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2024-05-08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精选九篇)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1

1“一通三防”技术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煤炭行业产量不断上涨,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的增长使一些煤矿企业目光紧盯煤炭产量,把安全二字抛在脑后,忽视了“一通三防”安全技术管理生产。一些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经济有损失,人员伤亡率逐年递增。也有的煤矿企业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一通三防”工作,在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在煤矿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仍旧把“一通三防”技术工作放在首位,而且能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加投入,依靠现代科学在“一通三防”技术设施上、设备更新换代上狠下功夫,不断更新“一通三防”技术,不断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使煤矿“一通三防”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2“一通三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1矿井通风技术

由于煤矿生产作业大多在地表下,为了加快开掘进度一般都采用矿井坑道作业方式。矿井空气中浓度较高除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还有六、七种有害气体,为了保证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新鲜空气,清除一些有害气体,减少开采煤炭时的粉尘,就必须给每个作业矿井设置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由于煤矿开采工作面和矿井坑道掘进随煤层变化而变动,因此,稳定性较高安全性能良好的通风系统是煤炭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煤炭科学研究机构通过不懈努力,改变了传统的矿井通风估算和手工计算模式,利用现代科学计算机技术寻找出一种新的解算通风网路的方法,使矿井通风系统得以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向科学化管理迈进。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在煤炭科研人员勤奋钻研下,研发了矿井通风系统应用软件以及风门自控和遥感技术,使矿井通风系统逐步走向自动化管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开始广泛运用,科研人员研制出监测风流的传感器,实时掌控矿井通风系统中的主要参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煤炭开采机械化时代的到来,风道越来越长,风量要求越来越大,需要科研人员在未来的煤矿“一通三防”技术进步与发展中尽快研制出耐高压、风量大的导风筒[1]。

2.2瓦斯防治技术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瓦斯伴随着煤炭开采所产生,多年来矿井中的瓦斯灾害一直都威胁着煤矿人,据统计全国煤矿仅2015年共发生瓦斯事故45起、死亡人数达171。所以,防治瓦斯技术一直是我国重点研究项目。根据瓦斯易爆炸、易使人窒息、在压力作用下易突出的特征,研究人员经过长久的总结分析,研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瓦斯技术管理体系,主要有预测、抽采利用、突出防治及预警监测监控等技术。在这些防范瓦斯技术运用过程中,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技术设备也应运而生,使矿井瓦斯防治技术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在煤炭开采作业时瓦斯预测涌出量准确率基本达到85%以上,目前还发明了瓦斯密闭取样方式和快速测定法,使预测涌出量数据更快、更准。从五十年代开始研究瓦斯抽采技术,直到2014年才真正掌握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瓦斯利用率已达98%以上。在防治突出方面大多采用局部或区域防治,目前已将瓦斯抽采技术与防治突出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在今后的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发展上,应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一步完善瓦斯预测涌出量相关规范。进一步研究软煤层抽采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瓦斯动态监测系统,尽快解决系统的兼容性,使突出防治和预警监测监控等技术形成智能化、全覆盖、数据准的管理体系,为预防瓦斯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

2.3煤尘防治技术

有煤炭作业工作区域就会产生煤灰尘,煤灰尘不仅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吸入后可患严重的职业矽肺病,还可随时产生爆炸,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煤矿灾害。如今,技术人员在传统的岩粉惰化隔爆、被动式、自动式阻隔爆技术上,又增加了一些新型的隔爆技术,像真空腔体隔爆技术、阻燃抑爆技术等,并且大部分已实现自动化控制管理。特别是抑爆技术中将防尘喷洒系统和火焰探测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防尘防爆技术,使煤矿生产更安全。随着防尘技术的不断提升,采煤机上安装的内外雾喷降尘技术有效地抑制了煤层开采作业区域的粉尘问题。高雾喷洒降尘技术能更好地进行防尘治理。矿井煤尘防治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上,应建立科学标准的现代化管理监测防治体系,应坚持采用综采综放综合防治煤尘措施,积极研究防治煤尘新设施、新装备,将煤尘短时间监测转变为长久连续不断的监测,将监测煤矿粉尘环境中所有粉尘浓度逐步转向细尘粒部分,使监测范围更宽广、粉尘的质量更轻、颗粒更小、结果更细。同时,应加强监测设施或仪表的改进、更新,使煤矿煤尘防治技术更先进,实时监测监控管理水平更高[2]。

2.4防火灭火技术

在煤矿开采施工中有些煤层会发生自燃现象,特别是一些煤层经过机械设备、金属器具的碰撞容易产生自燃火灾,其危害性极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鉴定方法更为先进、更科学,从煤的着火温度测定方法到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都能很好地预防火灾。如今,最新研制的煤自燃发火期快速测试装置以及预警和监控监测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通信科技,形成网络化管理,传感器开始大批量使用传输速度最快的光纤和激光型,以光纤宽带和信号电缆相结合的传输方式,使预警和监控监测信息更快、更全传输到安全防控中心,使煤矿企业安全防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煤矿煤层煤炭开采实时情况达到最快速的了解,可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应对措施和相应的防范对策。今后,在煤矿“一通三防”矿井防火灭火技术上,应加强煤炭自燃火灾的指标气体及检测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广泛推广LFM轻型充填防灭火材料的快速应用,减少煤炭自燃火灾事故的发生。

3总结

随着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煤矿“一通三防”技术也一直在向前发展,在高科技、新知识背景下,煤矿的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进或提高煤矿“一通三防”技术,才能为现代化煤矿生产提供安全保证,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效益更好,利润更高。

摘要:本文根据新时期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浅谈了“一通三防”技术的现状,对煤矿“一通三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煤矿,“一通三防”技术,进步和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1]章少峰.我国煤矿“一通三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7.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2

“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就是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曾有人对这些问题作了形容: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等等。以云南省为例,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0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5元。如果按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人均每天不低于1美元计算,全省农民整体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7.3×365=2664.5元)。以资源换资本,以生态换生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正因为如此,“三农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部署。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2007年“两会期间”,也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强烈关注,“三农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党中央国务院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新内容?

1、“新”在什么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施,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对于这些全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备把握。

第一,把握新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在物质条件方面,当前我国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环境方面,最近几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力度在逐步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在社会氛围方面,凝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村发展不仅是农民的盼望,也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在农村自身方面,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不少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条件都表明,只要我们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

第二,把握新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个目标集中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府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必须紧紧扣住这“五新”来展开,把中央的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践中去。

第三,把握新思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新事业需要新思路,要按照“民心工程”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民意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讲,要紧紧把握“五个不仅而且”:

一是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三是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四是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五是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要谋划长远,提出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归根结底一句话,就在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第四,把握新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 任务,为了确保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央明确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与此同时,中央还特别强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对于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确保新农村建设不偏向、不跑样,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

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05年12月 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其特征,理解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考虑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考虑是村庄的规划,很少考虑农村生产的发展。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要使生产发展,必须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加大支农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这二条是要建设物质文明,“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除掉农民背负的三大负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 搬掉影响农民收入的三座大山:农民的准失业状态、国内外市场机制对农民的挤压、农民贫乏的自我组织能力。

第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协会获捐赠的70%来自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我国先富的一部分人,要么积聚财富、要么豪赌、要么回家修祖坟,主动将自己的财富回赠社会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农民多数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数超出我们的想象。

2005年秋季以来,黄河上游来水偏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东升村2队境内河岸坍塌严重,全队累计已有500多亩河滩地和承包田被毁。灾民自行护岸力不从心,多次找政府部门求助却得不到回应,一些迷信的农民便集资2000元请来和尚祭河,祈求河神“水下留田”。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 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这值得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活动中借鉴。

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森林覆盖率15%以上。现在很多地方是院内干净,院外脏乱差。80%的村庄,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为就学、就医、结婚盖房子四处奔波的农民,精神状态没有大的改变,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顾及不上了。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族势力影响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形式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有多样性。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后村,都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以“下派党员干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纳;以经济能人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浮现;以农村民间协会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现在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评价村民自治的形式先进与否,应当以能否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进步为标准,应当以建设非农的先进村庄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生活殷实、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主健全。“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实际上是用农民的话语表达农村发展目标,从而使话语更朴实,目标更具体,度量更易行。再具体一点,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农业税、缴猪:杀一头猪交一半,要自食一头猪,就必须交一头猪等),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 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 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然没有实现脱贫,仍处于整体贫困之中。如2006年底云南省的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贫困面仍达到70%以上,独龙族的贫困面则更高,达到90%以上,这些民族与东部汉族地区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昆明西山区沙朗乡的山砂、文山县德厚乡的三

七、富宁县洞波乡的八角为例)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 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以玉溪大营街、通海县的纳家营为例)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可持续提高。(以富宁县归朝镇的老街三寨:村在树林中,树林在村中为例)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以砚山县平远街、剥隘新镇为例)

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 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全国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有效带动了“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农家乐”作为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其发展形态与模式,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昆明西山区团结乡为例)

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以昆明市官渡区福保乡、剥隘镇、普者黑等为例)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云南省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第一,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掣肘”。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瓶颈”。

第三,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文化教育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一大症结。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规模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目前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

(二)云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考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1)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4900元,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找准发展路径,一村一策。每个自然村的生产基础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但每个村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子。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去发现,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才是最好的路子。如富宁县的剥隘镇以生产“剥隘七醋”而闻名、丘北县的普者黑则以独特旅游风景而闻名、玉溪大营街则以玉溪卷烟厂为依托,大力发展纸箱、过虑咀棒等卷烟生产辅助产品而发展;丽江的大研镇、束河古镇则其山水而著世;迪庆香格里拉则以独特的藏族风情为吸引;大理周城则以其味道鲜美、肉质鲜嫩的豆腐砂锅鱼而受人称赞等等。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以剥隘镇搬迁水泥、钢筋等销售为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共有52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世居少数民族25个;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是全国各省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省份;特有少数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特点,在云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更要以民族特色取胜,没有民族特色,就会失去吸引力。要看城市现代化,可以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要看现代企业,可以到玉溪卷烟厂、红河卷烟厂等现代企业。唯有民族特色,才能吸引外地游客到我们民族村寨,让他们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民族饮食、民族习俗等等。以藏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白族等生活习俗为例。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本身,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指导员来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应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不是外来的支援者或支持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契机,加快农场发展

农垦是一个特殊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其特殊就在于“非工非农”、“非军非民”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部门来讲,是个机遇,对于农垦和农场来讲更是一个大的机遇。对此,农垦和农场要抓住发展机遇:

一是要树立机遇意识,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优势,力争在 新农村建设中谋求新的发展。为此,要加深对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关于三农政策的新理念,关对“三农”的新的投入政策、关于体制、机制保障方面的政策。(云南省(16+1)体制:农垦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应承担企业的义务,而不应承担政府的职能等。)

二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克服不足,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农场生产力。为此,要不断营造有利于农场改革发展的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对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解决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扩大农场职工的增收渠道,提高收入。

中国圆号理论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篇3

关键词:中国圆号理论 研究 进步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圆号理论研究是薄弱环节,只有少量的乐评在刊登在一些报刊之上。直到1976年,《乐器》刊登了《铜管乐器》一文,该文系统地介绍和评价铜管乐器的制作材质以及发音原理等方面内容,并粗略地介绍了铜管乐器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国的圆号理论研究模糊地开始萌芽。这篇文章也被学术界视为是新中国第一篇关于铜管类乐器的评介性文章,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重视起铜管乐器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性的研究文章在中文期刊上也开始出现了,而国内一些学者所著有关中国圆号的理论性文章也开始大量的发表,中国的圆号理论研究工作正式开启。

一、中国圆号理论的发展史

朱起东是新中国著名管乐器教育家,早年撰写了《铜管乐器的复音演奏技巧》一文,这篇文章被认作是新中国成立后铜管乐器领域长篇理论研究第一文。凸显出他对管乐器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视的态度。此外朱起东还发表了理论性文章对管乐器发声和音色较准等方面的内容有所研究,这为我国的铜管乐器理论研究开拓了先河。中国学者与国外演奏家也互访频繁,尤其是在1981年,美国圆号演奏家道格拉斯·希尔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公开讲学,他给当时音乐学院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解和示范演奏了诸多国外大师的著名圆号作品,在当时产生极大地轰动效应,推动了我国圆号理论研究的发展。

圆号演奏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得以迅速扩展,中国音乐人也是积极创新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断有新的圆号音乐创作被探索和重视。这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李立章先生,李立章工作于西安音乐学院,他对近百年来圆号在中国传播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做了简要介绍,高度赞扬了诸位老前辈为中国圆号事业做出的突出奉献,推动了中国圆号音乐继往开来的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以说是圆号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推动了新世纪中国圆号理论走向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章很多都是很有高屋建瓴的,为中国圆号理论形成了深厚的底蕴,也推动了我国圆号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内圆号工作者也开始拓宽圆号理论研究的思路,将中国本土的圆号作品与国外圆号作品进行分析和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使我国圆号的理论性研究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理论不断向专业性和全面性展开。

21世纪初,圆号理论研究方面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众多学者从圆号理论研究的各个方向不仅做出了精确分析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高质量的圆号理论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国内杰出的圆号工作者层出不穷,他们之间通过定时和定期的交流,产生了很多理论思想上的融合和发展,在学术探讨方面更是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对于新元素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路。中西方的圆号理论融合也是这一时期大发展和大融合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的圆号理论研究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中国圆号理论研究进步的方向

中国圆号伦伦研究大发展和大融合的全面兴起时期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水平、高质量的圆号演奏作品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高质量的创作大繁荣使中国的圆号理论研究更进一步发展,是我国的圆号理论研究具有了显著的规模,以创造具有中国圆号特色的理论为目标,对圆号理论进行正确有效地运用。

我国的音乐研究人员在发展完善我国圆号的理论基础工作时,对圆号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坚持实际出发与时代发展相互融合的原则,使圆号理论研究的层次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圆号演奏家们,在演奏作品时不应只是单纯机械的演奏,更应该做到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理解圆号作品深藏于其中的圆号理论,才使得作品演奏起来更加生动出彩;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一定要坚持学习,尤其是在圆号理论研究上更是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注重作品的演奏效果,加强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和思考,要有自己的学习演奏的感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结语

圆号的理论研究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的进步对于圆号的理论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使得圆号被人们广泛的学习认识和掌握。高质量的圆号作品是需要理论支撑的,需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圆号的演奏技术也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双管齐下必将加快我国圆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晋明.新中国圆号理论研究的进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2]李立章.中国圆号史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04).

[3]韩昌学.圆号的由来及其发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4,(01).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4

科技进步的高速发展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高科技风险,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保险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公司开始为更多的高科技领域和巨灾行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保险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有力保障,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是保险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保险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加强和改善对科技企业的保险服务,既是做大做强保险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险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于科技进步与保险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做的研究不是很多。谭启俭等(2001)认为,高科技发展隐藏着的许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保险业面临的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高科技的继续发展,也对保险业本身有一定的影响。保险人可以通过提供多种高科技保险来化解高科技发展的风险,使高科技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同时更好地为保险业服务。吴祥佑(2007)认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风险日益增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风险的需要推动了近年来保险业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在保险经营中的应用提高了保险人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盈利能力,通过提供保险,转移分散科技风险,保险业也支持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与科技产业之间形成了科技促进保险发展,保险又加速科技发展的格局。刘波(2008)认为科技进步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增进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风险,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风险的需要驱动了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业也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得保险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就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都是从科技进步与保险业发展关系的理论层面上去探究其间的关系,本文拟在以上学者对科技进步与保险业发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角度出发,研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的关系。

二、 样本收集与实证分析

(一)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研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的关系,本文选用研究与实验内部经费支出增长率(R&D)和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EIPN)作为衡量科技进步的指标,保险公司发展则选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PGR)为指标。自1995年以来,中国对研究与实验内部经费支出的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内部经费支出总量和投入强度逐年上升,因此,鉴于经济意义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1995-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采用的各指标增长率数据均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得出。其具体走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R&D经费内部支出、有效专利申请数量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三个指标的增长率在样本期内波动较大,且三个指标的波动区间大致相同,说明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影响。具体看来,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之间呈现反向波动,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与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之间波动方向基本相同。从图1中的走势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关系,据此,运用软件EVIEWS 6.0进行更一步的分析,探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的隐性关系。

(二)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残差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检验方法对199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各变量走势的观察,我们发现各变量无明显的时间趋势,但均值非零,故其数据生成应只有截距项。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DR&D、DEIPN、DPGR表示R&D、EIPN、PGR的一阶差分。

由表1看出,R&D、EIPN、PGR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均显平稳性,为一阶单整序列。R&D、EIPN、PGR均通过平稳性检验,满足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三) 变量的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模型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即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滞后阶数,它的确定可以避免由于误差项产生自相关而导致的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本文主要依据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最优滞后阶数为2。

注:表中*表示临界值标准选择的变量滞后阶数。

进一步,本文利用多种检验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发现其拟合优度良好,是具有平稳性的残差序列,符合Johansen协整检验条件,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条件下拒绝原假设。

由表3可知,第一行检验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说明三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第二行检验原假设“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接受,说明三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第三行检验原假设“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因此,表3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文的三个变量之间只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经过比较分析,本文选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协整空间有常数项、无固定时间趋势项时的协整向量作为本文所选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运用EVIEWS6.0软件得出协整方程:

由(1)式可以看出,1995—2009年本文选取的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PGR)同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增长率(R&D)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就下降0.242 793个单位;有效专利申请数量(EIPN)增长率同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PGR)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即有效专利申请数量每增加1个单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就增加0.236 393个单位。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R&D、EIPN、PGR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利用Eviews6.0对R&D、EIPN、PGR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清楚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需要构建如下的检验回归方程:

其中ct为常数项,ut和νt为随机误差项,n为最大滞后期数。根据上述方程组,其相关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在各个滞后期内,PGR都不是R&D的格兰杰原因,而R&D都是PGR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增加的原因,而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长没有促进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的增加。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接受了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不是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而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的增加在前两个滞后期内对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增加有拉动作用,而在后两个滞后期内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的增加对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五) 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上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已经证实了科技进步的发展是保险公司收入增长的原因。因此,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进行冲击响应分析(见图2、图3),以细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是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的增加立即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加作出了响应,第1期的响应大约为-0.25,直到2.5期左右响应才由负向转为正向,并且在第3期左右正向响应达到最大,随后在第4.5期左右响应由正向转为负向,且在第6期左右下降为0并一直持续,说明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加的响应稳定地趋于0。

从图3可以看出,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立即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加作出了响应,第1期的响应大约为-0.3,且在第2期达到最大(1.0左右)且为正向。从第3期到第5.5期左右,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响应为负向,并且达到最大值。之后到第8期左右,其响应由负向转为正向,且略显平稳,第8期以后,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响应为负向,且缓慢增加,直至第10期趋于0。从总体趋势上看,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增加的影响有较大波动,但后期其影响趋于平稳。

三、 结论

从研究与实验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和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角度出发,探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证实:科技进步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冲击影响,且长期的影响将趋于稳定;保险公司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为人类带来了福利,另一方面带来了高科技风险,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这同时也是保险公司发展的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保险公司提高防灾减损能力、降低赔付率、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稳定经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保险公司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分散风险,给科技进步提供保障,化解了科技进步带来的高科技风险,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地为保险公司服务,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保险公司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应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随着中国政府对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的制定,中国的保险公司应该抓住国家对研究与实验经费投入的增加与国家有效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这一机遇,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自身发展规律的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益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支持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谭启俭,韦松.论高科技风险与保险业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1,(3):10-12.

[2]吴祥佑.科技进步与保险发展关系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4):20-23.

[3]刘波.科技进步对保险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6).

[4]樊欢欢,张凌云.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凤武.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5):7-9.

[7]张春英,姜丹.开拓我国风险投资保险制度的意义与体系研究[J].软科学,2001,(6):6-8.

[8]刘骅.基于保险公司的科技保险产品创新行为研究[J].上海保险,2010,(6):24-26.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5

1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1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粗放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低水平技术的重复生产, 而集约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进步才有可能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经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的转变, 现代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专业化、自动化、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发展才成为现实。

(2)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没有科技进步, 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追加投入来维持低效率的产出, 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科技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表现:一是科技进步可以促使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 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推动经济发展。二是科技进步可以更好地使经济活动主体实现规模经济, 把企业引上集约化经营轨道。三是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 减少生产成本, 实现集约增长。这就使得科技进步一方面可使生产技术不断更新, 提高生产自动化, 专业化程度, 从而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 降低产品成木, 并增加产品总量, 提高产品性能, 企业因此实现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可使管理技术亦随之提高, 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扩大投入-产出比率。

(3) 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一方面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生产和生存能力的极大提高, 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 在相同资源拥有量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淘汰那些陈旧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并开辟新技术新产业;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

(4)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乘数作用。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交互使用, 科技成果被应用后实现经济的扩散, 这种扩散带来的是经济的增长, 而经济增长又将反过来影响科技的研究和开发, 这样科技进步便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得以扩张, 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 从而使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 同时科技发展过程自身也具有自我繁殖性和加速性, 使得科技进步呈几何级数发展。

1.2 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影响中, 科技进步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 改变产业结构, 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是最为重要的。科技进步最先影响的是直接应用科技创新的部门, 并使之形成为主导产业。由科技进步推动而形成的主导产业部门, 通过前向、后向联系, 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变化, 主要以原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及各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等形式表现出来。以科技革命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彻底更替, 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导致了经济持续增长速度的剧烈变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实质上是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科技进步能够影响生产函数, 提高其他诸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能够对其他要素产生替代效应, 即能够以相同的诸要素投入量, 生产出比以前更多、更好的产品。具体来说, 如果技术不变, 由于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 只有在一定限度内, 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才能带来单位要素产出效益的提高, 一旦超出这一限度, 不仅单位要素的贡献会大大降低, 总产量也会呈下降趋势。然而, 科技进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改善而使生产力提高, 增加了投入要素的产出量,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从而增加产出总量。科技进步改变了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格局,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2 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2.1 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的方法

首先, 要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 特别是各级经济管理干部的科技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把我国的各项事业纳入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轨道。其次,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再次, 要继续坚持“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的方针。这样才能保证有一支精干的科研力量, 不断从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加快科技转化的速度, 提高效益。

2.2 促进科技开发和创新

首先要完善科技工作的市场运行机制, 逐步培育出社会主义技术市场体系。同时在完善竞争机制, 建立技术市场的时候, 还要强化利益诱导机制, 如健全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绩考评制度, 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和有偿服务, 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以及精神激励和社会荣誉等问题。

2.3 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首先, 应注意到我国同其他国家相比资金投入的差距, 增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来, 我国的科技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0.8%, 而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为2.8%, 前苏联为3.8%, 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1.2%。同其他国家相比, 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其次, 应注意我国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数量和素质的不足, 增加对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投入。当前我国生产第一线的万人科技率 (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的比率) 指标太低 (仅有9人) , 而美国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66人。

2.4 强化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

为解决科技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必须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通过科技推广服务来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首先应成立相应的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其次, 应加强生产指导服务、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培训, 及时解决人们应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 提高生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5 提高管理干部的科技水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科技创新, 关键在领导。因此, 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 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 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 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 根据本地的实际, 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并加强督办落实, 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2.6 加强产业间的联合和改造

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 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 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 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 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 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 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给予重点保护扶持, 扶大扶强。其次, 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 促进当地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 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 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经营管理信息化,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着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 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 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 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牵线搭桥, 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 同时, 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 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 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第四, 全力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要发展必须抓项目”观念, 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 加大对上争项目、争资金的力度。真正让科技项目成为壮大企业的强力推进器和发展全区经济的加速器。

2.7 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首先, 着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 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 适时邀请、引进一批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 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 要整合科技资源, 加强科技协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 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 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同时, 要下大力整合当地的科技资源。第三, 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造当地的科技服务机构网络, 大胆采取市场化机制, 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调动其经营技术成果的积极性, 要创新信息服务体系, 广泛搜集科技信息、产业信息和市场信息。

3 结束语

只有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培养数以万计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 不断加强科技重视、科技投入及科技转化, 才能通过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 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 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清琪.我国科技经济的结合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 (l) .

[2]胡乃武, 龙向东.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1 (10) .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技术进步

1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财政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取得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高, 国民生产总值就多, 财政收入就多;而财政收入对于保证经济的增长, 政府职能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看, 国家通过预算集中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集中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 因此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 (GDP) 指标来表示。在现实生活中, 财政收入的来源有两方面:首先, 财政收入多少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其次, 财政收入多少取决于经济效益高低。

从表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2000年到2009年, 我国的财政收入和GDP都是在不断地增加;由此可以推断, 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应该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关性可以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做定量分析, 假设y代表财政收入, x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则有y=α+βx, 其中α和β为待定系数。由表一的数据得线性方程:y=0.231x-9486.9 (R2=0.995,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规模具有高拟合度) 。

2 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对财产收入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 从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了间接的影响。生产技术水平首先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而大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从而经济迅速发展, 于此同时财政收入规模也不断扩大。

下面讨论一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本假设:

(1) 索洛模型成立;

(2) 人口增长率为n;

(3) 技术进步使劳动效率增长率为g。

2.1 效率工人/效率劳动力

把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用“E”来表示, 原来L个单位的劳动力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现在相当于L×E个劳动力, 称“效率工人”或“效率劳动力”。

则生产函数变为:Y=F (K, L) →→→Y=F (K, L*E)

技术进步使E以一个固定速率g增长, 由于L以n增长, 所以L’以 (n+g) 的速率增长。

令Y/ (L×E) =y’ (每效率工人人均产出存量)

K/ (L×E) =k’ (每效率工人人均资本存量)

则有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 (效率工人的人均生产函数) 仍为:y’=f (k’) 。

2.2 技术进步对稳态的影响

通过转换, 我们仍然可以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研究。

存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时, 每年的资本损耗会更多。新增资本为:

Δk‘=i‘-δk‘– (n+g) k’

Δk’=sf (k’) - (δ+n+g) k’

稳态时, Δk’=0, 即:sf (k’) = (δ+n+g) k’有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3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引入技术进步后, 虽然在稳定状态每效率工人的资本k’=K/ (L×E) , y’=Y/ (L×E) 都不变, 但人均产出Y/L=y’×E和总产出Y=y’×E×L却分别以g和n+g的速度增长。

这样, 索洛模型解释了我们所观察到的经济增长。 (生活水平的增长、福利的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技术进步是一个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不断增长, 经济增长促进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而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经济增长缓慢, 导致财政收入规模扩大困难, 甚至出现财政收入规模缩减。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的降低, 经济效益提高, 经济增长迅速, 所以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直接的, 明显的, 从而间接的影响着财政收入的规模。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联动性。所以不断提高技术生产水平和不断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对扩大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陈共.财政学 (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7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口语能力欠缺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尝试进行全英文的课堂教学, 虽然教育部门已经长时间提倡进行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 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教师并没有进行全英文的课堂讲解。而最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1) 教师英文口语能力有限, 害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口语交流问题因而主动进行回避, 将英文授课的模式改成半英文的模式, 在教师口语能力不强的部分进行汉语讲解。 (2) 教师担心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不强, 害怕教学过程的英文讲解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影响授课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口语能力得不到锻炼, 学生也没有在教师创设的英文环境下进行口语的模仿和尝试表达。

2. 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英语的口语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重视口语情境的创设, 但是具体的创设过程中仍然过于流于形式, 往往是为了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出相应的口语交流情境, 而交流的内容也往往是课本上有的英文句子, 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情境教学就是将传统教学的“课文朗读”改成了“分角色对话”。这不符合情境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没有形成理想的语言训练环境, 为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3. 口语训练形式单一

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训练, 如果训练方式单一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影响学习兴趣。口语训练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整体的口语训练效果。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指导策略

1. 英语教学模式下师生共同进步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应该让教师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其实, 口语操练就是从模仿开始的, 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就能够增加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 为能够输出奠定基础。同时, 课堂上老师的英语表达方式给学生一种耳濡目染的感觉, 能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2. 在贴近生活情境下发展语言环境

口语训练要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 教师就要合理组织教材内容, 通过教材整合进行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

3. 视听训练模式下多渠道训练

口语训练应该采用视听结合的模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 视听训练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包括: (1) 电影电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影片或电视剧, 以此来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2) 英语沙龙。这个活动要请不同年级、班级的同学来参加, 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在多交朋友的同时共同训练英语的使用能力。 (3) 其他活动。诸如辩论赛、故事会、小品、广播剧、户外调查等都是可行的活动方式。

综上所述,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指导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上着手, 尽可能地建立起以英文组织教学的课堂模式, 创设出更为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 开发多渠道的语言训练模式, 确保口语训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艳.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农村发展进步研究 篇8

当今国家乃至区域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 世界的经济实践一再表明,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显然,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 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各区域间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 必须从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着手, 将提高科技进步水平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 文献综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社会各界对科技进步的贡献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科学技术部自1993年开展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研究, 并于1996年正式启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时至今日,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推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以下简称《监测报告》) 已成为全面反映全国和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权威报告, 成为各级科技管理决策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 科技进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推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将科技进步体系划分为五个要素: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科技进步系统, 因此从研究科技进步体系的内在作用机制着手, 对于协调发展科技进步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给定资源条件限制下, 科技进步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的关键, 因此, 科技进步系统中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科技进步环境密切相关。基于此, 本文首先从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着手对科技进步体系内部关系做初步探讨。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在科技进步方面有所研究,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根据《监测报告》就某一具体省份作评价及对策研究, 如董素梅、金婷 (2008) 的《辽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梁萍锋、陈宇山 (2008) 的《从科技指标角度探析广东科技进步水平的优势和劣势——根据<2007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的分析结果》;吕亮雯 (2007) 的《从<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看广东的科技进步状况》。二是从实证角度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如汪慧玲、王富贵 (2009) 的《西部地区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分析——以甘肃省为例》;杨景富 (2007) 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任慧军 (2008) 的《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庞智强 (2008) 的《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对策研究》。而关于科技进步系统内部的实证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试图采用《监测报告》里面的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重庆市科技进步水平及科技进步环境总体概况

自2006年以来, 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始终排在全国第12位。2008年的5个一级指标中, 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分别排在第10位和第11位, 均比上年上升3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第22位, 比上年上升2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在第6位, 比上年下降2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在第19位, 比上年下降1位。其中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五个指标体系中属于劣势, 在全国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 对重庆市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排名影响较大。除了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进步总体水平有直接影响外, 我们认为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直接影响, 因此, 本文对重庆市科技进步环境各变量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

从《监测报告》可知, 科技进步环境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由图1可以看出, 2008年重庆市科技人力资源指数排在第23位, 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与全国最高水平的差距很大;科技意识指数为34.88, 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科研物质条件是这三个指标中排名最靠前的指标, 在全国排名第7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 科技进步环境各项分指标的低水平是导致重庆市科技进步环境水平低、全国综合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提高该水平的直接办法是提高各分指标的水平, 但是科技进步环境中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并不清楚, 下面实证研究这三个变量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科技进步及科技进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监测报告》中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标体系 (如表1) , 科技进步环境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及科技意识三个方面。其中, 科技人力资源包括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科研物质条件用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两个方面来衡量;反映科技意识的主要指标有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占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4 实证

4.1 假设及变量选择

根据系统论, 要把握一个系统, 必须了解它所处的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结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体系, 要分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 必须要考察科技进步环境是否有利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能促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内科技人力资源水平高, 就容易获得技术人才, 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创新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 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以人为主的创造活动, 高素质人才是科技进步水平最关键因素, 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内科研的物质条件好, 为每名R&D活动人员投入的新增仪器设备费用多,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大, 自然就能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一个区域内如果有良好的创业文化和传统, 形成良好的科技意识氛围, 使得科技进步活动通过科技意识增强得以实现, 将大大地推动科技进步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因此, 科技意识水平越高, 科技进步环境越好, 则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

因此形成如下假设:科技进步环境越好,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好, 即科技进步环境三指标——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越好, 区域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好。

4.2 模型介绍

面板数据模型 (Panel-data Model) 是用来描述一个总体中给定样本在一段时间的情况, 并对样本中每个样本单位都进行多重观察。这种多重观察, 既包括对样本单位在某一时期 (时点) 上多个特性进行观察, 也包括对该样本单位的这些特性在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既能反映某一时期各个体数据的规律, 也能描述每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集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共同优点。伴随经济理论, 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展, Panel-data 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逐渐被经济计量学家推广。

为了进行实证检验, 对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量化, 本文从2007-2008年的《监测报告》中选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E (economic) , 科技进步环境的三项指标:基础科技人力资源H (human) 、科研物质条件M (material) 、科技意识A (aware) 的指标和数据, 并建立模型如下:

Eit=αi+β1Hit+β2Mit+β3Ait+εit (1)

I—— 横截面单元, 指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横截面样本;

T—— 时间序列单元, t =2007年, 2008年;

Eit——T时期样本I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

Hit——T时期样本I的科技人力资源指数;

Mit——T时期样本I的科研物质条件指数;

Ait——T时期样本I的科技意识指数。

式中:α为模型估计的截距;β1 、β2 、β3分别是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系数;εit 是统计误差。

4.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从《监测报告》 (2007—2008) 中选取了一系列的指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E (economic) , 科技进步环境的三个分项指标, 即科技人力资源 H (human) 、科研物质条件M (material) 、科技意识A (aware) , 所有的数据均直接来自该研究报告。

(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我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 研究涉及2007—2008两年, 所以, 每一个变量都有62个观测值。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看, 最小值为31.27, 是2007年贵州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82.96, 是2008年天津的水平指数。从科技人力资源指标看, 最小值为20.12, 是2007年西藏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100, 是2007年、2008年北京的水平指数。从科研物质条件看, 最小值为28.15, 是2007年西藏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81.16, 是2007年北京的水平指数。从科技意识看, 最小值为14.58, 是2007年贵州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81.54, 是2008年上海的水平指数。可见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从总指标还是从各分项指标看, 区域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2) 模型结果分析

针对模型 (1) , 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选择, 结果如表3所示,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 即我们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同时, 面板数据的回归必须满足严格的假设条件——不存在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性, 因此本文在做回归之前先对时间序列的序列相关和横截面数据的异方差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和表5) 。结果显示,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面板数据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考虑到各省市间数据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 我们选择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FGLS) 进行回归, 因为该方法在计算时可以控制横截面异方差性和时间序列相关性的影响, 估计结果见表6所示。

注:*, **, ***表示估计系数在10%, 5%, 1%置信度水平显著。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96, 说明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 能够很好地反映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证结果显示, 科技进步环境中所有分量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正面促进作用, 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按影响重要程度来排序, 依次为科技人力资源H (human) 、科技意识A (aware) 、科研物质条件M (material) , 它们每增长1个百分点, 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次为0.53、0.31、0.19个百分点。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采用《监测报告》 (2007—2008) 中科技进步的相关指标数据, 对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

(1) 从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看, 科技进步环境中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中, 科技人力资源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 科技意识次之, 科研物质条件影响最低。科技进步环境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科技进步环境强的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科技进步环境弱的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差。

而反观图1中2008年重庆市在科技人力资源环境、科技意识强度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与全国最高水平相差甚远, 而科研物质条件却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显然, 这种科技进步环境的结构显得相当不合理, 这是造成重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排名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

(2) 2008年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在全国第12位, 5个一级指标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分别排在第6位、第10位和第11位, 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第19位和第22位, 可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五个指标体系中属于劣势, 在全国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 对重庆市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排名影响较大。提高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需着重从科技进步环境水平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入手, 而科技进步环境中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意识、科研物质条件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它们每增长1个百分点, 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次为0.53、0.31、0.19个百分点。因此, 应加大科技进步环境的投入, 这样在提升科技进步环境水平的同时也能有助于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才能够把有限的创新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去, 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作用, 实现效益最大化。

5.2 政策建议

(1) 加大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力度。

2008年, 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 重庆的“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排在全国第19位和第29位, 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明显相对不足。重庆市应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 因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最终要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培养大批科技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全面提高劳动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素质与技能, 并努力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上创新机制和政策, 实施好人才强市战略, 增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已经成为建设科技型重庆的关键。

(2) 加强科技意识培育。

加大科学普及,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科学氛围,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科学思想, 推广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 这是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形势下, 重庆要加强科学普及的推广力度与深度, 在科普设施建设、宣传渠道、普及重点等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起有效的科学普及运行机制, 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养, 实现由纯粹的接受“科学普及”向“全民接受科学、运用科学、通过科学致富”转变, 为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柏燕.中部崛起与河南省科技进步监测分析[J].河南科技, 2008 (3) :18-19.

[2]董素梅, 金婷.辽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 2008 (10) :34-35.

[3]杨景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咨询, 2007 (5) :36-37.

[4]任慧军.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11) :102-105.

[5]庞智强.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 2008 (7) :1-5.

[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7[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07-12.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须进步 篇9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几大障碍

(1) 学生有“英语无用论”和“英语难”思想。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 但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们仍然认为学“洋话”不如学“数理化”, 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 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英语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实际用途。这种不健康的语言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代又一代的学哥学姐会这么给他的学弟学妹讲:“小学的英语不怎么难, 只要学就能学会;而中学的英语太难了, 过了九年级你就再别想让它及格。”这样就让农村中学的学生感到英语难, 难于上青天。大部分上了高中不怎么学了, 只想着学其他科目, 能弥补一下英语考试不及格的不足。

(2) 农村中学的英语师资短缺, 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目前农村中学英语师资仍然短缺, 整体水平不够高。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填鸭式教学, 学生开口说英语少, 操练少, 形成了学生只听不说的“哑巴英语”。教学方法保守、陈旧, 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这是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发布后出现的“穿新鞋, 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传统形式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有些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3) 素质教育竟然在应试教育面前相形见绌。教育部门仍然通过笔试来体现学生的成绩, 而不是通过实际运用来衡量。因而, 一些教师担心自己学生的考试成绩, 因为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着教师们的教学业绩。为了出成绩, 教师们不辞辛苦地日夜加班, 编制模拟考试题, 课堂上反复讲解语法和单词的应用, 以应付各种考试。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大搞题海战术, 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规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忘了这一点:考试只是检验学生有没有掌握素质教育要求的部分知识的一种方法。

(4) 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虽然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体现了语言教育教学教材编写的主体思路。但在相当一部分内容上, 过多地吸收了英美国家的现实生活情节及其事物, 例如pizza (比萨饼) , baseball (棒球) 、soccer (美式足球) 、Fre nc h frie s (法国炸薯条) 等等词汇;又如成立各种俱乐部并制作海报、写招聘或宣传广告、结交笔友、谈论流行文化等活动。农村中学初一的学生们几乎没有听说过, 更不用说亲身体验过。

(5) 农村中学生源质量低, 生源基础差。在普通高中录取时, 只要能进城的学生都进城了, 这样一来留在农村的英语成绩好点儿的学生也就不多了。据统计就通渭县每年初高中进校录取成绩城乡相差达200分。面对这种情况, 农村英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 (因农村中学多为住宿生, 为加强督导, 代英语的教师必须在早、晚自习到班辅导监督) 投入他们所有的心力, 学生的成绩仍赶不上城市学生。

二、改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1) 结合生活实例, 让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重视英语。想考大学, 英语必考, 占150分。想创业,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 不懂英语很艰难。有好多一心想上大学的学生只因英语拉后腿却不能实现他们的夙愿。大多数农村人买台CD机却由于不认识上面的英文只有靠“摸索”去操作。因此, 要认识到英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授学生以“渔”,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会”英语, 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英语。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 做到“胸中有书, 目中有人, 手中有法”。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具体环节的学法指导,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不断调整教学环节, 并要求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方法, 以适应教师新的教法, 帮助学生及时总结, 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

(3) “说”英语, 采取多种方式教学。使用英语授课, 尽早地培养学生“说”英语, 不然连课堂上都不使用英语, 真让学生觉得英语无用了。长期以来, 外语教学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 课堂气氛枯燥, 学生兴致不高。在新课改下, 教师必须根据新教材的多功能话题, 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答对问题时, 要说:“Pretty good.Thank you.”学生说错了, 要说:“Try a g a in.Don't worry.”使学生有成就感, 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

(4) 处理好英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 总认为学生中考、高考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和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 因而出现顺考试而教的理念。要改变这种思想, 就要把英语当做一门语言———一种工具, 让学生明白学了英语不至于因连电视机、播放器等这些电子用品上的英文字母不认识而不会操作它们。

(5) 用课本“教”。教师要彻底摒弃“教课本”的方法, 利用课本上的材料去教给学生英语知识。灵活地处理教材, 根据学生实情筛选材料, 不要呆板地课本上有什么就教什么, 课本上没有的就不教, 死抠课本, 让学生一听就脖子都硬。

(6) 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次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在教学中“一刀切”, 一味地要求学生统一地用同样的方法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努力。可以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多钻研难题;能力一般的要巩固基础, 适当地拔高;能力差的则要打好基础。另外, 有的学生记性好, 有的差, 有的口语强不善语法, 而有的却听力好不会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分析学生的实情, 科学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教。

参考文献

[1]冯德宪.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局限及对策[J].外语教学研究, 2006 (7) .

[2]胡艳春.对农村中学英语课改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5) .

上一篇: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下一篇:信息计算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