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2024-04-12

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通用13篇)

篇1: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

(一)我常常在思考:距离是什么?有时候,两个人相离并不远,但有人会说:他们相距很远;有时候,两个人相隔千山万水,但却有人说: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我搞不懂,我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是距离?或许距离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吧。

我和爸爸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距离(也许只是我认为)。

面对爸爸,我总是没有面对妈妈时的那种轻松自如,那种可以展现真实的自我的感觉。在妈妈面前,我可以尽情地撒骄,可以不断地提要求甚至可以和妈妈吵嘴,而在爸爸面前,心的深处好嫌有一种东西拘束着我,让我变得不自然,变得特别的小心,不敢撒骄不敢提要求,更不用说是吵嘴了。我说不清楚它是什么,或许它就是所谓的距离感。

如果我和爸爸之间真的存在着距离,那么这种距离为什么会产生呢?是因为爸爸很凶?是因为爸爸和我是异性?还是因为爸爸不够爱我?不,都不是。我想也许是因为他——是“爸爸”。是啊,在多数家庭中爸爸总是在扮演着黑脸的角色,总是给予我们严厉的爱,而妈妈,也许是爱得不够理智,轻易就能变成溺爱。这时候总需要爸爸那严厉的爱把我们从溺爱中拉出来。

爸爸妈妈的爱的表达方式总是截然不同。爸爸的爱是深沉的,是埋藏在心底的,是不易被发现的,而妈妈的爱总是来得太直接,一点也不遮掩。这两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让我们觉得和妈妈是最紧密的,和爸爸却是有距离的。

和爸爸之间的距离的形成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需要的,那就让这样的距离保持下去吧!对爸爸只要理解足矣!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

(二)累了吗?深呼吸一下,放上手中的活,休息一下吧。在茫茫人海之中,能见到你,也算有缘。你也许是父亲,好久没和你谈心了,每天忙里忙外,吃了饭便跑出门外,说为了这个家,我多想和你好好聊聊。

你也许是老师,每天给我们上课,却不见你说任何一句鼓励我的话,我知道我成绩的确不怎么好,可你也不应该不管我啊。小时候,老师您在我心中是多么神圣,但现在真人间便有了神与人的距离。

你也许是我的同学,每天进进出出,擦身而过,眼角却只看到你熬夜后黑眼圈,为分数而忙碌的你,能否放下手中的笔,和我好好畅谈一下苦衷和愿望,来一次亲切的拥抱。可是,你深沉的眸子中,却只有卷子和答案。

走在大街上,你低着头不知去往何处。五百年的擦身而过,才换来今生的一次回眸。请你抬起头,看我一眼吧。

我的世界少了你,像一座冰窖一样,只有寒气与单调,一个人,好冷,好暗。

在这座城里住了好些年了,才发现,这里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怀着心事,不愿吐露,或是早已被尘封。

山外山,涟漪如河川,楼外楼,酌酒梦红楼,浮泊溪流,桨依水连波,独断寒桥雪,孤灯照入眠。雕花暖,明月垂树间,举杯对月空独饮,叹曰:故人知何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境,他的心里早只有一潭死水,结了冰的死水。他多么希望听见有人能回应他的呼唤。

一声问候,一个祝福,一个关爱的眼神,便能溶化你我之间的心结,为什么没有人去做?

是啊,我想知道,你与我,到底有多远。

后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或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

(三)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天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往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稀薄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唔面,心与心永恒相连。

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雾里看花,楼头望月,芳草更得更远而生,地平线在远处走近还远,长距离生发美感受,生发诱惑,生发想象,生发无穷的期盼与追求;鱼翔水里,蜂落蕊中,轻轻地贴着你的脸,融入你的心房,零距离使人融,使人亲切,使人幸福,使人与人产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产生情的雨露,产生真实可掬的美妙感觉。

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你时很近。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进放,一张薄透的纸也让人终生相融,咫尺天涯,对面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常是美丽的错误码率,距离短短,将人生拉得迢迢又远远;短短距离,将情感推得长长又遥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端与那端,流水滔滔,白云悠悠。手与手不能相牵。梦与梦却日日相连;眼与眼不能对望,心与心却时时交错。关山千万重,阻不断绵绵的思念;水路千万里,隔不开苦苦的牵挂。距离是思念与牵挂的生产线,大批量地生产人生最真挚最热烈的爱怨交织与悲欢交集的情感。距离是一块橡皮,拉长,感情才有绷紧的张力;距离是一张弦弓,拉长,感情才有冲动的欲望;距离是一根弹簧,拉长,感情才有接近的期求。如果人对鲜花已经熟视无睹,那么鲜花,你不必四季开放,你可以隔着冬夏,待到养大才灿烂开放;如果人对鲜花已经举伞躲避,那么鲜花,你不必日日光临,你可以隔着风雨,隔着霜雪,待到冬后才倾情明媚。在爱情缺乏少许情的时候,你该要的也许不是接近,而是疏远;在亲情乏至的时候,你应该也许不是厮守,而是分开。

零距离让人亲密,也产生摩擦;长距离产生思念,也让人遗忘。距离是烦人的鬼怪,距离也是撩人的精灵;距离是碰伤感情的恶魔,距离也是愈合伤口的天使。走吧,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远方才有梦想;来吧,陌生的地方没有感情,故乡才是门宿。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我们不倦跋涉,在跋涉中感受风景,感受生活,感受酸甜苦辣;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离,我们不倦奔走,在奔走中体验过去,体验现在,体验悲欢祸福;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我们不倦往来,在往来中品尝苦恼,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备的喜怒哀乐。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就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篇2: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当我拿着苹果四代,而你拿着四袋苹果。这是当今网友对现在苹果手机的调侃。静下来想一想,距离在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的,距离给我的生活带来美好,带来青涩童年的回忆。

喜欢每天看着钟走上去往学校的路上去上学,因为算准了时间可以遇上你。喜欢偷偷的埋头走在你后面,装作专心看路而没有发现你的存在。而你总是酷酷地戴着耳机昂首走路,不会发现我。保持着距离,我总是在你身后十步远的路上。我想,我和你的距离也就是十步吧。老师换座位了,惊喜地发现老师把我和你排在了一起。退出挤成一团看座位表的同学们,我低下头窃喜。一本正经地将书本、书包放在你位子的旁边,我低下头,为了隐藏我忍不住的笑意。脑子里播放着如童话般美好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幻想着与同桌的你以后的美好时光。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放声高歌,日子真的很美好,因为有你。

上课总会不专心,偷偷望着桌上的“三八线”,我和你的距离可能只有几十厘米吧。线的那边就是你的手肘,往上就是你听课时专注的眼神。距离越来越小,不求与你很近,只希望抬眼能看到你。

秋游,我总是跟着你后面玩。过山车挑你的后座,忍着不尖叫就是不想让你发现我的存在。为了跟着你,我连最想坐的摩天轮都舍弃了。现在想想,当初自己真是傻得够可以了。小学毕业了,我们各奔东西。初二时的小学聚会,我又看到了你。彼此生疏的笑,忘却曾经同桌的时光。距离,越来越远。曾经迷上《夏至未至》,渴望自己也有一段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感情,然而童年的回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深刻。

距离产生美,我们从来没有接近过,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傻傻的痴想。正是距离给我这一段青涩的回忆,感谢距离,给我一个梦幻的回忆。

篇3: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策略一:课前参与, 充分激活已有活动经验, 为探究新知打开通道

课前,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向学生提出指向性明确的信息收集与整理任务, 促使学生参与到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 为课堂探究新知、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好准备。

高年级学生有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等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将相关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进行筛选、比较和整合, 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或许是模糊不清的, 或许是稚嫩片面的, 但它们必定会成为探究新知的经验基础, 是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必经阶段。

学习本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积累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验;在二年级积累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和用东、西、南、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以及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与其他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的经验;在五年级积累了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位置的经验。课前让学生经历搜集确定位置相关信息的过程, 并在整合既有经验的思维过程进行体会和感悟, 能够形成表象: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既可以用方向确定, 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但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有参照标准, 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如:用方向确定位置时需要有参照物, 用数对表示时必须是纵向、横向同时考虑。通过对未知信息的搜集和了解, 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 也能够形成表象:确定位置方法是多样的, 不同确定位置的要求需要选择不同标准。如:锁定物体位置时既能用GPS定位, 也可以用经纬二维定位法等。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积累了实践活动经验, 学生在形成表象的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对学生进行“确定位置”的进一步探究会产生很大影响。

“课前参与”作为一种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必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经验筛检整合的过程。只有这样, “课前参与”才能为新知的探究积累相关经验,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为了保证课前活动的效果, 需要注意:

所谓基本数学经验, 当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只有这样, “课前参与”才能为新知的探究积累相关经验,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1.指向明确, 针对性强。课前参与的活动形式多样:操作实验、搜集信息、调查访问, 等等。不管哪种活动形式, 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课前搜集信息为例,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信息有什么用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如搜集信息时, 我们在课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要搜集的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的信息;搜集的途径, 可以采用回顾旧有知识、查阅资料、向他人咨询等方式。如果考虑搜集的信息量太过庞杂, 要把学生分好小组, 给每个小组分配好搜集的任务。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明确的搜集目标能帮助学生把握信息的重点。

2.筛检整合, 初步感悟。这里既有对所参与活动结果 (信息) 的整合, 也有对已有活动经验的筛检整合。当然, 更多的是两项整合的融合。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必须进行筛检整合, 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 促进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重组和提升已有经验。搜集信息时, 学生搜集的信息可能是旧有知识, 可能是来自于查阅资料, 这些信息是以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状态存在, 因此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检和整合。在交流和比较中, 让学生谈谈通过搜集信息对确定位置的感想,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选择和摒弃信息的理由。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 他们能够加深原有的相关体验, 并在提升经验中明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要确切地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需要多个条件来固定某个点的位置。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策略二:课上体悟, 在充分经历新知探究过程中, 形成新经验

体, 就是体会、体验;悟, 就是感悟、领悟。学生有课前整理信息的经验基础, 课堂学习时, 他们就会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中,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观察思考、比较分析、讨论交流、操作实践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不断体悟, 将原有经验调整、组合并重建, 逐步完善并积累新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形象向抽象转型的特点, 其体悟的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我们要遵循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以形象为依托, 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完成向抽象的飞跃。经历飞跃的过程中, 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体和悟, 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奠定基础。

【片断一:借助课前活动经验引出探究的问题。】

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 我们聚在一起到海上游玩。分为五个组, 一个组驻守在基地上接应, 另外四个组从基地出海去游玩。

(学生快速分为五组, 并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组。)

师:海上天气突变, 第一小组需要向基地请求支援。结合课前搜集整理的信息, 想想他们应该怎样汇报自己的位置。 (学生思考后准备全班交流。)

师:救援组的同学在听到求救信息后, 认为可以出发的就可以走了, 其他同学判断他是否是个合格的救援员。

本环节用假设情景和方位图的结合, 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与想象参半的思维背景, 为学生获得“确定位置”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开门见山的呈现方式源于课前信息的整理, 学生是有相关经验作准备的。如此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也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为后继学习过程中的体悟、积累经验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结合“确定位置”的经验, 尝试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并让救援组的学生根据求救信息自主判断能否出发, 同时号召其他学生评判救援组员是否合格。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 旨在让学生亲历实践, 并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思维活动, 不断加深体悟, 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中,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将原有确定位置的经验加以调整、组合并重建, 形成新的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

【片断二:交流体验, 在新旧知识交织融合中实现经验重组。】

生1:要说清自己的方向, 也就是北偏东。救援组个别同学出列后, 又返回。

师:你咋又飞回来了?小声告诉我。 (学生小声说理由, 其他同学猜测。)

生2:还得知道路程是多远, 否则都不知道飞到哪儿停……

(其他学生赞同, 有部分救援组同学出列, 其中有少部分人又返回。)

师:不是告诉北偏东和实际距离了吗, 咋又回来了?

生3:只知道方向和距离还是不行, 因为在北和东之间所有的区域都属于南偏东。如果以这个距离作半径, 以基地为圆心, 从纵轴到横轴在北和东之间画一条弧线, 可以找到无数个点。飞机要是出发救援, 无法找到确切的点的位置。只能沿着这条弧线飞行, 很费时。 (师生共同鼓掌)

生4:有方向和距离了, 还是不能确定第一组的位置, 究竟要怎么办才能一下子找到他们呢?

生1的发言显然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上的, 这个经验也是学生探究新知的起点经验, 为所有学生接受。当救援组个别学生出列准备出发又折回后, 这一举动迅速点燃了学生的体悟激情。体悟伴随着思维火花出现, 学生的既有经验遭遇了第一次冲击, 迅速在需要汇报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寻找还需要些什么。有了现场的操作实践,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很快就会调动另一知识经验——实际距离。第一次冲击, 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出第一步, 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思维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基本活动经验也经历了第一次重组, 即方向和实际距离的结合有可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确定了方向和实际距离, 少部分救援组的学生出发了。出发的学生中有几个学生再次折回后, 我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 又一次燃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学生自主研讨分析, 并在比较中得到了生3和生4的精彩回答, 使课堂教学越来越靠近本课探究的根本。特别是生3运用画圆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将已有经验发挥到了极致, 从而引发了生4的问题, 也是全班学生的疑惑。此时学生会对经历过一次重组的确定位置的经验, 再次产生不确定感, 从而产生迫切的探求的欲望。

【片断三:回应课前参与, 在辨析中加深体悟, 促进经验再生。】

师:想想课前已搜集的信息, 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5:课前搜集信息, 知道雷达扫描有俯仰角的区别, 而且还有的雷达是360°扫描的。如果把角度移到这个平面图上来, 用北或东为0刻度线, 确定第一组所在的位置与北或东轴的角度, 这样的方向就固定不变了。

师:采用这个方法试试。不过, 既然描述方向是以南北轴为基准的, 在测量夹角时为了统一标准, 依然用南北轴和0刻度线重合。在你的作业纸上找到第一组的确切位置。

经过一系列的深刻思考、集体交流和激烈辩论等活动, 引发了学生二次创新思维——引入角度。学生在运用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继续加深体悟, 逐渐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在原有的经验体系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片断四:回顾整理, 固着新经验。】

师:回顾确定位置的过程, 想一想在这样的图上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在描述时会提醒好朋友注意什么?

生 (齐答) :需要知道方向、角度、实际距离……

回顾与整理是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任何一节课都应该强调让学生“回头看一看, 想一想, 再理一理”, 在深度思考中体会和感悟, 使获得的经验更稳固。

学生在运用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继续加深体悟, 逐渐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在原有的经验体系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课上体悟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只有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亲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在进一步的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对获得经验的回顾整理, 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的方式, 使新经验融入原有经验体系, 逐步完善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我们需要注意:

1.尊重经验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创设能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只有保证思维活动的高效, 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质量。

2.注重回顾整理, 强调体验感悟。所有的体验和感悟必须要经过回顾, 才能深化和巩固经历探究过程中生成的“经验点”。通过整理这些“经验点”, 促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并通过调整和重组的方式向原有经验体系中渗透, 顺利完成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策略三:课后实践, 促使新经验在多样场域中逐步积累与形成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 而经验的应用又可以促进经验的发展和积累。所谓课后实践, 就是将在课堂上体悟出来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再次应用于实践, 将静态的经验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以此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经验、发展经验、积累经验的目的。

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地思考”是思维经验的核心, 把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形成思维经验的重要途径。操作就是一座很好的“桥梁”。教师要利用课后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操作基础上通过多样场域下的不断实践达到发展和积累思维经验的目的。

课堂教学结束后, 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观测点, 小组合作,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 自己制作一个比较精确的学校平面图, 并进行集体展评和交流活动。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亲历“做”的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感性经验背后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避免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从感性经验中获取理性经验,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促进思维经验的积累。为此, 课后实践需要注意:

1.遵循认知规律, 规划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要遵循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 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运用和推广既有经验,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及时评价反馈, 有效积累经验。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在实践活动结束后, 必须组织学生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多鼓励、多表扬实践活动中的闪光点, 客观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交流各种心得体会, 总结并升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篇4: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这样的景致,繁华是有,却总归是落寞的。也总是会让人想起来一些事情。

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头低着,肩小幅度的颤抖。

片刻,我的头微微抬起,望向身侧门上,“手术中”这三个清晰的字。

我脑中止不住地浮现出我和婶婶昔日相处的情景。画面不停转换,最终停留在婶婶温柔的笑容上,定格住了。

我心中一抽一抽的痛感,再也止不住,小声抽噎着,回想起医生说婶婶醒来的几率很小。

我再次抬头,环视四周,昏暗的灯光照射在没有一丝温度的医疗仪器上,反射出刺眼的光,浓郁的消毒水味以及心中的伤心,险些把我吞没。

妈妈看我这个样子,想要安慰我,却又几番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说,会没事的。我微不可见地点点头,谁不希望呢?

手术室的门推开了。

医生说到宣布死亡那一刹那,我强烈的感觉到,有一簇很小很小的火苗,猝不及防地灭了。

我身子慢慢直起来,又脱力般垂了下去。

心中很悲伤,又觉得可笑。我们那么在意的一条生命,老天爷这么就能这么不管不顾呢,生与死就在他的一念之间。

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生与死的距离啊,有时候很长,有一百年那么长,有时候却又很短,像一瞬间那样。

宇宙是多么浩大,有多少个星球,有多少个星系,一个人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当这个生命,从此以后再也不复存在的时候,带来的悲伤、破灭的希望,却丝毫不渺小。

突然觉得手背冰凉,抬手垂眸抹了抹眼睛,顿然了悟,原来是泪水啊。

妈妈柔柔地拍着我的背,对我道:“婶婶那么爱你,她肯定希望你开开心心的,是不是啊?”我轻轻点头,泪水却仍然忍不住。

那场葬礼,黑压压的人群,沉肃的气氛,我挥泪如雨。

哪怕至今为止,我仍然不相信这个事实。

生命何等脆弱,为什么要轻视,而不珍惜呢?

有些是失去就再也挽回不了的。

不知道秒针转了多少圈,过了多久,看着天上冒出了的一颗星星,再次了失神。

篇6: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题记

他,来自农村,没有什么文化。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打了个简单的包袱、拜别了父母就准备启程去大城市打工。

就这样在长途汽车上奔波了几个小时,出农村的喜悦便所剩无几。当走出站台的那一刹那,他瞬间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小到如同地上的一颗灰尘,风一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偌大的城市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让他容身的地方。他白天的时候,就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晚上就随便找个公园的长椅或地下通道将就一晚。饿了就买包方便面,把它碾碎,吃上一小撮。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钱包也越来越扁,甚至连给家里寄信的钱都付不起了。

这时的他,格外想家,想念家乡的大圆饽饽,想念家里的热炕,想念村里淳朴的乡邻,想念那种纯粹而踏实的生活。每晚,他总是瞭望家乡的方向,希望能够找寻到亲人的影子。然而现

实总是残酷的,每晚回应他的只有冰冷的星星,和那怎么也望不到边的黑暗。纵使星星再怎么明亮,也无法温暖他的心。他想她了,那个瘦骨嶙峋的女人,那个喜欢抱着他在夜晚用不怎么好听的乡音唱儿歌哄他入睡的母亲。一个月没有音讯,不知道她好不好。

终于有一天,人才主管把他叫了过去,说门口有人找他。他有些惊讶的冲了出去,还没出门口,便停住了。他突然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佝偻着背站在门口。

后来,谁也没在那儿看过他了,只听说他回家了。临走前,只留下了一句话:回家了,真好!

无论相隔再怎么遥远,爱是可以跨越一切时间和距离的。无论人们再怎么想走完那从农村到城市的几百公里,也永远不会忘记有个叫家的地方在等着他们。外面世界的冷酷无情常常会让人们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就这样被越拉越大,但家才是永远的避风港,能够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到温暖的地方,只有这样的温暖才能让心重新贴合到一起。

篇7: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七岁那年,我寄住在外公家中,外公是既勤俭、又疼爱子女的人,他从来不伸手向他的子女索要一分钱,靠着退休金和自己的勤劳过日子。他总是说:“我还硬朗着,干嘛靠儿女,东西得自己获取,享受的就那一过程。”

秋天,柿子一个个吸足了阳光,泛着黄澄澄的光,吊在树上的模样,像极外公家的灯泡。一阵风吹过,黄光摇曳。可那是邻居家的柿子树!看着邻居小伙伴站在树下,指着枝头说“我要这个,不然这个,算了,算了,两个我都要!”望着小伙伴那骄傲的身姿,我深知——这种幸福我是无法触及的!便天天站在柿子树下,幻想着有那么一天,柿子掉下来砸我头上邻居和外公便什么话也没得说,允许我吃了这个“天降馅饼”。

就这样,我每天都揣着这个吃柿子的梦入睡。梦中,黄澄澄的柿子填满了房间。“咚”地一声,一颗从天而降的柿子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好疼——”我轻声低吟了起来——原来是掉到床下的缘故。索性就躺在地板上了,反正也吃不到柿子,哼!突然看见天花板上有个柿子,难道邻居家的柿子长到外公家里来了?定睛一看,原来是电灯泡。

咦?这么节省的外公怎么会把电灯开着睡觉?我小心翼翼地挪着小碎步,向门外窥望,只是外公在数钱罢了!那又有什么用,又不是柿子!我不满地嘀咕着,慵懒地爬上床睡觉。梦中,我又吃了一次柿子。

第二天,邻居说,只要我能把柿子打下来,柿子就归我了。我欣喜若狂,拿着竿子,正要把柿子打下来,又想起小伙伴那傲骄的小身姿,我也要像小伙伴那样,站在柿子树下炫耀一番!便把竿子别在背后,昂起下巴,好像山大王在宣布,这块地是我的!余光中,瞟到外公在给邻居钱。

篇8: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1 经验引导概念形成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 人的经验有直接、间接之分, 根据经验抽象程度的不同, 戴尔把经验分为三层, 形成三角形的“经验之塔”.第一层是“做的经验”, 位于塔的底层, 是最直接的、最具体的, 学习者最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第二层是“观察的经验”, 位于塔的中部, 是替代经验, 能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且易于培养观察能力;第三层是“抽象的经验”, 位于塔的顶层, 是关于符号和语言的经验, 是最抽象的, 易获得概念.“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从数学概念的来源看, 一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抽象, 二是在已有数学理论上的逻辑建构.[2]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 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 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教学过程, 学生对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 要进行心理建构, 建构过程要经历操作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和概型阶段.[3]两点的球面距离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操作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正好契合了“经验之塔”理论中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

1.1 做的经验

学生已经懂得采用侧面展开图的办法求柱、锥、台体表面上任意两点间最短距离.现在碰到两点的球面距离, 学生自然会想到, 同样是旋转体表面的距离问题, 能否通过类比的方法解决?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认识是有欠缺的, 因为“个体知识的发生遵循人类知识发生的过程”、“数学发展的历程也应在个人身上重现”.先让学生类比, 待学生发现由于球无法在平面内展开, 已有的经验不能解决问题后, 再进一步思考效果会更好.

接着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从日本东京乘飞机到美国纽约, 捷径是 ( ) . (A) 东行通过太平洋和北美大陆上空; (B) 北行通过北冰洋上空.在经过学生讨论、争论后, 教师说明事实上航空公司的航线, 应该选B.

这样做的目的, 使学生体会到两点的球面距离不仅是数学中的旋转体表面的距离问题, 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现实问题观察地球仪, 他们会发现, 东京与纽约两地几乎处于同一纬度圈上, 但航空公司的航线———两点的最短距离, 很明显不像是纬度圈上的一段劣弧长度.引发学生思考, 这是一条怎样的连线?航空公司的这条航线是怎样确定出来的?

地球仪实验, 直观明了, 学生印象深刻, 充分体现了利用实物、模型进行立体几何教学好处的同时, 通过实际操作, 使学生积累了具体内容的经验, 体验了两点的球面距离和飞机航线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由面对陌生的数学概念成为实际经验的参与者, 真实事件的观察者, 完成了概念建构第1阶段———操作阶段的认识与体验.通过真实的、具体环境中的认知体验, 完成认知的第1步, 获得学习内容, 获得“做的经验”.

1.2 观察的经验

先进行实物内部观察.地球仪实验虽然直观, 但不便于学生深入观察.把地球仪换成由两个半球合成的球模型, [4]截口上有两点 (可用图钉表示) , 用橡皮筋紧紧连着, 用力向不同方向拉开橡皮筋, 使之离开原位, 但是手一松, 橡皮筋就立即还原到同一位置.这一动态观察让学生明确, 两点的最短球面距离是存在的, 而且是惟一的.

再利用电脑观察.电脑显示一般情况, 经过纬度圈上两点P、Q的小圆和大圆,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弧线哪个更长 (图1) .由于图1中的弧线较多, 为便于学生观察, 又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1个层次是“分离”.为了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可去掉图1中的一些干扰线, 把大圆和小圆从球体中分离出来, 如图2.分离图形是立方体几何学习中常常采用的策略.

第2个层次是“压平”.分离出来的大圆和小圆, 虽然是两个相交圆, 但仍然是空间图形, 仍然不容易看出有公共弦的两条劣弧的长短, 甚至在目前的图形视角下, 不少学生坚持认为小圆的劣弧更短!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处理, 即把它们“压平”处于同一个平面内, 如图3, 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中公共弦所对的两条劣弧长度的比较.这一转化不仅是方法上的简化, 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在认识上形成飞跃, 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铺平了道路.

第3个层次是“对称”.如图4, 显然位于公共弦同一侧的两条劣弧, 在弦的同一侧从远到近长度变小, 即越靠近弦的弧长越小, 极限位置是两点间的距离———弦长.

电脑观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真实情境”, 尽管这种“真实情境”不是学生现实生活中飞机航线的真实环境, 但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获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环境更加真实的认识体验, 并且在观察的同时确信操作是真实的, 多数人很享受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认知体验.由实物观察到电脑提供的间接观察, 全体学生都成为了“间接事件的观察者”, 都获得了“观察的经验”, 实现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完成了概念建构第2阶段———过程阶段的认识与体验.

1.3 抽象的经验

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和观察的经验, 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就球面距离定义的合理性来说, 其存在性和惟一性学生已经确信不疑, 关键是最小性的讨论, 即球面上任意两点, 经过它们怎样的一段曲线最短呢?为什么是一段圆弧呢?为什么是一段大圆的劣弧呢?不少教师以为学生既然已经从地球仪实验中“看出”橡皮筋位置重合于截口, 就理所当然地会知道是两点间大圆的一段劣弧长度.这显然有 “想当然”的嫌疑, 明显是把教师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或者是以教师的认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认识上的疑惑, 更加没有能够分解概念形成过程中思维的层次性.有的教师以为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以“可以证明”为借口蒙混过关, 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块“心病”.

第1次抽象, 截面是圆吗?要分析证明这一点并不难, 关键是寻找圆心, 突破口是截面和球面的交线上的任意点到球心的距离都相等, 所以这些点与球心的连线在截面内的射影也相等, 即截面上的任意一点到球心在截面内的射影的距离都相等, 则截面一定是圆, 而且球心在截面内的射影就是截面圆圆心.

第2次抽象, 为什么截面是大圆?地球仪上是没有办法看出橡皮筋是大圆的一段劣弧长度的.这一点必须要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分析.这时又可以分3个层次理解.其一, 由橡皮筋位置的存在性和惟一性, 可以确定两点最短连线的存在性和惟一性;其二, 经过球面上任意两点 (不是直径的两个端点) , 要存在惟一确定的弧, 由平面的基本性质“经过不共线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因而除了两个已知点外必须经过另外一个确定的点, 这个确定的点一定是球心, 因而交线是大圆;其三, 大圆的劣弧长最短.

以上两次抽象, 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更促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可视化的“真实情境”中的观察经验上升成为“抽象的经验”, 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飞机航线, 抽象到数学中的问题———大圆的一段劣弧长度, 完成了概念建构的第3阶段———对象阶段,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把两点的球面距离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处理了.

学生经过地球仪实验的实际操作, 经历了探索“个”的阶段, 积累了做的经验, 完成了概念建构“操作阶段”的认识与体验;经过实物模型观察到类似于“真实情境”的间接观察, 通过分析“类”的阶段, 积累了“观察的经验”, 完成了概念建构“过程阶段”的认识与体验;经过两次抽象分析, 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达到掌握“规律”的阶段, 完成了概念建构“对象阶段”的认识和体验.经过多次认识与体验积累的经验, 学生自己完成了 “两点球面距离”概念的建构.这是由经验到概念的过程.根据濮安山、史宁中先生的分析, [5]我国高中生在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达到操作阶段和过程阶段, 很少学生达到对象阶段.现在学生能自已完成两点球面距离概念的构建, 说明教师分享经验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已经把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纳入到概念体系之中, 使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点逐渐被综合成知识面, 对数学的局部的认识逐步发展为整体化的认识.反过来, 概念建构最后的“概型阶段”, 学生在体会了概念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之后, 通过“算法化”, 进一步发展抽象经验, 在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之中, 获得问题解决的具体经验, 又完成了从间接经验 (对概念知识的学习) 到直接经验 (内化为自身的数学思维方法) 的转化.[6]经过双向思维, 学生达到对概念深层次的认识, 并由此获得数学抽象过程中思想性和方法论方面的提高.

2 教师分享的经验是整合了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经验

由上述概念建构过程可以发现, 教师分享的经验, 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经验”, 它不仅是本学科的内容知识, 还可能是跨学科的知识, 它也含有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法知识, 更包括了在课堂中使用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以及怎样巧妙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是整合了技术与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于一体的知识经验与能力.[7,8]

教师必须掌握充足的学科内容知识, 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 数学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知识, 以便能够认识学科特点和展现学科的深度;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足够教学法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观念、课程知识以及教学知识, 以便充分理解如何把学习理论运用于课堂中的学生身上, 理解学生如何构造知识和获得技能, 以及学生如何养成思维习惯和对学习的积极倾向, 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和教师相似的对学科的理解.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 无论是传统教学技术还是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对信息技术要有更深、更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以便超越传统的计算机素养定义来进行信息处理、交流和问题解决, 以便利用信息技术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不同的任务以及对同一任务开发出不同的解决途径.

在三者的基础上, 教师要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知识经验, 熟练运用多种途径表征学科知识, 改编和裁剪教学材料以适应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学生, 更好地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灵活转换教学内容为教学所用;教师要进一步发展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经验, 依据教学目标开发和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 技术的选择支持学科内容的类型, 某一学科内容也决定了使用技术的类型, 深刻理解技术和学科内容相互影响和相互限制的关系;教师要进一步发展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经验, 利用恰当的技术把已经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知识巧妙地呈现出来, 对具体技术应用时教与学如何改变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要进一步发展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经验, 同时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的知识经验,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经验, 不仅需要在3个领域发展认知灵活性, 也要在领域的交叉中发展这种灵活性, 使自己能够得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分享的经验是整合了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经验,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哪些内容应该运用怎样的技术和教学方法的认识上.

3 教师如何分享经验

教师分享经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的案例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复杂性体现在师生的交互过程之中, 它高度依赖于具体情境, 同时又没有最佳方案.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教师分享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教学准备阶段, 也就是教学设计阶段.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 教什么、怎么教、使用什么技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选择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 以什么样的节奏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再造, 分享教学经验.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整合起来, 仔细选择与技术有关的例子或问题, 把与技术有关的经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优先考虑使用计算机, 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 是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

二是教学实施阶段, 表现为教师对 “组织、呈现和调整”方式的灵活运用.[9]教学和学习的多样性意味着没有一种方案能适用于所有人, 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实践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设计中已经整合了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经验, 根据具体课堂教学中变化的师生互动情境, 在技术、知识和学科内容间不断地协调出一个新的平衡的方案.

从技术整合的角度看, 教师分享经验要能在“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两个角色之间自由穿梭.大多数传统教学技术具有 “明确性”、“稳定性”和“功能透明性”, 而数字技术本质上是千变万化的, 对于不同的人, 它是不同的事物;它是不稳定的, 无论硬件和软件几年就更新一代, 虽然是零星改变但是发展迅猛;它的功能是不透明的, 大多数软件工具是为商业或娱乐设计而不是为教育设计的.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工作, 使为商业或娱乐设计的通用工具或软件能够适应课堂教学需求, 重新调整已有的技术为教学目的所用.这是教师要想成功分享经验在技术上首先要做的工作.其次, 许多因素制约了教师整合技术的努力, 而且不少教师常常认为技术是别人的问题, 致使一般教师常常不具有足够的使用数字技术的经验.一方面, 技术人员看不上教学人员, 认为他们的教学毫无技术可言, 另一方面, 教学人员容易将技术人员看成是徒有热情、忽略了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际的人.教师要成功分享教学经验, 要能在“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两个角色之间自由穿梭.

软硬件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 不可能展示所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事实上这些应用往往是在使用技术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遇到的, 因此, 关键的问题是以一种灵活的、深思熟虑的实验性方法培养一种使用这些技术的“倾向”, 在当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环境下, 这一倾向尤其重要.

整合了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经验,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业已阐明的原理与技术而从事的教学是“技术性实践”, 教师直面“教学”这一复杂的问题情境, 运用来自经验的知识来反思教学、从而创造教学的实践是“反思性实践”.当教师的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转型为“反思性实践”时, 才有助于增长教师教学的临床知识与实践智慧.而教师的临床知识与实践智慧恰恰是创造精彩教学的源泉.[10]

参考文献

[1]阮晓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1 (5) :29-33.

[2]邵光华, 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29 (7) ∶47-51.

[3]李莉.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层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3) :12-15.

[4]徐训锋.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J].中学教研 (数学) , 2000, (8) .

[5]濮安山, 史宁中.从APOS理论看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2) :48-50.

[6]谭奕.数学概念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1995, 4 (3) :70-72.

[7]任友群等主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8]陈子蔷, 等.中国目前MPCK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1 (5) :15-18.

[9]李渺, 宁连华.数学教学内容知识 (MPCK) 的构成成分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数学教育学报, 2011, 20 (2) :10-14.

篇9: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在现代,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思念?或许是有的,只是网络给了我们“慰藉”,装模作样地抚了抚寂寞的心。或许是午夜的电话粥,相互回忆着欢欣的,寂寞的旧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生活在一天天翻页,你的明天是不是还没有他,只能依着网络寻找慰藉呢?再后来,你的生活更加忙碌,忙碌到那根与他相连的网线蒙了尘,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他还是网络信号可以连接到的人吗?

八仙桌上是电视节目热热闹闹的声音,一家人出奇的“默契”:一手捧着手机,一手松松地搭着双筷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还升着袅袅白雾,朦朦胧胧看不清神色,大概也是一副过节该有的痴笑吧。该是哪个娃娃馋极了,哼哼唧唧得不到回应,便哇的一声哭出来,大家仿佛才回了魂,在“家族群”里发一句:“好了好了,大家吃饭了!”饭桌上此起彼伏的“叮”“叮”声,展示了中国式聚餐的热闹。触手可及的距离,比起千山万水的阻隔,又近到哪里了呢?

当我们拖着网线渐行渐远,最终觉得累赘而冷漠割舍时,为什么不顺着网线锁定定位,倏地出现在他的面前:“嘿,我想你了。”看着他错愣的脸上一点点溢满惊喜,千山万水的距离,因为想你,我来了,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绿灯,请通行……”我们像一个个机器人,低垂着脑袋穿过马路。仿佛都活在自己的次元,与世界隔着深壑。

我们生活在炽热的阳光下,却依恋着手机屏幕的荧光,渴望被它温暖。

让我们解开身上的重担,斩断脚上缠绕的网线,拥抱被阳光温暖了的春风吧!扬起笑脸,扫去一身阴郁,你会听到身边人的欢声笑语,会闻到路边飘过的诱人香气……

当我们丢下冰冷的“铁板砖”,喝一口汤,嘬一口面,被甩一脸油汁,笑从双脸生时,欧阳永叔一句“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于我心有戚戚焉。

篇11: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雨在黑夜中尽情舞蹈,旋转,欢腾。我窝在家里,呆呆地看着电视屏幕。电视上反复都是些大众唱歌比赛,换汤不换药。煽情的手段一个比一个厉害,可是又有多少真实?

直到我看到他。

一双狰狞的眼睛,似乎不受人的控制。廉价的西装,残破的吉他,充满沟壑的脸庞。

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哪里来的乡下人,又在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电视台一贯的剧本。

可是我错了。

他是一位盲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勉强地撑起一个家,只为了儿子,来到这遥远的繁华。

“我不奢望我的儿子会为我感到骄傲,我只希望他不要为我而抬不起头,觉得和别的小孩有距离。所以我来到这里。”闷闷的声音,他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很简短的一句话,却穿越了我与屏幕的距离,直插入心底,纯粹地连雨的声音也过滤了。如果这也是煽情,我愿深陷其中,因为有些爱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传达到每一寸热土。

他轻轻地哼唱,每个音符都在跳跃,他紧紧地攥着儿子,空洞的眼神好像被填满。我诧异于他能准确无疑地摸索到儿子的位置,也许那浓郁的父爱能缩短他与儿子的距离,黑暗与光明的距离。两颗心没有了距离,紧紧地贴在一起。

原来爱可以超越一切距离。

明白那位盲人的不善言辞,因为每一位父亲都是默默地用弯曲的背撑起一片绿荫,呵护他们身下的花朵,直至灿烂了父亲的整个世界。

想想平时因为学习的压力大,整天对父亲大呼小叫,我如一个定时炸弹。不知不觉中,我和父亲有了些隔阂,一段距离,没有了以前的亲昵。想到这,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却散不开,顶在喉咙,似乎是对我的惩罚。

明白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距离,但我仍希望能与父亲的心相通。

第二天早上,我倒了一杯热茶给父亲,他眼睛里仿佛有什么一股光在跳跃,我怔怔地看着他一口气喝完茶,差点被烫到的好笑样子。那股酸楚扩散,化作淡淡的暖流,包围着我,让我逐步靠近父亲。原来小小的关心,能缩短长长的距离。

如果一个家遭遇了灾难,才能凸显亲情,那已经太晚了。在没有灾难的日子里,亲情的冷漠才是最大的灾难。

所以我们要抛开距离,不计较太多,才能使爱在生活中生根发芽,蔓延,长成一朵朵绚烂的温柔。

篇12: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恍惚间,逝去的思绪不由在脑海中浮现,我和你,曾经的美好宛如昨日,如今只在同一座城市的两所学校,为什么距离却变得如此遥远?

时光总被不经意地唤醒……我们结伴同行,是无话不谈的死党,教室里,有我们努力学习的印记;操场上,有我们奋力奔跑的身影;小路边,有我们大快朵颐的美味。在嬉戏追逐的城堡里,无论艳阳高照还是暴雨倾盆,我们都跳得那么欢,笑得那么甜,始终肩并着肩、手牵着手,心底那份最真挚的友情熠熠生辉。

总以为,我们会一直这么要好,可一场小升初敲碎了我的梦。千军万马的择校考试,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斥着紧张不安,成绩更好的你不断激励着我,我们沉着应战,积极备考,期望都能考入心仪的名校。

放榜那天,我兴高采烈去找你,准备庆祝我们被同一所中学录取。不远处的你,独自面对大雨滂沱,听不见我大声呼喊你的名字,你落榜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很久,很久,我们没见面,那份弥足珍贵的友情,也随之无声地凋零、破碎。一次次拿起电话,一次次放下电话,伴随电话那头的提示音,我和你的一切交集,仿佛都跌入了无底深渊。

中学后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们从前形影不离的图书馆。见到你,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背影,我忍不住跟在你身后,心有灵犀你一回头,我们四目相对,气氛有点尴尬。我好不容易从牙缝中挤出两个字:“你……好”,你却刻意回避我的目光,回以礼节性的微笑。本想草草结束这场意外的相遇,却被门外的大雨挡住了去路,我正要一头冲进雨幕,一把大伞举在了头顶,耳畔飘来久违的声音:“你出门又不带伞?”不知什么时候,你撑伞站在我的身后。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惊喜,和你紧紧相拥在大雨中,心中的那堵墙也轰然倒塌。

篇13:以距离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上一篇: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 范昊昱下一篇:丧假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