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神

2024-05-05

新时代精神(精选十篇)

新时代精神 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根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论述,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论述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也有人文精神的内涵, 是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 它们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 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一)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 包括尊重科学、重视客观规律的理性精神, 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证精神和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等。美国科学史学家默顿对科学精神的概括是: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胡适从西方科学家身上总结出的科学精神为:不盲从, 不附和;虚怀若谷, 不武断, 不蛮横;专心一致, 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人类摆脱蒙昧状态和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都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

(二)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是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的基础, 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虽然是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概念, 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 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但是,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彼此隔绝的。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 相映成趣, 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此构成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力量。正如龚育之先生所说, 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而人文精神也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意识的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 社会才能健康而协调地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 传统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 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 自然科学的振兴, 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这一时期, 作为科学精神外在表现形态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越来越使人类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折服。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 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实惠, 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于是,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19世纪末, 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 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

但在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 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不得不呼吸有毒的空气, 食用有毒的水、食物、蔬菜, 忍受工业带来的污染, 忍受生活噪音的无限干扰。伴随工业化而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污染, 而且还有土壤的退化、沙化、森林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离的传统发展观只看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而看不到人的发展, 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是一味地对物欲的贪婪。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例, 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通过生产实践, 积极改造自然界, 使之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必须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固有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这种传统发展观导致的结果是完全倾向于物本主义, 脱离了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也就失去了正确方向与价值。因此, 传统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

在科学的视野里,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 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 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 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 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 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之同时, 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这样背景下,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 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 它不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发展, 而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 充分体现了理性客观、尊重事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文精神

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 但据此就极端强调科学的功用, 以致走到一个思想认识的误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露出其负面效应, 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和生态危机, 更有必要重提人文精神的复兴。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 人是发展的客体,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对象和目标, 其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 更是人。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和目标, 来保证满足人发展的物质财富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不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利用的工具, 而是把人类看作自然中的普通成员, 平等地对待自然, 并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鲜明地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的理念和时代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的发展观

与传统的发展观把人仅仅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相反, 在科学发展观看来,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制度的发展与演进也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 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 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科学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文精神要求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价值归宿。在科学发展观中,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与发展这个主题, 统一于具体的、现实的人, 统一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个历史进程, 是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发展观。

1.“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精神, 同时具有科学精神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以人为本, 将具体的、现实的、处于历史中的人作为探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着眼点。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表明了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人文终极目标, 这与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完全一致,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以人为本”不仅作为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具有广泛的价值意义, 而且科学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是现实的人, 而不是抽象的人,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受到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制约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着眼于人的现实存在, 遵循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 探索和解决现阶段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 通过推进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而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些空泛的愿望和主张上。这就是社会发展中的科学精神。

2.“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科学精神, 也蕴涵了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 明确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全面发展, 着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着重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着重强调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 而且要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这三方面之间既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 不仅体现了高度的科学精神, 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 是为人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发展观把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在更高层面上高扬了人文精神内涵。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人文关怀的层面上体现了塑造自由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目标。

(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 这种融合实现了发展观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体现了真、善、美的完整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终价值是一致的, 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础上,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它的形成是我国正确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结果, 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结合重新认识的产物。它的提出, 既是总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产物, 又借鉴了外国现代化的正反两面经验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又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作指导。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 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孙同福, 吴春俊.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前沿, 2006 (11)

[2].杨放, 红丽.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4 (6)

[3].陈登源.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 (4)

[4].马建刚.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维度审视.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9 (4)

新时代精神 篇2

内容:

大兴安岭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兴安岭人民意识、意志、观念的体现,在大兴安岭40年的开发建设中,尽管历尽艰辛和坎坷,尽管遇到各种困难和灾祸,但是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至今仍然执著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先驱者“林海深处埋忠骨”,老会战“绿了青山白了头”,开拓者“志在边疆干一生”,奉献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无怨无悔,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种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大兴安岭“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曾多次提到“继承和弘扬大兴安岭精神”问题,要求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弘扬战严寒、破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并把大兴安岭“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统称为“四大精神”。1996年1月,大兴安岭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又进一步对“以弘扬大兴安岭精神为主旋律,塑造富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林区整体 形象”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并对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即“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乐在边疆的奉献精神”。

在40年开发建设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大兴安岭“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林业部的领导下,无数开拓者、创业者、建设者、奉献者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同时,所建造起来的一座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丰碑。

开发建设路为先。无路而入,曾是两次开发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打开“绿色宝库”,八万铁道兵和铁路员工勇做开路先锋,他们背着帐篷,扛着粮食,顶着零下50多度的严寒,趟着齐腰深的大雪,以“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化透千层冰”的英雄气概,在崇山峻岭中开路,在雪岭冰河上架桥,修筑铁路847、26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条。

1965年,是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全面铺开的一年。这一年,来自内蒙、黑龙江的林业干部、职工汇集到当时松岭林业公司所在地加格达奇。在这里,展开了林区建设的第一个会战——古源筑路会战,任务是修建一条65公里长的运材路。这次会战虽然在春、夏季进行,但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也是艰苦的。指挥部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劳动,有的人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了手、脚、脸红肿等过敏性反应;有的施工点要通过塔头甸子、河流、森林,帐篷等生活物品运不进去,只好人抬肩扛,有时当天支不上帐篷,就要露天住宿;施工机械不足,大家就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用肩挑手抬,采取反扣塔头、运土填石等有效措施,加快了工程进度。这场会战,7000多名开发建设者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提前两个月胜利完成任务,为林区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战严寒是破“禁区”的第一大难关。大兴安岭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年无霜期仅80至110天,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3、5度。“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男女同穿戴,五方六月吃干菜”便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1964年11月,铁道兵某部奉命进驻大兴安岭时,正值严冬,他们在缺乏严冬行军和御寒防冻经验的情况下,在这人迹罕至的冰天雪地里连续行军三四百公里。冬日的晚上,官兵们只好穿着皮大衣,大头鞋,捂着皮帽子,和衣而睡。就这样,冷峭的寒风还是冻坏了不少同志,为了御寒和防止冻死人,每天半夜部队还要拉起队伍在雪地上跑一阵子。就这样,他们爬雪山,穿森林,直插林区腹地的各施工点。

十几万林业职工面对严酷的高寒,面对一无设备、二无经验的困难,创造出了以冷制冷,以冻制冻的“冻结施工法”和“反扣塔头、低温早强混凝土、冷砂浆砌石法”,提高了工效,先后在56条冰河上架起了一座座大桥;发明了“无窑烧砖法”,造出了第一批红砖;还发明了“采育用统筹一次作业法”、“高寒水湿地改造法”等一系列生产、生活的成功方法,在破“禁区”上进行了伟大的实践。40年艰苦奋斗,修通林区公路1.6万公里,桥梁181座,建设各类房屋1000多万平方米。

站住脚,才能取得全胜。面临头两次开发的失利,开发建设者按照周恩来总理“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要求,克服艰难险阻,不仅在“高寒禁区”上站住了脚,而且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林区,完成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第一次创业,靠的是“三荣”思想。1964年冬,铁道兵某部27团的几个先遣连队,在岭北被称为西里尼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地的鄂伦春人称这里是无法生存的死地。部队驻扎下来之后,改西里尼为“三荣岗”。所谓“三荣”最初是是指任务艰巨光荣、生活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1965年4月,会战指挥部政委、林管局党委书记罗玉川在林管局党委会上提出“三荣”思想时,把原来的“三荣”改为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会战区全体人员弘扬“三荣”精神,勇于吃苦耐劳,厉行节约,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冲破严寒封锁,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英雄气概,克服了住着帐篷房,睡着波浪床(小杆铺),吃着红高粱,喝着三省汤(省油、盐、菜)等困难,修路、盖房、生产、建场。广阔的会战区,从上到下,从军队到地方,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风气。

领导干部坚持“五同”、“五带头”。会战初期,因条件艰苦,广大干部、职工都不带家属,各级领导干部实行“五同”、“五带头”。“五同”是指:领导与群众同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商量事情在一起。“五带头”是指:带头学习毛主席著作,带头艰苦奋斗,带头克服困难,带头勤俭节约,带头遵守制度。由于指挥部和特区领导带头执行“五同”、“五带头”的制度,所以会战区从机关到基层,各级领导没有搞特殊化的,也没有指手划脚摆官架子的,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危险,领导就出现在那里。无论哪一级干部,都自觉地参加会战劳动,与群众一起搞建设,收工后一同到职工食堂排队买饭,吃干菜,喝“三省汤”,许多会议都安排在晚上开,工作效率非常高。1965年4月,会战指挥部党委又提出“四化”要求,即思想革命化、作风军事化、行动集中化、驻地营房化,号召参加会战的人员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解放军、学习英雄人物、学习大庆精神,完成开发使命。越在困苦的情况下,越体现

干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那时候,操心最多,睡觉最少,挨累最重的是党员和干部。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进山党员在前头,吃饭党员在后头,睡觉党员在两头(挡风挨冻)。参加会战的同志精神振奋,干劲高,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提出了“身居林海学大庆,艰苦创业;走进深山做铁人,以苦为荣”;“抢晴天、战雨天、苦干实干加巧干,一定要让任务提前完”等口号,涌现出许多大庆式企业、先进集体及“铁人”式标兵人物、“硬骨头”战士等先进典型。这是大兴安岭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老潮河的“五小”精神。70年代初,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发扬无私无畏、艰苦拼搏、勇于进取的创业精神,相继在岭北的原始森林中,建立了阿木尔、图强、古莲(现西林吉)三个林业局。同时创造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五小”精神。1971年春季,进入图强林业局老潮河林场(现育英林场)的干部职工,面对繁重的建场任务和生产工具奇缺的难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创造条件搞生产。没有汽车,他们就自制“小爬犁”运沙石,搞基建;没有锯,他们就用“小手斧”砍树做枕木,建设大铁专用线;修路无机械,他们就用“小扁担”、“小土篮”挑土运石;盖房子需要红砖,他们就土法上马建“小砖窑”,保证了施工需要。正是“小爬犁、小手斧、小砖窑、小扁担、小土篮”的“五小”精神,使老潮河林场跨入了省级先进单位的行列,得到了省、地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大兴安岭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后,随着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等一批新型林业企业的建立,大兴安岭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到1997年,全区累计为国家生产商品材一亿立方米,上缴利税三十多亿元。

五万知识青年的奉献。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用人之际,1969年至1971年三年中,先后有五万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大兴安岭,投身于开发建设会战大军的行列中。他们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温州等大城市一批批奔赴北疆的林场、筑路队、乡镇,为大兴安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代知识青年扎根在兴安,奉献在林海,发挥了聪明才智,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被周总理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的女子架桥队和名扬海内外的女子采伐队,是世界架桥史和世界林业史上空前绝后的两支队伍,也可以说是打破两个世界记录的传奇和神话。他们征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苦,把汗水、泪水、智慧、才华融进了林区开发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涌现出万米集材大王、“兴安劲松”等英雄人物。知识青年不仅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献了知识献青春,而且给大兴安岭带来了思想文化的促进和冲击,使大兴安岭成为全国人均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

一。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返归故乡,然而,他们为大兴安岭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创立的精神是永恒的。

经受了水与火的考验。多灾多难,是大兴安岭的又一大特征。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者在40年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的考验,有人曾用“水深火热”一词来形容。仅以火灾为例,自1964年到1994年的3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山火35、8起,使全区在扑火救灾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特别是1987年5月6日震惊世界的特大森林火灾和继后发生于1991年6月30日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在天灾人祸面前,大兴安岭人表现出高度的大局意识和顽强的拚搏精神。1987年“5.6”火灾后,在五万余人痛失家园的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西林吉、图强、阿木尔等林业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发扬“吃三睡五干十六”精神,经过为期两年的艰苦奋战,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1991年,全区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在两县、四区、四个林业局、38个林场乡镇同时受灾的情况下,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舍小家、为大家、保全局”,“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大灾面前不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顽强毅力,仅用短短四个月时间,又重建了新居,恢复了生产。

激情讴歌新时代的精神 篇3

他自幼在上海,喜欢画画,小学时老师经常在星期天带他到上海美术馆看画展。六年级时,他的一幅《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彩色宣传画经上海市少年宫推荐,入选在民主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绘画展览会”,并获优秀作品奖。中学期间,他先到油画大师颜文梁先生画室学习素描速写,后又在沪上画坛名家金梅生、张充仁、顾炳鑫、华三川诸先生处学习色彩技法。难怪一些熟悉他的同仁说,“王健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的”。

上世纪80年代,王健被老师推送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西画,在那里学画近两年时间。这对他夯实绘画造型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健后来谈起苏联1955年在我国举办展览会的事。这个展览先在北京开幕,两个月后又移到“上海展览馆”展出。王健当时正逢健康原因离校返沪修养,他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地到展览会的“造型艺术馆”内,观赏、临摹大师们的作品色彩和技法。后来,我见到他的一些油画习作,感到不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造型和色彩,均带有俄罗斯现实主义风味。

王健是位很勤奋的画家。为广泛吸取生活中的营养,他在繁忙的工作和教学之余,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矿井上下,体验黑哥们儿辛苦艰险的劳动生活。此外,在长达9年做中学美术教师期间,每年的寒暑假,他都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及黄土高原、戈壁大漠、巴山蜀水、江南水乡、海岛渔村、凉山彝寨、版纳雨林和青藏高原,还远赴时值战火烽烟的西南边陲老山前线,并专程到越南、缅甸等国村寨采风写生。虽然旅途艰辛,但每次都收获颇丰。

为便于搜集创作素材,钢笔成为王健的得力工具,其钢笔画不论人物或写景,结构严谨,造型精确,用笔讲究,疏密有致。不仅有大量表现矿山的题材,更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古迹山川、边疆村寨、山乡古镇内容。尤其是他的钢笔人物画,用笔时而奔放简练,时而细致入微,用多种洒脱技法,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新时代讴歌的激情。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性格豪放的矿工,还是大山里的农民、少数民族弟兄,还是戍边战士、藏区牧民,乃至国际友人,无不让人感到其用笔精准,繁简适度,无可挑剔。

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美术家文化市场”活动中,王健作为受邀的“代表画家”之一,在会上展示了十余幅钢笔人物画作品,引起轰动,围观者络绎不绝。活动进行不足一半时间,作品即被订购一空。当时在现场的山西画院画家、美术评论家王如何指着王健作品说:“这都是精品,能达到如此水平的画家真不多见!”之后他又对我说:“我和王健不熟悉,请您有机会跟他说说,让他抓紧时间出一本钢笔画集,肯定会畅销的。”

在省画院一次讨论人物画造型技法时,女画家汪伊虹也提到了王健的钢笔人物画:“他的钢笔人物在用笔上让人感觉,‘多一笔则多了少一笔则少了’,用点用线十分精确,恰到好处!”钢笔画虽色彩单一,但要画好相当不易,特别是以线造型的钢笔画,一点一画都要把握有度,丝毫疏漏不得,特别是钢笔人物肖像,下笔即成局,不像其他画种错处可修改。

王健是位“多面手”画家,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的美术作品中,除版画外,还有不少漫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钢笔画以及科普美术作品;此外还有建筑艺术造型设计、陶瓷壁画、壁挂等工艺美术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西山矿务局担任《矿工报》美术编辑时,还兼任省煤管局主办的《山西煤炭》美术编辑。1969年初,他应煤炭部之邀,担任了在京举办的“首届全国煤炭工业展览会”总设计工作。

在美术创作中,王健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主题,很好地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矿井上下,工人们那特有的黑白分明、高度反差的刚毅形象,时刻感染着他,不断地激发他创作的热情。基于这种特殊的美,他创作了一批表现煤矿工人的版画作品,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得到国内外版画家们的赞誉。

他的版画《接班》《乌金出山》《煤乡乐》《班中餐》《造福》《开采“乌金”的人》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特别是水印作品《接班》在全国版画展评选中,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

生活是艺术之母,为追求崭新的生活、开阔艺术视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王健毅然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和优越的家庭生活,从黄浦江畔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煤管局工作。为便于更进一步贴近矿山生活、接近矿工,他在省里工作半年后,主动请求调往西山矿务局,到局党委宣传部任报社美术编辑。“文革”结束后,为追回被浪费的宝贵时间,他又请调到中学当美术教师。在任美术教师期间,我曾多次动员他到山西画院(现山西美术院)工作;时任太原画院院长王步超也希望他调到画院任专业画师,均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解释说,他不愿“浮”在上面,去省市画院任专业画家,个人名声无疑提高了一大步,但在具体创作上却造成不少损失。他说,在矿区工作,下基层采风很方便,无需什么手续,随时可直达矿井上下,体验生活。后来我们只好特聘他担任省、市画院的客座画师。

王健在校任教期间,不仅教学认真,还积极为矿区培养美术人才。他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学校开办美术班,不仅免费教学,还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免费晚餐。这批学生后来在省内外高等美术院校毕业后,有的留校任教,被提升为教授、副教授,有的已担任美术系主任;留在矿区工作的学生们,均成为单位的美术骨干,不少人已出版了美术作品集和论文集,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批学子们发自肺腑地表达感恩之情:“没有王健老师的栽培,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几十年来,王健无论是担任美术编辑、美术教师,还是建筑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总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他从未放弃美术创作,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数以千计的各类美术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许多作品被选入国家出版的多部美术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当代艺术家名人”称号,上世纪80年代初即被吸收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外举办的国际画展,多幅版画展出后被主办国美术馆收藏。他的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数十部典籍。

前些时候,山西灵石县在我的家乡建美术馆,请王健做建筑造型设计。其间,我再次催促他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时,他希望我写上几句话,作为纪念。就此写出这些心里话,是我对王健的真实认知和对他画作的见解,希望能看到他更多的美术作品问世。

论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篇4

一、坚定的革命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

坚定的革命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P110)。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仅要同反革命力量作斗争,而且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死博弈。“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4]正是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成为了红军长征路上战胜困难、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红军长征发生在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共两党的危机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连续不断的围剿行动严重影响了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的存亡。在严峻形势之下,红军决定把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在“围剿”与反“围剿”的血战中突破重围,辗转到达陕甘宁地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又竭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体现了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基本要求。这种团结主要体现在全党全军的团结和军民的团结之中。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团结,是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5]——遵义会议统一了全党思想,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要求独立自主、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红军与人民群众建立“鱼水之情”,“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6],从而使红军获得了许多来自群众的物质帮助、兵力支援和精神慰藉。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和精神保证。

四、独立自主、事实求是的精神

独立自主、事实求是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根本指南。胡锦涛同志曾说:“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7]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中共中央高层存在“左倾”教条主义倾向,照搬他国经验,不顾红军实际情况造成的。而长征的过程就是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左”倾教条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过程,是党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过程。在遵义会议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使红军长征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五、艰苦奋斗、乐观未来的精神

艰苦奋斗、乐观未来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外在体现。聂荣臻同志曾说:“求解放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帮助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8]。空气稀薄的高寒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给长征之路带来了极为严酷的挑战,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等口号的鼓舞下一次次地突破自我;同时,在与反革命势力的殊死搏斗之中,红军战士依旧克服着生理和心理的极大考验,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顽强斗争。毛泽东同志曾经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形象地形容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

中国红军长征是历史上传播理想信念的远征,长征精神是中华大地上璀璨闪耀的民族精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感受这段艰苦岁月,用心去体悟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我们仍然有必要让长征精神活跃在高校这一理论阵地之上,积极推动个体人格的优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推动更多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149.

[2][6][7]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J].求是杂志,2006,(1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80周年[J].苏区研究,2015,(1):14.

[5]袁银传.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677.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篇5

我认为,当代的“雷锋精神”可以从这样几个层次解读:(1)绝对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2)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不要给别人添乱;(3)在1、2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做一些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到这三点,就可以称之为“雷锋”。但很多人只做到第一点,还有人第一点都没有做到。

对于第一点,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和境界,并不都是通过大事,能够创造惊天地、泣鬼神之伟业者毕竟有限,更多的人是平凡的,如果一个人做出更多的是小事,并且执著持久,也便蕴含或折射出伟大的情愫。这就足以说明,小事是可以体现人性的伟大的。在乐于助人之前,应当首先做好自己,放能再去做好事来帮助他人。

雷锋精神的主体之一便是爱岗敬业。因此,做好每一件分内之事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雷锋,作为一位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一生都在为人民做出贡献,他将分内之事做得相当完美。那么,在现今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如此。例如,身为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不忘本位,具备高度责任意识,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具有职业素养,这就是在为人民服务,在为社会作出贡献。换句话说,敬业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基本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敬业爱岗,才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

因此,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雷锋精神可以是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如学校生活中的四个一社区服务,每年大年初一的慰问孤老,与阳光之家的孩子们作交流和沟通等。也可以是我们平时的努力学习,将雷锋的“钉子精神”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去,提高自身能力,以图日后能够回报社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正是雷锋精神的真正体现。

新时代精神 篇6

(一)郭明义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紧密相连的,也与社会主义本质规律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制度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制度形式,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和统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尊重个体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尊重个体的创造力,并强调个体在奉献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二)郭明义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刘云山同志指出,学习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纯粹”和“善小而为”的思想境界。郭明义同志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勤劳朴实,默默奉献,他追求的就是助人为乐的喜悦,就是甘于奉献的平凡,这种纯粹的思想境界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普通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此外,郭明义同志秉承“善小而为”的观念,他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就是在于他所做的事情能不能帮助别人,能不能给社会做出贡献。一件事情只要是对别人有好处,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他都会认认真真地做好。他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工作成绩,也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壮举,他所做的都是发生在社会普通人身边的普通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都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这也就是郭明义事迹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的原因。

(三)郭明义精神是社会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的直接体现。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郭明义同志的事迹深刻地折射出他本人内心所蕴含的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待理想信念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坚定信念等等。我们学习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者;就要学习他“甘当矿石”的奉献精神,自觉投入到时代进步的熔炉中,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当前国内高校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于郭明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全面。

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郭明义精神的总体形势下,高校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尚未表现出应用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许多高校教师将对郭明义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单纯停留在文件、媒体的宣传层面之上,没有下大力气分析和研究郭明义先进事迹背后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规律,而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必然会导致学习实践活动停留在相对水平的层面之上,学习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高校教师学习郭明义精神的形式相对单一,载体作用明显不足。

政治理论学习是国内高校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教师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学习郭明义精神的活动中,普遍缺少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也相对单一,不少高校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师收看收听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演讲,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还有一些高校利用党支部及党组织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心得,并利用集体讨论会等就学习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笔者认为,这种学习形式与以往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难以体现出郭明义事迹中最重要的时代精神,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此外,由于缺少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载体,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检验。

(三)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正如前文所述,许多高校要求教师利用集体学习或业余时间学习郭明义精神,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被人为地割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没有正确意识到学习郭明义精神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实践郭明义精神的有关要求更是缺乏有效的落实方案。这种单纯孤立的学习方式,不但不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郭明义精神实质,而且对于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学习型行业优势是极为不利的。

三、对于加强高校郭明义精神学习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坚持将学习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师生,教师一方面是专业教学的实施主体,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各高校要充分依托院系及基层党支部、青年团、青工委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习郭明义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找到郭明义精神中与高校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内容,重点进行宣传教育,以此带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今后,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将学习郭明义精神与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找到郭明义精神与教学工作的契合点,不要人为地将学习活动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例如郭明义同志不计名利、肯于钻研的精神,都可以成为指导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南。

(三)坚持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习郭明义精神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郭明义精神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为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科学地设计学习载体,给教师创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有效渠道,例如开展“寻找身边的郭明义”主题活动,利用全校范围内的评选活动,动员全校教职工争当郭明义式先进人物,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习工作的深入化和制度化。

(四)坚持将学习活动与教学考核工作相结合。

今后高校在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有明确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措施,还要有科学的保障措施及考核机制。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考核机制就是将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与教学考核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高校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工作考核措施及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应将教师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有关情况纳入其中,采取自评、互评与院系党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实践情况以量化的方式计入绩效总成绩中,以此切实提高教师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堅持将学习活动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高校教师除了应当成为学习实践郭明义精神的积极分子以外,还要承担传播郭明义精神的光荣使命。今后,高校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设置专项科研课题、开设专项课程等方式,提高教师宣传和研究郭明义精神的积极性,高校内部德育教育专业更要将研究郭明义精神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性科研课题,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以此进一步学习提高郭明义精神的理论水平,力争掌握郭明义精神实质,力争将学习郭明义与实践,将郭明义精神有效地上升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理论体系之中。 (编辑郑云东)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篇7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 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 它包含无私奉献、“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他自己所说:“活着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 先进文化的表征。它像春风一样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在新的历史时期, 树立社会主义新荣辱观, 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我们就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弘扬雷锋精神, 与时俱进,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雷锋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他对党无限热爱, 把党比作母亲, 把社会主义视为“命根子”, 雷锋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辉,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雷锋精神, 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是有其客观性, 从思想来看, 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 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 就要像他那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 只有这样, 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这是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需要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 才成就伟业的。雷锋就是在60年代初期出现的艰苦奋斗的模范。他要求自己在工作上, 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为了革命事业, 他始终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为了人民利益, 他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把省下来的钱捐献给了灾区人民。从雷锋身上折射出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仍然十分有必要发扬光大。新的历史条件下, 能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是对每个人的考验。我们要像雷锋那样, 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思想。当然任何一种精神都要与时俱进, 新时代就有新要求, 艰苦朴素的作风, 但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现在的生活已经和60年代不同了, 物质生活很丰富, 我们要合理的理解今天的艰苦朴素作风, 节省每一分钱, 做到不浪费、不盲目追风、注重实效。

三、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荣辱观, 八荣八耻, 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本质要求,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和谐的必要性。在现实社会中,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消极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良知在财色的诱拐中被出卖等等, 如果任其发展, 就会对理想、道德的根基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扭曲人格;就会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冲击, 也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所以提出新荣辱观是非常适时和必要的。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 以及持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人, 其荣辱观都是不尽相同的。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史册, 有孔融让梨, 更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境界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而雷锋正是这样一个人, 雷峰精神处处闪耀着这一光辉。新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既把握今天, 又面向未来。有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时代呼唤创业家精神 篇8

那个笑嘻嘻的人就是成竹在胸的创业家, 因为大道无形, 当创业家精神真正成为信仰时, 获得精神自由的创业家已不必拘泥于“形”, 就像随时随地可以随心祈祷, 创业家精神不仅存在你的事业中, 更存在你的血液里。

创业家这个称号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个“创”字:“创”意味着“开创”、“创立”、“创新”、“创富”;“创”意味着一种奔腾于血液的探索精神和生命力。曾经一个创业家朋友对我说:“我宁愿成为一个永远的创业家而不是什么企业家。”创业家的豪情溢于言表。然而一个成熟的创业家既是满怀激越的, 同时也应该是现实的。因为“创”是行动, 而“业”是结果。只有开花结果才能继往开来、持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永远的创业家精神而没有永远的创业家。所以, 创业家是“形”、企业家也是“形”, 而创业家精神才是“道”。

创业家精神是精深的。但道又存于形, 在许多创业实践中、在成功企业家的管理经验中, 我体味着“道”———创业家精神!

创业家精神那就是从零开始创造事业的精神。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们, 在开始创业时, 总会抱有远大的理想, 但常常会随着经营展开的巨大压力, 而将自己的理想精神压抑了。但我最想说的就是:小企业也要有大理想大胸怀。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 创业者都需要独自面对所有的挑战。你的公司规模, 可能会逐渐扩大, 你的合作伙伴、企业员工可能会慢慢增加。但正如李嘉诚所言:“每一个事业的成功者, 都需要独自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从这层意义上说, 只有小企业, 没有小企业家。

今天, 是一个创业的时代, 是一个呼唤创业精神的时代。每个创业者都有实现梦想的冲动, 这便是走向创业之路的初始力量。然而创业是艰苦的, 是人生的历练, 创业需要有一种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境界, 决定着人们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精神, 才能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获得财富与进步。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9

关键词:雷锋精神,道德构建,和谐

一、雷锋精神的涵义

雷锋精神, 简单地说, 是以雷锋同志为代表的一种精神。提起雷锋精神, 大家耳熟能详, 认为雷锋精神代表着奉献、忠诚、执着、认真等利他主义思想。从狭义角度来看, 雷锋精神是雷锋对待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高度总结;从广义角度来看, 雷锋精神已经升级为受人尊重且具有时代价值的一种精神文化。雷锋精神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结合在一起, 通过不断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新的文明成果。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雷锋精神的内容

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付诸实际行动中、绝不仅仅作为口号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面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 尊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奉献精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毫不利己、热心助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在工作中任劳任怨, 对待工作踏实、认真的执着精神以及言出必行的诚实守信精神;在生活中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因此, 我们可以将雷锋精神的内容概括为:以爱党、爱国家、爱人民为准则的利他主义思想。

三、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我国的多位领导人对于雷锋精神有着高度认可, 同时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习近平主席甚至用雷锋式的语言方式说道:“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出, 在经过近五十年的雷锋精神的学习与熏染, 习近平主席也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可以说, 雷锋精神是引导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一) 雷锋精神有利于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 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以及个人的基本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 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道德观也不尽相同, 只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在大家抛弃我国原有的道德规范时, 适应我国当今发展主流的道德规范体系仍在建立的过程中。雷锋精神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在迅猛改革的大环境下, 雷锋精神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等高尚的道德情怀对于道德规范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碰撞时, 雷锋毫不犹豫舍弃个人利益, 因此, 雷锋精神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个青年的思想, 也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典型。现在, 雷锋精神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 而这一现象呼吁人们, 强化自身的集体意识与服务意识。可以说, 这两点内容对于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雷锋精神有利于人们思想素质的培育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 但是在各类社会活动中, 越来越体现出个人对群体的需求与渴望。人们在整个社会中相互依存, 共同进取。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 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们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存在认知偏差, 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变得多元化。所以, 提高人们的整体思想素质水平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社会的道德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雷锋精神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集体精神、服务精神, 以及雷锋对待工作的执着、认真的精神为人们思想素质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无论雷锋处在何种岗位, 雷锋首先将集体、他人利益放在首位, 不为名利的思想有利于人们思想素质的培育。雷锋精神与社会的改革进程是相适应的, 雷锋精神的真实与善良鼓舞人们尊重道德, 心存善良, 有利于促进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具有宽容的胸怀, 是激励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三) 雷锋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以抵制西方腐败思想的侵蚀

如果说道德是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劲动力, 那么诚信则是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桥梁。所谓诚信, 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诚实、相互守信。同时, 诚信在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 诚信是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那么, 诚信之于今天, 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诚信是人们在进行交往活动中所遵循的准则。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篇10

1. (2013·福建文综卷·34)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1存在就是被感知2人是机器, 思想是人脑的特性3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3→4→2B.2→3→4

C.3→2→4D.2→1→3

【解析】唯物主义大致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演进过程, 1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排除;2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4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故其演进的顺序为3→2→4。

2. (2013·天津文综卷·7) 近年来,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 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 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科学家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正确。“存在就是 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具体科学的作用, C与题意不符。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项错误。

3. (2013·重庆文综卷·12)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 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 “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 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 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 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现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材料中安倍晋三的言论否认历史, 旨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 翻案, 显然, 这是否认历史 客观性的 唯心主义 观点, A项正确, 排除D。为侵略历史翻案不属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排除B。安倍晋三的言论属于谬论, 不是真理, C项错误。

4. (2013·福建文综卷·35) 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 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 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 它们就将推翻你们。”对此, 正确的理解是

1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4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124B.13

C.234D.14

【解析】根据学者的话可知, 真正的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1正确;观念能够影响社会发展但不起支配作用, 2错误;3与题意不符, 题干强调社会意识的作用, 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走在时代观念之前和时代观念之后强调时代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正确。

【考点精讲】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世界观与方法论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 即是什么, 怎么样。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 即怎么看, 怎么做。

3世界观与方法论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没有离开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 也没有离开方法论的孤立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如: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

(2)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

第一, 一般人的世界观是不自觉的、零 散的、朴素的, 缺乏理论的论证;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第二, 世界观人人都有, 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2注意以下两个错误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实际生 活中表现 为主观与 客观的关 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正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 的, 就是唯物 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的, 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也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 就是可知论;凡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 就是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肯定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而少数哲学家坚持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4.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现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2)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及其比较

5.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 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 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夸大为唯一的是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 也可以是别人, 如英雄、帝王等。如:“智子疑邻”中, 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 (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在现实生活中, 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 这些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6.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 基础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应试策略】

从近几年高考看, 重点考查的高频考点有: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等。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关注影响较大的理论文章以及哲学家的经典论断, 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明确哲学的 基本派别, 重点关注教材出现过的或平时常见的一些成语、俗语、漫画, 要能够分析判断, 学以致用。

【创新演练】

1.有人常常会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有何用处?的确, 哲学是一门听起来很高深的学问。它不是某种技艺之学, 不是专与某个领域或某个职业“对号入座”的专业。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它是超越具体知识的学问和智慧。下列选项可以说明这句话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能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C.哲学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功能

2.2013年9月18日上午, 浙江省嘉善县举行《善的教育》校本教材首发式暨青少年家庭教育讲座, 该书由县有关部门编撰, 汇集了嘉善善人善事, 将在小学四年级作为教材使用。该县将此教材纳入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体系, 并延伸至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培育未成年人的向善意识, 从哲学上看, 这是因为

A.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配

B.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决定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优秀文化能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3.弗朗西斯·培根在《习惯论》中曾经写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每一项行为或习惯, 都是由其思想和意识决定的。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4.对于出现“高考是否应该取消数学”的争议, 有人引用先哲的话说明: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 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两者皆无, 人们什么也看不透。这句话表明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是最高概括的科学2数学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知识前提,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3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 数学研究就不能取得任何进展4哲学与数学具有一致性, 哲学对数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12B.23

C.24D.34

5.受孟加拉湾超级气旋风暴“费林”外围扩散云系影响, 2013年10月13日至15日, 西藏日喀则南部和那曲出现暴雪天气。西藏气象部门提前24小时准确预报出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 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了《降雪天气消息》。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C.思维是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6.2013年第一季度, 韩国三星电子拿到了全世界智能手机市场33%的份额。该公司并不是只造一款手机, 而是经营着品种繁多的产品, 手机的设计和功能千变万化。接受现实, 按照各地区的喜好改变设计———这就是三星电子的看法。三星电子的看法是一个____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

7.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下列与泰勒斯观点相一致的是

A.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被感知

D.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8.杜威说, “世界是我的观念, 我的活动, 我的经验”。下列与此哲学观点相同的是

A.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B.气者, 理之依也

C.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

D.水是万物的始基

近年来, 中国官场迷信现象日趋严重, 官员迷信风水的新闻屡见报端, 网络新闻报道称, 很多腐败官员在倒台后都被曝抱有“不信马列信鬼神, 不信组织信个人”的迷信思想, 而“一边贪污腐败, 一边烧香拜佛”的问题官员亦是屡遭曝光, 其中更不乏许多荒诞可笑、怪谬绝伦之事。

9.腐败官员迷信风水的思想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0.上述材料中的现象

1是错误世界观支配的结果2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教育4夸大了物质对意识的制约作用

A.123B.234

C.124D.134

11.下列说法与 漫画《现代神 笔》所反映 的哲学思想 一致的是

A.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D.若在理上看, 则虽未有 物, 而已有物之理

12.一家传媒公司招聘要求中, 提出水瓶座优先, 这是为什么?公司经理说招聘的职位是网络编辑, 水瓶座人聪明大气, 心中充满了人文理想, 再加上这个星座有电子机械方面的优势, 所以优先考虑。从哲学上看, 把星座和职位联系的思想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3.今天, 面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矛盾, 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 人与自我 的关系, 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之所以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是因为其

A.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B.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党中央确立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不仅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对部队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

1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了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3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4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A.12B.24

C.13D.34

参考答案:

1.B“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它是超越具体知识的学问和智慧”, 这可以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故选B。A项材料中未体现;C项错误, 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D片面, 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功能。

2.A“潜移默化培育未成年人的向善意识”, 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错误,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但它们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C、D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讲的, 不符合要求。

3.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A、B、D错误。思想和意识属于世界观, 行为或习惯属于方法论, 故选C。

4.C1说法错误, 哲学本身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 表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故选2;3说法过于绝对,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而不是离不开哲学;“没有哲学, 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 表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两者皆无, 人们什么也看不透”, 说明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具有一致性, 故选4。

5.DA项片面,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不一定是正确的。材料中准备预报强降雪天气, 体现了思维对存在的反映, 即二者具有同一性, 故选D, 排除B。思维是本原, 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项片面。

6.B“接受现实, 按照各地区的喜好改变设计”, 即要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 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故B项符合题意。

7.A题干中的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C、D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只有A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8.A题中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C、D三项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9.C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腐败官员迷信风水, 是一种相信神灵的思想,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故选A。

10.A官员迷信风水, “不信马列信鬼神, 不信组织信个人”, 这种现象的出现, 与其自身头脑形成的世界观有关, 故选1;“不信马列信鬼神, 不信组织信个人”的迷信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故选2;针对“不信马列信鬼神, 不信组织信个人”的迷信思想, 这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教育, 故选3;材料中的现象是强调意识的作用而不是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排除4。

11.B漫画《现代神笔》讽刺的是弄虚作假行为。弄虚作假行为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当选;A项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 属于唯物主义观点;C项体现了质变和量变关系原理;D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均与题意不符, 应排除。

12.D把星座和职位联系的思想, 也就意味着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 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表现。

13.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A、B片面。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项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所在。D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4.A科学发展观是从我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我国当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故12正确;34错误,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之一, 它仅提供宏观的指导, 而不能提供具体的方法。

上一篇:软件汉化之路下一篇:多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