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的进步过程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想要提高其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但是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就导致成本管理只存在于理论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也要进行不断的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本会计的进步过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成本会计的进步过程研究论文 篇1:

作业成本法在航天军工企业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在新形势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在航天军工企业发展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航天产品越来越呈现出高精密性、高可靠性和高技术性的特点。因此,在航天军工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对于产品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成本核算等相关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更有效的应用多种类型的管控方法,其中作业成本法就是比较典型的方法,在航天军工企业中得到有效应用,并呈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更精准有效地计算出产品的真实成本,以此确保各类企业的成本核算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结合这种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内涵以及该方法在航天军工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关键词:航天军工企业;作业成本法;可行性;应用策略

在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生产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探索,越来越优化和完善相对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管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航天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优势和效能,使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加优化,取得良好的成本管控效果,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作業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主要指的是以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为基础,进一步融合“成本动因”理论的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通过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把相关流程或者经营过程分成若干个作业区域,以此为基础,把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对于各作业中心进行相对应的划分,然后充分做好成本动因的确认、计量,然后把相对应的资源费用作用在作业上,并且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顾客上,以此针对产品成本进行相对应的计算和明确,针对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而言,主要涉及资源、作业、成本对象和成本动因等四方面的因素,此类因素有至关重要的紧密联系,相对来讲关系比较复杂。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依据主要是生产导致作业发生,而产品消耗了作业,作业耗用资源,资源消耗产生成本。其本质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指引管理人员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动因上,而不只是在成本计算的结果本身,这样可以有效通过计算和控制作业成本,突破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确保某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也可以在全新的核算系统中有效明确,充分把握相关责任人,使其成为可控的费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成本得到更有效的降低。

二、作业成本法在航天军工企业中的应用优势

(一)可以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航天军工企业的成本费用。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以着重针对航天军工企业的各类成本费用进行相对应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做好各类成本要素、成本对象的分析和计算工作,能够实现具体化的处理和管控,所呈现出的直接材料和人工工资处理呈现出一致的状态,以此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也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成本信息,以此使企业更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务评价,整个评价过程更精准全面,细致有效,进而呈现出更加科学可行的对比评价和管控。例如,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属件生产企业的成本管控过程中,生产某批产型号壳体,在生产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针对每一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进行相对应的准备成本,和生产批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生产产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军工企业如果仍然结合产品的产量来针对企业的制造费用进行相对应的分配,极有可能导致产品的成本信息不够完整全面,不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有效采取作业成本法可以更有效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针对间接费用等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这样可以更精准有效的明确产品的成本,进而有效通过相对应的数据,使管理者更为充分地掌握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以此进行针对性的经营管控,这样可以有效改进成本管理方法,使企业更充分的适应未来的发展,作业成本法也可以引导企业针对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进行相对应的区分,进而使企业对于非增值作业成本进行相对应的管控。

(二)航天军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征与作业成本法的客观条件充分吻合

目前,航天军工企业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之下,其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有效控制好制造费用,使总成本得到充分的降低。因为航天军工企业的产品种类比较多,各个品种有着比较大的数量方面的差别,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买方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制定科学可行的价格策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在当前的成本管理模式中进一步有效融入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应的信息化基础,通过数据采集和自动化分析的形式,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征有较明确提供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征和作业成本法进行充分融合,体现出合力的效应,进而为企业的成本管控和造价控制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为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必要支持

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可以针对航天军工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不断的简化和优化,针对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这样能够体现出过程控制效果,使基础工作更加精细,同时对于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会计核算环节等等提供必要的支撑分析相关机理和各类要素,以此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精细化管控效果,为成本管控目标的落实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航天军工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中,可以针对会计核算以及其他环节都充分体现出成本管控的效果,在财务管理精细化等相关方面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和价值,为财务精细化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作业成本法在航天军工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一)进一步有效明确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流程

要想确保作业成本法在航天军工企业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首先要充分明确相对应的应用流程和具体步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把相关工作分成不同的作业类型。在航天军工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具体的业务内容,使其分成多种类型的作业部分,然后有效分析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进一步有效明确各项作业的动因,进而开展相对应的成本管控,这样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本管控效果。其次要着重探讨作业动因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到此类动因是导致某些作业成本发生变化的活动或者因素。再次,要结合具体的动因和影响因素,设置相对应的成本库,并且把资源耗费汇总到作业中心,以此进行相对应的统计和分析,进而呈现出应有的作业成本管控效果。成本库的对象是作业中心,要把具有同样作业动因的作业耗费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汇总,有效融合,然后结合资源动因等相关因素,确保资源的消耗能够逐项的分配给相关作业,把有着同样的作业动因的作业进行汇总和整合,然后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进行汇总,最后结合作业成本动因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有效明确各项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然后针对相关成本进行有效分配。

(二)切实有效的做好作业基础管理工作

在作業基础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核心,在航天军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要着重针对各类作业成本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管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作业成本法的内在价值和根本效能。大多数时候,针对作业基础管理而言,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分析、作业改进、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优化企业经营决策分析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在作业分析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的有效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类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该类非增值作业内容要有效控制,把握各类作业之间的关联,进而有效形成相对应的作业链。在作业改进的过程中,要把顾客的需求作为基本导向,进一步通过信息化管理流程针对作业成本信息进行相对应的优化和完善,有相对应的管理流程,以此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而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改进作业的效能和价值。在改进作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寻找最优化的价值创造方式,使不必要的作业得到充分的消除,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成本更低的作业,同时对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进行有效提升,使作业过程中的消耗量得到减少,进一步通过规模经济使作业的效率得到充分提升,进而有效降低作业动因的分配率。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作业成本信息编制资源制定出相对应的信息计划,并且针对没有使用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配置,进而有效通过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作用,为各类信息的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服务,为企业的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中提供更准确的产品成本

针对航天军工企业来说,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中,进一步有效提供更精准有效的产品成本,这样可以更精准有效的把握成本信息,使成本更加真实有效,进而确保企业可以精准的把握当前的成本情况,然后在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这样可以更精准更及时的反馈各项作业的成本信息,对于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成本管控。同时,在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充分根据整体的作业形态,有效明确和掌握具体成本的动因和各类影响因素,然后在成本控制、间接成本费用掌控等相关方面有效增强,这样可以确保成本信息更科学合理,进而进一步有效控制各类信息,使产品的成本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管控,进而体现出应有的管控效能。

(四)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使作业与成本、成本控制与业绩考核有效融合

从根本上来讲,针对航天军工企业来说,成本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作业的发生,而作业发生是因为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资源能源造成耗费,资源消耗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多的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明确成本作业产品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成本作业法的应用过程中,进一步有效明确相关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有效形成产品生产所需的不同的作业过程,在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充分明确整个作业过程消耗的资源,以此充分明确成本的具体因素。同时对于每一个作业过程也可以进行充分的明确,然后精确到具体的责任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成本控制法的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于整体的作业的控制过程进行有效明确,进而更有效的协调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于航天军工企业来说,也可以在开展绩效考核的过程中,着重做好成本的有效管控,针对成本控制比较良好的班组或者员工进行相对应的奖励,针对表现不够优异的或者没有完成相关任务的班组或者员工进行相对应的惩罚,以此为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前提条件。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构建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加良好的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人管成本、人人控成本的文化氛围,进而为航天军工企业的良性发展和成本管控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推广和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撑

针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而言,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其中有很多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作业成本法的良好应用,需要推广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信息化管理团队,进而充分体现出成本管控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充分实现数据共享,这样可以打造更为良好的财务信息化体系,为多元化的制造费用科学合理的分配和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落实提供技术基础。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合相对应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大数据技术等相关方面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持。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充分看出,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想确保航天军工企业更有效的实现成本管控,使各类费用得到充分的控制,需要充分融入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使两者实现有效融合,结合航天军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作业内容更有效的体现出成本管控的效果,为该类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体现出更加良好的效能和价值。与此同时,在航天军工企业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和全过程中都要充分体现出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对应的成本管控质量和效果,进而体现出应有的管控成效,为航天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航天事业的良性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健,王玲俊.航空发动机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2,(19):45-47.

[2] 谢宏光.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3):105-106.

[3] 邓婕.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38-39.

[4]  渠弘毅.航天一院A研究所航天型号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5]  张琪.作业成本法在T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45.

作者简介:张黎洋(1980—  ),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财经管控。

作者:张黎洋

成本会计的进步过程研究论文 篇2:

浅议企业成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途径

摘 要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想要提高其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但是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就导致成本管理只存在于理论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也要进行不断的转变。本文就将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新变化以及找出拓展成本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 成本管理 新变化 新途径

一、当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现在很多企业都对自身的战略成本管理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并且对自身价值链没有进行分析,也忽视了其的重要性。现今我国很多企业都提出了成本管理模式,主要的目的就是将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但是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是简单的将控制成本作为降低企业成本的唯一途径,从而忽视了企业项目工艺、科研以及产品的相关设计对企业成本造成的重要影响,企业应该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价值链引起重视。

(二)技术的创新以及进步能够很大程度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我国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较,最大的差距不在于老规模的大小方面,主要是在于管理思想以及技术更新程度方面。我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比较保守,技术更新程度相对比较落后。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都忽视了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却只是一味的引进与模仿;忽视了自身生产力的转化,比较重视对某一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都比较重视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企业这样做只能够在依靠自身原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利用节约的方式来达到对自身成本的降低与控制。

(三)很多企业在对其经营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一般都轻视事前及事中对对成本的控制,而重视事后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审计。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并且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只是通过利用财务审计去揭示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些违纪、舞弊行为。这种事后审计能够将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行为揭示,但还是屡禁不止,而且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相应的事前及事中的成本控制。

(四)划分各个成本控制责任中心的时候界线相对比较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划分方式;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对内部各责任中心模拟交易价格的定价上,随意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企业要想从根本上对自身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中心并确定科学的内部交易定价方法。

二、企业成本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我国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都存在着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人为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缺乏相应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企业宏观管理成本机制不健全,就会直接影响着企业有效健全成本控制制度。

(二)缺乏具有灵活性的成本管理方法。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都缺乏灵活性,企业的成本管理大都只是对成本进行单纯的降低,因此,这种成本管理就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正确的信息,更没有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所呈现出的成本信息情况进行深入的反映,并且很多企业编制成本报表的财务人员,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构成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制定相关经营战略。

(三)缺乏全成本控制的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产品观念已经从过去的实体形式中突破出来,并且企业成本中的技术成本、服务成本以及相关物流成本等在整个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如果企业仅仅只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也达不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

三、企业成本管理的新变化

(一)企业会计核算变得越来越统一,并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程度。企业产生规模经济主要要求将其全面核算、成本会计以及销售产品的全过程进行统一,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间的摩擦,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企业的核算成本方法要与其经营规模与性质进行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核算成本国际化中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应该运用相对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还能够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还能够与国际接轨。

(二)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同时还要治理好环境,所以还包括对对环境的管理成本,因为企业有义务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企业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目标,以此来减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为维护环境而造成那些不必要的社会公共费用支出。在当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下,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成本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管理。

(三)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有了新变化。在当下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成本计算的方法从之前的成本计算品种法渐渐转变为成本计算批别法,并且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向柔性化方向偏移,这种柔性化的成本计算方法具有批量小、型号杂、品种多以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因此,我国当下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要采用一些新方法。

四、企业成本管理的新途径

(一)企业应该树立起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成本管理,就需要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思想方式。还要不断对其之前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大胆的改革,对那些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成果加大进行奖励,将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中,还要紧密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市场的需要来开发新产品与新工艺,从而缩短企业科研成果与经济市场之间的差距。

(二)纵观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普遍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整体运转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产品生产成本过高、管理费用支出过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程序以及设备装置进行分析,对于那些还有使用价值但效率低下的设备装置进行改造再利用。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要对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成本管理方式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把采用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作为企业进行决策的主要内容。

(三)企业应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加强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对于控制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成本费用能够很直观反映出生产情况,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往往比较重视生产过程中直接的产品生产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其它各经营环节上非直接的成本控制,企业的各道经营程序、物流的选择以及相关作业程序对运转成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对相关经营模式的比较与测算,优化组合,选择最科学、最经济的经营模式与流程,达到控制成本与降低成本的管理目的。

(四)企业应该提高监控能力以及预防能力,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其监控以及预防能力。加强企业审计力度,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加强事前及事中审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

(五)实行全员成本管理,企业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参与到成本管理的工作中去。企业配备相应专业人员,在內部形成一种群众管理与专业管理有机结合,管好成本人人有责的管理局面。

参考文献:

[1]孙晓春.浅议企业成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途径.中国科技纵横.2012(7):232-232.

[2]郑雅辉.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36):186.

[3]李龙飞.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浅析.中国科技财富.2011(4):141,130.

[4]庄雪花.浅议如何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商情.2012(9):24-24.

作者:张德国

成本会计的进步过程研究论文 篇3:

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及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什么是会计学术研究?什么是会计学术期刊?会计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在推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在我国近十年间似乎已成为颇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方面的争议?笔者以为原因主要在于,十年之前我国会计界不太严格地区分“学术”与“专业”、“学术组织”与“专业组织”、“学术性研究”与“政策性研究”、以及“学术期刊”与“专业期刊”等。而在西方国家,上述两两之间都是泾渭分明的,尽管相互之间也存在许多联系与交流。随着最近十年来我国会计学术界与国际会计学术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西方主流的会计学术研究范式逐渐为我国会计学术界(尤其是中青年会计学者)所接受、推崇和传播,实证性的会计学术研究业已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在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实证研究方法也不例外。但是,之所以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最近四十年来西方会计学术界最为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无道理的,即实证研究通过利用大样本的实际数据,并运用多元统计等科学分析方法,严谨地检验理论假说是否能够为实际数据所验证。只要样本选取适当,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合理,推理过程严谨,研究结论就具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实证性的会计学术研究是否注定会与会计实践相脱节呢?其实未必。其关键在于研究选题的产生过程。只要研究者能够紧密关注会计实践,并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研究命题,实证性会计学术研究非但不会脱离会计实践,而且完全可以服务于会计政策制定和指导会计实践。例如,当采用实证性会计研究方法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了系统验证之后,会计准则限制企业转回业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就有了比较充分的学术研究证据的支持。类似地,会计学术期刊即便百分之百地刊登实证性会计研究论文,只要选题适当,研究过程严谨,对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同样是可以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由于会计学术研究主流范式的转变,会计学术研究从其形式上看似乎与会计实践渐行渐远了。因此,许多会计实务工作者纷纷反映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看不懂了”,甚至发出了不少批评声,批评会计学术研究脱离会计实践,批评会计期刊发表的论文背离读者(当然主要是指会计实务界的读者)需求。无论这些批评是否合理,但它毕竟反映了会计学术研究与会计实际工作者需求之间距离日渐扩大之事实。

面对上述困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个基本问题:会计学术研究论文是否应该按照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需要来写?换言之,会计实务工作者是否应该是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的主要读者?对于这个问题,我国会计界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肯定的回答。似乎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会计学术研究是结合会计实践并服务于会计实践的。这种观点,如果说在过去尚可成立,今天则已难以成立。这并不是说会计学术研究可以脱离会计实践,可以不考虑会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可以完全不顾及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需求,而是说会计学术研究就其终极目标来说是要服务于会计实践的,但作为一篇具体的会计学术研究论文,往往需要专注于一个“点”,采取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加以系统地验证。也正因如此,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的优劣,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够直接服务于会计实践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应该看其是否能够严谨地验证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说,是否发现或验证了会计实践或相关领域中存在的某一规律性现象。这就意味着,会计学术论文有其自身的评价标准,从而也就未必需要完全符合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口味”。因此,介于会计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会计期刊如何应对,便成了解决上述困惑的关键之所在。令人欣慰的是,《财会通讯》等会计期刊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以《财会通讯》来说,该刊虽是省级期刊,但在我国会计界长期以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与其他同类刊物一样,《财会通讯》在没有分别按“综合版”、“学术版”和“理财版”出版之前,如何使刊物发表的文章能够适应不同类别读者的需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问题:如果更多地发表了学术性论文,实务界的读者会觉得远离了他们的需要;如果过少地发表了学术性论文,或者发表的论文学术水准不够高,刊物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下降。自从改版之后,上述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综合版面向会计实务工作者,主要刊登偏于会计实务研究的论文,即便是学术论文,也多为偏于会计政策性研究的论文;学术版面向会计理论工作者,主要刊登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理财版则更为大众化,面向关心企业甚至个人理财的广大读者,主要刊登关于企业和个人理财之道方面的文章。在这样改版之后,就很好地细分了读者市场,从而使得不同版本的《财会通讯》能够分别满足不同细分市场读者的需求。改版后的《财会通讯》刊系,结构合理,定位明确,不仅为财务会计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也为广大财务会计工作者了解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学习财务会计最新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园地,还为财务会计学者发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该刊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其在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大。该刊近年来发表的重点文章大部分为我国许多权威检索机构转载或索引。例如,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索引排名中,2006年在2787种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列第49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569名提高了520位;2006年在1161种经济类期刊中排列第8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115名提高了107位:2006年在财务会计类期刊中排列第1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5名提高了4位。与此同时,该刊发表论文的获奖率和获奖层面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在湖北省的各类评选中屡获佳绩,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会计学会的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也连续获奖,这在省级会计刊物中是十分突出的。 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学术期刊,需要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鼓与呼,需要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三十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和进步。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间,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走出了三十年来最为强健的步伐,掀开了三十年来最为华彩的一页,那就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国际等效。

多少年来,我国会计人在如何权衡会计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方面充满争论,步履维艰。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开放,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会计人越发意识到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不甚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长期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国家,是一个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很高的国家,……。所有这一切。

又决定了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国际化”与“中国特色”便成了确定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方向时必须权衡的两股力量。无论是会计学术界还是会计实务界,在如何具体权衡这两股力量方面都表现出了迟疑、惶惑乃至往复变化。1998年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到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就包含了这样的痕迹。也正因如此,在2004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步伐比较迟缓。自2005年起,随着一批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相继推出,人们感觉到了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新的春天的到来。尤其是到了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给中国会计界和企业界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使世界会计界为之震惊。从新会计准则中不难读出,中国会计准则在充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精华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魅力。中国以前所未有之魄力,全面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此同时,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别于国际会计准则的中国主张,诸如关于关联方关系的界定、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区分、关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之后不得转回的规定等,赢得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同和赞誉。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企业,也同样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中国无须在与欧盟的贸易谈判中再为会计数字而争执,无须在与国际资本市场沟通中再为会计数字而多费口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国家,中国除了因此而赢得了世界的赞许和尊重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将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实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我国又在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而积极努力。作为一个大国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但也不能不争取应有的权益。既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并按中国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审计后的财务报告,就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此,我国正在与一些国际会计组织进行积极的磋商和协调。相信有朝一日,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业已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但所有这一切不是终点,而是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在哪些关键点上发力?需要谨慎思考,但不可过于迟疑。就笔者所见,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问题。“国际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中占有的主导性的市场份额,使得中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稍加分析可知,之所以“外来的和尚”盖过了“本土的和尚”,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而海外资本市场不认同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因此,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可以有两个办法解决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问题:一是中国企业不去海外上市,乃至让海外企业来我国上市,这样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无须国际化也可盆丰钵满;二是发展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使之充分地实现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就第一个办法而言,看起来是更容易做到的,但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成为现实。如果不采取第二个办法,而只是简单等待到那一天,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恐怕也就更缺乏竞争力了。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在悲观者看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应该看到,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比较领先的几家,不仅年营业收入规模已经达到数亿,而且其中有些业已通过与海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走出了其国际化的坚实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而努力。一旦与相关海外会计组织达成一致,符合一定条件的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就可以得到海外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政府部门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必须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本土的未必就是“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建设、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规模等方面不断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中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在过去近二十年间,资本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财务会计的国际化。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则似乎不如20世纪80年代那么广受重视。也许这只是一种相对比较,但确实需要注意到,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最近的二十年间几乎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全国性的组织和引导,缺乏系统的思考与规划。而恰恰就在这最近的二十年间,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诸如作业成本会计、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现代管理会计概念、原理和方法,业已为众多企业广泛采用。在我国,也同样已有不少企业开始采用了这些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和引导,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最近,财政部联合其他相关部委推出的“内部控制规范”,尽管客观上也会有助于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但毕竟主要是为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提出。因此,成立管理会计规范建设的专门组织,推动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应该已是时候了。

第三,中国会计教育的国际化问题。我们谈论会计改革与发展,谈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无论如何是不能避谈会计教育的国际化问题的。无论是企业的会计人员,还是从事审计签证的注册会计师,都是会计教育的“产品”。因此,如果会计教育不能实现国际化,中国会计事业的国际化就缺乏根基。就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而言,虽然已经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国际化的程度还不够高。笔者认为,在我国今后会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至少需要逐步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国际化:

一是会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从海外引进师资,而且意味着国内培养的师资需要去海外进修学习,以充分体验国际一流的会计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体会国际一流的会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为此,除了各高校可以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等选送年轻教师出国进修之外,财政部举办的“会计后备人才计划(高校教师系列)”应该持之以恒地办下去,并应该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企业为我国会计师资的国际化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持。

二是会计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乍看起来似乎与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没有直接的关联,其实不然。会计教育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成熟会计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的深度剖析和思考。离开了深入的学术研究,理论分析和实务思考往往就只能浮于表面。因此,我国会计界对待会计学术研究需要有胸怀、有耐心,不能因其不直接为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开出具体的“药方”而忽视它、指责它和贬低它。

三是会计教育模式的国际化,如果仅仅从形式上讲,或许是比较容易模仿的,但从“有其形”到“有其神”的演进,则同样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模式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未必有统一的答案。就笔者的理解而言,下述几点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要宽厚,不能让学生变成除了会计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专才”;课程要整合,不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要鲜活,不能让学生成为记忆会计准则条规的机器;手段要灵活,不能只是灌输,而应该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会计实务界、学术界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会计期刊,是推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三股力量。无论是会计实践中遇到问题,还是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刊物发展中面临困难,任何其他方面都不可隔岸观火,而应该互相支持。惟有如此,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才可能是持续、协调和富有生命力的。

上一篇:微课程翻转课堂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