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4-1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共9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纷纷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热潮。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孩”,引发了农村“留守孩”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专门就农村“留守孩”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中科软件园欢迎您投稿)

二、调查的目: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地点:红河镇红河村

3、调查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

4、调查对象:红河村全体留守儿童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孩在监护、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孩”年龄均不满18周岁,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需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抚养之中。而实际上,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农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2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留守孩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但由于——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留守孩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农村留守孩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有近4.8的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县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儿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调查结论及建议:

新时期,农村留守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高度,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长。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孩子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要向高一年级负责,小学要向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着留守孩子的成长。

2、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

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师要与留守孩子经常交流,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孩子,学校教师要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尽快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孩子实行师生“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协作与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让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由各级宣传部、教育局、团委、妇联组织牵头,整合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力量,启动“留守孩关爱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各级学校要积极同社区、村组和家庭联系,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

2、各级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严格按照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抓紧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师补充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村小教师队伍老化问题,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保育人员。要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把留守孩子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

3、各级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积极帮助扶持农村文化中心户、乡村书社、乡村报吧、乡村书吧的建立,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中科软件园欢迎您投稿)

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在重视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活动场所缺乏等一些紧迫问题。充分利用闲置的村级小学,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农民子女,特别是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杜绝留守孩子进入网吧及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总之,农村“留守孩”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孩”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http://fanwen.glzy8.com 范文大全网 2012-06-06 01:11 [阅读:184次]

一、调研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汝城的领导者们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帮助。

二、调研形式: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家访、一对一交流

三、调研参与组织、人员: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

何新舜、欧雅文、朱勤飞、何宁、朱志浩、朱莹、朱欣欣、欧头红、朱静敏、朱忠波、邓子文、朱鲜锋、朱丽娟、何荣、朱晨星、朱佳楠、胡运科、胡志刚、袁啊苏

四、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2日

湖南省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苗圃希望小学

石泉苗圃希望小学250名学生中的85名留守儿童

五、调研内容: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组织的这次支教活动共招生250名,其中有85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4%。

1、首先,我们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的成员对马桥乡石泉苗圃小学的8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下面是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调查百分率%

通常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很少联系39.9

你多长时间没见过父母了近半年49.7

你希望父母多久与你联系一次每天65.5

你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想念76.7

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父母77.4

你希望和谁住在一起父母70.0

父母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没有或很少53.6

如果被别人欺负,原因是什么别人故意挑衅45.5

你喜欢集体活动吗喜欢80.0

喜欢交朋友吗喜欢93.4

喜欢和哪种人交朋友同学77.8

喜欢上学吗喜欢90.7

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吗满意61.8

家里有人辅导你的学习吗有,辅导一部分58.1

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希望父母赚很多钱,尽快回家46.2

对于学习的态度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为父母争光44.4

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的99.0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最想找谁帮助父母90.0

将来想干什么赚钱49.5

2、其次,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成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家访。留守儿童人数85,家访户数61,家访率71.8%。

留守儿童当中“单亲”监护型的占绝大部分,还有爷爷奶奶或亲朋监护的。

主要特点是: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半年没见过父母的有49.7%,一年没见过父母的有22.2%,两年以上的10%,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人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据监护人反映,孩子一般不与其敞开心扉,进行内心交流。有的监护人还要干农活,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的正确引导。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据部分家长反映,有的小学教师素质不够高,一部分老师经常在父母面前贬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是很严重的。一者,孩子的信心受到打击;二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由此产生的偏激心理,以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施压于孩子身上。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再者,我们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

孩子经常想念父母的占77.4%,最想对父母说的话,99.0%是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的父母留在自己的身边,尽快回家。留守儿童极度想念父母,有时候感到孤独无助。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自闭”性格,不愿与别人交流。大部分留守儿童喜欢学习,有上进心,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自己的学习。我们还以小纸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交流。从他们写的小纸条的内容来看,他们看似天真不懂事,但内心情感世界却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明白父母外出赚钱的艰辛,他们感激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我要考上大学,给爸爸妈妈买房子,买冰箱,给他们很多钱”一位留守儿童这样写到。

六、留守儿童问题: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招生250名,留守儿童人数高达85名,占学生总数的34.0%。留守儿童群体很庞大,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据调查显示,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寓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汝城的明天,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拼命打工赚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子女帯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抚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汝城人民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该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与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来解决。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下面我们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该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从宏观调控方面使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真正受益。

2、应该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富裕了也就不必被迫外出打工了,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3、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呼吁社会,积极支持利于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公益性组织。

篇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社会上掀起一股“打工热”的狂潮,农村的经济发展确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出打工赚的钱也确实比种地养猪要多,但是在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引人深思和值得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

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工作,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寄存在老一辈的身边,而这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

二.调查目标

细致了解留守儿童的主要情况,以及他们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活现状,教育情况等等,通过调查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

三.调查主要内容

1.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9日至2012年8月13日

2.调查地点

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林家湾村

3.调查对象

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林家湾村的留守儿童

4.调查方式

发放问卷调查方式、走访村民形式

5.调查步骤

我这次调查以进行走访调查,以问卷采访形式为主,通过收集一系列资料,数据,进行整合,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总结得出结论。、6.调查基本情况

我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庭式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所占比例比母亲外出打工打,单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灵与性格上得一部分缺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较为持久,我所了解的家庭中83%在5年以上,由此可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独自成长的时间较久。

且一般父母亲回家探望孩子的频率较低,大多数父母一年仅在过年时回家一趟,这样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可能造成亲情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且老人们对于自己的孙子孙女普遍比较溺爱,容易养成孩子骄纵蛮横的性格,且留守儿童中形成内向性格的占绝大多数,具体表现为胆小,孤僻,易害羞,敏感等,由此看出儿童性格培养与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有效的进行自我控制,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他们学习压力很大,在学习上没有双亲的辅导与督促,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且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不能为他们辅导学习,使得孩子想学习也没有好的条件。且将孩子寄养在老人那里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老人平常田地里的活儿比较多,于是照料孩子的时间便会相对减少,有时甚至可能引发悲剧,不确定因素非常之多,可能造成家庭矛盾与摩擦,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团结。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多方面打听,集思广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关爱,平等的学习

和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

打电话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与变化,发现问题并及时

纠正。

2.政府及社会方面

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一些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族子女的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其享受与城市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

且与此同时加大家乡建设,多发展家乡工业与企业,多为年轻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这样既可以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兼顾自己的家庭,有有效减少家庭的矛盾与摩擦。

3.学校教育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予以重视,老师同学应多关心和帮助他们,留心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情况,让他们多多体会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以及大家对他们的关心。

4.留守儿童自我心态的调整

留守儿童应正视自身多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环境,热真刻苦努力学习,不放弃自身,加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道理。

调查人:会计1024班赵雅婷2012年8月15日

附件: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为了更方便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一下信息,请在符合条件的选项后的括号内打勾,谢谢你的合作,谢谢!

1.你是否是留守儿童()

是()否()

2.你父母双方外出情况()

双方均外出()父亲外出()母亲外出()均在家()

3.父母外出务工念书情况

2年以下()2-5年()5-10年()10年以上(4.他们隔多久回来一次

1年()1-5年()5年以上()

5.你对外出父母的想念情况

非常想念()偶尔想念()很少想念()

6.你与外出父母的联系情况

经常联系()偶尔联系()很少联系()

7.你认为你的性格状况

外向型()内向型()中性()

8.你的学习成绩

优秀()良好()中等()有待提高()

9.你的行为习惯

优秀()一般()有待加强()

10,。你觉得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好不好

篇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

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 走入城市, 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着原来落后的经济状况, 但同时也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 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如方家坪村, 留守儿童已达70%。他们一年中能见父母一、两次, 一起生活十来天。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使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呵护严重缺失, 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 交流渠道不畅, 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他们大都心胸狭隘, 性格孤僻, 感情冷漠, 缺乏信心, 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偏激。在张棚村一陈姓人家走访时得知, 由于他长期在外务工, 很少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沟通, 导致两个儿子的性格从小就存在很大问题。如今, 老陈的两个儿子都已30多岁, 都在广东打工, 可都没有结婚成家, 并且都很少给家里寄钱, 一年到头, 也很少给家里联系。目前, 老陈家住的还是几十年前土夯的坡房。为了儿子们的事, 已过花甲之年的老陈老俩口很是纠心。

1.2 行为习惯较差, 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父母长期远离, 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 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 不服管教, 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 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 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 有的甚至走上罪恶的道路。调查发现, 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 往往是起早摸黑独自行走, 也存在安全隐患。2007年夏季, 方家坪村王英福家两个小孩在上学的路上同时被山洪卷走。此事, 在整个谷城县引起很大轰动。调查中, 王英福说, 自从两个儿子去世后, 他和妻子就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也不想外出打工挣钱, 感觉没有什么希望了, 只靠家里的两三亩山地勉强度日。

1.3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进取心, 学习习惯不好。从四个村的调查显示, 有10%的留守儿童成绩还可以, 后来考上高中, 但其中只有3%的能考上好一点大学;有50%的在中职学校读书, 其中又有20%的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中途辍学;剩余40%的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就跟随父母或同乡外出务工, 有的甚至初中还没有读完就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1.4 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 监护人对他们一般疏于管教, 而在外的父母尽可能在物质上给予满足, 多给一些零花钱, 这导致留守儿童购买零食和沉溺网络现象比较严重, 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据市区一中职学校班主任反映, 沉迷于网吧的学生有70%以上是留守儿童, 由于他们的父母在外务工, 节假日就成为学校和家长管理的一个盲点。于是, 他们就在节假日日以继夜地上网。回到学校也无心上课, 有的在晚自习后翻墙到校外网吧包夜上网, 第二天早上六点钟赶回学校上早操、上课。可想而知, 长期这样, 他们的学习和身心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2 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但由于农民工居住地不稳定, 经济收入的不确定, 还有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 学籍管理, 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尤其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 直接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分离, 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2 家庭教育缺位

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 大部分祖辈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 不加管束, 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监护和施教时, 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常常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 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 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 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

2.3 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在地方, 考核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标准还是升学率一类的硬指标。于是, 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 留守学生占了其中的绝大比例。许多农村学校虽然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 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 教师的关心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中, 发现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2.4 农村人文环境的恶化

农村地域广、管理难度大, 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 赌场、黑网吧以及其它非法娱乐场所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规范、健康的公共活动场所及设施, 既没有少年宫又没有儿童活动中心, 只有电子游戏房、网吧向孩子们开放。这就为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提供了方便。久而久之, 一些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 有的沉迷于网上游戏或赌博而无法自拔, 有的受暴力、色情等游戏或录像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强迫等加入流氓团伙或黑社会团体, 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3 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解决好这一问题, 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和谐, 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3.1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 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

父母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但不能以耽误孩子的教育为代价, 富裕了经济, 影响了孩子, 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家庭中夫妻最好不要同时外出, 一方外出打工, 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条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 要经常探视孩子, 多与孩子联系、沟通, 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让孩子心情舒畅, 快乐成长。

3.2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建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学校应建立健全寄宿制度, 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以班级为单位,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等进行登记。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3.3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 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 破除政策壁垒,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3.4 加快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

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经济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因此,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鼓励务工返乡农民工在本乡本土创业,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农民就近务工, 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监管不到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强化社会关爱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参考文献

[1]高培文, 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2) .

[2]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 2007 (10) .

[3]徐群,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1) .

篇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 要: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儿女留在农村,产生了一些列的“留守儿童”问题。本文针对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该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92-01

本文以临清市农村部分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为研究对象,在临清市的五个乡镇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对代理监护人问卷200份,对30位学校老师做了访谈,然后从填写的调查问卷中获得所需相关数据,运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

一、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与父母联系情况

笔者在调查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多久联系一次时得知,一月一次的比例最高,占26.4%,其次是三个月联系一次,占24%,一周联系一次的只有12%,一年联系一次竟有17.6%,很少联系的还有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这样很不利于亲子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慢慢的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会疏远了。

由调查可以看出,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产生的最大影响中有38%的儿童认为是学习没人给予监督指导,有44%的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感到孤独没人聊天。可见父母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日常学习与生活

笔者在调查留守儿童希望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时得知,希望开通一部电话,可以经常和父母联系的比例占了31.2%,希望定期能前往务工地与父母生活的占39.7%,可见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在一起,和他们多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都很难办到。

从调查可知,有51%的留守儿童经常逃课去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等。只有19%的留守儿童没逃过课,笔者访谈了解到,这些没逃过课的留守儿童希望通过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有60%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很少关心他们,更有30%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根本不关心他们,可见社会在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上存在很大缺陷,让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社会的关怀,更别说特殊照顾了。

(三)代理监护人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对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调查得知,其代理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比例达52.2%,因为和留守儿童存在很大的年龄差距,在思考問题、做事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分歧,感觉交流不到一起,所以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有心事时,都不怎么跟他们交流。

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只有5%,高达40%的监护人只有小学文化,竟然有30%的监护人没上过学,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监护人想辅导留守儿童学习也无能为力,并且现在的学习课程越来越深,即使监护人有初中文化也很难进行辅导。

二、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调查得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较高、性格内向、心理脆弱、思想道德行为存在偏差等问题。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81%的留守儿童逃过课,在问卷中问他们放学回家后最先做什么时,有将近60%的留守儿童选择玩或看电视,只有10%的儿童选择做作业,在和老师交谈时,得知很多留守儿童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不太好。

(二)家庭较教育及关爱缺失

对诸多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务工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教育、情感关怀等,这就造成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情感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真空。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过程中,无论监护内容还是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根据调查,在留守儿童中,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达34.3%。 隔代监护中的祖辈由于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受教育程度偏低、观念和意识与留守儿童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对孩子的监护只注重对他们生活的照顾上,对其思想、心理、品德上的教育意识淡薄。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重视度偏低

笔者在与老师访谈中得知学校已经意识“留守学生”问题严重性和重要性,但至于如何操作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在当前以升学率来判断学校好坏标准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访谈中发现学校根本没有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对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没有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开导,调查中有60%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很少关心他们,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他们也体会不到温暖和关怀,在学习上也不会更不会充满积极性。

三、解决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父母及监管人应加强对孩子的交流与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岁在外务工,但也应该在工作之余与子女、监护人及学校加强沟通,可借助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的情况,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另外, 在监护人的选择上,尽可能考虑到其能力及精力,并强调对孩子的课业及生活管理,作为监护人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及教育。

(二)学校要在各方面给予更多关心

学校可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由专门人员负责健全及随时更新档案资料,包括家庭基本情况,父母联系电话及单位,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内容,以便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联系。同时利用节假日父母返乡的机会可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与父母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使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一股合力。另外,学校应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情感,通过专门的情感辅导老师来帮助孩子排除心理及情感问题的困扰。

(三)政府与社会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

篇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县城周边的农村一些家庭详细询问了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的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里问题: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没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都只是自己处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例如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鱼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或者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还有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都普遍认为不变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换,且难以及时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助,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偏下。当然一部分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正所谓有果必有因,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很多老师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且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师把留守儿童看作是一块包袱。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包袱,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5、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带,因为年纪大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他们很少去了解也很难了解,家长会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不去,这样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沟通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总结:

篇6: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案件的特点

据本院统计部门与公诉科统计:20至今,本院办理的“留守儿童为被告或者为被害人”的案件共26件44人。

在起诉的27名被告人中,未成年被告人达21人,占留守儿童48%,其中:14岁到16岁7人占留守儿童16 %,16岁到18岁14人占留守儿童32%;初中留守儿童犯罪11人,占52%,小学及以下被害留守儿童6人,占29%。如郑某某年仅十六岁,才上初一,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老,监护不力,郑某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多次偷窃他人,最终因 年9月12日盗窃李某某现金200余元及手机一部而被抓获。44名犯罪与被害的留守儿童中,在校学生23人,占52%。如高某某、翟某、雷某、肖某、杜某均为在校学生,且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因缺乏监管,聚结在一起,多次拦截学生,威胁搜身,抢走少量金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对所办案件的调查与走访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孩子经济紧缺,容易误入偷抢的歧途。如留守儿童张某某,年仅16岁,在某中学读书,家里有4口人,其父母迫于生计,在深圳打工,留下其现年72岁的老奶奶照顾他,但其父母没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每月仅寄回200元给他们过生活,张某某手头紧缺,便养成了顺手牵羊的习惯,2006年6月16日,张某某到某小区玩,见5号楼前停一辆未锁的电动车,便又牵了出来,在街上骑时被被害人发现,一不小心张某将自己牵进了牢房。留守儿童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这就说时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政府及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仍是空白。如:有些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从存在的的问题中能够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进行“送法进校园、进乡村”工作,提高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观念,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扎实开展农村治安整治行动。结合“平安建设”活动,开展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为重点的农村治安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突出抓好治安巡逻、联户联防、湾院联防,特别要做好学生上学高峰和放学高峰时段及路途、校园地区和网吧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侵害乡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发生。

三、发挥乡村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主导作用。乡村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及联系电话、 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可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号码交给留守儿童、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以便联系和沟通情况。同时,学校要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习、生活乐趣。

四、加大乡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随着农民工的增多,乡村的生源在减少,有些农村学校该合并的应合并。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鼓励并支持到寄宿学校就读。

篇7: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优秀报告

一、·实践时间

XX年1月22日

二、·实践对象

阜阳市阜南县王店亲情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三、·实践方式

问卷调查 访问

四、·实践目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即使在发达的21世纪,依旧是一块落后、无知的地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他们主要依赖家中的几亩土地生活,但随着目前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仅仅靠种地已不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故在农村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极为普遍。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其祖辈抚养照顾,而祖辈们在抚养的过程中大多溺爱孩子,他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吃好穿暖就好。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教育问题。而这方面的忽视,极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这些孩子长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难以得到满足,可能导致在心理上、行为上发生很大偏差。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状况。而之所以选择亲情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是专门为留守儿童开办的学校。在这里,9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我们希望在这里获得最准确的数据。

五、·实践内容

问卷内容

· 你平时和谁住在一起?a.和爸爸妈妈一起 b.爸爸或妈妈其中一个c.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d.其他亲戚朋友(如叔叔婶婶等)e.自己一个人住

2.他们平时对你学习要求严厉吗?(若第1题选e,则此题不需做)a.比较严厉,比较重视你的学习b.一般,管教并不是很严c.基本不管,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没有什么学习上的要求

3.平时除了在学校学习,还经常做一些什么事?(可以选多于一个)a.在家帮忙做家务或下地干活b.看些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c.看电视或打游戏d.参加学校班级的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e.没什么事好做,不上课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如下河摸鱼等)

4.一年里,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有多长?a.1个月一下 b.1~2个月 c.2~3个月 d.3个月以上

5.你想念爸爸妈妈吗?a.想· b.不想

6.爸妈回来时,会做一下哪些事情?(可以选择一个以上)a.给零花钱 b.买新衣服、好吃的c.买些书籍或与学习有关的用品 d.告诉你,让你好好学习

7.你有讨厌的课吗?什么课?为什么?a.没有b.有,是______课(可以写多于一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沭阳县是我国苏北地区较为典型的农业县城, 农村人口占据了大半部分, 在180万左右的人口中, 近120万左右是农民。近年来, 随着农村外出人口与日俱增, 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沐阳县虽然在极力推动早期教育, 增加了幼儿园的比重, 但据相关资料显示, 沐阳县的留守儿童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1. 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对较多

在沭阳县调查的儿童中, 留守儿童大概占据了80%左右, 这一比例严重超出了全国30%左右的平均值。近年来, 为了有效推动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沭阳县将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来抓, 进一步推动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非农产业转移, 这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 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增加。

2. 留守儿童中男女儿童比例相差较大

对沭阳县的留守儿童进行随机调查时, 发现在抽查取样的351名留守儿童中, 大约56%是男童, 女童的比例为40%左右, 就当地实际情况的汇总来看, 近些年来超生现象较为常见, 新生儿比例相对失衡。

3. 留守儿童大多交由祖辈抚养

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对沭阳县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父亲单独外出工作以及父母全部外出工作的情况最多, 大约有87%左右的留守儿童由祖辈进行抚养和教育, 有10%左右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 另外有2%左右的留守儿童寄居于亲戚家中。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身心发展状况分析

1. 语言能力发展较为缓慢

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范围十分受限, 生活内容较为单一, 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 尤其是缺少与双亲的沟通和交流, 使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词汇量较少、语言意思表达欠妥当、语言交往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在语言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长期远离父母, 所接收到的语言刺激相对较少, 生活环境较为单一, 这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2. 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以及学习习惯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 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儿童在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 而且不擅长使用礼貌的交际用语, 同伴之间的分享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等极为欠缺, 说脏话和不文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相关授课老师反映, 45%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3. 亲子关系相对较为疏远

在对该县区进行调查时发现, 有65%左右的父母在春节时回家过年, 25%的父母选择农忙季节以及过年时回家, 而有10%左右的父母不定时地回家一次, 或是由祖辈们带孩子去父母工作场所看望。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聚少离多,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 正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心, 但父母的长期远离, 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 长期处于感情缺失的状态中。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较为排斥和认生。

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建议探究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学前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综合社会、家庭以及教育机构等多方位的力量和资源, 共同对该问题加以解决。

1.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扶持力度

社会各级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出发,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 可以借助于一些媒体宣传、政府政策导向以及村委会宣传等途径, 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此外, 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儿童上学的环境,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质量, 逐步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不足加以完善。

2.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重视, 可以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幸福感, 在外工作无法经常回来看望孩子的父母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沟通和交流, 可以采取定期给孩子打电话的方式, 有效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融洽亲子关系。

此外, 针对留守儿童缺失父母关爱的这一现状, 教师要做好相关的安抚工作, 与孩子父母保持联系, 及时向父母反映留守儿童的情况, 寻求他们的配合, 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 留守儿童问题逐步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而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又会进一步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 笔者以苏北沭阳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以探究。

关键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篇9: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805-02

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实地了解、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随机抽取部分县市的四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20份(其中留守小学生169人,留守中学生251人;男生208人,女生212人),回收396份,回收率达94.3%,有效问卷占96.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型的占58.26%,旁亲管教型的占10.22%,“单亲”留守型的占29.39%,自我留守型的占2.13%。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近5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51.2%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孤僻、任性、内向、脆弱、冷漠等性格特征;有47.1%的留守儿童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寂寞空虚等情感反应;有19.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溺网络、拉帮结派甚至打架斗殴等品行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但仍有5%的同学认为读书无用,放弃学习,期望有一天能与他人一样进城打工赚钱。

1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在这段时间过渡性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过渡。

生物过渡在这一时期个体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儿童向青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然而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有很大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认知过渡儿童在向青少年过渡过程中,个体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也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过渡随着青少年生理成熟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青少年逐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也导致了个体责任心的增强,出现独立性,开始追求自由。

1、同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有关大中小学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玩耍、倾诉和分享乐趣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要位置。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等方向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同伴是重要的榜样源,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个体只有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中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才能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从中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此时就需要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当然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也产生重要负面影响,这在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2、认知与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个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个体在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合并和内化等心理加工,进而从中获得经验,学会如何检验适用于解决问题的规则。因此可以说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对应,在青少年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青少年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问题情景面前,常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不能轻易接受别人意见、思想和态度,常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如表现出固执己见和敏感多疑。现阶段青少年中流行的“明星崇拜”,反映了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其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竭力模仿某明星以获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追求的目标,这种思维片面性还表现在思考、分析问题爱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3、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便产生了反抗心理。青少年反抗方式多样,有时表现强烈有时则以内隐方式相对抗,常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对对方意见置若罔闻,有时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转移到其他个人和团体中。

4、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儿童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情绪与情感的发展有如下特点: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心境化发展趋势,情绪体验内容更加丰富。

5、性别角色与性心理发展。留守儿童在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难以把握以致在性别认同上出现一定的障碍。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确定自己要承担的角色。凡是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相一致的行为,由于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强化,因而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减退。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内分泌因素的诱导对性产生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它促使青少年男女获得更多关于自己以及异性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性别差异的内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而从学校、家长那里获取性知识极少。然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性知识缺乏针对性,甚至难保证其科学性,这种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经常会引发青少年对性的错误认识,影响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正规渠道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心理问题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情绪情感方面容易产生波动;同时缺乏父母提供适当的行为指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良好的适应社会。

1、个性心理发展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的感情非常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关注,他们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感使他们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个性特征,不同的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我们课题组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勇敢吗”一栏中,答“是”的留守儿童占36.8%,在“你觉得自己独立吗”一栏中,答“是”的占34.0%,这说明不到四成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勇敢和独立,他们还是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甚至有些儿童胆小怕事容易受别人欺负。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有些同学反映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变得内向”。

2、情绪和情感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依靠和保护,因此轻易产生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甚至有时自暴自弃,对学习要求降低、缺乏上进心。他们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又很难走出情绪低落的阴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躁动等情绪体验。

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孤独吗”一栏中,答“是”的占48.3%,在留守儿童小组访谈中,个别同学会坦言“由于自己感到没有父母照顾,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了避免孤独会尽可能去交更多的朋友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有时会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来试图引起别人注意”。还有部分同学反映“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变得失去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3、两性交往中的心理困扰及障碍。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在两性交往中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觉得害羞,部分男同学坦言“其实我也想与女同学正常交往,然而总是将这种欲望压制在内心中,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虽然在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性变态以及性犯罪的案例,但我们认为若对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性欲望总压抑在内心世界不能得到有效疏通,极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性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一特殊群体很可能会成为性犯罪的重要群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道德偏差与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深刻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种道德缺失和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子关系失谐,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与焦虑,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易出现退缩行为或攻击性倾向;(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榜样作用,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严重“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样就导致他们正常的道德学习过程受阻,无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极易出现道德偏差;(3)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留守儿童更多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周围同伴们诉说,不良同伴群体也因此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然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关爱,采用物质、金钱对子女加以补偿,这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的消费,长期无人管教,使得他们行为更加散漫,当这种不良恶习养成后,一旦缺乏金钱,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R].赣州市妇女联合会,2007年4月15日.

[2]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48-49.

上一篇:学习是成长着的人生演讲稿下一篇:宝峰中学校园安全自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