到情感上的关心, 农村老年人一般常年与子女分离, 独守空巢,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几乎没有娱乐活动, 只有孤独和寂寞为伴。

3. 措施对策

老年人养老——不管物质养老还是精神养老都值得关注。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首先, 政府应主动担当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责任, 以全心全意服务之心从法律上、资金上和政策上加以扶持。比如, 逢年过节为他们送来生活物资, 在社区周围设立公益性诊所等服务机构, 增加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和健身项目, 让他们既能强身健体, 又能排解孤独寂寞。

其次, 养老观念要与时俱进。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如今的独生子女客观上很难独自完成赡养父母任务。农村老人在养老观念上要从减少对子女的期待, 变“依靠子女养老”为“依靠自己养老”, 从“依靠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社会养老”。

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 没有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任何国家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都不可能顺利建立并正常运行。要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融资渠道。就国家目前经济状况而言, 我们已基本具备解决农村老人养老资金能力。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 通过发行彩票、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 建立养老基金会。多管齐下解决养老瓶颈——资金问题。

当然, 我们也不能忽视弘扬孝德文化, 毕竟, 老年人对子女后代在情感上的依恋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代替的。人人都有孩提时代, 人人都会步入老年阶段。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尤为复杂严峻。如何在物质上保障, 在精神上关怀, 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

二、个案二:“养小”难——农村幼儿入学情况

2014年1月30日, 我在村长带领下来到村民张辉家。张辉一家已完成拆迁, 住进政府分配的安置房, 我了解到, 张辉和妻子、女儿、外孙一起生活在140平米住宅内, 女婿在外地工作, 每月4000元收入, 女儿在父母家照顾孩子和老人, 同时耕种一点田地补贴家用。张辉原是乡镇流动人口协管员, 如今退休在家, 有固定退休工资养老, 老两口能自给自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也有自己的烦恼。

张辉说, 转眼过年外孙满四岁, 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 却成为摆在全家人面前的难题。从幼儿园选择上他们有三条路, 一是选择农村民办幼儿园, 二是选择县城公办幼儿园, 三是支付一定的借读费跟随孩子父亲在流入地就读。

1. 情况分析

村里的民办幼儿园是农村孩子普遍的选择。据统计, 大概90%的农村孩子就读“无户口”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硬件设施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 甚至有卫生安全不达标现象, 把家里的独生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实在让人不放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县城的公办幼儿园虽然各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入学名额却是严重供需失衡, 万千家长挤破头只为为孩子争取一个名额, 这让很多家长有心无力。在流入地上学, 除去高额借读费不说, 整个教学体系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必将为以后升学中高考带来诸多不便, 也不是长久之计。

“农村孩子入园难”问题是摆在农村年轻父母面前的燃眉之急, 也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问题背后折射出城乡教育差距大的社会现状, 不仅是幼儿园, 整个义务教育体系都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公平问题。

2. 措施对策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短板。在硬件设施上, 农村学校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 往往“一室多用”。在农村调研中, 我观察到不少校舍本身是旧房改造而成, 有些甚至是多年未修缮的危房。另一个安全隐患是校车, 目前发生的多起校车事故, 多来自农村民办学校。

农村教育硬件条件在改善, 但软件仍然薄弱。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缺乏, 教师结构不合理。比如, 某些年级和学科教师人数不足, 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不同年级和学科间教师调动随意。有些学校教师出现老龄化倾向, 知识结构更新慢, 教学理念落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尤其是加大对挪用教育经费的监管和惩处力度。要促进城乡优势互补, 农村地区可借助城市师资、教学经验等优质资源, 通过合作办学, 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3. 后续

在与张辉的女儿张蕾艳交谈过程中, 我问她:“现在国家实行‘单独子女’可生二胎政策, 你有没有打算再生一个孩子?”她坚定摇头的态度让我十分诧异, 她说:“生活成本不断攀升, 教育、保姆、奶粉等费用太高, 对我们这样的家庭, 抚养一个孩子已倍感压力。”

篇4: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对参保居民实行管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我省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确立了12个和14个新农保试点县。通过对安徽省六安金寨县等5个新农保试点县和6个县市基层小范围抽样调查,分析我省目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县反应良好,在农保各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定制约其全面开展的因素。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等措施将为我省更好地开展新农保工作提供一些帮助。现作报告如下。

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省试点县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我省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调研对象和方法

在安徽省内选定5个新农保试点县(霍山、金寨、当涂、铜陵、肥东)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活动小组随机走访了5个试点县的12个乡镇,并随机走访了1800多户农家,总计6600余人次,并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我省巢湖市庐江县、滁州市全椒县、蚌埠市怀远县、安庆市枞阳县、淮南市潘集镇、六安舒城县6个县市进行小范围的抽样调查。

调研结果及分析

2008年,还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其城镇化率仅40.5%,农村人口数达到了50%以上,且人均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处于全国的底层水平[2]。我省农村养老的许多问题也都源于此。

人口老年化程度严重:安徽省的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安徽省的人口老年化程度却不输于其他省。在被调研地区的≥60岁人口数已达13.95%。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0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83%,排名全国前茅[3]。在人口老年化的同时,老龄人口的数目也在迅速的递增。这种情况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老年农民的养老基础更加薄弱。

新农保基金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在部分政府的相关部门走访的情况得知:我省新农保基金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和基金统筹方面。一方面,我省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管理部门中的专业管理人员比例只有15.6%,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34.3%。没有专门性管理机构地区达12.5%。这说明,我省部分地区针对于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人才稀少、制度不健全甚至部分地区没有专门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另一方面,我省的基金统筹的层次较低。现在我省的基金统筹主要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被调研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的比例达100%。这种统筹层次低的状况,使得基金的增值缓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我国农村长久以来的养老都是以子女负担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的基础是道德约束力。可现今的社会自由主义、权钱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利己观念的增强使维持该种模式的道德力量日益削弱,现如今父母得不到子女赡养的情况逐渐增多。在被调研家庭中发现愿意赡养比例仅24.46%,不愿意的达7.87%,持“看是否必要”这种观望态度的竟有67.67%。而且愿意赡养老人的家庭比例也以每年1.8%比例下降。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使得农村家庭形成了“四二二”、“四二一”的压力结构。在2006年被调研地区中的独生子女家庭达25.6%。且在2006年到2011年之间,这个比例还有每年1.23%的增长。农村家庭的子女数大大降低,这便导致了家庭内部的互服和互保的能力的剧降,已进入晚年的计划生育一代养老困难。

新农保知识的普及度不高:许多农民不了解新农保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霍山县和金寨县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新农保及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的人数达到了83.7%和87.5%。其他地区的比例也很高。通过走访、数据整理等措施我们总结出:推广力度不够和农民意识不足是两个主要原因:①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由于我省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能保障社保水平,再加上宣传广度、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使新农保不能全面推广,导致农民们认识不足,参保率低。②农民的自保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根深蒂固,在被调研地区的老人选择子女养老的比例达85.6%之多。这种状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改变。而且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全面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存在一定困难。

农保铺开速度较慢,参保人数少于周边省份:在与周边的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省某些地区的参保人数的比较中,我省试点县农民参保率92.5%和新农保试点县构成比例37.3%都仅大于湖北省[4]。在新农保进行较好的当涂县、铜陵县、肥东县的被调研地区中其农民的参保率分别为86.7%、85.1%和93.6%。也都低于周边各省的试点县。我省在与周边省份新农保铺开的程度和速度的比较中也是较低的。

建议与对策探讨

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广大农民参保与观望与新农保的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有着很大关系,所以好的基金管理对新农保的推广作用很大。首先要制定农保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以尽量使资金增值应建立在农保基金保值的基础上。可以在确保无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空间。再者要增加运营效率,拔高基金统筹层次。还要扩大相关方面人才和干部的建设。一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二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中部的崛起、我省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的参保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这些年我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民不再需要担心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问题了,农民手头的钱多了便会考虑自身的养老问题。再通过一些措施和方式让农民了解到子女和土地已经不能保障他们的养老,使其了解到社会化养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只有农民传统观念得到改变,新农保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加强新农保的宣传:政策认识的不足是农民不了解新农保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农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且应加强领导和组织的力度。而且,应于多方面采用多手段多形式宣传,如:利用报纸、微博、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工具。也可采取“点面结合、多点开花”的宣传方式,做到有广度全面铺开和有精度的深入宣传。积极努力地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和自我保障意識,这便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便于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有助于新农保工作的全面开展。

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我省农保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学习周边较为成功省份的经验,向他们取经。比如江苏省用了4年全面建立了“新农保”制度。只要按规定累计缴满15年养老保险费的60周岁男性和55周岁女性,就可以领取养老金,3000万江苏农村居民将直接受益。其所有省辖市都进行了“新农保”试点,各级财政“新农保”补贴资金将达1.5亿元。也比如说湖南省的农保开展,他们开展较好的原因是进行了新农保工作的全面而快速的铺开,在“全、稳、快”的三字方针下全面开展新农保工作。这些都是我省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N].安徽日报,2009.

2 罗遐,陈培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思路-基于安徽省广德县的调研[R].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07.

3 张为民.中西部地区新农保推进战略研究-以安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5:23-26.

篇5: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机设10-3班姓名:芦建永 调查时间:2012-7-15至2012-7-25

调查地点: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郭庄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指导老师:杨晓军

综述: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新农村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被摆到了社会前台。然而,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响应党的号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利用暑假10天的时间,对我们村展开了关于农村家庭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了如何去提高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办法,希望此次实践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让我了解到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来源情况,分析如何去提高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办法,希望此次调查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借这次实践来锻炼我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希望能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我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解决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好坏,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我以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郭庄村为例,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有关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进行展开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及采访整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目前郭庄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如何去提高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办法,希望此次实践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杨集乡郭庄村;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来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新农村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被摆到了社会前台。然而,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基于此,我以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郭庄村为例,利用暑假10天的时间采用发放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对有关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进行展开调查,经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郭庄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在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收入结构比重约占 60%; 第二产业约占 8 %; 第三产业约占 3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超过 70%。因此,要实现小康社会,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所以对郭庄村的居民收入来源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该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作物

由于该村还是传统的农业村,粮食作物在该村种植比例仍然比较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直接关系到该县的粮食安全,必须予以重视。但是,目前粮食作物的价格水平不是很高,粮食作物的种植尽管比例很大但是对农民的增收贡献却不是很大。目前该村农民中大约38%的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当然在种粮食作物同时还种其他作物)。这其中包括小麦、稻谷、玉米、薯类以及其他地方性粮食作物。

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在该村农民收入结构中占着半壁江山,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纯收入均来于此。经济作物在单位面积上纯收入比粮食作物高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约有81%。经济作物每年平均给农民家庭带3000~8000 元的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 60%之多。但同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太大会挤占粮食作物的比例,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该县甚至全省的粮食安全。目前该村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小辣椒,据我调查了解该经济作物在市场上还是可以的,为该村农民赚取了不少钱。

三、畜牧养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禽类、及蛋类、乳品以及其他养殖类食品需求量在增加。畜牧和养殖业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以该村为例,大约有8%的农民选择养殖业,尤其是奶牛和家禽,更是被大范围地养殖。同时,该地政府保护并支持特种养殖和规模养殖的发展,该地的畜牧养殖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并有上涨空间,而饲料价格涨幅不是很高,农户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养殖户农民家庭收入是在农村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所以也应带头发展该产业。

四、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农村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贡献作用。近几年来,乡镇企业不断创新体制,结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效益在逐步提高;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行业的崛起给乡镇企业带来新的生机。一些企业逐渐做大做强,这样就保证了该村农民工人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以今年该村为例,数据统计得约有20%左右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这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其他农民相比则收入水平好一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五、外出打工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了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这就是农民工。他们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我对该村的调查,今年农民劳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已经高达

45%。外出打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均为中青年,而在家都是老的、少的,对下一代以及老人不好,本人认为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不太给予支持。

六、其他收入(包括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各种补助)

随着国家一些全局性政策的出台,一部分农民正好在政策的落实范围之内。如重庆、湖北等 地的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山西、内蒙、山西、河北、山东等各地的京津风沙治理工程,全国各地退耕还林工程,一些多山、交通不便利的落后山区地封山育林生态移民工程等。很大一部分农民因此而纷纷离开原来相对落后的生存环境。同时还有移民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 一系列惠农措施,每年的各种补助近额会有几千元到上万元,其中移民补助更多达几万元。经对该村的调查,有部分农民家庭的地被修路所占或其他原因,政府给予补助几千元到上万元,有部分家庭贫困受国家补助。但是这些收入只是一次的,而不是长期的。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该村经济来源及所占比例,发现现阶段该村农民收入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仍然较少。目前,该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还过于单纯。传统的经营方式,其运行周期往往需要两年以上。从种植到出售的一系列环节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经营方式、地形、气候和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经营方式对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只起到很有限的作用。

第二,该村人均收入偏低。人均收入是衡量家庭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该村,特别是一些偏僻的贫困小家庭,交通不便,人均收入还很低,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人均收入情况明显地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三个层次中又是参差不齐的。年人均收入在 1000元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占 38%左右;中等阶层年人均收入在 1000---3000 元,占了 47%;年人均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属于高收入阶层了,只占了15%。

第三、农村经济增收速度缓慢。我国经济发展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然而对该村来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却很缓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

计算在 14%~20%之间。而 1997 年以来平均只有 4%。二是同现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比慢的多,要比城市居民低5个百分点左右。

第四、经济增长方式陈旧。这主要变现在:一是政府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宣传不足,农民不愿采用新技术。耕种方式仍与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变化。二是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人去推广,市场信息闭塞。不少地方仍然是几千年来的小自然经济,农民不懂得随行就市,投资比较盲目。三是没有人去担当农民宣传员的工作,农民对党的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

从目前看来,针对该村存在的收入问题,提出如下一些促进该村民收入增加的建议及对策。

一,农民家庭组合化。农村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自行组合几项家庭收入,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求各大高校的教授和专职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家庭收入组合化,例如一户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农产品的种植,同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养殖业,这样即可以提高家庭的收入,又可以把一些资源合理运用。

二,建立起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农业、畜牧业等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各方面生产、价格等市场信息,并及时向农民发布,化解由于信息梗塞而导致的农业风险,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三,积极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和转岗就业能力,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做好基础,二是增强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并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促使他们在本地大胆创业,扩大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的能力,带动就近劳动力就业创收,进一步扩宽农民就业渠道。

四,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从农村生产规模方面:一是推进规模养殖,提高抗风险能力。坚持以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为重点,推广一系列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二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科学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养殖成本,促进养殖效益的提高。

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通过对加大对“三农”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针对当前该村家庭收入调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应该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M】

【2】王国生,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讨论综述{J}

【3】《求实》2009年12期

篇6: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摘要:位于川西北南充市的营山县内的拱桥村,有着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基于此拱桥村的经济与90年代相比已经有很大的 改观.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拱桥村的发展仍不乐观.要达到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在很多方面进行转变.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一、拱桥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拱桥村基本情况

拱桥村具体地理位置处于经度 10613375,纬度 3114218。下辖9个村民小组。地貌属山地丘陵、坡地兼平地。面积不大却地势高低不一,能明显的观察到存在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地到平地的过度。村中流经的河流较少且径流量小,夏季80%~90%的支流甚至面临断流干涸。耕地面积:2980亩,山林:2017亩。

该村总人口1100人外出务工人口400人。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结构分布为:0~14岁300人,占全村人口27%;15~64岁 703人,占全村人口64%;65岁以上97 人,占全村人口的9%。适龄儿童上学率达到100%,初高中在读36人,大学在读 9人。

2010年人均总收入为7000元。主要收入来自于务工、种植业、个别为个体户。

全村通车路程36公里,其中水泥路20公里。全年温度适宜,年平均

气温17.3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间1,468.7小时,适合农作物生长。

(二)拱桥村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独特的地势使得同一个村不同村民小组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农业类型有较大差异。除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产品大只都会种一些只是多少的区别,其中1、2、3、4、5村民小组种植规模较大。另外就是1、2村民小组从事鸡鸭鹅的规模养殖的较多;3组是全村医疗卫生、个体商户的集中区;4组产莲藕;7、8、9组则有小型分散的畜牧业(即饲养牛、羊等)。a)种植业与养殖业

对于农村来讲,种植业和养殖业依然是他们赖 以生存的主要农业类型,拱桥村也并未例外。水稻(杂交)1000亩/年,亩产800斤;油菜1000亩/年,亩产400斤;小麦700亩/年,亩产600斤。本村特色农业莲藕30亩,亩产3500斤。无专门规划的商业经济林(包括一般建材苗木及果木)。

本村拥有山大坡广的优势,然而养殖业发展并不顺利.与其他组相比,居住在7、8、9村民小组的青年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在家养牛养羊的基本是些老头老太,所以饲养动物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且以散养为主。牛每户存栏量均不超过10头,养每户存栏量均不超过30头,生猪猪每户存栏1~3头(极个别加母猪在内有二十多头),蛋鸭存栏无超过200只,鸡存栏量每户均不超过三十只。据我的初步统计2011年全村牛存栏50 头;村羊存栏30 头;村猪存栏63 头;村鸡存栏117;村蜂存栏的 120箱;肉总产量6300千克,占全镇肉总产量的9.64%;3000千克,占全镇蛋总产量的6.73%.2.运输业

本村的运输业发展起势快,且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享受国家的好政策,全村水泥路修至各村民小组,各小组也是泥石路家家通。大型货车(载重30吨,主要用来运输建材)18辆,载人摩托25辆(其中包括无牌照车),私家车(属在外从业人员所有)9辆,农用拖拉机2辆。2010年其中大型货车发生过严重交通事故且险些造成终身残疾,另外摩托车事故发生的频率也较高。农用拖拉虽然便宜却也简陋易坏,有的甚至因为泥石路的坡度过大开出去后开不回来。

二、发展制约因素

踏入“十二五”,拱桥村经济良性发展,农民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群众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农村的大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大部分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增收的机会减少。(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不明显)

2.受特殊地形及传统农业的影响, 农民抵御天灾的能力较弱且基本无新型农业的引进,个别新型农业发展势头弱,且无技术、资金的支持。

3.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造成部分伤病,且业务范围、运输种类十分的狭窄和局限。

4.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传统的自我服务式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农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5.无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村民们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收割晒干或采摘后直接拿到集市销售,这样农产品基本没有得到加工或是只有很少的加工就进入了市场,容易形成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缺少农产品加工工业,使得农产品附加值很低基本没有,更谈不上品牌价值。

三、对策分析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拱桥村的发展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针对这些情况我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计。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组织实施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2.申请县政府加大对拱桥村农业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加强农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加快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品牌价值的特色产品。

4、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减轻动物疫病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进程,从体制上保障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做好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5.对村民加强人身安全教育,保证交通事故少发生甚至不发生。加大与其他乡镇的联系,为搞运输的村民们打开运输业务范围和增多运输种类。参考资料:

篇7: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当天上午,我们首先xx县xx镇xx村。在当地领导和学院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xx村村委会广场对当地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学习。之后,有关领导对我们社会实践的活动路线进行了介绍,依次为xx镇xx村,xx苹果基地,xx农民手工合作社,xx县国家湿地保护公园及孔子弟子燕伋的故乡。在会议结束时,所有在会人员进行了合影留念。

会议之后便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之行。

第一站,xx镇xx村。

当校车快要进入xx村时,整个村子的面貌全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白色的房屋,灰色的屋檐,红色的大门,一排排整齐而有序。四周全部是绿油油的小麦包围着,看起来融洽的非常完美。会议后,我们开始了对xx村的亲身考察。整个村子按照“井”字形排列,房的样式由政府统一规划,道路也一改以前泥泞土路变为水泥路,路边种植者各种风景树,栽立着路灯。贴着新农村的标语。各家门前也种起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无不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

当我们在进行居民生活考察时,前后反差让我有些意外。第一家的生活令我感到农民生活的提高,家中装饰很整齐,各种家用电器基本都有,院子里也很干净,边上种着一棵小树,表现出了他们也喜欢清雅的生活,当我们问到他们对生活是否满意时,他们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相反第二家的考察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家中仍旧是灰色的水泥墙,各种农用工具相比比第一家多了很多,而且家中门窗也没有安装,给人一种欠缺感。当时已是10点多了,两位老人和两位小孩才吃早饭,一问才知道他们刚从农田干完农活回来。孩子的爸妈在外打工,基本不回来,所以家中的农活只能由他俩来承担。孩子的生活费则由他的爸妈负担。这样的生活又让人看到了新农村发展的不足。

社会在发展,农民的生活在一步步提高,生活环境也在改善。然而xx村一行,既让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又让我发现了新农村建设之中的不足,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步伐赶不上新农村的建设步调,虽然居住环境变了,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没有变,甚至降低。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我们不能忽视那些贫困的家庭。只有把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和其他人的生活水平一样,那样我们才算真正建设了新农村,新农村才会变的更加完美。

第二站,xx苹果基地。

xx集团,是一家从苹果种植,再加工,最后销售的大公司。目前市场占有率为20%,所生产的产品销售于世界上30多个国家。近几年,xx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海升集团的经济合作。今年海升集团投入1400多万元,建成510多万亩苹果种植基地,所有果树树苗均从荷兰引进,采用矮砧密植技术,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两年后即可采摘苹果,投入加工。通过海升集团种植的果树与本地相比,他们一棵树投入140多元,是我们7倍多。而且他有专门的果树专家指导,先进的管理理念,使的他们的产量大大提高。

xx集团将自己和周边农民的苹果进行统一回收,然后通过榨汁加工,做出产品,销往国内外,整个过程一条龙服务,解决当地农民为销售苹果而发愁的问题。而且,海升集团的果园管理需要大量人员,所以当地农民就成了最好人选。这样一来,农民就又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经过发展,该地区已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民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经济链模式,如此,加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推动加工业全面发展。想到我的家乡,同样也是一个苹果生产大县,但和这里相比,我们与他们的差距有多远,我们怎么能跟上,我们没有他们的环境,我们怎样才能改变,我想还是我们当地干部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看准目标,做出亮点,做好带头示范,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全面科学发展,积极引进项目,加强与外界合作,将当地农业、工业全面推动发展。

第三站,xx农民手工合作社。

xx农民手工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集体手工制作的大小型组织。起初,手工作品是由个人自己做自己销售,由一名村民走家串户,说通个体户,将个人手工组织起来。这样,他们的手工制作就得到交流,手工艺品的种类也就增多,时间长了,每个人的技术通过互相学习也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的手工艺品也做得精美。通过组织者与外界相互沟通和洽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外国商人来合作社统一收购。目前,组织者每年都会被外商邀请出国去交流和学习,所以,他们的手工合作社也越做越火了。

农村手工合作社的成立,让我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农民也开始着眼于不依靠土地而依靠自己的手艺来提高经济的新生活方式。这样,农民不仅通过自己的手工艺赚得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且,手工艺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农民的做法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于全世界,这可谓一举两得。

近年来,在中央领导懂的共同努力下,民生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各级部门、各地政府,为加快农村发展,不仅开出绿色通道,而且各方面为农民着想,中央财政为农民补贴,地方政府为农民招商引资,给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宽松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在这方面,我们的广大农民朋友也积极响应国家,主动好客商合作,共同搞种植业、养殖业,甚至有部分农民朋友走出去学技术,最后将所学的技术引回家乡,例如加工业,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朋友再也不用担心自家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而且,辛苦一年最终会看到丰厚的回报,时间长了,农民的信心也就越坚强了,农村发展的脚步也就越快了。

第四站,xx湖湿地国家保护公园。

xx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环境的改善问题。xx湖湿地就是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一点。xx湖湿地的建设使得当地的环境气候得到很大的变化。湖边的环境也得到了绿化。各种休息的公园,娱乐设施也随之建立,临近湖边的度假村,农家乐,以及各种小吃店也逐渐开张。通往xx湖的道路也全部水泥化。随着xx县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来本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有钓鱼的,有专程来拍照的,还有全家一块来游玩的。环境好了,各种鸟类也就在此落脚,筑巢。鱼类的种类也会随时间变多,繁衍生息,大自然也就越来越美。

xx湖湿地的建立,归根到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样的做法更加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它的建成,带动了本地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有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业进步,使得当地小吃也被外地游人所接受,还有当地的特色文化,风俗文化逐渐让外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也就不言而喻,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也就变的越来越好。

走近xx湖,想到我家乡的甘泉湖,它没有xx湖的庞大气势,没有xx湖那样能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它仅仅是一条小小的湖而已。经过近几年县政府的大力发展,它的面积增大了好多,湖边的环境也变好了,同时它也有了防洪的功能。可一直没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在一次大雨过后,整个拦洪大堤全部泄气,湖里全是淤泥,听说下游被淹没的地方很多。耗大量人力物力,结果却这样。不知是设计者技术问题,还是政府的监督问题,这一切我们都无从问起。今天看到xx湖,看到它给人们带来的利益,不由得想到了我的家乡,但切希望有一天,我回到家乡能看到和xx湖一样的甘泉湖,有着和它一样的气势,一样的经济效益,一样的造就我们当地人。

第五站,燕伋故乡。

xx,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孔子的弟子燕伋的故乡,亲身感受周秦文化的深奥。

来这参观的人并不多,但他们的步伐不快,驻足,仔细阅读文字,了解燕伋的生前情况,学习他那深厚的知识,领悟其中深奥的道理。我们一行都是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很兴奋,尽管天气很热,楼梯很高,可同学们的热情只高不下。来到高大威武的燕伋塑像下,严肃地表情和手中那知识竹简,让我深刻感受到周秦时代的严谨学风和那庄严地学习态度。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学子,上课不离手机,作业不离答案,考前才努力学习,有的人甚至考试作弊。很少有人深入而学习。我想如果大家能有燕伋学习的精神,那么中国的将来必定会发展的更加强大。继续走,我们来到燕伋的庙堂,庙内墙壁上全部是古人的学习壁画,每一幅都那么逼真,无不透漏出古人的学习精神的认真。庙内一座手持竹简的燕伋大铜像,来着都在朝拜,同学们一样,但我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但我希望此行能让所有人明白古人的学习精神,也希望所有人能学习到他们的精神,用来鼓励自己,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加优秀。

如今有很多人在学习周秦文化,但周秦文化的深奥不是一两天所能学到的,也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做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更要了解其中所隐含的深刻道理,细细体会古人所总结的一字一句,用来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周秦文化,它传承者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散发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哲理还是生活都有着很深的道理。学习周秦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xx之行,让我看到很多新的改变。体会到了新农村的建设风貌,新科学技术的优越性,新思想的跨越式发展,新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博大精深的周秦文化。xx,新时代的“产物“,一切紧跟党中央的号召,加快发展的步伐,向着新方向大步迈进。

xx的新发展,就是中国的新发展。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切跟着党的指挥走,我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教师评语

篇8: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 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1],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降至40.4%[2],精神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实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新的发展。 2015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 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在新形势下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成为我国民生改善与基层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既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展开:(1)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学者强调了不同方面,比如:重视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来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3];从思想认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4];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5];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6];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设施完善[7];破解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8]。 (2)农村群众文化需求。 代表性观点有:当前农民文化需求呈现新变化[9];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10];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重要作用[11];创新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12];重视文化站的作用[13]。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某个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比如:农村青年[14]、农村老年人[15]。 (3)农村群众文化消费 。 代表性研究有 :顾丽君(2009)认为文化消费是农村群众文化的互动机制[16];刘文娟(2012)以山东为例对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7]。综合来看,既有研究中理论分析或结合个人经验阐述观点的居多, 对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尚缺乏科学的内涵界定与实地测评,且缺少在此基础上的对策建议,这种不足无疑会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对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其回应策略进行探讨, 以期为江西乃至更广大范围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照与启示。就江西这个中部省份而言,随着其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势必有更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这些需求也会不断展现出新的特点,因此,这方面的理论和对策研究亟需加强。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立足点。本文所言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与物质需求相对应而存在的,由于需求指一种个体内心期待被回应与满足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具有刚性,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因此,精神文化需求是指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期待被回应和满足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纾解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与社会文化资源。 尽管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为个体心理的客观状态, 但从其现实性来讲,其存在、变化和满足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本文在上述概念界定基础上,采用自编的“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从“文化需求的认知 ”、“文化需求的层次 ”、“文化需求的类型 ”、“文化需求的满足途径 ”等方面着手 ,试图体现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反映出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突出问题。 共分发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86.4%,有效问卷涵盖了江西的吉安、赣州、上饶、九江等七个地级市(详见表1)。 由就读于井冈山大学的江西籍农村学生2014年寒假期间携带问卷回家,在本村或自己家完成填答。 问卷调查的同时适当辅以访谈法。为了保证实地调查的质量,事先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进行了培训。

三、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著特点

(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度相对较低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属于生活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所谓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评判是非、好坏、优劣、划算与否等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它指引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是人们与周围环境互动联系的缘起与中介,对精神文化生活及农村社区文化等方面的赋值与评判直接影响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资源投入和行为方式。 合理的生活价值观有利于农村居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动,维持协调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拥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的整体需求层次依然偏低,村民在生活中最关心收入问题, 选择的比例高达近60%,其次是子女教育和村容整洁,而对于乡风文明、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等的重视程度还相对较低, 基本都在20%以下。这可能与江西作为一个中部不发达省份所面临的特定经济与社会境况直接相关,也可能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有关,制约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相关方面的认知与评判。

(二)对文化娱乐设施及文体活动的满意度偏低

对文化娱乐设施及文体活动的满意度反映出农村居民的生活态度。 所谓生活态度是个体心理中形成的对生活相关方面较为稳定的内在倾向性与评价系统,包括了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等基本层面,生活态度的结构与程度是个体生活状态的综合反映,从中可以窥视出农村居民的生活形态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 它虽不能直接决定人们的生活行为,但是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饮食、穿衣、住房等物质性对象的态度更为积极,满意度较高,皆在50%以上,而对文化娱乐设施和文体活动的态度偏于消极, 满意度都在10%以下。 这说明,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确实有其成效,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的精神性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活动成效等都有待改进。

(三)休闲娱乐与购买书籍等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消费行为是了解人们内在需求的窗口,是人们实现需求满足的载体,不仅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与文化性。 从消费行为中可以透视出人们的需求层次与类型,同时也可以观测人们生活方式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及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可以从中发现指引人们改善生活的路径与方法。

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中,用于购买食物、 子女教育和抚养老人的费用在月开销中为最大的三项,选择的比例分别占74.4%、66.1%、40.5%,这符合了当前农村居民重视物质生活和子女教育以及抚养老人负担加重的客观事实,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经济能力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用于休闲娱乐和购买图书的开支太少,选择的比例才6.2%。

(四)偏好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而对政府主办或盈利性的文化演出评价略低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农村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农村社区中出现了诸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提供的主体包括了政府、文化类企业、公益组织以及村民自身等,这些文化活动在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途径和成效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农村居民对这些文化活动形式的认知与评价也各不相同。

从表5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自己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最为喜欢,选择的比例高达近五成,对盈利性文艺演出的喜欢程度最低,选择比例仅占11.2%。

在对县文化局或乡镇文化站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政府对基层农村普遍开展了“送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或者类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部分地区还组织了专业性的客家文化艺术团下乡为群众表演节目,这些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够高,相关人员认为是由于专业艺术人才缺乏、村里年轻人偏少和留守老人忙于照看孩子没有时间参加等原因。 有些村里成立了老年乐队、舞狮队和舞龙队等,但由于专业水平较低以及组织水平有限等原因, 村民的喜欢程度还不高。总体看,农村文化活动中依然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经费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和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五)对村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有较明确认知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载体,其数量多少与使用质量直接影响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提供足量的可供村民便捷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基础性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提供主体涵盖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等不同方面。

从表6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于村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已有较为明确的认知,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意味着村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认可,在问到“您是否愿意在农闲时间去村里农家书屋看书 ”这一问题时 ,回答“愿意”的人数为167,占总人数的69.0%;回答“不愿意”的占66,占总人数的27.3%,态度不明确的人数为9,占总人数的3.7%。同时,在访谈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或村委工作人员也较为普遍地提出要改善农村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 可见,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场地与设施作为基础性的条件,是当前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策略

(一)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与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出现错位是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矛盾,这一矛盾背后的成因很复杂,但关键点是缺乏科学的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 这种缺失直接导致各类不同性质的文化服务活动难以切合农村居民的内在需求, 难以融入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致使农村居民对既有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或文化发展理念缺乏认同与好评,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学者所指出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制存在的官僚绩效至上逻辑与公民需求导向逻辑之间的矛盾[18]。 随着社会变迁,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出现新的形式,这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测评体系来动态跟踪与准确把握。

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尊重文化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即要从文化的物质、制度与理念等构面着手,反映出需求与资源这一文化生活的核心逻辑,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地方社会与文化的特殊性,把农村居民的群体特点和社区文化演变等内容涵盖进来,同时,随着网络化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力,还需要考虑到村民使用网络的需求、习惯与偏好,在此基础上来设计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二)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从实地调研看, 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普遍不是很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还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误区, 这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获得扎实的群众基础,也不利于外来的文化活动或文化项目融入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因此,要真正促进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的“进村”文化活动与村民生活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好文化富民与文化乐民的功效,就必须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在当前文化惠民项目日渐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形式的背景下,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提升村民对文化惠民项目的能动性与回应能力,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制存在的政府强力主导与民众缺乏反馈两者之间矛盾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而言,要在农村开展现代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基础上更新观念,逐渐培育形成新的更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克服物质生活单方面改善而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的状态。 可以充分发挥村委会及村庄精英的组织与带动作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沟通传播活动,促进村民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要在尊重农村居民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中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探查其背后原因,针对认识的盲区和误区有的放矢,提高农村社区沟通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基于村民兴趣爱好促进村民自办文化的开展

实地调查中发现, 有些村也会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故事分享会、棋类比赛或者集体看电影等,听村民反映,诸如放电影等方式的反响还不错,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村民参与的兴趣,但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村民的喜欢程度仍不够高,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自办文化的专业性还较低,组织较为随意,还不能很好地切合村民需求。 比如,据某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每次开展活动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也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 ”再比如,据一个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现实中的问题是村里的老人大多是留守的或帮忙带孩子的,内心孤寂或者根本没有时间来参加活动。 ”

因此,村民自办文化的首要条件是要尊重村民的兴趣爱好,不能为了办文化而办文化,组织者要善于倾听村民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随着村民的需求和兴趣不断变化,自办文化也要不断创新形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整合资源为村民提供协助,比如提供场地和设施、配备专业辅导老师等, 使村民自办文化形式能够更好地兼顾专业化、娱乐化、人性化与社会化等多种要求。 在村民自办文化过程中提升村民自助与互助的能力,同时体现出地方特色,使这种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调动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

实地调研显示,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尚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等实际困难,政府相关部门、村委和村民都有发展社区文化的愿望, 但是却苦于资源有限。 出现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各方社会力量尚未实现有机整合,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组织、村委和村民等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的诉求, 也有自己不同的资源条件和行动方式,他们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难以协同行动,甚至陷入力量的抵耗与浪费。 调研还显示,对于营利性文艺演出的评价偏低,这与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成熟密切相关。

上一篇:大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