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2024-04-13

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共18篇)

篇1: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三月的天,多么晴朗;三月的风,多么清香;三月的大地,绽放着光芒。在这美丽的三月里,有一个更美丽的节日——植树节。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空气的污染,树木的恣意砍伐,都狠狠的威胁着我们的地球。所以,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要齐心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在植树节里种上一棵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有节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环境,让地球因为有我们的保护,我们的奉献而永远绽放青春的笑脸。一个人种一棵,十个人就种十棵。如果我们都为大地撒下一点绿,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棵树,不会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成千上万的树,就组成了绿的整体。它可以“吸”进废气,“呼”出氧气,默默地将生命的绿色传播。人类和大地上的山河流,动物植物属于一个家园,只有少一些砍伐,多一些保护,才能确保人类家园的葱绿和长存,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绿色的海洋里快乐的徜徉。

在三月的这个美丽的节日里,让我们行动起来,都来为地球增加一点绿。一起来珍惜,爱护树木和资源。不破坏,不毁坏,共同营造绿色家园,确保生命成长。在这个美丽的世界好好生存下去。

篇2: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去年,我在姥姥家集市上买了一棵桃树,到了姥姥家,我准备把桃树栽上。我用铁锹先挖坑,挖好了坑,我们把桃树轻轻地放进坑里,姐姐扶着树,我埋土,桃树栽好了,然后浇水。最后,我 给桃树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请爱护树木”。

3月12日的植树节是我最难忘的日子。

篇3: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成为当今网民发布共享信息的重要媒介。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 网民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后迅速做出反应, 在网络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 对政府公共事件显出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 如何应对这些来自网络的舆论压力, 积极探讨出有效引导监督网络舆论的良性机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2012年4月开始, 关于“青岛植树”的各种传闻作为政府公共事件就开始在网上大幅度传播, 关于这样一个花费巨资、市政工程方案引来了诸多争议, 社会舆论反响强烈。随着该事件被争相报道、转载, 不仅引爆了网络舆论, 继而演变成一次持续发酵的“网络舆论事件”。

1 事件回顾及网络民意反映

2012年2月27日, 青岛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确定集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增绿活动。3月初, 青岛植树增绿行动开始, 青岛本地论坛相继出现不满声音, 网友就相关问题发帖质疑。3月29日, 青岛本地有着30多年历史的汇泉广场北草坪被铲除, “毁草种树”的传闻在市民间流传。质疑声浪迅速升温。4月4日, 青岛网友将汇泉广场草皮被挖的图片上传至网上, 直指汇泉广场草皮被挖后将被种植上树木。该信息在网上迅速被各大论坛及微博转发。4月11日, 青岛市民潘uu发表长微博, 详细记录自己实地调查植树成本, 致电政府部门寻求答复的全过程, 提出一系列质疑。后来新浪微博知名草根网友“作业本”介入事件, 青岛植树危机迅速进入爆发期。从4月16日开始到4月18日, 微博的转发量和话题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4月18日以后, 青岛市政府开始通过官方微博、工作座谈会、市长亲自出面澄清事实等形式向网民表态。市长的这次表态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可。一名一直持批评意见的当地网友表示, “公正地说, 这种表达克制而务实, 看得出和解的努力。”之后, 随着植树季节过去, 风波才逐渐平息下来。

2 网络舆论在“青岛植树”风波中对政府公共事件的影响

2.1 网络舆论层层递进揭示事情发展真相, 满足信息知情权

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成为当今网民发布共享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的开放、自由和互动性使们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地位和身份, 网民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可以对任何人、任何机关部门就一些社会事件提出质疑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关于“微博”揭示事实真相有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事件拥有多个目击者, 大家同时借助微博发布信息, 不同看法会形成补充。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 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 实现真相的再现。因此, 微博不是制造谣言的地方, 而是粉碎谣言的地方。”在“青岛植树”事件中, 首先是事件的民间传播, 从一开始的民意表达 (网友讨论) , 到意见领袖介入 (作业本的公开信) , 再到核心人物从草根中突起 (潘uu、小眼昏花、老桑69等) , 最终变成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在这其中, 以图片、视频等手段表达的意见获得更广的传播, 并助推了该事件的发展进程, 到最后事件已经在网上疯传而严重影响青岛市政府形象时, 使得青岛市政府不得不正视网络上的言论并进行认真对待和处理。

2.2 网络舆论传达网民对事件的真实意图, 使政府针对民众意见进行合理决策

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留言版、BBS、微博等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与互动, 普通民众能更方便快捷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 网络已成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途径。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 主体地位日渐形成[1]。在植树风波中, 正是网络的力量使得民众的意见很快传到地方政府那里, 随后经过大量网民的不懈努力和意见表达, 青岛市政府了解到了民众的意愿, 迫于舆论压力才开始出面澄清事实、解决问题, 最后给青岛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2.3 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启发政府建立应对公共事件系统及预案

网络对事物批评和反对的声音更尖锐, 通过这些声音的汇集, 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而使其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较大程度地发挥。由于网络信息的爆炸性传播, 青岛市政府根本没有料想到事情会发展这么迅猛, 事后, 青岛市园林局办公室主任孙华将微博的传播比喻为原子弹裂变, “爆发性太强了”。杨槑对此则连说“没想到”, “这是典型的误解, 但我们应对不及时, 没想到换草坪能闹出这么大的风波来, 我们犯了官僚主义, 当时认为新草皮种上去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风波也就完了, 这样的事情以前没有遇到过, 也说明我们的政治敏锐性不够。”由此, 有了这样的经验, 地方政府一定会吸取教训, 提前建立应对公共事件系统及预案。

3 结语

在此次“青岛植树”事件中, 网络舆论表现出非凡的监督力量, 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 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 在该事件中, 自4月11日到4月18日这一个周的时间内, 网络上以及民间的关于植树的各种言论都传得沸沸扬扬了, 这中间肯定不乏有很多偏激的言论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而政府一直处于一个失声的状态, 直到网络上以及民间的各种言论都传得沸沸扬扬了, 政府才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 政府必须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做法等告知广大网民, 从而使谣言等不良消息的传播空间遁形无踪, 这可有效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化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和矛盾, 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把网络舆论和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轨道上来[2]。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即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3]。而今网络的飞速发展无疑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 依托于网络之上的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引导网络舆论时,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既肯定舆论中的合理因素, 又过滤其虚假成分, 从而营造一个自由、健康、和谐、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营销竞争日益激烈, 随之微博营销火热上演, 但利用微博这种媒体进行品牌传播还只是处于一个初步阶段, 本文将结合微博的传播特性和品牌传播的目的进行研究, 结合具体案例来阐述如何利用微博进行品牌传播。

微博, 即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

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的文字发布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大众化。微博用户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均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而且用户在关注他人信息时不用提出任何申请访问之类的程序, 只要点击关注即可分享对方的信息。也因为微博的这种低门槛, 它的用户延伸到各个阶层。也因为微薄的这种特性使得它受到各种人群的喜爱, 它是一个平民化的媒体。 (2) 圈群化。微博的人际圈和现实中的人际圈具有着相同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 信息只在熟悉的人之间传递。通常微博用户的关注对象比较集中在亲人, 朋友中。这就决定了信息的交流主要是与所熟知的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这种信息的传递虽然相对狭窄, 但却有很高的信任度。 (3) 个性化。微博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一个表达个性思想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任何评论或者是看法。可以说微博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也是一个心与心的交流平台, 这种交流方式让沟通变得更加柔和, 人们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点, 至少不会持批评的态度。 (4) 随性化。在微博上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不必拘泥于文字的多少, 也不必拘泥于语句的通畅, 只要是你想表达的, 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都没有太多的担心, 因为微博为用户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轻松表达的平台。一个字, 一个表情, 都是一条微博。这种随性化的特征让微博的亲和力也由此而加强。

我国微博起步晚, 但发展速度迅速, 很多企业很快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微博上来, 想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传播自己的品牌。他们纷纷抢注属于自己的微博, 并且活跃于微博网站, 希望这一新的工具能带来品牌传播的奇迹。然而, 微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用户群

如何利用微博进行品牌传播

文丨赵若愚王宁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 微博这样一个新宠儿备受网民们的热爱, 其传播力度是显而易见的。品牌传播将利用微博打开另一种局面, 利用微博的传播特性把宣传信息当做一种普通的动态信息以博文的形式传递给用户,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同时, 微博的前景模糊而不可测, 种种问题可能会随着其发展而愈加凸显, 不过挖掘微博的传播优势, 相信微博定能充分发挥其在品牌传播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品牌;传播;用户

参考文献

[1]刘谦.从“天价香烟”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华章, 2009 (7) .

[2]成剑英.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难点与对策.求实, 2010 (4) .

篇4: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篇5:以一起植树为话题的作文

“叽叽叽!你要去哪儿呀?”小鸟在问。“我要去植树!”我自豪地回答。鸟儿朝我点了点头,张开那双美丽的翅膀,扑凌凌地飞走了。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每年的植树节前后,我和爸爸都要去田里种一棵树。而今年植树节的天气又特别好,我们怎能错过这个机会呢?

这次植树节,我和爸爸买了两棵枣树树苗,准备好铁锹和水桶,上田里去种树。我们来到以前种树的地方,看到去年和前年植树节种的树都发出了嫩绿的小芽。我欣喜不已,决定还在这一片地方种树。我选了一片草长得比较茂盛的地方,爸爸便用铁锹挖起坑来,我就去水沟边舀水,等我把水舀回来的时候,爸爸已经把坑挖好了,我连忙把小树苗插进坑里,用土填实,把水浇透,最后用脚踩实。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种下了第二棵树苗。 看着我和爸爸亲手种的小树苗,我仿佛觉得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我想,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保护树木,还要大力植树造林。明年的植树节,我还要和爸爸一起植树。

我们一起植树去

前几天,妈妈打算3月12日带我去钱塘江对岸植树。但是,我突然发高烧,使得我不能去了,我非常遗憾。我多想在植树节这天种下一棵树,让它和我一起成长。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三月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三月更是植树的日子。

前几天,妈妈打算3月12日带我去钱塘江对岸植树。但是,我突然发高烧,使得我不能去了,我非常遗憾。我多想在植树节这天种下一棵树,让它和我一起成长。

不过没关系,我收集到了一些关于植树节的知识。你们知道吗?只有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因为植树要在春季植。世界上最奇怪的国家要数美国了。他们的每个州的植树节都不一样,因为那边的温度差异实在太大了。

树木能够抵挡沙尘暴,能够抵挡洪水,能够吸进空气里的灰尘,能够呼出新鲜的氧气,还能够清新空气呢!

没有植树的人们,快行动起来吧!

走,我们去植树

春天到了,少先队员们发起了植树的号召。就在这一天,他们迎着和煦的春风,迈着轻快的脚步,向山坡走去。一路上都回荡着少先队员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知道植树有许多许多的好处,所以很开心为祖国增添一片新绿。

林雪扛着几棵小树苗,徐明拿着铲子,负责挖树坑,培土。而方莉拿着水桶,和旁边的两位少先队员们说说笑笑。到了植树的地方,林雪安排了大家各自的任务,就开始植树活动啦!徐明先翻了好几遍土,挖出了几个树坑。然后从林雪手中拿来小树苗,插入树坑底部中,再把刚刚挖出的熟土填入树坑中,把小树弄得牢牢地,一阵大风吹都吹不跑。虽然徐明累的满头大汗,但是他觉得他为祖国奉献了“绿色工厂”,满满的喜悦涌上心头。方莉在小树的根部倒入了水桶中二分之一的水,小树像突然精神了起来,几个小绿芽从树枝上窜了出来,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天快要到来了呢!

篇6:以植树为话题英语作文及翻译

It was breezy yesterday and the weather was comfortable. My class teacher led our students go to plant trees near the suburbs. We took a bus there and then we started to work. We first weeded the grass together. Then the boys dug pits and girls planted the young trees into the pits. All of us worked very hard. In a short time, we were all wet with sweat. After the young trees planted, we began to water. There is a pond near, so we took water easily. At about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we finished all work and took a photo to remember this meaningful day. We were tired but happy.

昨天风和日丽,天气很舒适。我们老师带学生到郊区附近种树。我们坐公车到那然后开始劳动。我们先一起除了杂草。接着男孩子挖坑,女孩子帮树苗种到坑里。我们都很卖力。过了一会我们全都汗湿了。种完了树苗我们就开始浇水。附近有一个池塘,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提到水了。大约下午四点的时候,我们完成了任务并拍照纪念这有意义的一天。我们都很累但是很开心。

篇7:以孝顺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张把几十元钱放到书包里,就去操场玩了。回来的时候,一翻书包,就发现钱不见了。多亏了教室里的监视器拍下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过程。而犯罪嫌疑人居然是平时学习好,品质优良的亮,大家都不相信,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虽然这是事实,可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因为平时他人缘很好,不是给这个端茶,就是给那个倒水。而且只要有向他请教问题的人,他都热情相助,所以也就这样了。

受害者欣觉得念在他是初犯,就原谅他吧。

亮被叫到办公室,全都招了,因为他家里急需用钱,想给他家里寄些钱,虽然很少,可也很好了。

大家都很吃惊,觉得他太有孝心了。老师也哭了。

我也很感动。

篇8: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一、借助生活情境, 感悟化繁为简思想

用课件出示:我们村新修一条则徐大道。绿化工人要在长200米的大道一边植树,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先指名读题, 发现信息不足。教师补上信息: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并问“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纷纷猜测, 有的说能种40棵, 有的说能种4l棵, 还有的说能种39棵。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到底能种几棵?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随着教师的质疑, 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可以试着种一种, 就知道谁猜的正确! 教师说:就用你的办法, 我们利用课件模拟在200米的线段上种树。

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隔5米种一棵, 每隔5米种一棵, 一棵一棵不停地种。这时, 师问: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伴随着课件演示教师质疑, 学生纷纷回答:很麻烦, 要花很长时间。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那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换成短一点的距离, 研究出它的规律。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将200米换成20米。教师引导:先探研在较短距离的路共种几棵树的一般规律, 再用这种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那咱们自己试试看。随着教师问题的抛出, 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得以有效凸显。

二、借助动手操作, 感悟数型结合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采用“数形结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明确解题思路, 确定有效的解题方法。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 并从图形中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方法。即让学生在纸张上模拟植树, 验证在这段20米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 可种几棵?

学生先动手画一画,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再指名汇报:

有的学生用“___”代表间隔, 用“”代表一棵树, 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① _________ ___

有的学生用“___”代表间隔, 用“.”代表一棵树, 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② .___.___.___. ___.

有的学生用“___”代表间隔, 用“”代表一棵树, 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③ .___.___.___. ___.

最后,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为此, 教学时, 我们要借助图形直观, 让学生感受到在两端都种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间隔数+1) , 从而感悟数型结合思想。

三、引导观察比较, 感悟一一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 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

在“植树问题”教学时, 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 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如:“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问题, 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 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 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并以此统领课堂。

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间隔”与“树”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现种植棵数比间隔数多1。教师追问:为什么树比间隔多1?引导学生要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释, 即一棵树后面跟着一个间隔, 一棵树后面对应着一个间隔, 最后一棵树没有间隔进行对应。或一个间隔后面跟着一棵树, 一个间隔后面对应着一棵树, 第一棵树没有间隔进行对应。师问:如果路变长了, 50米、80米, 200米……甚至更长, 还存在这样的规律吗?为什么?师:种树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生:可能出现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那么, 植棵数比间隔数有什么关系?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解释, 让学生通过“植树问题”的探究, 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引导归纳提炼, 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上可以看作为数学模型的教学, 而植树问题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 应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模—应用”这一过程。因此,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把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 当学生掌握了“在20米长的公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几棵树?”再引导学生探究“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先独立思考, 再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认真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指名汇报, 使学生感悟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两端都栽: 栽树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栽树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 栽树棵数=间隔数-1

篇9: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10:以人生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桌子的一面,是我;对面,是从小教我下棋的老师;中间,是一盘棋。我与老师对垒,企图寻求人生的答案。

这棋,我很想赢下来。第一步,怎么走?我举棋不定。师傅说:“首步下好,可定棋局。”我走哪里?是啊!我走哪儿好呢?前面的路似乎已被大雾封锁,我依窗凝望,依稀可见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唤我前去,他是谁?是幸运之星,抑或是厄运之神?我茫然了。走吧,路还是要走的!我怎能因为恐惧而停滞不前?棋子“啪”的一声落下。

大战很快进到白热化状态,一黑一白在棋盘上驰骋厮杀,难解难分。可是,看得出来,我已处下风,我的“一条大龙”已陷入危机,一股咄咄逼人的杀气向我袭来。我该怎么办?是啊,我该怎么办呢?前面的路,无疑是充满风险,可是我的这条“大龙”要想保住,我必须走这条险路,我已无法回头,唯有全力以赴。也许我会遍体鳞伤,也许我会心力交瘁,可是只有拼尽全力,才会有胜利的机会。我镇定一下,闭上了眼,棋子坚定地落下……

“啪”,最后一颗棋子清脆的声音让我明白:我输了,那条大龙终没有逃过被围剿的命运。我输了。内心已然一片空白,心底一片冰凉。所有的自信似乎一瞬间消逝,再不会回来。神色的变化又怎能逃过老师的法眼。“啪”我苦笑。“是啊,你又输了。”老师稍作停顿,睿智的目光从我身上扫过,说道:“可是,这只是一盘棋而已,人生的棋是不可能一盘就下完的。”我看着老师:“老师您的意思是……”老师一边收拾棋子,一边说道:“众多棋局,扑朔迷离,千变万化,如天上的星星让人眼花缭乱。其实谁都会输,也谁都会赢,重要的是该如何看待输赢,更要知道如何去赢,日后,还会有许多棋等待你去下,要努力啊!”

篇11:以安全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一个人在家

一个周末,小天的爸爸妈妈去客人家做客了。

小天一个人待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突然,门外传来了“砰砰砰”的.响声,小天三步并成两步来到门前问“谁呀?”“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叔叔回答道。小天小心翼翼地从猫眼里看着叔叔的样子,只见,一位高大的叔叔提着一个蓝色的公文包站在门前。

小天打电话给爸爸说:“爸爸,有人来我们家敲门。”又详细的描述了叔叔的样子。爸爸恍然大悟说:“这是爸爸的朋友。”说完,小天连忙打开门让叔叔进来,给叔叔泡茶喝。

其实,生活中就小朋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陌生人来你家,你应该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确认哦!

我遇到困难了

一天,张翔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做到一半的时候,门就不停地响,张翔马上拿来一张小凳子,站在小凳子上面看着猫眼,只见那位叔叔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张翔见了心想:要不要给他开门呢?张翔犹豫不决。

突然,张翔灵机一动,就飞快地跑到客厅里,把茶几上的电话拨了过去,电话接通了,张翔紧张地说:“爸爸,我们家门口有一个叔叔。”爸爸说:“我不认识他,他是个陌生人,不要让他进我们家,对了,爸爸快到家了,你在家里等我。”

如果陌生人在我们家门口,可不要开门哦!

聪明的小新

周末,小新在家里画画。这时,门“咚咚咚”地响起来了。

小新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门前,“谁呀?”小新问。“我是你爸爸的朋友。”那个人说。小新透过猫眼看见一位叔叔,他诡异得东张西望,每当有人上来,他就躲起来,并不像好人,小新大声说“我爸爸不在家,你在这等一会儿吧!我爸爸也快到家了。”这招真灵!那个人听小新爸爸快到家了,手忙脚乱地逃走了。

小新爸爸回家听小新说起这件事,说完后,小新爸爸夸道:“你真是太聪明了!”

一个人在家

星期六,小明一个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忽然,他听见了有人在敲门,于是,小明飞奔过去。这时候,小明他想到: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小明犹豫不决。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谁呀?”门后面的人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小明不相信。然后,小明端来一张凳子,站在上面,从猫眼里往外看,看见了一位自己认识的叔叔,连忙把门打开,请叔叔吃水果。

篇12:以作业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今天没有笔头作业!”老师放学前宣布。“耶,太棒啦!”同学们忍不住欢呼起来。“虽说不用动笔,但不等于没有作业。”老师清了清嗓门,继续说道,“今天是重阳节,今晚的家庭作业是——为长辈做一件事。”

嘿,这份作业可真特别!可是,我应该为谁做什么事情呢?我一路思索着,不知不觉到了家,一股香味窜进我的鼻子。我直奔厨房:哟,锅里升腾着热气,油烟机“嗡嗡”地唱着歌,炒锅“噼里啪啦”地响着,外公正挥动铲子炒菜呢!

每天我放学归来,爸妈下班到家,就能吃上现成的饭菜,全仗外公外婆这样忙碌啊!我知道,外公不是不想休息,他最喜欢一边喝茶一边悠闲地看报了!我还听他侃过茶经,他对品茶颇有研究呢!对了,我可以请外公从厨房里出来歇歇,为他沏一杯茶,让他品品茶、看看报呀,这也算是为长辈做了一件事吧!

于是,我对外公说:“外公,您快出来歇会儿吧,别忙了!”外公乐呵呵地说:“行啊,我正好忙完了,就等你爸妈回来开饭啦!”说着,外公就坐到客厅的沙发上,看起了当天的晚报。我呢,赶紧开始替外公沏茶。我先在茶杯里倒入小半杯沸水,等水温降到七八十度时,将少许普洱茶放入杯中,再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然后倒掉上面的漂浮物,最后高提水壶将开水倒入杯中。茶叶缓缓地漂浮起来,又慢慢地沉到杯底,它们调皮得很,有的在杯中打着旋互相追逐:有的.浮在水面上,尽情地舒展着身体;有的却故意躲在杯底……不一会儿,怡人的茶香袅袅飘散。

我小心翼翼地端着茶杯,走到外公跟前,将茶杯放在茶几上,接着深深地弯腰鞠了个躬,毕恭毕敬地说:“外公阁下,请您品尝孙儿亲手为您沏的香茗吧!”外公高兴地接过茶杯,抿了一小口,说道:“不错嘛,色香、味醇,沏得恰到好处!”

我陶醉在外公的赞美中,谁知外公紧接着又问:“孙儿呀,你是否有事相求于我,才下此功夫为我沏茶的?”外公的问话让我的脸一阵发烫——的确,以前还真没为外公沏过茶呢!我暗暗责怪自己平时很少孝敬外公,真是惭愧至极!

“外公,我祝您重阳节快乐!(话题作文 )孙儿我以后一定会多陪您老人家聊天,多帮您做点事,没有任何条件的!”我大声说。外公又抿了一口茶,笑了。

一杯浓浓的茗茶,一份飘香的作业。那特别的茶香满载着亲情的味道,围绕在我和外公的周围,充满了家的每一个角落……

篇13: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14: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5:以快乐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星期一上午,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去朱家尖南沙游玩,同去的还有皓皓弟弟一家。路上一面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过了四十分钟车程后,我们到达了南沙,我兴奋地下了车,拉着妈妈急冲冲地跑向售票处,过了检票处,我看见广场上的白鸽扇动着雪白的翅膀飞向蓝天,一阵阵海风轻轻地吹过,摊边的贝壳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边走边看,不一会儿就到了沙滩,我迫不及待地脱掉鞋袜,跳进沙滩,沙滩松松软软的,真舒服啊!雪白的浪花轻轻地拍打着海滩,冲洗着人们的脚丫。我光着小脚丫和浪花嬉戏着,又跑上沙滩开始挖沙坑,我小心翼翼地挖呀挖,越挖越深,小沙坑里面流满了海水,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小水坑。突然,我的小铲子碰到了一个坚硬无比的东西,我把它铲上来一看,哦!原来是一块乌黑闪亮的鹅卵石呢!然后,我们准备一起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沙雕作品,堆着堆着,成果出来了,原来是家家必备物品——马桶,我们都哈哈大笑,沙滩上回荡着我们欢快的笑声。

篇16:小学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

课间休息完后,老师悄咪咪地说:“今天第一天上课,准备了一个小惊喜”我心里暗喜,是什么?文具?看着老师那透着一丝丝神秘的眼神,内心无比激动,看着老师那远去的背影,我对礼物也是,浮想联翩。

不久,老师抱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盒子,缓缓走进道:“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长毛的,会动的礼物”我思索了一下,八成是个玩具,若真是个活的,在盒子里能这么老实?老师突然开口说道:“你们来猜猜!”“”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地纷纷猜到。经过老师的一番询问,有说是小猫的,有说是鸭子的,有说是老鼠的“大概不是他们说的那样,绝对不是动物”我心想,可是我也猜不出来到底是什么,老师的脸上笑容已经藏不住了。我感觉这笑的含义怪怪的,有点猜不透,拿起笔开始按老师要求完成竞赛。

经过一轮预选,我幸运地成为第一个去观看这个“秘密”的人,我迈着沉重的步伐,抱着“真相只有一个”的心态去一探究竟,我感觉心跳的都要蹦出来了,扑通,扑通,老师的手缓缓打开盒子,我连忙凑过去,准备解开谜底,目光所及之处,竟是,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有毛的会动的,真像一个冷笑话,老师要我守口如瓶,不然我真想现在立刻公之于众。

最后老师让所有人都看了一遍,我笑了笑,看着哪个幸运儿来接受这残酷的事实?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诵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唉,他们还没看到同学竟猜了壁虎,我真想告诉她:“呵,天真,你一会儿看了真相,定会崩溃。”我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个个抱着满心欢喜,迫不及待的心情走上去,心又如石沉大海般回到座位,真是被骗了啊,看来我们还是太年轻。

篇17:以人性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人性,谈及这个一而再三被谈论的话题,我的内心很沉重。

几天前的清晨,我们的小悦悦死了,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杀死悦悦凶手,或许是那个无良司机,或许就是那18个假装看不见的路人,总之害死小悦悦的人完全泯灭了良知,泯灭人类应该有的一颗善良之心?可是讨论这些已经不那么有意义了,因为小悦悦已经离开了我们。

人性,书面上是如此解释的:人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人的性格、行为作风、思想方式。人性包括两方面:思想、行为。

对于小悦悦这个事件,我们的.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或许说明我们公众依旧没有丧失真善美,我们对于这样事情的神经还是很敏感的。可是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够掉以轻心啊,中国现在是富有了,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可是同时,我们这些人的精神却没有跟上去,精神贫穷依旧是很悲哀的事情。

篇18:以植树节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上一篇:肉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小结下一篇:坐地铁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