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概述

2024-04-26

课题研究概述(精选6篇)

篇1:课题研究概述

研究概述(不超过1000字,内容上突出研究特色和研究效果)

我们于2011年10月在初二备课组内确定了《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校级课题),分头搜集相关资料,开展了一些研讨活动。2012年4月重新确定了研究人员,申报市级小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2012年5月此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定期集中研讨与各自分头研究相结合,经常性开展了研究活动,现已初步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预定目标。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情况

1.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部分班级进行了摸底调查,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开展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我们搜集了一些有关分层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例:科学合理的分组策略、课堂分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分层等。

2.课题研究中期通过课题组成员间的相互听评课活动,重点进行了一些有关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布置作业的尝试,通过听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的课,探讨有关分层教学的问题,多方面汲取营养,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及时将相关资料、研究活动情况上传到博客中,丰富了博客内容,通过博客互相学习、共享资源。

3.课题研究后期我们注重实践、反思、总结,构建了几种分层教学模式并完成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的设计,撰写了课题报告,完成了小课题档案的准备工作(分层教学结题资料汇编)。

二、课题研究成效

课题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博客互相学习、共享资源,创新了教研方式。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课改意识,提升了我们的教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分别获安康市课改先进个人、校级教学新秀、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初步形成了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分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论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课件、教学实录等成果(部分论文分别获奖或发表)。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的问题:

1.小课题研究自立项到结题的时间太短。课题组成员平时的教学等工作任务繁重,真正投入研究的时间有限。

2.学校多媒体设备不足、缺少适合分层教学的配套资料限制了分层教学活动的开展。

体会与设想:

1.课题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立足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博客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的教研方式值得推广。2.本课题结题后继续坚持相关问题研究探索,在研究中体验乐趣,在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篇2:课题研究概述

一、科研课题研究方法

1.1 “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l获取信息的方法: l处理信息的方法: 1.2 科研的最终目的

l构建理论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l科学研究不只是发现事实,而是构建理论,以确保经验现象能够纳入一个有意义的框架。1.3 教育科研的决定因素

l真正决定着教育研究过程的,不是某些具体的方法,而是我们的研究观念与教育观念;而构成这些前提性观念的实质,也还不是逻辑和结构因素,乃是历史与文化因素。

l必须有比较系统理论框架,其作用涉及到研究课题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专业知识,它保证开展的研究在特定的领域中有继续、有发展、有一定科学价值。

二、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意义 2.1 理论能为研究提供一个框架 l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来追寻研究问题; l鉴别出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因素,即变量);

l为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展开研究的各个侧面提供一个准则; l较好地鉴别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白点、薄弱点和不一致点。2.2 理论有综合功能

l能将观点和个别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便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

l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赋予事实以意义,并将它们置于恰当的视角。2.3 理论有解释和预计的作用

l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并根据现状预计末观察到或未发现的因素; l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检验的普遍性判断,并在实践和深入研究中使用这些判断。

2.4 理论与资料的关系

l研究收集到的资料作为研究的事实,为理论的获得提供了依据或间接地印证了理论;反过来,理论赋予资料以意义,因而研究事实变得更容易接受。

l在这个过程当中,理论变得更为充分,事实变得更为流畅;理论促进了研究,同时,研究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验证了理论。

三、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趋向 3.1 模式趋向 3.2 演绎趋向 3.3 功能化趋向 3.4 归纳趋向

四、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过程 4.1 选择研究问题阶段的理论构建 l问题陈述:一个具有科研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是研究者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学术水平的具体反映,必须对产生问题的有关现象进行分析,最终使问题得到归纳、概括、提炼、集中,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将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

l课题论证:对开发、选择、确定课题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所作的清楚明了的叙述。4.2 研究变量分析阶段的理论构建

l研究假设形成(没有正确的、首尾一致的理论作指导是不行的): l研究变量分析(一定理论的具体体现): 4.3 研究资料收集阶段的理论构建

l这个阶段主要是随着研究资料的不断收集与丰富,不断地对研究方案中的理论构建进行修正。4.4 报告研究结果阶段的理论构建

l这个阶段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研究报告中的“分析讨论”部分;

l“分析讨论”主要就是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释研究结果,这种解释实质上是运用一定的理论赋予研究数据以一定的意义;这种解释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所理论创新:发展现有理论、生成新的理论。

l对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论证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讨论研究结果与别人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分析原因;

l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

l应说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说,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l注意点:1)将研究结果提升为理论时,需要同时照顾到资料内容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避免为了使理论看上去完满、清晰而牺牲资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只有让不同的声音都为自己说话,我们的理论才会获得概念密集的品质。

五、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评价 5.1 理论构建的标准

l应能够解释针对一特定问题而观察得到的事实,应能够说出某些现象的所以然; l应谋求与观察而得的事实和早已确立的知识体系一致; l应能够为检证自身的合理性提供手段;

l应能够刺激新的发现,并指出必须进一步研究的新领域。5.2 理论构建的效度准则

l陈述的清晰性(概念、命题表述的清晰度,先决条件)

l表达的一致性(内部各种概念、命题或陈述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连贯性)

l逻辑的简单性(逻辑陈述的简洁,用尽可能少的命题或假设来说明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5.2 理论构建的效度准则

l理论的可证实性(能够得到逻辑的证明或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才是科学的)

l理论的可预见性(可以从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些超出该理论产生时所依据的经验材料以外的结论)l理论的可证伪性(有可能收集经验事实来证伪,不能逃避证伪;不能仅凭有限的经验事实证明某种理论是绝对可靠的)

5.2 理论构建的效度准则

l理论的可转移性(在其他条件下的适用性与代表性)l理论的可实践性(能够付诸教育实践运用)l理论的合理性(主要针对涉及价值判断的规范理论)

l理论的启发性(主要适用比较特殊的理论类型,如形而上学理论、批判性理论)

课题研究的结题

胥经华

一、为何结题?——结题的意义

1、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

o课题研究是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管理部门共同约定的一种特殊研究活动; o研究过程包括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总结、结题等环节;

o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需要以正式的结题方式呈现研究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负责人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工作的需要

o课题管理部门对各级各类立项课题都有时间限制,到时就要结题,以实现管理目标。

3、课题负责人的需要

o结题是课题管理部门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对课题负责人的基本管理要求 ;

o为课题负责人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产生新问题,为进一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o提高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的信誉。

二、如何结题? ——结题的方式

1、会议鉴定

o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 ; o需要课题负责人做许多会议组织工作,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

2、通讯鉴定

o通过通讯的方式把评议的材料寄送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工作; o鉴定成本较低,但收益也小。

3、成果认定

o主要通过审定和认可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

o需要课题负责人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o在现实的课题管理中,这种认定方式还远未得到认可。

三、若何结题? ——结题的阶段

1、结题材料的准备阶段

o结题材料(课题文档),包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研究报告、其他成果附件、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结题申请表及鉴定表等材料;

o一般而言,提交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文档主要包括:

(1)课题申请书(或课题立项合同书);

(2)成果主件(能集中代表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专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3)附件(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原始数据、数据统计方法、实验观察记录等);

(4)

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经验与问题等做工作性总结,包括课题组人员组成和组织、经费分配与使用、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5)有关材料(指辅助说明课题研究有关情况的材料,如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实验学校教师的工作总结、成果应用证明等)。

o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的最主要方式是研究报告,撰写好研究报告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2、人员联系沟通阶段

o核心工作是广泛征求各方面对课题文档(主要是研究报告)的意见,了解结题的具体要求,确定同行 专家。

3、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阶段

o核心工作是安排鉴定的具体组织程序,使同行专家有充分地时间和机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学术上的评判,提出切合课题实际的鉴定意见。

4、归档阶段

o主要工作是整理专家鉴定意见,按课题管理办法规定进行课题文档的归档,要求课题材料应全面、综合、完备且符合存档的规定。

四、结题之后?——课题的后续工作

o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成果,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 o以出版、发表、讲座、实验等方式进行传播、宣传与推广; o将研究成果整理完善,参加各种教育成果评奖;

o根据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开展新的研究。

研究报告的撰写

胥经华

第一讲 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三大部分

1、题目部分

n正文之前的有关资料

2、正文部分 n研究报告的主体

3、附录部分 n正文后所附的资料

二、简要说明

1、题目部分

(1)标题:研究报告的题目,要求简练、概括、明确,不宜超过20个字。

(2)署名:署真名和单位。如属集体成果,可署集体名或课题组名称。

(3)摘要:论文的浓缩、梗概,一般涉及问题、方法、结果、结论,可独立使用,200字左右。

(4)关键词:选取能够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重要词语,一般3~ 8个字。

(5)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研究主旨、动机、经过等内容的简介。

(6)致谢:对研究过程中给予资助、支持、帮助的人员表示感谢。

(7)目录:将研究报告的章节标题用页码排序,以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

2、正文部分

(1)绪论: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

(2)研究方法:被试,取样方法,材料和工具,主要方法与设计,研究程序,数据处理方法。(3)研究结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图表,假设检验的结果。

(4)讨论与分析:讨论与研究结果、绪论中的内容联系,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的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等。

(5)结论与建议:结论要简洁中肯,针对假设;从结果中作出合理的推论;具有一定的概括力和普遍性;建议可涉及结论给予的启示或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改进或应用的意见。

3、附录部分(1)注释或参考文献:(2)参考书目:

(3)附录:文章最后所附的资料。研究者认为有参阅价值或必要,但不便于正文中描述的,皆可作为附录。通常研究工具(问卷、量表、测验),重要的统计数据,旁证性资料等。

第二讲 研究报告中的“分析讨论”

一、“分析讨论”的意义

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发现事实,而是建立理论,以确保经验现象能够纳入一个有意义的框架;

分析讨论主要就是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释研究结果,这种解释实质上是运用一定的理论赋予研究数据以一定的意义;这种解释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所理论创新:发展现有理论、生成新的理论。

二、“分析讨论”的内容

对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

研究方法上的特征分析——方法的科学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

讨论研究结果与别人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原因;

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

应说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说,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要讨论该研究的局限性及将来进一步研究时如何改进;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等。

三、“分析讨论” 的方法 l 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我们要研究某个对象,首先就要研究它所具有的性质,并把它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l 定性分析方法

1、因果分析法:即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2、比较分析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

3、矛盾分析法:即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各种事物的方法。

4、结构-功能分析法:即分析事物或现象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5、归纳法与演绎法

6、分析与综合法

7、科学抽象法

l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对研究结果“量”的方面的把握。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揭示教育现象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掌握研究结果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l 定量分析方法

1、统计图表的使用;

2、统计量数(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

3、标准分数;

4、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5、统计检验。

l 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重要区别,是教育实践的特点提出的客观需要:

在定性分析中,需要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精确;在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又可以把握确定方向。二者有效的结合,可以使之相得益彰,并依照具体的研究对象允许有所侧重。事实上,有效的研究正是二者相互渗透、交织于研究的全过程。

l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互关系:

教育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能取代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基础,这是因为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出发点,即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规定方向;定量分析的结果只有通过定性分析才能得到有意义的解释和理解;

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更趋于精确,更趋于具体,更趋于深刻。l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方法

1、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时,既要注意搜集质的资料,也要注意搜集量的资料,要胸中有“数”。

2、在对研究资料的消化、理解过程中,通过量的分析把握研究结果的质。

四、“分析讨论”的撰写

导言中提及的论点必须在分析讨论中得到阐述,在此范围内,作者可以对研究意义的范围和深度发挥论述;

可以把提出的问题、结果、理论背景、有关文献、研究的应用意义等综合起来写,以使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的作用发挥到尽可能大的程度。

1、下结论:

“分析讨论”部分一开始最好是概括地阐述一下研究的结果。譬如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某一个假设,那么作者就应说明根据研究结果该假设是否成立。这可使读者对全部结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下面分析讨论的展开打下基础。

2、阐明研究的意义:

阐明研究呈现了怎么样的社会、文化或教育意义,什么观点可用来解释描述的现象和其意义;

要求阐述研究得到的结果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如果结果与假说不一致,则还应讨论没有获得如假说所预期的那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还应提及研究的局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结果的意义或说明结果与假说不一致的原因,而且可以在提出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或补充的必要性和方法。

3、综合讨论:

研究报告中根据假说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分散的,分析讨论时就有必要将各种似乎无关的结果综合到一起,如讨论研究结果和文献上哪些理论或学说有所关联,从而得出研究的意义。

4、建立理论: •理论的作用: •理论建构的方式Ⅰ:

1)用简单的理论性语言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描述、分析和综合; 2)根据资料的特性建立初步的理论框架;

3)按照初步建立的理论框架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4)在原始资料与理论框架中的概念和命题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和对照; 5)建立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或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假设。•理论建构的方式Ⅱ: 1)确定某一类事实的主要特性;

2)对这些特性进行抽象以后进行一个初步的假设,这个假设愈是基础愈具有普遍性; 3)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寻找其他不同假设(基础的和非基础的)特性; 4)按照这些特性的功能将这些假设组成一个理论系统。•理论建构的注意点:

将研究结果提升为理论时,需要同时照顾到资料内容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避免为了使理论看上去完满、清晰而牺牲资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只有让不同的声音都为自己说话,我们的理论才会获得概念密集的品质。

5、应用推广:

研究结果若有实践上的应用价值,就应在分析讨论的结束时提出来,以推广研究的结果。

6、进一步研究建议:

分析讨论还往往提出进一步研究或完善的建议,从而指出在该研究有关的领域中未来可开展的研究方向。

第三讲 研究报告的评价

一、研究题目 1.题目是否简明清楚? 2.题目是否正确的认定问题的范围?

二.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是否清楚的敘述和明确的界定? 2.研究问题是否对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论具有价值? 3.重要名词是否明确的界定? 4.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的依据? 5.研究假设是否可检验和清楚的陈述?

三、文献探讨

1.有关的重要研究是否包括在文献探讨中? 2.有关的研究是否很有组织的统合在一起? 3.是否适当的评价有关研究的內容? 4.是否將有关研究归纳成摘要?

四、研究方法

1.是否详细的說明研究设计? 2.研究设计是否适当? 3.取样是否适当? 4.是否适当的操纵和控制有关变量? 5.用以收集资料的工具是否适当? 6.研究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是否检验? 7.资料分析方法是否适当?

五、结果与讨论

1.统计图表是否清楚的显示結果? 2.研究结果的组织是否清楚和合乎逻辑? 3.研究结果的说明是否适当? 4.是否适当的解释研究结果? 5.是否规避讨论和研究不一致的有关资料? 6.是否说明研究结果推论的限制? 7.在研究设计时有沒有想好統計方法(目前很大的缺点)8.用的统计方法恰不恰当 9.误差率多大

10.统计方法能不能达成研究目的

11.统计方法太簡陋(即资料没有充分应用)12.只重视统计的显著,而忽略了事实上的意义

六、摘要与结论

1.是否简明扼要的说明研究问题、方法和结果? 2.结论对假设是否适当? 3.结论的提出和研究结果是否有关? 4.是否提出研究结果应用的建议? 5.是否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参考书目及附录

1.在文中引用的资料是否全部列举在参考书目之中? 2.参考书目所包括的各项资料是否够完整? 3.参考书目的安排是否适当? 4.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是否列入附录中?

八、研究报告的撰写 1.书写是否清楚和客观? 2.是否使用适当的标题和次标题? 3.书写的体例是否适当?

九、研究报告质量标准评价表 l一般质量标准

1、理论观点阐述清楚

2、理论概念、名词术语的界定与解释合理

3、结论客观,不含偏见

4、数据、图表正确无误

5、统计方法恰当,运算正确

6、注意尊重与公正对待研究合作者(包括被试)

7、研究问题有新意,有自己的创见

8、全文无前后矛盾

9、文字流畅通顺

10、措词准确、通俗易懂

11、条理分明

12、标点符号正确

13、附注格式统一

14、缩写规范统一,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全文.l各部分质量标准

1、题目

l表述清晰、简明、规范

l涉及的对象范围与论述的范围一致 l关键词恰当,便于检索 l概括性强

2、摘要

l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l简洁,不超过200字 l准确 l易于理解

3、文献综述

l涉及适当范围,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l包含有关的重要发现 l紧扣研究问题与目的 l组织良好

l有综合概括性小结,能够看到研究的创新之处 l引用方式恰当,所引文献权威、新近

4、问题 l阐述清楚 l范围恰当

l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 l明确指出其重要意义 l与文献综述相联系

l正确解释有关名词术语(应用操作性定义)

5、假设 l针对研究问题 l阐述清楚、易于理解

l有理论或发现作为依据(有理论框架)l可供检验(有操作性定义)

6、方法

l取样恰当(取样方法、样本容量、抽样的代表性)l设计合理,符合研究问题的需要 l说明样本与研究条件特征 l研究步骤合理、详述 l研究控制适宜 l操作定义合理 l测量工具可靠 l比前人的方法有所改进 l统计方法、分析手段恰当 l叙述详细而简洁

7、结果

l包含所有有关的重要结果 l有效地使用附图 l有效地使用附表 l统计处理得当 l计算无误

l说明统计结果的含义

8、讨论 l紧紧联系主题 l分析合乎逻辑 l与前面部分相呼应 l合理解释显著与不显著结果 l说明结果对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l客观分析研究局限 l指出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9、结论

l基于研究资料与结果 l推论合理,无主观偏见 l针对问题与假设 l阐述简练

10、结语

l重述研究问题与假设 l简述方法、结果与结论 l简短概括

11、参考资料

l注释规范,周到无遗漏

篇3:鸿雁研究概述

关键词:鸿雁,易危物种,保护

鸿雁 (Ansercygruoles) 属于雁形目 (Anseriformes) , 鸭科 (Analidae) , 雁属 (Anser) [1]。俗名:草雁、大雁、冠雁, 为大型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全球性易危[2]。列入国际保护迁徙公约 (CMS) 附录Ⅱ、《华盛顿公约》世界濒危鸟类名录CITES附录I、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三有”名录鸟类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鸿雁是一种季节性繁殖候鸟[3], 常栖息于旷野、沼泽、湖泊或在河流等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具有迁徙性。鸿雁产卵4~9枚。卵刚产出时为纯白色, 随着孵化而颜色逐渐变深, 呈浅褐色。卵为白色, 孵化期为30~35天, 孵化后期卵表面有黄色的小斑点, 孵化育成2~4只雏雁[4]。鸿雁的主要繁殖地在俄蒙边境和中国的东北部。包括位于俄罗斯库页岛西北部、兴凯湖、黑龙江下游支流的一些繁殖点和中国及蒙古国西部的一些繁殖点。也有很少的种群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围绕SAISAN湖和远东地区繁殖。也有怀疑在北朝鲜的东北部有繁殖。越冬地主要在北朝鲜、南朝鲜、中国中部, 偶尔在日本和中国台湾也有发现越冬种群。关键越冬地沿着中国江苏的海岸线和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周围。种群数量在6~10万之间, 但是在近十年种群数量锐减[5]。

1 鸿雁的研究简史

对于鸿雁的研究, 国内外起步都较晚, 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有关鸿雁的学术报道。整个20世纪有关鸿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生物学特征的描述上。直到近十年才有学者对鸿雁的生态学习性、生理解剖、疾病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6~18]。

在鸿雁分布方面, 早在1952年, Gizenko et al对俄罗斯远东SAKHALIN岛的鸿雁分布进行了报道, 同时简单描述了鸿雁的生物学特点[6]。Poyarkov (1985) 对莫斯科地区的鸿雁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描述[7]。Babenko et al.和Masterov et al.分别在1987年和1997年对俄罗斯Amur河流域的鸿雁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繁殖地点描述[8~9]。涂业苟, 俞长好等在1998到2007年间对鄱阳湖区域的越冬雁鸭类水鸟资源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鸿雁在鄱阳湖每年的越冬种群都达1.8万只, 且9年来数量递增;鸿雁主要集中分布在蚌湖、赛湖、大湖池、沙湖、大湖池-株市湖-沙湖、中湖池-常湖-象湖、外朱湖、株市湖、大汊湖、对面山、朱湖、南疆内湖、矶山湖、落脚湖、梅西湖、南湖、林充湖、大湖池-蚕豆湖, 其中2005年在蚌湖数量达到4.6万只[10]。

在鸿雁疾病方面, 王自然等 (2003) 对养殖孵化的8日龄雏燕进行了研究, 诊断其死因为小鹅瘟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并针对死亡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并对养殖场提出管理建议[11]。付仁一等 (2008) 通过动物回归试验证实了大肠杆菌对鸿雁的致病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鸿雁的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2]。张伟等报道了小鹅瘟、雁流行性感冒、雁蛋子瘟、绦虫病等鸿雁常见病的类型, 并针对每种病例提出了防治措施[13]。

在鸿雁生理解剖等方面, 房兴堂等 (2004) 对鸿雁卵、家鹅卵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家鹅卵重量大于鸿雁卵, 鸿雁卵蛋壳厚度大于家鹅卵, 而两者的其他物理性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4]。张春珍 (2005) 对人工饲养的鸿雁繁殖状况进行了研究, 指出鸿雁在宁夏地区适应能力较强, 成活率高 (育雏、育成期平均成活率分别达91.89%和95.5%) , 且在发育早期生长速度快[15]。张林媛 (2007) 对鸿雁进行了组织解剖学研究, 报道了鸿雁卵巢中各类卵泡的大小、卵泡闭锁的组织学特征、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等方面[16]。

在鸿雁生态习性和保护措施方面, Gombobaatar et al (2003) 研究了蒙古国鸿雁的保护现状, 并对其保护趋势进行了预测[17]。贾秀峰等 (1995) 对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及长林岛自然保护区鸿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 记录了鸿雁的迁徒规律、繁殖特点和食性等, 做了初步的繁殖生态学研究[18]。

2 鸿雁现状及保护对策

据IUCN官方网站数据, 2005年鸿雁种群达6万多, 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并且人们对于鸿雁的关注程度还不够, 对于鸿雁的研究仅停留在生物学描述及分布地概述等方面, 对鸿雁的生境选择、繁殖生态、相关行为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鸿雁的保护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滥捕滥猎

鸿雁体型大, 且肉嫩味美, 是我国50年代重要的狩猎鸟类。鸿雁羽绒又是十分理想的填充材料, 可用于羽绒服加工等。飞羽可作为装饰品或制成工艺品, 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18], 所以对鸿雁的捕猎一直屡禁不止。

2.2 地区性干旱

由于东北特别是内蒙古地区近几年气候暖干化的影响, 降雨量减少, 造成大部分湿地呈萎缩状态。内蒙古东部的额尔古纳河、乌尔逊河等已经历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状态。不少湖泊沼泡由于水位过浅。周边芦苇沼泽干枯, 直接影响鸿雁的繁殖种群。

2.3 水体污染

湿地附近工业生产、矿业开发和旅游开发产生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在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情况下排放到湿地中导致水域污染日益严重, 也直接影响了渔业生产能力, 更是长期威胁到当地有限的淡水资源。

2.4 水利工程的修建

不合理水利工程的修建, 使湿地水源遭到破坏而使湿地萎缩, 或者改变湖泊原有的水位线使原本适宜鸿雁生存的湿地被淹没。

篇4:数学阅读研究概述

数学语言不同于社会科学语言,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其中符号和图表带来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其他阅读。

一、数学阅读的内涵

1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首先具备一般阅读的特征,但与语文阅读等相比,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1)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2)要特别认真仔细,一般要求精读,具有不可跳跃性;(3)其阅读过程往往需要读、写、练结合;(4)语言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5)一般要以元阅读能力相辅佐。对于不同的阅读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数学阅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视觉感知是进行阅读的第一反应,数学阅读材料难,眼睛停留的时间长,容易疲劳。这是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相比显得艰难的生理机制原因。

2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是对数学阅读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1)准确理解原文;(2)较快的阅读速度;(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可以分为六级水平:(1)认读水平;(2)概述水平;(3)辨析水平;(4)串联水平;(5)领悟水平;(6)研究水平。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具体的流程图如下图。

在阅读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数学阅读能力表现为明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计划、控制阅读进程、选择每段材料的阅读方式等元认知能力。数学阅读属于内部心智活动,对其产生影响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体因素。

3数学阅读的分类

数学阅读按心理机制可以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被动式阅读,是通过视觉搜索信息、接受信息,通过思维加工信息,最终理解、接受信息的阅读。主动式阅读,是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课文编写的结构特点,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由个别到普遍的概括方法等,不断在阅读过程中作出预知、猜想、估计下文,再对照上文,加以修正而获取知识的阅读。从心理机制来分析,被动式阅读与通常的语文阅读一样,先摄取课文内容,再通过思维理解消化内容。阅读时其内容是呈有序出现的,思维是在知识辅设的轨道上运行,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表现出明显的确定性。这种阅读回忆搜索多.思维探索少。而主动式阅读的思维是开放的、发展的。思维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这种阅读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去“做”,从“做”中去获取知识。

按阅读的时机数学阅读分为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及课后阅读。按阅读的数学结构内容分为课时阅读、小节阅读、章节阅读。按具体的数学内容可以分为对引言的阅读,对概念、公式、定理、例题和习题的阅读等等。按阅读的方法分为初读、细读、精读、熟读。

在数学阅读实践中,融合各种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会出现一些具体的分类名称。如:机械接受式阅读;意义接受式阅读;意义指导发现式阅读;意义独立发现式阅读等。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及教育策略

数学阅读的内容不同,阅读方法有所不同。不同内容在阅读时有哪些策略呢?有文献提出:(1)阅读数学引言时,一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课文主题;二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并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三要抓住关键点和重要结论。(2)阅读数学概念时一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二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到正反例子或实物;三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阅读数学定理时一要注意定理的条件、结论和分析;二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三要弄清条件,联系类似定理。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四要结论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延伸。(4)阅读数学公式时一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二要明白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5)阅读数学例题时一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二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简捷、规范;三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根据这些,可以在数学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不同的数学内容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及阅读指导策略。对应不同的数学阅读的分类标准,不同的阅读群体与个体,将会出现不同的阅读方法。这说明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支配、影响综合的人与阅读对象交互的过程。

数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学阅读。主要有:(1)提出问题,编拟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2)在数学表达交流中培养阅读能力;(3)通过阅读引导、示范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4)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教学中的注意点概括有:一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二要及时反馈阅读信息;三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教学;四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改过去的“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还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利用阅读实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重引导、示范、指导,树立正确的数学阅读观,激发兴趣与动机、展现数学阅读的特点。

三、数学阅读的现状及价值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不下30万种,户均消费图书仅1.75本,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图书生产国,但同时可能是人均最少的阅读国。这表明:许多人在忙碌生活和工作压力下,远离了图书阅读,更远离了数学阅读。

在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关于“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一项的统计中前10位的都是如《平凡的世

界》一类的文学作品,其他的科技图书无一入围。至于“高技术“的生物科技、信息科技、航天技术的读物未引起很多关注。这种缺乏追踪新信息的弱点正是数学阅读的价值所在。

一项对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阅读的调查表明:一个班中只有4位同学(共37人)在以前有过几次数学阅读的经历。针对初中生升学考试的考查阅读能力的应用题解答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一道运用简单数学知识的题目,50%的同学放弃解答。有文献中对学生阅读语文、外语和数学课本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每天读外语的学生占90%,读语文的占85%,而读数学的只占20%。还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刚学过的数学教材一共有多少章,每章有几节。……尽管这些调查的范围不广,调查的内容不全面,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状况不乐观。

当前,新的理论、新的学科、新的信息层出不穷。学会对数学文本的阅读、对与数学相关材料的阅读,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力差,理解问题时经常发生错误和困难。重视数学阅读,对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4)数学阅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5)数学阅读有可能使数学不再难;(6)数学阅读有助于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曾做过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重要来源,必须重视教科书的阅读。很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特别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有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问题及展望

数学阅读正在逐步进入国际数学教育界的研究视野,成为国际上数学教育所关注的内容。美国ucsMP教材在前言中写道:“学生必须通过阅读以理解课程中的数学,广义地说,学生应学会读懂技术方面的相关内容”。该教材中专门设有“阅读理解”栏目,“阅读理解”中的问题与所属课时内容紧密联系。我国中学阶段的各类数学教材的章节最后中也设有“阅读材料”。这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

数学阅读在阅读中的缺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数学阅读的研究已经展开。但在总体上还不够深入,很多阅读方法的探究停留于经验层面。一些研究结果和内容移植于一般阅读与数学学习。研究方法与内容集中于调查现状和零星开展的数学阅读活动,需要加强实验研究,深入探索数学阅读的自身规律。数学阅读不像语文阅读那样备受人们青睐,面临数学阅读,有很多困难。如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期待数学阅读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篇5:课题成果概述

课题成果论述

邢台市桥西区第一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S0715051)是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4月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批准立项,属于市级立项课题,由桥西区第一中学韩桂书校长负责研究。在此之前,我校已经成功主持研究了四个“十五”课题研究,其中语文课题《如何实施初中作文素质教育》已经成功结题,该校教科研人员力量雄厚。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arvard Gardner)提出。美国哈佛多元智能教育研究院,将这一理论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密切结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大陆地区自90年代以来,对多元智能理论予以较多的介绍。《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念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引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更科学、更规范。在我省,涉足多元智能与中学语文教学应用研究者较少,而以此为课题展开系统科学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弊端依然严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仍然堪忧;学生主体性不足,创新素质贫乏。那么,如何克服现行课堂教学实践的种种弊端,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过程评价的多元化,成了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我校开展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该项课题的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多元智能与初中语文教学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多元智能应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以此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能;语文教学应以多元智能为手段,通过这一理论指导整合语文教学,从而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查了解现阶段多元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形 1

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初中语文活动训练的有效途径(3)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4)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多元互动的具体运作方式。具体包括探索初中学生与语文教科书、信息资料的互动方式,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内部的互动方式等项内容。

(2)研究语文活动训练的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等等。

(3)研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其教学设计的方法包括:注重口语交际,发展语言智能;加强阅读训练,促进数理智能;运用空间图表,开发空间智能;营造音乐氛围,培养音乐智能;增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利用小组合作,塑造人际交往智能;了解认知过程,开启自我认识智能。以上七点就是我们在这一方面具体研究的内容。

(4)研究语文教学的策略。为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活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供师生多元互动的学习机会;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3.课题研究特色

多元智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方法论体系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调整和修正实践方案,边实践,边研究,边解决实际问题,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顺利进行。2.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3.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四)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有七种,分别确定为: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2、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3、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4、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5、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6、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i intelligence),7、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语文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借助课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能力,传递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活动。

两年来,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反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及途径,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两年来辛苦、繁琐甚至有些枯燥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最深切的感受是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探究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及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目录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多元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多元互动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多元智能活动训练的探讨等。

1.理论成果

第一.探索出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新课程概念告诉我们,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环境等要素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运用频率最高、规则最强的是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1)学生与教科书、信息资料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指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2)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第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得、独立习得,而不重在知识的讲解或给出问题的答案。第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你在这一方面当老师,他在那一方面当老师,我在另一方面当老师,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是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3)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后,需要消化分析、过滤筛选,然后吸纳。这时,学生应该眼、手、口、心并用,即眼看、手指、口读、心想,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记忆。

第二.探索出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语文活动训练的途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智力和逻辑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想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就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等的差异,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使那些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通过创设各种智能活动情境,享受到“智能公平”。其具体途径包括:(1)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让多元智能教学走进课堂,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智能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语

文教材内容,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对课文的理解,绘出一幅幅形象直观的图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风景,配上一首首优美的曲子,自己动手参与设计具有相当气息的板书等等。(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在每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是发展多元智能的前提。第一、故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论是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将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学生接龙、改编、辩论、竞赛等形式,通过故事,既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也发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第二、课本剧。课本上有不少课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文剧进行表演。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听力和书面语,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演出一场课本剧,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交流与讨论、协调与配合能力,应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来确定角色。这样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让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第三、课堂实践活动。初中课文每单元后综合性学习版块内容丰富,教学中把它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根据每一个话题,先让学生分组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并让学生集思广益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确定活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小组,分组筹备,在老师的指导下交流汇报,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在这里,学生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在这里,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在这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发展。通过活动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出多元智能课堂。

第三.探索出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的方法。语文是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注重个性的发展,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教学设计的方法包括:

(1)注重口语交际,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判断内容、抓住中心主题,在听后针对重点进行概括;训练学会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做笔记、记重点。具体操作

中形式是多样的,如介绍自己或家乡、谈感想、表演话剧、小讨论、课前5分钟讲故事、对对联、说成语等,通过口语交际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

(2)加强阅读训练,促进数理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主要指推理和运算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阅读训练中,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根据文中已知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具有挑战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3)运用空间图表,开发空间智能。空间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利用手抄报,展示学生作品锻炼了学生空间构思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班级精神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说明文可以设计图表来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文则可以采用网络图理清课文脉络和要点。

(4)营造音乐氛围,培养音乐智能。音乐智能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教学的方式有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配乐朗诵课文。

(5)增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肢体运动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物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游戏活动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在玩中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在玩中看、听、说,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比如,常用的课本剧表演,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涵义,通过对话练习口语,通过扮演去熟练肢体语言。教材中往往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创设动态化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肢体动作的机会。

(6)利用小组合作,塑造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主要指与人相处、交往、合作,表现为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合作,预习时小组内成员一起搜集资料,上课时分工

展示。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和帮助,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还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7)了解认知过程,开启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老师往往都会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先拟一份提纲,确定写作要点、步骤与方法,预计文章的长度;写作初稿后自觉地检查或与同伴交换查阅,及时订正错别字和语句中的语法错误,改进表达方式;老师批改或自改或同学互批后能纠正错误、调整思路。

第四.探索出多元智能语文教学的策略。多元智能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这样几 个层次:能力的感知、能力的沟通、能力的传授、能力的综合运用。多元智能观与 语文教学理论关系密切,但其内涵比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更加丰富,发展学生的多元 智能已经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的重要举措。其教学策略分为:

(1)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多元智能环境有助于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教师针对学生的智能差异设计课堂情境,使学生自信、自赏,充分认识自己的强项,展示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长处。第一、运用多元智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除听、说、读、写外,可采用演唱、舞蹈、绘画、表演、制作等形式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第三、自我认识智能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往往意味这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不断地自我认识中推动语文教学。

(2)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改善学生智能的活动有很多,教师要因课因人而异。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创设恰当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提供跨越学科界限的专题素材,使学习资源更开放更丰富。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得晚些。不仅如此,每一个个体智力的结构也不相同。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

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4)提供师生多元互动的学习机会。人际沟通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多元互动、协同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观, 树立多元多维评价观。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立足多元智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学业进展。第一、借助《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展开评价,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推进语文素养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第二、确立评价方案。在常规语文教学中,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袋,重视形成性评价。走向多种多样的作品评价,走向基于情景化的过程评价,充分体现考评对于学生智能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完善功能。

2.实践成果

(1)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我校学生陆续获奖。2008年5月,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中,我校有7名学生获奖;2008年12月,在“中华魂”(心系奥运,健康成长)主题教育中,有11名学生获奖,其中一人获省级二等奖。(见附表)同时,在我校组织的各种大型事件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肯定。2009年4月5日,邢台市文明办在郭守敬广场组织的“纪念先贤公祭活动”中,我校129班的张叶荣同学发表了深情的演讲。这进一步印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今,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持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确态度,文学欣赏趣味更加健康向上,文化视野也日益开阔。这些语文素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检验。

(2)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如今,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持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确态度,文学欣赏趣味更加健康向上,文化视野也日益开阔。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检验。在我校组织的各种大型事件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肯定。如:2009年4月5日,邢台市文明办在郭守敬广场组织的“纪念先贤公祭活动”中,129班的张叶荣同学发表了深情的演讲。“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如今已经毕业的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成熟的思想,能够在自己 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创设一些愉悦身心的活动,让自己从一个依赖于家长、依赖于老师的小孩子,向一个主动、积极地生活的大学生转化。

3.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出现了一批科研成果。在三年来的教学研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策略更加科学规范,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意识普遍增强,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撰写教学论文十余篇。2008年6月,何秀春老师论文《语文阅读要严谨科学》在桥西区中学语文经验学习交流活动中获一等奖。2008年9月韩桂书校长的论文《多元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河北省教育刊物《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第九期)。2008年12月,何秀春老师在“中华魂”(心系奥运、健康成长)主题教育征文比赛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7月,崔淑娟老师论文《中学语文多元智能活动训练初探》发表在河北省教育刊物《学周刊》。2009年2月,韩桂书校长论文《多元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9年第1期)上再次发表。并于该年11月在“新中国60年基础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编号为884378)。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课题研究的开展,还加深了我们对多元智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认识,解决了一些有关理论问题。

4.巧妙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两者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指:创设情景——以目标激发动机;引导点拨——以引导促进转化;多元互动——借评价激励强化;达标测评——深层辅导发现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自主投入——认同目标质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自我生成——多元感悟强化;自我激励——品悟自主发展。这种层层深入的运作方式,有效地构建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并在科学的评价方式方面予以突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课题研究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语文教学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可以展开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附目录:

1.多元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发表)„„„„„„„韩桂书()2.多元互动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发表)„„„„„韩桂书()3.“多元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董志坤()4.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效„„„„„„„„„ 叶洪育()5.多元智能活动训练的探讨(已发表)„„„„„„„„„„„ 崔淑娟()6.多元智能语文教学设计„„„„„„„„„„„„„„„„ 张秋香()

7.多元智能语文教学策略的探讨„„„„„„„„„„„„„ 何秀春()8.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郝春梅()9.《黄河颂》多元智能教学设计„„„„„„„„„„„„„ 张秋香()10.《陋室铭》多元智能教学案例设计„„„„„„„„„„„张秋香()11.“献给母亲的歌”语文多元智能活动训练案例„„„„„„崔淑娟()12.“说成语故事比赛”语文多元智能活动训练案例„„„„„ 崔淑娟()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高,整体语文测试成绩明显进步。在2010年中考语文测试中,实验班学生语文总平均分达到96.57的好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赢得了全校教师的广泛赞誉,实验教师们更加振奋。

(七)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

课题成果将在全校各年级普遍推广,同时向桥西区各中学推广。

(八)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学校和提供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多元化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课堂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这其中的核心内容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认识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潜能都得到提高。诚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愉悦而又不乏挑战的环境中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简单活动优先原则。第二,操作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兴趣、先前经验等。第三,教学项目要在可利用的时间内完成。

篇6:鲁迅研究概述

鲁迅研究界的学术史意识是很强的,早在80年代出现了袁良骏的《鲁迅研究史》等学术史著作,世纪末的最后两年间又有鲁迅研究学术史专著问世。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王富仁著的《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年3月版)。该书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以鲁迅研究为中心,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文化思考。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鲁迅研究的学术专著,而且是一部罕见的有关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的历史研究著作。书中许多见解是非常独到、非常犀利的,目前出版的专门探讨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一些书籍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例如关于如何理解“思想家”这个概念的问题、鲁迅之所以称得上是现代中国伟大思想家的原因以及对鲁迅研究各个学派的剖析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全书主要运用的是社会历史的文化分析方法,把鲁迅研究史上出现的各种流派分成了十六七个派别,从政治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术成就等方面辨析其特征、深挖其内涵,又从历史主义的角度追述其兴起、演变、分化、衰落的轨迹,使鲁迅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历史脉络,把鲁迅研究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尚显得空疏和粗糙,缺少学术上的更为细致的梳理和学理上的更为深入的评析。

王吉鹏、李春林编著的《鲁迅世界性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一书,则是专门梳理和评述“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的专题性学术史。全书40万字,纵向从19的滥觞期一直到19的深化期贯通80年整,横向从鲁迅与俄国、苏联、东欧、德国、美国、英国一直到日本、印度涉及了鲁迅的全部外国文学接触面,无亏是一部空前系统、详尽、深入的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专史。

刘泰隆著的《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0月版)一书,又是一部地域性的鲁迅研究学术史。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化人移居广西桂林,使该城成为抗战文化中心城市之一,被誉为“桂林文化城”。而“文化城”里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就是聂绀弩、欧阳凡海等鲁迅研究专家在这里写作和出版了大量有份量、有深度的鲁迅研究论著,形成了一次鲁迅研究史上的高峰。该书正是以这一特定时段、特定地域为中心,对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索。可贵的是该书不仅有丰富的史述,还对《阿Q正传》、鲁迅杂文、鲁迅旧体诗等专题研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并由当时“桂林文化城”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全书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学术史著作的出版,表明了一门学科在走向自觉,就如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才能逐步成熟。横亘将近一个世纪的鲁迅研究,的确极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写出更为完善的学术史。

上一篇:高寿老人悼词下一篇:单身联谊会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