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

2024-05-03

《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精选4篇)

篇1:《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

《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

为庆祝建党97周年,6月21日至30日每晚8:00—9:00,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联合阿基米德FM、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推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这是一堂声动、有用的思政课,其中《文化中国》主讲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以“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为题,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讲演,结合音频视频资料,向听众们讲述了中华民族实现解放的“交响曲”和新时代共筑伟大复兴的“乐章”,引发听众强烈共鸣,我听后也激情澎湃,受益匪浅。

林在勇让青年人牢记二句话“回顾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站在现实,放眼未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理解中共的宗旨、使命,要理解三个自信,可以从文化自信入手,建立青年人的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他们学院经常结合新鲜的经验,共同分享,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从上音原创歌剧《贺绿汀》巡演谈起,贺绿汀《游击队歌》的手稿就收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是让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感到自豪的事,这是对大家精神上的指引,林在勇回顾原创歌剧《贺绿汀》的创作过程,现场播放该剧序曲选段,雄浑激昂的旋律借助电波传向四面八方。他说:“贺绿汀把生命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结合在一起,唱出时代人民的心声,所以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

贺老是一个极具正义感的人,坚定自己的理想,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用音乐作为武器,他与人民情感相通,对人民的鼓动,用音乐的武器,奠定了现在音乐的基础,用百倍的努力,创作出世界级的作品,为全民抗战作出精神上的努力,他把自己的一生投身于民族解放复兴的伟大事业中,鼓舞着我们每个人,触动着我们,我们和贺老所处环境有差距,让我们年轻一代从这些音乐中找到真善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工作,如此尽情倾听,前辈的艺术作品达到如此强烈的效果自己感动到了自己,让我们找到我们的红色基因,精神的根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本讲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一批经典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音乐作品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战火中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展现。通过音乐艺术,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感受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十九大的精神,我们应能够把这精神话语挂在嘴上,通过音乐将这种精神、内在的力量让这个作品芳华绝代,让全世界了解音乐,超越语言、超越时代、超越文化。

篇2:《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观众:

大家好,我是来自**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今天我微党课的题目是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奏响新时代实干强音。

在开始我的微党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在座的各位朋友们,你们相信奇迹吗?”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都和我一样,选择相信奇迹。确实,在百年来的浙西南大地上,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双重压迫下,浙西南地区诞生了思想进步之奇迹;在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浙江省委机关屡遭破坏之际,浙西南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创造了浴火重生之奇迹。

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害怕死亡吗?”我想大家肯定会说,“生命短短数十载,谁都害怕死亡呀。”是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在浙西南的大地上有一群人,他们却不怕死亡。

有这样一个女生,她从小就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追求男女平权。她在民众夜校办妇女识字班,激发妇女们爱国革命热情,她筹集经费支援新四军和游击队。面对敌人的追击,她不畏死亡纵身跳下悬崖,青山作证、浩气长存,她是浙西南的好儿女,她叫谢如兰,是一名年仅27岁的共产党员。

有这样一位人民教师,他在国家存亡之际毅然弃笔从戎,投身革命,他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他在被“清剿”后,在狱中写下了“十年征程到如今,偷生弹雨息枪林。战死沙场堪自乐,囹圄室内何我分”的壮丽诗词。他最终被国民党定罪为“执迷不悟”而被秘密枪杀。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他叫刘英,他是一名身经百战的37岁的共产党员。

还有麻值、季步高、陈丹山、陈奕兰等等......他们都是浙西南大地上的英雄儿女,他们将死亡抛诸脑后,他们为革命奉献一生。

讲到这里,我们不禁会好奇?是什么让内忧外患、命途多舛的浙西南大地上开出了一朵朵的奇迹之花?是什么让枪林弹雨、动荡不安的浙西南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先列?它是一种精神,它是无论历史沧桑更迭、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它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军民一体的鱼水之情;它是无畏牺牲、战胜一切困难的锲而不舍;它是战争年代引导英雄儿女拼搏上进的前进灯塔;它是市委书记胡海峰口中的新时代的光芒,是“丽水之干”的“赋能工程”;它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有一首诗想要献给“浙西南革命精神”

“浙里”血脉,拔地而起

西至东境,生生不息

南有红星,勃勃生机

革故鼎新,敢造奇迹

命世之才,前赴后继

精英干将,履争佳绩

神姿英发,再创世纪

众所周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丽水解放70周年。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中抚今追昔,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今朝之严肃审视。广大干部们,尤其是党员干部们,放眼当下,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始终遵循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带头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以丽水大花园建设为抓手,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铿锵有力的“丽水之干”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奏响新时代实干强音。

篇3:“中国创造”奏响时代最强音

树创新自信, 点燃“中国创造”时代激情

“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

2013 年到2016 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 无一例外必谈创新, 不断丰富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历史常常在认识升华与实践发展的交织中书写, 创新亦是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说:“短短几年时间, 从推动各方面创新到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总书记在两会上的‘高频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鸣器’, 我们走创新之路越来越有底气和勇气。”

这勇气, 来自未来五年创新突破的美好“路线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 “十三五”时期, 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今年7 月, 我国第一颗量子科学卫星将发射升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力学基础研究, 他和团队正为此做最后的冲刺。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和安全的特点, 首颗量子科学卫星发射后, 我国有望率先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潘建伟自豪地说。

中国创造赢得中国自信, 中国创新势不可挡。

“目前, ‘华龙一号’落地英国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我们相信, ‘华龙一号’未来将跻身全球核电市场份额前列, 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集体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贺禹说:“依托30 年核电建设经验和强大的核电产业链,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国产化率达到85% 以上, 绝大部分关键设备完全可以立足国内生产,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核电强国。”

创新兴则国家兴, 创造强则民族强。

曾经, 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 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 高铁奔腾缔造了“中国速度”, 大望远镜拓宽了“中国维度”。

未来, 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推进实施, 创新之火会越烧越旺, 创新之路会愈走愈宽, “中国创造”必将顶天立地, 跻身全球创新引领者行列。

谋创新良策, 抢抓引领“中国创造”时代机遇

“那么多企业, 为何做不好一个电饭煲?”“钢产量世界第一, 小小的圆珠笔钢珠为什么造不出来?”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锻造, 一些代表委员发出“电饭煲之问”和“钢珠之忧”。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代表说:“圆珠笔钢珠看似不起眼, 却属于高性能合金材料, 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严苛。但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工程领域, 难出论文难获奖, 研究投入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

“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 导致一些领域少人关注, 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孙兆奇说。

不可否认, 创新这枚“硬币”, 不仅有突破和自信, 还有另一面:中国有不少关键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 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少, 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少。代表委员们期待, 通过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 使创新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 催生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扬创新之帆, 构筑推进“中国创造”时代精神

“ 与其低价等死, 不如创新求生。”面对煤炭价格的一路下滑, 全国人大代表、同煤集团董事长张有喜既承受着巨大压力, 也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希望。

“煤炭企业要做好‘煤’文章, 也要做好‘非煤’文章, 以煤为源头, 通过科技创新向产业链要效益。”在张有喜的设想中, 同煤正在打造的“煤—甲醇—聚甲醛改性产品”和“煤—甲醇—烯烃”两条产业链, 将肩负起去产能、增效益的重任。

在山西另一大煤矿潞安集团, 作为董事长的李晋平代表也心系着一场创新革命。“我们已将一块煤分解成180 多种产品。最近, 通过把煤气化后的合成, 生产出高端高熔点费托蜡, 此前全部依靠进口, 将来会成为我们企业的核心产品。”

篇4:“中国创造”,如何奏响时代强音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

放眼全球,时与势在变化,艰与险仍交替,中国身处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站在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中国制造怎样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中再造比较优势?

谋良策,抢抓“中国创造”时代机遇

鼓励创新创造,激励机制要奏效。

“如何有效培育创新驱动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说,“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打掉“拦路虎”,铺好“快车道”。他认为,推动创新,一方面,要继续简政放权,简化企业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另一方面,还要适当增加“容错度”,“企业家的信心建立起来,预期稳定下来,创新之水才能活起来”。

实现创新创造,保护机制要跟上。

“一些尖端科技成果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习惯于热炒概念,却忽视了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李玉光认为,创新型国家应当崇尚原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警戒作用。

此外,还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鼓励企业创造创新,凡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企业,都应当予以最大力度的支持,引导所有企业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迈向“中国创造”,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

北京中关村,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同比增长近四成。全年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深圳南山,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

“目前,很多企业的创新实践带来启迪,如海尔打开市场销售渠道、打开零部件资源渠道、打开制造服务的做法既推进众创的发展,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脚踏实地,只有每个企业认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断创新,在迈向“中国创造”的进行中,脚步才能走得更稳、更扎实。

“工匠精神”,驱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大耗能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必然遭到淘汰,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大势不可逆,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工匠精神”这把利器来驱动“中国创造”。

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弘扬“工匠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与共产党人凡事讲认真的品质是一脉相承的,要坚决把胡适所说的“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打倒在地,把“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深入到全国人民、尤其是技术工人的骨髓之中,这是关键一招。

誠然,弘扬“工匠精神”不可一蹴而就。西方几百年走完的路,中国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要走完,道阻且难。然而,“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号角已然吹响,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境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一流产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甚至“创造强国”的目标,已然是当代中国不容绕过且必须完成的命题。

上一篇:如何报名参加托福考试下一篇:三支一扶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