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课题研究课题

2023-04-17

第一篇:校园文化课题研究课题

乡土文化课题结题

《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与校本课程构建与设置的研究》(省教研室)

暨《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省电教馆)

课题结题工作分工安排

课题研究总负责: 周新萍

课题研究总策划: 刘冬萍一.课题立项

1.课题立项申请书、通知书、研究机构负责人:梁莉红

二、课题实施

1.课题实施方案负责人:梁莉红 2.第一阶段课题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课题工作总结负责人:曾祥英总结重点(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设置的研究) 3.第二阶段课题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工作总结负责人:罗春花总结重点(课程相关内容的网页制作的研究)

4.第三阶段课题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工作总结负责人:盖燕华总结重点(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实施暨教学策略的研究) 5.课题研究报告(一万字以上)及工作报告负责人:李琦 6. 课题结项申请书负责人:王建萍 7.课题研究主体论文负责人:梁莉红 .乡土地理、历史、生物课题实施调查及情况统计表负责人:刘芸 .乡土地理、历史、生物课题实施调查及情况统计表负责人:储步云 .乡土艺术傩文化教学策略研究成果及光盘制作负责人:刘文韬 .乡土音乐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陈洪萍 .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探索与研究负责人:王建萍 13.乡土课程教材、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说明、课件整理负责人:储步云 .个人论文及获奖证书课题组所有成员每人一篇 .网页制作及整理网页设计与内容校正:刘冬

技术负责人;罗春花 曾昊

.课题研究成果获奖或发表一览表

本课题研究活动大事记、部分成果获奖证书复印件负责人:段冬梅 课题研究活动图片选

17. 文档整理、电子排版及打印装订等资料收集工作负责人:甘清 附: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优势,挖掘和开发萍乡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契合多学科、跨学科的课程改革发展理念,统摄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并开设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2.根据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内容和学习资源状况,以专题学习网页设计、制作、观摩、讨论过程进行学习,提出任务迁移能力,在学科学习中培养教师和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3.通过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为我校作为全省初中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探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促进学校品牌特色发展。

四、研究内容

1.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设置的研究(1)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基本结构和和教学方式的研究(2)本课程与学科关系和整合的研究

(3)萍乡乡土文化专题学习网页信息资源搜集、编辑及制作的研究

2.课程相关内容的网页制作的研究

(1)相关视频、图片、文本等信息资源收集的研究(2)创新网页型课件设计的研究(3)学生创新作品设计的研究

3.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

(1)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提炼提炼研究主题,确立乡土文化教学内

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研究

(2)以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

学方案及拓展活动设计的研究。

注:

1、三阶段性总结及计划请于2月12日(农历29日)之前交。

2、其他材料请于3月5号之前交。

萍乡六中乡土文化课题组2010-1-6

8910 11 12 14 15 16

第二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设计)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传统的校园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同时也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优点。校园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及时性及开放性,将使学生和教师的概念以及互动关系均产生了变化,也会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比如教学管理、考试、授课、答疑等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但最终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1、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随着工业化以后新的“知识经济”得到来,我们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学校作为准社会组织,要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精神和团结精神,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开放社会化的学习研究环境,深化素质教育,从而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十五”期间,学校采取政府拨款及自筹资金的形式,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加速了现代化教育硬件配置的进程,学校现拥有计算机近300台,多功能专用教室4间、网络教室3间,每个教室将于2006年9月前实现计算机、液晶投影机、实物展台、音箱及投影屏幕的安装到位(已安装了33个教室),现有18台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多台,将于2006年3月前为工作满3年的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办公室都有信息节点,每个节点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学校现有软硬件建设已初步达到了创建数字化校园的环境要求。

为此,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以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依托校园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校的跨跃式发展。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数字化校园包括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社区空间,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

2、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全新教育形态的技术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三、研究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1、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管理方面。引导和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3、培训方面。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

四、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研究。

1、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

(2)课件与网络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3)专题性学习包资料。建立研究型专题学习题库,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制作1—3个专题性学习包,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专题学习,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体会、成果等充实学习包。

(4)学科教学设计。对学校积累的优秀教案,集体备课的资料,教师个人的典型教案,以及各类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分学科建库,并注意随时吸收外界新增教学设计。

(5)电子作品。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表达出来,如用Word制作电子作业、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和Dreanweaver制作的主页,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报告等等。

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法。

(1)师生共建资源库。

教师根据学生能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结合实际、符合时代的要求建立信息资源库。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是自主开发、设计,也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获取,还可以购买现成资料并进行改造。

(2)同行交流、互通有无。

与省内外、市内外同行加强交流、互通有无,有些项目可以合作开发,丰富学校资源库。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建设信息资源库。

建立资源建设评审小组,信息库资源实行具名制,每学期组织一次评审,通过评审收入资源库的素材、课件等发给入选证书或获奖证书,并与考核和奖励挂钩。学生输送的资料也通过评比发给证书。

(二)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学校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施管理、会议管理、收发文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等,实现学校行政管理的智能化,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

2、资源管理:包括海量素材应用系统(图形、图片、音乐、视频、动画)、资源点播系统(课件、教案、电子图书、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视频点播),以先进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为重点。

3、教务管理:包括学期教学计划、电子课表、电子备课、调课互动安排、计划总结、教案汇总、教师(学生)获奖汇总等。将学校的教务管理通过网络数字化实现,并建立起规范的教务电子资料档案。

4、学生管理:包括新生报名、学籍管理、奖惩资料、课外活动、学生成长历程等,系统、全面、科学地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以数字方式详尽地描绘。

5、家校联系:包括学生信息查询,学校邮件系统(利用学校的大容量邮件系统,通过公布每位教职工的邮件,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及校园网站栏目中的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家长委员会等栏目,有效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投入到教育中来。

6、网络教学:包括视频授课点播、在线视频辅导、在线答疑、网上习题、习作天地、网上作业等,成为和课堂教学互补的不可缺少的第二教学环境。

7、校园电视台:包括实况转播、影视天地、教育活动录像、课例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以视频播放形式,真实展现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的过程。

8、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借阅查询、新书介绍等。

(三)数字化校园的培训研究。

1、培养一支数字化意识强,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教育实践中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校本培训为主,每学期专项培训,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扩大数字化建设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去,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中去。

2、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小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字化。利用专题特色网站,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建成红领巾网站,开辟主题式讨论区,开展网上大讨论,使学生能进行网上的学习和交流。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实证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六、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3月,启动阶段。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有关教师参与讨论,聘请专家论证课题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4月—8月,理论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讨论各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策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按照课题方案在实践中探索,撰写经验总结、论文,积累研究资料,完成阶段成果报告。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结题阶段。整理材料,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结题材料。

七、研究组织

(略)

八、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数字化校园创建领导小组。

2、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电教馆专家等担任本课题指导专家。

3、建立研究与实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考核评价机制。

4、过程管理。①建立五会制:学习会、研究会、座谈会、汇报会、交流会。目的是为了解情况,宣传信息,推开经验,解决问题,使研究成为动态的滚动式发展。②建立研究档案。

5、成果管理。①鼓励研究教师出经验、出成果;②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总结与论文,并根据成果的层次,质量分别给予奖励(制定奖励条例);③把研究成果与过程与考评挂钩。

九、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数字化资源库、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研究论文集、典型研究课例、教师教学个案等。

第三篇:传统文化课题总结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阶段总结

2013年下

课题设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学习、应用《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为指导,强化学习,更新观念,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促进《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和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结合课题计划,现将本学期在课题实施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深入文本,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本学期选择了《论语》、《中庸》、《古文》、《菜根谭》《孝经》等知识作为学习材料。以 “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准备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继续阅读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童年》,尝试读大书,学会读大书,感受其中的人文气息。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推动实验开展

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学习活动在每堂课开始的3分钟里让学生集体背诵一首古诗、解释一个成语、填写古典名著的书名人物及人物的故事。班级还举行了“传统文化”积累展览,让学生在寻找精神的同时走进传统,感受传统经典的无限魅力。班级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有刘弘博、黄心怡和刘佳辉等学生成绩优异。

三、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1、在推进中改进:比如:学生诵读的内容、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的体系,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使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效和有趣?

2、创新更丰富和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活动。除了一系列常规的活动,如:书法、诵读擂台等活动之外,再创新出新的活动形式。活动的深度上也要有所提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论语》。

第四篇:《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张家口市张北县师范路小学课题组

2012年7月

2011年6月,我校确立的研究课题《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被省教师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十二五”教育科研一般课题,2011年11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开始投入研究。

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为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大力投入,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共建,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积热情高涨,都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组的相关任务。阶段性目标初步得到了具体落实。为了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组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组研究步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以便为课题的总结评估做准备。使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明确分工。成立了以副校长(课题主持人)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德育主任兼任,成员为全体学校中层领导,德育处重点负责抓校园静态环境、活动文化、家长学校建立,少先队负责抓第二课堂、特色节日文化建立等,教导处负责教学文化,办

公室负责制度文化,同时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1、环境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胡天军,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张北县师范路小学后勤主任。

成员:张 明

主要工作:主要包括如何挖掘校园建筑中体现的人文教育因素、如何提高学校园林化建设的水平、如何在教室和走廊布臵方面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等等。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2、制度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孙素琴,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师范路小学办公室主任

成员:许彩艳

主要工作: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研究如何使学校管理制度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如何保证行之有效的制度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制度管人、制度育人。

3、班级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李潇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师范路小学德育副主任。

成员:王利琴 各班班主任

主要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如何加强班级管理促进班风建设、如何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如何增强班主任老师培训和工作的科学性,如何在每个班级中体现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特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等等。

4、舆论文化(心理文化、人际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李小艳,本科学历,小学高级,师范路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成员:王建梅

主要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在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如何在教工活动中提高教工的凝聚力、如何在学生社团活动贯穿思想教育的因素等等。

5、学术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霍彪,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师范路小学科研主任。

成员:杨继萍

主要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校本培训,市级名校的创建;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由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合作,专业人员的专业引信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书香校园的创建,坚持校本培训与教学实践同行,使教师与“最前卫的教育理念”进行沟通,让教师的教学实际发展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使新课程

方案变成现实。

6、活动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闫向源,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师范路小学科研主任。

成员:曹志霞 刘晓慧

主要工作:安排每学期行事安排;主抓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协调音体美抓比赛,设计比赛方案,组织比赛;配合教导处召开各种表彰会,做好教学活动安排;协调少先队抓实二课等各种特活动;配合安保科老抓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

(二)确立研究点。课题组经过研究,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以下几个研究点:

1、从本校历史、人文、自然、信息的实际出发,灵活开掘、有效地整合运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2、以德育为抓手,加强立德树人,拓展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精心开辟第二课堂,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进课堂和红色教育,创新星级管理,严格班级量化考核,依托少先队构建管理网络,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实行“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充分发挥兴趣小组、艺术团体、校园广播站等渠道的作用,施展学生才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礼仪习惯、生活习惯,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3、开展“闲暇教育”、“三生教育”,研究制定情景作业单和实践类活动校本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实践能力。

4、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大力培训,编印《家长报》、《七色光》,举办各种活动,创新家校合作模式,促进家校共建,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5、加强教学教研,大力推进课改,探索生本教育,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着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形成浓郁的校园教研文化。

(三)加强成员培训,全力提升队伍理念。先后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和班主任队伍到北京康乐里小学、朝阳区小学、江苏南通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等全国知名文化建设先进校和张家口市桥东卫华小学、宣化工业街小学、涿鹿实验小学、完全实验小学等30多所市内小学参观学习,课题主持人跟随县教育局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中小学特色构建高级研修班”培训,并组织课题组成员从网上学习先进理念和有效操作方法,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逐渐深入课题组成员内心。

(四)加大投入,构建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对于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在本课题实验的起始阶段,就着手改造或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通过积极争跑资金,2011年4月依靠家长学校建立“向日葵班级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捐赠、节俭办公经费等多种措施,两年来累计

投入360多万元,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其中塑胶操场150万,绿化、亮化30万,墙体文化20万,购臵教学实验仪器、音体美设备90万,装修各专业教室20万,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类活动,打造节日文化,到外参观学习等投入30多万,其他文化建设项目20多万元,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苦心经营,着力打造公园式的校园,做到了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

二、前期研究的初步成效

自课题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积极外出参观学习,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围绕打造“人文、生态、活力”现代化小学的办学理念,通过布臵校园静态环境,大力举办各种活动等措施,不断创新文化育人氛围,让校园文化气息日渐浓郁,育人功能不断得到释放,彰显出了勃勃生机,散发出了迷人的魅力。

(一)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了《师范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绿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家长学校建设制度》、《班级文化布臵评比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校园环境大为改善

环境是外显的生态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我们依据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从学生发展环境和学生综合素质入手,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着眼点,

精心布臵校园静态环境,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教学楼采用新型装饰材料精心布臵,学校购买了雕刻机,全体教师自己动手布臵,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理念体现和布臵质量,一至三层主题分别为:文明礼仪篇、家乡文化篇、感恩励志篇;楼道内各班门口都设臵了一块班级文化墙,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布臵,定期更换内容,彰显班级个性,体现班级特色。利用宣传栏和西院墙设计了“三生教育”文化墙,着力打造有利于师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特色学校。院内装点各种雕塑,书写励志标语,打造精品节点,通过精心点缀,使整个校园变成了公园,实现了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散发出了迷人的教育魅力,迸发出了强大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感悟人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把学校建成了绿色校园、育人乐园、温馨家园。

(三)全力保障校园安全

成立了安保科,安保科长为学校中层领导,参与班级、班主任管理评比。门卫坚持24小时在岗制,严格来客登记制度。学校每学期开学初都要与中层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门卫、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并建立了《突发事故应急预案》、《门卫制度》、《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师范路小学生一日常规》等一系列全管理制度和职责,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每一层楼梯都喷了“小脚丫”,张贴了安全温馨提示。实行了校园内、楼内“一条线”行走制度。把法制教育课纳入班级

课程表,由安保人员专职上,每周一节。建立了“领导带班——教师护导——安全小卫士——班级管理志愿者”四级安全管理体系,实行了错时放学、师生分门上下学、放学临时限行,建立平安卡等措施,联合县教育局、交警、公安等相关直部门大力加强“小餐桌”和接送车辆监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出了平安绿洲。2011年我校承办了全县安全工作现场会,并进行了典型发言,同时我校的安全管理经验被人民日报下设期刊《平安校园》第7期发表。

(四)家长学校建设进展迅速

自2010年开办家长学校以来,对家长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并探索出了五条途径:一是从本校选择部分优秀教师结合学校教材,创新内容,适时利用家长会等途径对家长进行教育。二是邀请县内外家庭教育专家到校进行讲座;三是利用家长会和教育开放周,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给全体家长播放全国著名专家的家庭教育理念;四是刊印《家长学校报》,让家长及时关注学校发展动态,了解最先进的的育子方法;五是从家长和兄弟学校中聘请一些育子成功的经验验人士,现身说法;六是利用学校校讯通等现代化媒体,让家长关注学校、了解孩子和家庭教育新理念。建立了校讯通、家长委员会QQ群等多种家校合作平台,公布校长办公室电话、手机、邮箱等个人信息,畅通了家长诉求渠道,实现了家长与校长直接对话交流。半月出版一期《家长学校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到了学校发展动态,学到了部分家长和新时期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邀请家长参与庆“六一”、

演讲比赛、队列队形比赛、课堂教学大奖赛、为汶川地震捐款、“共建美丽张北”签名等活动。举办了三次教育开放周,举办了主题为“让优秀成为习惯”家长论坛。建立了“向日葵班级发展基金”。家长通过不定时的自愿捐助,为剩余的12个班级建立起了班班通(教育局原配臵了24个班),为50多位科任教师每人购臵了1台笔记本电脑。

(五)第二课堂初显成效

2011年3月,我们开始尝试大面积铺开社团活动,以传统音乐强项为突破口,安排音体美教师各带一个特色班,考虑到特色社团容纳学生较少(当时威风锣鼓器材有限,也只能满足100人),所以我们又筹划大社团,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建大社团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器械投资大小、活动场地有没有、活动量是否适中、趣味性浓不浓等,后来我们想到了空竹,它投资少,携带方便,运动量适中,玩法翻样花多,学生可以不断自创新玩法,它的趣味性和阶梯型让学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所以我们选择了空竹,并邀请张北空竹协会的老爷爷前来任教,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经过努力我们又聘请到了精通京剧、太极的社会热心人士,初步解决了特色项目的师资问题。由于器材较少,孩子们都是初学,易发生安全事故,当时我们的空竹社团只安排了不到一百人,大部分学生都还是参加班级社团,平均起来每班将近40人。班级社团主要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负责,项目自选(可以选择户外活动),两人轮流上,基本原

则是本年级不重复,英语、科学、计算机等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带班。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发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班级二课缺少吸引力。老师们都选择比较容易的项目,如五子棋、跳棋、跳绳、作文、硬笔书法等,老师们为图省事,不用动脑经,甚至一度出现上二课期间班主任老师在班中处理作业的现象,在室外上班级二课的老师也只是看管,不去创新玩法,时间一久学生们就感到乏味无力,不想再学。二是老师积极性不高。当时二课全部安排在下午课间活动,老师们想休息,觉得学校侵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三是班级社团人数不均衡。有的班人数很少,如刚才提到的作文、奥数等,有的班人满为患,例如低年级的彩泥、中高年级的棋类和乒乓球,导致教师工作量不均衡。四是特色社团学生活动时间不足。由于考虑教师工作量,当时我们每周只安排周五活动一次。课外活动40分钟,学生准备器械,达到场地加起来需10分钟,还得提前下10分钟课,要不学生就会耽误自习课时间,所以学生真正活动时间只有30分钟,后来召开家长会,家长们也反映了此问题。

2011年,校在县局的大力支持下,又自筹20多万元,先后购臵了300多个空竹、200个堂鼓、100个葫芦丝、15架古筝、8架电子琴、6套架子鼓、3套电声乐器和其他部分专业设备,逐渐解决了器材问题,扩大了威风锣鼓、空竹、古筝等社团规模,增加了溜溜球、架子鼓、合唱、科技探究等特色社团。我们根据实际存在问题,大力进行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整合优

势资源,引进师资,调整课时,优化布局结构,逐渐突破了全部纳入课程,保证了每周活动两次,全体教师参与社团教学管理,并聘请了部分校外教师,合理规划场地,将二课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与班主任津贴和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相联系,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突破了诸多发展瓶颈,使社团开始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了从动起来向要质量的跨越。2011年,在全县教职工运动会上,我校500多人的威风锣鼓进行了展演,气势恢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大胆创新校本课程

每天增加一节活动类课程,用于安排读书活动、班级活动和张北历史文化、安全教育等校本活动。每个年级开设一门音乐校本课,从一至六年级分别为:竖笛、扇子舞、威风锣鼓、拉丁舞、葫芦丝、二胡。低中高各年级开设一门体育校本课程:一二年级:“两跳一踢”(跳绳、跳皮筋、踢毽子);

三、四年级:(“两球”)足球、乒乓球,五六年级:“一车一操”(独轮车、健身操)。创办了校报《七色光》,编印了校本课程《元中都史话》、《抖空竹》,同时编印了《师范路小学2011年年刊》。大力开展“闲暇教育”,结合每一个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让学生利用双休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进行各种实践。还结合家乡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开发了“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校本课程:一年级走进中都草原,二年级走进风电基地,三年级走进错季蔬菜,四年级走进神秘中都,五年级走进六代长城,六年级走进八零二军事

基地。

(七)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建立了四个校外德育基地:一是科普教育基地(满井风电场);二是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元中都遗址);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蒙烈士陵园);四是国防教育基地(野狐岭要塞军事旅游区)。提出了德育建设要做到“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围绕“三声满校园、三能促成长”,大力开展“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等系列阳光体育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大力举办“师生个人才艺展”、“演讲比赛”等,结合节日大力举办各种活动,例如结合世界地球日开展“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结合清明节到张北烈士陵园和苏蒙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同时启动了“经典诵读进课堂”活动,每周上一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国学启蒙课,利用开放图书室,开设读书课,并适时开展“学国学、诵诗词”读书比赛,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掌握。建起了艺术节、读书节、感恩节三个具有校本特色的节日文化。

(八)丰富教师文化休闲活动

本着“让全体教师开心工作每一天、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原则,大力向师生倾注人文关怀,建立教师学习休闲中心,结合三八妇女节举行教职工才艺展,教师节进行慰问、六一开展教职工运动会、冬季开展集体跳绳、智勇大冲关等活动。让教师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价值与幸福。

(九)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依据《班级量化考核细则》,每周评选三宗最,即:第一最纪律最棒班,第二最卫生最佳班,第三总分第一名,在次周升旗仪式上颁发流动红旗,并在教学楼大厅“班级摘星擂台榜“上为得星班级张贴一张星级牌,让全体师生每周都在评比,同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学校拿出部分资金奖优罚劣,每月总结兑现。学期末,学校对各班量化成绩进行汇总,评选出“七星”班级、校级优秀班主任、书香班级、礼仪班级、文化班级等,进行表彰,给予奖励。省市级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都从“七星”班集体中产生,各级三好学生评选,班级量化占30%,优秀干部占50%,有力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设立了“勤奋之星、守纪之星、文明之星、环保之星、安全之星、进步之星、管理之星、才艺之星、健康之星、阅读之星”十颗星,每周、每月、年度时都要进行总结表彰评比,并通过《家长报》印发到每个家长手中,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实行了星星、月亮、太阳积分升级制:三个星星升级为一个月亮,三个月亮则升级为一个太阳。学期末,凡是获得太阳的学生,学校都将发放奖品进行鼓励。各班都建有“星级评比大擂台”,上边张贴者班内每一个学生的相片,学生每获一颗星,都会在该生相片后张贴所获之星,这样学生获星多少,晋级了几个月亮,还是几个太阳,全班同学都一目了然,有效促进了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奋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把养成教育落实在了每一时刻,落实在了校园内的每个角落。

(十)依托少先队盘活了管理团队

我校依托少先队,组织下设了文体部、组织部、宣传部、纪卫部、文学部五大部门,由班主任挑选班级管理得力助手,从事于每部一人,由少先队统一协调管理,构建起了强大的网络社团、助推社团和活动社团。文体部、组织部主要由德育处和少先队共同管理,帮助策划、运作、组织各种校级、年级、班级文体活动;宣传部由少先队负责,主要发挥四至六年级学生引领、示范和育人功能。下设校园“小广播”和“新闻关注”栏目,在各班文体中队长的带领下自愿发展五至六名团队成员,用于商议主题、收集素材,编辑新闻等。错年级轮周广播,周二大课间为“小广播”,周四大课间是“新闻关注”。小广播工作阵地在播音室,“新闻关注”栏目在学校电教总控室,播放时由电教组老师帮助切换画面,各班都可以同步看到直播画面,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让学生过足了明星瘾。文学部主要由校报《七色光》管理,每班都有人数不等的创作团队,下设文学社和小记者站,用于编辑、收集各种校园内外的材料、照片、视频等,在顾问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每两周刊发一次。纪卫部主要由德育处和安保科管理,下设“安全小卫士”和“班级管理志愿者”两大组织。“安全小卫士”五六年级轮替值周,每周各一班,每次一个年级16人,每周上岗32人,全部安排在楼梯口、教学楼门口、操场内、乒乓球台、旗台、舞蹈大厅楼梯等一出现安全事故的死角,维护、管理、记录学生课间楼内、院内纪律,作为班级量化管理打分项目之一。“班级管理志愿者”主要负责本班课间班内纪律,每周更换一人,全

班大轮岗,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十一)前期工作成果喜人

2011年我校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和“CCTV奥林匹克英语大赛优秀组织奖”;被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网络与绩效研究项目试验校”、“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先进单位”;被市教育局授予“张家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先进单位”、“张家口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综合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我校的社团活动在《中国教育报》第7961号第二版《每日传真》栏目头条刊登;学校校长撰写的文章《把学校办成孩子向往的乐园》在《中小学校长》2011年11月份专刊二发表;安全管理经验被人民日报下设期刊《平安校园》第7期发表;课题主持人撰写的文章《浅谈家庭教育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渗透与作用》在《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版第6期发表。校园文化的大力建设和深入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教育功能得到充分释放,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大幅攀升。2010年我校年底全县综合排名第六(除去加分因素实际排名第九);2011年一跃排名第二(除去加分因素实际排名第四)。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几点思考

1、校园文化布臵前期投资较大,资金运转比较困难。

2、校园静态环境还不完善,还不够精细,彩喷居多,由于阳光照射,大部分开始褪色。

3、音体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还略显不足,笔记本电脑只给教师们配备了一半。

4、再建立一些家校合作平台,大力鼓励家长走进校园,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扭转家长“分数第一”的思想,推动家长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例如:成立家长护卫队,维护上下学秩序,家长委员会常委主任、副主任采用直选,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热情。

5、“闲暇教育”和“三生教育”开展不够深入,缺少检验成果的手段,由于家庭条件不同,个别学生无法完成一些实践类活动作业。

6、学生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少。

7、个别教师观念还比较陈旧,对校园文建设理解不深。

8、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9、学校名师较少,年轻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需要大力培养。

四、后期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

后期研究工作重点和操作方法,主要针对前阶段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积极争跑筹措资金,鼓励家长和社会捐赠,再购买部分音体美器材,尤其是二胡、马头琴、架子鼓等特色器材,为班级更换防盗门,对校园起皮的地方重新进行修整,大力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几处精品节点。

2、成立“知心姐姐”专栏,重点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

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的家教指导,真正起到“代理家长”作用。编印校报《七色光》,主要刊发学生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快乐,让家长体验孩子成长。开展特色家庭评选,把家长的心凝聚在校园里,促进学校办学深层次发展。加强学生假期实践指导,布臵情景作业单,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多留取一些需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作业,让家长和学生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

3、加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大力推进课改,加强本校教研活动力度,大力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省、市交流活动,力争有更多的节目能走出张北。

4、在课题方案的引领下,参研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课题研究相关工作,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补齐相关研究资料。

5、整理前期研究成果,进一步修订研究方案,明确后期研究重点和操作方法。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总结研究经验,攥写论文,向部分期刊投稿,扩大研究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学校人气和知名度。

总之,课题研究一年多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很多,虽然收获了一些零碎和片面的经验,但确实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们会继续集中精力,在教科所等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力争在专题性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争取在下阶段研究能有更大收获。

第五篇:班级特色文化课题方案

构建财会专业就业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着,而且成效明显,但是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经济结合体,并且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面对农村地区文化的苍白单调和不和谐、不健康音符的挑战,中职学校怎样在进一步搞好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基础上,构建起班级文化为载体的德育平台,组成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合力,搞好以此为载体的德育工作,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创特色班级,建和谐校园”。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财经部班主任为对象的课题组准备开展“中职学校特色班级建设”的研究。

特色班级:是以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为载体,是“因班而宜”、“因师而宜”、“因生而宜”的班级文化。现在新课程正随着基础教育的步子走进学校、走进我们的课堂。新课程要求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价值,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这就必然对班级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班级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环境与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它在有形和无形中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反映出教学的本质。在新课程的实施的背景下,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良好的学习制度,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爱学的氛围,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心地工作,让师生成为这种氛围建设者,同时又是这种氛围的受益者,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其实,一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成正比的,学生只有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学习才会。我们认为有积极性、才会有学习的兴趣,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和所要创建的特色班级,应该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并使这样的智慧和优势在学生每天生活的世界(班级)中得到延伸,使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而且延伸到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学生日常生活中,使教育不仅只限于以书本为中心的知识教育,而且拓展到更为本质的道德与人格教育。

总之,创建特色班级,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在班级里的生活质量,促进学生被感染、感染人,最终能自发地提高道德素养,促使全面发展素质。这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广义上的班级文化入手,对学校的班级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这是一个希望在各方面有所突破的研究,我们将尝试着去改变以往班主任工作中频繁出现的的 “说教式” “填鸭式”“注入式”“标准式”教育,希望能够达到以“班级特色文化润德,特色文化育人”的目的,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果能在继续发挥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又能构建起班级文化,那不是既能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齐心协力打造校园和班级相辅相成、和谐互补的文化平台,而且还能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扎实有效地开展,班级文化为载体的德育百花齐放,就能使中职学校德育出现崭新的局面。只要各班班主任和学生能够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一定可以创设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文化,这样我们的班级德育一定会丰富多彩,就一定会各具特色,就一定会开展得扎实有效。所以说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课题的界定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班级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班级环境美化,班级设施配备,班风学风建设、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等。它是一种以班级教室为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以老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班级环境建设、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班级文化环境的创设,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我校提出的“特色班级建设”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较高的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的空间环境的建设,班级人际氛围的营造,班级活动空间的创造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比较多: 王芳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提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精神文化、激励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这几个方面;吴水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认为,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的另一重要内容,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很多也都体现了特色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这其实也就是特色班级的文化建设的开展。而且浙江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开展了《中职学校特色班级建设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2 我们针对以上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班集体的地位与作用,每一个教师几乎都在以知识传授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以呆板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使班级德育工作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文化性与自主性。因此,我们提出了班级特色文化这个课题,进行《中职学校创设特色班级》的研究,我们将以学校开展的活动为抓手,调动学校的力量,将特色班级的建设与学校的跟踪评价,以及创特色学校的宏观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影响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这一课题的开展和研究的进行真正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1.集体教育理论:学生、班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为了班集体,并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集体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现代班集体建设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舞台,因而集体教育强调让学生集体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

2.文化涵育原理:学生总是在文化中生活,这就要求不仅要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包括环境、气氛、班风、规范、人际关系、学风等)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集体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学习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我们的研究正是要通过班级文化(也就是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期望能够起到“教育无痕”的作用。

3.创新教育理论:我们当前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一些别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集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班集体建设则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班集体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良好的班级文化因为它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与一般的灌输和强迫不一样,它则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以超强的磁力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它像一个大情感场,从中产生了一股股强烈的情感流,这些情感流不断地流向每位学生的心田;它还像一个超大的心灵场,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应,弥散在每位学生的心坎上,它更像一只只无形的手,驱使着学生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班级文化的熏陶、感染、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自求、自强、自得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基于上述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能有效地发挥班级文化的独特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

3 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研究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级管理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我校班主任工作的特色,对深化素质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课题能为丰富和发展班集体建设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一些成功的研究案例和操作性经验。课题若研究成功,将对班集体建设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对中职学校因班制宜构建班级特色文化,并且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实效性,提高班主任德育科研水平,促使中职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开创以班级特色文化为载体进行德育的先例,为运用班级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提供范例。

现实意义:我们提出《财经专业中职学校特色班级建设研究》的课题,希望能借这一课题研究,对我校的特色班级建设、特色教师建设做出有益的探索。

六、课题研究目的、内容

(一)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提升学校班主任的德育理念,造就一支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

2.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关注班级,关注集体,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促使他们在构建班级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感知、实践、体验、领悟、自求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揭示出其管理模式的结构和特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二)内容:

班级集体的文化建设有着较为宽广的研究领域,为了使课题的研究更符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便于研究者操作实施,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教育环境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班级集体的环境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环境文化建设中来,在环境建设的同时,不仅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又能在环境影响中受到教育。

我们学校开展了“我爱我家”为主题开展环境建设的研究,鼓励每个班主任以及班级成员努力为自己的班级创设像家一样温馨而美丽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对班级文化进行设计、布置、改善等,努力使这种温馨的班级环境体现出本班特色,让班级环境的建设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这种特色班级环境,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 4 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在课题实验中,通过对特色班级的打造,在学校的各班级中树立榜样作用,这样才能推动班级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2. 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成长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自己在班内发挥作用,得到大家的价值认可。因此,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特色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并且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成长,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3.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活动

班级活动展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天地和舞台,同时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特色班级的建设离不开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支撑。班级活动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可以各式各样、方法也尽其所能,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活动的一笔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4.让班主任在研究中成长

通过“特色班级建设”这一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精神,也能够使自己更加具备娴熟的驾驭班级的教育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马卡连柯说过,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良好的教师集体和组织完善的、统一的学生集体。而我们的特色班级建设,目的就是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特色管理”这一手段,发挥好“特色活动”这一载体,关注每个学生素质的提高,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育人”的效果上,起到“育人”的作用。

七、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本人是一个有着十多年教龄,丰富教学经验和班主任经验的资深教师。本人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科研风格务实求真,已成功领导并完成了多项富阳市级课题的研究。相信这些因素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八、研究的步骤、时间安排及具体措施:

(一)准备阶段(2013.4-2013.7)

做好课题申报的研讨工作。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研究方案。 做好同课题相关理论资料搜集工作等。

(二)实施阶段(2013.8-2014.7) 1.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 2.理论学习。

3.对特色班级的发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4.课题活动的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8-2015.7): 1.资料的搜集、整理。

5 2.撰写结题报告。 3.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结题。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1993年第1版 [2]《优秀班集体建设经验谈》 戴兵 摘于2007年5月 《班主任》 [3] 《谈谈班级文化建设》 钟家胜 教育教学 2007 [4]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吴水清 网络

[5] 《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 王文忠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 [6]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王芳 辽宁教育 2006 [7]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 徐英 教育前沿 2007

上一篇:校园欺凌预防处理制度下一篇: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