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课题研究 感受苦乐 收获进步

2024-04-07

投身课题研究 感受苦乐 收获进步(共2篇)

篇1:投身课题研究 感受苦乐 收获进步

投身课题研究 感受苦乐 收获幸福

----教科研交流材料 商河实验中学 王加强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给老师们进行汇报。在座有很多老前辈,对课题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在此抛砖引玉,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说实话,当时在申报课题之前,我对于“课题”二字是既茫然又惊恐。因为在思维定势里,课题都是那些经验丰富、理论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的学者所研究的。研究什么?让我这个课题研究方面的“菜鸟”茫然了。怎样研究?我一无所知。这时,多亏了学校领导尤其是教研室的张主任就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多次召开培训会并发放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起到了很多有益的帮助。期间我更有幸到高新区二实验学校进行实地学习,再加上我们英语教研组的各位同事提供的无私的帮助,我对“小课题研究”有了逐步的了解,原来的茫然也变成了期待。我将平时教学中的主要困惑定为研究对象后,便豁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且这个任务极具挑战性,能够不断激励我们去阅读、观察、实践、探索。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意识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教着大致相同的内容,加上“升学率”的压力,即使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因此科研意识极低。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不知道科研是什么,有的单纯的就是写论文;

②不知科研怎么搞; ③不知科研成果怎么用;

因此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单

一、刻板、缺乏丰富性,使学生厌学、厌考。

为了提高自身科研意识,我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①改变课堂教学目的。上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其能力;

②转变教学观念。转变以前认为自己讲的好,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的观念。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应是时常更新的,而更新的过程也就是做教科研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教师自我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紧密联系日常工作,积少成多,使科研进入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得到发展。

三、明确方向,选出课题

万事开头难,在最初选题时,我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了解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研究,我通过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同行、前辈学习、有科研经验的老师学习。我了解到:

课题要“真”“实”“小” “新”。真,是指我们做的课题对我们教学真正有用;实,是指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小,课题开口要小,口子小才能挖得深,研究才能比较透。新,选题视角要新颖创新。课题新颖主要表现在: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

决的问题,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或用的方法相似但处理方式不同而效果更好等方面。

我曾列出过几个题反复比较,如 “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研究”这个课题,仔细分析后我发现,该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可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校内、校外诸多方面。就校内而言,会涉及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等;再仅就其中的课堂教学而言,与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直接相关的就有目标定位、内容处理、情境创设、过程调控、资源运用、评价反馈、师生对话、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面面俱到地研究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问题,是很难深入的。而我的另一个题目“英语阅读课常见环节的效度和创新”也有问题,首先,“常见环节”这一概念就不严谨,且无法界定。其次,“效度和创新”,选材范围太大,无法作为只有一年期的个人课题的研究对象。课题的名称应具有问题性,不宜用肯定语句,而且也不宜用比喻和拟人,否则无法清楚表达研究的“是什么”。

同时提醒大家在选题前可以进行文献检索,以避免重复前人已讨论过的问题,并可从文献检索过程中发现研究的空白区,获得灵感。

经过筛选,对自己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聆听了专家的指导后,结合我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定下了“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初探”这个题目,并有幸获得了立项。

四、科学研究,找准方法

课题确立后,还需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法主要有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法、访问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法等。我主要应用了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四种方法,具体做法为:

1、调查研究法:我对分化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基础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设计调查提纲、问卷,并结合学校每次考试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2、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两极分化的成因、转化理论,特别是一些“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教育中进行转化目标的设定、跟踪和反馈,师生多方位的交流互动,进行案例分析,重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概括有关教学,分化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点上和面上及时总结研究经验。

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问题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科研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科研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科研,这决定了在科研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

五、体验课题研究苦乐,收获个人幸福成长

通过前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觉得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自身的科研能力尚有欠缺,对课题研究了解不足,估计不足,在课题被立项之后,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多方面问题,于是在课题研究中一边学习一边解决问题,由此逐步推动了研究者本身在教科研究领域的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能力有了不断的提高,因此自己有了不少收获。如今年我制作的课件在市电教馆组织的优秀课件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总工会组织的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教育厅、省工会全省中小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我想,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课题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在新学期中我将继续推动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力争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形成结题报告。找出两级分化的深层次原因,让课题研究的成果服务于教学。

课题研究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可以不断提升我们教育教学的能力。在小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个人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体会到“拨开云雾,喜见阳光”的幸福与快乐!

仔细想想,假如几十年后,我们教了几十年的书,老了,退休了。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奉献量一辈了,但在教学上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对教育,对教学,有多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自己的

观点,自己的个性?没有。说不出什么,总结不出什么。因为这一辈了,“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写的是教案书,改的是教辅题”。

作为当代青年教师,怎样让自己有思想有智慧,怎样让自己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怎样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怎样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我想说:投身教育科研是最好的途径。到教科研工作中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最后,祝各位老师在教科研这块沃土上,共同缔造教育的幸福人生,共同走上教科研的幸福之路。

篇2:投身课题研究 感受苦乐 收获进步

围绕学校“构建成长课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文化主题, 结合本校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题, 我们把此次课例研究主题确定为“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经过一个月的课例研究活动, 所有参与此次课例研究的教师不仅在理论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而且在今后的听课和评课方面, 有了方向, 有了目标, 有了更准确的方法。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 笔者收获颇丰。课例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笔者自身的教学水平, 更重要的是为笔者今后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理论的支撑和引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及分管语文教学的干部, 笔者在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是颇多的。

首先, 在2012年的后半学期我校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 到目前来看, 此项课题是非常符合、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要求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10分钟练习写的时间, 所以开展“读写结合”这条路是正确的。同时, “读写结合”也是我校实施了近七年的“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力凸显, 符合我校的校园文化发展。

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贾老师教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 在四次课上分别以三年级的四个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这四节课, 专家组和听评课的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和写的能力非常强, 这都归功于各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找准“读写结合”点, 进行长期训练。自主能力强是“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其次, 在近一年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中, 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教师们的变化。每位语文教师都有意识地针对每节课找准读写训练的点, 寻求更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把对字词句段的积累, 表达方式、表达方法的学习, 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 这一年来, 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 在此次贾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 贾老师在开始时通过让学生朗读, 体会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而学生通过学习, 能说出作者是通过看、摸、尝写出来的, 这样贾老师在课堂通过这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贯穿课堂, 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最后的仿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学生在最后的汇报时, 有的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毛桃, 它看起来有点像包子, 它的颜色是粉色和绿色的。毛桃软绵绵的, 摸起来是毛绒绒的, 尝一尝味道又酸又甜。”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 它在炎热的夏天里吃起来十分爽口。西瓜又大又圆, 就像皮球一样大小。它的皮肤是绿色的, 当你切开它的时候就是红色的了, 而且有像水滴一样的小种子, 只要尝一口, 不仅爽口而且甜丝丝的, 真是有趣极了。”……

再次, 通过紧张、充实的课例研究活动, 我们在实践“读写结合”时, 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把握得更加准确, 同时, 也有了更高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此次课例研究活动, 不管是做课教师还是听课评课教师, 都受益匪浅。就像贾老师在此次课例研究结束后这样说道:“作为一位年轻教师, 专业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机会更是十分难得。这次课例研究活动虽然结束了, 但对我职业认识、发展的改变和自己专业的方向都是一个全新指导。经过这四次讲课, 我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改善, 语言精炼, 提问减少, 问题有效, 教学更加顺畅。”通过此次课例研究, 教师们都意识到应该以此次课例研究为契机, 多学习, 多思考, 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样才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的成长中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上一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下一篇:门口的大榕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