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楚国丝绸发展的分析

2022-09-11

一、引言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1] ,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了绢片和丝带,表明距今47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缫丝织造的技术。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纺轮,表明在相当的历史年代里,楚地也有十分发达的织造业。中国也是漆器的故乡,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漆木碗,这是世界上第一件利用天然漆液装饰器皿的例证。总之,髹漆工艺是中华民族一个极其古老的艺术传统。

二、丝绸的种类

根据我国相关史料文件以及考古记录,楚国丝织品种类繁多,织法各不相同。先秦丝绸几乎所有种类都被楚国所包含。细分起来,有绢、组、锦、毂等进十种品类。而江陵马山1号楚墓就出土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纱指方孔纱,颜色表现多为深褐,用法为衣服的里料、汗巾和手帕等。

縠在结构组织上与纱相同,指平纹熟丝织品。皱褶浮于表面,纤维细致,轻薄如纸。目前最早的縠于长沙左家塘44号墓被发现,是一块浅棕色绉纱。

绢是楚国常见的丝绸品种,指质地细薄的平纹织物。虽有染色的色绢,但最多的还是白色。代表文物为绢底《人物御龙图》,于长沙子弹1号楚墓出土。

缟指生丝平织、素白细密的丝绸;纨与缟相似,区别为缟更加细腻且富有光泽;绨则是经染色后的平纹有光泽丝绸。以上三种丝绸均在随县曾侯乙墓中被发现。

锦是以彩色丝线用平纹或斜纹的多重或多层方式织就的提花织物,文献中常以“狐衾”和“锦衣”并称,可见其华贵。锦的提花技术十分复杂,织造时,按照设计图用提花综控制经线的沉浮织出花纹,花纹越大,技术难度也就越高。锦有经二重锦、经三重锦和纬二重锦等;纬锦是在经锦的基础上经过改良的产物。而楚国纬锦的出土,有力地纠正了过去所谓纬锦始于唐代的说法。楚锦种类繁多。其中多采用浅棕、深棕、朱、红、土、浅黄等颜色,均属暖色调的范畴。从图案上看,有对龙对风纹、风鸟凫几何纹、风鸟菱形纹锦、舞人动物纹等。这些图案均见于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丝绸上。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其中田猎纹绦与龙凤纹绦引人注目。

三、丝绸的纹样

楚国的织造纹样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几何骨骼填充各种人物、动物的组合纹样,这一种以舞人动物锦纹、田猎纹绦、龙凤纹绦为代表。舞人动物锦纹由7个呈三角形的基本型组成,龙做爬行的姿态,风鸟则展翅昂首,麒麟饰羽状花纹。纹样的主体是侧身而立的人物,头戴冠,后垂缨,身着长袍,双手高举过头,翩翩起舞。田猎纹绦的地组织为深棕色,花纬有土黄、钴蓝、深棕三色。纹饰又四个菱形组成,其间有二人御车弯弓追逐猎物,奔鹿仓皇逃命,武士执剑、盾与野兽搏斗等场面。龙凤纹绦的图案也是菱形,由三块连接组成。右起第一个菱形内是一对龙,各自作回首状,足下践一动物。第二个菱形内是一对长尾龙,两龙之间填充一组左右对称的几何形。第三个菱形内是躯体弯曲相对的凤鸟。各菱形的空隙内还分别填充了三角形、人形和展翅的鸟形。龙凤纹绦的色彩与田猎纹绦相似。

第二,散点式排列的小几何纹。

第三,几何组合纹。

后两类纹样以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的经锦,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杯纹绮、菱纹绮为代表。而三类图案中以人物和动物组合的纹样最为人称道。

楚国丝绸上的各种几何图样上,绝大多数采用了四折见方的菱形。这些菱形蜿蜒曲折、交错不一、纷繁复杂、又相套有序,它们与三角形纹、六角形纹、十字纹等几何纹相映成趣。借用张正明的一句话:“虽奇诡如迷宫,而由菱形统摄,似乎楚人有意要把折线之美表现到无以附加的程度”[2] 。

四、意义与总结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是最能概括中国文化的精神的。而在荆楚文化中,更是有着显著的表现,屈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开国创业时,“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影随形,但随着政权的巩固、物质的发展,当权者便心生倦怠,国家也慢慢走向消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对以上情形的最好概括。然而,荆楚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不仅仅是开国时“自强不息”,国家不幸消亡后,这种精神不灭反增。屈原早年受楚怀王重用,后来却为奸人所害,面对流放边疆的命运、复兴无望的国家、对故乡的不舍,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自沉于汨罗江!这种独特的民族气节与精神气质,使得“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鲁迅语)[3] 。

丝织业不仅是一个国家物质生产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品格、精神面貌的反映。据记载,在公元462年的日本,雄略天皇为了实现自己“衣冠之国”的梦想,命令皇后皇妃亲自养蚕,并聘用汉族匠师加以指导,但汉族匠师毕竟人数有限,能得以传授的日本匠师少之又少。宫廷需求仍然难得满足。雄略天皇在42年后病逝,临终前的遗嘱中说道:“个人病逝,此乃人生常份,何足言及。但宫廷朝野衣冠未得鲜丽……惟以留恨。”衣袍服装的织功、选材、纹样,无不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节,也难怪雄略天皇如此看重华丽的衣冠。反观春秋末期以后的任何一位楚国国君,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恐怕都不会因为“衣冠未得鲜丽”而抱憾终生,君不见楚庄王的爱马都“衣以文秀”,何况泱泱大国之君?

摘要:丝绸是中华文明的发明创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楚国丝织业的水平代表了代表了当时丝织工艺技术的最高成就,以其精良的制作,繁多的种类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从纹样、材质及表现手法三方面入手,分析丝绸艺术在古楚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的原因,进而为现代丝绸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丝绸,织造种类,纹样,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勇民.楚文化精神非常当代[J].长江日报:读+周刊,2014.

[2] 邵学海.激情浪漫:楚国的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郝日虹.考古发现推动楚文化研究[J].和讯网: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3.

上一篇:南圣河大桥空心薄壁墩滑式翻模施工质量控制下一篇:投影面的垂直面上圆的轴测投影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