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翻译

2024-04-13

淮阴侯列传翻译(精选6篇)

篇1:淮阴侯列传翻译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吃饭。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地报答您的时候。”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篇2:淮阴侯列传翻译

淮阴侯列传

作者: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

【说明】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襟。井陉一战正面表现了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阵”。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随后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功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

潍水之战,着墨虽少,却表现了韩信的智慧。龙且不听进谏,倨傲而又刚愎自用,进兵与韩信夹潍水布阵,韩信“壅水上流,引军半至,击龙且,佯不胜,还走。”等到龙且率军渡水,追韩信时,“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使得龙且军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战斗中杀死龙且。韩信总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作战部署,让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以智取胜。

本文细节描写非常精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细节,不仅画活了屠中少年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很好地描写出韩信的心理特征。大量的心理活动,都在他“熟视”、“蒲伏”之中表现出来。而刘邦见到韩信请求为假齐王的上书时,骂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用脚踩他以示意时,他突然醒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一戏剧性的细节描写生动而又风趣地把刘邦不拘礼节,流氓成性,头脑绝顶聪明、灵活,以及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情态都画活了。刘邦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而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国和赵国也背叛汉王跟楚国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汉王派张耳和韩信一起,领兵向东进发,向北攻击赵国和代国。这年闰九月打垮了代国军队。在阏与生擒了夏说。韩信攻克魏国,摧毁代国后,汉王就立刻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于是韩信问广武君说:“我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办才能成功呢?”广武君推辞说:“我听说‘打了败仗的将领,没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大夫没有资格谋划国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计议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韩信坚决请教说:“我倾心听从你的计谋,希望您不要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俗话说:‘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谋不足以采用,但我愿献愚诚,忠心效力。成安君本来有百战百胜的计谋,然而一旦失掉它,军队在鄗城之下战败,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将军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不到一早晨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军二十万,诛杀了成安君。名声传扬四海,声威震动天下,农民们预感到兵灾临头,没有不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发日子,专心倾听战争的消息,等待死亡的来临。像这些,都是将军在策略上的长处。然而,眼下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用以作战。如果将军发动疲惫的军队,停留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要战恐怕时间过长,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实情暴露,威势就会减弱,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小的燕国不肯降服,齐国一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两国坚持不肯降服,那么,刘项双方的胜负就不能断定。像这样,就是将军战略上的短处。我的见识浅薄,但我私下认为攻燕伐齐是失策啊。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说:“虽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广武君回答说:“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即使有聪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如果这样,那么,夺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谋求了。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而后采取实际行动的,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说:“好。”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于是派人报告汉王,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封张耳为赵王。

楚国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击赵国。赵国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在行军中安定赵国的城邑,调兵支援汉王。楚军正把汉王紧紧地围困在荥阳,汉王从南面突围,到宛县、叶县一带,接纳了黥布,奔入成皋,楚军又急忙包围了成皋。六月间,汉王逃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只有滕公相随,去张耳军队在修武的驻地。一到,就住进客馆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臣,骑马奔入赵军的营垒。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汉王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更换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为震惊。汉王夺取了他二人统率的军队,命令张耳防守赵地,任命韩信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说客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齐王听从郦生的规劝以后,挽留郦生开怀畅饮,撤除了防备汉军的设施。韩信乘机突袭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韩信平定临菑以后,就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国也派龙且率领兵马,号称二十万,前来救援齐国。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人员暂时回避一下。”韩信说:“周围的人离开吧。”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正当这时,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 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此后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的人,实在少有。听取意见很少判断失误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惑乱他;计谋筹划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这些俗语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可宝贵的。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项王部下逃亡的将领锺离昧,家住伊庐,一向与韩信友好。项王死后,他逃出来归附韩信。汉王怨恨锺离昧,听说他在楚国,诏令楚国逮捕锺离昧。韩信初到楚国,巡行所属县邑,进进出出都带着武装卫队。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泽,派使臣通告各诸侯到陈县聚会,说:“我要巡视云梦泽。”其实是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高祖将要到楚国时,韩信曾想发兵反叛,又认为自己没有罪,想朝见高祖,又怕被擒。有人对韩信说:“杀了锺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去见锺离昧商量。锺离昧说:“汉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你也会紧跟着死的。”于是骂韩信说:“你不是个忠厚的人!”终于刎颈身死。韩信拿着他的人头,到陈县朝拜高帝。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押在随行的车上。韩信说:“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遭到烹杀;高翔的飞禽光了,优良的弓箭收藏起来;敌国破灭,谋臣死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皇上说:“有人告发你谋反。”就给韩信带上了刑具。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蹠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篇3:淮阴侯列传翻译

1.《史记》:“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数月, 亭长妻患之, 乃晨炊蓐食。” (册8, 页2609, 行2-3。)

《汉书》:“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 亭长妻苦之, 乃晨炊蓐食。” (册7, 页1861, 行2-3。)

按:“苦”, 《汉书》颜师古注 (以下简称“颜注”) :“苦, 厌也。”“苦”也有“患”义,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闻苦脚胫、寒泄。”颜注:“胫, 膝以下骨也。寒泄, 下利也。言其患足胫又苦下利。”《汉书·贾谊传》:“病非徒肿也, 又苦跖戾。”与此类似。扬雄《法言·先知篇》:“或苦乱。”李轨注:“苦, 患。”[1]《广雅·释诂四》:“患, 苦也。”[2]另, 在两书正文或注疏中, 将“患”、“苦”两字同义连用者, 文例甚多, 如:

(1) 《史记·外戚世家》:“修成子仲骄恣, 陵折吏民, 皆患苦之。”

(2) 《史记·滑稽列传》:“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3)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霍氏世世无所患苦。”

(4) 《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天下患苦之。”

(5) 《汉书·西域传》:“公主言狂王为乌孙所患苦, 易诛也。”

又按:“蓐食”, 《史记》《集解》引张晏注:“未起而床蓐中食。”《汉书》注袭之。《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 秣马蓐食, 潜师夜起。”杜预注:“蓐食, 早食于寝蓐也。”[3]此乃将“蓐”通“褥”解。而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七“秣马蓐食”条:“《方言》曰:‘蓐, 厚也。’食之丰厚于常, 因谓之蓐食。……亭长之妻欲至食时不具食, 以绝韩信, 故亦必厚食乃不饥也。《成十六年传》‘蓐食申祷’, 《襄二十六年传》‘秣马蓐食’, 并与此同。”[4]

2.《史记》:“众辱之曰:‘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 出我裤下。’于是信孰视之, 俛出裤下, 蒲伏。” (册8, 页2610, 行1-2。)

《汉书》:“众辱信曰:‘能死, 刺我;不能死, 出跨下。’于是信孰视, 俛出跨下。” (册7, 页1861, 行5-6)

按:“裤”, 《集解》:“徐广曰:‘裤, 一作‘胯’。胯, 股也, 音同。’又云《汉书》作‘跨’, 同耳。”“裤”即“袴”的异体字。“袴”又作“绔”, 两书中多有其例,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绔白虎。”《集解》引徐广曰:“绔音裤。”此条颜注为:“绔, 古裤字。”可见袴、胯、跨、绔四字当是以“夸”为声旁的形声字, 后“袴”将声旁换作“库”, “裤”字逐渐通行, 故改读为“裤”耳。

又按:“俛”, 颜注:“俛亦俯字。”《正义》:“俛音俯。”“俛”、“俯”二字的关系, 多有混淆谈之, 自相矛盾。 (1) “俛”是多义词, 作为“低头”这个意思来解释时, 可视为“俯”的异体字。《史记》、《汉书》中不乏其例。如:

(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君要胁痛不可俛仰。” (《正义》:“上音免。”)

(2) 《史记·龟策列传》:“首俛大。” (《索隐》:“俛音免。”)

(3) 《汉书·陈胜项籍传》:“而免起阡陌之中。” (颜注:“免者, 言免脱徭役也。免字或作俛, 读与俯同。”)

(4) 《汉书·爰盎晁错传》:“在俛卬之间耳。” (颜注:“俛亦俯字。卬读曰仰。”)

(5) 《汉书·东方朔传》:“尻益高者, 鹤俛啄也。” (颜注:“俛即俯字也。俛又音免。”)

其中, 第 (3) 句颜注将“免”释为“免脱 (徭役) ”, 可商榷, 《史记·陈涉世家》作“俛仰仟佰之中”。裘锡圭先生说:“‘俛’跟‘俯’原来是读音截然不同的两个字。‘俛’字从‘人’‘免’声, 本应读为‘免’, 《段注》‘頫’字条论之甚详。……只是由于‘俛’跟‘俯’同义, 后来就被换读为‘俯’了。”[5]另, “俛”音免时, 可与“勉”通, 如《礼记·表记》:“俛焉, 日有孳孳。”郑玄注:“俛焉, 勤勞貌。”再, “俛”亦有“冤”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抚情效志兮, 俛诎以自抑。”王叔岷说:“俛, 《楚辞》作冤。……俛, 古读如免。‘俛诎, ’《楚辞》作‘冤屈, ’音义并通。”[6]

3.《史记》:“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册8, 页2610, 行4-5。)

《汉书》:“坐法当斩, 其畴十三人皆已斩。” (册7, 页1862, 行2-3。)

按:“畴”, 颜师古注曰:“类也。”“辈”, 《玉篇》引《太玄经》宋忠注曰:“辈, 类也。”[7]《尚书·洪范》:“帝乃震怒, 不畀洪范九畴, 彝伦攸斁。”孔安国注:“畴, 类也。”孔颖达疏:“畴是辈类之名, 故为类也。”《史记·宋微子世家》引此句作“帝乃震怒, 不从鸿范九等, 常伦所斁。”“畴”亦有“等”义, 如《汉书·宣帝纪》:“复其后世, 畴其爵邑。”颜注:“畴者, 等也。”《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亦有此语, 应劭注:“畴, 等也。”《广雅·释诂一》:“等, 辈也。”[8]《康熙字典》引《海篇》曰:“登上声。类也, 比也, 辈也。”

4.《史记》:“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册8, 页2611, 行4。)

《汉书》:“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 (册7, 页1863, 行3-4。)

按:此处《史记》标点误, “何”字当属下 (新出修订本已改正) 。细观《史记》此段前后文, 是刘邦与萧何的对话, 前后几处均作“何曰”, 故此处“何”字当与“曰”连读, 句式、文意方才一致。《汉书》略简, 无此歧义。愚臆标点之误源于将“谁何”连读, 因为两书中将此连读者不乏其例。兹举几例如下: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陈胜项籍传》将“信臣精卒”点断, 更佳。) ;

(2) “岁余不噍呵绾, 绾日以谨力。”《索隐》:“谁何二音。谁何, 犹借访也。一作“谯呵”。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

(3) “褒故公车大谁卒。”颜注:“大谁者, 主问非常之人, 云姓名是谁也。大谁本以谁何称, 因用名官, 有大谁长。今此卒者, 长所领士卒也。” (《汉书·五行志》)

(4) “岁余, 不孰何绾, 绾日以谨力。”服虔曰:“不问也。”李奇曰:“孰, 谁也。何, 呵也。”颜注:“何即问也。不谁何者, 犹言不借问耳。” (《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5.《史记》:“今如此避而不击, 后有大者, 何以加之!” (册8, 页2615, 行9。)

《汉书》:“今如此避弗击, 后有大者, 何以距之?” (册7, 页1867, 行8-9。)

按:《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反相加, 哀者胜矣。”王弼注:“加, 当也。”[9]“加”似无“当”义, 疑是“如”字之误。如上举《老子》之句, 傅弈本、敦煌本、帛书本作“如”。“如”、“加”形近而易讹, 古书有其例。如《礼记·曾子问》:“共殡服, 则子麻弁绖。”郑玄注:“麻弁绖者, 布弁而加环绖也。布弁, 如爵弁而用布。”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如爵”曰:“如, 或作加, 误也。”[10]《汉书》注中亦有一例。《汉书·魏相丙吉传》:“吉疾病, 上将使人加绋而封之, 及其生存也。”应劭曰:“吉时病不能起, 欲如君视疾, 如朝服拖绅, 就封之也。”《校勘记》:“景祐、殿本都作‘加’。”其读音似近, 《史记·项羽本纪》:“陈胜败固当。”注:“当音如字。”“如”有“当”义。《战国策·宋策》:“夫宋之不足如梁也, 寡人知之矣。”高诱注:“如, 当也。”[11]《史记·项羽本纪》:“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另, “如”或作“与”, 亦有“当”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鲜虞曰:‘一与一, 谁能惧我!’” (17) 《汉书·匈奴传》:“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颜注:“与犹如也。”《史记·匈奴列传》“与”作“如”。

6.《史记》:“兵固有先声而反实者, 此之谓也。” (册8, 页2618, 行15。)

《汉书》:“兵故有先声而反实者, 此之谓也。” (册7, 页1871, 行7。)

按:“固”与“故”音同意通, 书中常常互用。如《史记·鲁世家》:“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集解》引徐广曰:“固一作‘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王叔岷曰:“旧本《治要》引固作故。”[12]《史记·李斯列传》:“高固内官之厮役也。”景佑本、赵蕤《长短经》“固”作“故”。又《李斯列传》:“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长短经》“故”作“固”。《经传释词》卷五“固故顾”条:“固, 犹‘乃’也。《孟子·万章》篇云:‘仁人固如是乎?’或作故, 或作顾。”[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固即故之假借字也。汉官掌故, 唐官多作掌固。”[14]

摘要:《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部典范之作, 《汉书》100篇中有55篇与《史记》内容重叠, 可以相互参校。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主, 通过与《汉书·韩信传》相关部分的比勘, 对其中的一些异同试作分析, 刺取六则, 求正与方家。

篇4:《淮阴侯列传》献疑

一、关于“食时”与“蓐食”

首先,古时候有天色计时法,共分12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由天色计时可知,一般情况下,古人是一日两餐,“朝食曰饔,夕食曰飨”,朝食在辰时(现在7—9点之间),这个时段叫“食时”;夕食在申时(现在15—17点之间),这个时段叫“晡时”。如:“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晡食,夕食,这是指吃第二顿饭。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也正因为古人只吃两餐,才有项羽的一大清早吃饭的反常举动,犒劳将士,目的是攻破刘邦的军队。因为刘邦军霸上,拒关,勿纳诸侯。

其次,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男子早上出去干活,一般中午也在田里,直到晚上才回家。因此,一般平民的吃食都很简单。虽到汉代已经出现磨粉制饼,但日常还是以粟或黍做的米饭为主食,甚至连麦也要做成麦饭。《说文·食部》中,曾举出不同地域对麦饭的叫法。

《方言》卷十二:“蓐,厚也。”《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王引之《经义述闻》:“食之丰厚于常,固谓之蓐食。”可见,【蓐食】意为饱食。【晨炊蓐食】意思是说,清早做饭并饱食。

民以食为天,常常是因为人们往往饿肚子,才把吃作为头等大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第三》)据后人推测,简狄正是因为饿了才食用鸟卵。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帝范·务农》)因此,南昌亭长的妻子清早做饭吃,意味着他们至夕食的时间延长了,故须饱食才能耐饥。

二、大丈夫不能自食

教材注【食】读shì。

笔者按: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食]注音有二,(1)shí(2)sì;而《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多一注音yì,用于人名。如汉代有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

此处,[食],应是一个动词,义为“给吃,喂养”之义。如《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也,食以草具。”《史记·商君列传》:“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诗·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墨子·非攻中》:“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

是以[食]应注音为sì。shì音,此处或为排版错舛。

三、“信能死,刺我。”

教材注【能死】不怕死。

笔者按:教材注不甚准确。“能死”之“能”,应看作通假字,通“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8年版)能,通“耐”。受得住。《汉书·赵充国传》:“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杜牧《罪言》:“故其人沈鸷多材力,重许可,能辛苦。”晁错《言守边备塞疏》:“鸟兽希毛,其性能暑。其他如权威的《辞源》《汉语大词典》等也几近之,释为:“受得住;禁得起”。笔者以为,“能死”,准确理解,即为“禁得起死;受得住死“,言外之意,即“韩信你不怕死,就刺死我”。

四、关于“赤帜”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由此可知,赤帜,好像相当于现在的一种吉祥物、或者称为祥瑞。然而,这毕竟具有神化色彩。刘邦的神话也有穿帮之时,据《史记·封禅书》载: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秦朝宗庙里供着白青黄赤四帝,假如刘邦说自己是赤帝,明摆着是冒牌货。刘邦的伟大就在这里,他要跻身于上帝之林,管他是什么颜色!金木水火土,白青黑赤黄,这里不缺少黑帝吗?那我就是黑帝好了。

司马迁确有心机,“不虚美,不隐恶”。此时,他摈弃惯用的互见法,特意把高祖斩蛇故事又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

如此写法,读者自会明断:“此类神话信不信由你,我司马迁不过是照实记录而已,不要只知道乐着看故事,辨明还需你要有头脑!”

五、关于“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惯用互见法,据《史记·高祖本纪》有很多关于高祖的神化故事,兹赘录于下: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2.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3.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4.高祖醉……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5.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6.高祖之东垣,过柏人,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高祖心动,因不留。

篇5:淮阴侯列传新

上课时间

淮阴侯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教学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一)、导入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简介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3.学生简介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

共11段,主要讲了韩信一生中的几件重要的事情:

(1-3节)早年屈辱;(4-7节)井陉之战;(8节)得意忘形、招主嫉恨;(9节)韩信“谋反”被族;(10节)蒯通免死;(11节)太史公论赞。二.文本研读 ㈠文本疏通

1.小组合作,疏通字词1-3段,做好归纳整理。2.学生质疑,由学生答疑,教师引导。3.指导归纳

⑴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贫:缺吃少穿; 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行:品行 得:能够

⑵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常:通“尝”,曾经 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 ⑶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蓐通“褥”。㈡文本分析

1.学生归纳1-3节中叙述了韩信早年的哪些屈辱? 明确:“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小结:通过总结我们发现韩信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

2.再次认真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分析每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有一段话用在韩信身上非常恰当。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三.拓展延伸

讨论:司马迁为什么单单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选择这三个故事来写?

明确:这三个故事最能反映韩信的性格特点,最能显示其早年生活,属于典型事件。另外展现其早年的屈辱和落魄,也是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的体现。

㈠文本疏通

1.小组合作,疏通字词4-8节,做好归纳整理。2.学生质疑,由学生答疑,教师引导。3.指导归纳

⑴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去:离开; 远斗:远征。

⑵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假:借 间道:隐蔽的小路 辎重:军用物资 深,高:名作动,⑶可致于戏下。

戏:同“麾”,营帐。

⑷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能:竟然 千里:跋涉千里 罢:通“疲”,疲劳 加:对付 ⑸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走:逃跑 空:“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

(6)于是有缚广武君而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戏:通“麾”,军营 师:名作状,象对待老师一样.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 事:对待

㈡文本分析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 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3.对这次战斗的详细描写是为了表现韩信的什么? 明确:机智、料事如神。表现韩信过人的军事才能。四.课堂检测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禽.夏说:“擒”。⑵能.

千里而袭我:“乃”。⑶亦已罢.极:“疲”。⑷从间道萆.山:“蔽”。⑸张耳详.弃旗鼓:“详”。(6)东乡.坐,西乡.对:“向”。⑺兵法右倍.山陵:“背”。2.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⑴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⑵坚.营勿与战:形作动,坚守。⑶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名作动,宿营。⑷必空.壁逐我:使动。⑸鼓.行出井陉口:名作状,击鼓而行。(6)师事..之:名作状,以对待老师之礼。名作动,对待,侍奉。五.作业布置

1.翻译句子:

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2.预习“韩信谋反”部分。

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经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我们通过课文第三部分来了解一下。

二.文本研读(8-10节)㈠文本疏通

1.小组合作,疏通字词8-10节,做好归纳整理。2.学生质疑,由学生答疑,教师引导。3.指导归纳

⑴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阴:暗中 弟:只管,又写作“第”。

⑵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及太子。

与:介词,和;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⑶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纲绝而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 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 高材疾足: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鹿:指帝位

⑷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假:借 间道:隐蔽的小路 辎重:军用物资 深,高:名作动,⑸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能:竟然 千里:跋涉千里 罢:通“疲”,疲劳 加:对付

㈡文本分析

1.天下平定后,韩信为何“常称病不朝从”?这种表现引起了什么后果?反映了韩信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不满于自己的封位。引起君王的进一步猜忌和怀疑,最终使他蒙受“谋反”的罪名而被诛。反映了韩信清高、自傲、张狂等性格特点。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3.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三.文本研读(11节)㈠文本疏通

1.小组合作,疏通字词11节,做好归纳整理。2.学生质疑,由学生答疑,教师引导。3.指导归纳

⑴通假字

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怏怏”。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否”。③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擒”。④上怒曰:“亨之。”:“烹”。⑤秦失其鹿:“禄”。⑥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叛”。⑵词语的活用

①常称病不朝从:名作动,上朝、朝见。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②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名作动,走,散步。

③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名作动,称病,假装生病。④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名作状,像乌鸦一样。㈡文本分析

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①布衣时志与众异;②没有做到“谦让”;③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四.布置作业 1.翻译句子:

⑴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⑵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⑶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2.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诛杀?韩信有没有真正谋反?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第三课时

一、课前检查 1.重点词语解释

1、亭长妻患之 厌恶

2、大丈夫不能自食 养活 ....

3、又不能治生商贾 管理

4、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率领 ..

5、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送

6、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借 ..

7、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暗中

8、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逃跑 ..

9、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悬赏

10、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只是 ..

11、信由此日夜怨望 埋怨

12、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致力于 ..

13、阴使人至豨所 暗中

14、相国绐信 欺骗 ..

15、虽疾,强入贺 即使 虽然?

16、顾力不能耳。

只是 ...

2、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饭,名词作动词 .2.众辱之曰 众 名词作状语 .3.足下深沟高垒 深,高 形容词作动词 ..4.异姓并起,英俊乌集。乌 名词作状语 .

5、彼前不得斗 前,名词作状语 .

6、师事之 师,像对待老师一样 .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赦诸官徒奴 夜,名词作状语 .

3、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定语后置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被动句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被动句

5、信钓于城下 状语后置句

6、信死亦何言 宾语前置句

7、不为具食 省略句

8、大丈夫不能自食 宾语前置句

9、聚兵井陉口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10、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

11、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赦诸官徒奴 状语后置句

12、冤哉亨也

主谓倒装

二、课文探讨

本节课教学要点:体会《淮阴侯列传》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写作方式

《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就在于它们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件得以生成的根源。追根溯源的叙事,意在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我们今天就着重体会这些叙事细节,体悟这些叙述中蕴含的情感

17、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只管

18、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夸耀 ..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1、文章节选可分为几部分?请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少年屈辱

重点探讨人物性格

井陉之战

重点研究作者表现韩信运筹帷幄的写作技巧 谋反被诛

史官论赞

这两处重点研究太史公在写

《淮阴侯列传》时所蕴含的的感情

屈辱人生里的性格

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塑造了韩信这个人物形象

3、从塑造人物性格上我们可以看出韩信的哪些性格特征?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漂母饭信----知恩图报里显自信。胯下受辱----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4、下文中还有哪些传神之笔能彰显韩信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寻找并加以讨论

井陉之战里的英雄形象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

2.井陉之战取得巨大胜利,除了韩信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外,他的成功还有一个大前提是什么?

成安君未用广武君之计。

3.作者对成安君着墨虽不多,但在塑造韩信这个人物形象却不可忽视。作者描绘成安君有何作用?

与韩信形成对比,衬托韩信的足智多谋

4.文中这样的手法还有不少,请同学们找一找(小组讨论)

成安君 与韩信

主将莫信反衬韩信料事如神

赵军大笑 反衬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个奇策 对广武君的用于不用反衬韩信的惜才爱才 小结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1.这样劳苦而功高的人,他的结局又是如何?

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怎么看?旁白和书后作业一都是怎么看的?作者有那些暗示? 明确: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 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韩信舍人之弟因其兄为韩信所 囚,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的情況,其言是否属实尚未能确定,吕后却单凭一 面之词轻易相信,是其一;若韩信果真造反,有真凭实据在手,吕后大可正式下 令逮捕韩信,出师有拒,则天下归之,根本不需要提拔韩信的萧何去将韩信骗进 宫斩杀之。当是其有意嫁祸,无出师之光明号召,因而不敢惊动天下,将韩信骗 进长乐钟室暗中解决之。故知太史公记韩信与陈豨密谋此段,实乃其曲笔所在,行文运笔间无一不在告诉读者韩信是无辜的。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三、课后作业

一、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晨炊蓐食

3、不能死,出我袴下 .

4、于是信孰视之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

7、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8、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

9、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10、人言公之畔 .

11、上怒曰:“亨之。”

12、虏魏王,禽夏说

13、背水陈

二、古今异义

1、若虽长大

..

2、其实不过数千 ..

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三、翻译

1.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高二语文教案

上课时间

2.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篇6:淮阴侯列传1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学重点:

1.阅读全文,理解全文意思。2.整理重点实词、虚词。

整理下面重点实词虚词: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3.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4.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5.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6.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7.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8.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9.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10.曰:信能死,刺我 ..1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12.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1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14.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15.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 ...16.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17.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18.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19.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20.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

21.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22.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23.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24.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2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26.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27.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28.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29.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30.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31.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 .....32.令其裨将传飧 ..3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34.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35.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36.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 ...37.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 ..38.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39.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40.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41.诸将效首虏,毕贺 ...42.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43.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44.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4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46.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

47.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48.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49.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50.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51.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52.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53.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54.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 ...55.豨曰:“唯将军令之。” .56.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57.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58.再至,陛下乃疑矣 ..59.三至,必怒而自将 .60.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61.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62.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63.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 ..64.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65.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 ..66.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67.上怒曰:“亨之。” .68.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69.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70.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71.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 .72.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

73.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74.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75.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76.余视其母冢,良然 .77.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78.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延伸拓展: 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使江山永远姓朱,大杀功臣到了残酷的程度,胡维庸被告谋反,被立刻斩首,还诛连一万五千多人,李善长有两道免死铁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灭族七十多口,大将蓝玉谋反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基本全被铲除,搞得人人自危

上一篇:共驻共建协议书下一篇:《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