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2022-08-24

第一篇: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与抗战文化

作者:贾斌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民族文化,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其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对于一个民族自身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民族精神是国魂,是民魄,它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现民族形象。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的漫长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是民族的文化、宗教、伦理、风俗、科学、艺术等具体内容的共同特质和印记。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于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民族人 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为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与融合,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精神大致经历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和当代民族精神几个阶段。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守成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各民族在内忧外患的苦难中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团结统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都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

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繁荣的血脉,也是民族文化所千古传颂的主题。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是新世纪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证。

古今中外,民族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精神,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世界上曾经产生过的20多个不同的古代文明,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这些文明和文化没有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就是因为这些文化没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就是没有融入世界文化当中,孤立出来以致于失去活力,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磨难,奋发图强,最终走上了民族振兴的大道,靠得就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有容乃大的民族文化底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民族文化传承了龙的精神,汇成一部伟大的英雄交响史诗。抗战文化无疑是其最为壮丽的篇章,奏响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华章的最强音和主旋律。

抗战文化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斗争和文化运动对抗战的宣传和鼓舞、支持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①]“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②]

正因为认识到了“文化的军队”对于抗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解放区极为重视发展抗战文化,而且在国统区同样将抗战文化运动作为“很可能广泛发展与极应该广泛发展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认为它“目前有头等重要性”,进而要求在国统区的中共党组织对发展抗战文化要“特别提起注意”,“经常放在自己的日程上”。“把运输文化食粮看得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 [③]

随着抗战斗争的不断深入,抗战文化在抗战的不同时期有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大致可分为抗战救亡文化、统一战线文化和新民主主义的政党文化三个层次。

处于最外层的是救亡文化,是抗战文化的基础。“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三省陷落。东北三省人民沦为亡国奴的事实和迫在眉睫的亡国之祸,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救亡意识和爱国热情。救亡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抗战文化初始阶段,救亡文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受群众欢迎。把国仇家恨溶为一体,激发了最为悲壮的民族情绪,激励着亿万军民共赴国难、奋起救亡。使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向抗日的战场。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救亡文化以感性认识为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发表了抗日宣言,召号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侵略,以坚定的抗日立场,成为救亡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救亡文化高扬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旋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民抗战的实现,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处于中间层的是统战文化,是抗战文化的主流。“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燃起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和抗日进步力量的推动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随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救亡文化由自发变为自觉,分散变为集中,无序变为有序,最终形成了统一步调和行动的浩浩荡荡的抗战文化大军。

统战文化是抗战文化的主流文化,它求同存异,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文艺界明确提出了“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左联、社联等左翼作家、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他文化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中积极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了经典的传世之作。与救亡文化相比,统战文化对日本侵略者已不只是表层的控诉和描写,而是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抨击。

处于核心层的是政党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在全国人民的抗战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由感性的文化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文化。它代表了抗战时期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抗战文化的先锋和领导者。

抗战中以国共两党为代表,包括其他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政治力量和团体,都力图在抗战中宣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使本党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方针成为抗战文化的主流和主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国民党的态度,在抗战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积极宣传自己的政党文化,利用电台、报刊等国内外传播渠道及不同场合,阐述共产党的主张,展现共产党人的形象,扩大政治影响。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以翔实的论据,科学的论证,严密的推理,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全民的持久战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向何处去,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毛泽东明确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④]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⑤]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毫无疑问,这也是抗战文化的基本纲领。

在领导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与抗战实际紧密联系的独特的文化理论体系——抗战文化理论体系。同时,共产党人还充分的认识到了抗战文化政策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⑥]中国共产党不仅注意发展了解放区的抗战文化运动,而且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也开展了进步文化运动、文艺救亡运动。根据文化人、文化

运动和军队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文化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对促成、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和激励全中国人民英勇献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救亡文化、统战文化、以及政党文化共同构成了抗战文化,政党文化是抗战文化的核心,救亡文化是抗战文化的基础;统战文化是抗战文化的主体,是救亡文化的延续和深化,又是抗战文化核心层的政党文化充分展开的舞台和依托,也是联系政党文化与救亡文化的桥梁与纽带。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方向,牢牢抓住救亡文化,巧妙推动统战文化,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向了高潮,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华文明与民族文化,造就了大唐盛世,创造了中世纪令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无与伦比的辉煌,并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康乾盛世。可是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短短的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就从世界强国跌落于任人宰割、饱受凌辱与蹂躏的深渊。唐宋之前,中国文化保持了世界的绝对的领先,中华民族的强盛取决于掌握了先进的文化,而到后来的康乾帝国却陷入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自高自大的境地。民族于危亡之际,共产党人高举抗战救亡与新民主主义的抗战文化的大旗,统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

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抗战文化传播了进步文化,激发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吹响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号角。它是中华儿女用血与火的历史写成的伟 大的篇章,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财富和珍贵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启迪当代,警示后世。

高昂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民族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抗战文化所激扬的文化内涵,就是高昂的民族精神。没有抗战文化所激扬的民族精神的激励,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面临的就是消亡。抗战文化所激扬的民族精神,在过去,是我们战胜任何的苦难的精神力量;在现在,在将来,永远是我们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先进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摇篮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就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⑦]”先进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所具有的生动的形式、无所不在的影响、强烈的感染力来塑造健康的民族性格,鼓舞民族精神和斗志,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民族的复兴。只有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主题,文化建设才能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配合民族复兴的大局,发挥出促进社会进步

的历史作用。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历史之源与时代之流的统一。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以及2002年的抗击“非典”精神,都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源泉“太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勇于借鉴和吸收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任何一个民族,其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包容。弘扬和培育新世纪的中华民族精神,以一种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正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气度和风范,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的关键之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信息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和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正是我们广泛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一切文明成果的有利条件。

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抗战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抗日战争所以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关键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中流砥柱。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了新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新的时代先进文化的内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确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理想深入人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稳步有序地进行。这一切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十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要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定稿

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毕业论文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业 教学点(班级) 作

者 指导教师

汉语言文学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

古代神话

体现孕育

民族精神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神话产生于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们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者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主要散见于《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穆天子传》等文献古籍中。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同时,大火熊熊而不灭,大水浩洋而不息,凶禽猛兽到处抓食人。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精卫填海》描述了炎帝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于是女娃变成了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自己即使死了变成鸟,也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凭借顽强不屈的精神,向覆灭自己生命的大自然复仇。小小的精卫鸟身上,却蕴涵着无限大的力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应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思想。鲁迅先生也有类似看法,他说,陶潜“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还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依此理,“精卫填海”精神就应当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的形象体现。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先民们顽强斗争时,必然会有牺牲和奉献,这也就孕育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博大精神和情怀。而这种精神也在那些英雄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如,盗取天帝的息壤用以平治洪水的鲧以及他的后继者禹,还有射日为民除害的羿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鲧面对滔滔洪水,违抗天帝的命令,窃来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这种违抗天命的结果是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为了平息洪水,鲧是牺牲了自己。尽管鲧被天帝压杀了,但是他的后继者禹接过了治水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的与大自然的灾害斗争着,最终战胜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后三年尸体都没有腐烂,又从肚子里化生出了儿子禹,“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治好了洪水,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鲧和禹父子俩为了治水,一个死一个历尽艰辛,为百姓为苍生的幸福勇于牺牲,福泽后世。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诞生起,人们就在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哪怕是为此牺牲流血。而这些精神,先民们通过神话和神话里的英雄们表现出来了。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民族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现在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殊不知,创新精神在我们上古的神话中就已经孕育体现出来了。远古时代的先民,在与自然作长期的斗争中逐渐认识了一些自然现象并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用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尽管这些解释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已经对自然现象有所探索并有所认识。他们开始试图了解自然进而解释自然,解释自身的来源问题。相对于西方的上帝创人,我们古代神话中,解释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当首推“女娲造人”。女娲不仅补天,重整了宇宙,而且还抟黄土造人,成为了人类的始祖。纵观我国古代神话,还记载了人类脱离愚昧向文明迈进的探索和创造。如车舆、弓箭、舟船、屋宇、陶器、音乐、文学等的发明、发现。如,关于文字的起源,很早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周的始祖后稷则是教人稼穑。“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其他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展种植业的神农,发明丝织养蚕的嫘祖等等这些文化英雄,都在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三)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仁爱善良是一直被推崇的,而这一点也在我们古代的神话中体现了出来。尧舜禹王位禅让的故事一直被我们所熟悉并津津称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王位的传承推崇的是仁爱,是禅让,而不是干戈相向。反过来看西方的王位传承,我们不难发现,充满了流血牺牲,哪怕是父子之间的王位相传,也是充满了血腥的斗争。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这种仁爱的精神由来已久,也是值得称颂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神话尽管是由人们的想象、幻想构成,但它都是以现实生活作基础,是先民们探索自然、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体现,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凝结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凝结着人们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因而,这种由神话开创和奠基的民族精神也代代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也将伴随着我们世代相承,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中不灭的光辉。

二、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对当前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精神,依然影响和指引着我们前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创造的奇迹,足以让世界称奇。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宇文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引发并实现了中国精神的新转变,并将中国精神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但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要忘记,国内国际的政治形势依然严峻。国内恐怖势力存在,国际反动势力猖獗。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我们要居安思危,心存忧患,在忧患中奋起,在忧患中开拓,在忧患中前进,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克服困难、拼搏进取为追求,以争取国家长期繁荣、民族持续振兴、人民永久幸福为奋斗目标,才能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道路上,中国精神就像一盏灯,引领中华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而在社会中,贫者与富者在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也都逐渐拉开差距。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了悬殊的贫富差距,就会产生新的阶级,而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可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基本原因,社会不稳定则又是阻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外因。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要任务就必须是先缩小贫富差距。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公平体现,从而极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起全社会、全民族劳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及其创造性;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有效地避免社会各种矛盾的尖锐化,维护好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为经济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重要内容。面对压力,我们只有扛起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这面大旗,正视压力,顶住压力,在压力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压力中开拓前进。

三、结语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不可否认此时也正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的努力已让“中国梦”有了更加灿烂的前景。他们通过自己在创业和就业中的奋斗,实现自己安居乐业的需要,以及所追求事业的成功,他们在实现梦想的同时憧憬着更多新的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一定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和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淮南子译注•览冥训.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06:289-290. [2]袁珂.山海经校注•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7:92. [3]袁珂.山海经校注•北山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7:92.

致 谢

从论文课题的选定到方案的确立,直到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都是在学校导师陈德琥的指导下完成的,再次向导师表示最深切的感谢。也衷心感谢为我这次写作提供帮助的所有人,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和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三篇: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脚踏实地,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传承与发展。其爱国主义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旋律,永远激荡在中华民族的心中。爱国主义是整个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它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永久得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一定意义上,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决定了民族的发展。

二、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爱国主义是人与他人,社会关系基础上延展出的具体行为体现。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贯彻融通,必须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对我们大学生单个人而言,要承担以爱国主义为原则,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就应该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

(一)爱国主义与与勤劳勇敢

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勇敢,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始终表现为无论面对何种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残暴权势,都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所谓“克

勤于邦,克俭于家”,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有偏差的消费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等。于是,大学生的个人意识里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陶冶性情的,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这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臵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对我们大学生而言,最起码的勇敢要坚持正义,勇于揭发身边不正义的,非法的行为。并且,要有一种属于大学生的“霸气”,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时代的激流中浪遏飞舟,越挫越勇。

(二)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表现为“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同时而变”“与时偕行”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上。洪战辉,徐本禹在逆境中勇于担当,永不言弃的精神不仅是社会所缺失的,而且是我们大学生值得为之学习的榜样。他们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激励我们大学生发奋图强,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

(三)爱国主义与爱好和平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一直都尽力维护着国家和平统

一、民族团结发展。我们的先辈深知战争的危害,早在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和平统一的前提下的。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团结,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在公元前33年,一个女子远离自己的故乡,长期住居在塞外,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都极力维护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定的局面。王昭君是一个爱好和平、讨厌战争的女子,正因为如此,她抱着琵琶远嫁塞外,离开自己的故乡,全力以赴,绘画了一副安定和谐的画卷,让我们感谢她的无私奉献与声明大义。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表达爱国情感,关键便是以大局为重,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爱国热情具体落实到学习中来。所以说只有热情与理性结合才是真正的爱国,才能真正对国家有利。

(四)爱国主义与团结统一

在历史长河中,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在相互团结的前提下,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进而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尽心尽力的。这正是一切真诚的爱国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灾难无情人有情。还记得2008年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吗?地震将无情的魔爪伸向了中国的四川省,以汶川县为中心的0.8级特大地震像涟漪似的向四周迅速扩张,无数房屋在瞬间倒塌,数万生命在顷刻间陨灭。党和政府组织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官兵以及专业援救队伍等10万多人,不分昼夜,不顾疲劳,从废墟中救出数万名生还者,把救伤病员等300万人。在灾难面前,一双双援助之手、一批批救援队伍、一个个白衣天使和那些大批大批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无疑见证着中国的万众一心和那抬头挺胸的雄姿,也向世界阐释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惜的伟大民族精神。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来说,我们应加强素质,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奠定团结和谐的思想基础;重视方法,把讲究正确的方法作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基础等等。

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爱国主义的积极作用?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和创业史。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绽放新的光彩。

(三)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

(四)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也要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断不能有如抵制日货诸如此类的狭隘民族主义恶劣行为。

第四篇:6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社科论坛(第六讲)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主 讲:梁 柱、葛晨虹

主持人:今天我们论坛主要讨论民族精神问题。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我们就从爱国主义说起。可能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只要一提起祖国,那怕是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感情。

葛晨虹:是这样。爱国是一种情感,同时又是一种理性。(大字字幕: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性)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579-580页)这是对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热土、山川和人民的真挚的情感,是对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自豪和眷恋。我们对祖国的这种情感很深厚,以至于人们常用对母亲的爱来比附形容。(穿插画面:《我爱你中国》歌曲片断――“我爱你,我的母亲,我的中国”……)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扎在中国久远的历史土壤之中,它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友爱相处的凝聚力量,使整个中华民族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亲密团结的统一整体,对我们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理性要求,爱国体现着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它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自强不息,成为一个勤劳刻苦、酷爱自由和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民族,都需要爱国主义精神来支撑和凝聚。

梁 柱:爱国建立在情感和理性基础上,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爱国又是公民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主持人:这使我想到,中华民族在她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能够做到历经磨难而不衰,在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也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应当说这是同我们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相关联的。

梁 柱: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像在《周易》这部元典中,易传就把易经概括为:“其辞危”。就是说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这时的忧患意识还主要表现为忧君、忧位,因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以在易经的否卦·爻辞中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说法。到了孔子那里,忧患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忧“道”,忧虑尧、舜、禹、汤、周的道统中断,所以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他明确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没有敌国观念,这个国家就会被灭亡。正是出于这种忧患意识,他提出了“君轻民贵”的主张。他劝齐宣王要“乐民之乐也,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当然古代的这种民本思想,还不能超出以君主为本位的历史局限,但它毕竟把忧患意识引向了忧国忧民,是深化了。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忧患内容,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会表现为: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这种忧患意识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有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先国后家、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 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崇高抱负和追求。像爱国诗人屈原,虽身临厄运,仍萦萦于天下苍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煌煌唐诗中,也透露出这种鲜明的人民性,像以布衣忧国而著称的杜甫,写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1 热”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无限同情。读了这样的诗篇,一定会陶冶人的性情,从心底产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主持人:是的,在我们民族的词典里,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都凝聚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催人奋起。

葛晨虹: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思想财富是十分丰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正像你所说的,这些名言警句是用心用血写成的,读了它,会使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这种凝聚着爱国思想的格言会转化为巨大的报国动力。流传至今的岳母为儿子岳飞刺字的故事,这“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热血男儿,疆场赴命,卫国保家,马革裹尸,壮怀激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的千古佳话,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流传至今。正像陈毅元帅在示儿诗中所写的“国家若有难,汝当作先锋”,就是这种传统精神的体现,应当说,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在凤凰涅盘中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持人:两位教授也许会注意到,近年来有人做翻案文章,连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都成了问题。如何看待民族英雄,也是关系到把握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问题。(大字字幕: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

梁 柱:近些年来,有人持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翻历史的案,企图颠覆岳飞的历史地位就是其中的一个恶例。当然,中华民族有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如果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而用后来的一些事实去框过去的历史,那历史和现实生活都会乱了套。应当说翻案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主要看它是否合乎历史的真实。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坟前的名联:“忠奸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做的就是翻案文章,翻风波亭千古奇冤的案。可见史评自有人心在。扶正压邪,涤浊扬清,扬我民族之浩然正气,这是每一个正直的史学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应有的史识良知。而现在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有一种汉奸情结,从秦桧到汪精卫这样的为人不齿的人渣,都一一加以洗刷、美化,而对岳飞、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则加以非难、鞭笞,忠佞颠倒,指鹿为马,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如果撇开他们的真实意图不说,这样做,是根本违背了历史的实际。

中华民族是一个辨忠奸、明廉耻的民族,有着鲜明的是非观念。讲到这里,还使我想起岳飞墓前那并排跪着的秦桧等四个卖国贼的铁铸人像,以及墓前的另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些都典型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爱憎观。

民族英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脊梁和良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英雄,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如果民族英雄可以被任意玷污以至颠覆,则是这个民族的不幸,是对民族感情的践踏和伤害。

葛晨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字字幕: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不能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去看待民族英雄。也就是说,民族英雄不仅仅是一般的对本民族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或爱国英雄,事实上凡是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中为维护本民族利益或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为反抗或解除外来民族压迫而英勇抗争具有不屈服的精神气节的典型人物都应该看做是英雄人物。“民族英雄”是历史概念,元宋之间,文天祥抵御外族入侵保持民族气节,是民族英雄,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元朝是组成中国历史的一个政权阶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大中华、大中国。民族英雄是从中华民族、中国发展历史过程角度去评价做出历史杰出贡献的民族英雄,肯定的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是凝结在各个民族文化中的爱国 2 情结,因而也会得到世界各民族普遍尊敬。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民族英雄。从对民族英雄的把握上可以表达出我们应该怎样把握爱国主义。

(穿插画面:民族英雄照片和画像――苏武,岳飞,成吉思汗,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孙中山等。)(穿插画面:外国贵宾在人民纪念碑敬献花圈的画面)

主持人:刚才谈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并举了许多生动事例,十分感人。到了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民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团结对外,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大字字幕: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葛晨虹:是的。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国内黑暗势力的统治,也决不屈服于国外侵略势力的压迫。在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各族人民总是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保卫自己的家园,维护国家的统一,血染山河,宁死不屈,没有丝毫奴颜媚态,有的只是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这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都有鲜明表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让侵略者丧魂裂胆,感天动地的活剧。 梁 柱:中国自古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为之动容,就会被视为不忠,一个人如果读了李密的《陈情表》而不为之动情,就会被视为不孝。现在我们应该加上一句:一个人如果读了中国近代史而无动于衷,依然麻木不仁,就很难说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在近代,面对穷凶极恶的外国侵略者,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要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中国人决不言放弃,中华民族不会亡!千千万万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到邓世昌黄海血战的惨烈;从三元里乡民抵抗侵略者的顽强战斗,到义和团健儿与八国联军的殊死拼搏;从不畏强敌、奋起抗击外国洋枪队,常胜军的太平天国运动,到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铭刻在耸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铭记在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心间。

主持人:近代历史上的反帝爱国斗争是可歌可泣的,它起了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实现的决定性作用。从今天来看,这些爱国斗争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启示呢?(大字字幕:近代以来反帝爱国斗争的历史启示)

葛晨虹:在中国近代史上,爱国的斗争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使得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彻底破产。但近代爱国斗争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曲折的发展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就拿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在中国的历程来说,旧时代的爱国主义难免受到历史的局限,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还是同忠君的思想相联系的,使爱国抱负难以施展,结果这位民族英雄却被流放充军,义和团也遭受清政府的愚弄和出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是同明确的民主主义理想相联系的,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后来的结局表明,中国已经失去了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机缘。只有当爱国主义与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结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一爱国主义的理想,近代中国的历史要求,才得以逐步实现。

梁 柱:这个带规律性的历史现象,在反侵略斗争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近代史上有过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等,反侵略斗争是英勇的,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写下了一页页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民族痛史。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更为惨烈、严重的抗日战争,由于这时有了新的进步力量,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全民族的发动,终于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完全彻底的胜利,一洗我们民族的百年屈辱。这个事实也生动说明了,这种新的历史选择的正确性。所以,爱 3 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使爱国主义精神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主持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今天已上升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即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理想,百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将逐步变成现实,所以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大字字幕: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与此同时,凡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命运、共呼吸的思想感情基础。

梁 柱:是的。有位学者说过,一个人只有一个祖国,就同一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一样。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华夏儿女都会心向祖国,乡思缕缕,都有割不断的同胞情谊,血浓于水;都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无论是在祖国遭到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散落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都是一支重要的爱国力量,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有多少学子负芨留洋,爱国励志,刻苦求学,他们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待遇,一心只想学成回国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詹天佑、严复到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这一切,都表明爱国主义具有持久而巨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切热爱祖国、赞同国家统一大业的中国人,都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在振兴民族的伟业中发挥我们的光和热。

葛晨虹:这里还要指出,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祖国获得了初步的繁荣昌盛,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祖国成为海外华人坚强后盾。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祖国是香港稳定繁荣的重要保证,使西方那种把香港回归看作香港繁荣终结的预言彻底破产。这个事实,也更激发了香港同胞爱港、爱国之情,它生动地证明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的中华民族具有空前的向心力、感召力,民族大团结一定会更加发展、更加扩大、更加巩固,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任何民族分裂活动都是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的。

主持人:刚才谈到,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浓厚感情,也是一种对祖国的崇高责任,那么,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对于人生会产生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广大青年,立志成才,建功立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大字字幕:爱国主义对青年成才有什么作用?)

梁 柱:崇高的理想信念会铸就人的真、善、美的灵魂,会撑起人生一片天,会让年轻的雄鹰在兰天下翱翔。人的一生能做到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生活,这是人生的骄傲和幸福。我们不赞成人生目的的个人主义取向,不仅是因为这种目的的自私性,而且也在于它对青年成长十分不利。我们并不否认个人主义也是一个动力,但这种动力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自私使人目光短浅,利己使人心胸狭隘,这种人往往小有成就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稍有挫折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以个人为中心考虑和处理问题,不可能建立和谐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只是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甚至损人利己无所不为;这种人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难以抵制各种诱惑,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滑向自己成才愿望的反面。这些表明,个人主义不仅妨碍和扼杀人的感情、理性和才华的全面发挥,而且个人主义趟向极端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现实中不乏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葛晨虹:与此相反,一个青年如果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理想和情操,胸怀祖国伟业,心系人民大众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亲爱的祖国和人民,就是一个脱离低级趣 4 味的人,就是“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这样的人能够高屋建瓴地审视社会和人生,树立起正确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在集体中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进取精神;他会志存高远,有远大而崇高的奋斗目标,胜不骄,败不绥,百折不饶,乐观进取;他无私利之心,有助人之诚,形成有助于人才成长的融洽互助的友爱集体,在集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奉献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大中学生,选择了这样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特别是许多学成回国创业的“海归”,也汇入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洪流,并做出了成绩,这是十分可喜的。 梁 柱: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都是自己选择的。今天的青年,不但要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而且还要同历史发展的要求取同一方向,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中奏响实现人生价值的进行曲。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追求的国家富强的理想,将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得到实现,今天的青年有幸亲身参与这一伟业,把个人的抱负融入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业中去,难道还有比这更高尚、更壮丽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吗?!

主持人:是这样,这一切充分说明爱国主义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爱国主义又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但内涵丰富,而且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大力倡导和宏扬的。我们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大字字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葛晨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优秀品格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生久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它以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它既是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深刻影响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生命。我们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的国家。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创造出独领风骚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文化,为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分化、融合和发展,由原来为数众多的民族群体逐步形成为现在的56个民族,汇成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间有过矛盾和纷争,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逐步向统一,这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我们民族的团结统一,反对任何民族分裂势力和分裂活动。

热爱和平,是我们民族的胸怀。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是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一致的,我们在保卫和谋求自己国家、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时,充分地尊重和促进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我们反对以武力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主张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加以解决。我们郑重地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决不称霸,同时也反对那种以强欺弱、以大压小的霸权行径。我们经常教育自己的人民,中国应当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应当尽到国际主义的义务。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睦邻友好政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和支持,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讲到这里,使我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情怀和追求。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品质。中华民族是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富有科研成果和创造力而著称于世的。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用汗水和智慧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装点了祖国的锦锈河山;用鲜血和生命同黑暗势力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英勇不屈的搏斗,形成了酷爱独立自由和敢于革命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在古代曾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国家的前列,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5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发扬的。

总之,我国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的民族精神光照后人,彪炳千秋。

主持人:两位教授从各个层面论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很受启发。是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不但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加以培育。热爱祖国是人子之情,我们要热爱她,建设她。我们要用自己的工作成就,为祖国增添光彩,要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祖国的庄严和形象,而决不做有损祖国荣誉的任何事情。让我们把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谢谢各位。

第五篇:专题九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

一、选择题

1.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将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

(

)

A.广纳包容

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D.兼收并蓄

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3.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2010·皖南八校联考)2010年7月30日6时许,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巨匠钱伟长教授在上海逝世。“我到校刚两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我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灾难,深深教育了我,我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用科学来救国。于是,我毅然决定改学理科。”从钱伟长选科可以看出

(

) ①只有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其播出掀起收视热潮,获第四届CCTV电视剧“最佳热播剧奖”和

“最高收视率奖”。据此回答5~6题。

5.《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

(

)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 ③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 ④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

)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10·淄博模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人民大会堂连续上演16场,场场爆满,赢得了观众的广泛称赞,被誉为继《东方红》之后又一部成功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成功说明

(

) A.我国的文化产品都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C.高雅的文化,才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D.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0·西城抽样)《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据此回答8~9题。

8.孔子主张先“富之”,然后“教之”,是因为

(

) A.哲学是实践的基础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意识完全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9.历史与现实总有一些相似之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获得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下一阶段我们应该

(

) 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保护一切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③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拒绝西方思想文化 ④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突出位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0·广州月考)如今,“植入式广告”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剧、文艺晚会中。但原

本是创新广告形式以缓解广告对观众收视干扰并达到宣传产品或品牌目的企业营销方式,却受到很多观众的批评与质疑。对此,国家应该

(

) A.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B.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C.加强对广告行业的引导和管理 D.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1.某校在开展“我最喜欢的道德格言”征集活动中,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当车铃忠告别人的时候,总不忘先敲打自己”、“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给’永远比‘拿’愉快”等名列榜首。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 A.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B.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C.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D.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就文化建设来说,必须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要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就必须

(

) 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3.建设和谐文化要求我们个人

(

) 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②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③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共产主义共同理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二、非选择题

14.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印度、波斯、希腊、中华四大文明荟萃于此。目前所知对西域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汉文典籍。国内外研究者想要了解公元六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都必须依靠汉文典籍。早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就记录了不少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传说。其后,《史记》、《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就更加丰富翔实了。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西域包容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全景中。

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15.某校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收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一 甲镇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抓阵地、抓队伍、抓文艺品牌,并取得明显成

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部分经济欠发达村庄,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抬头,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材料二 乙镇文化底蕴深厚,风筝、剪纸等传统工艺久负盛名,名人故居、人文景观也较多。镇政府在认真研究市场的前提下,决定以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突破口,借助传统工艺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1)针对甲镇存在的问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应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2)该学习小组拟以乙镇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为本小组拟定两个恰当的课题研究角度。 答案

1.B 2.C 3.D 4.B 5.A 6.B 7.D 8.B 9.B 10.C 11.D 12.C

13.B 14.(1)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5.(1)①经济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②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③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对民间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对民间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发展创新。

③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对待民间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上一篇:山东省辅警体检标准下一篇: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