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2024-04-29

《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精选8篇)

篇1:《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黄门①朝暮送谊粥。建武中,诸王既长,各招引宾客,以练外戚,争遣致之,而缭清静自保,无所交结。及沛王辅事发,贵戚子弟多见收捕,绦以不豫得免。带崩,绦为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钟杂定郊祠礼仪,以诚记②正《五经》异说。北海周泽、琅邪承宫并海内大儒,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者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救郡国简用良俊。又议刑辟宜须秋月,以顺时气。显宗并从之。

二年,以寿张国益萦平王,徒封给燕侯。其后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绦与羽林监南阳任魄杂理其狱。事竟,奏请诛荆。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抑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抑等衣尔邪!”绦仰而对曰:“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之义,‘君亲无将③,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鸡兄,经传大之。性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侧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帝叹息良久。绦益以此知名。

其后弟鳍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绦闻而止之,曰:“建武时,吾家并受荣宠,一宗五侯。时特进一言,女可以配王,男可以尚主,但以贵宠过盛,即为祸患,故不为也。且尔一子,奈何弃之于楚乎?”鳞不从。

十年,给卒,帽④赠甚厚,谧曰哀侯。帝遣小黄门张音问所遗言。先是河南县亡失宜丛,典⑤负者坐死及罪徒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奸,给常疾之。又野王岁献甘缪、膏怡,每辄扰人,吏以为利。给井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音归,具以闻,帝览之而悲叹,救二郡并令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绦列传)

〔注]:①中黄门:宦官。以下‘小黄门’亦宦官。②试记:预言将来事情的书。③将:做篡夺杀戮的事情。④贝冒:读f eng,送给丧家助葬之财物。⑤典:抵押典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练外戚,争遣致之 致:邀请

B.诏绦与羽林监南帕任魄杂理其狱 狱:监牢

C.男可以尚主 尚:匹配

D.遂委责午人,以偿其耗 耗:损失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明樊鲜“谨约”的一组是

①练清静自保,无所交结 ②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

③事竟,奏请诛荆 ④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

⑤弟鲸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练闻而止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练居家严遵孝道。他侍奉后母极为孝顺。后母去世,樊绦因哀痛过度,身体患病,不能支持。汉光武帝常常派宦官在早晨晚上送糜粥给樊绦以表体恤。

B.樊绦为臣坚持原则。广陵王刘荆有罪,汉明帝因为广陵王刘荆和自己是兄弟关系,因此特别悲伤惋惜,樊绦用《春秋》之理劝国君应杀掉妄图篡权的亲属。

C.樊练做事谨约自持。他秉承了父亲的风尚,远避权势,洁身自守;樊鳍却想娶楚王的女儿为妻,高攀帝室。樊绦认为贵宠太盛会招致祸患,但樊鳍未从。

D.樊练为国死而后已。樊绦去世前,汉明帝派张音询问他的`遗言。张音把樊练因病没来得及说的两事报告汉明帝,汉明帝为之悲叹,下令按他的遗愿去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沛王辅事发,贵戚子弟多见收捕,绦以不豫得免。(5分)

(2)先是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5分)

参考答案

4、B(狱:案件、案情.)

5、C(②“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表明孝顺;④ “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表明尽职)

6、C(文中是樊鲔为子求亲)

7、(1)等到沛王刘辅的事情败露后,许多贵族子弟都被拘捕,樊鲦因为没有参与得以幸免。( “及”“见”“以”“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先前(或在这之前)河南县丢失官钱,抵押典当及欠负官钱的人犯了死罪或者因罪被迁徙的人都很多。(“先是”“亡”“负”“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樊鲦字长鱼,敬慎检约,有他父亲一样的风尚。樊鲦侍奉后母很孝顺,等到后母死,樊鲦哀痛思念超过了正常礼仪所规定的,他因哀痛过度,身体患病,不能支持。汉光武帝常常派遣中黄门在早晨晚上送糜粥给樊鲦。建武年间,诸王长成,都招引宾客。因为樊鲦是外戚,诸王都争相邀请他。但樊鲦洁身自好,不和诸王有所结交。等到沛王刘辅的事情败露后,许多贵族子弟都被拘捕,樊鲦因为没有参与得以幸免。汉光武帝去世,樊鲦是复土校尉。

汉明帝永平元年,樊鲦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和公卿一起制订郊祠礼仪,用谶记纠正《五经》中不同的说法。北海人周泽、琅邪人承宫都是国内著名的儒者。樊鲦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并把他们聘请到朝廷上来。樊鲦向朝廷建议,现在各郡、国推举孝廉,大多只选取那些年纪轻、能向推荐者报答恩德的人,年纪很大而贤良的人都不被举荐,朝廷应该下令各郡国选拔任用贤良优秀的人。又建议执行死刑,应该等待秋季,以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汉明帝都接受了他的建议。

永平二年,朝廷把寿张国加给东平王,徙封樊鲦为燕侯。后来广陵王刘荆有罪,汉明帝因为广陵王刘荆和自己是兄弟关系,因此特别悲伤惋惜,下诏樊鲦和羽林监督南阳任隗一起审理刘荆的官司。事情办完后,樊鲦向朝廷奏请诛杀广陵王刘荆。汉明帝在宣明殿引见樊鲦,汉明帝特别生气说:“诸位臣子因为广陵王刘荆是我弟弟的缘故,就想杀了他,假使是我儿子,你们敢这样吗?”樊鲦仰起头回答说:“天下是汉高祖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春秋》的义理上说‘国君的亲属不要做篡夺杀戮的事情,如果做了应杀掉他们。’因此周公杀掉自己的弟弟,鲁国季友用毒酒杀死自己的哥哥,经传都赞扬他们的行为,我们认为广陵王刘荆是陛下的胞弟,陛下对他特别关心怜悯,所以才敢向你奏请。如果他是陛下的儿子,我们用不着向你奏请就把他杀了。”汉明帝叹息了很久。樊鲦因此更加闻名天下。

后来樊鲦的弟弟樊鲔替自己的儿子樊赏向楚王刘英请求要让楚王英的女儿敬乡公主嫁给樊赏,樊鲦听说了这件事就制止樊鲔的做法,说:“建武年代,我家备受荣誉和朝廷的宠爱,一门之内出了五个侯王。当时我们的父亲凭借他的荣耀官位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使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的儿子,儿子尚配皇帝的公主。但因为贵宠太盛,就是祸患,所以不这样做。况且你只有一个儿子,怎么能把他抛向楚王刘英呢?”樊鲔不接受樊鲦的建议。

永平十年,樊鲦去世,朝廷赠送他家办丧事的财物特别多,赠送给他的称号是哀侯。汉明帝派小黄门张音询问樊鲦的遗言。先前河南县丢失官钱,很多抵押典当及欠负官钱的人都犯了死罪,或者因罪被迁徙,于是河南县把责任推给别人,来抵偿他们的损失。乡里的官员和机构都因此做坏事,樊鲦常常痛恨这件事。又野王县每年都向朝廷贡献甜酒、饴糖,每次总是烦扰许多人,办事的官吏把这当成是获利的好机会。樊鲦想把这两件事一起向皇帝奏请罢免,后来患病没有来得及向朝廷上奏。张音回来,把这两件事详细地向汉明帝报告,汉明帝看了樊鲦的奏章,就悲叹起来,下令这两个郡都要接受樊鲦的意见。

篇2:《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黥布),从容语次,誉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柰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划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①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②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注:①敖庾:粮仓。②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选自《史记·黥布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伺旁郡警急 候:侦察 B.言布谋反有端 端:征兆

C.誉赫长者也 誉:推荐 D.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废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是 ( )

①布使人追,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③上读其书,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⑤是计将安出⑥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杀,暗中令人部署军队,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便要逮捕贲赫。

B.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便杀了贲赫家人,公开起兵造反。

C.针对黥布造反,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

D.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2)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

(3)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

参考答案

1:C

2:D

3:A

4:

(1)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不宜,仇怨,妄诬)

(2)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裂,王,贵)

(3)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坑,竖子,何能为乎)(每句3分,共9分))

参考译文

汉十一年,高后诛杀了淮阴侯,淮南王黥布因此内心恐惧,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窥探邻郡是否有危急情况。

黥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与中大夫贲赫家是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黥布爱妾在医师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爱妾就把他们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淮南王怀疑她跟贲赫有乱来关系。贲赫害怕,借口有病(不去见他)。淮南王更加愤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黥布叛变,就坐着驿车 前往长安。黥布派人追赶,没有追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发,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帝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说了这件事。相国说: “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淮南王黥布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告发自己要叛变,本来就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汉朝的使者又来了,很有侦察他情况的样子,就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帝就释放了贲赫,任命他为将军。

篇3:《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原文,译文,关系

19世纪60年代, 解构主义最早初出现于哲学领域, 之后开始影响文学批评, 建筑, 翻译等社会学科, 运用解构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解释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同样也带有了解构主义部分偏激的、不可知的因素, 因而遭到了诸多反对。但是,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问题上却是积极的, 肯定译文和译者地位, 并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 一改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把译文和译者当作原文和作者的附属的观点, 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讨论解构主义精神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浅析不同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

一.解构主义思想简介

解构主义是当代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 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在其著作《存有与时间》 (Being and Time) 中提出了“毁坏” (Destruction) 这一概念, 对西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 Derrida) 借鉴了这一概念, 融汇了尼采的反传统思想, 提出“De construction”的哲学原则。

在德里达看来, 自柏拉图以来几千年, 西方哲学所固守的信念是形而上学的, 其原型将“存在”定为“在场”, 通过借助海德格尔的观点, 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就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 一个支配性的力, 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 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logos) ,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 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 它近似于“神的法律”, 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通俗地说来, 就是一种“中心主义”思想, 而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这一概念, 就是要反对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于是, “反中心”, “反权威”就成为解构主义思想的最重要的特点。

1967年, 德里达的作品《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相继, 标志着解构主义的确立, 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简言之, 解构主义思想所持的“毁坏”这一观点, 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 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 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 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于是, 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首当其冲, 成为解构主义者挑战的对象。解构主义的核心论点, 即社会现象的意义可以做无限的解读和延伸, 以及挑战反对权威, 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眼光, 来看待一直以来以原文为中心为权威, 译文忠实于原文、唯原文马首是瞻的翻译理论界。

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原文和译文关系阐述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 解构主义在欧洲文学批评领域兴起, 翻译解构主义学派也随之渐渐发展。然而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开端之作的文献却并不是出现在这一时期。1923年, 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巴黎雕像》, 他为译文作序言《译者的任务》, 文中把译文喻为来生, 是最早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当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重新发现并分析, 如德里达在1985年发表的《巴别通天塔》, 以及德曼的《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的结论》等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文中都对《译者的任务》做了详尽的分析讨论, 将其奉之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之作并把文中的一些观点发扬光大。1992年,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编撰了翻译论文集《重新思考翻译》, 大量涉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而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 (E.Gentzler) 在他1993年的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翻译理论研究的解构学派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悄然形成。

解构主义以消解逻各斯 (logos) 中心主义为基本观点, 根据逻各斯中心主义, 原作与译作, 原作者与译者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原作和原作者是中心, 而译作与译者处于从属地位, 从属于原作和原作者。原作是创造的, 领导的, 独立的, 建设的, 主动的, 灵活的, 阳刚的, 翻译则是模仿的, 次要的, 机械的, 阴柔的。因此,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作是原作的复制品, 译者要尽可能地把原作固定不变的意思传达给读者。而解构主义翻译论完全颠覆了这一种二元对立, 认为原作与译作之间没有所谓的“中心”和“从属”的关系, 认为原作与译作, 原作者与译者不是从属关系, 他们都是出于同等地位的创作主体, 原作与译作, 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没有所谓的“中心”, 而原作的意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 “译者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 发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利用语言的转换, 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 使译文和原文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 (廖七一, 2002) 。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 本雅明提到了“后起的生命”一说, 即“译作也以原作为依据, 不过它依据的不是原作的生命, 而是原作的来世, 翻译总是晚于原作, 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在问世之际就有选定的译者, 因而它们的译本标志着它们生命的延续” (本雅明《作品与画像》, 1999) 。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 因为原作通过翻译已经起了变化, 况且, 没有蜕变, “后起的生命”也不可能产生。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否定了读者主导的观点;译者的任务不至于把意义复制, 让读者理解原文。译者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 借外语来颠覆原语的秩序, 又把潜藏于原文中, 原语无法表达的意念展现出来。本雅明一再谈及“再生”, 叶维廉就推而广之, 将翻译譬为“异花受精”, “异种繁殖” (叶维廉, 1994, P83-84) 的过程。

1985年, 德里达发表《巴别通天塔》 (Des Tours de Babel) , 运用解构主义的见解谈论翻译。德里达认为, 符号 (semiotics) 本身不存在统一性,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 意义在差异中扩张, 文本在差异中发展, 字词的含义不断地因时空的转移而产生延异 (difference) 。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同一的, 并且有赖于其他的符号, 故而其意义是不确定的, 由靠语境来辨别。符号的意义只不过在文本中暂时确定, 但是随着空间上的区分和时间上的延搁, 意义又不断变化, 因此任何符号都没有终极意义。既然语言符号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 那么字, 词, 句, 段, 篇, 章, 到整个文本, 都是不能最终确定的。基于以上观点, 德里达不再把文本视为封闭而完整的系统, 而是将其看成开放的, 不完整的系统。在翻译中, 原文本身并不是完整和统一的, 存在多重意思, 因此任何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都不能穷尽可能的意义。因而, 翻译不可能将原文意义移入译语中, 译者的目的也不是再现原文或者传达原文意义, 翻译被认为是产生多种意义的过程。翻译不仅在分延和踪迹中寻找意义, 而且还为那些不在场或语言中丢失的, 遭压抑的东西提供讨论的场合和机会。翻译过程中, 原文被不断地改写、重组, 不同的译文的产生都依赖于译者的个人经验, 因为译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不同, 对原文的理解认识就不同, 这也叫做创译, 通过译者的创译, 原文中不显之处得以发掘, 不足之处得以弥补, 原文通过译文走向成熟。

米歇尔·福柯 (MichelFoucault) 对译文的历史时期的制约因素又作了进一步分析, 他认为“文本存在着历史性” (廖七一, 2002) , 人们对作品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自身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基础上的, 同样的, 作者本身也是具有时代性的, 他同文本一样同属于历史, 由此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译者通过个人的历史背景对原文做出解读,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原语意义的分裂, 断裂成碎片的原语在翻译过程中被重新组合为目的语, 这样一来, 新的组合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自我, 所以译文不可能与原文相互等同。

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在1968发表文章《作者之死》 (The Death of Author) , 主张作品本身存在于作者以外的生命, 在作品完成的瞬间,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朿, 解读权释放回归于读者手中, 这种对于既往观点的批判与反省, 反映出个人感觉结构的差异与对应观点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 在一部作品完成之际, 也就是作者死亡之时, 因为文本一旦完成, 文字被写下, 语言符号开始起作用, 读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读, 来解释文本的意义, 而其意义该如何阐释是作者无法控制的, 这就意味着作者不再是统治文本意义的上帝。所以, 作者对已经完成的作品不再具有任何能动的意义, 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作者的死亡。作品本身并没有因为作者而赋予唯一固定的意义, 读者对语言符号的解读才是实现文本意义的途径, 而译者本身也处于读者的地位, 在解读阐释原作的过程中, 基于自己对原作的感受把原作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其中译者个人的历史文化背景, 经验甚至个人的性格爱好使得译者对原文意义不断地分裂瓦解, 批判改造, 译文是译者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或者说对原文意义的重组改造。

当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 美籍意大利作家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认为, 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 而且, 这种意义的固定, 即:翻译是在不同的文化假设和揭示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意义是一种多元的, 不定的关系,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统一的整体, 因此, 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 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 所谓“忠实和自由”的概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 (Lawrence Venuti, 1995) 。

从上述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陈述中可以发现, 解构翻译论者, 从本雅明, 德里达一直到韦努蒂, 把译文的地位提高到与原文比肩的地步, 这样译者的地位和意义也就提升到和原作者相提并论的程度了。译文是原文的再生, 原文通过译文把自己隐藏的、缺失的内容补充展现出来, 正是由于译者对原文不断地解读, 对原文意义不断地分析剥离分裂, 对碎片式的原文的理解阐释不断地重组, 译文不断地更新, 原文才能从历史中幸存下来, 而这些, 都是译文和译者的意义, 是原文和原作者无法达到的。

三.结论

解构主义派超越了微观的翻译技艺的讨论, 从形而上的角度审视翻译的性质与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念。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并没有指出具体的, 描写性的, 或者是规范性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然而他们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角度, 为翻译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虽然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已经颇有影响, 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从事这一理论的研究, 但是, “忠实对等”原则却依然是国内翻译的主流,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在近年来屡遭批判, 但是其中“信”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判读好的译文, 就是看其是否“忠实于”原文, 但是根据解构主义译论所提供的思维方向, 情况则恰恰相反, 译文不是要“像”原文, 而是要“重建”原文, 从原文中解放出来。

从上文中分析各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可知:译文是原文的再生和传承, 对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 这给译文和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译文在原文的传承过程中, 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译文不断给原文注入新的不同时代背景的血液, 使得原文本身不断丰满, 不断成长, 使得原文的生命得到再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所持的观点, 让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 让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更具有活力, 也使得整个翻译活动作用更加积极, 所以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评价, 也不能一概而论, 要从中选取有利于我们发展的部分, 指导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 nslation theories[C].Buffalo:Multilin-gual Matters, c2001.

[2]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 1995.

[3]本雅明.作品与画像[M].上海市:文匯出版社, 1999.

[4]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囯翻译硏究[M].上海市:东方出版中心, 1999.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6]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7]羅蘭芭特論.羅蘭芭特 (Roland Barthes) 著;劉森堯譯.[A].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

[8]陳德鴻, 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C].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c2000.

篇4:《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参考答案

10.(3分)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不能拆分;“断一臂自讼”,不宜拆分。)

11.(3分) A(“古代的女子有名无字”错,古代女子许嫁,及笄而字。)

12.(3分) A(“孙沔也因此被贬谪”错,皇上并没有治孙沔的罪。)

13.(10分)(1)以姑息纵容为安定,以逃避批评为明智。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2)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正式担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

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当宰相,废黜罢免说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镇守许昌时,就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担任宰相。(王随、陈尧叟)才干平庸却担负重任,(他们)的谋略与议事不和,在中堂之上忿怒相争,被百官取笑,(导致)政事被搁置荒废。又用张士逊担任宰相,士逊原本就缺乏远见,以致于对待国事懒散、懈怠。吕夷简之所以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希望再次想到他而征召任用他。陛下果真召令夷简回来,自吕夷简(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执掌朝政,到如今已经三年,没有更改一事。把姑息纵容当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评当作明智(的`举动)。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看过奏章后,皇上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者喜欢他的正直恳切。

掌管庆州。元昊死后,将领们想乘着这个机会,大举消灭元昊的国家。孙沔说:“乘人之危攻打有丧事的国家,有失中国的体统。” 调任秦州,当时侬智高反叛,孙沔入朝觐见,皇帝用秦州的事务鼓励他。孙沔回答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然而秦州的事不用陛下担忧,陛下应当以岭南为忧。我观察到岭南贼寇的势力正嚣张,官军早晚会有打败仗的消息上奏。”第二天,奏报蒋偕战死,皇帝对执政大臣说:“岭南的事确实如孙沔所预料的那样。”又升任(孙沔)为观文殿学士、执掌并州。但是谏官吴及、御史沈起上奏孙沔荒淫放纵不加检点,主管杭州与并州时所做的事不符合法度,于是将(孙沔)调至寿州。

篇5:《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部侍郎阳浚见其文,曰:“一第慁①子耳,有司得子是赖!”果擢上第。复举制科。会天下乱,沉浮人间。国子司业苏源明见肃宗,问天下士,荐结可用。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结自以始见轩陛,拘忌讳,恐言不悉情,乃上《时议》三篇。帝悦曰:“卿能破朕忧。”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募义士于唐、邓、汝、蔡,降剧贼五千,瘗战死露胔于泌南,名曰哀丘。

史思明乱,帝将亲征,结建言:“贼锐不可与争,宜折以谋。”帝善之,因命发宛、叶军挫贼南锋,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参山南东道来瑱府,时有父母随子在军者,结说瑱曰:“孝而仁者,可与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义。渠有责其忠信义勇而不劝之孝慈邪?将士父母,宜给以衣食,则义有所存矣。”瑱纳之。瑱诛,结摄领府事。会代宗立,固辞,丐侍亲归樊上。

久之,拜道州刺史。初,西原蛮掠居人数万去,遗户裁四千,诸使调发符牒二百函,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即上言:“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岭南诸州,寇盗不尽,得守捉候望四十馀屯,一有不靖,湖南且乱。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帝许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万缗,结又奏:“岁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时增减。”诏可。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馀。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豪,绥定八州。会母丧,人皆诣节度府请留,加左金吾卫将军。民乐其教,至立石颂德。罢还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

篇6:《隋书列传》原文及译文

豆卢勣字定东,昌黎徒河人也。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后也。中山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父宁,柱国、太保。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勣聪悟,有器局。少受业国子学,略涉文艺。魏大统十二年,太祖以勣勋臣子,封义安县侯。周闵帝受禅,改封丹阳郡公,邑千五百户。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勣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会武帝嗣位,拜邛州刺史。未之官,渭源烧当羌因饥馑作乱,以勣有才略,转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鸟鼠山俗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后丁父艰,毁瘁过礼。天和二年,授邵州刺史,袭爵楚国公。复征为天官府司会,历信、夏二州总管、相州刺史。以母忧还京。宣帝大象二年,拜利州总管,进位上大将军。月余,拜柱国。益州总管王谦作乱。勣婴城固守,谦遣其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众十万攻之,起土山,凿城为七十余穴,堰江水以灌之。勣时战士不过二千,昼夜相拒。经四旬,势渐迫。勣于是出奇兵击之,斩数千级,降二千人。开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为北道行军元帅以备边。岁余,拜夏州总管。上以其家世贵盛,勋效克彰,甚重之。后为汉王谅纳勣女为妃,恩遇弥厚。

十年,以疾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其年卒,时年五十五。上悼惜者久之,特加赗赠,鸿胪监护丧事,谥曰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B.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C.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D.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学是隋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专门培养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B.羌指我国西部民族之一,古代诗歌经常提及的“羌笛”这一乐器就原出于古羌族。

C.爵此处指爵位,古代爵位分若干等,豆卢勣继承的“楚国公”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D.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此处指汉王的妻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豆卢勣出身名门,爱好学习。他是燕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代,功臣豆卢宁的儿子,在任左武伯中大夫时,觉得自己五经未通而请求辞职继续求学。

B.豆卢勣遵守孝道,恪守礼制。父亲去世,他哀痛伤心,居丧守孝超过礼制要求;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主动辞去地方上的职务,回到京城尽孝。

C.豆卢勣不畏强贼,出奇制胜。面对王谦叛军凿城为穴、引水灌城的紧迫形势,他率兵坚守城池数十天,后又勇敢地出奇兵袭击叛军,并以少胜多。

D.豆卢勣深得民心,极受恩遇。他担任渭州刺史,有关他施行仁政造福百姓的传说广为流传;他生前多次得到皇帝的封拜,病逝后受到特别恩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

(2)十年,以疾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

【参考答案】

4.B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豆卢勣的坐骑马蹄踏下,忽然涌出一股喷泉。又有白乌鸦落在官厅前,给小白乌鸦喂食后才飞走。百姓歌唱道:“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便把这眼泉水叫玉浆泉。其中标志词应抓住:“曰”后应停顿;“山”“神鸟”“百姓”等作主语,前面应停顿。

5.A A项表述错误,国子学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

6.B B项“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主动辞去地方上的职务,回到京城尽孝”错误,根据原文来看,他回到京城守孝,是因为母亲去世。

7.(1)豆卢勣初生时,周太祖亲自到豆卢宁家祝贺,那时碰上刚刚打败齐军,太祖便给他取字为定东。

(2)开皇十年,豆卢勣因病被征召回京城,皇帝下令诸王都去豆卢勣的`府第探病慰问,宫中使者前来慰问的,在路上络绎不绝。

参考译文

豆卢勣字定东,昌黎徒河人。原本姓幕容,是燕的北地王慕容用的后代。在中山战败,这一支归顺了魏,北方人把“归义”叫做“豆卢”,便以“豆卢”为姓。父亲豆卢宁,任柱国、太保。豆卢勣初生时,周太祖亲自到豆卢宁家祝贺,那时碰上刚刚打败齐军,太祖便给他取字为定东。豆卢勣聪明颖悟,器量宽大。少年在国子学读书,学习文章六艺。魏大统十二年,太祖因为豆卢勣是功臣之子,封他为义安县侯。周闵帝受魏禅让,改封他为丹阳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明帝时,任左武伯中大夫。豆卢勣自已觉得五经还没精通,请求辞职入露门学。明帝赞许他的愈见,便以原官职的身份入学。武帝继位后,豆卢勣拜任邛州刺史。还没到任,渭源的烧当芜因饥荒发生乱,因豆卢勣有才能韬略,便改任他为渭州刺史。在任很有仁政,汉人和少数民族都拥护他,他的仁德传布广远,吉祥的景致出现了许多。鸟鼠山俗称高武陇,山下是渭水的发源地。那座山陡峭的山崖高有千寻,山上向来缺水,羌人很为此苦恼。豆卢勣的坐骑马蹄踏下,忽然涌出一股喷泉。又有白乌鸦落在官厅前,给小白乌鸦喂食后才飞走。百姓歌唱道:“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便把这眼泉水叫玉浆泉。以后为父亲守孝,哀痛伤心超过礼的规矩。天和二年,任邵州刺史,继承了父亲楚国公的爵位。再次征召为天官府司会,历任信、夏二州总管、相州刺史。因奔守母丧而还京。宣帝大象二年,授任利州总管,升任上大将军。过了一个多月,授任柱国。益州总管王谦作乱。豆卢勣顽强守城,王谦派他的将军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率十万军队攻城,在城外堆土为山,在地下挖七十多条地道,又筑坝引江水灌城。豆卢勣那时的兵卒不超过二千,昼夜拒守。四十天后,形势更加紧迫。豆卢勣便出奇兵袭击敌军,斩敌数千人,敌人投降二千人。开皇二年,突厥进犯边塞,朝廷任命豆卢勣为北道行军元帅以防备边患。一年以后,任夏州总管。皇上看他家世代尊贵,功勋卓著而克已自守,十分钦敬。后来因为汉王杨谅收纳豆卢勣的女儿做王妃,恩遇更加厚重了。

篇7:《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诗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 无不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或是愉快的, 或是悲伤的, 将此情、此景融入到诗歌当中, 通过富有韵律的节奏, 以言简意赅却又意境深远的文字表达出来, 可以说, 诗歌体现出来的美最直接。然而, 诗歌翻译要做到“三美”兼备绝非易事。闻一多曾提出诗歌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而译成的诗歌也必须同样具备这三种美, 他甚至认为“好诗是禁不起翻译的, 就像一朵花, 采它就是毁它” (陈福康, 2002) 。由此可见译诗的难度, 要形似容易, 要神似可就难了, 两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水总是在不停的流动, 诗虽然不可能流动, 但是译者毕竟不同于原作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 当时的情与景已不复存在, 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 译者应当仔细揣摩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等相关联的细节, 力求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 达到神似, 体现出情与景的交融。

许渊冲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 他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 (许渊冲, 1984) , “唐诗英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 即‘中为洋用’;而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则是‘洋为中用’。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 (许渊冲, 1984) 。这就是他所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

所谓“音美”指的是悦耳的韵律和和谐的节奏。当听到一首歌, 听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首歌悦不悦耳, 动不动听。诗也一样, 诗歌押韵可以使其更加流畅,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给人以美感, 引起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诗的“形美”指的是诗的内部结构, 包括段落、字数、对仗、音节数等等给人以视觉美。许渊冲先生认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兼备” (刘季春, 1995) 。“意美”即指的意境美, 许渊冲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但他又同时指出“三美”之中, 最重意美, 音美次之, 最后是形美” (吴岳添, 2005) 。体现一个诗歌翻译作品的成败与否, 关键看是否传达出原文的意境, 译者要挖掘出隐藏在原文后的深刻内容, 反映出原诗的意境, 做到传情达意。虽然中英两种语言有着种种差异, 要做到完全复写出原作是不可能的, 但是通过对原作的分析, 深刻的挖掘, 使译文符合“三美”的要求, 达到“三美”的有机统一, 那么译文也可算得上是显景、传情、达意了。

2《枫桥夜泊》及其译文赏析

(1) 《枫桥夜泊》原文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 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所写的这首七绝,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 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全诗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 情景交融。附近寒山寺传来低沉而悠长的夜半钟声使诗人的乡愁更加深沉。全诗以“愁眠”为主线, 使其中的景物、色彩、音响、环境与夜泊江边客子的心绪和情怀协调统一, 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达到了“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2) 《枫桥夜泊》两个译文赏析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 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G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 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 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 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 And the lights of fi shing boats.

I fall into a sad sleep, 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 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 The sound of its bell, Touches the guestboat at midnight. (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

许译和王诺合译的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 都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但是程度却有不同, 许译更注重情和意境的表达, 让人有种与原作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王诺合译却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偏重直译, 所以读起来虽然明白晓畅, 但总觉得缺少了点“情调”, 对景的表达尤为突出。毕竟英文和中文是存在差异的,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 译文在表达原作那种凄清的感觉时显得力不从心。两个译文对于原作意思的表达时远时近, 许译使用艺术语言译艺术语言, 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文字、意境的美, 而王诺合译的版本则大多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 似乎更符合现代诗的翻译, 作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 好像缺少了那么点韵味。

(3) “音美”的传达

中国古代诗歌历来讲究音律美、节奏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 韵律十足。《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 全诗共四句, 每句七字, 其中一二四句中的“天, 眠, 船”押韵, 许译为了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这种韵律, 采用了“aabb”这种韵律规则, “sky”与“lie”押韵, “Hill”与“Still”押韵, 此外译者还运用了头韵, 例如第一句中的“cry”和“crows”, 第四句中的“bells”和“break”, 使全诗呈现出一种音乐美, 原诗颇具节奏感,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 每一个意象都对应着一个节奏, 许先生在译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译成at moonset/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读起来同样节奏感十足。王诺合译的版本对原文的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也恰到好处, 如在诗中使用相同的韵脚“crows”和“ruckus”, 还有利用头韵增加译文的节奏感, “monastery”和“mountain”。可以说这两个译文通过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音美”。

(4) “形美”的传达

首先原文共四句, 许译的遵循原文的排版布局, 也是四句, 但是中英文的差异使得译文不能够完全按照格律诗的样式来翻译, 但是一些符号的运用弥补了这一瑕疵, 例如, 第一句和第三句中借助逗号将全句一分为二, “cry”与“streaking”、“the crows”与“the frosty sky”相对应, 文章整齐, 对仗工整。其次, 倒装语序的使用体现了诗的一种层次美, 原文第一句展现出三种景观,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译文中译者将状语“At moonset”前提, 仅用一句话, 就将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勾勒出来, 给人一种紧凑感, 显得整齐划一, 无拖沓之感。而王诺合译的版本在形式上与原文似乎有所偏差, 按照自己的风格将原文译成通俗易懂的形式, 虽然传达了原文的表层意思, 但是其深层意境却由于译文形式的改变丧失了美感, 没有达到“形美”, 看似整齐, 实则缺乏逻辑。总之, 许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 达到了诗歌翻译所要求的“形美”, 而王诺合译整齐有余, 美感不足。

(5) “意美”的传达

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就能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遐想, 关键就在于隐藏在诗中的意境, 当你深刻体会到诗所表达的意境时, 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仿佛那时的景、作者的情, 就浮现在自己的眼前。在进行诗歌翻译创作的时候, 原诗意境的再现是最难的, 翻译不仅要形似, 更高神似, 译诗亦是如此。

首先从题目上来看, 许先生将“泊”译为“mooring”, 王诺合译的版本将其译为“anchored”, 前者指停泊靠岸的小舟, 后者指大船的停泊, 从意义上来说前者更为准确。其次, “mooring”用的是进行时, 是动态的描写, 仿佛小船正在缓缓地靠近, 也烘托出了舟上旅客的思乡之情, 而“anchored”用的是过去时, 是静态的描写, 显得有些刻板了。许译第一句中作者用“streaking”这一现在分词做“cry”的伴随状况, 生动地描绘出乌鹊啼叫着掠过白霜弥漫的夜空的景象, 凄寒的意境呼之欲出。另译本将“月落, 乌啼, 霜满天”用三句表达出来, 每个意象采用直译的用法, 缺乏联想, 但是“old moon”翻得恰到好处, 将那种故地重游, 老年伤感之情表露出来。原文第二句“江枫”与“渔火”一动一静, 一明一暗, 许译中“lit”对“lie”将那种动静结合的感觉表现出来, 再现当时的情景, 同时“dimly”对“sadly”, “dimly”突出的是凄清、昏暗的景色, “sadly”突出的是独居客乡的那种悲凉之情, 情景交融。王诺合译的部分只是将此景象罗列出来, 并未感觉到那种悲凉之情, 感觉有点生硬, 相比许译, 缺少“意美”。许译中, 最后一句“break”一词用得尤为传神, 原文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凄凉, 不仅打破了这寂静的夜色, 也深深撞击着诗人孤寂的心灵, “break”一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王诺合译采用了“touch”一词, 力度不够, 似乎只能感受到游子那种思乡之情, 但是未能衬托出深夜那种静谧和幽静, 情与景不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3 结语

通过对《枫桥夜泊》两个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 我们了解到诗歌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 更重要的是一种意境的传达, 许先生所译的版本正是对“音美、形美、意美”这三美传达的完美体现, 不仅从形式上、宏观上与原文贴切, 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与原文对等的“意境美”, 情与景交融。王诺合译的版本虽然忠实于原文, 但是由于太“忠实”, 丧失了美感, 诗背后所传达的意境未能完全表达出来。

摘要:诗歌翻译要求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将此“三美”统一起来, 就达到了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中国的诗歌意境幽远, 情景交融, 当读者在品味诗歌韵律美的同时, 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而读到动情处, 也会像诗人一般忘我地陶醉于情与景之间。在翻译诗歌的同时, 要尽量再现原作的情与景, 达到情与景交融, 人与诗合一。本文通过对《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着重从“音、形、意”的传达来展现诗歌翻译中情与景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枫桥夜泊》,三美,情与景,诗歌,翻译,传达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EB/OL].1995.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吴岳添.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EB/OL].2005.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篇8:《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 易:换取

B.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 部:率领

C.卫当四方之冲冲:要道

D.祐悉夺还之还:归还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的“尚书”是官职名。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有此称呼,隋唐时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

B.孔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祐“深受百姓信任和爱戴”的一组是(3分)

①两州之民皆赖焉 ②民为立碑颂德 ③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④遂皆出,应期而办 ⑤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⑥父老请留葬会稽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5分)

(2)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5分)

参考答案

15.(3分)D(还:使……回去。)

16.(3分)C(原句为:“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17.(3分)B(“战国初期”应为“春秋末期”)

18.(3分)A(①表明他给百姓带来利益;③是人们对他治国主张的称赞;⑤表明他为百姓着想。)

19.(3分)C(“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20.(1)(5分)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以:因为。给:供给。清慎:清廉谨慎。见:被。)

(2)(5分)三是说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治:治国。审:慎重。尽:完全。称:称赞。)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依赖他。

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上一篇:环海南岛骑行攻略模板下一篇:适应性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