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读后感

2024-05-10

《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9篇)

篇1:《货殖列传》读后感

篇一:货殖列传读后感

太史公作《货殖列传》,不拘泥于时,驳斥儒道两大家有关经济问题的观点,大胆提出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无论多美好的志向都得有实现的基础,财富,在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人生的资本。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阻挠与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皇家贵族子弟生下来过的就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双手不沾一点腥土,整天跟着先生念叨仁义礼智信,之乎者也,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每每这些“贵人”不开心的时候,一个巴掌抡过去,挨打的小奴仆低头含泪,以头抢地,可怜兮兮地捂着一边打红的脸:“奴才该死!”同是人,贵贱就这么给划分明了,你,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受欺负被奴役的命。富人家是有自己的烦恼,他们担心的也许是明天去哪里游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众多吃穿无着落的穷人们还在忍受着饥饿侍弄那几亩租田,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财大气粗”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

钱,本身是的确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我们的祖先把土块当做“钱”来换吃换喝的,那么现在的土块就不是被小孩子和泥巴的玩意儿了,当然,我只是打比方而已。况且为富不一定就是不讲仁义的人,正所谓国富民强,同样的道理,家富了亲人也不用受人冷眼,遭人欺负。骨气不是穷人的专属名词,富可敌国是一种本事,家徒四壁就算清高吗?可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两袖清风,只是说明你不愿陷于泥淖之中,换一种说法,就是保身之法,避免以后因此落个骂名。在生财之道这个方面,到底是差那么一些。现在的我们一无所有,靠的是父母资助,上大学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一份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烦恼于明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许又会有人批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也钻到钱眼里了,试问,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抱着书本去呼喊越穷越光荣吗?

我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只是,我们应该正视金钱这个问题,追求财富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赡养父母,抚养子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而尽责的基础是你有这个经济实力,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凭什么来让自己的亲人在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中过得无忧无虑?

篇二:货殖列传读后感

读了司马迁《史记》名篇《货殖列传》后,深深佩服于子长先生对于发展经济社会的远见卓识。

“货殖”古代指经营商业和工矿业,我认为司马迁所说的货殖含义更广,包括发展经济各项产业的全部(物质文明),文中发展一二三产事例诸多,兹不赘述。司马迁发展货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这和我国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如出一辙,因为没有了物质基础,即便是天花乱坠的思想教育也是空中楼阁。对于执政者而言,人民不富裕,说话办事少人听,少人信,少力度,少人干,甚至没人追寻。对于国家而言,国力不强盛,落后很可能挨打,所以说发展经济在什么时候都是要牢记的。

如何发展经济社会,文中首先指出掌权者要管理好国家。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意思是说:“(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我的理解就是就是顺其自然,按其发展规律办事,按照人民的发展要求,按照法制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盘剥和压榨人民。用现在的提法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和以德执政。这样的观点在那个时代提出来应该是多么多么的超前呀!

其次用事理正反两方面深刻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经济的问题。用姜太公吕望、管仲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经济可以富国强民(“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意思是说: “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

篇2:《货殖列传》读后感

——读《货殖列传》有感

近日读了货殖列传一文,感想颇多。没有想到西汉时期司马先生的经济思想是如此先进,有好多经济主张都和我们西方经济学不谋而合,真的是很意外的发现啊。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描述的不仅是当时的普遍社会现象,恐怕也是现在甚至将来的社会写照吧。千千万万的人,“不择老少”,“出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到处奔波只为去“奔富厚”。虽然我曾经对这种求富奔富,趋利逐利的行为很不屑,但现在我却认为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人的天性就是要为个人谋求利益的,谁又会否认呢?农工商虞无需谁去号令和组织,他们都能自发自愿地各尽其能,竭尽其力,各劝其业,乐其事,不过,很神奇的是,当大家都顺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追求财富时,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在史记和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提到。

那么,人民都去逐利求富了,当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司马先生再次展示了其远见卓识,即顺应自然,国家不要干预工商业者的自由发展,放手发展经济;其次因势利导,疏而不堵,即国家的适度干预与调控;其次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抓精神文明;再次,是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思想很先进,有没有?比西方经济学家早提出来两千多年啊。

司马迁还看到了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权势和地位总是同财富紧密相连的。这一点,我很悲哀的表示认同。

《货殖列传》记述了不少这方面的事例。如孔于的弟子贡经商以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晕,就连圣人孔子的出名,也是和子贡的财富分不开的。

虽然当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然而,商人的富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如,以畜牧业发财的倮,“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还有蜀地靠丹砂致富的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傈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所以,只要有钱。“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紊封’者邪?非也?”

司马迁还把社会上的奴役关系视为财富占有的多寡而决定的。他说:“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百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删物之理也。”它反映了司马迁已经把人对财富占有的多寡看做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标准,认为是一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从而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物质基础。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认为礼仪道德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仔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道德品质也有一定提升。并且,中国人在外国的公共场合精神面貌也有所提高,这是财富带来的正效应啊。

最后再来谈谈司马迁的生意经。首先是价值规律,他说:“晓余缺者,才知贵贱”。只有注意市场行情变化,丁解市场商品剩余和缺乏情况的人,才能知道什么东西昂贵.什么东西低贱。又说:“贵上极则反残,残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商品价格昂贵到极点时反过来就会低贱,低贱到极点时就会昂贵。这是市场的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经营者在昂贵时,不要惜售,要把商品像粪土一样抛出去;在低贱时不要惜购,要把商品像对待美玉宝珠一样珍惜地买进来。这样,你在市场经营中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你的财富利润就会像流水一样.川流不息,源源而来。

除了抓时令、赶季节外,司马迁还注意到“人和”的重要性,他说:“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善于谋生计、做买卖的,都具备能选择吸引顾客,取得人心和凭借时机、抓住季节的本领。作为经营者,能够吸引顾客取得人心.实际上已成功了一半。也就是具备了“人和”的条件,此外,就是讲究天时地利。还有薄利多销说。“欲长钱,取下谷”,要想使资金增长,最好去经营那些老百姓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五各杂粮。这些下等粮食虽然利薄,但是销量大,利润反而多。而那些高档商品,虽然利润大,但由于购买对象少,必然会“曲高和寡”。

篇3:《史记·货殖列传》与汉赋的借鉴

《史记.货殖列传》其实是一篇文学性相当突出的作品, 对汉大赋的借鉴尤为明显。但纵观历年以来《货殖列传》的研究论文,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疑难词语的考释、体例归属、地理学、经济思想、伦理思想等方面, 文学分析非常之少。实际上, 在笔者看来, 《货殖列传》是借助赋体文学的手法写就的, 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 不妨把它看做一篇散文大赋。

一、借鉴汉赋的结构形式

汉大赋多以问答、对话的方式来结构成篇, 一般采用首、尾议论, 多用散文;中间主体部分铺叙张扬, 文辞浩荡, 多用韵文的形式来铺开。如, 司马相如《子虚赋》, 第一段由子虚与乌有先生交谈引入, 正文部分子虚极尽夸耀云梦风物和楚王田猎的盛况, 最后是乌有先生听后阐发议论。《上林赋》则从亡是公与子虚、乌有对话引入;主体部分把楚王事换为汉天子事, 结尾以“解酒罢猎”进行讽劝, 其实两赋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货殖列传》虽然没有采用问答式, 但在结构安排基本上也是采用了汉赋通常的构架。文章开头部分, 引用老子“至治之极……至老死不相往来”发端, 接下来是“太史公曰”阐述货殖之由, 通体议论。文章主体部分, 内容分两大部分, 前半纪“富国、富家”, 叙汉代以前货殖事;后半写“本富、末富、奸富”, 序汉代以后事。末尾一段总结货殖利弊, 发意味深长之慨:“夫纤啬筋力, 治生之正道也……由是观之, 富无经业, 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凑, 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 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有讥讽世事之意, 恰如储欣评说:“《货值传》, 太史公发愤之所为作也。《平准书》专讥主上, 《货值》则讥一世矣!”[1]就很近汉赋“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模式。

二、借鉴大赋的表现手法

汉赋以体物叙事、夸张铺陈为主。如《子虚赋》为了描写云梦泽的宏伟壮丽, 则以“其中、其东、其西、其南、其北”为五大纲, 将高山、园圃、平原、广泽、流水、森林来平摊其空间, 写尽云梦九百里的宏阔景象;又以“其山、其土、其石、其高燥、其埤湿、其中、其上、其下”等许多纲目写尽九百里云梦的物产。物产之丰富, 田猎之盛况, 大肆铺陈渲染了一番。而《上林赋》写汉天子的上林苑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简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货殖列传》进入传记主体部分时, 第一段 (即全文的第三段) 就明显借鉴了汉赋的写作方法: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 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分别写了山西、山东、江南、龍門和碣石北的物产, 与《子虚赋》写云梦泽的那一段如出一辙。后面写关中、三河 (河东、河内、河南) 、三楚 (西楚、东楚、南楚) 的物产, 也是学习了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如此一来, 四方物产, 顿时汇聚眼前, 真是琳琅满目, 显奇呈异, 令人目不暇接, 俯拾即是。清学者高塘评说:“乃铺叙货殖之地, 为本传衍局。统天下土田之沃瘠, 物产之盈缩, 俗尚之奢俭, 风气之厚薄;以及形势险夷, 户口多寡, 无不该括其中, 可作一部地理总志读。”然后写货殖之人, 汉代以前列举计然、范蠡、子贡、白圭、倚顿、郭纵、乌氏倮、寡妇清等八位货值之人。汉代以后则罗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货殖之人:蜀之卓氏、临邛之程郑、宛之孔氏、鲁之曹邴氏、齐之刁间、周之师史、宣曲之任氏、塞之桥姚、长安之无盐氏、关中之田啬等十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谋求货殖之利, 真乃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古代商人的经营谋利手段和谋略, 历历在目, 不仅是一部高度浓缩的经商史, 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经商生活画卷。赋体文学求大、求全、求奇在史传散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借鉴大赋语言风格

汉赋繁辞华句, 博采俪文, 炫奇斗艳, 镂金错采。《货殖列传》内容涉及上下古今、东西南北, 包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汉赋辞采竞繁的特征正好被司马迁拿来铺写千头万绪、内容纷繁的货殖史。如文章的第三段写四方物产 (见上文段引文) , 叙述四方物产如数家珍, 地域与物产颇为详尽, 用词之丰富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再如, 计然向越王勾践论述谋取货殖之利的一段高论:

知斗则修备, 时用则知物, 二者形, 则万货之情, 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 穰;水, 毁;木, 饥;火, 旱。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物之理也。六岁穰, 六岁旱, 十二岁一大饥。夫粜, 二十病农, 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 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 下不减三十, 则农末俱利, 平粜齐物, 关市不乏, 治国之道也。积着之理, 务完物, 无息币。以物相贸易, 腐败而食之, 货勿留, 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 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计然的精通货殖经营谋略, 他的经营高论被司马迁描写得理质词美, 不仅体现出散文语言长短错落、行云流水之美;其中的“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二十病农, 九十病末”、“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等句式又有赋体文学语言整齐对仗之美。

文章中涉及的货殖之代表人物多达十八人, 他们情况不同, 在结构上除了作详略、取舍的精心安排以外, 如何把人物的货殖求利的特点突出, 又能避免行文的呆板, 语言和词汇的灵活、巧妙的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词汇的运用则是辞赋家们的拿手好戏。司马迁学习大赋语言表达, 司马迁在《史记》中无疑中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实践, 《货殖列传》则是一个成果缩影。对汉代以前的八个货殖经营重要人物, 高嵣说得很清楚:“其次置八人, 分合详略, 参错变化。读计然一段, 可悟盈虚消长之理。读白圭一段, 可知精专诚壹之功。计然乃强国报仇之策, 范蠡亦功成身退之举, 子贡乃圣门高弟, 虽有货殖, 亦偶出绪余耳, 均非本色。至白圭乃正常家数, 其论货殖作用, 此段尤切。”[3]汉朝十位货殖能人, 他们或治铁业, 或贳贷求利, 或广收奴虏, 或货通郡国, 或储粟居奇, 或多畜马牛, 或广扩田产等等, 司马迁既借鉴了汉赋铺陈排比的手法突出他们聚集财富的传奇经历, 又巧妙地运用散文详略交错的优点, 使行文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

四、司马迁对赋体文学的接受和重视

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时代, 汉大赋与汉帝国的鼎盛互相表里, 汉大赋以其鸿篇巨制表现了博大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强盛的时代气象, 汉大赋成为大气磅礴的时代和声。汉赋乘着时代之风气, 遂成为“一代之文字。”司马迁生逢其时, 不能不受其影响。当时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年长34岁, 司马相如约于公元前139年创作完成《上林赋》, 其时司马迁约16岁, 正在京都读书。司马相如死后十几年, 司马迁当了大史令, 司马相如及大赋文风对司马迁写作《史记》不能不产生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司马相如列传》, 成为第一个给赋家立传的人, 可见其对司马相如的敬重。另外, 司马迁本身也是一个辞赋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司马迁有赋8篇, 但目前仅有《悲士不遇赋》见载于《艺文类聚》卷三十。由此可见, 《货殖列传》明显带有了汉大赋的印记, 那是太史公借鉴汉赋创作经验用于写史的结果。

西汉时代的大气派, 反映在文化和文学上那就是恢弘的气势。《货殖列传》对汉代的经济生活的描写, 使我们看到了汉代鼎盛时期社会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生产经营状况。司马迁借助汉赋手法对当时的经济生活进行精彩的描绘, 达到非常广博的境界, 他以“苞括宇宙, 总揽人物”、“控引天地, 错综古今的”气魄, 恰似汉赋作家所追求的是那种对宇宙万象无所不包, “欲人不能加”的博大之美。同时, 汉赋丰富的文辞表达, 为司马迁用于写史, 使一篇经济专业文章形成了“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的繁富风格, 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味, 扩大了它作为史传散文的表现张力, 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摘要:人们关注《史记·货殖列传》, 往往多着眼于它的思想内容, 而对它的文学性往往视而不见。实际上, 它是一篇明显带有赋体文学色彩的史传散文, 内容之丰富, 文字之多彩, 结构之恢弘, 体现出了汉大赋的铺张扬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货殖列传,辞赋化,简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2006。

[2]、王晓红论《史记》的修辞与“不隐恶、不虚美”的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 2006, (03) 。

[4]、龚克昌《汉赋研究》[M]。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0。

篇4:读《史记.货殖列传》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情,乐其业”,我们讲政治哲学,政治好的时候,在中国文化是“安居乐业”四个字。老百姓每个人平安活着,安居;乐业很难,那是要人人对前途没有茫然,一个职业可以永恒地传下来。

“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司马迁是主张黄老的道家政治,所旧“无为之治”,等于现在讲的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鼓吹的那种自由民主。

“太史公曰”,太史公是史官,司马迁的父亲也是太史公,“太史公曰”就是史官的评论,他写文章有个巧,自己要骂人,没有说我要骂人,他说史官讲的,或者我听爸爸讲的,其实都是他自己要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这充分体现司马迁的货殖经济思想,就是任何时代任何人物,经济是基础,非常透彻。

《史记·货殖列传》曰:“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贫富无定,经营有道者财货聚集,没有才德经营无道的人就会失去财富。蕴涵着司马迁的创新经营思想,可视为其“治生之学”的经典表述。“富者必用奇胜”是司马迁创新经营思想的朴素表达,其关键在于货殖家必须具备开辟全新市场的魄力、开创全新思路的信心,以及“智、勇、仁、强”的素质。

篇5:《货殖列传》读后感

两千多年前,西汉思想家、史学家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明确批判了“重农耕轻商贾”、“重本抑末”的落后经济思想,主张“农工商虞”并重,提倡发展商品生产,鼓励商品交换。单“货殖”(而不是“物殖”)二字就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他的这个思想。史太公说:我们国家资源雄厚,物产丰盛,这是人们的生活源泉。“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他说:人们利用市场规律低进高出,以求盈利谋生,各自努力经营本业,发展社会经济。他还引用《周书》的话,说明为繁荣经济就要鼓励分业经营。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吃的、穿的、用的――老玺注)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他总结介绍了越王勾践用范蠡等人的计策,凭借物价、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经济,取得了极大成功的经验。史太公还精辟论述了经济与政治、与道德、与民风的关系。说:“仓廪实而佑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他还说,富人也好,穷人也好,他们营商出于私利,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使社会经济发展了,这应当看作是贡献。不是常说“发展是硬道理嘛!”所以,他主张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应当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说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加以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化。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此外,《货殖列传》通过总结经济事业发达地区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业绩与经验,论述了大量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运行法则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包括诸如开发利用资源,提倡产业分工,以及商品经营、商业营销方式与策略等有极高理论价值的思想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篇6:《货殖列传》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读后凌通更强烈地认为危机行业的未来是光明的,而且不需要为它的好转未来找一个具体的理由,由于它处于极端的低迷中,就是它复苏和好转的理由,这一思想是在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产生的强烈感受。

史记中记录了古代两大着名商业家计然和白圭的商业理论和商业活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认为商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观察变化和利用变化,他主张利用规律性变化获利,所谓规律性变化就是不要关注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变化,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商业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这里面的规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弃,价格必定就掉下来了,而价格掉下来,就是上涨的理由,上涨的理由具备,上涨就是迟早的事!只要发生大量的抛售,就买入,至于这种抛售是属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呢?还是巨额投资亏损造成的呢?还是原料涨价引起的不关注,只要人弃,我就取。

另一位商业家计然提出贵极则贱,贱极则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价格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贵贱变化,这些商业家们并不关注。而我们的投资人则长期沉逆于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视了价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涨的理由的规律。

说来说去凌通最想要说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跌多了就是涨,涨多了就是跌这是基本规律。人们都不敢买的时候,都弃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这也是规律。不要寻求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一旦有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实际股票就没有买入价值了,一旦有上涨的理由的时候,人们就不要抛售了,也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机会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体利多的困难阶段下手。同时要理解相信价格的变化总是向反方向变的,上涨总会转化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会转化为上涨!

我们如果在完全看不到利多的情况下,在大家都疯狂抛出的情况下买入,一定能买到极好的价格,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利多和上涨的消息,所以买入后就不可能形成快速的上涨,寻求买入后马上上涨,永远不可能买到好价格,甚至永远也不能挣钱,俗话说的好,财不入急门。在大家都疯狂抛出的情况下买入,在人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买入之后,一定不会很快上涨。买入之后,必定经过一个时间的推移,因为变化是需要时间的!为了明天的上涨而买入,这不客观,明天与今天的时间差太短,这中间没有出现较大积极变化的可能,任何一个积极的变化,总是要跨越较长的时间。

在这点上,古代商业家计然和白圭分别提供了更伟大的思想,计然指出:天旱资舟,天涝资车(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才是商业和经营的规律。在古代商业家的眼里,所有的商业行动都是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准备,等待时间的推移,实现收益。白圭则提出,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两位商业家都不为明天操心,他们的商业行为都不是为明天挣钱做准备,而是为更长久的未来做的准备。

计然和白圭认为经商一定要利用,时用关系,时用关系指的是,人们需要某个商品的时间和这个商品处于充足的时间不是同一时间,东西多时大家往往不需要,价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时东西往往不足,商人们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在供给充足价格下跌是买入,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会出现东西少,大家又要用,价格高的情况,这时商人就卖出。凌通认为时用变化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商品的供需关系不一样,从而导致价格不一样,来获取利益。在两位大商业家眼里,价差是时间创造出来的,价差是时间的函数,时间是价差之母。

在一个极端的困境中,极端的抛售中,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时间的推移,创造出新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自然会挣钱。不要试图在某个低价买入后,次日就获利,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体的利多才买入,那是已经晚了。在极端的困难和极端的悲观,极端的抛售和极端的利空情况发生时,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而时间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会出现。根本就不需要投资人去寻找、去发现、去预测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资人等待!

篇7:读《货殖列传》有感

起初,我刚听到老师推荐我们读《货殖列传》时,我很迷惘。第一次听到有《货殖列传》这本书,我对它有点陌生又有点好奇,然后便心里暗自问“《货殖列传》里究竟讲什么呢?”课后,我带着好奇心把《货殖列传》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自己深有所感!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记录经营农、牧、工、商诸业生殖货利及相关的人物传记,体现着司马迁的许多经济主张。这一书中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货值”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而在这一书中,司马迁也举了很多经营致富例子,介绍了许多古代著名商业家,他们利用他们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丰富的商业知识来寻求利益。致富是人民的本性,但也应要求利的技巧和头脑才能致富的,致富这并不仅仅是空想的,需要付出行动才能得之。一个国家想致富,那也应该有致富之道,理财之政。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满足人们物资的欲望,是货值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致富”的意义之一,书中还通过许多事例来充分展示了致富的意义,“上则富国,下则富民”,即国富民强,一国家想要发达起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地位也应致富。

从这一书中,更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沉思的是其致富的方法。从富国的角度而言,政府欲致富则需要重视财富赖以生产的农、工、商等行业。设置一定的经济部门;制定合适的物价,协调致富各业的均衡发展;国家统一,开通市场,开放资源。而若用今天的角度,这些富国的方法几乎属于经济的宏观政策,也值一国家借鉴其致富之道。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称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这一句完全展示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市场经济情形,分工理论在农牧工商四业中都具有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而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自然形成必然导致商业这一流通枢纽的出现,从而肯定了商业在调剂余缺,沟通有无,货币流通和积累财富方面的重要价值。除了分工论外,司马迁笔下的经济思想还有义利论、善因论、价格规律等,由于时代的局限,统治阶级不可能采用他的主张。但这是值得读者一读,值得专家教授研读的,也可使现在的经济学家从古代中国的商业社会发展吸取经验。

篇8:《货殖列传》读后感

关键词:考究,司马迁,《货殖列传》,经济策略,《史记》,经济管理

司马迁写的《货殖列传》在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之后依然大放异彩, 其全文都贯穿着司马迁独特的经济思想, 被看作是中国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司马迁《货殖列传》以独到的见解, 自身的考证, 全面地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 并形成了司马迁的经济管理思想, 后世许多学者都对司马迁的经济策略给予高度的赞赏。《货殖列传》 中的经济策略可谓是博大精深, 开创了研究中国史学中社会经济活动的起源, 以下本文就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探讨其经济策略。

一、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起源

司马迁作为汉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不仅拥有天才的卓识, 还能通观全局, 因此写出了《史记》[1]124这一流传千古的著作, 其中的《货殖列传》更被作为第一部中国经济专论, 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经济策略, 对后世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策略, 对当今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其实还归功于当时汉代社会生活的稳定, 文景之治后经济更是全面复兴, 政治上的统一为商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时代造就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货殖列传》作为当时社会时代的产物, 财富不仅能够惠及百姓, 更是兴国的根本。司马迁在这样的环境下, 开始对社会经济展开研究, 在创作的《货殖列传》中都将有所体现, 司马迁通过大量的史实论证以及对当时人们生活商业的考证, 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济策略, 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更是对发展社会经济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汉代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 不仅将经商的经济策略加以记述和总结, 还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经济史料与宝贵的经济策略, 对于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的自然经济观

在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 其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的观念, 并不是老子的“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乐其业”观念。在司马迁的 《货殖列传》中, 就有“以得所欲”, 将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看作是人们有经济行为的原因, 也就是所谓的“天下熙熙攘攘, 皆为利来往”[2]86, 认为物质欲望能推动人的经济活动。在司马迁的思维里面, 贫富差别出现是自然的道理, 他将人们的这种经济行为当做自然且理所当然的转变, 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俗”, 将这种自然经济观念作为是人们追求物质欲望的结果, 也因此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自然产生形成了相关的经济行业。司马迁的自然经济观中, 更是将农工商各业的运作规律看作是致富的规律, 人们依靠这些规律, 把握好各业经济的发展规律, 必将会得到致富。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意在强调“货殖”[3]52, 其自然经济观更是将货殖经济的产生认为是自然推动的结果, 物质欲望促使人们进行经济活动, 然后就形成了相关的经济行业, 并且这个行业的经济运作还都会有其自身的规律, 人们若是想发家致富就要按照货殖的规律办事才行。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已将自然经济观中的货殖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认为农工商并重, 更是提倡多元化的社会生产, 将货殖的繁荣作为社会经济稳定与社会安定的必要因素,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还会关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司马迁的经济策略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质朴的经济发展原理更是具有前瞻性, 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仍有借鉴的意义。

三、《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的经济策略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 充分阐述了货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并给人们展示了许多致富的经济策略, 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具很好的参考价值。《货殖列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现象, 不仅有商人地位问题、社会的经济形态问题, 还有当时的社会风俗等问题, 可见司马迁深邃的史学撰述方法, 以及其卓越的经济头脑。以下就来介绍《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所展现出来的经济策略。

1.把握时机, 知时取胜。在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 他指出了时机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时机就是商业领域中市场行情变化, 只有把握好时机才能取胜。由于经商中市场行情的复杂多变,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把握好经济趋势, 找到发展的规律, 才能找准市场赢取商业中的成功。《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商业时机的讲述, 想告诫人们想要取得经济发展, 就要把握好时机, 可以在其他的商人都还不知道商品的价值的时候, 就将商品收集囤积起来, 以待看准时机后抛向市场售卖, 这也就犹如我们当今社会经济学中的“通货紧缩”;然后就是在一种货物贵到一定极限之后, 那么生产的人也会争相加大产量, 这也就最终导致商品在市场中的饱和, 那么商品的价格也自然会下跌, 这也就犹如我们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 待商品价格低到极点的时候, 也必将停止生产, 那么商品又会慢慢变成稀有之物, 从而价值也会上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就是用如此朴素的描述为人们介绍时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 经营者只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 然后运用这个供求规律, 必将会牟取大利, 从而发家致富。

2.重视地理环境, 因地制宜。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 他注重发展经济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 并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只有因地制宜, 选择正确的投资环境才是致富的关键。《货殖列传》中他还列举了许多利用地理环境而发展经济的例子, 这对于当今社会中调整产业结构, 以及促进地方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也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指出, 只有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 才是发展经济的前提, 就如临邛之地, 其铁矿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所以卓氏和程郑就以冶铁致富, 最后他们都发财了, 这就源于他们选的地理位置好。经济的发展应该结合地理环境, 对于人稀地薄的环境, 可以发展工商业, 将地理环境和经济策略结合起来, 必将会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 经商选择的地段最好是交通要道, 这不仅是经商的黄金地段, 还是天下所有物资的集散地, 能够帮经营者提前获知市场行情。就如《货殖列传》中记载“诸侯四通, 货物所交易也”,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决定了社会形态的不同, 各地区都有其自身适合的经商之道, 要依据地理环境, 观察好市场的行情, 寻找经商的规律, 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在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 其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 指出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并强调应该将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这些经济策略对于当今我国发展经济, 以及制定经济政策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3.勤劳俭朴, 发家致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 指出想要成功发展经济, 经商者一定要有勤劳俭朴的美德,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务实、 专精, 开源节流, 从而积累更多财富。《货殖列传》中宣曲任氏能折节为俭, 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 他们这些人虽然很有钱, 但依然能保持俭朴的家风, 这才是他们能富起来的真正原因。《货殖列传》中还指出, 经商的人不管职位怎样, 只要勤勉诚实就可以积少成多, 从而财源滚滚, 并且还将经济财富的影响写了出来, 不仅能教化民众, 更是对当时社会封建法制风气的深刻反思。司马迁将精神与物质以及财富的关系深刻地展现出来, 想生活富有就要有个良好的心态, 只有勤劳的家庭才能致富, 并且还将财富与身份地位对立起来, 只有获得了财富,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并且还在当时轻商的社会中, 写出应该发展经济的理论,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繁荣。

4.经营者的管理策略。《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还提到了经营者的管理策略, 在货殖中经营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 然后就是将管理的艺术运用到经营中去。经营者的管理中应该讲求管理的效益, 包含“择人”与“任时”两个方面“, 任时”就是告诉经营者应该把握时机, 能够利用好每一次的机会, 这是经营者成功的关键, 也是经营者不断创造机会并乘势而为的大好时机。《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将“择人”通过 “刀间用人”与“师史用人”来进行体现, 前者就是将凶恶狡猾的奴仆收留使用, 并根据其个人的才能给予不同的职责, 并信任尊重他们, 最后自己也必将能够成功致富。这个就是告诉人们在经营市场时应该不拘一格地用有才之人, 应该给予其一定的尊重和信任, 如此才能抓住人心为自己卖力。“师史用人”就是抓住“贫人”, 让他们走街串巷, 虽然给予每个人的报酬并不高, 但是由于四处奔销货物最终能发家致富。这个是告诉经营者应该善于了解用人之心, 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就会尽力完成分配给他的工作, 这就是经营者管理中的关键, 也是发展经济的必备因素。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不仅有很强的前瞻性, 还全面掌握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 《货殖列传》作为第一篇我国古代系统论述经济的专著, 以及因此而成就的货殖学说, 都体现了司马迁作为一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非凡气度。司马迁的经济策略中蕴含着朴素的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原理, 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其经济策略依然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积极参考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辉.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求富思想[J].兰台世界, 2009 (8) .

[2]张友彬.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J].文史博览, 2011 (5) .

篇9:《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思想智囊

那么,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文化,是否洞悉了“经济”之道,指明了一条人生的致富之路。带着这样的思考与视角,笔者翻开了中国经典名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篇,仔细研读后,茅塞顿开,深为我国古人的思想智慧所折服。

《货殖列传》告诉我们什么?通读全文、取其精髓,在思想层面可以概括为八个大字:时势、取予、巧奇、诚壹。这八个字说明白了经济的内在规律,揭示了经纶济世的大智慧,待下面为您详细解读。

时势

时势观,反映了我国古人看待世间万物,其中当然也包括人们经济活动的大视野、大视角,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随时间而变化、随环境而变化,因此就有了对“时势”的审视,也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环境、前提条件下,对人、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才有意义。

《货殖列传》中,关于时势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论述有三处之多;

“时用则知物”——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靠推测事理,进退取舍,随机应变,获得赢利。

当下,我们习惯说市场经济,比如,市场决定供求,用市场规律办事,而我国古人对经济的概括更为洗练、深刻,一个“时”字,就把货物、供求、变化、价值涵盖其中了。顺“市”而为,背后的哲学思想是顺“时”、顺“势”而为。这个“时”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生命周期、循环往复、四季更迭,这个势,不仅包括经济形势,还有社会形势,不仅关系国内形势,还有国际形势。“时”与“势”联系在一起,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所思、所行、所需、所求及其变化的趋势、方向。

时势造市场,市场即时势,最高明的经济,是对“时”与“势”的运营,是对人欲求规律的动态把握,一切自然而然,在中国古人看来,看懂了天,看懂了地,看懂了人,获取财富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经济活动如此,人类的一切活动亦然。

取予

取与予,一入一出,这两个最简单的行为,却构成了经济活动最关键的两个动作、环节。货物(包括钱本身)像水一样,始终处于流动状态,但何时取、何时予。则需要历史地看、未来地看,归结为一点,动态把握。

《货殖列传》中,关于经济活动中取与予辩证关系的论述有两处: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

取与予、出与进,是一个相对行为,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货物有“贵”时必有“贱”时,有“低谷”也会有“高峰”。持续的经济,不追求货物、财富的永久占有,而是顺其“价值”变化,不断流转,进出自由,取予有度,一切平和处之。有意思的是,天下货物本无贵贱之分,有贵贱之别的是人心。谁能透过物价高低之变化,看到人心以及影响人心的外部环境变化,谁就把握了财富获取的先机。而获取财富亦不是目的,通过财富取、予的过程,历练己心,读懂人心,超然物外,看轻名利,做到“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才是圣人的境界。

巧奇

商场如战场,胜利者一定是那些善于布局、出奇不意、以巧制胜的人。《货殖列传》有曰: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或贫或富,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拙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精打细算、勤劳节俭,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还必须出奇制胜。

巧与奇,说的都是人的思维能力、思想层面。自古至今,富者都是有很高智力水平、善于创意与创新的人。贫与富真正的差别、差距不在物质,不在家产,不在外部条件,而是在人的认知、胆识、魄力、自信力、实践能力有高低、贤愚之分,富者,不断创造财富,而非为财富所累,为资本打工。愚笨的人不能保证自己的衣食温饱,一般的人靠精打细算勉强能度日,但真正的富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谋势布局,非常轻巧、很有意味的就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巧与奇,并非西方的技术性术语,而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感悟、灵感,从而能不断打破常规,创造新的意境,彰显富者的气质、本性。

诚壹

诚,是商人的基本准则,壹,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做到“诚”与“壹”。

《货殖列传》中列举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成功商人,如种田务农的秦杨、卖水浆的张氏、磨刀的郅氏、卖羊肚儿的浊氏,给马治病的张里,虽然尽是些不起眼的小生意,但这些人都成了身家千金的富翁,是什么在其中起了作用?一言以蔽之,“皆诚壹之所致”一这些人都是由于心志专一而致富的。

如能做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做生意与做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战略定了、方向定了、要干的事情定了,就要做到不疑、不易、不移,面前的困难和变数越多,勇气和动力就越大,并应以大干困难十倍、百倍的斗志和信心,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貌似不可战胜的挑战。“诚”与“壹”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时时以真诚、专注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做的事业,并时刻保持初始的好奇心、创造力、美好的意愿、坚定的意志,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那些有所成就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货殖列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货殖列传重点的两段翻译04-25

田单列传读后感范文06-17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04-21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05-08

屈原列传05-30

《酷吏列传》05-03

《屈原列传(节选)》04-29

淮阴侯列传05-06

明史列传目录05-18

屈原列传教案06-06

上一篇:朝花夕拾学习笔记下一篇:师生交流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