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2024-04-29

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2007-02-06 09:57:5

5今年××××县秋茧收烘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蚕茧价格高,蚕农增收多,缫丝企业生产风险大;茧丝绸产业发展是一喜三忧。

一喜:茧价创新高,蚕农得实惠。

今年秋茧行情看好,全县收购均价31元/公斤,最高茧价达33元/公斤,高于周边地区3-5元/公斤,较去年秋茧价格21元/公斤增长48%,创下了历史新高。全县今年蚕茧销售总产值达5000余万元,较去年3300万元,净增1700万元,增长51%,县内按养蚕户计算,户均净增收1100余元,这对我县广大蚕农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蚕农偿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对秋茧增收充满喜悦,也

增加了农民养蚕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一忧:鲜茧价格高,产业风险大。

鲜茧价格高位运作,而作为蚕茧终端产品的丝绸受人民币汇率、丝产品的出口限制,生丝价格波动频繁,去年每吨白厂丝的价格为17万元,今年初飙升至36万元,4月又突然下滑至21万元,今年8月以来暂时稳定在26万元的水平。按30元/公斤鲜茧匡算生产的白厂丝成本应在28万元左右。我县鲜茧收购价格与市场生丝价格出现严重倒挂,鲜茧价格虚高,蚕农对鲜茧价格期望值过高,一旦行情逆转,茧价大幅下跌,蚕农心理将会严重受挫;31元/公斤的收购价格更将给龙头企业生产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由于鲜茧价位虚高,产业链间利润分配失衡,缫丝企业破产,链条脱节,使茧丝绸产业陷入困境,蚕农也最终难逃劫难。

“借鉴历史,吸取教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国际市场丝绸的需求猛增,1994年上半年的供应缺口约50%左

右,国内丝价高达24万元/吨,当年我县蚕茧收购价格突破20元/公斤,蚕茧质量下降,质价背离。到1995年形势急转直下,由于茧质太差,出口量锐减,国内蚕茧严重供大于求,企业全面亏损,价格大幅下滑,茧价跌到4—6元/公斤,出现大面积毁桑、弃桑、桑园面积锐减,行业付出沉痛的代价。我县直到1999年茧丝绸改革,以××、××为龙头实行贸工农一体化,良好的体制促进了产业复苏和发展。

二忧:蚕茧市场乱,管理难到位。

我县从9月24日开秤收购秋茧,大批的茧贩子就纷纷出动,走乡串户收购,甚至到农户家帮助采摘,收购统茧、毛脚茧,还有茧贩子扬言只要是蚕茧16元/斤通吃,蚕农把上簇只有2-3天的蚕茧纷纷采摘出售,一时茧贩子明目张胆争购茧源,手估目测收购统茧,竞相提价,我县蚕茧市场空前“繁荣”。

收烘乱关键是管理难。蚕茧收烘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而且国家工商

总局等三部委和省工商局等三部门每年对蚕茧收烘都有具体规定,今年又分别以国商运发[2006]438号和*商运字[2006]*号文件对秋茧收烘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但由于关系未理顺,履责不到位,管理不得法,没有做到真抓真管,依法管理;甚至还有明管暗纵实收费的现象。认识错位、管理缺位,实际是为茧贩子开了绿灯,竞价收购,扰乱了市场秩序。而对重视质量提高,注重优质优价的龙头企业来说,不得不违心地采取应急措施,权宜之计。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质量意识差了,市场越来越乱。

三忧:质价相背离,持续发展难。

我县蚕桑生产近年来之所以从恢复性增长进入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政府采取政策引导,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得益于蚕农质量意识提高。而目前大批的茧贩子参与收购,特别是毛脚茧、统茧的收购,将造成茧质下降和原料浪费。这种茧价高位运行,价优质次,质价背离的售茧环境,加之收茧过程秩

序混乱,导致结果是蚕茧质量下降,蚕农质量意识动摇、淡化。在茧价虚高收购的背后只能是使蚕农受蒙,企业受损,不法者受益,让丝厂的成本增加或无法得到优质原料茧。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产业发展必将受到牵制,蚕农和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会影响企业与农户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茧丝绸产业无法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

几点建议:

价格的大起大落,使产业风险增加。在产销供求矛盾突出,行情非理性波动时,行业发展需要的是理性和睿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仍要管理蚕茧市场,严格市场准入,维护收购秩序;引导农企联合,培育蚕桑基地,提高蚕茧质量;建立有效机制,调节利润分配,共抵产业风险。

1、管理蚕茧市场,严格市场准入,维护收购秩序。政府须提高对蚕茧收购市场监督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真抓真管,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将市场管理纳入考核内容,对在管理中不作为的、明管暗纵的、执法不公的、以权谋私的,一经查实,按违纪论处,追究其责任;对在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通报表彰。蚕茧市场管理执法主体须严格按照《茧丝流通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从源头上严把市场准入关,对不合格的收购主体要及时清除出蚕茧收购市场,对未经资格认定和核准登记擅自从事蚕茧收购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各种无证经营的茧灶应出重拳,坚决查封、捣毁。只有建立和维护稳定有序的蚕茧收购秩序,茧丝绸产业才能确保良性发展。

2、引导农企联合,培育蚕桑基地,提高蚕茧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政策、价格等杠杆调节市场,促进蚕农蚕茧质量意识的提高;引导蚕农与企业联合,共同建设培育蚕桑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打破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具备收烘条件、经依法申报取

得收烘资格的,也可从事经营活动;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有胆识、有经验、有实力的业内人牵头组建民间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农企联合,建立行业规范,实行行业自律,实现自我发展。通过成立区域性行业协会并发挥其特殊作用,才能有效扭转鲜茧收购质价背离、价格大幅涨跌等不良现象。使茧丝绸产业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建立有效机制,调节利润分配,共抵产业风险。国家要建立茧丝绸储备制度,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理顺行业内部关系,是目前需要和最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扶持茧丝绸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等手段,调节蚕茧生产、加工、制丝、制绸等茧丝绸产业键条各环节间的利润分配平衡。使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避免蚕业生产的大起大落。

篇2: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免费公文网

“>茧丝绸产业化调研报告2010-06-29 18:23:3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茧丝绸产业化调研报告茧丝绸产业化调研报告(2)

*月*日,按照***关于农业产业化调研的安排,**和**前往蚕桑大镇**镇,“东桑西移”工程核心示范**村、**优质千亩示范园和**进行了调研,并与蚕农代表和企业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就茧丝绸产业的现状,发展前景,所面临的困难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茧丝绸产业的基本情况

**县是全省蚕桑重点县之一,也是全省优质茧基地县,全县现有桑园经统计约万亩,主要分布在**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等乡镇共40多个行政村,约万户,**年全县茧丝绸行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亿元,利税*万元,年发种量*万盒,产鲜茧*吨,产值*多万元,蚕茧收入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茧丝绸是我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年我县就实施了一体化改革,在产业管理体制、蚕茧收烘、技术推广、利益分配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在管理体制上,组建**公司,同时设立**办公室,合署办公,直属县政府领导和管理,负责全县茧丝绸生产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在蚕茧管理上,制定了《**县蚕茧收烘管理实施细则》,依法加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定点收购,凭证经营。在蚕桑生产上,确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成立县、镇、村、农户四级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全县组建了*个县级产业协会,*个基层蚕农协会。在分配机制上,龙头

企业缴纳桑改费、茧丝绸风险基金,专户存储、集中管理、分类使用。并对向企业提供优质蚕茧的蚕农实行“二次返利”和“风险补贴”。目前,全县有一家蚕种场可年产蚕种*万盒,两家茧丝绸龙头企业现有自动缫丝机*组,热风循环烘茧机*组。龙头企业**集团、**集团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茧丝绸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打造了“**”牌蚕丝系列产品,“*”牌白厂丝获得**名牌产品称号,龙头企业正在向服装、绢纺、蚕丝被、口食蚕蛹等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二、我县发展茧丝绸产业具有良好条件、难得机遇和很强竞争优势。

1、我县发展茧丝绸产业具有良好条件。一是具有自然和环境优势。我县位于**、**,属北亚热带温润温暖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无霜期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据中国蚕业评定,非常适合蚕桑产业的发展。二是具有充足的土地资

源。我县有可以利用栽桑的坡地、河滩、荒地约有**万亩,这些地方很适合栽桑,根据中央规定,退耕还林的要求,在河滩地和坡地栽桑养蚕不失为防洪固沙、绿化环境、保持水土的好途径。三是具有传统产业的优势。栽桑养蚕一直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全县*个乡镇,*个乡镇养蚕,蚕茧收入是山区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四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内*、*两家缫丝企业现有自动缫丝机*组,年需鲜茧*吨,目前产量仅*吨,缺口很大,必将带动茧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县茧丝绸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商务部巳将“东桑西移”工程作为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我省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蚕业发展中心区域。二是市场机遇。从目前的生产消费水平看,世界每年对纤维(包括人造纤维)消费的需求量多,但蚕丝作为一种高档消费品仅占%的比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国

内外市场对丝绸消费比例将逐年提高,茧丝绸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蚕农、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对目前的茧丝绸市场行情都有比较看好。

3、**县茧丝绸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县茧丝绸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培育了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第一,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集团、*集团在嘉兴设立的分公司专业从事丝绸产品交易,巳有多年操作经验,建立了大量稳定可靠的客户,蚕丝制品巳在*、*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公司,建立销售网络。

第二,有明显的质量优势。去年生丝平均等级稳定在4a+50级,比全省高1个等级,比周边县市高1个半等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有优越的机制优势。*县在我省率先进行了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企业进入蚕茧

市场直接收购,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原料茧成本价格,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缫丝企业为确保生产原料的正常供应,避免茧丝绸市场低迷时,蚕农弃桑毁桑,还制定了最低保护价,解决了蚕农后顾之忧,让蚕农养放心蚕,因而蚕桑生产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效益。

第四,有科学的管理优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创立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立建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篇3: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一、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

对于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价值链的概念

企业价值链分析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 目前已成为西方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

波特认为, 企业是一个可以用“链”表示的系统。 我们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 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 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二) 价值链的构成

价值链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 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 如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二是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 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见图1) 。

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但每一个环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 则与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的各环节的流转程序,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 上游环节的中心是产品, 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 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

(三) 战略环节和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 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 说到底, 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

价值链理论认为: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 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对于丝绸行业的企业来说, 战略环节就是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

二、基于价值链角度, 我国丝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目前我国丝绸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蚕茧生产方式落后, 丝绸产品结构不协调, 丝绸生产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研发设计能力较弱、缺乏创新, 丝绸品牌定位模糊、品牌运作落后, 用工成本上升、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

(一) 蚕茧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蚕茧的生产还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分户种养模式, 种桑养蚕尚未形成规模, 并且桑蚕品种改良、蚕病防治等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 蚕桑生产实用技术进步缓慢, 没有重大突破, 和其他行业相比, 明显落后。蚕业生产方式基本停留在20世纪初的状态, 主要依靠手工操作, 劳动强度大而生产效率低下。现在纺织业技术日新月异, 织造无梭化将进一步倒逼真丝原料要用好原料, 引起原料低质化的全面革新。因此, 目前我国蚕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已跟不上时代发展。

(二) 丝绸产品结构不协调

由于地方利益驱动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 小绢纺、小丝绵厂遍地开花, 丝、 绢纺、丝织生产能力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十分严重, 丝绸类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一方面款式新颖, 花色品种对路的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中低档产品多, 加工程度低, 品种单一, 低档化, 一般化, 雷同化。以原料支配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最终改变, 另外出口产品以半成品多、成品少, 低档多、高档少。

(三) 丝绸生产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长期以来, 我们只是作为丝绸产品最主要的原料生产地和产品加工地, 世界丝绸80% 左右的原材料由中国供应, 而品牌、设计、营销网络方面却牢牢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在国外被称为 “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加入WTO以后, 我国对丝绸并无配额限制, 国内丝绸企业靠国外订单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如果要做品牌的话, 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要投入, 还要承担设计、 销售等方面的风险。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权衡之下选择继续当国外丝绸品牌的廉价工场, 这一格局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丝绸行业的发展。

(四) 研发设计能力较弱, 缺乏创新

随着世界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 化纤仿真技术的不断突破, 蚕丝纤维继续受到激烈竞争与挑战, 特别是在克服蚕丝纤维产品易皱、易缩的弱点上, 至今还没有能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和对世界丝绸业发展起到突破性作用的产品。我国丝绸生产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 印染后整理水平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新产品研发设计上, 与国外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五) 丝绸品牌定位模糊, 品牌运作落后

近年来, 我国丝绸服装和家纺企业已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自主品牌的研发与建设中, 品牌建设取得一定的突破, 代表企业有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达利丝绸 (浙江) 有限公司、 杭州都锦生丝绸有限公司、江苏华佳投资集团、苏州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但从总体来说, 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在国际市场上缺少有知名度的品牌, 国际上驰名的品牌几乎没有。此外品牌定位宽泛, 市场细分不明确, 在国外客户开发能力上较为欠缺;市场营销渠道手段单一, 缺乏创意。未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组合营销策略, 产品市场推广效果不佳。

(六) 用工成本上升,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 我国丝绸产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 用工难度不断加大, 由于丝绸产业的某些环节如缫丝机械, 还是停留在30年前的手工操作阶段, 导致丝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很小, 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基于价值链角度的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了基于价值链角度的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应措施。

(一) 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企业利润取决于两个条件:用户对企业商品或服务所评估的价值量 (即顾客感知到的价值) 和企业生产的成本。如果用V表示顾客感知到的价值, P表示企业定出的市场价格, C表示生产成本, V-P为消费者剩余用, P-C为生产者剩余 (利润) , V-C为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 即为企业的价值创造 (见图2) 。

根据迈克尔·波特理论,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采取两种基本战略:一是低成本战略, 即通过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差异化战略, 即通过借助更佳的设计、功能、特色、质量等使产品更具有吸引力, 以使消费者认为该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结果使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作为纯天然蛋白质纤维的丝绸, 素有“纤维皇后”和“人体第二肌肤”美称, 不仅具有高贵、飘逸的外观, 更具有护肤、保健的内在品质, 符合当今绿色消费的潮流。因此, 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该放在差异化战略上。

(二) 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差异化战略

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差异化战略, 可从品牌、科技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

1. 实施品牌策略,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知名度、凝聚力、 竞争力, 是一个企业的生命, 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世纪。目前, 我国丝绸行业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我国丝绸品牌的发展要结合中国几千年的丝绸文化, 走“文化+ 品牌”特色之路, 初步形成几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际品牌, 以品牌产品“重塑”丝绸产品的形象。通过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让人们认识到丝绸产品与众不同的价值和高贵, 争得国际丝绸市场高档产品的席位。

2. 开发高品质、多功能的丝绸新品, 提高丝绸产品的技术含量

大力开发真丝高档产品, 提高真丝绸产品的抗皱性和防缩性, 增强织物的悬垂性。加大对蚕丝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的开发力度, 发挥多种纤维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克服丝绸产品原有的弱点, 树立丝绸消费的新形象。未来, 低碳经济作为主导, 将具有功能性、时尚感的天然、 环保的丝绸产品与传统丝绸文化相结合, 充分发挥蚕丝纤维特有的保健性、舒适性的功能。大力创造丝绸消费新领域, 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 紧紧围绕蚕丝纤维的特性, 在大力发展丝绸服装、头巾、领带的同时, 积极开发用丝量较大的如丝绸床上用品和装饰用丝绸产品等系列配套产品, 进一步提高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同时, 进一步开拓丝绸在包装、 保健、医药、食品、化妆品、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新用途。

3. 注重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 进一步提升丝绸产品的质量档次

目前中国产品之所以被沦为低档、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一是因为粗制滥造;二是因为缺乏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看其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间的竞争又越来越变成品牌、创意之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 在产品价值构成中, 原材料和劳动成本所占的份量越来越小, 而产品因个性需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如创意、设计、品牌等要素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 由此形成的合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丝绸是一个特殊的产品, 拥有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中国几千年的丝绸文化是丝绸产品发展的强劲底蕴, 丝绸产业要紧紧专注文化优势, 丝绸文化内涵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经推出了丝绸书、丝绸画、 宋锦的箱包等产品,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品质, 将具有功能性、时尚感的天然、环保的丝绸产品与传统丝绸文化相结合, 中国丝绸产业拥有将文化内涵转化为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巨大潜力。

因此, 将丝绸与文化创意相结合, 走出一条“传统产业+ 高科技+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将是我国未来丝绸产业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李朝胜.加强丝绸文化建设开创产业发展新局[N/OL].[2012-09-25].http://www.textile.hc360.com2012/09/26084.

[2]凌兰芳.关于中国丝绸转型升级的思考——在中国丝绸协会第六届二次理事会上的演讲[C/OL].[2012-12-08].http://www.oksilk.cn/new/19958447.html.

篇4:开启丝绸产业掘金时代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 杨永元:

众所周知,丝绸行业的发展有局限性,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产丝培绸为主的产业格局。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东部土地资源紧缺使沿海地区的种桑养蚕基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开始东桑西移,目前,我国桑丝的生产能力及茧丝大概有70%已经转移到西部。虽然规模上已经达到,但如果要提供优质的茧丝,拿出高品质的生丝,我们的原料基础还不够稳固。

我国沿海地区的丝绸企业在发展最终消费品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由于对市场分析把握不准,消费者需求没有完全被满足。开拓国内市场,我们要进一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摸准市场的脉络,拿出符合市场的商业营销模式,定好价格。

另外,宏观经济下行为行业企业带来的压力和生产技术上的挑战,依然存在。但是,我认为机遇就是挑战。世界产业链的转移为我们带来了机遇;新常态下的内销为国内市场的服务带来了机遇;“互联网+”为我们产业集约化和商品流通的商业渠道带来了机遇,这都将为丝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观点2丝绸也能玩众筹

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理事长 费建明:

近代以来,我国逐渐失去了世界丝绸产业的领先者地位。现在说我国是丝绸生产大国还勉强可以,但是说我们是丝绸生产强国,我觉得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况。在以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的中低端市场激烈竞争中,我们现在并不占有优势;高端面料特别是品牌效益强的丝绸制成品,我国与欧洲不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的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不得不面对出口优质原材料、进口高端制成品的局面。

中国丝绸行业要重返制高点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有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创意设计,二是要有领先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三是要有与替代品竞争的相对优势。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用先进技术缩小与替代品在制造成本上的差距,再运用绿色环保的概念才能达成。

我建议用众筹的方式解决行业的问题。

第一,选择在创意设计上较为先进的企业,大家一起出资对其众筹改造。被选定的企业,改造后的集团可以占10%的股份,其他90%的股份由行业若干企业认购,获得雄厚资金注入以后,该企业可以采取与世界顶尖设计师合作,或者并购世界知名设计机构的做法,很快在创意设计领域达到国际水平。这样的企业经过发展和运作以后将走向资本市场,最后参与众筹的所有企业都将获利。这个龙头企业可以采取大家票选的方式决定。

第二,选择几家生产技术较为领先的企业,采取同样众筹的方式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有了资金以后,要尽快引进技术,同时让有实力的创新团队对工艺不断创新,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第三,行业里的关键环节也可以通过众筹进行升级,把某个环节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尽快做上规模,使产品品质大幅提升,成本降低。只有集约化的生产才能保证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

中国要从丝绸生产大国向丝绸生产强国转变,关键是在丝绸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出现若干家巨型企业,我认为只有众筹的方式,才能尽快产生巨型的产业,才能实现丝绸产业的振兴。

观点3左手产业化,右手智能化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凌兰芳:

现在,生丝受到了其他纤维的挑战。生丝在整个纤维中的地位如何?在20世纪90年代,丝绸在纤维总量中占比约1.8‰,而现在,经过反复推敲验证,占比大约只有1‰。15年间,下降了0.8‰,几乎跌了一半,什么样的原因致使丝绸难敌其他纤维呢?

分析可知,丝绸的制造、印染、工艺都没有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在产业链两端遇到了困境。第一,在纤维的取得方面,棉、麻、毛等纤维的取得周期比较短,纺纱效率也很高,但是对生丝来说,却需要先种桑然后养蚕,进而抽丝,纤维的取得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劳动。第二,当前的缫丝技术和工艺,几乎全部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35年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工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丝绸的生产工艺目前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改变它。我们就此提出了两个目标,养蚕产业化和缫丝智能化,一个解决低效农业的问题,一个解决劳动力和劳动方法的大量消耗。

观点4这是产业联合共创品牌的时代

依文集团董事长 夏华:

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品牌,我们将永远面对挑战,这与时代无关。相比日本、西班牙,我认为纺织服装的首富更应出现在中国,中国有最好的原产地,最好的市场,有十几亿的消费群体,但中国的品牌却没有走出去,对此我们应该反思。

挑战就是机遇,这个时代真正面临的挑战,一个是产业品牌的建立,一个是零售品牌的重塑,这是产业联合共同创造品牌的时代。我用了三年时间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纺织服装产业的集合制造。如果一个产业不强,“中国丝绸”这个国家品牌不被全世界认同的话,任何一个个体品牌都很难成功。

中国最强的那块长板是我们的制造业,全世界很多奢侈品都由中国制造,但中国工厂却依旧艰难。我认为我们应重塑产业品牌,打造中国集体品牌,迟早有一天,全世界会把一个产业的尊严和荣耀还给中国。

观点5把丝绸从一块面料变成价值载体

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 屠红燕:

万事利创立40年,其中花了10年的时间,把丝绸从一块面料变成了艺术品,我觉得这也是一条发展道路。丝绸行业以前有很多做丝绸服装的企业,没有品牌,因为大家仅仅把丝绸作为面料,这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做面料,丝绸还可以承载更多。 文化+科技+品牌,我更愿意用这六个字对我们的行业进行重新的诠释,重新塑造我们的品牌。

万事利的发展,秉承着这样一个思路,特定群体+高端品质+全球设计。中国的纺织行业给爱马仕这样的奢侈品品牌提供面料,可以说,99%的好面料都出口给了国际品牌。但现在,我觉得中国的品牌已经有实力用好的面料,好的品质,好的设计,打造出品质一流的产品。

万事利集合了欧洲、意大利、法国、中国香港的设计师为自身服务,我觉得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消费者更了解、更知道我们的品牌,更知道我们的品质,我们中国也可以设计出好的产品,也可以利用世界的资源来为我们的品牌加分。

观点6后继无人,何谈传承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建华: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才,不管是传统技艺,还是普通的丝绸技艺,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后继无人。在高等院校,例如浙江丝绸工学院、苏州丝绸工业学院等院校,都已经没有这个专业的设置了。以后谁来继承丝绸后续发展的问题?这对很多古老的工艺来说,都比较紧迫。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当前,意大利制绸的成本比我们还低。在意大利制绸车间内,一个员工可看16台机器,效率是我们的8倍,但设计、品质均比我们高超。所以,我们的竞争力在哪里?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对鼎盛丝绸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挖掘传统技艺。

振兴丝绸产业,还要解决产业化方面的基础问题,比如设备。鼎盛一直不断引进世界顶尖设备,但后来我们发现,仅仅引进高端设备还是不够的,很多传统技艺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我们的技术团队都进行了设备的改造,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我们把宋锦推上了APEC会议现场。

篇5:象州丝绸产业园简介

象州县工业园区丝绸产业园简介

象州县丝绸产业园位于象州县工业园区石龙片区B区,占地2000亩。象州县是广西主要的蚕茧生产基地和来宾市最大的蚕茧生产县,产业园以此为依托,按照“拓展产业空间,完善产业链条,突出产业特色”的发展思路,将丝绸产业园打造成为来宾市的丝绸加工核心基地。产业园区交通便利,距来宾市68公里,距柳州市50公里,距南宁市265公里;在建的三江-北海、柳州-梧州高速公路,规划中的贺州-巴马高速公路以及柳州-肇庆高速铁路均途经园区;西江流域的柳江河、红水河、黔江于园区石龙片区交汇,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的船舶(大藤峡电站建成蓄水后常年可通行3000吨级的船舶),上通柳州,下达贵港、梧州、广州、香港。园区拟引进丝绸产业项目10多个,形成捻线丝→绢纺→织绸(梭织、针织)→印染→丝绸服装加工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重点发展4A级以上缫丝、捻丝、印染、服装、绢纺、真丝针织等加工业,加快发展丝毛混纺面料、针织丝衣、床上用品、装饰用品等,逐步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茧丝绸产业集群,实现象州县茧丝绸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达成投资意向的有两个项目:一是广西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在产业园内购置土地200亩左右投资建设印染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自治区批准的印染项目,项目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建成投产后主要提供炼白、染色、砂洗和印花等加工服务以及开展自营经销业务,预计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年纳税3000万元以上,可安排就业岗位400多个。目前已完成项目备案、可研报告、规划选址、红线图

绘制、项目总平面图的初步设计等手续,现正在开展土地清表等前期工作。二是广西象州县华蕙茧丝绸有限公司,在产业园购置土地80亩投资建设的茧丝绸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缫丝、捻线、织造、服装项目生产经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年纳税500万元,可解决800多人就业。已完成部分征地拆迁工作,正在全力开展征地工作。

篇6: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内容提要 由“雁行理论”发展而成的“雁行模式”,在二战以后的东亚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形成了“东亚奇迹”。新时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研究中,作为区域产业合作的典型模式,“雁行模式”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投资以及产业联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中国与中亚国家,依据“中国东部-中国中部-中国西部及中亚国家”的梯度发展层次,构建中国-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提供参考,以期有助于在未来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雁群阵型发展态势。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产业合作 雁行模式 中亚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3-0043-07

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致辞中,以“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来形容亚太国家应当“加强合作,展翅齐飞,共同引领世界经济的雁阵”。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是中国促进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广阔平台,也将为西亚、中亚以及欧洲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雁行模式”在东亚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时至今日,雁行模式理论对区域产业合作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中,可以参考东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雁行模式”,构建区域简单雁行模式及区域网络雁群阵型,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一、“雁行模式”的提出与东亚成功经验借鉴

“雁行模式”起源于日本学者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并经过山泽逸平、小岛清等学者的拓展,成为有效解释20世纪后期东亚经济高速发展的理论。“雁行模式”最初用于描述后起国家某一产业发展的过程,即在发展初期,后起国家资本匮乏、技术落后,通过向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并经历“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发展路线,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目的。“雁行模式”还有两个引申型,引申型1用来说明一国内不同产业的变化,即从国内消费品或低附加值制品的进口、生产和出口到资本品或高附加值制品的进口、生产和出口;引申型2用于研究产业的国际转移,表现为某一种产品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动态演化,依次在不同国家之间按顺序传导。

经过东亚地区实践,“雁行模式”形成经济方面的阶梯传递性、互补性和科技、资金及市场方面的依赖性,李建民:《21世纪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塑》,《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并表现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生产,以及按照“雁头”“雁身”“雁尾”次序发展的特点,即从日本、亚洲“四小龙”到东盟和中国大陆顺序走上工业化道路。“雁行模式”不仅带动了日本的经济重振,而且藉此亚洲“四小龙”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也逐步起飞。东亚地区一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地区,被世界称为“东亚奇迹”。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背景下,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区域经济合作通过不同区域的优势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经济增长的目的。“雁行模式”在东亚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强大的带动力,并在整合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虽然当前东亚地区“雁行模式”不再明显,但是东亚地区现行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离不开当初“雁行模式”对其经济发展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雁行模式”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合作模式。

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雁行模式”的可能性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而现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超越了古丝绸之路,是各国实现平等互利、共赢发展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产业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方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活力的体现。

1.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欧亚大陆,是涵盖世界最多人口、最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地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将重新推动亚欧经济的互联互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涵义深而范围广,对其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将有利于产业合作的模式研究。根据地域分布,可以大体上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三个层次:最广阔的区域是指亚欧经济片区,甚至辐射到北非区域,涵盖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其次是指在亚欧大陆桥周边区域的国家,但不包括欧盟,涵盖20多个国家,大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狭义也是最核心的区域范围是指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经贸交流合作的天然需求。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本文将以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研究代表,因为分析它们之间的产业合作模式不仅是重要的,也是迫切的,可以为类似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亚国家通常是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中亚五国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41.7%,虽比中国西北五省面积大,但其人口却不到6700万,仅相当于西北五省人口的2/3。中亚国家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边界长达3000多公里,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作为内陆国家,中亚国家需要中国的道路交通和港口发展出口贸易,而中国也将中亚国家视为西进战略的支点和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联亚太经济圈,西达欧洲经济圈,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形成一个凹陷带。中亚国家与中国西部地区地域相邻,具有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且有助于改变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均衡发展的局面。

2.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总量及人均GDP

从中国来看,2013年各省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差异明显。仅广东一省的GDP就占到全国总量的1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也存在明显的梯度差距,各地区GDP比约为3 ∶ 2 ∶ 1。在人均GDP上,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西部地区内的差异性很大,如果剔除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四川、陕西四个省市后,西部地区2013年的GDP仅有6000多亿元,而人均GDP还不到30000元。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经济水平从高到低呈现梯次分布。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1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中亚五国中,又以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总量为最多,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次之,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比较少。从人均GDP来看,则属哈萨克斯坦最大,且远高于其他国家,土库曼斯坦次之,中国处于第三位,这是由于中国东、中、西部极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中亚其他三国的人均GDP则较低。如果将中亚五国视为区域一体,其GDP总量约为3387.96亿美元,人均GDP约为5080美元,与中国西部地区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在增长率上,2013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仅为7.7%,增速较之前有所放缓;中亚五国的增长率均在5%以上,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2)贸易投资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已将近500亿美元(见表2)。特别是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增长了57.62%,体现出强劲的贸易合作需求。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从贸易结构上来看,双边贸易中主要以中国出口为主。中亚五国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并不发达,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采掘业为其主要部门。因此,中国向中亚五国主要出口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以及服装等日用品,而从中亚五国主要进口天然气、矿产品、棉花等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在直接投资方面,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6月,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240多亿元。中国目前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中亚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向西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国也已成为中亚国家合作的重要对象。投资领域上,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能源方面,如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在生产领域的投资规模还相对较小,但已日趋多元化,逐渐扩展到农业、交通、电信、电力和金融等行业。目前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其投资总量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仍较低,投资领域还没有充分扩大,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3.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梯度性与互补性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产业结构上也呈现出明显梯度性。从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来看,东部地区大多在第一产业上占比较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高于东部,第三产业却低于中部和西部。而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还未明显改善,农业占比约为1/5,原料工业比重较大,很多地区仍以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还不具备优势。通过表3的优势产业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中国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开采和有色金属制造为主,而中亚国家则以农牧业和开采业为主,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

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就与其展开了积极的经济合作,并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中亚国家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其石油、煤炭、天然气、稀有金属等藏储量居世界前列,可以为中国提供紧缺的资源,而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也可以为中亚国家的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亟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中亚国家也是粮食出口大国,可以弥补中国的农产品需求。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国家以农业和原料工业为发展重点,工业门类并不完整,需从外部大量进口生活资料,毕燕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0年,第9页。而中国的产品相对物美价廉,符合其消费水平。

可见,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双边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显著的产业梯度性和经济互补性,具有开展垂直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条件,这就为中国-中亚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雁行模式”的构建

“雁行模式”的构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地域接近,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降低,三是政治和政策环境基本相同。杨宏恩:《“雁行模式”的变化和政策建议》,《学术界》2006年第3期。由前文分析可知,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理位置毗邻,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梯度差异,而且都是比较开放的国家,符合“雁行模式”构建的一般条件。因此,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雁行模式”及相关理论指导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雁行模式”一方面强调每个经济体,如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独立性,使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成为群雁中的一只大雁;另一方面又利用跨国生产体系进行资源的整合,使每一只大雁都不会脱离“雁群”而成为孤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可以利用区位优势进行优化配置,发展适合本国的产业,在雁群中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获得经济增长。

1.产业合作的原则

产业合作中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和风险考量,因此在合作之前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避免损失。首先,在开展产业合作时,应充分了解合作环境,选择合适的合作领域。通过考察中亚各国的资源禀赋、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了解其产业发展状况,特别要重视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和经济体制。而在合作领域上,应优先选择能够满足彼此最现实和最迫切需求的契合点,追求共赢,为以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其次,在合作中要循序渐进,制定具体规划和目标。在中亚国家投资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接受能力,绝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产业合作寻求的是长远的发展,应结合现实,展望未来,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这其中,政府决策起到关键作用,需要中国和中亚国家积极参与到宏观设计和协商中,达成共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合作状态。

第三,要注重创新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突破了以往狭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更具包容性和发展性。因此,中国在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中,要在传统的合作模式范围外,拓展合作的方式方法,积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思想,在体制机制上勇于突破,在合作交流中敢于尝试,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2.“雁行模式”构造中的区域划分

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及产业条件,我们可以把中国和中亚国家大致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梯度区域,以便进行“雁行模式”的构造。

总体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普遍要好于中国中西部以及中亚国家,处于产业的高梯度区域。由于地处中国东部地区的河北省和海南省的经济表现稍差,我们将其划分到其他区域,而将其余的中国东部省份作为“雁头”。“雁尾”区域可以包括中国西部地区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中亚国家,这些地区或国家或者经济总量与人均GDP较小,或者在三次产业中表现出第一产业的较大占比。“雁中”地区可以包括中国的河北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及中部地区的八个省份,这些地区处于产业的中梯度区域,虽具有一定的资本和技术水平但却并不充足,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成本也较低,可以充分发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职能。“雁头”“雁中”“雁尾”三个区域,在地域上由东向西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大体呈现为由高到低,分别在“雁行模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产业链。

3.产业合作的实施步骤

“雁行模式”经过实践,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模式。同时,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模式,中国与中亚国家随着产业转移和合作的深入,将导致各地区产业发展按照“进口-进口替代-出口-直接投资-逆进口”的顺序在不同梯度区域间进行转换。但是产业合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进出口额的增长,还在于在产业合作中达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目的,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1)短期阶段

在短期内,应推进基础设施和能源的一体化,通过产业转移和贸易交流扩大合作能力。“雁头”区域要积极发展现有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出口,积累投资资本,并转移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雁中”区域,需要积极承接“雁头”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城市投资环境,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培育产业基地,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和效率。“雁尾”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应当积极发展贸易合作,多元化产业类型,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

在合作内容上,应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条能源交通通道,要加快构建区域之间的交通通信网络。能源资源开发是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重点,也是双方利益互补的最大需求。“雁尾”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支持“雁头”区域的资源需求。“雁头”区域具有较多的资金和技术,可以支持“雁尾”区域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其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提供必需的生产设备和生活必需品等。而在其他领域,可以开展旅游业、教育业的合作,当做第三产业的一个突破点,通过旅游、留学等创造更多的贸易投资、文化交流机会,促进各方人民的了解,为经济合作带来较大的外部效应。在合作地域范围上,要以交通干线和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中期阶段

在中期阶段,应当推进贸易和投资的一体化,并扩大合作范围,形成一个合理的、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雁头”区域积累足够的资本,可以向“雁中”地区转移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雁尾”地区增加直接投资,利用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深化产业链,形成全面的生产网络。“雁中”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熟后,可以向其他区域提供产品,并向“雁尾”地区转移出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雁尾”地区则可以在能源基地之外,尝试建立制造业基地,与“雁头”地区通过合资开发、参股投资等方式,拓展产业合作领域。

在合作领域上,可以选择制造业等工业领域。这时候一方面更注重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程度的深化。在制造业领域,可通过直接投资或建设生产基地,培养熟练劳动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要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出口深加工的产品。同时,加强人才交流,加强城市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合作地域范围上,要充分发挥增长极的作用,通过通道的顺畅,将轴上的城市联结,带动区域和产业全面发展。

(3)长期阶段

在长期阶段,应当推进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包括金融、政策等方面。形成多边互补、垂直与水平分工交织的区域分工网络,注重提升技术和效率,增强产业区域联系。“雁头”区域经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较高的产业水平,需要进行技术转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雁中”地区经过发展积累了一定资金,可以进行对外投资,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雁尾”区域则在原材料出口之外形成了更多优势产业,例如通过制造业形成新的发展点,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向外出口。

在合作领域上,要向第一、二、三产业扩展。经济带的形成需要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的广泛交流,需要城市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所以,长期中的产业合作需要向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合作领域,在能源、矿产资源、农业、电力通信、交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外,可以加强在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产业合作进入到深层次阶段,就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这时可以加强各方面的磋商,推动建设自贸区的谈判,以制度化安排推动经济的一体化。在中国东南部有中国-东盟自贸区,东部有上海自贸区,同样,在西部地区有必要设立中国-中亚自贸区,通过优惠政策安排形成高效合作,吸引更多国家和企业的加入。

自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进入完善阶段,目标是形成全球一体化的战略平台。白永秀、吴航、王泽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依据、目标及实现步骤》,《人文杂志》2014年第9期。不仅要构建中国-中亚“雁行模式”,还要积极形成其他国家之间的“雁行模式”,共同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雁群阵型。这种多重的、网络状的雁群阵型不仅包括区域内的“雁行模式”,也包括跨区域的“雁行模式”。当不是一个国家孤雁单飞,而是许多国家群雁共行时,这种网络化的多元分工形式,以及全局的、合作的发展模式,通过彼此借力能够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这就避免了单一分工形成的同质竞争,也不必然按照某一固定次序获得经济发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雁群阵型,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上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有利于维持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为实现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跨越发展提供可能。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雁行模式”的保障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国家数较多,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往往不具有制度性约束,如果不建立一些保障机制,合作极有可能会因为各种障碍而流于形式。所以,在具体产业合作模式之外,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来推进“雁行模式”的顺利实行。

1.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并不全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在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的中间凹陷段,政府推动产业合作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政府需要对产业合作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避免区域过度竞争导致低效率;其次,为企业搭建合作的平台,例如亚欧博览会;第三,简化行政部门的审批手续,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进出口贸易。而产业合作中的企业,作为具体实行合作的主体,应当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并熟悉市场动态,调查消费者需求,发现商机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2.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机制包括书面的法律、合约、协议、声明等,也包括实现这些共识的各种会议、组织、协会、园区等载体。具备可遵循的规范有利于减少产业合作中的纠纷,最大程度化解矛盾。这种制度应当是多层次的,可以参考东盟的合作机制,包括最高层的首脑会议负责决策,部长级会议负责磋商协议,常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以及论坛、峰会等对话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已经获得了沿线国家一定的认可,并在国内举办了许多论坛、学术研讨会等,但是还没有统一的机构或组织进行安排决策。在形成共同的制度之前,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协议,如WTO规范、上合组织框架、其他双边协议等,协调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尽早开展沟通,形成多边的适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各种规范。

3.利益共享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国家、人口众多,高度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不同文化交织,在这种条件下开展产业合作,具有很大难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成为必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利益共享内涵丰富。首先,合作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不受大国小国的限制;其次,需要以信任为基础,在可持续的合作中互惠互利,建立长远的伙伴关系;再次,国际之间可以通过补贴援助、优惠政策等,帮助弱势国家发展经济,通过提高其经济水平来扩大合作领域,实现共同繁荣。

4.金融支持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开展必然伴随大量基础设施、生产园区的建设,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必然会需要大量贷款,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开展合作项目的重要保障。金融支持体现在多方面,首先,需要有官方的国际基金或国际银行为产业合作提供服务;其次,要推动商业银行合作,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提供服务;再次,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增多,可以推动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进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和发展,增强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历史意义。在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必将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中国新的总体区域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开展其他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中亚“雁行模式”的构建作为一种探索,为沿线国家产业合作提供参考,也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雁群阵型的形成提供可能。在新时期,中国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自己的一份优势,并努力承担起大国责任,发现和创造合作机会,鼓励各国主动参与其中,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设计下一篇:社团面试问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