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小结

2024-05-08

课题研究小结(共12篇)

篇1:课题研究小结

“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小结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要求和区教育局瑶教(2007)83号文件的有关精神,我校立足于学校基本校情,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任务,确立了研究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和切实落实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现将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

明确责任

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申报立项工作,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戴厚平校长亲自任课题的负责人。吸纳富有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为课题组中坚力量,并要求全校所有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课题研究。

二、做好宣传发动

营造良好氛围

2007年11月28日,学校召开动员大会,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文件,学习相关理论,请来专家指导,展开讨论,使大家明确了研究方向,深刻认识开展课题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和主要任务等。2008年3月7日,我校又在多媒体教室隆重召开开题大会,并邀请区教研室邬丽荪主任莅临指导,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组织开展丰富的课题研究活动

1、学校购置了大量的理论书籍,订阅了各类教育期刊,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做摘抄,写心得,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把握教育动态啊,丰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展开同伴互助式研究学习。我校年轻教师教师较多,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每学期的第一轮优质课评比后都会安排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二轮研讨,我们将之称为“青年教师成长课”。教研会上,首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备课,或集体备课,共同商讨、制定出教学环节;然后由年轻教师按设计好的教法进行教学;接着再由大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该年轻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教学尝试。这种“教了评,评了再教”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加快教师的成长,而且也扎扎实实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使大家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3、学校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岗位大练兵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带头参与。每学期,我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岗位大练兵,这也是我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如书法绘画比赛,普通话比赛、师德演讲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我校的优质课评比分为两个阶段:评比阶段、展示阶段。评比阶段要求每位教师都上公开课,其基本流程是“独立备课——上课——说课——集体评课——反思”。优质课评比结束后,再从语文、数学、英语组推选出5位教师上展示课,并邀请教研室的领导到校点评指导。教师围绕“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反复揣摩,经过试教、讨论、再试教、再反思的过程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的应变和驾驭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2007年8月,我校抓住合肥市教学大练兵的契机,利用暑假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借助网络的资源优势,观摩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优质录像课。每位教师都撰写了听课记录并分析与思考优质课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紧随其后,每位教师都在教研组内上了一节无生评比课,并推选出6位青年教师参加区里的教学能手评比。黄益民老师获数学组一等奖,李月老师、王玲老师、马琳玲老师分获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二等奖,被评为瑶海区“教学能手”。

4、“走出去

请进来”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理论“支撑点”。

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开拓眼界,丰富见识,多方学习借鉴,我校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报告、研讨、观摩、培训活动,一年以来,累计超过2000课时。如我校李月、郑玉茹等四位老师积极参加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先后获得全国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王爱云、沈家华2位教师又即将代表我校参加此国家级课题的优质课评比的决赛。

专家引路也是课题研究的有利保障。我校邀请区、市各级专家来我校指导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暑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3天的课题培训活动,分别邀请合肥市绿怡居小学的钱朝中校长和区教研室的王新桥主任来校作专题报告。尤其是区教研室王新桥主任做《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专题报告,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受益匪浅,为我们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校作为瑶海区首批18所东师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校之一,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网页制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007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由解月光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并安排徐波、徐良娟、王玲等5位教师在学校论坛上交流学习心得。2008年5月,全体教师顺利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统一考核。2007年11月,东师大的专家专程来到我校开展ppt课件制作考核工作。全体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繁忙的教学间隙互相学习、交流。学校上到快退休的老教师,下到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都学得非常认真。才调到螺小的戴厚平校长更是积极主动地向其他教师请教,主动要求参加考前培训。此外,年轻教师自发组织成“flash”课件制作兴趣小组,由徐波老师担任指导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件制作。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我校还投资建设了“学校网站”,拓宽校本教研渠道,强化“教育科研”、“教师频道”两个栏目的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很好的进行校本教研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工作的推动下,我校教师队伍得到了强化。一批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奖项4人次;市级奖项20人次;区级奖项13人次。获得各种奖励累计达43次。

我们还收集整理了我校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反思,编辑成册,更好地为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服务。

五、存在问题

1、如何深化、细化的问题

课题研究如何更细致、深入的开展,如何更紧密地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联系。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校级公开课选择的范围太宽泛,不利于对某一专题的深入研究,不利于形成一个集体的成果。

2、优先成长到整体发展的问题

虽然部分教师成长较快,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年轻教师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自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由于他们流动性大,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衔接性,不利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五、今后打算

1、努力加大教师专业化进程。

2、教学研究普及化、专业化、自主化。

校级公开课的选择向某一专题集中,就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入、多维、多元的研究,形成学校成果。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加强校本研究,进一步推进教学研究普及化、专业化、自主化

篇2:课题研究小结

胡德

一、课题的提出

虽然我校具备较先进的硬件环境,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教授和演示为主,学生只能听、看和照着来做,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抑。所以,我认为开展《网络化学习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实验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条件已经具备。

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改变过去封闭的、沉闷的“一言堂”课堂教学为学生是主体的“群言堂”。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教师的讲解,加大学生的实践,变单向交流为双向或多向交流,努力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向40分钟要质量。

(2)强调“情境”创设

学习环境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强调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地闭门造车,也不意味着没有师生交流、学生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主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友好和谐的协作氛围。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由老师给出问题的答案。(4)信息的反馈作用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设计好当堂训练题目,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2.计算机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更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计算机学科中,不同的内容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图所示:

学生活动:预习所学内容

组织质疑讨论

上机寻求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学习目标

启发、释疑

指导、鼓励创新

三、如何运用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故在每堂课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他们课前收集有关的知识信息,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excel的编辑公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计算机上先演示,讲解其操作方法,说明其用法,然后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练习,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搬教师演示的固定模式,没有加入自己的思维,难以消化,今天学明天忘,学习效果较差。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因此,在编辑公式中可以这样安排:先布置学生自学有关操作方法。上课时,教师先出示本堂课的主题及应完成的学习任务,请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同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电脑上进行验证,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启发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在上机过程中寻求答案。整个教学过程既不是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又不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各种命令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又如,在excel的编辑公式中,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先拿出一个有趣的小公式,运行得到其结果,激发学生想编程的愿望:然后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公式中每一个符号的用法及作用,在此基础,再进一步地出示一些小公式,让学生填上一些必要的符号,并调试公式运行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模仿着编一些实用的、感兴趣的公式,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践,教师指导,逐步掌握编辑公式的技巧。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较好。

四、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与不足 1.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机统一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则主体地位必然凸现出来;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地体现,正说明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好。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取消教师的责任,恰恰相反,是加强了。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体现在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另一方面,学生进入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阶段后,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一层的“主导”要求,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教师的继续学习就“片刻不能懈怠”。2.教师是否满足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其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虽然减少了教师的讲解时间,看起来好像减轻了教师负担,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练习中都会有突发情况出现,尤其是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功底,灵活的教学机智,明确的教学目标,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者、保护者,这样才能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认真备课,既要备学内容,更要备教学对象;既要设计好教法,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3.如何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二语词汇深度研究小结

(一) 理论框架

词汇深度是指对词汇知识掌握的程度。我们今天说的词汇深度, 大多是以Nation和Richards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这个理论框架将词汇知识分为六个方面:词汇的形式;词汇的形态性质;词汇的句子成分;词汇的意义;词汇的语域或话语特征;词汇的使用频率。

Nation (1990) 关于词汇知识的定义还告诉我们, 在这个新的框架中, 词汇的句子成分, 词汇的意义, 词汇的语域或话语特征和使用频率是词汇深度知识的核心部分, 词汇的形式和词汇的形态性质是词汇深度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新的框架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支持。在以后的研究中, 研究者的研究也基于这个理论框架。

国内, 马广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指出二语词汇知识包括元词汇知识和词汇知识, 以及词汇知识的12个组成部分。它为二语词汇知识和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和二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 实证研究

除了理论框架, 国内外研究人员还对词汇深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Schmitt和Meara对95名日本中级和中后级英语学习者进行了研究, 主要方向是词汇深度的联想和词缀 (包括曲折和派生) 。研究结果发现,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 英语学习者的平均词汇量增加了330个, 但词汇量增加的同时, 他们的的英语动词词缀知识却极为有限, 特别是派生词缀。

刘绍龙选取了10个高频词form, change, time, effect, point, great, clear, figure, like, right, 研究学生对它们的词义和词缀习得的深度, 并探讨学生的词汇习得发展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接受性知识总是大于产出性知识, 接受性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词义的接受性能力远大于产出性知识的运用能力。这说明在我国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过程中, 更重视对词义的理解, 追求词汇习得的数量, 而忽视对语义的运用, 即词汇习得的深度。

谭晓晨以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157名学生在一学期内所写的英语作文为语料, 根据4个年级受试作文中词的出现频率并考虑到词的多义性, 选出并研究了8个高频词love (名词) , knowledge, attention, information, ability, learn, develop和improve的词义和搭配知识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的词汇知识发展速度不一;词义知识增长的速度较为缓慢;搭配知识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词义和搭配的习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吕长竑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分级测试研究组设计的高校新生英语分级测试试卷作为语言综合能力的测量工具。听力、阅读理解、词汇结构、完形填空构成了整张试卷。其中, 词汇结构中的20个词汇测试题和完形填空中的14个测试词汇题作为测试词汇深度知识的工具, 并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来分析句子水平和语篇水平的词汇深度知识。

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词汇深度调查有徐敏娜的《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深度知识与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的研究》。调查选取了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二年级学生300人作为受试者。研究结果表明, 总体来看, 被测试学生对常用词汇深度知识的掌握仅达到及格水平, 大多数学生处于中下水平, 各类词汇深度知识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王新周也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 他收集了63名来自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数据。结果发现学生的词汇深度知识相对匮乏。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词汇深度的调查, 并与非独立学院本科学生的调查结果作比较会发现, 独立学院学生的词汇深度掌握程度比较低, 仅是及格水平, 而大多数学生处于中下水平。

二、思考

(一) 测试工具不完善。

国内二语词汇深度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对词汇深度的研究主要是两大类: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面大都采用高频词汇作为测试手段,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测试工具来全面的测试学生对词汇深度的掌握程度。

(二) 研究对象单一。

目前国内外对词汇深度的研究大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对词汇深度的研究者大都为高校教师, 对本校学生进行研究, 无论是数据的收集还是对受试者的采访都十分方便。另一方面是测试工具使得受试者限制在了高校。对于词汇深度的测试, 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是高频词汇测试法, 可初高中学生的词汇量远不如大学, 高频词汇也很有限。为数不多的试卷测试法, 试卷也大都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大学的试卷修改而成。

虽然目前对词汇深度的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领域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这些问题同时也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课题, 使得这一领域具有蓬勃发展的空间。

摘要: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人们对词汇的研究大多限于对词汇广度或词汇量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研究学者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对词汇的深度的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虽相对较晚但成果显著。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词汇深度研究的现状并就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词汇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广惠.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

[2]吕长竑.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4 (3) .

[3]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1 (11) .

[4]徐敏娜.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深度知识与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篇4:外语课堂焦虑研究小结

关键词外语课堂焦虑研究小结中国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随着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研究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人们更重视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外语学习结果造成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外语课堂焦虑研究做个小结,希望对进一步深化语言焦虑理论,促进中国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焦虑

焦虑是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以紧张、难过、不安和烦恼等主观情绪为特征,同时还带来神经系统自发的紧张与不安。焦虑对学习者的影响把焦虑分为两种:促进型焦虑和抑制型焦虑。前者可以让学习者保持警觉,时刻想办法使自己的学习再上一个台阶,激发学习者挑战新的学习任务,促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情绪;后者是学生逃避新的学习任务以避免产生新的焦虑。心理学家将焦虑分为性格型焦虑、状态型焦虑与情景型焦虑。性格型焦虑是某些人有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易于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出焦虑情绪的体质,它是一种性格特征。状态型焦虑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时刻产生的焦虑情绪,如在考试之前。情景型焦虑可被看作是性格型焦虑在某一特定情景下所激发的焦虑情绪。

3 外语焦虑

根据Horwitz,Horwtiz 和Cope的理论,外语学习焦虑是种在外语学习情景下的焦虑反应。Gardner 和 MacIntyre 认为语言学习焦虑是在学习者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时产生的焦虑感,属于情景型焦虑。

Horwtitz,Horwitz 和Cope指出,外语学习焦虑与交际恐惧,对消极评价的惧怕和考试焦虑有关。交际恐惧是指“个人与他人的真实或预期的交际中所产生的恐惧或焦虑”。具体表现为避免交际或交际能力退步,有交际恐惧的人不愿与他人交谈或寻找社交互动。学生已经成熟的思想和他们未完全发展的外语水平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敏感和焦虑。对消极评价的恐惧是“外语学习者畏惧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以及预料他人会负面地评价自己”。研究表明,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倾向于将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降低到最低程度。当外语学习者对消极评价产生恐惧时,往往表现为学生过度在意老师或同学对他目标语使用和能力的评价,往往在课堂上不主动参加能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课堂活动,甚至会逃课。考试焦虑定义为“担心评价结果的倾向”。外语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测试,学习者会错误认为外语学习就是测试过程而不是一种交流机会,学生过去经历的很多失败让他们在考试中产生负面的想法,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不能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内容,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最为普遍的测量情景型焦虑的量表是Horwitz在1986年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在研究外语课堂焦虑的潜在原因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外语课堂焦虑的三个方面的33个问题。直到近几年,焦虑和学习者外语成绩之间的明确关系也很难确定。虽然一些研究指出语言焦虑和外语成绩之间存在关系,但也有研究表明这两者不存在关联。但即使在这些研究中,焦虑可能对一种语言技能有负作用而对另一种却没有;反之,它可能对一种语言技能有正面作用但对另一种却没有。

篇5:课题研究小结

张沛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经线与纬线既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先抽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经线与纬线。经过前段时间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我有如下的感触:

一、地理学科一定要图文结合。地理学科离不开地图,我们不是在学美术,要求把没付地图都美观具体地画出来,我认为画草图是更为实际和快捷的方法。比如说纬线与经线的形状要怎么画才让学生更为理解,就要画出经线是半圆,而纬线是一个圆圈。再结合课本上对经纬线的定义,图文结合更易理解。

二、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利用地球仪。现在初一年级课堂改革,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买一个大地球仪(组员也可人手一个小地球仪)。通过分析地球仪,更为直观地理解经线与纬线是怎么回事。

三、突出重点,动手运用。在纬线中,重要的如赤道(零度纬线)、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到要让学生从地球仪和地图上着出来,然后自己动手画一画,并标注好各个重要纬线的名称。同样,重要的经线如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即西经20度,东经160度)等也可这样操作掌握。

四、小组展示PK,对抗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各个组间相互画图比赛,看谁画得更准更像,或一个组画出重要经纬线另一个组要标注出相应经纬线的名称,等等,通过小组间的这种互动PK,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篇6:课题研究小结

建宁一中刘春英

我们研究的课题为《如何在科学探究中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研究》,这一学期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利用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素质的不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同一内容,通过比较得出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高二(1)班采用探究式教学,该班学生的素质较高,先通过实验与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在高二(6)班采用传统教学,主要由老师讲解,最后比较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比较的方法是:进行一次小测。

2、代表教研组参加市新课程教师培训,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做好笔记,获益良多,回到学校后,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交流。

3、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为此做了课件《机械能守恒》,我的任务主要是制定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由我的徒弟完成,此课件在三明市教育软件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4、该学年的工作还有一些任务没有完成的很好。例如:没有写出一篇关于该课题的论文,争取在下学年完成此任务。

5、在新课题指导下,应用探究式教学开了一节公开课《光的衍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代表子课题小组向全组展示了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展开讨论与交流,同时也得到了教研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6、下学年我还要准备完成:对两个实验班再次进行实验教学,寻

找出一种能结合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优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小组讨论,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篇7:课题研究学期小结

通过对本班农民工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特点点错,他们具有以下的学习特点或习惯

1.学生们想学习,可是底子太薄,而年龄又偏大无心去学习。2.女孩子想学习,但是家长的思想落后,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学习。.农村城镇教材差异太大,知识衔接有问题。.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家没有时间复习。而遗忘的速度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篇8: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小结

沉默, 在人类交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在外语课堂中, 沉默现象则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现状, 本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二、英语课堂沉默的内涵

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课堂沉默可以相应地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滕明兰认为, 课堂沉默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所谓英语课堂沉默, 即英语教师在讲台上提出问题, 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不语、毫无回应、知而不答、拖延回答时间、退缩或者畏惧回答等行为。

三、英语课堂沉默的类型

1、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刘向前根据不同的课堂效应将英语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是指课堂上学生对知识及提问进行存储、思考及加工运用而造成的话语间歇过程。消极沉默则指在课堂上学生较为被动, 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积极沉默说明沉默不全都是有害的, 有时它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积极思考问题;而消极沉默则不然。

2、情感沉默、思维沉默和行为沉默

滕明兰根据课堂沉默的内涵, 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情感沉默、思维沉默和行为沉默。情感沉默指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活, 呈现出对学习内容不参与的情感状态;思维沉默指学生对所学内容找不到兴奋源而产生的一种被动学习状态;行为沉默是指学生对课堂知识既不动笔, 也不开口的一种非学习状态。

四、导致英语课堂沉默的因素

1、学生因素

(1) 个性因素。学生的个性是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语言输出相对较多, 而内向型学生更倾向用沉默应对课堂中的口语互动活动。

(2) 英语学习动机。一个人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英语水平及英语课堂表现。一直以来, 英语口语在中高考和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中都只是可选项目, 中国学生又多以应试为目的学习英语, 因此, 课堂上学生与老师进行口头交流的动机较弱。

(3) 课堂焦虑。张慧琴, 张琨在对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 发现77%的学生认为课堂焦虑是阻碍他们发言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总是担心自己的表达有误而被教师否定, 口语交际的挫折体验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恐惧心理, 从而导致课堂沉默现象。

2、教师因素

(1) 教学模式。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在我国的外语教学课堂中,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国内学者王银泉等的研究发现, 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 甚至90%的课堂时间,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这种课堂语言交流的形式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 最终导致课堂沉默。

(2) 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李景光认为课堂沉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面对教师的提问和种种启发诱导始终保持沉默。根据调查, 内向型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提问轮次相对较少, 问题偏难和时间限制也会直接导致学生沉默。教师若不运用适当的提问技巧和反馈模式, 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自尊心受挫的消极心理。

3、文化因素

(1) “师道尊严”观念。中国人自古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很少有学生会挑战教师的权威。张琨, 张慧琴在其实证研究中发现, 在教师面前, 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勇气开口发言, 即使有问题, 38%的学生也会首选与同学交流或自己查阅参考书籍, 偶尔发现自己和教师的观点不同, 89%的学生也绝对不会在课上打断教师讲话。这一发现也印证了刘骏等研究者的观点:沉默是学生的一种无声的语言, 通常表达一种赞成意见, 即使不赞同他人的观点, 学生也会保持沉默。

(2) “面子”观念。中国文化很重“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不仅强调个体的需要与期望, 更注重集体推崇的公众形象。课堂上, 学生在自己不知如何回答, 以及对自己的观点可能使自己或别人丢面子的情况下, 往往用沉默来保全面子。

(3) 从众心理。传统文化的“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研究者发现, 很多同学不愿因为积极发言而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爱出风头”而保持沉默。郝永林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 发现近62%的学生认为回答问题要看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

五、英语课堂沉默对策

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研究表明融合型动机相对工具型动机更有利于外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及态度, 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参与, 了解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

2、转换教师角色, 创建平等自由的英语课堂环境

教师应该从权威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应采取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提问则应建立在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上, 如此才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心。

3、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师道尊严”并不等于课堂中的“保持沉默”与“绝对服从”。我们崇尚尊师重教, 但绝不能盲目服从, 而应该善于思考, 敢于提问,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同时教师要懂得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面子观念, 由个体带动整体来生成一个活跃、积极、学生都踊跃参与的课堂气氛。

六、总结

课堂沉默在外语教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从更深层次去研究这一现象从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外语课堂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纵观以往相关研究, 在英语课堂沉默的现象和成因上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证明, 但是在其对学生学业影响和应对策略上还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此外, 以往的研究者大多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探讨该现象。然而, 英语课堂教学发生在师生这一双边关系中, 学生课堂沉默时的心理机制发生哪些变化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只述评了部分相关研究, 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能在此方面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从而有效地预防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优化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沉默现象已成为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 总结了英语课堂沉默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和对策, 希望能为日后的英语教学及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篇9:《感恩教育研究》成果小结

一、知恩

针对现在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感恩之心淡薄,为此我选择了《感恩教育研究》的课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注重从细节着手,对学生言传身教,首先自己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尽量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怎样孝敬老人的。怎样帮父母做一些事情,照顾年迈的父母。天长日久,学生自然也会记在心里,无形中就对学生造成了影响。

我们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经常讲一些感恩的小故事,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忘恩负义必遭唾弃,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

此外,我还巧妙利用各种节假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感恩母亲”主题中队会》《过个不一样的六一》主题班会、走进“夕阳红敬老院”,让学生关注身边的老人;带领学生齐聚永盛街社区,走进社区的道德讲堂,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放飞梦想,共圆中国梦”的演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通过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享受这些的同时,应该心存感激,懂得报恩。

二、报恩

在《感恩教育研究》的实践中,通过我日常的言传身教以及各种校内外的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这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释放出他们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平日里有谁帮助自己了,他们会说上一句“谢谢”;看到哪位老师累了,他们会三五成群地过去为他们眼中的“贵妃”按摩;他们知道了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看到洁净的走廊有纸屑时,他们会随手捡起;回到家里,也会乖乖地写好作业,帮助妈妈做些事情。

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1)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2)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3)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4)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我们感念众生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

三、施恩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刘梦、毕露月等这些孩子忙于开会、抑或是忙于训练,周围的孩子就会主动帮助他们盛好饭菜;有时因为特殊情况他们会没有时间上课,一到他们有空余时间,娄云皓、孙兆亿等就会主动找到课余时间帮他们补上因为参加学校活动而落下的课程内容——“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带着万千的感慨,一个个感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结束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但感恩教育却永不结束。

有人说“人生的杠杆是精神”,而我却说“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因为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作者简介:姜秋文,女,1976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感恩教育。

篇10: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寿县迎河中学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课题组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执笔人

市级课程《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立项已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本课题组在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后期结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对这一年的工作做以小结。

一、结合课题研究,研读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课题研究内容的本质,我们课题组继续把理论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从一些书籍中了解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在教学中的作用,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如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典型的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引入课堂,从它们的有效教学行动中发现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另外还搜集了一些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论文,为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了方向。

在理论学习中,要求每位组员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促进了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快速转变。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推进研究的进程

这一阶段,我们的重点工作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内容为:

1、教师对课程资源观的认识的调查。

2、学校对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关注程度,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调查。

3、教材文本资源的利用调查。

4、师生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调查。

5、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性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

6、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调查。

7、学生学习辅助资源的配套开发的调查。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撰写了调查报告和论文,并有数篇论文获市县级奖励。在此期间我们召开了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报告会,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更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各成员的分工,为后期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将新开发的课程资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并初见成效。课题成员所带班的学生成绩无论是与平行班的横向比较,还是所带班级班本身的纵向比较,其教学成绩、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都有较大提高。

四、课题研究之反思

1、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种类虽然有所认识,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2、对教材的利用缺乏创新与改造。

3、有些课程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

4、重视开发和利用了书面资源,忽视了具有生命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6、有部分教师甚至是个别领导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中学教师的岗位是课堂,课程资源开发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课题组成员是不

务正业,对我们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讽刺打击。

五、今后课题研究工作的打算

针对以上所述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及反思,我们拟在今后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以促进本课题研究向更深发展。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2、寻求同伴互助,争取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更一步的支持。

3、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的结构。

4、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篇11: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余小姝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现已立项为市级课题,一学期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已初步形成了以该课题为龙头的教学研究科研氛围。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现将本阶段情况小结如下:

一、在理论学习中充实自己,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我阅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以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如《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学校教育论》等专著。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与每周的理论摘抄,我多方面汲取营养,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在实践操作中锻炼自己,坚持对课题的研究

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对自己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并调整和改革教学策略。对照课题研究的理论,改变角色地位,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注重抓好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积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没,重视教学情景的 1

创设,突出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深入钻研教材,并与年级组老师共同探讨、寻求最佳的,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堂上,充分利用情感、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或小小组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留给学生自我揣摩、自我体验、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实践操作后及时总结,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通过一学期多的课题运作,语文课堂的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敢于开口说,有效生成的成分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同时我也注重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我所撰写的课题论文《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在宿松教县教育局举办的“教科研论文”征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我还发表了数篇教学论文并获得市级、县级若干奖项。正是在课题研究小组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在学校浓浓的教学科研氛围中才有了这些成果。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

四、今后努力方向

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我们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也还存

篇12:个人课题研究小结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实验小学小学韦国艳

本学期,我们学校申报的市级课题“提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性研究”获得了批准,并于10月份在学校进行了开题仪式。自开题以来,此项工作在我校有条不紊的开展着。作为课题研究成员,本着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为目的,扎实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我积极参与其,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主动学习,注重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课题理念。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参与研究的人员必须不断读书,善于学习。十月份我认真参加了学校的开题仪式,在开题仪式上,认真听取了学校请来的有经验的蒋丽华老师对我们进行的推心置腹的培训。十一月份,认真听取学校校长黄晓鸣组织我们学习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也在网上、相关的书籍上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对小学课题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

2、周密准备,定课题,出方案

十月份,我们语文课题组成员就积极酝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确定《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性》这一子课题。各年级依据学生实际确定各小组的小课题,我们一年级组确定了《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小课题,四个一年级的教师各从一个方面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进行研究,我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研究,明确了目标后,并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书,参加了第一次组员会议,整理个人资料。

3、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疏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与语文组老师进行探讨,即围绕“提出问题——交流诊断”这一流程进行话题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1、课题研究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课题能够顺利实施,就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研究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过程,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工作习惯。以前我教学更多的只是埋头工作,不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者说有了教训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课题研究下来,我开始注重把经验教训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让总结与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

三、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本学期,虽然我未曾有机会在组内进行课堂的展示,但我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是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和同事们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我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着我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积极地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大进步。

上一篇:策划书注意事项下一篇:山东省新闻出版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