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教学

2024-05-13

有效阅读教学(共8篇)

篇1:有效阅读教学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语文四要素:听、说、读、写中,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础,也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记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知,小学生熟练掌握阅读能力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他的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而当他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却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小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更加努力去做被赞许之事。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讲故事等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课前讲故事”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前与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故事,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

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当然,我所说的大量阅读并非是毫无选择地盲目阅读。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意义的读物。

三、授人以渔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成书”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阅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活动,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篇2:有效阅读教学

——兼谈《风雨》的阅读教学 马鞍山市薛镇初级中学

李建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年初就公布了,但语文新教材今年秋季才和师生见面。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后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有9篇被更换,一篇文章有改动,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新增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改动的文章:《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有变化。新修订的教材将更加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新增的课文怎么教?今年十月三十一日下午,我区教研室在新市初中主办了一次专题研讨会,对七年级语文教材新入选的《王几何》《风雨》两篇课文进行了阅读教学的专题研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专题研讨活动。通过观课、议课,笔者获益匪浅,也由此引发出了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一些思考。

此次活动分两个阶段。首先是观课,由两位年轻教师分别执教《王几何》、《风雨》,然后是议课。从课堂观察来看,两位执教者课前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对教材、学情把握得很好,教学目标的设置、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也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智慧。议课时,大家对两位执教者的成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笔者想借此谈一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把从课堂上学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从而学会阅读,即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必须提倡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那么,怎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高效呢?

一、阅读教学有效和高效必须以“课程标准”的既定目标为指南

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此,《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阶段目标 ”中,关于“阅读”又具体地细化为十五条,从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到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推敲语句、了解各种表达方式,再到各种文体的阅读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毫无疑问,“课程标准”所列出的“阅读”目标,理所当然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目标。当然了,我们不可能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全部实施之,但我们却不可以偏离之甚至是背弃之。笔者以为,以这些“目标”为指导的阅读教学就是有效的、高效的。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必须注意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按单元编排的。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和写作(或“综合性学习”),其中“阅读”每单元有五篇课文(九年级为四篇)。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重点”),这在“单元提示”中已经说明。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示语:这一单元学习写景诗文。„„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精神享受。要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对照“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可以看出,这个单元的教学(“学习”)突出了如下几点:

1、反复朗读;

2、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深入体 1 会作者的微妙情感;

3、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4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单元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还要具体地落实到每一篇课文当中去。每一篇课文都是整个单元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上述第三单元,是由《春》、《济南的冬天》、《风雨》、《秋天》、《古代诗歌四首》这五篇课文组成的。其中前三篇是写景散文,后两篇写景诗歌。以《春》为例。编者之所以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位置,是有道理的。且不说它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的经典名篇,单就这篇散文所写之景为学生所熟悉、所抒之情亦能引起共鸣、语言之优美、思路之清新、结构之完整,也应当置之首要。笔者认为,学好了这一课,可以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可以带动下面各篇课文的学习。这个单元的四个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完全可以用作《春》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如果这些目标都一一落到实处,那么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也将是有效、高效的,而且还能促进单元阅读教学的有效、高效。

三、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必须注意文本的特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还得关注文本的特征。文本的体裁有别,记叙文有记叙文的特点、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有议论文的特点,文学作品又有文学作品的特点,古代诗词、文言文也有它们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体裁的文本,又会因题材不同而各有特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或是指导学生设计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特征,因“材”施教,切不可草率从事或是重复劳动。

以贾平凹《风雨》为例。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语是这样的: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可真不寻常,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风”和“雨”字!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段提示语无疑道出了这篇课文最大的特征:文章标题虽是“风雨”,但全文不着一“风”一“雨”,风狂雨骤的情态却形神毕肖、跃然纸上,使人惊叹不已。

课后“研讨与练习”设计了两题。第一题: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第二题: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第一题的第一问,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包括描写的角度;第二问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第二题是体会作者观察景物捕捉细节的敏锐,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一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

1、反复朗读,梳理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万物生灵的敬畏和慨叹之情。重点是朗读、品味,难点是体会作者的微妙感情。

从此次阅读教学专题研讨的观课来看,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执教者在“朗读”这一环节做得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赏析中的朗读。议课时,区语文教研员也说了:有价值的朗读在赏析过程中。记得去年在丹阳中学观课时,陈谋东老师在上《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关键的句子,让学生读了三遍。第一遍,读得声音偏小,陈老师鼓励该生再读;第二遍,语气语调和重音把握得不够好,感情没到位,陈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体会、品味;经过前面的点拨,到读第三遍时,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是有价值的朗读。二是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时,没有注意以“点”带“面”。可以先以文中某一段为例,引导学生精读赏析,主要是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其余的段落,则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常常沦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教师往往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论述强调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充当起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3:有效阅读教学

《世界多美呀》是低年级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它眼里, 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一切对一年级孩子来说, 显得多么神奇, 多么有趣。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感情朗读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对大自然、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片段】

师:小鸡终于啄开蛋壳儿, 它看到了什么?

生: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 树木是绿茵茵的, 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你见过蓝湛湛的天空吗?是什么样的呀?

生:我见过, 就是很蓝很蓝, 像大海一样。

师:说得真好!蓝湛湛的天空多美呀 (指“湛”字的三点水) , 再看看这个“湛”字, 有没有启发?

生:像被水洗过一样干净。

……

师:除了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 小鸡还会看到什么呢?

生1:小鸡看见小草是绿油油的。

生2:它看见向日葵花是黄灿灿的。

生3:它看见泥土是黑乎乎的。

生4:它看见太阳是红通通的。

……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学会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感受语文, 这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并主动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我紧紧抓住“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三个关键词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 由此可见, 这样的学习实践是行之有效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让学生琢磨文字, 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

二、品读语言, 体味情感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示范课, 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节课非常成功, 至今还历历在目。

【教学片段】

师: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仅仅是用墨在书写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1:是用生命在书写。

生2:是用心血在书写。

……

师:是的, 他用生命和血泪铸成了这部巨著。此时, 你读懂了“发愤”的内涵和深意了吗?

生3:忍辱负重。

生4:不屈不挠。

生5:坚持不懈, 百折不挠。

……

师:现在, 你认为司马迁受刑后的人生还是残生吗?

生:不是!

师:那是——

生6:是不屈不挠的人生。

生7:是伟大的人生。

生8:是重于泰山的人生。

……

师:是的, 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伟男儿, 让我们再次读起这个“沉甸甸”的课题吧!

从“发奋”与“发愤”的比较, “残生”与“余生”的比较, 再到“伟大人生”, 这位老师引领着学生品词析句, 品悟司马迁用血泪、用生命铸就《史记》的残酷历程。这样的伟大人格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 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把自己的情感在朗读中表达出来。此外, 在老师有目的、有重点的引导下,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 让学生把书读出意, 读出形, 读出味, 读出神。”这就是“有效朗读”。教师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 读出情感, 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关心自然和生命”。

三、反复追问, 读有成效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表达母子深情的文包诗。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感情使我的心在一次次地颤动, 一句句浸满情与爱的字符拨动了我心中那根叫“亲情”的弦。这真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教学片段】

师: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为他缝补衣裳, 这正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文中还有一句话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夜深了,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从“夜深了”、“还”,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母亲缝补衣裳时间长。

师:从“一针针一线线”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母亲缝补衣裳很仔细, 很认真。

师: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

生:因为孟郊要出远门了, 不知到什么时候回来, 母亲把衣服缝得细密一点, 就不容易烂了。

生:母亲把衣服缝得细密一点, 穿起来更暖和一点。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母亲缝补衣裳时间长, 光线暗, 眼睛花, 手酸腰痛, 可是没有一丝抱怨, 她还在想着什么呢?

生:她在想, 孩儿这次外出,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母亲还在想着什么。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1:母亲会想, 孩儿在路上会不会一路平安?

生2:母亲会想, 孩儿在外面不知道能不能吃饱、穿暖?

生3:母亲会想, 孩儿晚上睡觉会不会踢被子呀!

师:儿子的归来遥遥无期。让我们带着母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与牵挂, 读好第1 自然段。

(生齐读)

古语云:道始于情。老师在课堂上, 首先要感动的是自己, 然后才能用自然流露的的情感, 感染在座的每一个学生, 引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我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和揣摩人物的心理把学生带进情境中去。通过一次次的提问, 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并带上这样的感情反复来读这段话。在一次次的品读后, 学生被课文中的人物感染着, 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深层次的朗读”, 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四、学生互评, 情感碰撞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 读来朗朗上口, 是学生诵读的好素材。在教学时, 我比较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 感悟文章的优美之处。

【教学片段】

师 (播放视频录象) :五月,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看, 洋槐开花了, 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 同学们看, 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师:同学们, 课文第1 节就描写了刚才看到的情景, 打开课本读一读。

(生自读第1 小节)

师:槐乡美吗?

生:美。

师:那就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好它。

(生读)

生1:我喜欢“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生2: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美, 我觉得应该这样读 (读时, 把“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读得稍重些, 将“瑞雪初降”、“白茫茫”读得稍慢些)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槐花, 你能学着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生1 再读)

师:果然有进步!感谢这位同学的帮助。槐乡屋前屋后, 房前房后, 都成了花的世界, 怪不得叫“槐乡”。我们以四人一小组来练一练, 等会儿推荐同学来读。 (学生练读)

师:有多少同学被推荐呢?

……

评价语言是培养孩子朗读能力的关键。好的评价语, 不但可以使学生有所收获, 也能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学生之间互评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堂表现形式。有的时候, 学生之间的评价, 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学生互评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交汇,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散发着人文气息。

篇4:阅读期待——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39-02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的认知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读者从中领悟意想不到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多维度、多层面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实现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在与文本真诚地对接、碰撞和交融之中,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和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赋予文本以更多、更广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从而培养与拓展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一、意义构建: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功用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和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教材文本加以选择和能动地重构。而学生从阅读期待中产生的内驱力的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的激发、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以及接受的质量、效果等,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阅读的心理动力,阅读期待支配着阅读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文本的潜在意蕴相吻合,阅读的“现今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相融合,才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促使其深入文本中去深刻开掘,透过文本意象、意境生发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形成一种理想化的阅读。

二、唤醒与实现:引导小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趋向

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期待是指在阅读文本之前和阅读过程中,学生原始的审美能力、阅读经验和阅读动机投射在大脑的反应,而阅读行为又是学生从文本中抽象出一系列主题后,加以综合的心理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潜存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阅读水平及阅读时希望读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使学生更快进入文本视野。其次,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点拨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在文本中寻找自己对文本的假想或设想的切合点,不断地将寻找所获与经验总结加以碰撞、调整、整合,形成体现文本主旨的综合把握,以证实自己的理解。再者,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阅读期待,学会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理解,形成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延伸阅读期待,从而实现超越文本、创新文本的意义。

三、理性探索:阅读期待视野中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一)激发阅读期待,实现有效阅读支撑点

阅读过程是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过程,受学生年龄、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体现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和学生年龄、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多维度、多层面地唤醒和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情感体验,把阅读期待转化为期待阅读的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心理,使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从而引导学生在期待阅读中自主理解文本,建构文本意义,提升阅读质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出富有吸引力、挑战性和生命力的一系列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诱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笔者在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葬礼特殊在哪儿?学生对此很好奇,急于阅读了解。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学生注意力集中,后期阅读期待得到满足。接着,笔者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一条即将枯竭的瀑布举行葬礼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期待引向深入,引向对文本重点部分的探究,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努力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到作品中去。

2.善用煽情语言,激发阅读期待

教师煽情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和鼓舞性,很容易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吸引他们自觉地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之中,逐步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去品味、鉴赏、感悟、思考,并与文本、作者,以及文本的主人公对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桂花雨》一文,在引导学生品味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时,笔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吟诵:桂花真香啊,香了母亲的手,香了水晶盘,香了整个宅院,整个村庄,也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谁来读读桂花的香味?此时,学生被教师优美的语言带入情境,似乎也闻到了桂花香,朗读的积极性被激起,读出了神韵,读出了深意。

(二)满足阅读期待,凸现个性阅读的闪光点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要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否则学生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适时点燃学生对话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欲望,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文本阅读充满生命活力。

1.创设学习氛围,满足阅读期待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外,与学习氛围及各种互动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获得阅读期待满足的前提。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愿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鼓励个性阅读,满足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语文阅读课堂要避免千人一面,在人物形象的感悟、语句语气的品味等,要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感悟。如《云雀的心愿》一课中,在朗读小云雀的心愿时,有学生用甜美的声音读,这样读是因为学生体会到小云雀的心愿是纯真美好的;有学生用洪亮激昂的声音读,理由是小云雀知道了失去森林的危害,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性,心情非常激动,在表达心愿时声音自然是响亮有力的,也表明了小云雀植树造林的决心。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品味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有广度与深度,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

(三)拓展阅读期待,深化有效阅读的生长点

阅读期待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调整和拓宽学生的阅读期待,使阅读期待成为一种自觉状态。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巧妙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当你随着轮船慢慢下沉,你想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重创,目睹灾难发生的这一幕,你想说什么?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走进哈尔威船长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

总之,阅读过程是阅读期待唤醒和实现的过程,阅读期待理念的适时融入,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只有合理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激起广泛的阅读兴趣,焕发阅读教学的生命活力,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摇篮。

篇5: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 、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 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地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 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 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 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篇6: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 ”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 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 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 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 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 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 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 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 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 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篇7: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宣威市榕城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 晏 春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活动一:头脑风暴——阅读教学教什么。)

课前我们都会思考三个问题:我为什么教?每一堂课都是有目的性的,我为什么教这堂语文课?从大的方向讲,为什么教语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小的方面讲,我为什么要教?其实就是教学目标。我要带着学生走到哪里去,教什么,这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必须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来教。

比如说现在我要达成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情感的目标,反复诵读是方法,品味诗歌情感是目标。要品味诗歌情感,第一要选中诗眼,第二抓住诗歌意象。诗眼和诗歌意象是我的教学内容,有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第三点才是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他和其他的学科不同,语文学科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们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指导学生学这个,也可以指导学生学那个。因为我们的教材的是文学式的。如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以教学生鉴赏诗歌,可以教学生品读诗歌,我们可以教诗歌的意象,也可以教诗歌的感情,也可以教成指导学生的婚恋课。教学的内容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所以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目标错了,方法再好都不起作用。如果把《致橡树》教成婚姻恋爱指导课对吗?这还是语文课吗?不是!所以,为什么教决定了我教什么,教什么决定了我选择什么方法来教。阅读教学教什么?教三方面的内容: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细节。语言是共性的东西,是一个民族规范性的系统,言语是每个人对语言的运用,比如我说的话就是言语,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他的言语。一篇文章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把言语细节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要靠文本细节。

(一)言语内容

文本讲什么,一篇文章讲什么。包括事件、对象、理论、情感、人物等。

比如《泥人张》这篇文章,全国课赛上老师是这样处理文本内容的:一节课他就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他的设计很精妙,他带学生先梳理几个生字词,叫学生用上这几个生字词把文章讲一遍,再叫学生以泥人张的口吻讲文章讲一遍,最后又以海张五的口吻讲一遍故事,还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这样就解决了事件这个问题。对象涉及到说明文,说明文要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论多涉及议论文,如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要关注论点,论据。不论散文、戏剧还是小说,都涉及到情感。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都是饱含感情的,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作品,作品的感情要带着学生分析。如《老王》这篇文章我们就要带学生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分析文章感情的时候容易出问题,脱离文本,容易走偏。有位老师在上《背影》时,带着学生概括了《背影》的主题——父爱,接下来他就带着学生讨论父爱的体现,怎么感受父爱,怎么报答父爱。这样他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语文课脱离文本去搞活动,就是非语文课。一定要用语文的方式来把握作品的感情。所以有的专家提出了“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的观点。《背影》我们已经把握了父爱,就要再回到语言训练上。语文教学就是从语言开始,最后落脚到语言上。如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把握了爱国情感后,要回到诗歌语言中品析,而不能带学生去讨论祖国和大陆统一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虽然学科之间没有壁垒,要彼此沟通,但沟通的结果不是使一个学科消解。昆明的一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讲的一节课,内容是《背影》,上完课后,他解读《背影》的主旨就是父爱,学生也体会到了这个父爱,这个时候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特别精妙:老师出上联,叫学生来对下联,上联是关于父爱的,叫学生来对下联,这个过程当中就培养了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比如说《背影》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作环节:我们可能曾经对父爱抵触过、忽略过,请大家想想生活中父爱的细节,写一小段话,这样的设计就把我们的思想教育和语文能力就结合起来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思想教育也要和语文能力一起,不能把它分开,分开了就不叫语文教学。我仍要强调一点,脱离文本搞活动都是非语文课,所有搞的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去搞活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必须遵循语文性。

(二)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就是指文本是怎么说的。

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关注讲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讲的,怎么写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形式。“教材无非是例子”,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记叙文:顺序 倒叙 插叙 结构 手法 语言 说明文: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语言 议论文:论证方法 结构 语言

说明文的教学更容易上成非语文课,过分关注内容,而忽视形式。如《死海不死》,要教授言语形式,要抓住什么?

(活动二:小组活动探讨)A:生动性 B:趣味性 C:说明方法 D:说明顺序

我听过一个特级教师讲这篇课文,先讲题目,问题目可不可以换,再讲文中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调换,最后重点带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趣味性。这是文章一个重点问题。整堂课更关注文本形式。

(三)言语细节

沉入文本,从言语的细微变化把握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言语的细微之处品味,感受言语的神经末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内容选择需关注文本细节。

品析《愚公移山》中下面两位人物的语言,你发现了哪些不同?(活动三:学员自由发言)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文阅读教学要深入文本,抓住文本细节。案例:苏轼的《赤壁怀古》(活动:学员分享交流)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位参加全国课赛的老师这样上: 教师教学生反复诵读后,设计了三个问题:

1、“风流人物”可否换成“英雄人物”?(“风流人物”体现的是周瑜的风采神韵,使内容更丰富。)

2、“小乔初嫁了”中“初”可否换成“出”?

(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初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已经嫁了十多年了,都变成老乔了,为什么还用“初”?为了衬托周瑜的得意,风流。)

3、写了周瑜,为什么还要写自己?

(写自己两鬓斑白,寸功未见,而周瑜已经建立不朽功勋,为了衬托周瑜。)

这位老师就是带学生品味诗歌的言语细节,深入解读了以后,三个问题老师已经带领学生把形象、情感都解决了。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他反对苏轼以诗为词,用写诗的方式来写词;反对柳永的以赋为词,以写赋的方式来写词;反对辛弃疾的以文为词,用写文章的方法来写词。词就是词,用其他的方法就变调了,就不正宗了。我们语文课要守住语文也别是一家,一定要守住语文性。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性和语文性怎么来结合的问题,我要强调的是思想性是通过语文性来体现的。比如说: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感情,反复诵读就是我们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读,读了以后他就明白了;另外一种方法是品词品句中明白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语文老师要对语言特别的敏感,比如说大家来看看这一句话:“粮食不卖给八路军”、“支持越南反抗美国”,断句不同它的意思就不同。语文阅读一定要回到语言训练上,在把握了文章主旨后,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的环节,《背影》中,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体现父爱的细节,这样学生学到了阅读方法,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活动四:开怀一笑:《我爹》的笑话)

二、语文阅读教学怎么教?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项: 你更关注哪几项?(活动五:畅所欲言聊素养)语文情感 语文德育 语文习惯 语文积累 语文技能 语文知识

语文情感:对语文科目的情感,对语文的喜爱。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语文德育:渗透,《出师表》“忠”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北师大《语文课程论》的调查显示 95%的中学语文老师都关注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有好成绩,我们可以借鉴曲靖一中特级老师的做法,语文老师第一个学期都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完全接纳你,完全接纳语文。让学生完全崇拜你,好的关系带来好的教育。若你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对立的,那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不喜欢语文,热不热爱语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原则。若一位考生中考语文考了116,考试结束就把语文课本烧了,再发条短信骂语文老师,他成绩再好,他对语文有感情吗?你能说他语文素养高吗?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情很重要。一旦学生对语文有了感情就好办了,到了初二初三就轻松了,有了感情,他会主动去建构,主动去学习。

语文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培养学生三个核心习惯:天天阅读、天天写作、天天练字。一个有良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做三件事:带着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带着学生练字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开始不要限定。不要一开就给他选《红楼梦》《水浒传》《名人传》,他不喜欢,不感兴趣。一开始你就叫他读《红楼梦》,他读不懂就有严重的挫败感。要允许学生看闲书,尝到甜头,先培养阅读兴趣。不要附加条件,不要写读书笔记。

(二)制定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作如下规定:

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课的句子或段路。

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6、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识。

7、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

8、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9、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10、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11、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12、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1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显的文学,把握大意。

16、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

17、用摘录或制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的材料。

18、写读书心得笔记。

新课标中多次出现了“感知”“感受”、“体会”、“欣赏”、“了解”、“理解”等字样,这些词语就其实际是对学生将课文的语言描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感觉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要求,即语感能力方面的要求。人们常说,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语文教学呢?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语感”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前提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而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此目标完全背驰。上海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张家平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有灵气的,但现在的语文却是支离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从整体上把握它,就会有美感,但相关的文章常常被肢解,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直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其所谓的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这使学生思维越来越僵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能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性、基础性、综合性。要明白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言语内容雷同)

教学内容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语文性(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语文性就是用一些语文的方法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性。注重细节的选择。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结合。不能脱离文本搞活动。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要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三种:

1、启发性的教。

教要少教,要启发性的教,比如说《老王》,我读了老王之后,有一个地方特别值得推敲一下,就是我们去散步的时候,看见老王经常从一个巷子出来,出来之后我们就问他那个地方是不是你的家?老王说:住这儿多年了!为什么不说是我的家?这个背后有什么东西?说明他是一个人住,他认为家应该还有其他的人,他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他没有任何家的温暖,虽然房子也许是他的,他也不认为那就是家,这体现了老王的一个形象:孤独、贫困。

例《老王》:“住这多年了。”

2、针对性的教。

李镇西的教,注重生成性。导入进去后,开始读,要么朗读,要么默读。15分钟后每人提一个人问题,把问题写在黑板上,问学生应该讲那几个问题,老师集中讲那几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那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不懂,不懂他就需要,听得特别认真。学生的需求满足了,这样的课堂就高效。

初三的阅读教学更要有针对性的教。我们的月考试卷,考完了不要立马发下去,先研究试卷。共性的问题,一起讲,个性的问题,单独讲。这种教学就是有针对性的教。

3、创造性的教。

老师备课要非常认真。内容不同,方法不同,步骤不同。老师就是导演,关键在导。例:曲靖一中原初中部的主任段老师去富源教学扶贫,他上了一节课。段老师原来在曲靖一中上课上得很好,很精彩,但是到了富源他的哪种方法就无法推行,那里的学生是农村的中学,学生呆头呆脑,方法学生从来没有用过,段老师马上变了一种教学方法,并且把教学目标砍掉三个,只留一个: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活动为辅,原来在曲靖一中是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所以学生马上就活跃起来,马上就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要依据学情来选择教学方法,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学法有三种:

1、积极的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叫学校不叫教校?为什么我们学堂叫学堂不叫“教堂”?因为我们的教学是以学为主!但是今天我们的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教就不学,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状态,这个是不行的!教学的本质在于唤醒,不是逼着学生学。唤醒学生,让他跟着你学。可以用目标来唤醒,也可以用美德来唤醒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成就感,让学生感悟语文文字的美。

2、深度的学。

这一点针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如《老王》设计了三个为题。

3、独立的学。

未独立之前,要“扶”,随时准备放手。

(五)准备支架

1、预设支架

2、生成支架

3、及时性支架

导入支架: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小的环节,一般不超5分钟。时间过长,不利于后面内容的突破。但也不可小瞧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导入和问题导入效果比较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导入:准备了十张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排序。学生无法做到后,在进入文本研读。《中国石拱桥》中,给你一张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大拱和小拱的关系,学生总说不好,老师才说:“有这样一位桥梁专家,能把大拱和小拱的关系说的很准确,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支架普遍存在的问题:主题先行。什么是主题先行?就是讲课前就把文章的主旨、感情告诉学生。例有的老师在讲《背影》时,这样导入:这是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父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导入是糟糕的导入。主旨都揭示了,最后你还讲什么?这样的导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是有过程的。“言——象——意”。

对比支架:文本句子的对比。

《背影》中两组句子对比: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秋天的怀念》中两组句子的对比: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

提问的支架: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要问的巧妙。直接问好?还是曲问好?问题一定要有智慧性、启发性、想象性、层次性。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让后进生获得一种成就感。经验性的问题要深入文本五理解。如《背影》中写了四次背影,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样的问题50%的学生可以答。创造性的问题要结合文本,深入思考,发挥想象。《皇帝的新装》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回到皇宫,他会怎么想?评价性的问题,层层深入,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有人提出:一堂课提四个问题就可以了。忌“满堂问”。

如李茂孔《老王》的三个问题:

1、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细节知道的?

2、“我”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哪些细节知道的?

3、“我”如此对待老王,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 他这三个问题具有智慧性的,层次性的。

(六)走流程

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问了解决问题,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与适当帮助,通过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使学生获得发展。

三、怎样评价初中语文阅读效果?(活动六:小组各抒己见说评价)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二)看是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可从以下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看:

1、教师方面:(1)教学设计思路

(2)课堂结构安排(导入、提问、言语训练、小结、作业„„)(3)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4)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教态、板书„„)

2、学生方面

篇8:以有效阅读促进有效教学

2009年9月, 我校数学组设计了一份《数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1642名学生进行了全样本调查, 了解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调查中发现:对阅读数学教材感兴趣的学生仅有31.3%, 甚至有23%的学生除上课外几乎没有认真阅读过数学教材;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数学主要靠做习题阅读数学书籍对提高数学成绩帮助不大, 仅有18.1%的学生认为阅读数学书籍对提高数学成绩有帮助;在阅读中能够采取写批注、作笔记的仅有7.9%.这种结果表明:忽视学生的数学阅读, 以操作代替阅读, 以训练代替理解的现象相当严重, 甚至公开课不用教材, 只用习题纸 (操作纸) 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 是描述科学的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美国“学习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也特别鼓励学生读数学课本, 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问题的讨论

作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阅读能力竟然被边缘化了,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新加强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认识及对数学阅读能力的教育价值的认识.

1. 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认识

数学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 为一个整体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新概念的同化、语言符号的认知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但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在传统意义上是不同的, 主要为以下几方面能力.

1.1语言理解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中,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往往是第一位的.开始理解是证明思维活动开始展开.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活动联系到新的知识, 从而语言理解能力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本身已经了解的认知结构中, 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1.2语言转换能力

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 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语义转换比较多.转换是解题思维活动的中心部分, 是选择和调整思维策略的过程.

1.3语言表述能力

数学语言表述能力表现为口头表述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两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学生开始理解数学知识, 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述出来.

1.4概括联想能力

学生难以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 导致迁移能力弱与解题能力差, 是学生概括联想能力的体现.概括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的信息 (包括文字信息、图形信息、数字信息、符号信息和显露信息、隐藏信息) , 进行分解、组合、变换、编码和加工处理, 通过联想、类比、归纳、转化, 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 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1.5合理推测能力

指学生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 能够根据已知信息, 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 运用知识 (例如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 等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 从而作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1.6直觉创新能力

指学生在阅读中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 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识、理解与发现的活动, 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 进而超越已有的方法、思想来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活动能力.

2. 对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的认识

2.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形式, 它使学生为了规范数学用语来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 增强理解力, 提高表达能力, 从而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发展, 提高学生提炼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从而就能避免出现不能正常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

2.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在阅读活动中, 学生便能自由发展认知能力.数学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也就锻炼了学生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数学阅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保障终身学习的基础, 阅读能力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 要让学生在经常性的阅读过程中培养以阅读能力为主的数学自学能力.

2.4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 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会更主动地、更好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以有效阅读促进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1. 让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

教师要将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 认识到阅读的教育功能, 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1) 新课程教材已经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很好地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尽可能由学生阅读.还可以补充一些素材让学生阅读, 让问题情境真正起到引领学生思维的作用. (2) 对重要的数学定义、定理在适当的点拨后, 组织学生朗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有意义建构.

2. 针对学生读不懂的内容组织教学最有效

教师可以课前先编拟阅读提纲, 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知识点, 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例如, 人教版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一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时就学过, 相反许多高中数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我在教这一课时就先让学生根据编拟的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教材, 上课时请一名同学上讲台“教”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再请两名同学补充, 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既节约了教学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3. 利用教材阅读材料, 组织学生有效阅读

目前高中数学教材中安排一两个阅读材料在每章内容里, 内容涉及知识的应用及引申拓宽, 还有数学类的小故事, 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多, 另一方通过对教材的阅读, 让学生意识到: (1) 阅读课文时, 要理解、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到问题、理解问题, 带着想解决问题的想法来深入阅读. (3) 数学阅读不能只限于数学概念, 而应该是全方位阅读, 可以提取数学的解题方法、技巧等.

摘要:全面认知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具有教育价值;数学阅读具有教育功能;要重点研究以有效阅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阅读,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严士键, 张奠宙, 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 .

[2]邵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 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0) .

上一篇:语文组教学教研计划下一篇: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总结